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與帝論國運,漠北有神宮
全民諸天:開局獲得神話大羅道果 作者:媌吃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短短的三五個月時間,薑承乾就已長成五六歲小孩的模樣。
不止能言能行,還能識字看書,經史子集,無一不曉。
帝乙和陳貂寺對此也早已經見怪不怪,反而認為這種“夙慧天成”,乃是上古聖王的征兆。
對薑承乾也是悉心教授,將帝王心術、權謀手段和治國方略都傾囊相授。
在這過程中,薑承乾也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配合著元神出遊的見聞,逐漸掌握的大秦內外的情況。
而且常有驚人之言,將自身的感悟與前世的記憶結合,提出各種看似“異想天開”,仔細琢磨卻又讓人拍案叫絕的想法。
就連帝乙和陳貂寺這一對秉國數十年的老狐狸,都不由得為之驚歎。
如此經過幾個月的鋪墊,薑承乾果斷開啟了“攤牌模式”。
這一日,帝乙照常給薑承乾授課,結束後問道:“君兒今日,可有不解之處?”
薑承乾沉吟片刻,道:“今我大秦,如日中天,可謂盛極。”
“然盛極必衰,帝父禦極六十六載,國富民強,可為何不除三害,以延我大秦國運呢?”
這話一出,帝乙眼中出現好奇,心中卻有幾分不忿。
他自詡文治武功,皆不遜於曆代帝主,更是將大秦國勢,推至如日中天的程度。
怎麽到這小孺子口中,就變成了“盛極而衰”、“三害妨國”了呢?
就算你是聖王之兆、天帝之姿,在治國理政這一塊,總不能比我禦極天下六十六載更厲害吧。
念及於此。
帝乙麵色寡淡道:“何為三害,君兒可否說來我聽?”
薑承乾聞言卻並未急著開口,而是作出了沉吟思考的姿態。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若是帝乙心中不快、心生抵觸,他就算說出花來,也很難讓對方接受。
所以還不如鎮之以靜,給予帝乙更多的思考時間,讓他平複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說服對方。
果不其然。
帝乙一看薑承乾沉靜認真的模樣,心中的不忿頓時消散。
反而有一種自我反省的心理,迅速調整著自己的心態。
“我常教君兒要有虛心納諫的心態,絕不可剛愎自用。”
“怎麽輪到自己的時候,卻連一句逆耳的話都聽不得了呢?”
“難道是我禦極益久,果真已生驕矜之心?”
就在帝乙自我反省的時候,薑承乾終於開口了。
“兒臣有三不解,還請帝父賜教。”
薑承乾語氣誠懇,“近百年來,漠北蠻夷元氣漸複,號稱百蠻大國,屢屢犯我北僵。”
“我大秦既是國富民強,又有武安君這等大秦軍神在朝,何不揮師北征,執漠北狼主於帝父禦前謝罪呢?”
這話一出,帝乙頓時鬆了口氣:就這?就這?
我還以為你有何等高見呢,原來也不過如此嘛。
小孺子,就讓帝父給你上一課,讓你知曉為何“你帝父永遠是你帝父”吧。
這樣想著。
帝乙做出諄諄教誨的做派,“君兒你有所不知,漠北局勢,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這麽簡單。”
“狼主所在的犬戎,僅僅隻是漠北一部,還有西夷、東胡、樓煩、匈奴、鮮卑等百蠻諸部,與犬戎守望相助。”
“若是隻有犬戎,我大秦遣一上將軍,率十萬精銳,即可橫擊漠北,執狼主於禦前誇功。”
“可是狼主背後,還有北陰神宮,統禦百蠻諸部,麾下有控弦之士百萬,絕非等閑之輩。”
“一旦大戰開啟,必是曠日持久、勞民傷財,我大秦將士勞師遠征,對方卻可以逸待勞,如何能速勝?”
