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高者疑。
獲利最高的人嫌疑最大。
子薰當年流產,誰獲利最大?
“當生天子”的傳言,張士誠的人知道,陳友諒的人不會不知道。
阻止子薰生下孩子,對他們有利。
問題是,張士誠和陳友諒相信這樣的傳言嗎?
子薰見過張士誠的謀主張士德,顯然他是不信的。
如果張士誠或陳友諒相信“當聖天子”的傳言,如果吳青是張士誠或陳友諒所派,最直接了當永絕後患的方式是讓子薰徹底消失。
當年吳青完全有機會了結子薰的性命,可是他沒有,他恐嚇,卻並未動手,顯然他的目的隻是讓子薰無法生下孩子。
就連元朝皇帝也未必相信,當年讓子薰入宮,看重的更是她的父親道童國王。
這個家族有著元朝唯一的國王爵位。
因此,當冒名頂替的娜婭於入宮途中逃走時,元朝皇帝並未雷霆震怒,並未大張旗鼓的搜尋,反而以各種方式安撫這個家族。
除了上位的對手,誰還可能對子薰的腹中胎兒下手呢?
難道是內宅之人?或者小張夫人?
子薰對小張夫人成見極深,一遇到壞事發生,就覺得她必然摻和其中。
小張夫人出手,獲利的方式必然是通過上位或者夫人。
夫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不會,絕對不會,當時她和上位感情深厚,絕不可能做出傷害上位之事。
子薰小產,對她有百害而無一利。
子薰生下兒子,她可以名正言順地收養,上位的前四個兒子,都是撫養在她膝下。
顯然,對於子嗣一事,夫妻二人是有約定或者默契的。
庶出之子不會影響夫人的正妻之位。
如果她容不下子薰,完全可以在子薰生下兒子之後再動手。
事實上,她的確動手了,子薰差點兒喪命。
除了夫人和子薰,當時上位的內宅之中隻剩下二夫人李氏。
如果子薰當年順利產子,那應是上位的第二子,當年長子朱標三歲。
雖說朱標已被上位和夫人當成嫡長子對待,當時並未正式宣布朱標的繼承人身分。
當時四麵受敵,危機重重,上位根本沒時間考慮這些。
夫人與上位一體同心,也不會在這些事上花太多心思。
隻有李氏,嫌疑最大。
會是她嗎?
夫人因為早年小產很難再有身孕,遍尋名醫無果,才會想到為丈夫納李氏為妾。
為何夫人會選中李氏,而不是別人。
或許,因為夫人知道上位對李氏不敢興趣,從無非分之想。
女人的直覺一向很準,夫人那樣聰慧之人,絕不可能引狼入室,她隻是想找個肚子生兒子。
李氏木訥,無趣,一心隻讀聖賢書,無疑是最佳人選。
上位當時最需要的是打勝仗,最想看兵書。
因此,上位和李氏沒有共同語言,雖然李氏通讀四書五經,懂儒學,善詩詞歌賦,可上位當時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生存。
李氏雖然滿身書卷氣,卻口才不佳,不會打理家務,看見上位時常會緊張,遠不如夫人能為上位助力良多,把家裏家外收拾地妥妥當當,將士家眷的吃喝冷暖全放在心上,讓將士們奔赴沙場無後顧之憂。
一個不受丈夫寵愛又不善爭寵的妾室,唯一的出路隻有孩子。
李氏不是傻子,不會不清楚自身的處境。
以當下來看,上位的前三個兒子都是李氏所出。
即便長子出點兒什麽意外,也絲毫不會影響李氏的地位。
隻要夫人沒生下嫡子,內宅之中,無人能威脅李氏的地位。
她是上位繼承人的生母,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母憑子貴,單靠這一點,就無人敢輕視。
她可以一直在上位的內宅衣食無憂地生存下去。
上位喜愛與否,對她而言不重要,她根本不在乎,她要的隻是生活的安穩和牢固的地位。
所以,她從不爭寵,從不吃醋,從不嫉妒,不管上位有多少女人,似乎都與她無關。
如果李氏活得足夠長,她還有可能成為太後,成為天下最尊貴的女人。
一個後宮的女子不在乎皇上的寵愛,似乎很難找到她的錯處。
子薰沒想到,淑妃李氏才是後宮之中隱藏最深的那個人。
這終歸隻是猜想,子薰要找到真憑實據,交給上位處置。
李氏久居內宅,她是如何認識吳青的呢?
