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逆不道
穿越三國:呂布成為我嶽父 作者:城東市的席大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一會,荀彧、許禇、戲誌才等諸文武數十人來到。
這也是荀彧、戲誌才等文武首次入宮,見狀甚是驚駭。
其他文武,大都是在荀彧投奔李白後,通過荀彧和蔡邕、趙雲招考進來的。
但劉辯之死,乃是李白離京去長安之後。
荀彧、戲誌才等人也不好胡亂猜測。
其餘文武,則是沒有資格亂說話。
他們隻能乖乖的跪在劉辯的靈柩前,給劉辯遺體磕頭。
~~
許禇也帶來了醫官,讓醫官即時開棺驗屍給荀彧等文武看。
因為冰塊敷屍,劉辯屍體尚未發臭。
如此,荀彧等人無語,遂問李白如何處置。
~~
李白心裏暗暗感激許禇謀事周全。
他麵對荀彧質問,便說先帝駕崩,乃意料之外。
此前,因董賊專權。
後因自己及眾文武著急匡扶雒陽小朝廷,忙碌於諸多繁事及軍旅、縱橫捭闔之中。
因此,事先也無建墓。
他建議將先帝暫葬於北邙山,並征屯田民啟動建墓之事。
他又說,凡參加建墓之民,不作征調,派發糧食,避免引起民憤。
~~
荀彧、戲誌才及諸文武頻頻點頭,皆讚李白策略好,待民如子,乃吾朝經世之才。
唐姬表態可以!
她並表態自己親自去守靈且監督建墓之事。
她說:“吾兒登基為帝,自有太後臨朝製稱。”
~~
荀彧極忠於漢家天下,急急跪勸唐姬。
他說先帝僅有殿下一人為妃。
先帝雖走,但殿下不可不理朝政。
曆朝曆代以來,若因皇帝年幼,皆為皇太後臨朝稱製,天下方為不亂。
否則,恐怕長安偽帝劉協以及叛賊李傕和郭汜等聞訊,會來犯吾京都雒陽,謀奪帝位。
~~
戲誌才急也跪勸唐姬,並說許仲康將軍對吾漢家天下忠心耿耿。
他說建陵墓之事,可交與許將軍負責。
其餘文武也紛紛下跪於唐姬麵前。
他們紛紛進言,力勸唐姬留在後宮,臨朝稱製,避免朝廷波動。
~~
如此,唐姬心受安慰,避免了情緒過分波動。
她人生也是首次感覺到了威風和權勢的不同。
以前,她沒丁點權勢,所以才想為劉辯守墓去。
但是,她現在感受到了權勢的魅力。
她的心思有些不同了。
~~
李白沒想到文武群臣無意中會與自己心思一致。
於是,李白遂命荀彧去擬詔,將先帝辨夢及小劉政登基為帝之事公告天下,並讓荀彧領眾文武馬上扶劉正登基為帝。
他又令許禇即刻派人找諸多裁縫來給小陛下做新龍袍。
他令戲誌才為先帝布設靈堂,並讓荀彧擬誥書後交與羽林衛出去張貼。
他讓其餘文武協助荀彧和戲誌才。
如此,就讓他們都忙起來。
大家忙起來,就不會多思多想。
~~
李白又建議何太後和唐姬,代小陛下宣布年號為【建安】。
於是,當天,兩歲的劉正被唐姬摟在懷中,登基為帝,坐於禦榻上。
何太後坐於垂簾後。
朝中文武雖然不多,但是,伏地參拜新皇帝。
一名小宦官張開詔書,大聲念讀荀彧擬好的皇帝詔書,尖聲宣讀內容,並代表小皇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宣布唐姬為皇太後。
宣布何太後為太皇太後。
宣布由相國、大將軍李白主持朝政。
宣布相國、大將軍李白可在每次見陛下時可以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宣布其餘文武升降皆由相國、大將軍李白定奪。
~~
李白的想法,就是一切要搶在曹操、長安帝劉協之前,做好一切準備,包括連【建安】這個年號,也要搶先定下。
而小皇帝劉正事實上也是李白的兒子。
可李白卻因為臣子身份,要跪拜自己的兒子小皇帝劉正,心裏很不是滋味。
他也感覺有悖倫理。
而且,這是長期之事。
父親也變成了一輩子要跪拜自己的兒子。
不行!
