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和李善長分析形勢的思路截然不同。
李善長分析問題更多是從自身的願景出發,分析一些外在的固定因素。
比如,眼見張士誠把大批的糧食運往元大都,李善長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眼饞啊,如果奪為己有,該多好。
於是李善長極力主張先把張士誠的地盤搶過來,緩解糧草壓力。
劉先生更擅於從大量現有資料中總結、提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著重於分析一個人的行為邏輯,這直接導致一個人麵對重大問題時做出的不同選擇。
簡而言之,劉先生愛琢磨人,琢磨對手心裏的想法。
內在因素對一個的行為起決定作用,而外在因素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才是內在因素,而財富的多寡則是外在因素。
劉先生的思路顯然更勝一籌。
在劉先生思路的指引下,國公爺深入分析了兩名對手的性格特征。
陳友諒誌驕好生事,張士誠器小無遠圖。
陳友諒是風險愛好者,驕傲輕狂,一旦發現機會,便立即撲上去,行動迅速,絕不拖延。
張士誠是風險規避者,更願意深思熟慮、苦思良策後確定行動方案。
思考需要花費時間,選擇最佳方案也需要時間,一來二去,行動力大打折扣。
元末起義爆發之後,江南富庶之地的糧草再也不能源源不斷地供給元大都,再加上連年發生饑荒,元大都極度缺糧。
張士誠當了元朝太尉後,雖然不服管,但經過元江浙行省左丞相的斡旋,勉強答應與方國珍配合,從元至正二十一年起,每年走海路運送十萬餘石糧食,大大緩解了元大都的燃眉之急。
當初投降隻是權宜之計,張士誠並不甘心久居人下。
因此,雖然他行動力遲緩,可一旦發現大好時機,也絕不會白白放過。
安豐缺糧少兵,是一座孤城。
朱元璋正忙著進攻陳友諒,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大打出手。
如果此時派兵去搶,成本低、勝算大,張士誠謀定而動,令大將呂珍率十萬部眾攻打安豐。
大敵壓境,小明王韓林兒慌忙派人求救。
安豐危在旦夕,救不救?
國公爺和劉先生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劉先生極力主張不救,任其自生自滅,就算救出來,怎麽安置?難道要把他供起來當主子?
更何況,陳友諒、張士誠在旁虎視眈眈,亡我之心不死,一旦他們乘虛來攻,豈不是將自身置於險境。
總而言之,不救。
國公爺不這樣認為,“安豐破,士誠益張,不可不救。”
攻破安豐後,張士誠就更加氣焰囂張,不能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對小明王見死不救,兄弟們會怎麽想?
雖說一直以來小明王沒幫過一兵一卒,兄弟們大概率不會有異議,可是畢竟打了他的旗號。
風評不佳,定會影響士氣,得救。
國公爺最終拍板,北援安豐。
雖然沒攔住,劉先生內心卻無比欣慰。
上位雷厲風行,乾綱獨斷,是不世出的真英雄。
國公爺親率徐達、常遇春、鄧愈等最驍勇善戰的猛將渡江北上。
子薰憂心忡忡,跑去請師父判斷一下國公爺此行的危險指數,卻撲了個空。
劉先生去和李善長等人緊急商議應對之策,焦頭爛額。
他必須找到所有的風險隱患,並提前防範。
船,戰船!
一旦與陳友諒大規模開戰,戰船是必需品。
劉先生提議加急打造戰船
李善長有些遲疑,沒有上位的令旨,這合適嗎?
先集中力量收拾陳友諒,是上位的既定策略,這麽做倒也不算有違上命。
經過一番掙紮,李善長終於同意調集物資,大規模建造戰船。
李善長研判形勢或許不如劉先生,但絕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檢驗應天抗壓能力的時刻到了。
自打國公爺起兵以來,這是風險最大的一次壓力測試。
劉先生的精神進入亢奮狀態。
就像奮筆疾書,爭分奪秒答題的高考學生,他要充分施展平生所學,應對即將到來的考驗。
國公爺抵達安豐後,三戰三捷,不僅擊敗了呂珍,還擊退了前來支援呂珍的左君弼。
在朱元璋到達之前,劉福通已護著小明王退到南部山中。
令徐達、常遇春領兵攻打左君弼的老窩廬州,並派人進山搜救小明王,國公爺自己返迴應天。
劉先生所料不錯,聽說朱元璋去救援安豐,陳友諒果然蠢蠢欲動。
陳友諒一向爭強好勝,自視甚高,怎能甘心接連戰敗?