吳青和李氏必有一個前線之人,這個人會是小張夫人嗎?
她敢對上位的子嗣下手嗎?
子薰讓人去查吳青所有的關係網,吳青認識的所有人逐一排查。
子薰不想把動靜搞大,打草驚蛇,要求務必暗查,慢一些沒關係,反正李氏就在宮裏,跑不了。
如果真是她做的,上位定會給出一個說法。
哪怕她是太子的生母。
林峰的手下王治先去了蘇州府,
占領平江路後,上位下令改為蘇州府。
子薰需要首先排查張士誠的嫌疑,光推測沒用,關鍵還得看調查結果。
緊接著,又派李虎去了江西,排查陳友諒的嫌疑。
子薰從未琢磨過內宅之事,她最在乎的向來是上位的想法。
可是自從把懷疑對象鎖定為李氏,心情格外沉重,她如果是胡青青那樣咋咋唿唿的性子還好對付,偏偏是個綿裏藏針的主兒。
李氏此人,性格柔軟的如同一團棉花,隨你怎麽揉捏,沒有半點兒火氣,隻是淡淡地笑著。
她知道子薰不會太過分,因為皇上不許,大臣不許,天下讀書人不許。
太子的老師是宋濂先生。
宋濂先生是讀書人的楷模,與很多儒士私交甚厚。
門對門住著,她逆來順受,子薰拿她沒辦法。
又不能做得太明顯,引起皇上注意。
子薰盼著師父早點兒迴來,為她指點迷津。
當然,這事兒也不能對師父透露,跟師父說了,就等同於告訴了上位,上位才不會保守秘密。
在查到真憑實據之前,隻有林峰和四名手下知曉此事。
除了王治,李虎,還有兩個人,名為段紹文,高銳。
當然,子薰不會讓他們了解所有的事實真相,如同拚圖,分成若幹份,每個人接觸自己手中的那一份,最終完成拚圖的人隻能是子薰自己。
十一月,劉先生返迴應天。
子薰有很多話想跟師父說。
獲利最高的人嫌疑最大。
子薰當年流產,誰獲利最大?
“當生天子”的傳言,張士誠的人知道,陳友諒的人不會不知道。
阻止子薰生下孩子,對他們有利。
問題是,張士誠和陳友諒相信這樣的傳言嗎?
子薰見過張士誠的謀主張士德,顯然他是不信的。
如果張士誠或陳友諒相信“當聖天子”的傳言,如果吳青是張士誠或陳友諒所派,最直接了當永絕後患的方式是讓子薰徹底消失。
當年吳青完全有機會了結子薰的性命,可是他沒有,他恐嚇,卻並未動手,顯然他的目的隻是讓子薰無法生下孩子。
就連元朝皇帝也未必相信,當年讓子薰入宮,看重的更是她的父親道童國王。
這個家族有著元朝唯一的國王爵位。
因此,當冒名頂替的娜婭於入宮途中逃走時,元朝皇帝並未雷霆震怒,並未大張旗鼓的搜尋,反而以各種方式安撫這個家族。
除了上位的對手,誰還可能對子薰的腹中胎兒下手呢?
難道是內宅之人?或者小張夫人?
子薰對小張夫人成見極深,一遇到壞事發生,就覺得她必然摻和其中。
小張夫人出手,獲利的方式必然是通過上位或者夫人。
夫人會做這樣的事嗎?
不會,絕對不會,當時她和上位感情深厚,絕不可能做出傷害上位之事。
子薰小產,對她有百害而無一利。
子薰生下兒子,她可以名正言順地收養,上位的前四個兒子,都是撫養在她膝下。
顯然,對於子嗣一事,夫妻二人是有約定或者默契的。
庶出之子不會影響夫人的正妻之位。
如果她容不下子薰,完全可以在子薰生下兒子之後再動手。
事實上,她的確動手了,子薰差點兒喪命。
除了夫人和子薰,當時上位的內宅之中隻剩下二夫人李氏。
如果子薰當年順利產子,那應是上位的第二子,當年長子朱標三歲。
雖說朱標已被上位和夫人當成嫡長子對待,當時並未正式宣布朱標的繼承人身分。
當時四麵受敵,危機重重,上位根本沒時間考慮這些。
夫人與上位一體同心,也不會在這些事上花太多心思。
隻有李氏,嫌疑最大。
會是她嗎?
