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紐約。
昔日人類史上最繁華的都市圈,如今終是成為了過去。
縱然那一盞盞霓虹燈依舊在努力維持著燈紅酒綠的都市風情,可終究是難以複現過去那令無數人向往的紙醉金迷。
這座城市,終於成為了曆史。
與曾經長眠於此的無數男男女女的愛恨交織一起塵封在那無人願意再次翻開的故事書中。
為什麽不願翻開?
是因為那段曆史並不光彩嗎?
不,人類的曆史從不光彩。
是因為眾生眼前所見的,便是曆史。
它是舊的曆史,也是新的曆史。
因為——
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
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費時間去翻開曆史呢?
曆史,不就在眼前重現了嗎?
……
新時代廣場。
曾經那個見證了人類文明虛假的繁榮之巔的時代廣場已然在三戰的炮火中消逝了。
一如它的名字一般,與那個時代一同落幕。
隻是——
分明人物俱非,可偏偏如此熟悉,就仿佛似曾相識。
望著那些舉著dy first!”,堵塞了廣場和道路的外觀為生理女性的雌性人類;
望著那些努力耐著性子,嚐試和“她們”講道理的外觀為生理男性的雄性人類;
望著那或是滿臉戲謔,或是冷眼旁觀,或是匆匆路過的“人民群眾”;
少年終於還是不禁輕輕一歎。
【社會原子化的序幕已經拉起】
【接下來,應該輪到極端男權,或者是多元性別登場了吧。】
少年搖了搖頭,不再旁觀,轉身離去。
“雖然總說外界曆史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草台班子,但是這種‘輪流坐莊’的迴合製多周目遊戲未免也太無聊了。”
“突然感覺自然人類壽命短暫也不算什麽壞事,如此無聊的遊戲誰能堅持不退遊呢?”
少年伸了伸懶腰,逆著人流的方向,走出了曆史的輪迴……
《論人性:婚姻與解放(節選)》
作者:守望者
世界是唯物的,人類社會也是建立在經濟之上。一切人文社會的觀點都必須從社會經濟出發,否則本就不甚嚴謹的人文科學更是如同空中樓閣,毫無價值可言。
——總章
……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學術追求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追求的是“因”,是物質世界的根本;而後者追求的是“果”,能造福社會的“果”。對於人文社會而言,“因”其實並不重要,反正怎麽解釋都行,隻要解釋得通。
因此,本書之中所有的觀點都是刻舟求劍、倒果尋因,望後來的讀者能夠獨立思考、辯證看待。
……
自然條件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采獵文明、古代農業文明、近代工業文明和現代信息文明。婚姻作為一個人類創造和定義的概念,它的含義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時代,婚姻及其衍生概念都是不同的。
……
在原始采獵文明中,社會經濟製度以公有製為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有製的天然合理性。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非社會的產物。相反,社會才是人類關係發展的產物。一方麵,在原始社會時期,無論是女性主導的采集,還是男性主導的打獵,都是無法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麵,這個時代的人類缺乏食物保存手段,通過采獵獲取的食物必須盡快食用,否則就會腐敗發黴。如此種種,才催生了原始社會的部落公有製。
換而言之,不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天性讓他們選擇公有製經濟,而是落後的生產力現實逼迫人類抱團取暖、群居而生。
在原始社會時期,婚姻製度並未成型。因為婚姻本質是一種個體製度,事實上是與部落這個大集體做切割。在這個朝不保夕的時代,脫離集體往往意味著死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集體內部就不會產生矛盾。
矛盾是世界的本質。在人類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永恆的核心矛盾。當然,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人類往往容易在前者達成一致,而在後者打成一片。其中原因也不難理解:發展和解放生產力是增值的合作共贏,而公平生產關係是非增值的零和博弈。
所謂非增值的零和博弈,就是指無論結果如何,社會財富的總量都不會增加,隻會影響個體財富。有人多吃一點,就會有人少吃一點;有人歲月靜好,就一定有人負重前行。
分配問題作為生產關係的核心,是人類社會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最理想的社會也隻能達成一個讓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製度。至於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製度,更是一種連烏邦托社會都不敢幻想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曾長期盛行一種觀點,將分配製度當做社會發展的內驅力,即“積極的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筆者不明白:將勞動者被剝削走的剩餘價值返還一部分給勞動者,這就叫“積極的生產關係”嗎?每當讀到這句話,筆者總能感受到一種將勞動者當做“追著蘿卜跑的驢”的黑色幽默,並深深感慨於舊社會的統治者對人性的理解深度。
縱然分配的矛盾不可調和,也並不意味著改革生產關係無意義。這就像是數學中的極限:縱使永遠不可觸及,也會永遠彼此靠近。
原始社會是從自然社會過渡而來,奉行叢林法則,社會秩序依靠暴力來維持,解決社會矛盾同樣依賴暴力。但是現實世界不是小說世界,雙拳難敵四手,個人的力量永遠不可能勝過集體,這也是人民史觀的由來。
可是,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團結他人呢?
