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曄被依律處死。
奢香夫人迴去後,履行承諾,辦了很多實事,帶領百姓修築驛道,聘用儒士,興辦宣慰司學,招聘能工巧匠,傳播先進農耕技術……
奢香夫人在京期間,全程由子薰相陪,而李淑妃一次露麵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否意味著,皇上有意冊立碽妃為皇後?
此事非同小可,一旦碽妃成為皇後,那麽誰將成為儲君?是燕王朱棣嗎?
儲君的確立,關係到皇朝的命運和前途,一向被視之為國本。
一時間,朝堂內外猜測四起,人心浮動。
萬一碽妃被冊立為皇後,那李淑妃所生的三個兒子都將成為庶出之子。
先太子朱標不必說,二皇子朱樉、三皇子朱棡雖然自小養在馬皇後膝下,但畢竟並非馬皇後親生,而且皇上也從未下旨宣布他們是嫡子。
不僅如此,朱標的兒子也有可能與儲君之位無緣。
燕王在北征乃爾不花一戰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的確令人驚豔。
燕王朱棣今年三十二歲,正值壯年,不考慮禮法繼承順序的話,如果冊立他為儲君,無疑是最理想的。
二皇子朱樉名聲敗壞,三皇子朱棡沒有突出戰績。
先太子朱標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先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雄英是嫡長子,可惜不幸早逝,繼太子妃呂氏所生的朱允炆的嫡次子,目前隻有十五歲,尚未成年。
皇上今年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精力大不如從前,他還能抽出多少時間來培養年少的儲君?
而且,皇上近來多次發病,身體健康狀況堪憂。
一個群臣心照不宣的問題是,皇上的身子骨最多還能支撐幾年?
上位會如何選擇呢?他真的屬意燕王嗎?
難道就這樣幹等著嗎?
首先按捺不住的是晉王朱棡,在他母親李淑妃一封又一封家書的反複勸說下,他終於開悟,意識到自己距離皇位的距離很遠很遠,冊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儲君,對他而言,是最佳的選擇。
朱棡從小與四弟不合,一看見四弟那個勁兒勁兒的神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如果四弟隻是徒有其表也就算了,偏偏比試真本事的時候,他往往落了下風,招得父皇、母後對四弟讚不絕口。
長大後,朱棡沒少在太子大哥麵前說四弟的壞話。
藍玉北征時去燕王府拜訪朱棣,並且將俘獲的名馬送上,不料朱棣並不領情,一本正經的嚴辭謝絕。
熱臉貼了冷屁股,藍玉心中不快,迴到京師就向太子告狀,讓太子對燕王多加提防,此人不好身外之物,必然深藏野心。
太子並未放在心上,但是朱棡卻聽了進去。
他認為藍玉說得沒錯,他斷定四弟早已對皇位心生覬覦,隻不過善於偽裝,沒讓人抓著真憑實據。
四弟出征乃爾不花獲勝後,朱棡心理失衡,針對四弟的各種閑話越來越來,比如說“燕王有大誌”,招致太子大哥對他一頓喝斥。
恰在此時,有人告發朱棡心懷異謀,皇上下旨召朱棡迴京師嚴厲訓斥,幸虧太子幫忙說好話,才不了了之。
朱棡以後也學乖了,不敢再信口開河,胡亂栽贓,變得謙虛謹慎、仁和知禮,就跟換了個人一樣,
但是朱棡對四弟的惡意並未絲毫減弱,他得到不到的東西,四弟也休想得到。
於是朱棡正式上書,擺事實講道理,引經據典,勸父皇早立大哥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不久,秦王朱樉也上呈了一份內容相似的奏書。
朱樉心思簡單,對儲君之位不感興趣,對於是不是嫡子也沒什麽感覺,不管是不是嫡子,該受不該受的委屈他也受了,父皇母妃也從來不給他什麽好臉色,動不動就要抄家夥開打。
對於父母的冷淡,他早就習慣了。
上次要不是大哥極力維護,父皇殺了他的心都有。
他不是傻子,能看得出來,父皇是真的動了怒。
大哥的恩情,他得報。
母妃的話,他要聽。
母妃讓他上書請求冊立大侄子朱允炆為儲君,他二話不說便讓人起草奏疏,無非是署個名的事兒,這有何難?
