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安聽見付寧這句話吃了一驚,低頭又看了看那首詩,“看來這位挺招人恨呢!”
在他心裏付寧是屬於“濫好人”那堆兒的,當初自己還在禦前行走的時候,都沒說攛掇著讓他拿把刀把太後和皇上捅了,現在都說出下藥的話來了,可見牢裏這位是幹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兒了。
但是他告訴付寧,這個操作行不通,他在大牢當差的朋友真的就隻是朋友,平時吃吃喝喝沒問題,有事兒了也就能幫你探個口風。
像這次是想往牢裏送吃的用的,這個可以操作,錢使到位了,上峰也是睜一眼閉一眼,畢竟這是大牢裏過了明路的灰色收入。
可也就僅限於此了,連往裏遞個消息都別想,更別說想讓他們給重要人犯下藥了。
連安把桌子上的紙收攏起來,跟付寧分享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這個人現在是肅親王的心頭肉,他的牢房都是現裱糊的,還有各種古籍珍本,吃的用的就不用說了,肅親王還天天找人秉燭夜談,下藥?連王府親衛那一關都過不去!”
付寧聽了大大的歎了一口氣,太可惜了!
“那你說,他能叛變不?”
“那就得看這個人的心性了,能把刺殺攝政王這樣的任務交給他,想來他在那個組織裏的地位也不會低,照善耆這麽幹,一年半載的應該不至於,再長了就不好說了。”
連安說到這兒,突然感歎起來了,“一說到這些,我就想溥旭,他要是還在京城,我們也能有個人合計合計。”
“羅旭,人家改名了,再說不是還有我呢嗎?”
“甭管他是什麽旭,也是咱們兄弟,算計人心比我有準兒,你?種老棒子去吧!”
連安把牢裏得到的消息傳給了丁先生,黃掌櫃的也再沒有出現在連府。
付寧不知道同盟會內部會怎麽看待汪兆銘的監獄生活,但是沒過多久,大牢裏再傳出來的詩就變成了:瓜蔓都已無可摘,豆萁何苦更相煎。
連安看著這句話搖了搖頭,怕是用不了一年半載,這個人的心性已經搖擺起來了。
在肅親王的周旋下,汪兆銘沒有被判處死刑,而是被判了終身監禁,而究其原因,一是善耆覺得他們這樣的行事風格,成不了大事,再有就是他想通過這些革命黨推動輿論壓力,迫使朝廷實行君主立憲,而他自己想當總理大臣。
等到清明時節,京城裏的話題已經從革命黨暗殺攝政王,變成了京師自來水公司,到處都是等著看新鮮事兒的閑人。
而付寧第一次抱著晚晚去上墳了,這迴舅舅和舅媽也去了,看著小小的孩子有模有樣的擺供、燒香、燒紙,在墳前規規矩矩的磕頭,舅媽的眼淚把衣襟都浸透了,嘴裏小聲念叨著,“我的兒,這也算是有後了!”
迴到家,舅媽收拾好心情,做了一大桌子菜,付寧眼看又要去宣化了,一走就是幾個月,這頓飯算是給他餞行的。
桂平特意請了假在家陪著付寧聊天,他也是一戰成名,自從暴揍了吳飛雲之後,大家看他的眼神都清澈多了,特別是吳飛雲沒兩天就從警察局調走了,人們私下都傳說他背後有大靠山。
付寧聽得哈哈大笑,“靠山?誰啊?你們局長還是民政部尚書?不會還有說是你大哥的吧?”
說到桂康,桂平拿了一封信給付寧看,“哥,我大哥前些日子寫了信迴來,寄迴來些錢,還說他要去吉林了。”
付寧看著紙上寥寥幾句話,與其說這是封家信,還不如說就是張紙條呢。
話說的也是沒頭沒尾,隻說是跟著上官一起換防吉林,其他的都沒說什麽,卻奇奇怪怪的感歎了一句:時事變化,焉知是福是禍?不若跳脫三界外,因果莫沾身。
付寧看著這句話皺起了眉頭,從奉天換防吉林,在現在這個時局下……,難道東三省已經有什麽變化了嗎?