在原始社會時期,沒有婚姻,更不會有家庭。此時的人類除了部落以外,似乎沒有更多的身份認同了。
可是,現實真的如此嗎?
人類最原始的身份認同,其實不是部落,而是血緣——這就是比部落社會更古老的氏族社會。
人類的最初血緣觀念,或許是來自避免近親繁殖的基因本能,或許是來自哺乳動物的母性依賴。這是生命科學方麵的問題,這裏不多探討。
總之,結果是明確的——所有人都團結在自己的母親身邊,在部落內部形成了一個個小團體,母係氏族社會由此誕生。
在母係社會中,地位真正崇高的是母親。而母親的地位,則取決於自己有多少個膀大腰圓的兄弟和身強體壯的兒子。即使到了今日,非洲的叢林中也依舊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社會製度。
這就是原始社會的魅力所在——一個由暴力維係秩序的社會,卻是人類文明的伊始。
就仿佛是在預示著——
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建立在獸性本能之上的文明。
……
關於人類的進化方向,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如此。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相比於動輒數十萬年的物種進化周期,人類壽命和曆史都太過於短暫。
筆者一直很討厭“生命有限,但思想無限”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在這個唯物的世界之上,時空的尺度決定思想的高度。這是永恆的真理,哪怕是神明也無法違背。
無法永生的神明,與蜉蝣螻蟻無異。
從基因的微觀角度分析,自工業革命人類以來,人類一直都在退化。其直接原因是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讓自然選擇的烈度大幅降低,根本原因則是地球的生態環境太安逸太穩定了。
於此,諸位讀者可以自行想象一下:有這麽一個遊戲,直立猿人隻需要學會投擲長矛便可無敵於自然界。這種連養老遊戲都不如的遊戲,諸位會有興趣入坑嗎?
從種群的宏觀角度分析,筆者認為人類的進化方向應該是“從自然走向社會”。當然,筆者自然知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可是,自然與社會並不一定完全衝突,正如自然的“獸性”可以蛻變為社會的“擴張性”。
關於這一點,還請諸位讀者不要因為自身立場而忘記:雖然聖界文明不是擴張型文明,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擴張型文明居多。
因為,非擴張型文明很難存活到被其他文明觀測到的時候。
聖界文明同樣如此。
……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的采獵文明逐漸向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過渡。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關係也開始發生變化——私有製和奴隸製誕生了。
先說私有製:
在農業文明時代,身強體壯的男性在個體生產力方麵遠勝女性,開始逐步脫離原始社會的生產秩序,建立個體私產的生產秩序——這是女性絕對無法接受的事情。
在哺乳動物之中,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母性依賴”,即幼崽天然親近和依賴母親。
然而,這就會有人好奇:哺乳動物有“父性依賴”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父親”這一角色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社會的產物。
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雄性哺乳動物的義務隻有爭奪配偶和交配權,這個過程即是自然選擇。
撫養後代是雌性哺乳動物的義務,這也是為什麽抱團取暖的哺乳動物多為雌性和幼崽。
放眼所有哺乳動物之中,隻有人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父親,甚至可以說隻有晚期智人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父親。
畢竟,如果沒有晚期智人的幹預,那麽估計絕大多數的中期智人仍然處於原始部落時代。
那麽,為什麽呢?
因為人類幼崽的培養成本和培育周期實在是太高了,單靠女性根本無力支撐。
事實上,在自然界中這種後代培育周期能達到十年以上的中大型生物不是即將滅絕,就是已經問鼎食物鏈之巔。
在原始社會,後代由氏族乃至整個部落共同撫養,女性的壓力尚且可以承受。
但是,當男性脫離原始社會的生產秩序後,撫養後代就成為了女性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即使女性像大象一樣抱團取暖也無濟於事。
身為女性……不,應該是身為母親,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將男性留在身邊,即使付出的是自己的一切……
可是,該怎麽辦呢?
