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街麵上店鋪林立,商販攤位的貨物琳琅滿目。
做生意養家糊口,是一件多麽自然的事,交易促進生產,交易使市場繁榮,為什麽偏偏到自己這兒就行不通了呢?
子薰想找出其中的根節所在。
認真迴憶著大學時所學的經濟學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於技術進步,這個經濟增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呢?
一道靈光閃過,子薰猛然想到,是規則。
既定的規則。
上位現在最關心的是,平定天下,每個人都吃飽穿暖,不受外敵侵擾。
對於商業,上位的興趣不大。
但是天下太平之後,規則、製度便確立下來,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土地的潛力被充分發掘利用,人口快速增長,需要技術進步,提高畝產量,養活更多的人口,需要提高糧食存儲技術,以應對災荒,這一切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研究技術,需要大把的空閑時間,需要有充足的餘糧,不為每天的吃穿發愁。
子薰想到了很多,一時不知道怎麽跟上位說。
走之前的最後一天,他以為隻是陪著她上街來轉轉即可,不承想她滿腹心事。
“在想什麽呢?”
“在想生意”,做生意需要他的支持,子薰不想再隱瞞。
“還想做生意?”他盡量把自己的語氣放輕,盡量不勾起她的傷心事。
“生意本身沒錯,你看這麽多百姓,不都是依靠做生意來維持生計,聽說徐壽輝以前是個布料商人”。
子薰想了想又說,“鈺瑤之所以出事,是因為我們在某些環節考慮不周,以後要想辦法避免。”
“想做怎樣的生意?”他問,他似乎很感興趣。
收到鼓勵,子薰腦洞大開,“我想購買一片土地,種植棉花,然後開一間棉紡織工場,紡線織布,製作棉衣棉被,雇傭大量女工,把工藝流程細分,分工明確,改進機器,提高效率,每個人隻負責自己那一個環節,生產出布料,有專人負責銷售,讓所有的百姓冬天都能買得起棉襖,不但心冬天愛冷受凍”。
“這也是咱的想法”。
“你也這樣想?”子薰瞪大眼睛。
“咱希望所有窮人都豐衣足食,饑荒之年都能活下去,所有窮苦人家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子薰激動不已。
“沒錯”,他心潮澎湃,“咱打算把一部分田產、房舍、店鋪作為私產,全交給你經營,咱不想把子薰困在深宮內宅,咱想看看咱的子薰有多大能耐,能給咱創造怎樣的驚喜”。
他是這樣好的一個人。
他善解人意,他雄心壯誌,他能力非凡,他光輝四射。
他讓子薰心動不已。
子薰真想抱住他,狠狠地親一下。
但是,要克製,大白天的,這樣不好。
緊緊攔住他的手,不鬆開,永遠不鬆開,就這樣一輩子,一輩子是他的女人,一輩子陪他愛他。
第二天,啟程迴應天,在馬車上,他開始問子薰另一個問題。
“你認為劉先生當丞相如何?”
“那李善長呢?”怎麽突然說起這個問題?子薰不解。
“楊憲他們說,李善長心胸不夠寬厚,而且年紀也大了”。
“劉先生比李善長還大三歲呢?”
哦,這倒也是,他扶額細想,“善長是淮西人,淮西將臣需要牽製”,他在紙上寫下這些字。
找了這麽多借口,是你自己想換相嗎?子薰忍不住在心裏嘀咕。
上位身邊的親近之人幾乎全是淮西舊臣,子薰想笑,又不能出聲,一臉詭異。
他報複似地捏了捏她的鼻子,然後拿起一冊《宋史》來讀。
“這個《宋史》是脫脫第一次當右丞相時主持編寫的”。
他點頭不語,看得很認真。
“你在看什麽?”
子薰把身子歪過去,他順勢一抱,把她放到腿上,緊緊環住,不許亂動。
宋太祖趙匡胤問趙普:為什麽唐末以來,混戰不息,生靈塗炭?