他發誓要讓朱元璋嚐嚐自己的厲害。
這一次,他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傾巢而出,成敗在此一舉。
他孤注一擲,拚了!
成則榮華富貴,敗則粉身碎骨。
據說陳友諒打造的巨型艦船高達數丈,分為三層,各層均設馬棚,鐵皮包裹櫓身。
不僅在艦船上花費巨大,陳友諒還在各地大規模征集壯丁,以補充兵員。
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滅了朱元璋。
時間太短,準備倉促,新兵未經訓練,就被驅趕著走上征程。
陳友諒管不了那麽多,他要贏,必須贏。
事後的結果證明,願望與現實相差甚遠。
如果,他再多一些耐心就好了。
但是曆史沒有如果。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挾持著百官,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大戰開始。
第一站,洪都。
陳友諒吸取上次的教訓,沒有直奔應天。
自信心充足是好事兒,但過猶不及。
陳友諒空國而出,以為必勝無疑,根本沒考慮後路,也沒派重兵扼守長江和鄱陽湖的關鍵位置。
他以為能速戰速決,如風卷殘雲般攻下一個有一個城池,直逼應天。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竟然被洪都的數千守軍拖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朱元璋北上安豐往返近兩月,雖說露出了破綻,可是他對陳友諒卻早有防備。
第一,把洪都的西南城牆向後挪至離贛江30餘裏之處,防止陳友諒故技重施,趁水勢上漲從船上攀附城牆。
第二,令文正新築城牆,加強守衛。
第三,派兵攻取江西未定之地。
第四,在城中備下充足的糧草。
一言以蔽之,想盡辦法,加強防務,死死拖住陳友諒進攻的步伐。
李善長分析問題更多是從自身的願景出發,分析一些外在的固定因素。
比如,眼見張士誠把大批的糧食運往元大都,李善長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眼饞啊,如果奪為己有,該多好。
於是李善長極力主張先把張士誠的地盤搶過來,緩解糧草壓力。
劉先生更擅於從大量現有資料中總結、提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著重於分析一個人的行為邏輯,這直接導致一個人麵對重大問題時做出的不同選擇。
簡而言之,劉先生愛琢磨人,琢磨對手心裏的想法。
內在因素對一個的行為起決定作用,而外在因素通過內在因素起作用。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才是內在因素,而財富的多寡則是外在因素。
劉先生的思路顯然更勝一籌。
在劉先生思路的指引下,國公爺深入分析了兩名對手的性格特征。
陳友諒誌驕好生事,張士誠器小無遠圖。
陳友諒是風險愛好者,驕傲輕狂,一旦發現機會,便立即撲上去,行動迅速,絕不拖延。
張士誠是風險規避者,更願意深思熟慮、苦思良策後確定行動方案。
思考需要花費時間,選擇最佳方案也需要時間,一來二去,行動力大打折扣。
元末起義爆發之後,江南富庶之地的糧草再也不能源源不斷地供給元大都,再加上連年發生饑荒,元大都極度缺糧。
張士誠當了元朝太尉後,雖然不服管,但經過元江浙行省左丞相的斡旋,勉強答應與方國珍配合,從元至正二十一年起,每年走海路運送十萬餘石糧食,大大緩解了元大都的燃眉之急。
當初投降隻是權宜之計,張士誠並不甘心久居人下。
因此,雖然他行動力遲緩,可一旦發現大好時機,也絕不會白白放過。
安豐缺糧少兵,是一座孤城。
朱元璋正忙著進攻陳友諒,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大打出手。
如果此時派兵去搶,成本低、勝算大,張士誠謀定而動,令大將呂珍率十萬部眾攻打安豐。
大敵壓境,小明王韓林兒慌忙派人求救。
安豐危在旦夕,救不救?