有什麽能讓男性願意留下來呢?
答案已經唿之欲出了——還是血緣。
但是這一次已經不是以母係血緣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了,而是以父係血緣為核心的社會關係。
可是,問題又來了:該如何確保這個孩子是他的呢?
或者說,該如何讓父親承認這個孩子是他的呢?
眾所周知,由於男女的生理差異,母親可以肯定孩子是自己的,卻無法肯定孩子是父親的。
這是母係社會的基石,卻是父係社會的阻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母親隻能選擇犧牲自己的自由,出嫁前深居閨中,出嫁後足不出戶,用物理隔絕的方式確保孩子是父親的。
這就是人類社會婚姻製度的濫觴——極富奴隸製色彩。
與後世女權主義幻想的“男性用武力壓迫女性臣服”不同,古代婚姻製度更多是女性自己的選擇,亦是自然與社會的共同選擇。
由於時代的不同,現代人類或許很難想象這種奴隸製一般的婚姻製度。
但是,如果後世絕望的母親有機會用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換母子一條生路,那麽或許她也會做出與古人相同的選擇。
這就是被基因奴役的地球生命,可悲又可歎……
再說說奴隸製:
前麵的討論都是基於女性視角的,我們似乎遺忘了另一個角色——男性。
繁殖後代是男性的本能,可是撫養後代可並不是啊!
就憑孩子與他的血緣關係,就想讓他搭上自己後半生?
這怎麽可能!
在這裏,諸位讀者不要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男性的想法,這並不合理。
古代人類的自然屬性依舊大於社會屬性。
既然後代的基因中沒有父親的位置,那麽父親的基因中又怎麽會有孩子的位置呢?
當社會關係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必須要一個強有力的存在來維持這種不合理社會關係了。
如此,人類社會的罪惡之源——國家,誕生了。
說起國家,人們想到的一般都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階級統治工具”。
然而,國家的本質隻有一個——奴役!
無論是奴隸製國家還是封建專製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那看作共產主義讀作社會主義寫作官僚主義的奇葩政體,其本質都是奴隸製國家,區別隻在於國家從奴隸身上剝削走的價值高低多寡罷了。
從相對價值來看,國家對奴隸(或者說公民)的剝削是逐漸減輕的。但是從絕對價值來看,國家對奴隸的剝削是逐漸加重的。
打個比方,工人相比於農奴更自由。國家就算把農奴抽骨吸髓也榨不出幾個錢,可是在流水線上的工人身上卻可以輕易剝削出數倍於農奴的價值。
這就是個體的相對價值和社會的絕對價值的差異,本質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帶來的變化。
在自然界中,女性的主要義務是生育和撫養後代;在人類社會中,女性的主要義務是社會勞動力的再生產。
雖然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後者在語言藝術的包裹下美化了許多。
但是無論如何定義,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國家不會承認女性的生育價值,最多也不過是給予一點微不足道的補貼。
盡管國家是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最大獲益者,但是它終究是依靠剝削存在的非增值事物。
人類社會的未來不可能寄托在這種寄生蟲之上。
在國家體係之中,生育和培養後代就像是賭博,對於父母和子女而言都不獲利,獲利的永遠隻有莊家。
在自然界,繁殖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社會屬性的增加,人類本身會越來越反感這種虧本的“自然義務”。
俗話說得好,奴隸主最害怕的隻有兩件事:奴隸造反和奴隸絕育。
在社會生育率不斷降低的時候,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奴隸主——國家,就該出手了。
無論是古代的“百善孝為先”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是現代的“鼓勵生育”和“生育捆綁義務”,本質上都是國家剝削奴隸的“傑作”。
同理,既然女性的生育價值不被國家承認,那麽每當國家的收割鐮刀落下時,就隻能“請男性慷慨赴死”嘍!
……
……
……
在國家存在時,女性自由則男性負重,男性自由則女性負重。
在腐朽落後的國家體製滅亡時,人類永遠不可能真正自由,更不可能蛻變為人。
(就寫到這裏了,後麵的近代工業社會和現代信息社會就要直接冒犯馬恩主義了)
(事實上,細心的筆友應該發現筆者寫到古代農業社會的時候行文思路就已經亂了)
(沒辦法,筆者又不是聖界人,不想被請去喝茶,隻能前顧後盼玩起春秋筆法了)
昔日人類史上最繁華的都市圈,如今終是成為了過去。
縱然那一盞盞霓虹燈依舊在努力維持著燈紅酒綠的都市風情,可終究是難以複現過去那令無數人向往的紙醉金迷。
這座城市,終於成為了曆史。
與曾經長眠於此的無數男男女女的愛恨交織一起塵封在那無人願意再次翻開的故事書中。
為什麽不願翻開?