趙普迴答:原因在於地方藩鎮權勢太重,君弱臣強,若避免曆史重演,隻有限製其錢糧,削奪其精兵。
宋太祖聽後十分認同,逐步解除將領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倚重和約束並行不悖,方是長久之道。
子薰把自己的這番理解寫在紙上,拿給他看。
他微微頷首,算是認同。
所以,他想任用劉先生為相,最根本的目的在於牽製淮西將臣的力量。
他是天子,是天下共主,不隻是淮西將臣的頭兒。
他又把楊憲等人的諫言拿給子薰看。
楊憲等人認為,李善長的學問不及劉伯溫、宋濂等人,有心計而無遠見卓識,沒有宰相之才。
上位有此一問,看來也認為李善長不是丞相的理想人選。
“劉先生怎麽說?”子薰問。
他有另一張劄記給子薰。
劉先生認為,“李公勳舊,且能輯和諸將。”
這麽說,劉先生還是認為李善長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
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合適的。
李善長確實善於調和諸將的關係,雖然缺乏戰略眼光,但是在隊伍的後勤供給方麵,他一直兢兢業業,是一名出色的大管家,他斟酌元製,訂立魚稅,設立鹽法、錢法、茶法、開礦冶鐵,增加財政收入,成績有目共睹,
似乎這些,還遠遠不夠,沒達到上位的期望。
但是過於強悍的丞相,不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元朝皇帝妥懽帖睦爾親政前的權臣燕帖木兒和伯顏都是中書省右丞相。
權衡利弊,如何抉擇,最終的決策還在上位手中。
子薰提筆寫下燕帖木兒和伯顏的名字。
他淡淡一笑,顯然這並不是他當前重點考慮的問題。
他隻是對李善長的能力有所不滿,至於如何製衡,他自有良策。
又一張劄記,遞到子薰麵前。
“是如易柱,必須得大木然後可;若束小木為之,將速顛覆。以天下之廣,宜求大才勝彼者,如臣駑鈍,尤不可爾。”
這是劉先生的話,他不想當丞相,他認為,天下之大,定能找到理想的丞相人選,可是這個人在哪兒呢?
做生意養家糊口,是一件多麽自然的事,交易促進生產,交易使市場繁榮,為什麽偏偏到自己這兒就行不通了呢?
子薰想找出其中的根節所在。
認真迴憶著大學時所學的經濟學知識,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於技術進步,這個經濟增長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什麽呢?
一道靈光閃過,子薰猛然想到,是規則。
既定的規則。
上位現在最關心的是,平定天下,每個人都吃飽穿暖,不受外敵侵擾。
對於商業,上位的興趣不大。
但是天下太平之後,規則、製度便確立下來,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土地的潛力被充分發掘利用,人口快速增長,需要技術進步,提高畝產量,養活更多的人口,需要提高糧食存儲技術,以應對災荒,這一切都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研究技術,需要大把的空閑時間,需要有充足的餘糧,不為每天的吃穿發愁。
子薰想到了很多,一時不知道怎麽跟上位說。
走之前的最後一天,他以為隻是陪著她上街來轉轉即可,不承想她滿腹心事。
“在想什麽呢?”
“在想生意”,做生意需要他的支持,子薰不想再隱瞞。
“還想做生意?”他盡量把自己的語氣放輕,盡量不勾起她的傷心事。
“生意本身沒錯,你看這麽多百姓,不都是依靠做生意來維持生計,聽說徐壽輝以前是個布料商人”。
子薰想了想又說,“鈺瑤之所以出事,是因為我們在某些環節考慮不周,以後要想辦法避免。”
“想做怎樣的生意?”他問,他似乎很感興趣。
收到鼓勵,子薰腦洞大開,“我想購買一片土地,種植棉花,然後開一間棉紡織工場,紡線織布,製作棉衣棉被,雇傭大量女工,把工藝流程細分,分工明確,改進機器,提高效率,每個人隻負責自己那一個環節,生產出布料,有專人負責銷售,讓所有的百姓冬天都能買得起棉襖,不但心冬天愛冷受凍”。
“這也是咱的想法”。
“你也這樣想?”子薰瞪大眼睛。
“咱希望所有窮人都豐衣足食,饑荒之年都能活下去,所有窮苦人家的孩子都能讀書識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子薰激動不已。
“沒錯”,他心潮澎湃,“咱打算把一部分田產、房舍、店鋪作為私產,全交給你經營,咱不想把子薰困在深宮內宅,咱想看看咱的子薰有多大能耐,能給咱創造怎樣的驚喜”。
他是這樣好的一個人。
他善解人意,他雄心壯誌,他能力非凡,他光輝四射。
他讓子薰心動不已。
子薰真想抱住他,狠狠地親一下。
但是,要克製,大白天的,這樣不好。
緊緊攔住他的手,不鬆開,永遠不鬆開,就這樣一輩子,一輩子是他的女人,一輩子陪他愛他。
第二天,啟程迴應天,在馬車上,他開始問子薰另一個問題。
“你認為劉先生當丞相如何?”