他想找機會把欣悅扶為正妃,還需要母妃的同意和幫忙。
藍玉也緊隨其後,上書請求皇上早立儲君,以安民心。
上位猶豫不決。
他近來明顯感覺到自己老了,不再像年輕的時候,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他得按時吃飯睡覺,否則病痛難忍。
他不怕得病,也不怕疼,他怕自己選定的儲君承擔不起江山重任。
這些天,太子妃呂氏時常出現來昭仁殿,給子薰送這送那,上位心裏跟明鏡兒似的,呂氏是擔心咱真把子薰冊立為皇後。
好在允炆那孩子還算沉得住氣,沒有任何反常舉動。
論能力,允炆確實比不上阿棣,畢竟年齡差異擺在那兒,但是自己定下的規矩自己得守,既然定了標兒這一脈繼承皇位,那麽下一任儲君隻能標兒之子。
但是他害怕,他怕這樣會害了允炆。
標兒英年早逝,讓他不得不對子薰身上的那個傳言重視起來。
要說當初娶子薰進門時,對當聖天子那句話一點兒都不動心是假的,但是自從冊立標兒為世子,他的心就再也沒動搖過。
可是標兒去世後,他動搖了,猶豫了,他躊躇不決。
他害怕天命真如傳言所說。
他要確保江山穩固,他不希望兒孫因為皇位受傷害。
他想順天命而為,但他不知道天命如何,卻又不得不做出決定,群臣都在催促。
冊立子薰為皇後這件事兒,他不是沒想過。
他想了很多次,但是這將置標兒的幾個孩子於何地?
無論能不能繼承皇位,阿棣都會有一番作為,他將是大明最智勇雙全的名將,他的兒子有多出色,他清楚得很,他對阿棣有信心。
但是允炆不一樣,一旦失去皇位繼承資格,一些大臣都會容不下他。
為了向新君表忠心,難保不會有人對允炆他們兄弟幾個下手。
而且,倘若確立阿棣為儲君,老三父子倆,還有別的皇子都可能心有不甘,兄弟鬩於牆,血流成河……
太恐怖了,他不敢再繼續想下去。
奢香夫人迴去後,履行承諾,辦了很多實事,帶領百姓修築驛道,聘用儒士,興辦宣慰司學,招聘能工巧匠,傳播先進農耕技術……
奢香夫人在京期間,全程由子薰相陪,而李淑妃一次露麵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否意味著,皇上有意冊立碽妃為皇後?
此事非同小可,一旦碽妃成為皇後,那麽誰將成為儲君?是燕王朱棣嗎?
儲君的確立,關係到皇朝的命運和前途,一向被視之為國本。
一時間,朝堂內外猜測四起,人心浮動。
萬一碽妃被冊立為皇後,那李淑妃所生的三個兒子都將成為庶出之子。
先太子朱標不必說,二皇子朱樉、三皇子朱棡雖然自小養在馬皇後膝下,但畢竟並非馬皇後親生,而且皇上也從未下旨宣布他們是嫡子。
不僅如此,朱標的兒子也有可能與儲君之位無緣。
燕王在北征乃爾不花一戰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的確令人驚豔。
燕王朱棣今年三十二歲,正值壯年,不考慮禮法繼承順序的話,如果冊立他為儲君,無疑是最理想的。
二皇子朱樉名聲敗壞,三皇子朱棡沒有突出戰績。
先太子朱標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先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雄英是嫡長子,可惜不幸早逝,繼太子妃呂氏所生的朱允炆的嫡次子,目前隻有十五歲,尚未成年。
皇上今年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精力大不如從前,他還能抽出多少時間來培養年少的儲君?
而且,皇上近來多次發病,身體健康狀況堪憂。
一個群臣心照不宣的問題是,皇上的身子骨最多還能支撐幾年?
上位會如何選擇呢?他真的屬意燕王嗎?
難道就這樣幹等著嗎?