是因為那段曆史並不光彩嗎?
不,人類的曆史從不光彩。
是因為眾生眼前所見的,便是曆史。
它是舊的曆史,也是新的曆史。
因為——
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之事後必再行。
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費時間去翻開曆史呢?
曆史,不就在眼前重現了嗎?
……
新時代廣場。
曾經那個見證了人類文明虛假的繁榮之巔的時代廣場已然在三戰的炮火中消逝了。
一如它的名字一般,與那個時代一同落幕。
隻是——
分明人物俱非,可偏偏如此熟悉,就仿佛似曾相識。
望著那些舉著dy first!”,堵塞了廣場和道路的外觀為生理女性的雌性人類;
望著那些努力耐著性子,嚐試和“她們”講道理的外觀為生理男性的雄性人類;
望著那或是滿臉戲謔,或是冷眼旁觀,或是匆匆路過的“人民群眾”;
少年終於還是不禁輕輕一歎。
【社會原子化的序幕已經拉起】
【接下來,應該輪到極端男權,或者是多元性別登場了吧。】
少年搖了搖頭,不再旁觀,轉身離去。
“雖然總說外界曆史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草台班子,但是這種‘輪流坐莊’的迴合製多周目遊戲未免也太無聊了。”
“突然感覺自然人類壽命短暫也不算什麽壞事,如此無聊的遊戲誰能堅持不退遊呢?”
少年伸了伸懶腰,逆著人流的方向,走出了曆史的輪迴……
《論人性:婚姻與解放(節選)》
作者:守望者
世界是唯物的,人類社會也是建立在經濟之上。一切人文社會的觀點都必須從社會經濟出發,否則本就不甚嚴謹的人文科學更是如同空中樓閣,毫無價值可言。
——總章
……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學術追求上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追求的是“因”,是物質世界的根本;而後者追求的是“果”,能造福社會的“果”。對於人文社會而言,“因”其實並不重要,反正怎麽解釋都行,隻要解釋得通。
因此,本書之中所有的觀點都是刻舟求劍、倒果尋因,望後來的讀者能夠獨立思考、辯證看待。
……
自然條件下,人類文明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原始采獵文明、古代農業文明、近代工業文明和現代信息文明。婚姻作為一個人類創造和定義的概念,它的含義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時代,婚姻及其衍生概念都是不同的。
……
在原始采獵文明中,社會經濟製度以公有製為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有製的天然合理性。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非社會的產物。相反,社會才是人類關係發展的產物。一方麵,在原始社會時期,無論是女性主導的采集,還是男性主導的打獵,都是無法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麵,這個時代的人類缺乏食物保存手段,通過采獵獲取的食物必須盡快食用,否則就會腐敗發黴。如此種種,才催生了原始社會的部落公有製。
換而言之,不是自然賦予人類的天性讓他們選擇公有製經濟,而是落後的生產力現實逼迫人類抱團取暖、群居而生。
在原始社會時期,婚姻製度並未成型。因為婚姻本質是一種個體製度,事實上是與部落這個大集體做切割。在這個朝不保夕的時代,脫離集體往往意味著死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集體內部就不會產生矛盾。
矛盾是世界的本質。在人類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永恆的核心矛盾。當然,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人類往往容易在前者達成一致,而在後者打成一片。其中原因也不難理解:發展和解放生產力是增值的合作共贏,而公平生產關係是非增值的零和博弈。
所謂非增值的零和博弈,就是指無論結果如何,社會財富的總量都不會增加,隻會影響個體財富。有人多吃一點,就會有人少吃一點;有人歲月靜好,就一定有人負重前行。
分配問題作為生產關係的核心,是人類社會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最理想的社會也隻能達成一個讓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製度。至於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製度,更是一種連烏邦托社會都不敢幻想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曾長期盛行一種觀點,將分配製度當做社會發展的內驅力,即“積極的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筆者不明白:將勞動者被剝削走的剩餘價值返還一部分給勞動者,這就叫“積極的生產關係”嗎?每當讀到這句話,筆者總能感受到一種將勞動者當做“追著蘿卜跑的驢”的黑色幽默,並深深感慨於舊社會的統治者對人性的理解深度。
縱然分配的矛盾不可調和,也並不意味著改革生產關係無意義。這就像是數學中的極限:縱使永遠不可觸及,也會永遠彼此靠近。
原始社會是從自然社會過渡而來,奉行叢林法則,社會秩序依靠暴力來維持,解決社會矛盾同樣依賴暴力。但是現實世界不是小說世界,雙拳難敵四手,個人的力量永遠不可能勝過集體,這也是人民史觀的由來。
可是,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團結他人呢?