桂平不知道他的想法,隻是指著這句話跟他說:“我爹看見這句話嚇壞了,以為我大哥是想要出家了!忙著寫信去勸,卻不知道往哪裏寄,還是我娘說,你那個大兒子才出不了家呢!就他削尖了腦袋想當官的樣子,六根也清淨不了!”
他這裏翹著手指學著舒舒覺羅氏說話,卻不想正主就站在他身後,一巴掌就糊在他後腦勺上了,“你個小兔崽子,在這兒編排我!還不趕緊幹活兒去,小心我把你嘴縫了!”
桂平擠眉弄眼的往外跑,嗷嗚怪叫著逗著老太太高興。
院子裏大福小福也跟著忙前忙後的,自從穿上了老太太親手做的棉衣裳,他們就改口叫“奶奶”了,聽得老太太心裏那叫一個熨帖,幹什麽都願意領著他們兩個。
經過這幾個月的調養,兩個孩子還是瘦,但比剛來的時候那一身排骨架子樣兒可是強了不少,至少骨頭跟皮中間有一層肉了。
付寧把當初小吳的課本翻出來給了大福,讓他自己先學著,同時帶著小福多認些字,不懂的自己每周給他講一迴。
等坐上騾車的時候,大福是一腦門子的勾股定理,小福嘴裏磨磨叨叨念著唐詩,等著車子一動,兩個人都不說話了,扒著車窗使勁往外瞧。
有了去年的例子,今年的活兒好幹得多,各項工作流程都是現成的。安晨冬又早早就到了果子園,一應規劃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付寧到了之後,也不過是再對一遍計劃,把每一種玉米的種植地塊都落實在土地上,剩下的就交給大有了。
趙家莊這邊他也有自己的規劃,現在手下有人、有牲口,幹起活兒來快當了許多,比起去年半座山就他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有伴兒才好!
付寧在村裏也見過三虎幾迴,他的腿腳都好了,人也更加沉默了,除了做豆腐、賣豆腐,一天都不說一句話。
看見付寧,他眼睛裏閃著些渴望的光,但是很快就垂了眼簾,把那些思緒擋了個嚴嚴實實。
“偶遇”了幾次之後,付寧跟他說了一句,“放心吧,好著呢!”
他哽咽著點了點頭,轉身就走了,兩個人在村裏就很難再“偶遇”了。
時間在付寧的流程裏流逝得飛快,這片山裏天地也沒有外界消息的幹擾,頗有些不知魏晉的意思,等到秋風再起的時候,趙家莊的玉米成熟了。
付寧手把手的教大福做實驗記錄,小福識字量還是不夠,就幫忙測量打下手,看他們幹了幾天沒有問題,終於擺脫了基礎工作的付先生在後山的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棵與眾不同的玉米。
在同樣的水土條件下,這棵玉米的植株比它的同伴矮了三分之一,但杆子也粗了兩圈,結出玉米棒子又長又粗,籽粒排列的還特別整齊。
付寧特意用一根紅繩把它給係上了,從每天的實驗記錄到最後的收獲稱重,他都是親自完成的。
最後這個棒子上的玉米粒,他都是小心翼翼的一粒一粒剝下來,裝在一個布袋裏,貼著心口窩帶迴的京城。
安晨冬在這個秋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他得帶著自己的新婚妻子迴老家祭祖,還得在南方過一個年,把她的名字記在族譜上。
付寧跟著他忙活了好幾天,累的全身酸疼,前腳送走了安晨冬,後腳就躺在炕上足足睡了一天一宿才緩過來。
睡得多了,身上發懶不說,精神也是萎靡不振的,他晃晃悠悠的到了連安家,打算蹭頓麵條吃。
一進門,卻看見連大爺眉頭皺得緊緊的,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手裏的京報,都不知道自己進來了。
“看什麽呢?這麽出神?”
連安也不說話,隻是把京報上的一條消息杵到了付寧鼻子底下。
那紙上赫然寫著:自月初起,沙俄因疫病在滿洲裏大批驅逐華工,現在吉林、黑龍江等地均有疫病出現。
而最讓付寧心驚的是,京報上描述的疫病症狀是:高熱、劇烈咳嗽、咳血、唿吸困難,兩到三天就致命。
這是什麽病?!