那就得改變這個情況。
~~
稍前,當荀彧擬詔之後,交與李白審核時,李白說先看看。
他讓荀彧先出去忙其他事情。
~~
荀彧得具體承辦各項事宜。
尤其是劉辯的身後事。
所以,荀彧不可能一直站在李白身邊,更不可能一直看著李白審核這份詔書內容。
荀彧走了之後,李白就提筆加上了這麽一句話:由相國、大將軍李白主持朝政。相國、大將軍李白可在每次見陛下時,可以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其餘文武升降皆由相國、大將軍李白定奪。
接著,李白用印璽,拿詔書,直接召來一名有些文化的小宦官,一字一句教此小宦官念讀這詔書,直到這小宦官背熟這詔書內容為止。
~~
所以,此時,這小宦官明麵上是在宣讀詔書,其實是在背誦詔書內容。
~~
荀彧及眾文武還趴在地上,聽宣詔書內容。
但聽這麽一句話,荀彧頓時腦嗡耳鳴,心道:荀某可沒寫這麽一句話,這明顯是太白丞相在審定這詔書內容時他自己加上去的。
這是太白丞相專權之兆啊!
難不成太白丞相又成第二個董卓?
~~
但此時此刻,荀彧也不便忽然起身,站出來斥責李白。
荀彧極忠於漢家天下。
他和李白的矛盾,從此也就埋下了伏筆。
~~
何太後側頭眼望劉正被唐姬摟在懷裏,心裏極不是滋味。
但無奈接受其子劉正為唐姬之子。
按輩份論,劉正屬與唐姬同輩。
因為先帝劉辯是何太後之子。
唐姬為劉辯之妃,屬於何太後兒媳婦。
而劉正屬於劉辯同母異父的兄弟。
~~
不過,母儀天下,接受朝中文武跪拜的感覺真好!
唐姬也由此萌生控製劉正之想法。
~~
那小宦官宣讀完畢。
李白為穩人心,站出來,宣布任命荀彧晉任守尚書令、戲誌才晉任參丞相軍事、許禇晉任偏將軍,其餘文武及眾將士皆晉升一級。
如此,便可安撫朝廷眾文武之心,以穩定朝廷,確保朝廷正常運轉。
然後,他朝那小宦官點了點頭。
~~
那小宦官轉身望望唐太後。
唐太後點了點頭。
那小宦官轉身望望垂簾後的太皇太後何氏。
太皇太後何氏也點了點頭。
那小宦官便宣布退朝。
~~
太皇太後、太後在一幫小宦官、侍衛、宮女的陪同下,起駕迴後宮。
朝中文武在荀彧帶領下,伏地恭送。
太皇太後何氏迴後宮後,便從太後唐氏懷中抱走其子劉正。
太後唐氏心裏甚是不舒服,但卻嘿嘿冷笑。
~~
人的心態及性格改變,往往因一件事就夠。
之前,若是太皇太後何氏、李白同意皇太後唐氏出宮為先帝劉辯守墓,可能也是一件好事。
但他們不同意,生怕泄密。
現在,唐氏當上皇太後,抱著小皇帝坐在禦榻上,接受朝中文武參拜,母儀天下,心態驟變。
而太皇太後何氏的橫蠻,令之前不敢抗拒、低三下四的皇太後唐氏現在也有了反抗之心。
~~
唐氏入宮相伴劉辯四年,知道皇宮裏發生很多事情。
隻是外人不知而已。
尤其是現太皇太後何氏,曾弄死劉辯的祖母、先太皇太後董氏。
因為董氏也是與何氏爭臨朝稱製、垂簾聽政之權。
而十幾年前因何氏毒死長安帝劉協之母王美人。
董氏作為祖母一手帶大長安帝劉協。
~~
此時,望著抱著小皇帝劉正而走的太皇太後何氏的背影,皇太後唐氏嘿嘿冷笑。
她心想何氏可以弄死先太皇太後董氏,自己也可以弄死何氏。
如此,劉正就可以落入她懷中,長期受她控製。
~~
荀彧領眾文武趴在地上,然後起身,而去忙諸後事。
但荀彧起身時,用奇怪的眼神望著李白一會。
這讓李白心裏直打鼓。
做賊心虛啊!