“最關鍵的是:北陰神宮之主,號稱大聖,乃是當世頂級強者,麾下還有四大法王、五行旗主,皆是當世一品,各領一大部族,麾下雄兵十萬。”
“除非能一戰而下北陰神宮,否則漠北永無寧日。”
“斬一狼主,又會有虎君、熊王、豹侯之流,繼續統禦百蠻諸部,與我大秦血戰不休。”
聽到這話。
薑承乾卻是不以為然,又道:“帝父,漠北國力,比我大秦如何?”
帝乙矜持一笑,“漠北苦寒之地,如何能比我大秦之物寶天華?”
“若是隻論國力,我大秦可當十個漠北!”
薑承乾“疑惑”道:“那又為何不戰?即便是曠日持久,我大秦又有何懼?”
“傾國之戰不可取,我等何須一戰而下?”
“隻需派一上將北征,與漠北日日交戰、月月血戰、年年鏖戰,我大秦尚可支撐,漠北難道也頂得住?”
薑承乾的計策,其實並沒有什麽出奇的地方,無非就是大名鼎鼎的“放血療法”而已。
既然大秦國力十倍於漠北,為何不用一場場曠日持久的小規模流血戰,活生生耗死漠北呢?
就算不能一戰而下,長期地耗下去,漠北諸部肯定也是受不了的。
到時候,說不定都不需要大秦出手,他們內部自己就出問題了呢。
就算有北陰神宮統禦漠北諸部,那他們也將會別無選擇,隻能“莽一波”,主動性尋求跟大秦決戰。
到那時候,手握主動權的大秦,根本就不需要勞師遠征,隻要依托北疆防線,就能活活拖死漠北諸部。
聽完薑承乾的這番話,帝乙不由得臉色劇變,下意識地正危禁坐起來。
如果有熟悉帝乙的人在場,一定會發現這代表著他已打起了十二萬分的精神,將薑承乾當成了“國士”對待。
隻因帝乙做出這種姿態的時候,往往都是麵臨重大決策,與大秦重臣商討國策的時候。
而薑承乾的表現,也確實當得起帝乙的如此重視。
縱觀整個大秦朝堂,能對漠北局勢了若指掌,並且提出整體戰略者,也不過是寥寥幾人而已。
無論這個戰略的可行性如何,光隻是這份大局觀,就已經足以讓帝乙認真對待。
最關鍵的是:薑承乾如今才不滿周歲啊!
這如何能讓帝乙不為之驚豔萬分?又如何能不為之欣喜若狂?
“隻以此論,我兒可拜上將軍!”
帝乙忍不住擊節而歎,“大秦得我兒,如逢甘霖矣!”
毫不吝嗇譽美之詞的帝乙,根本不怕薑承乾因此而驕傲。
蓋因此等“夙慧天成”、“聖王之姿”的存在,完全不可以常理視之。
不過帝乙雖然擊節而歎,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否定了薑承乾提出的全盤戰略。
十動然拒了屬於是!
“我兒此言,確實在理。”
隻聽帝乙幽幽一歎道:“可是你可知:早在十年前,武安君公孫起就提出了此一戰略,並主動請戰,要前往北疆坐鎮。”
“朕與你仲父商議了十天十夜,最終還是否定了此策,你可知為何?”
薑承乾沉吟片刻,道:“可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若是實行此策,大秦精銳皆要付之一人之手,可非一年半載之功,需經年累月的漫長時間。”
“如此一來,一人長期掌控大軍,或有不忍言之事。”
帝乙聞言大震,看向薑承乾的眼神,就像看怪物一樣。
此等帝王心術,就連他也是登基好幾年之後,才慢慢揣摩明白。
但是薑承乾卻以不滿周歲的年紀,就已看得如此透徹。
如果不是“聖王轉世”,帝乙完全想不到第二種解釋。
對此,薑承乾表示:一般一般,前世網絡發達的時代,隨便一個建政愛好者,都能下意識地得出這個結論。
而且還能比他做得更好,無非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漫長的外戰內鬥曆史,什麽招數沒出現過?
“君兒此言,對也不對。”
帝乙正色道:“朕非偏狹之主,又豈能容不下武安君?”