國公爺和劉先生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劉先生極力主張不救,任其自生自滅,就算救出來,怎麽安置?難道要把他供起來當主子?
更何況,陳友諒、張士誠在旁虎視眈眈,亡我之心不死,一旦他們乘虛來攻,豈不是將自身置於險境。
總而言之,不救。
國公爺不這樣認為,“安豐破,士誠益張,不可不救。”
攻破安豐後,張士誠就更加氣焰囂張,不能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
對小明王見死不救,兄弟們會怎麽想?
雖說一直以來小明王沒幫過一兵一卒,兄弟們大概率不會有異議,可是畢竟打了他的旗號。
風評不佳,定會影響士氣,得救。
國公爺最終拍板,北援安豐。
雖然沒攔住,劉先生內心卻無比欣慰。
上位雷厲風行,乾綱獨斷,是不世出的真英雄。
國公爺親率徐達、常遇春、鄧愈等最驍勇善戰的猛將渡江北上。
子薰憂心忡忡,跑去請師父判斷一下國公爺此行的危險指數,卻撲了個空。
劉先生去和李善長等人緊急商議應對之策,焦頭爛額。
他必須找到所有的風險隱患,並提前防範。
船,戰船!
一旦與陳友諒大規模開戰,戰船是必需品。
劉先生提議加急打造戰船
李善長有些遲疑,沒有上位的令旨,這合適嗎?
先集中力量收拾陳友諒,是上位的既定策略,這麽做倒也不算有違上命。
經過一番掙紮,李善長終於同意調集物資,大規模建造戰船。
李善長研判形勢或許不如劉先生,但絕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檢驗應天抗壓能力的時刻到了。
自打國公爺起兵以來,這是風險最大的一次壓力測試。
劉先生的精神進入亢奮狀態。
就像奮筆疾書,爭分奪秒答題的高考學生,他要充分施展平生所學,應對即將到來的考驗。
國公爺抵達安豐後,三戰三捷,不僅擊敗了呂珍,還擊退了前來支援呂珍的左君弼。
在朱元璋到達之前,劉福通已護著小明王退到南部山中。
令徐達、常遇春領兵攻打左君弼的老窩廬州,並派人進山搜救小明王,國公爺自己返迴應天。
劉先生所料不錯,聽說朱元璋去救援安豐,陳友諒果然蠢蠢欲動。
陳友諒一向爭強好勝,自視甚高,怎能甘心接連戰敗?
他發誓要讓朱元璋嚐嚐自己的厲害。
這一次,他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傾巢而出,成敗在此一舉。
他孤注一擲,拚了!
成則榮華富貴,敗則粉身碎骨。
據說陳友諒打造的巨型艦船高達數丈,分為三層,各層均設馬棚,鐵皮包裹櫓身。
不僅在艦船上花費巨大,陳友諒還在各地大規模征集壯丁,以補充兵員。
他要不惜一切代價,滅了朱元璋。
時間太短,準備倉促,新兵未經訓練,就被驅趕著走上征程。
陳友諒管不了那麽多,他要贏,必須贏。
事後的結果證明,願望與現實相差甚遠。
如果,他再多一些耐心就好了。
但是曆史沒有如果。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挾持著百官,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大戰開始。
第一站,洪都。
陳友諒吸取上次的教訓,沒有直奔應天。
自信心充足是好事兒,但過猶不及。
陳友諒空國而出,以為必勝無疑,根本沒考慮後路,也沒派重兵扼守長江和鄱陽湖的關鍵位置。
他以為能速戰速決,如風卷殘雲般攻下一個有一個城池,直逼應天。
可是他萬萬沒想到,竟然被洪都的數千守軍拖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朱元璋北上安豐往返近兩月,雖說露出了破綻,可是他對陳友諒卻早有防備。
第一,把洪都的西南城牆向後挪至離贛江30餘裏之處,防止陳友諒故技重施,趁水勢上漲從船上攀附城牆。
第二,令文正新築城牆,加強守衛。
第三,派兵攻取江西未定之地。
第四,在城中備下充足的糧草。
一言以蔽之,想盡辦法,加強防務,死死拖住陳友諒進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