現在的李白,可是竊國大盜。
李白心裏明白,荀彧奇怪的眼神是因為詔書上那句話。
~~
半月後,李白、許禇、荀彧、戲誌才親自扶靈柩出城,將劉辯暫時安葬於趙忠墓旁。
許禇已令人把已經挖開的趙忠之墓重新修複好。
李白原本將劉辯葬於趙忠墓中的想法,也棄之不用。
因為唐姬不再堅持守墓。
~~~
總體上,朝政平穩。
但是,此事仍有後患。
李白一怕荀彧發現。
二怕長安的劉協迴來。
三怕皇太後唐氏泄密。
~~
劉辯死,劉正繼位的消息傳開,天下震動。
因為這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大顯身手,叱吒風雲。
有人借此宣稱,劉辯乃被李白毒殺。
但荀彧撰文,張貼於城門外。
他稱自己親眼所見先帝駕崩,要求天下人辟謠,不信謠,不傳謠。
他此時不知劉正乃是何太後與李白所生。
荀彧扞護漢室天下,十分忠貞,決心極大。
~~
看到荀彧出來撰文辟謠,李白之心才定。
李白又找戲誌才,談荀彧撰文辟謠之事。
戲誌才心領神會,便也撰文。
他稱自己奉詔入宮,為當今陛下取名劉正,字:興漢!並獲唐太後稱讚。
如此,平息天下人質疑及謠言。
~~
擺平這些事,李白迴府。
但在他迴到書房,關上房門的刹那間。
係統的屏幕又出現在他麵前,並嚴厲斥責李白。
“叮!宿主大逆不道,竟然做出竊國事宜,為懲罰宿主,故倒扣宿主續命期三百年。從此時開始,宿主壽長減為四百四十九年。對此嚴厲懲罰,宿主可有異議?”
這也是荀彧、戲誌才等文武首次入宮,見狀甚是驚駭。
其他文武,大都是在荀彧投奔李白後,通過荀彧和蔡邕、趙雲招考進來的。
但劉辯之死,乃是李白離京去長安之後。
荀彧、戲誌才等人也不好胡亂猜測。
其餘文武,則是沒有資格亂說話。
他們隻能乖乖的跪在劉辯的靈柩前,給劉辯遺體磕頭。
~~
許禇也帶來了醫官,讓醫官即時開棺驗屍給荀彧等文武看。
因為冰塊敷屍,劉辯屍體尚未發臭。
如此,荀彧等人無語,遂問李白如何處置。
~~
李白心裏暗暗感激許禇謀事周全。
他麵對荀彧質問,便說先帝駕崩,乃意料之外。
此前,因董賊專權。
後因自己及眾文武著急匡扶雒陽小朝廷,忙碌於諸多繁事及軍旅、縱橫捭闔之中。
因此,事先也無建墓。
他建議將先帝暫葬於北邙山,並征屯田民啟動建墓之事。
他又說,凡參加建墓之民,不作征調,派發糧食,避免引起民憤。
~~
荀彧、戲誌才及諸文武頻頻點頭,皆讚李白策略好,待民如子,乃吾朝經世之才。
唐姬表態可以!