在他心裏付寧是屬於“濫好人”那堆兒的,當初自己還在禦前行走的時候,都沒說攛掇著讓他拿把刀把太後和皇上捅了,現在都說出下藥的話來了,可見牢裏這位是幹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兒了。
但是他告訴付寧,這個操作行不通,他在大牢當差的朋友真的就隻是朋友,平時吃吃喝喝沒問題,有事兒了也就能幫你探個口風。
像這次是想往牢裏送吃的用的,這個可以操作,錢使到位了,上峰也是睜一眼閉一眼,畢竟這是大牢裏過了明路的灰色收入。
可也就僅限於此了,連往裏遞個消息都別想,更別說想讓他們給重要人犯下藥了。
連安把桌子上的紙收攏起來,跟付寧分享了一個重要的消息,“這個人現在是肅親王的心頭肉,他的牢房都是現裱糊的,還有各種古籍珍本,吃的用的就不用說了,肅親王還天天找人秉燭夜談,下藥?連王府親衛那一關都過不去!”
付寧聽了大大的歎了一口氣,太可惜了!
“那你說,他能叛變不?”
“那就得看這個人的心性了,能把刺殺攝政王這樣的任務交給他,想來他在那個組織裏的地位也不會低,照善耆這麽幹,一年半載的應該不至於,再長了就不好說了。”
連安說到這兒,突然感歎起來了,“一說到這些,我就想溥旭,他要是還在京城,我們也能有個人合計合計。”
“羅旭,人家改名了,再說不是還有我呢嗎?”
“甭管他是什麽旭,也是咱們兄弟,算計人心比我有準兒,你?種老棒子去吧!”
連安把牢裏得到的消息傳給了丁先生,黃掌櫃的也再沒有出現在連府。
付寧不知道同盟會內部會怎麽看待汪兆銘的監獄生活,但是沒過多久,大牢裏再傳出來的詩就變成了:瓜蔓都已無可摘,豆萁何苦更相煎。
連安看著這句話搖了搖頭,怕是用不了一年半載,這個人的心性已經搖擺起來了。
在肅親王的周旋下,汪兆銘沒有被判處死刑,而是被判了終身監禁,而究其原因,一是善耆覺得他們這樣的行事風格,成不了大事,再有就是他想通過這些革命黨推動輿論壓力,迫使朝廷實行君主立憲,而他自己想當總理大臣。
等到清明時節,京城裏的話題已經從革命黨暗殺攝政王,變成了京師自來水公司,到處都是等著看新鮮事兒的閑人。
而付寧第一次抱著晚晚去上墳了,這迴舅舅和舅媽也去了,看著小小的孩子有模有樣的擺供、燒香、燒紙,在墳前規規矩矩的磕頭,舅媽的眼淚把衣襟都浸透了,嘴裏小聲念叨著,“我的兒,這也算是有後了!”
迴到家,舅媽收拾好心情,做了一大桌子菜,付寧眼看又要去宣化了,一走就是幾個月,這頓飯算是給他餞行的。
桂平特意請了假在家陪著付寧聊天,他也是一戰成名,自從暴揍了吳飛雲之後,大家看他的眼神都清澈多了,特別是吳飛雲沒兩天就從警察局調走了,人們私下都傳說他背後有大靠山。
付寧聽得哈哈大笑,“靠山?誰啊?你們局長還是民政部尚書?不會還有說是你大哥的吧?”
說到桂康,桂平拿了一封信給付寧看,“哥,我大哥前些日子寫了信迴來,寄迴來些錢,還說他要去吉林了。”
付寧看著紙上寥寥幾句話,與其說這是封家信,還不如說就是張紙條呢。
話說的也是沒頭沒尾,隻說是跟著上官一起換防吉林,其他的都沒說什麽,卻奇奇怪怪的感歎了一句:時事變化,焉知是福是禍?不若跳脫三界外,因果莫沾身。
付寧看著這句話皺起了眉頭,從奉天換防吉林,在現在這個時局下……,難道東三省已經有什麽變化了嗎?