“但他與穰侯走得太近,朕也不得不防。”
薑承乾聞言眸光微冷,“此正是兒臣第二不解之處:帝父為何讓魏無羨獨掌相府數十年?”
“此繚名為丞相,實為國賊,拜相三十年,黨羽遍天下。”
“如今更是公然與帝父作對,欺君罔上,罪不可赦!”
“此乃大秦之第二害,若兒臣執政,第一件事就是要誅殺之!”
聽到這話,帝乙苦笑著搖了搖頭,“朕用穰侯,亦是無奈。”
“穰侯私心雖重,但卻精通經濟之道,非用穰侯,當今大秦國勢,至少要弱三成。”
“至於如今之局,更非誅殺穰侯能解,相府黨羽遍布天下,非止朝堂之上,州郡中亦是多有相黨。”
“但有朕在,他翻不了天,更何況還有你仲父統禦黑冰台、掌控禦史台,足以將他壓得動彈不得。”
“待得局勢平穩,我兒年壯,除他如除一匹夫爾!”
話雖如此,帝乙其實心裏多少也有些後悔。
但是在薑承乾出生前,他又怎能想到魏無羨竟然如此膽大包天呢?
隻能說帝乙也是人,被魏無羨恭順的姿態騙得不輕。
更有安撫武安君公孫起的心思,所以才沒有及時處置,以至於如今出現尾大不掉之勢。
薑承乾聞言卻斷然道:“誅殺魏無羨,宜早不宜遲。”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魏無羨外結軍神,內亂朝綱,絕不能姑息養奸,哪怕割肉止損,也要當機立斷。”
“否則我大秦將永無寧日!”
聽到這話,帝乙久久不言,心中也是糾結。
割肉止損,說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需要莫大的魄力。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穰侯魏無羨代表著大批官僚的例子,更與公族、帝後和嫡長公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一旦處置失當,便會有兵禍連綿、禍起蕭牆的危機。
不止會讓朝野動蕩,更會給漠北諸部以可趁之機。
帝乙捫心自問,竟然下不了這份決心!
不止能言能行,還能識字看書,經史子集,無一不曉。
帝乙和陳貂寺對此也早已經見怪不怪,反而認為這種“夙慧天成”,乃是上古聖王的征兆。
對薑承乾也是悉心教授,將帝王心術、權謀手段和治國方略都傾囊相授。
在這過程中,薑承乾也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配合著元神出遊的見聞,逐漸掌握的大秦內外的情況。
而且常有驚人之言,將自身的感悟與前世的記憶結合,提出各種看似“異想天開”,仔細琢磨卻又讓人拍案叫絕的想法。
就連帝乙和陳貂寺這一對秉國數十年的老狐狸,都不由得為之驚歎。
如此經過幾個月的鋪墊,薑承乾果斷開啟了“攤牌模式”。
這一日,帝乙照常給薑承乾授課,結束後問道:“君兒今日,可有不解之處?”
薑承乾沉吟片刻,道:“今我大秦,如日中天,可謂盛極。”
“然盛極必衰,帝父禦極六十六載,國富民強,可為何不除三害,以延我大秦國運呢?”
這話一出,帝乙眼中出現好奇,心中卻有幾分不忿。
他自詡文治武功,皆不遜於曆代帝主,更是將大秦國勢,推至如日中天的程度。
怎麽到這小孺子口中,就變成了“盛極而衰”、“三害妨國”了呢?
就算你是聖王之兆、天帝之姿,在治國理政這一塊,總不能比我禦極天下六十六載更厲害吧。
念及於此。
帝乙麵色寡淡道:“何為三害,君兒可否說來我聽?”
薑承乾聞言卻並未急著開口,而是作出了沉吟思考的姿態。
常言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若是帝乙心中不快、心生抵觸,他就算說出花來,也很難讓對方接受。
所以還不如鎮之以靜,給予帝乙更多的思考時間,讓他平複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說服對方。
果不其然。
帝乙一看薑承乾沉靜認真的模樣,心中的不忿頓時消散。
反而有一種自我反省的心理,迅速調整著自己的心態。
“我常教君兒要有虛心納諫的心態,絕不可剛愎自用。”
“怎麽輪到自己的時候,卻連一句逆耳的話都聽不得了呢?”