她並表態自己親自去守靈且監督建墓之事。
她說:“吾兒登基為帝,自有太後臨朝製稱。”
~~
荀彧極忠於漢家天下,急急跪勸唐姬。
他說先帝僅有殿下一人為妃。
先帝雖走,但殿下不可不理朝政。
曆朝曆代以來,若因皇帝年幼,皆為皇太後臨朝稱製,天下方為不亂。
否則,恐怕長安偽帝劉協以及叛賊李傕和郭汜等聞訊,會來犯吾京都雒陽,謀奪帝位。
~~
戲誌才急也跪勸唐姬,並說許仲康將軍對吾漢家天下忠心耿耿。
他說建陵墓之事,可交與許將軍負責。
其餘文武也紛紛下跪於唐姬麵前。
他們紛紛進言,力勸唐姬留在後宮,臨朝稱製,避免朝廷波動。
~~
如此,唐姬心受安慰,避免了情緒過分波動。
她人生也是首次感覺到了威風和權勢的不同。
以前,她沒丁點權勢,所以才想為劉辯守墓去。
但是,她現在感受到了權勢的魅力。
她的心思有些不同了。
~~
李白沒想到文武群臣無意中會與自己心思一致。
於是,李白遂命荀彧去擬詔,將先帝辨夢及小劉政登基為帝之事公告天下,並讓荀彧領眾文武馬上扶劉正登基為帝。
他又令許禇即刻派人找諸多裁縫來給小陛下做新龍袍。
他令戲誌才為先帝布設靈堂,並讓荀彧擬誥書後交與羽林衛出去張貼。
他讓其餘文武協助荀彧和戲誌才。
如此,就讓他們都忙起來。
大家忙起來,就不會多思多想。
~~
李白又建議何太後和唐姬,代小陛下宣布年號為【建安】。
於是,當天,兩歲的劉正被唐姬摟在懷中,登基為帝,坐於禦榻上。
何太後坐於垂簾後。
朝中文武雖然不多,但是,伏地參拜新皇帝。
一名小宦官張開詔書,大聲念讀荀彧擬好的皇帝詔書,尖聲宣讀內容,並代表小皇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宣布唐姬為皇太後。
宣布何太後為太皇太後。
宣布由相國、大將軍李白主持朝政。
宣布相國、大將軍李白可在每次見陛下時可以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宣布其餘文武升降皆由相國、大將軍李白定奪。
~~
李白的想法,就是一切要搶在曹操、長安帝劉協之前,做好一切準備,包括連【建安】這個年號,也要搶先定下。
而小皇帝劉正事實上也是李白的兒子。
可李白卻因為臣子身份,要跪拜自己的兒子小皇帝劉正,心裏很不是滋味。
他也感覺有悖倫理。
而且,這是長期之事。
父親也變成了一輩子要跪拜自己的兒子。
不行!
那就得改變這個情況。
~~
稍前,當荀彧擬詔之後,交與李白審核時,李白說先看看。
他讓荀彧先出去忙其他事情。
~~
荀彧得具體承辦各項事宜。
尤其是劉辯的身後事。
所以,荀彧不可能一直站在李白身邊,更不可能一直看著李白審核這份詔書內容。
荀彧走了之後,李白就提筆加上了這麽一句話:由相國、大將軍李白主持朝政。相國、大將軍李白可在每次見陛下時,可以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其餘文武升降皆由相國、大將軍李白定奪。
接著,李白用印璽,拿詔書,直接召來一名有些文化的小宦官,一字一句教此小宦官念讀這詔書,直到這小宦官背熟這詔書內容為止。
~~
所以,此時,這小宦官明麵上是在宣讀詔書,其實是在背誦詔書內容。
~~
荀彧及眾文武還趴在地上,聽宣詔書內容。
但聽這麽一句話,荀彧頓時腦嗡耳鳴,心道:荀某可沒寫這麽一句話,這明顯是太白丞相在審定這詔書內容時他自己加上去的。
這是太白丞相專權之兆啊!
難不成太白丞相又成第二個董卓?
