第129章 第三次合肥之戰(1)
穿越三國,從七擒孟獲開始 作者:梨大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次,已經是東吳第三次進攻合肥了。合肥,似乎成了孫權心中一根刺。
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是在二十三年前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孫權攜勝利之威帶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
其實合肥在孫策時代就被吳軍攻下過,不過後來孫策死後又被曹魏的合肥太守劉馥多迴去,孫權這次進攻合肥正是趁劉馥病死之時進攻。
至於孫權為什麽要打合肥,原因在於合肥往南接入淝水,淝水又往南接入濡須水,濡須水再往南則是直接接入了長江,這麽一來吳軍的水軍就直接可以用戰船運送士兵到合肥。
而合肥再往北,便是曹魏淮南防禦體係重鎮壽春,東吳如果拿下壽春,邊就可以直接北上徐州以至於逐鹿中原,至於後勤則可以通過水運直接輸送到北方。
而對於這次進攻,魏軍頑強的在合肥抵禦了四個月,在戰況緊急之時二十六歲的孫權甚至想親自帶著突擊隊衝鋒,再後來張昭之弟張紘勸諫之下才作罷。
後來曹魏時任合肥太守蔣濟假造情報說從許昌有魏軍四萬大軍增援到來,孫權見吳軍士氣耗盡,無力再戰隻得無功而返。
第二次合肥之戰正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逍遙津之戰,此戰直接讓張遼成為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將。
這次則是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南郡的歸屬問題發生爭端,後來呂蒙帶兵巧取了長沙,零陵,貴陽三郡,在既定事實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劉備與孫權簽訂“湘水之盟”,劃定了孫劉兩家在荊州的勢力範圍。
後方得以安定並且擴土三郡的孫權,再次發兵十萬進攻合肥。
而這次,曹魏合肥守軍僅僅四千餘人,但是在城內守將張遼,樂進,李典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張遼率領八百精銳士兵在拂曉時突擊吳軍營地,把孫權逼得直接上了座小土山才得以避難。
而後來吳軍士氣低落,一時間無法攻下城池隻得開始撤退,在這時孫權發揮了他作為領導的帶頭作用,主動為大軍墊後,不過這個帶頭作用可能有點過了,張遼得知後再次率領士兵大舉出擊,
而這次,孫權麵臨了背水一戰的境地,不過按吳軍那時的士氣,恐怕沒有背水一戰的勇氣,孫權在賀齊等將領率領的親衛部隊死戰下才得以走脫。
這仗也讓江東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傳說,以至於直到將近兩千年的後世,還有人給孫權起戲稱“孫十萬”。
如今的孫權,再次到了合肥,這次他的老對頭張遼在之前曹丕伐吳的路上病死,
現在駐守合肥的魏將,是已經將近七十歲的滿寵,這位曹魏老臣也是自打曹操起兵時便追隨曹操,同時滿寵多年以來執掌曹魏的司法工作,被人冠以酷吏之稱。
滿寵雖說不是專門負責軍事工作的官員,可戰略眼光上一點都不比優秀的將領差,滿寵到任合肥後,便立馬開始了防務的整頓。
滿寵很清醒的認識到合肥絕對是東吳進攻的重點。因此,當孫權的大軍殺到合肥時,合肥城早就城門緊閉,在南城門,滿寵親自穿著鎧甲站在城頭鼓舞士氣。
而剛剛才從戰船上下來的孫權騎著一匹駿馬,遠遠的望向了守衛森嚴的合肥城。
“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滿寵一介文官,七十有餘,治軍如此嚴謹,不可思議。”孫權感慨道。
諸葛瑾看著孫權感慨,諸葛瑾便已經明白了一些事情,看來這次征合肥,大概率是又要無功而返。他也隻得安慰道:
“陛下,我軍更多的是為了策應蜀國東征,我軍北征合肥牽製魏軍,已經是達到了目的。等到蜀國作戰勝利,我軍再乘機北上,蜀國若敗,我軍撤軍也無損失。”諸葛瑾也隻得先寬慰寬慰孫權。
孫權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麽自己每次以優勢兵力圍攻合肥,總能以各種意外的情況失敗。
“子瑜,這合肥難不成真的成了我吳國逾越不了的屏障。”孫權的語氣已經有些失望了。
“陛下,末將有一計獻上。”孫權正在感慨著,一員年輕的將領對孫權說道。這位小將,正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
“哦,你說。”孫權是非常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畢竟諸葛恪才思敏捷,再多次公開場合說話都說到了孫權的心坎,最典型的一次,便是孫權問諸葛恪:“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那個更聰明?”諸葛恪的叔父,正是蜀國現任丞相諸葛亮。
孫權這個人是懂挖坑的,這個問題不管怎麽迴答,好像都不恰當,說諸葛亮聰明,那是直接貶低自己的父親,說自己父親聰明,那顯然不是實話。
諸葛恪於是來了一句:“家父更聰明,因為家父懂得追隨明主。”孫權聽了這句彩虹屁,立馬欣賞起了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而諸如這樣的例子,諸葛恪還做過很多,。
而在曆史上,兩年後的公元233年,諸葛恪主動請纓,直接平定了南方山越的大規模叛亂,收攏壯丁近十萬,為東吳擴軍五萬,而在東吳上一個對山越能打出來這麽大戰果的人,叫周瑜。
“陛下,臣以為,我軍可以先作出撤退之勢,滿寵年事已高,必然無法長時間堅持高強度防衛合肥,趁其不備我軍直接轉迴兵鋒重新進攻合肥。”諸葛恪對孫權建議道。
反正就是那個話,有棗沒棗打它三杆子,反正來都來了,總不能連打都沒打就撤吧,孫權這麽思考著,嘴上隻是給諸葛恪應了一句:
“好,就按你說的辦。”於是吳軍在諸葛恪的安排之下,開始佯裝撤退,留下了一部分精銳士兵隨時偵查合肥城的動向,準備在滿寵鬆懈之時殺一個迴馬槍。
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是在二十三年前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孫權攜勝利之威帶領十萬大軍進攻合肥。
其實合肥在孫策時代就被吳軍攻下過,不過後來孫策死後又被曹魏的合肥太守劉馥多迴去,孫權這次進攻合肥正是趁劉馥病死之時進攻。
至於孫權為什麽要打合肥,原因在於合肥往南接入淝水,淝水又往南接入濡須水,濡須水再往南則是直接接入了長江,這麽一來吳軍的水軍就直接可以用戰船運送士兵到合肥。
而合肥再往北,便是曹魏淮南防禦體係重鎮壽春,東吳如果拿下壽春,邊就可以直接北上徐州以至於逐鹿中原,至於後勤則可以通過水運直接輸送到北方。
而對於這次進攻,魏軍頑強的在合肥抵禦了四個月,在戰況緊急之時二十六歲的孫權甚至想親自帶著突擊隊衝鋒,再後來張昭之弟張紘勸諫之下才作罷。
後來曹魏時任合肥太守蔣濟假造情報說從許昌有魏軍四萬大軍增援到來,孫權見吳軍士氣耗盡,無力再戰隻得無功而返。
第二次合肥之戰正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逍遙津之戰,此戰直接讓張遼成為了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將。
這次則是孫權和劉備對於荊州南郡的歸屬問題發生爭端,後來呂蒙帶兵巧取了長沙,零陵,貴陽三郡,在既定事實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劉備與孫權簽訂“湘水之盟”,劃定了孫劉兩家在荊州的勢力範圍。
後方得以安定並且擴土三郡的孫權,再次發兵十萬進攻合肥。
