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多好的勞動力啊!
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 作者:笑再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武立國前後的擴張速度太快,新領土無一不是地廣人稀。
按照以往的曆史,這些地方因為種種原因,要不了太久統治力就會減弱,最終重新丟失。
武從文準備打破這個魔咒。
他想到的法子很簡單,核心就是兩點----移民+修路!
當一個地區統治民族的數量不占優的時候,這裏的統治根基就不可能穩固。
說白了,人才是主宰,土地隻是生產資料。
先說移民,這一步雖然也難,卻不是不能解決的。
華夏為什麽有所謂的“王朝周期律”?
根本原因就是核心區域的自然條件太好了,人民又太勤勞,隻要社會穩定,人口就會瘋狂增長,很快達到糧食產量的承載極限。
理想狀態下,這時候應該重新分配土地,讓更多的人在更長時間內都有飯吃。
可惜這隻是理想狀態,任何一個社會都有階層,掌握權力和財富的人不但不願意降低生活品質,還想過得更好、更奢靡。
於是就出現了,越是王朝末期,土地兼並就越嚴重,最終越過閾值,“轟”的一聲玉石俱焚。
戰亂紛繁、天災遍地、無人賑濟,人口大量損失,降到閾值以下時王朝交替,開始重構秩序......
在這個時空,女真人敗的太快,來不及徹底破壞北方,又少了後來的南北拉鋸,華夏元氣整體上並沒有遭到太大損失。
武從文為什麽要先在江南土改?
就是因為那裏的人口數量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警戒線,在現有的生產力條件下已經很危險了。
而弘光、隆武、永曆三朝都是世家大族暗中控製的,土地兼並堪稱末世瘋狂,根本就是一個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武從文與其說是在土改,不如說是在給南方續命,用土改均田來暫時解決吃飯問題。
可這終究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法子,人口基數越大增長的也就越快,而且會越來越快,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再次難以承載。
舉個例子,一個普通的江南農戶家有五口人,土改後擁有耕地五十畝。
這個時候的收獲減去交稅,剩餘綽綽有餘,日子過得會很滋潤。
可社會穩定、生活富裕之後,人會幹什麽?生孩子啊!
十年後,這家變成了十口人,耕地還是五十畝,人均麵積降了一半,這時候日子就開始苦了。
再過十年呢?這家繁衍生息、開枝散葉,人口變成了三十,人均耕地麵積從最初的十畝變成了一畝七分,還活得下去嗎?
要解決這個死結的法子有三種。
一是發展工商業,創造更多不需要土地的就業崗位,減輕耕地壓力。
這個法子有個問題,那就是糧食產量沒變,人口上限依然存在。
二是引進高產作物,比如玉米、紅薯、馬鈴薯,讓同樣的耕地能夠養活更多人口。
可惜這些高產作物大都原產美洲,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沒法實現。
第三就是對外擴張,擴大耕地麵積。
武從文現在能做的就是最後一種。
西北不說了,原來西夏那塊地盤窮得很,養活自己都費勁,可是東北......
那裏可是真正的地廣人稀、沃野千裏,還他娘的眾所周知都是油汪汪的黑土地!
從人稠地狹的江南遷個百八十萬人口過去,個個都能成為農場主。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曆朝曆代移民實邊都是招罵的活,通通稱為暴政。
究其原因,“故土難離”的傳統思想隻是表象,根本還是條件達不到,硬幹百姓們自然不願意。
首先是距離太遠,走半路可能就死了,但凡能在家裏吃個半飽,誰願意去冒那個險?
其次是需要從頭開始奮鬥,黑土地再好,你到了地方得先開荒吧?得先蓋房吧?得先開挖溝渠吧?
更別提其他各式各樣的基礎設施了......
如果這些東西都是現成的,你看人們願不願意去!
想想後世的大洋彼岸,那地兒離華夏遠不遠?還不是人人都爭著搶著移民甚至偷渡?能撈著機會的還都他媽是有錢人!
武從文沒本事將東北三路提前建成漂亮國,不過他可以先解決第一個問題----距離。
辦法很簡單----修路。
在這個時代,修路可是個苦活,死亡率相當高,很多時候都得使用罪犯。
武從文不想用罪犯,他有更好的替代品。
其實通往東北三路的道路一直在修,開始用的是金軍戰俘,這些家夥身強力壯,初期進展相當快;後來又不斷補充新抓到的女真野人,這些人就差點兒意思了,一個個骨瘦如柴,打死也快不起來。
為了提高這些人的積極性,大武朝廷還特別製定了優惠政策,規定凡是做夠十年,且始終表現良好的,都能脫離女真籍,改漢名、做漢人、迴歸社會、重新做人......
