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癡情都會有迴報,廖永安也許終將癡心錯付。
除非自己醒悟,旁觀者能有什麽辦法呢?
對於木槿這位廖夫人,朱元璋沒有多少好感,他認可的女人都是像子薰、夫人那樣對丈夫一心一意地,就算常遇春的夫人藍氏揮舞著菜刀阻止丈夫納妾,仍能得到朱元璋的讚許,為何?因為藍氏心裏盛著自己的男人,吃點兒醋無傷大雅。
得隴望蜀,在朱元璋看來,是女子的品行不佳。
此時,他尚且不知木槿從未有過二心,木槿的心裏從始至終裝著的隻有英俊不凡、年輕有為的朱大帥。
就算知情又能如何?朱元璋如果喜歡她,他怎會成為廖夫人?
朱元璋很快將廖永安夫婦的事拋諸腦後,被一種巨大的喜悅撞擊著,鄧愈帶兵攻取了徽州,城裏有一位名儒朱升。
“這老先生可是一名進士”,朱元璋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不知道如果李善長見到他這副表情,心裏會有多酸,“咱這兒還沒有進士呢”。
子薰聽到朱升的名字也不禁一怔,助力朱元璋問鼎天下的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不就是朱升提出來的嗎?
處暑已過,秋風開始送爽,朱元璋翹首以盼的朱升老先生來到了應天。
朱升是休寧人,自小勤奮好學,曾跟名儒陳櫟學習朱子學說,今年五十八歲高齡,比朱元璋大二十九歲。朱升四十五時考中江浙江浙行省鄉貢進士,四年後被封為池州路儒學學正,任期屆滿後,歸鄉隱居,靜觀時變。為躲避亂兵,朱升在石門山不斷遷徙,但筆耕不輟。
朱元璋向朱升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朱升迴答: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一語中的,朱元璋如獲至寶。
這九字方略相當於是朱元璋以往實踐經驗的精辟總結,直戳朱元璋內心最深處,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朱元璋每攻下一地,必先修築城牆,提高防禦能力。
張士誠已於三年前稱王,徐壽輝是天完政權的皇帝,與他們相比,朱元璋已經非常低調,僅僅自稱吳國公而已。
而且,朱元璋已經設立營田司,讓康茂才檢修各處堤防,興修農田水利。
朱升是前來投奔的第一位進士,朱元璋自然倍加珍惜,讓朱升國公府一處幽雅僻靜的小院住下,朝夕暢談。
朱元璋求賢若渴,每逢將士出征,都讓他們尋訪、推薦當地的賢哲。
子薰聽說要見到曆史上的名人,興衝衝地準備很多美食,想在老先生麵前留個好印象。
不過,老先生並不領情,反而勸朱元璋對妻妾雨露均沾,不應專寵一人。
朱升認為女子應對丈夫恭敬、順從,提倡三從四德,嚇得子薰後脊梁骨發涼,冷汗直流,再也不敢出現在老先生麵前。
朱元璋聽後急忙反思自省,是不是對子薰寵愛過度了。
在這些規矩的束縛下,朱元璋刻意減少迴長樂閣的次數。
但是習慣一旦形成,很難立馬改掉,其難度如同戒煙。
要戒掉在子薰這裏養成的生活習慣,比登天還難,關鍵是子薰的很多奇思妙想在別處都是沒有的,朱元璋甚覺無趣,沒精打采。
時間不能浪費,光陰不能虛度,與其讓這些內宅規矩捆住手腳,不如抓緊時間增長實力。
朱元璋很快琢磨出了應對老先生的法子,白天眾目睽睽之下該去哪兒去哪兒,嚴格遵守各種規矩,夜深人靜時想去哪兒去哪兒,迴長樂閣放鬆身心,以便第二天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學習。
朱夫子心底明亮,也並不較真,朱元璋是難得一見的英雄豪傑,分得清輕重緩急,自會妥善處理內宅之事,規矩不是最重要地,內宅安穩有序才是最終目的。
子薰領教了古代規矩的厲害,又想起二夫人的小腳,夜裏噩夢連連,醒來見到他,不顧一切地央求道:“將來如果我生了女孩,千萬別讓她裹腳,讓她自然健康地長大,我們的女兒不能為了將來取悅哪個男子、哪戶家庭、或者哪個規矩而摧殘自己的身體,哪怕沒人願意娶,一輩子不嫁,咱們養她一輩子”。
子薰說著說著涕泗交流,“你答應嗎?”