在原始社會時期,沒有婚姻,更不會有家庭。此時的人類除了部落以外,似乎沒有更多的身份認同了。
可是,現實真的如此嗎?
人類最原始的身份認同,其實不是部落,而是血緣——這就是比部落社會更古老的氏族社會。
人類的最初血緣觀念,或許是來自避免近親繁殖的基因本能,或許是來自哺乳動物的母性依賴。這是生命科學方麵的問題,這裏不多探討。
總之,結果是明確的——所有人都團結在自己的母親身邊,在部落內部形成了一個個小團體,母係氏族社會由此誕生。
在母係社會中,地位真正崇高的是母親。而母親的地位,則取決於自己有多少個膀大腰圓的兄弟和身強體壯的兒子。即使到了今日,非洲的叢林中也依舊保留著這種古老的社會製度。
這就是原始社會的魅力所在——一個由暴力維係秩序的社會,卻是人類文明的伊始。
就仿佛是在預示著——
人類文明本身就是一個建立在獸性本能之上的文明。
……
關於人類的進化方向,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如此。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相比於動輒數十萬年的物種進化周期,人類壽命和曆史都太過於短暫。
筆者一直很討厭“生命有限,但思想無限”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在這個唯物的世界之上,時空的尺度決定思想的高度。這是永恆的真理,哪怕是神明也無法違背。
無法永生的神明,與蜉蝣螻蟻無異。
從基因的微觀角度分析,自工業革命人類以來,人類一直都在退化。其直接原因是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讓自然選擇的烈度大幅降低,根本原因則是地球的生態環境太安逸太穩定了。
於此,諸位讀者可以自行想象一下:有這麽一個遊戲,直立猿人隻需要學會投擲長矛便可無敵於自然界。這種連養老遊戲都不如的遊戲,諸位會有興趣入坑嗎?
從種群的宏觀角度分析,筆者認為人類的進化方向應該是“從自然走向社會”。當然,筆者自然知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可是,自然與社會並不一定完全衝突,正如自然的“獸性”可以蛻變為社會的“擴張性”。
關於這一點,還請諸位讀者不要因為自身立場而忘記:雖然聖界文明不是擴張型文明,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擴張型文明居多。
因為,非擴張型文明很難存活到被其他文明觀測到的時候。
聖界文明同樣如此。
……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的采獵文明逐漸向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過渡。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關係也開始發生變化——私有製和奴隸製誕生了。
先說私有製:
在農業文明時代,身強體壯的男性在個體生產力方麵遠勝女性,開始逐步脫離原始社會的生產秩序,建立個體私產的生產秩序——這是女性絕對無法接受的事情。
在哺乳動物之中,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母性依賴”,即幼崽天然親近和依賴母親。
然而,這就會有人好奇:哺乳動物有“父性依賴”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父親”這一角色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社會的產物。
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雄性哺乳動物的義務隻有爭奪配偶和交配權,這個過程即是自然選擇。
撫養後代是雌性哺乳動物的義務,這也是為什麽抱團取暖的哺乳動物多為雌性和幼崽。
放眼所有哺乳動物之中,隻有人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父親,甚至可以說隻有晚期智人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父親。
畢竟,如果沒有晚期智人的幹預,那麽估計絕大多數的中期智人仍然處於原始部落時代。
那麽,為什麽呢?
因為人類幼崽的培養成本和培育周期實在是太高了,單靠女性根本無力支撐。
事實上,在自然界中這種後代培育周期能達到十年以上的中大型生物不是即將滅絕,就是已經問鼎食物鏈之巔。
在原始社會,後代由氏族乃至整個部落共同撫養,女性的壓力尚且可以承受。
但是,當男性脫離原始社會的生產秩序後,撫養後代就成為了女性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即使女性像大象一樣抱團取暖也無濟於事。
身為女性……不,應該是身為母親,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將男性留在身邊,即使付出的是自己的一切……
可是,該怎麽辦呢?