“難道是我禦極益久,果真已生驕矜之心?”
就在帝乙自我反省的時候,薑承乾終於開口了。
“兒臣有三不解,還請帝父賜教。”
薑承乾語氣誠懇,“近百年來,漠北蠻夷元氣漸複,號稱百蠻大國,屢屢犯我北僵。”
“我大秦既是國富民強,又有武安君這等大秦軍神在朝,何不揮師北征,執漠北狼主於帝父禦前謝罪呢?”
這話一出,帝乙頓時鬆了口氣:就這?就這?
我還以為你有何等高見呢,原來也不過如此嘛。
小孺子,就讓帝父給你上一課,讓你知曉為何“你帝父永遠是你帝父”吧。
這樣想著。
帝乙做出諄諄教誨的做派,“君兒你有所不知,漠北局勢,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這麽簡單。”
“狼主所在的犬戎,僅僅隻是漠北一部,還有西夷、東胡、樓煩、匈奴、鮮卑等百蠻諸部,與犬戎守望相助。”
“若是隻有犬戎,我大秦遣一上將軍,率十萬精銳,即可橫擊漠北,執狼主於禦前誇功。”
“可是狼主背後,還有北陰神宮,統禦百蠻諸部,麾下有控弦之士百萬,絕非等閑之輩。”
“一旦大戰開啟,必是曠日持久、勞民傷財,我大秦將士勞師遠征,對方卻可以逸待勞,如何能速勝?”
“最關鍵的是:北陰神宮之主,號稱大聖,乃是當世頂級強者,麾下還有四大法王、五行旗主,皆是當世一品,各領一大部族,麾下雄兵十萬。”
“除非能一戰而下北陰神宮,否則漠北永無寧日。”
“斬一狼主,又會有虎君、熊王、豹侯之流,繼續統禦百蠻諸部,與我大秦血戰不休。”
聽到這話。
薑承乾卻是不以為然,又道:“帝父,漠北國力,比我大秦如何?”
帝乙矜持一笑,“漠北苦寒之地,如何能比我大秦之物寶天華?”
“若是隻論國力,我大秦可當十個漠北!”
薑承乾“疑惑”道:“那又為何不戰?即便是曠日持久,我大秦又有何懼?”
“傾國之戰不可取,我等何須一戰而下?”
“隻需派一上將北征,與漠北日日交戰、月月血戰、年年鏖戰,我大秦尚可支撐,漠北難道也頂得住?”
薑承乾的計策,其實並沒有什麽出奇的地方,無非就是大名鼎鼎的“放血療法”而已。
既然大秦國力十倍於漠北,為何不用一場場曠日持久的小規模流血戰,活生生耗死漠北呢?
就算不能一戰而下,長期地耗下去,漠北諸部肯定也是受不了的。
到時候,說不定都不需要大秦出手,他們內部自己就出問題了呢。
就算有北陰神宮統禦漠北諸部,那他們也將會別無選擇,隻能“莽一波”,主動性尋求跟大秦決戰。
到那時候,手握主動權的大秦,根本就不需要勞師遠征,隻要依托北疆防線,就能活活拖死漠北諸部。
聽完薑承乾的這番話,帝乙不由得臉色劇變,下意識地正危禁坐起來。
如果有熟悉帝乙的人在場,一定會發現這代表著他已打起了十二萬分的精神,將薑承乾當成了“國士”對待。
隻因帝乙做出這種姿態的時候,往往都是麵臨重大決策,與大秦重臣商討國策的時候。
而薑承乾的表現,也確實當得起帝乙的如此重視。
縱觀整個大秦朝堂,能對漠北局勢了若指掌,並且提出整體戰略者,也不過是寥寥幾人而已。
無論這個戰略的可行性如何,光隻是這份大局觀,就已經足以讓帝乙認真對待。
最關鍵的是:薑承乾如今才不滿周歲啊!