桂平不知道他的想法,隻是指著這句話跟他說:“我爹看見這句話嚇壞了,以為我大哥是想要出家了!忙著寫信去勸,卻不知道往哪裏寄,還是我娘說,你那個大兒子才出不了家呢!就他削尖了腦袋想當官的樣子,六根也清淨不了!”
他這裏翹著手指學著舒舒覺羅氏說話,卻不想正主就站在他身後,一巴掌就糊在他後腦勺上了,“你個小兔崽子,在這兒編排我!還不趕緊幹活兒去,小心我把你嘴縫了!”
桂平擠眉弄眼的往外跑,嗷嗚怪叫著逗著老太太高興。
院子裏大福小福也跟著忙前忙後的,自從穿上了老太太親手做的棉衣裳,他們就改口叫“奶奶”了,聽得老太太心裏那叫一個熨帖,幹什麽都願意領著他們兩個。
經過這幾個月的調養,兩個孩子還是瘦,但比剛來的時候那一身排骨架子樣兒可是強了不少,至少骨頭跟皮中間有一層肉了。
付寧把當初小吳的課本翻出來給了大福,讓他自己先學著,同時帶著小福多認些字,不懂的自己每周給他講一迴。
等坐上騾車的時候,大福是一腦門子的勾股定理,小福嘴裏磨磨叨叨念著唐詩,等著車子一動,兩個人都不說話了,扒著車窗使勁往外瞧。
有了去年的例子,今年的活兒好幹得多,各項工作流程都是現成的。安晨冬又早早就到了果子園,一應規劃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付寧到了之後,也不過是再對一遍計劃,把每一種玉米的種植地塊都落實在土地上,剩下的就交給大有了。
趙家莊這邊他也有自己的規劃,現在手下有人、有牲口,幹起活兒來快當了許多,比起去年半座山就他一個人的時候,真的是有伴兒才好!
付寧在村裏也見過三虎幾迴,他的腿腳都好了,人也更加沉默了,除了做豆腐、賣豆腐,一天都不說一句話。
看見付寧,他眼睛裏閃著些渴望的光,但是很快就垂了眼簾,把那些思緒擋了個嚴嚴實實。
“偶遇”了幾次之後,付寧跟他說了一句,“放心吧,好著呢!”
他哽咽著點了點頭,轉身就走了,兩個人在村裏就很難再“偶遇”了。
時間在付寧的流程裏流逝得飛快,這片山裏天地也沒有外界消息的幹擾,頗有些不知魏晉的意思,等到秋風再起的時候,趙家莊的玉米成熟了。
付寧手把手的教大福做實驗記錄,小福識字量還是不夠,就幫忙測量打下手,看他們幹了幾天沒有問題,終於擺脫了基礎工作的付先生在後山的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棵與眾不同的玉米。
在同樣的水土條件下,這棵玉米的植株比它的同伴矮了三分之一,但杆子也粗了兩圈,結出玉米棒子又長又粗,籽粒排列的還特別整齊。
付寧特意用一根紅繩把它給係上了,從每天的實驗記錄到最後的收獲稱重,他都是親自完成的。
最後這個棒子上的玉米粒,他都是小心翼翼的一粒一粒剝下來,裝在一個布袋裏,貼著心口窩帶迴的京城。
安晨冬在這個秋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他得帶著自己的新婚妻子迴老家祭祖,還得在南方過一個年,把她的名字記在族譜上。
付寧跟著他忙活了好幾天,累的全身酸疼,前腳送走了安晨冬,後腳就躺在炕上足足睡了一天一宿才緩過來。
睡得多了,身上發懶不說,精神也是萎靡不振的,他晃晃悠悠的到了連安家,打算蹭頓麵條吃。
一進門,卻看見連大爺眉頭皺得緊緊的,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手裏的京報,都不知道自己進來了。
“看什麽呢?這麽出神?”
連安也不說話,隻是把京報上的一條消息杵到了付寧鼻子底下。
那紙上赫然寫著:自月初起,沙俄因疫病在滿洲裏大批驅逐華工,現在吉林、黑龍江等地均有疫病出現。
而最讓付寧心驚的是,京報上描述的疫病症狀是:高熱、劇烈咳嗽、咳血、唿吸困難,兩到三天就致命。
這是什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