有什麽能讓男性願意留下來呢?
答案已經唿之欲出了——還是血緣。
但是這一次已經不是以母係血緣為核心的社會關係了,而是以父係血緣為核心的社會關係。
可是,問題又來了:該如何確保這個孩子是他的呢?
或者說,該如何讓父親承認這個孩子是他的呢?
眾所周知,由於男女的生理差異,母親可以肯定孩子是自己的,卻無法肯定孩子是父親的。
這是母係社會的基石,卻是父係社會的阻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母親隻能選擇犧牲自己的自由,出嫁前深居閨中,出嫁後足不出戶,用物理隔絕的方式確保孩子是父親的。
這就是人類社會婚姻製度的濫觴——極富奴隸製色彩。
與後世女權主義幻想的“男性用武力壓迫女性臣服”不同,古代婚姻製度更多是女性自己的選擇,亦是自然與社會的共同選擇。
由於時代的不同,現代人類或許很難想象這種奴隸製一般的婚姻製度。
但是,如果後世絕望的母親有機會用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換母子一條生路,那麽或許她也會做出與古人相同的選擇。
這就是被基因奴役的地球生命,可悲又可歎……
再說說奴隸製:
前麵的討論都是基於女性視角的,我們似乎遺忘了另一個角色——男性。
繁殖後代是男性的本能,可是撫養後代可並不是啊!
就憑孩子與他的血緣關係,就想讓他搭上自己後半生?
這怎麽可能!
在這裏,諸位讀者不要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男性的想法,這並不合理。
古代人類的自然屬性依舊大於社會屬性。
既然後代的基因中沒有父親的位置,那麽父親的基因中又怎麽會有孩子的位置呢?
當社會關係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必須要一個強有力的存在來維持這種不合理社會關係了。
如此,人類社會的罪惡之源——國家,誕生了。
說起國家,人們想到的一般都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階級統治工具”。
然而,國家的本質隻有一個——奴役!
無論是奴隸製國家還是封建專製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那看作共產主義讀作社會主義寫作官僚主義的奇葩政體,其本質都是奴隸製國家,區別隻在於國家從奴隸身上剝削走的價值高低多寡罷了。
從相對價值來看,國家對奴隸(或者說公民)的剝削是逐漸減輕的。但是從絕對價值來看,國家對奴隸的剝削是逐漸加重的。
打個比方,工人相比於農奴更自由。國家就算把農奴抽骨吸髓也榨不出幾個錢,可是在流水線上的工人身上卻可以輕易剝削出數倍於農奴的價值。
這就是個體的相對價值和社會的絕對價值的差異,本質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帶來的變化。
在自然界中,女性的主要義務是生育和撫養後代;在人類社會中,女性的主要義務是社會勞動力的再生產。
雖然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後者在語言藝術的包裹下美化了許多。
但是無論如何定義,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國家不會承認女性的生育價值,最多也不過是給予一點微不足道的補貼。
盡管國家是社會勞動力再生產的最大獲益者,但是它終究是依靠剝削存在的非增值事物。
人類社會的未來不可能寄托在這種寄生蟲之上。
在國家體係之中,生育和培養後代就像是賭博,對於父母和子女而言都不獲利,獲利的永遠隻有莊家。
在自然界,繁殖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社會屬性的增加,人類本身會越來越反感這種虧本的“自然義務”。
俗話說得好,奴隸主最害怕的隻有兩件事:奴隸造反和奴隸絕育。
在社會生育率不斷降低的時候,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奴隸主——國家,就該出手了。
無論是古代的“百善孝為先”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是現代的“鼓勵生育”和“生育捆綁義務”,本質上都是國家剝削奴隸的“傑作”。
同理,既然女性的生育價值不被國家承認,那麽每當國家的收割鐮刀落下時,就隻能“請男性慷慨赴死”嘍!
……
……
……
在國家存在時,女性自由則男性負重,男性自由則女性負重。
在腐朽落後的國家體製滅亡時,人類永遠不可能真正自由,更不可能蛻變為人。
(就寫到這裏了,後麵的近代工業社會和現代信息社會就要直接冒犯馬恩主義了)
(事實上,細心的筆友應該發現筆者寫到古代農業社會的時候行文思路就已經亂了)
(沒辦法,筆者又不是聖界人,不想被請去喝茶,隻能前顧後盼玩起春秋筆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