這如何能讓帝乙不為之驚豔萬分?又如何能不為之欣喜若狂?
“隻以此論,我兒可拜上將軍!”
帝乙忍不住擊節而歎,“大秦得我兒,如逢甘霖矣!”
毫不吝嗇譽美之詞的帝乙,根本不怕薑承乾因此而驕傲。
蓋因此等“夙慧天成”、“聖王之姿”的存在,完全不可以常理視之。
不過帝乙雖然擊節而歎,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否定了薑承乾提出的全盤戰略。
十動然拒了屬於是!
“我兒此言,確實在理。”
隻聽帝乙幽幽一歎道:“可是你可知:早在十年前,武安君公孫起就提出了此一戰略,並主動請戰,要前往北疆坐鎮。”
“朕與你仲父商議了十天十夜,最終還是否定了此策,你可知為何?”
薑承乾沉吟片刻,道:“可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若是實行此策,大秦精銳皆要付之一人之手,可非一年半載之功,需經年累月的漫長時間。”
“如此一來,一人長期掌控大軍,或有不忍言之事。”
帝乙聞言大震,看向薑承乾的眼神,就像看怪物一樣。
此等帝王心術,就連他也是登基好幾年之後,才慢慢揣摩明白。
但是薑承乾卻以不滿周歲的年紀,就已看得如此透徹。
如果不是“聖王轉世”,帝乙完全想不到第二種解釋。
對此,薑承乾表示:一般一般,前世網絡發達的時代,隨便一個建政愛好者,都能下意識地得出這個結論。
而且還能比他做得更好,無非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
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漫長的外戰內鬥曆史,什麽招數沒出現過?
“君兒此言,對也不對。”
帝乙正色道:“朕非偏狹之主,又豈能容不下武安君?”
“但他與穰侯走得太近,朕也不得不防。”
薑承乾聞言眸光微冷,“此正是兒臣第二不解之處:帝父為何讓魏無羨獨掌相府數十年?”
“此繚名為丞相,實為國賊,拜相三十年,黨羽遍天下。”
“如今更是公然與帝父作對,欺君罔上,罪不可赦!”
“此乃大秦之第二害,若兒臣執政,第一件事就是要誅殺之!”
聽到這話,帝乙苦笑著搖了搖頭,“朕用穰侯,亦是無奈。”
“穰侯私心雖重,但卻精通經濟之道,非用穰侯,當今大秦國勢,至少要弱三成。”
“至於如今之局,更非誅殺穰侯能解,相府黨羽遍布天下,非止朝堂之上,州郡中亦是多有相黨。”
“但有朕在,他翻不了天,更何況還有你仲父統禦黑冰台、掌控禦史台,足以將他壓得動彈不得。”
“待得局勢平穩,我兒年壯,除他如除一匹夫爾!”
話雖如此,帝乙其實心裏多少也有些後悔。
但是在薑承乾出生前,他又怎能想到魏無羨竟然如此膽大包天呢?
隻能說帝乙也是人,被魏無羨恭順的姿態騙得不輕。
更有安撫武安君公孫起的心思,所以才沒有及時處置,以至於如今出現尾大不掉之勢。
薑承乾聞言卻斷然道:“誅殺魏無羨,宜早不宜遲。”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魏無羨外結軍神,內亂朝綱,絕不能姑息養奸,哪怕割肉止損,也要當機立斷。”
“否則我大秦將永無寧日!”
聽到這話,帝乙久久不言,心中也是糾結。
割肉止損,說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需要莫大的魄力。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穰侯魏無羨代表著大批官僚的例子,更與公族、帝後和嫡長公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一旦處置失當,便會有兵禍連綿、禍起蕭牆的危機。
不止會讓朝野動蕩,更會給漠北諸部以可趁之機。
帝乙捫心自問,竟然下不了這份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