不過這張大餅可不好吃,到目前為止,獲此殊榮的也不足百人。
現在好了,新的勞動力又接上頓了。
論吃苦耐勞,倭人絕對和華夏百姓不相上下;若論逆來順受,則更勝一籌!
先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一船一船的運過對馬海峽;然後是女人,幹起活來絲毫也不比男人差。
當然,年輕漂亮的優先......
韓世忠在倭國大殺四方,儼然土皇帝的時候,扈成也沒閑著。
武從文給他的命令早就改了,等不到倭國大軍,那就主動出擊,完顏訛裏朵那一支也早該迎來大結局了。
十年時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
尼雅早已返迴了部落,接替母親成了鄂倫春人的新族長,上任的第二年就改變了以往的對外政策,在母親的默許下不再堅持獨立,大批鄂倫春勇士加入了華夏軍。
這其中還有個小插曲,尼雅為武從文生了個女兒,取名古拉依爾·奇克熱【奇克熱意為“花朵”】,漢名武雪。
小丫頭完美繼承了母親的所有優點,不但長得粉雕玉琢,性格也是古靈精怪,把武從文這個當爹的迷得是暈頭轉向。
華夏六年,丈母娘古拉依爾·伊車病重,尼雅按照當初約定要帶著女兒返迴部落,武從文那個耍賴啊,硬是把閨女偷走藏了七天!
尼雅哭了好幾天,最後都放棄了,準備獨自北上。
最後時刻,還是潘金蓮找到了自家男人的藏身處,扈三娘拿著鞭子前去“勸說”......
可這樣就能讓一個“女兒奴”妥協嗎?
笑話!怎麽可能!
最後時刻,武從文還是抱著閨女出現在了汴梁北門。
既然坐上了那個位置,他就知道許多事情必須要做......
那一天,送行的人群著實看了場好戲,皇帝陛下抱著閨女哭的那叫一個稀裏嘩啦!
按照以往的曆史,這些地方因為種種原因,要不了太久統治力就會減弱,最終重新丟失。
武從文準備打破這個魔咒。
他想到的法子很簡單,核心就是兩點----移民+修路!
當一個地區統治民族的數量不占優的時候,這裏的統治根基就不可能穩固。
說白了,人才是主宰,土地隻是生產資料。
先說移民,這一步雖然也難,卻不是不能解決的。
華夏為什麽有所謂的“王朝周期律”?
根本原因就是核心區域的自然條件太好了,人民又太勤勞,隻要社會穩定,人口就會瘋狂增長,很快達到糧食產量的承載極限。
理想狀態下,這時候應該重新分配土地,讓更多的人在更長時間內都有飯吃。
可惜這隻是理想狀態,任何一個社會都有階層,掌握權力和財富的人不但不願意降低生活品質,還想過得更好、更奢靡。
於是就出現了,越是王朝末期,土地兼並就越嚴重,最終越過閾值,“轟”的一聲玉石俱焚。
戰亂紛繁、天災遍地、無人賑濟,人口大量損失,降到閾值以下時王朝交替,開始重構秩序......
在這個時空,女真人敗的太快,來不及徹底破壞北方,又少了後來的南北拉鋸,華夏元氣整體上並沒有遭到太大損失。
武從文為什麽要先在江南土改?
就是因為那裏的人口數量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警戒線,在現有的生產力條件下已經很危險了。
而弘光、隆武、永曆三朝都是世家大族暗中控製的,土地兼並堪稱末世瘋狂,根本就是一個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武從文與其說是在土改,不如說是在給南方續命,用土改均田來暫時解決吃飯問題。
可這終究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法子,人口基數越大增長的也就越快,而且會越來越快,要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再次難以承載。
舉個例子,一個普通的江南農戶家有五口人,土改後擁有耕地五十畝。
這個時候的收獲減去交稅,剩餘綽綽有餘,日子過得會很滋潤。
可社會穩定、生活富裕之後,人會幹什麽?生孩子啊!