首先按捺不住的是晉王朱棡,在他母親李淑妃一封又一封家書的反複勸說下,他終於開悟,意識到自己距離皇位的距離很遠很遠,冊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儲君,對他而言,是最佳的選擇。
朱棡從小與四弟不合,一看見四弟那個勁兒勁兒的神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如果四弟隻是徒有其表也就算了,偏偏比試真本事的時候,他往往落了下風,招得父皇、母後對四弟讚不絕口。
長大後,朱棡沒少在太子大哥麵前說四弟的壞話。
藍玉北征時去燕王府拜訪朱棣,並且將俘獲的名馬送上,不料朱棣並不領情,一本正經的嚴辭謝絕。
熱臉貼了冷屁股,藍玉心中不快,迴到京師就向太子告狀,讓太子對燕王多加提防,此人不好身外之物,必然深藏野心。
太子並未放在心上,但是朱棡卻聽了進去。
他認為藍玉說得沒錯,他斷定四弟早已對皇位心生覬覦,隻不過善於偽裝,沒讓人抓著真憑實據。
四弟出征乃爾不花獲勝後,朱棡心理失衡,針對四弟的各種閑話越來越來,比如說“燕王有大誌”,招致太子大哥對他一頓喝斥。
恰在此時,有人告發朱棡心懷異謀,皇上下旨召朱棡迴京師嚴厲訓斥,幸虧太子幫忙說好話,才不了了之。
朱棡以後也學乖了,不敢再信口開河,胡亂栽贓,變得謙虛謹慎、仁和知禮,就跟換了個人一樣,
但是朱棡對四弟的惡意並未絲毫減弱,他得到不到的東西,四弟也休想得到。
於是朱棡正式上書,擺事實講道理,引經據典,勸父皇早立大哥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不久,秦王朱樉也上呈了一份內容相似的奏書。
朱樉心思簡單,對儲君之位不感興趣,對於是不是嫡子也沒什麽感覺,不管是不是嫡子,該受不該受的委屈他也受了,父皇母妃也從來不給他什麽好臉色,動不動就要抄家夥開打。
對於父母的冷淡,他早就習慣了。
上次要不是大哥極力維護,父皇殺了他的心都有。
他不是傻子,能看得出來,父皇是真的動了怒。
大哥的恩情,他得報。
母妃的話,他要聽。
母妃讓他上書請求冊立大侄子朱允炆為儲君,他二話不說便讓人起草奏疏,無非是署個名的事兒,這有何難?
他想找機會把欣悅扶為正妃,還需要母妃的同意和幫忙。
藍玉也緊隨其後,上書請求皇上早立儲君,以安民心。
上位猶豫不決。
他近來明顯感覺到自己老了,不再像年輕的時候,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他得按時吃飯睡覺,否則病痛難忍。
他不怕得病,也不怕疼,他怕自己選定的儲君承擔不起江山重任。
這些天,太子妃呂氏時常出現來昭仁殿,給子薰送這送那,上位心裏跟明鏡兒似的,呂氏是擔心咱真把子薰冊立為皇後。
好在允炆那孩子還算沉得住氣,沒有任何反常舉動。
論能力,允炆確實比不上阿棣,畢竟年齡差異擺在那兒,但是自己定下的規矩自己得守,既然定了標兒這一脈繼承皇位,那麽下一任儲君隻能標兒之子。
但是他害怕,他怕這樣會害了允炆。
標兒英年早逝,讓他不得不對子薰身上的那個傳言重視起來。
要說當初娶子薰進門時,對當聖天子那句話一點兒都不動心是假的,但是自從冊立標兒為世子,他的心就再也沒動搖過。
可是標兒去世後,他動搖了,猶豫了,他躊躇不決。
他害怕天命真如傳言所說。
他要確保江山穩固,他不希望兒孫因為皇位受傷害。
他想順天命而為,但他不知道天命如何,卻又不得不做出決定,群臣都在催促。
冊立子薰為皇後這件事兒,他不是沒想過。
他想了很多次,但是這將置標兒的幾個孩子於何地?
無論能不能繼承皇位,阿棣都會有一番作為,他將是大明最智勇雙全的名將,他的兒子有多出色,他清楚得很,他對阿棣有信心。
但是允炆不一樣,一旦失去皇位繼承資格,一些大臣都會容不下他。
為了向新君表忠心,難保不會有人對允炆他們兄弟幾個下手。
而且,倘若確立阿棣為儲君,老三父子倆,還有別的皇子都可能心有不甘,兄弟鬩於牆,血流成河……
太恐怖了,他不敢再繼續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