而這次,曹魏合肥守軍僅僅四千餘人,但是在城內守將張遼,樂進,李典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張遼率領八百精銳士兵在拂曉時突擊吳軍營地,把孫權逼得直接上了座小土山才得以避難。
而後來吳軍士氣低落,一時間無法攻下城池隻得開始撤退,在這時孫權發揮了他作為領導的帶頭作用,主動為大軍墊後,不過這個帶頭作用可能有點過了,張遼得知後再次率領士兵大舉出擊,
而這次,孫權麵臨了背水一戰的境地,不過按吳軍那時的士氣,恐怕沒有背水一戰的勇氣,孫權在賀齊等將領率領的親衛部隊死戰下才得以走脫。
這仗也讓江東留下了“張遼止啼”的傳說,以至於直到將近兩千年的後世,還有人給孫權起戲稱“孫十萬”。
如今的孫權,再次到了合肥,這次他的老對頭張遼在之前曹丕伐吳的路上病死,
現在駐守合肥的魏將,是已經將近七十歲的滿寵,這位曹魏老臣也是自打曹操起兵時便追隨曹操,同時滿寵多年以來執掌曹魏的司法工作,被人冠以酷吏之稱。
滿寵雖說不是專門負責軍事工作的官員,可戰略眼光上一點都不比優秀的將領差,滿寵到任合肥後,便立馬開始了防務的整頓。
滿寵很清醒的認識到合肥絕對是東吳進攻的重點。因此,當孫權的大軍殺到合肥時,合肥城早就城門緊閉,在南城門,滿寵親自穿著鎧甲站在城頭鼓舞士氣。
而剛剛才從戰船上下來的孫權騎著一匹駿馬,遠遠的望向了守衛森嚴的合肥城。
“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滿寵一介文官,七十有餘,治軍如此嚴謹,不可思議。”孫權感慨道。
諸葛瑾看著孫權感慨,諸葛瑾便已經明白了一些事情,看來這次征合肥,大概率是又要無功而返。他也隻得安慰道:
“陛下,我軍更多的是為了策應蜀國東征,我軍北征合肥牽製魏軍,已經是達到了目的。等到蜀國作戰勝利,我軍再乘機北上,蜀國若敗,我軍撤軍也無損失。”諸葛瑾也隻得先寬慰寬慰孫權。
孫權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麽自己每次以優勢兵力圍攻合肥,總能以各種意外的情況失敗。
“子瑜,這合肥難不成真的成了我吳國逾越不了的屏障。”孫權的語氣已經有些失望了。
“陛下,末將有一計獻上。”孫權正在感慨著,一員年輕的將領對孫權說道。這位小將,正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
“哦,你說。”孫權是非常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畢竟諸葛恪才思敏捷,再多次公開場合說話都說到了孫權的心坎,最典型的一次,便是孫權問諸葛恪:“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那個更聰明?”諸葛恪的叔父,正是蜀國現任丞相諸葛亮。
孫權這個人是懂挖坑的,這個問題不管怎麽迴答,好像都不恰當,說諸葛亮聰明,那是直接貶低自己的父親,說自己父親聰明,那顯然不是實話。
諸葛恪於是來了一句:“家父更聰明,因為家父懂得追隨明主。”孫權聽了這句彩虹屁,立馬欣賞起了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而諸如這樣的例子,諸葛恪還做過很多,。
而在曆史上,兩年後的公元233年,諸葛恪主動請纓,直接平定了南方山越的大規模叛亂,收攏壯丁近十萬,為東吳擴軍五萬,而在東吳上一個對山越能打出來這麽大戰果的人,叫周瑜。
“陛下,臣以為,我軍可以先作出撤退之勢,滿寵年事已高,必然無法長時間堅持高強度防衛合肥,趁其不備我軍直接轉迴兵鋒重新進攻合肥。”諸葛恪對孫權建議道。
反正就是那個話,有棗沒棗打它三杆子,反正來都來了,總不能連打都沒打就撤吧,孫權這麽思考著,嘴上隻是給諸葛恪應了一句:
“好,就按你說的辦。”於是吳軍在諸葛恪的安排之下,開始佯裝撤退,留下了一部分精銳士兵隨時偵查合肥城的動向,準備在滿寵鬆懈之時殺一個迴馬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