“答應,答應,咱都答應”,他連聲迴答。
封建禮教對女子的迫害,子薰在電視上看多了,決不允許那些慘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何時才能有個孩子呢?
子薰想起孩子,不禁悲從中來。
一些變化在悄悄滲入到子薰和淩川的生活,令子薰身不由己,使長樂閣不再是滿足子薰無數幻想的童話世界,不再是供子薰慢慢療傷的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有些東西隔著院牆也能傳進來,有些規距,淩川也無能為力,像愛德華的剪刀手。
朱元璋恪守著規距禮儀,以贏得朱升老先生的歡心,讓他教自己更多的本事,在群雄爭鬥中最終勝出。
對子薰的貪戀隻能埋藏在心底,漂泊無依的日子他真地過夠了,再也不想迴到從前,父母雙亡,哥哥姐姐相繼離世,麵對生活的痛擊,毫無還手之力。
祈求上蒼眷顧,不如踏踏實實練就十八般武藝。
孤家寡人,無依無靠,他不想帶著子薰過這樣的日子,他喜歡熱熱鬧鬧的大家庭。
為了過上想要的生活,有些規距,他不懂也得先接受。
為什麽女子要裹腳?裹了腳如何勞動?如何操持一大家人的生活?這些疑問,他沒時間與人辯論。
他得拜師學藝,隻有找越來越多的名師,學會更多的本事,才能掙紮求生,才能踏踏實實摟著子薰睡個安穩覺,而不用擔心半夜被人端了巢穴。
趁夜襲擊,他自己都幹過很多次,看著對手從睡眠中猛然驚醒,或束手就擒,或倉惶而逃,他的心中無比快意,但是他不想有一天這樣的情景落到自己頭上,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過著每一天,生怕稍有疏忽釀成大錯,再無翻身的可能。
好在子薰懂事,未因暫時的冷落而有所抱怨。
這冷落是暫時的嗎?他不知道,他說不準,如果保持些距離,就能獲得成功,這也無不可。
子薰是自己心底的欲望,縱欲傷身,他無比清醒。
朱升先生是一位真君子,不會一味順著自己的喜好說。
除非自己醒悟,旁觀者能有什麽辦法呢?
對於木槿這位廖夫人,朱元璋沒有多少好感,他認可的女人都是像子薰、夫人那樣對丈夫一心一意地,就算常遇春的夫人藍氏揮舞著菜刀阻止丈夫納妾,仍能得到朱元璋的讚許,為何?因為藍氏心裏盛著自己的男人,吃點兒醋無傷大雅。
得隴望蜀,在朱元璋看來,是女子的品行不佳。
此時,他尚且不知木槿從未有過二心,木槿的心裏從始至終裝著的隻有英俊不凡、年輕有為的朱大帥。
就算知情又能如何?朱元璋如果喜歡她,他怎會成為廖夫人?
朱元璋很快將廖永安夫婦的事拋諸腦後,被一種巨大的喜悅撞擊著,鄧愈帶兵攻取了徽州,城裏有一位名儒朱升。
“這老先生可是一名進士”,朱元璋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不知道如果李善長見到他這副表情,心裏會有多酸,“咱這兒還沒有進士呢”。
子薰聽到朱升的名字也不禁一怔,助力朱元璋問鼎天下的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不就是朱升提出來的嗎?