十年後,這家變成了十口人,耕地還是五十畝,人均麵積降了一半,這時候日子就開始苦了。
再過十年呢?這家繁衍生息、開枝散葉,人口變成了三十,人均耕地麵積從最初的十畝變成了一畝七分,還活得下去嗎?
要解決這個死結的法子有三種。
一是發展工商業,創造更多不需要土地的就業崗位,減輕耕地壓力。
這個法子有個問題,那就是糧食產量沒變,人口上限依然存在。
二是引進高產作物,比如玉米、紅薯、馬鈴薯,讓同樣的耕地能夠養活更多人口。
可惜這些高產作物大都原產美洲,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前沒法實現。
第三就是對外擴張,擴大耕地麵積。
武從文現在能做的就是最後一種。
西北不說了,原來西夏那塊地盤窮得很,養活自己都費勁,可是東北......
那裏可是真正的地廣人稀、沃野千裏,還他娘的眾所周知都是油汪汪的黑土地!
從人稠地狹的江南遷個百八十萬人口過去,個個都能成為農場主。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曆朝曆代移民實邊都是招罵的活,通通稱為暴政。
究其原因,“故土難離”的傳統思想隻是表象,根本還是條件達不到,硬幹百姓們自然不願意。
首先是距離太遠,走半路可能就死了,但凡能在家裏吃個半飽,誰願意去冒那個險?
其次是需要從頭開始奮鬥,黑土地再好,你到了地方得先開荒吧?得先蓋房吧?得先開挖溝渠吧?
更別提其他各式各樣的基礎設施了......
如果這些東西都是現成的,你看人們願不願意去!
想想後世的大洋彼岸,那地兒離華夏遠不遠?還不是人人都爭著搶著移民甚至偷渡?能撈著機會的還都他媽是有錢人!
武從文沒本事將東北三路提前建成漂亮國,不過他可以先解決第一個問題----距離。
辦法很簡單----修路。
在這個時代,修路可是個苦活,死亡率相當高,很多時候都得使用罪犯。
武從文不想用罪犯,他有更好的替代品。
其實通往東北三路的道路一直在修,開始用的是金軍戰俘,這些家夥身強力壯,初期進展相當快;後來又不斷補充新抓到的女真野人,這些人就差點兒意思了,一個個骨瘦如柴,打死也快不起來。
為了提高這些人的積極性,大武朝廷還特別製定了優惠政策,規定凡是做夠十年,且始終表現良好的,都能脫離女真籍,改漢名、做漢人、迴歸社會、重新做人......
不過這張大餅可不好吃,到目前為止,獲此殊榮的也不足百人。
現在好了,新的勞動力又接上頓了。
論吃苦耐勞,倭人絕對和華夏百姓不相上下;若論逆來順受,則更勝一籌!
先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一船一船的運過對馬海峽;然後是女人,幹起活來絲毫也不比男人差。
當然,年輕漂亮的優先......
韓世忠在倭國大殺四方,儼然土皇帝的時候,扈成也沒閑著。
武從文給他的命令早就改了,等不到倭國大軍,那就主動出擊,完顏訛裏朵那一支也早該迎來大結局了。
十年時間,足夠改變很多事情。
尼雅早已返迴了部落,接替母親成了鄂倫春人的新族長,上任的第二年就改變了以往的對外政策,在母親的默許下不再堅持獨立,大批鄂倫春勇士加入了華夏軍。
這其中還有個小插曲,尼雅為武從文生了個女兒,取名古拉依爾·奇克熱【奇克熱意為“花朵”】,漢名武雪。
小丫頭完美繼承了母親的所有優點,不但長得粉雕玉琢,性格也是古靈精怪,把武從文這個當爹的迷得是暈頭轉向。
華夏六年,丈母娘古拉依爾·伊車病重,尼雅按照當初約定要帶著女兒返迴部落,武從文那個耍賴啊,硬是把閨女偷走藏了七天!
尼雅哭了好幾天,最後都放棄了,準備獨自北上。
最後時刻,還是潘金蓮找到了自家男人的藏身處,扈三娘拿著鞭子前去“勸說”......
可這樣就能讓一個“女兒奴”妥協嗎?
笑話!怎麽可能!
最後時刻,武從文還是抱著閨女出現在了汴梁北門。
既然坐上了那個位置,他就知道許多事情必須要做......
那一天,送行的人群著實看了場好戲,皇帝陛下抱著閨女哭的那叫一個稀裏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