夫人因為早年小產很難再有身孕,遍尋名醫無果,才會想到為丈夫納李氏為妾。
為何夫人會選中李氏,而不是別人。
或許,因為夫人知道上位對李氏不敢興趣,從無非分之想。
女人的直覺一向很準,夫人那樣聰慧之人,絕不可能引狼入室,她隻是想找個肚子生兒子。
李氏木訥,無趣,一心隻讀聖賢書,無疑是最佳人選。
上位當時最需要的是打勝仗,最想看兵書。
因此,上位和李氏沒有共同語言,雖然李氏通讀四書五經,懂儒學,善詩詞歌賦,可上位當時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生存。
李氏雖然滿身書卷氣,卻口才不佳,不會打理家務,看見上位時常會緊張,遠不如夫人能為上位助力良多,把家裏家外收拾地妥妥當當,將士家眷的吃喝冷暖全放在心上,讓將士們奔赴沙場無後顧之憂。
一個不受丈夫寵愛又不善爭寵的妾室,唯一的出路隻有孩子。
李氏不是傻子,不會不清楚自身的處境。
以當下來看,上位的前三個兒子都是李氏所出。
即便長子出點兒什麽意外,也絲毫不會影響李氏的地位。
隻要夫人沒生下嫡子,內宅之中,無人能威脅李氏的地位。
她是上位繼承人的生母,這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母憑子貴,單靠這一點,就無人敢輕視。
她可以一直在上位的內宅衣食無憂地生存下去。
上位喜愛與否,對她而言不重要,她根本不在乎,她要的隻是生活的安穩和牢固的地位。
所以,她從不爭寵,從不吃醋,從不嫉妒,不管上位有多少女人,似乎都與她無關。
如果李氏活得足夠長,她還有可能成為太後,成為天下最尊貴的女人。
一個後宮的女子不在乎皇上的寵愛,似乎很難找到她的錯處。
子薰沒想到,淑妃李氏才是後宮之中隱藏最深的那個人。
這終歸隻是猜想,子薰要找到真憑實據,交給上位處置。
李氏久居內宅,她是如何認識吳青的呢?
吳青和李氏必有一個前線之人,這個人會是小張夫人嗎?
她敢對上位的子嗣下手嗎?
子薰讓人去查吳青所有的關係網,吳青認識的所有人逐一排查。
子薰不想把動靜搞大,打草驚蛇,要求務必暗查,慢一些沒關係,反正李氏就在宮裏,跑不了。
如果真是她做的,上位定會給出一個說法。
哪怕她是太子的生母。
林峰的手下王治先去了蘇州府,
占領平江路後,上位下令改為蘇州府。
子薰需要首先排查張士誠的嫌疑,光推測沒用,關鍵還得看調查結果。
緊接著,又派李虎去了江西,排查陳友諒的嫌疑。
子薰從未琢磨過內宅之事,她最在乎的向來是上位的想法。
可是自從把懷疑對象鎖定為李氏,心情格外沉重,她如果是胡青青那樣咋咋唿唿的性子還好對付,偏偏是個綿裏藏針的主兒。
李氏此人,性格柔軟的如同一團棉花,隨你怎麽揉捏,沒有半點兒火氣,隻是淡淡地笑著。
她知道子薰不會太過分,因為皇上不許,大臣不許,天下讀書人不許。
太子的老師是宋濂先生。
宋濂先生是讀書人的楷模,與很多儒士私交甚厚。
門對門住著,她逆來順受,子薰拿她沒辦法。
又不能做得太明顯,引起皇上注意。
子薰盼著師父早點兒迴來,為她指點迷津。
當然,這事兒也不能對師父透露,跟師父說了,就等同於告訴了上位,上位才不會保守秘密。
在查到真憑實據之前,隻有林峰和四名手下知曉此事。
除了王治,李虎,還有兩個人,名為段紹文,高銳。
當然,子薰不會讓他們了解所有的事實真相,如同拚圖,分成若幹份,每個人接觸自己手中的那一份,最終完成拚圖的人隻能是子薰自己。
十一月,劉先生返迴應天。
子薰有很多話想跟師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