處暑已過,秋風開始送爽,朱元璋翹首以盼的朱升老先生來到了應天。
朱升是休寧人,自小勤奮好學,曾跟名儒陳櫟學習朱子學說,今年五十八歲高齡,比朱元璋大二十九歲。朱升四十五時考中江浙江浙行省鄉貢進士,四年後被封為池州路儒學學正,任期屆滿後,歸鄉隱居,靜觀時變。為躲避亂兵,朱升在石門山不斷遷徙,但筆耕不輟。
朱元璋向朱升詢問平定天下的計策,朱升迴答: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一語中的,朱元璋如獲至寶。
這九字方略相當於是朱元璋以往實踐經驗的精辟總結,直戳朱元璋內心最深處,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朱元璋每攻下一地,必先修築城牆,提高防禦能力。
張士誠已於三年前稱王,徐壽輝是天完政權的皇帝,與他們相比,朱元璋已經非常低調,僅僅自稱吳國公而已。
而且,朱元璋已經設立營田司,讓康茂才檢修各處堤防,興修農田水利。
朱升是前來投奔的第一位進士,朱元璋自然倍加珍惜,讓朱升國公府一處幽雅僻靜的小院住下,朝夕暢談。
朱元璋求賢若渴,每逢將士出征,都讓他們尋訪、推薦當地的賢哲。
子薰聽說要見到曆史上的名人,興衝衝地準備很多美食,想在老先生麵前留個好印象。
不過,老先生並不領情,反而勸朱元璋對妻妾雨露均沾,不應專寵一人。
朱升認為女子應對丈夫恭敬、順從,提倡三從四德,嚇得子薰後脊梁骨發涼,冷汗直流,再也不敢出現在老先生麵前。
朱元璋聽後急忙反思自省,是不是對子薰寵愛過度了。
在這些規矩的束縛下,朱元璋刻意減少迴長樂閣的次數。
但是習慣一旦形成,很難立馬改掉,其難度如同戒煙。
要戒掉在子薰這裏養成的生活習慣,比登天還難,關鍵是子薰的很多奇思妙想在別處都是沒有的,朱元璋甚覺無趣,沒精打采。
時間不能浪費,光陰不能虛度,與其讓這些內宅規矩捆住手腳,不如抓緊時間增長實力。
朱元璋很快琢磨出了應對老先生的法子,白天眾目睽睽之下該去哪兒去哪兒,嚴格遵守各種規矩,夜深人靜時想去哪兒去哪兒,迴長樂閣放鬆身心,以便第二天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學習。
朱夫子心底明亮,也並不較真,朱元璋是難得一見的英雄豪傑,分得清輕重緩急,自會妥善處理內宅之事,規矩不是最重要地,內宅安穩有序才是最終目的。
子薰領教了古代規矩的厲害,又想起二夫人的小腳,夜裏噩夢連連,醒來見到他,不顧一切地央求道:“將來如果我生了女孩,千萬別讓她裹腳,讓她自然健康地長大,我們的女兒不能為了將來取悅哪個男子、哪戶家庭、或者哪個規矩而摧殘自己的身體,哪怕沒人願意娶,一輩子不嫁,咱們養她一輩子”。
子薰說著說著涕泗交流,“你答應嗎?”
“答應,答應,咱都答應”,他連聲迴答。
封建禮教對女子的迫害,子薰在電視上看多了,決不允許那些慘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何時才能有個孩子呢?
子薰想起孩子,不禁悲從中來。
一些變化在悄悄滲入到子薰和淩川的生活,令子薰身不由己,使長樂閣不再是滿足子薰無數幻想的童話世界,不再是供子薰慢慢療傷的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有些東西隔著院牆也能傳進來,有些規距,淩川也無能為力,像愛德華的剪刀手。
朱元璋恪守著規距禮儀,以贏得朱升老先生的歡心,讓他教自己更多的本事,在群雄爭鬥中最終勝出。
對子薰的貪戀隻能埋藏在心底,漂泊無依的日子他真地過夠了,再也不想迴到從前,父母雙亡,哥哥姐姐相繼離世,麵對生活的痛擊,毫無還手之力。
祈求上蒼眷顧,不如踏踏實實練就十八般武藝。
孤家寡人,無依無靠,他不想帶著子薰過這樣的日子,他喜歡熱熱鬧鬧的大家庭。
為了過上想要的生活,有些規距,他不懂也得先接受。
為什麽女子要裹腳?裹了腳如何勞動?如何操持一大家人的生活?這些疑問,他沒時間與人辯論。
他得拜師學藝,隻有找越來越多的名師,學會更多的本事,才能掙紮求生,才能踏踏實實摟著子薰睡個安穩覺,而不用擔心半夜被人端了巢穴。
趁夜襲擊,他自己都幹過很多次,看著對手從睡眠中猛然驚醒,或束手就擒,或倉惶而逃,他的心中無比快意,但是他不想有一天這樣的情景落到自己頭上,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過著每一天,生怕稍有疏忽釀成大錯,再無翻身的可能。
好在子薰懂事,未因暫時的冷落而有所抱怨。
這冷落是暫時的嗎?他不知道,他說不準,如果保持些距離,就能獲得成功,這也無不可。
子薰是自己心底的欲望,縱欲傷身,他無比清醒。
朱升先生是一位真君子,不會一味順著自己的喜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