“那李善長呢?”怎麽突然說起這個問題?子薰不解。
“楊憲他們說,李善長心胸不夠寬厚,而且年紀也大了”。
“劉先生比李善長還大三歲呢?”
哦,這倒也是,他扶額細想,“善長是淮西人,淮西將臣需要牽製”,他在紙上寫下這些字。
找了這麽多借口,是你自己想換相嗎?子薰忍不住在心裏嘀咕。
上位身邊的親近之人幾乎全是淮西舊臣,子薰想笑,又不能出聲,一臉詭異。
他報複似地捏了捏她的鼻子,然後拿起一冊《宋史》來讀。
“這個《宋史》是脫脫第一次當右丞相時主持編寫的”。
他點頭不語,看得很認真。
“你在看什麽?”
子薰把身子歪過去,他順勢一抱,把她放到腿上,緊緊環住,不許亂動。
宋太祖趙匡胤問趙普:為什麽唐末以來,混戰不息,生靈塗炭?
趙普迴答:原因在於地方藩鎮權勢太重,君弱臣強,若避免曆史重演,隻有限製其錢糧,削奪其精兵。
宋太祖聽後十分認同,逐步解除將領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倚重和約束並行不悖,方是長久之道。
子薰把自己的這番理解寫在紙上,拿給他看。
他微微頷首,算是認同。
所以,他想任用劉先生為相,最根本的目的在於牽製淮西將臣的力量。
他是天子,是天下共主,不隻是淮西將臣的頭兒。
他又把楊憲等人的諫言拿給子薰看。
楊憲等人認為,李善長的學問不及劉伯溫、宋濂等人,有心計而無遠見卓識,沒有宰相之才。
上位有此一問,看來也認為李善長不是丞相的理想人選。
“劉先生怎麽說?”子薰問。
他有另一張劄記給子薰。
劉先生認為,“李公勳舊,且能輯和諸將。”
這麽說,劉先生還是認為李善長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
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合適的。
李善長確實善於調和諸將的關係,雖然缺乏戰略眼光,但是在隊伍的後勤供給方麵,他一直兢兢業業,是一名出色的大管家,他斟酌元製,訂立魚稅,設立鹽法、錢法、茶法、開礦冶鐵,增加財政收入,成績有目共睹,
似乎這些,還遠遠不夠,沒達到上位的期望。
但是過於強悍的丞相,不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元朝皇帝妥懽帖睦爾親政前的權臣燕帖木兒和伯顏都是中書省右丞相。
權衡利弊,如何抉擇,最終的決策還在上位手中。
子薰提筆寫下燕帖木兒和伯顏的名字。
他淡淡一笑,顯然這並不是他當前重點考慮的問題。
他隻是對李善長的能力有所不滿,至於如何製衡,他自有良策。
又一張劄記,遞到子薰麵前。
“是如易柱,必須得大木然後可;若束小木為之,將速顛覆。以天下之廣,宜求大才勝彼者,如臣駑鈍,尤不可爾。”
這是劉先生的話,他不想當丞相,他認為,天下之大,定能找到理想的丞相人選,可是這個人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