~~
但此時此刻,荀彧也不便忽然起身,站出來斥責李白。
荀彧極忠於漢家天下。
他和李白的矛盾,從此也就埋下了伏筆。
~~
何太後側頭眼望劉正被唐姬摟在懷裏,心裏極不是滋味。
但無奈接受其子劉正為唐姬之子。
按輩份論,劉正屬與唐姬同輩。
因為先帝劉辯是何太後之子。
唐姬為劉辯之妃,屬於何太後兒媳婦。
而劉正屬於劉辯同母異父的兄弟。
~~
不過,母儀天下,接受朝中文武跪拜的感覺真好!
唐姬也由此萌生控製劉正之想法。
~~
那小宦官宣讀完畢。
李白為穩人心,站出來,宣布任命荀彧晉任守尚書令、戲誌才晉任參丞相軍事、許禇晉任偏將軍,其餘文武及眾將士皆晉升一級。
如此,便可安撫朝廷眾文武之心,以穩定朝廷,確保朝廷正常運轉。
然後,他朝那小宦官點了點頭。
~~
那小宦官轉身望望唐太後。
唐太後點了點頭。
那小宦官轉身望望垂簾後的太皇太後何氏。
太皇太後何氏也點了點頭。
那小宦官便宣布退朝。
~~
太皇太後、太後在一幫小宦官、侍衛、宮女的陪同下,起駕迴後宮。
朝中文武在荀彧帶領下,伏地恭送。
太皇太後何氏迴後宮後,便從太後唐氏懷中抱走其子劉正。
太後唐氏心裏甚是不舒服,但卻嘿嘿冷笑。
~~
人的心態及性格改變,往往因一件事就夠。
之前,若是太皇太後何氏、李白同意皇太後唐氏出宮為先帝劉辯守墓,可能也是一件好事。
但他們不同意,生怕泄密。
現在,唐氏當上皇太後,抱著小皇帝坐在禦榻上,接受朝中文武參拜,母儀天下,心態驟變。
而太皇太後何氏的橫蠻,令之前不敢抗拒、低三下四的皇太後唐氏現在也有了反抗之心。
~~
唐氏入宮相伴劉辯四年,知道皇宮裏發生很多事情。
隻是外人不知而已。
尤其是現太皇太後何氏,曾弄死劉辯的祖母、先太皇太後董氏。
因為董氏也是與何氏爭臨朝稱製、垂簾聽政之權。
而十幾年前因何氏毒死長安帝劉協之母王美人。
董氏作為祖母一手帶大長安帝劉協。
~~
此時,望著抱著小皇帝劉正而走的太皇太後何氏的背影,皇太後唐氏嘿嘿冷笑。
她心想何氏可以弄死先太皇太後董氏,自己也可以弄死何氏。
如此,劉正就可以落入她懷中,長期受她控製。
~~
荀彧領眾文武趴在地上,然後起身,而去忙諸後事。
但荀彧起身時,用奇怪的眼神望著李白一會。
這讓李白心裏直打鼓。
做賊心虛啊!
現在的李白,可是竊國大盜。
李白心裏明白,荀彧奇怪的眼神是因為詔書上那句話。
~~
半月後,李白、許禇、荀彧、戲誌才親自扶靈柩出城,將劉辯暫時安葬於趙忠墓旁。
許禇已令人把已經挖開的趙忠之墓重新修複好。
李白原本將劉辯葬於趙忠墓中的想法,也棄之不用。
因為唐姬不再堅持守墓。
~~~
總體上,朝政平穩。
但是,此事仍有後患。
李白一怕荀彧發現。
二怕長安的劉協迴來。
三怕皇太後唐氏泄密。
~~
劉辯死,劉正繼位的消息傳開,天下震動。
因為這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大顯身手,叱吒風雲。
有人借此宣稱,劉辯乃被李白毒殺。
但荀彧撰文,張貼於城門外。
他稱自己親眼所見先帝駕崩,要求天下人辟謠,不信謠,不傳謠。
他此時不知劉正乃是何太後與李白所生。
荀彧扞護漢室天下,十分忠貞,決心極大。
~~
看到荀彧出來撰文辟謠,李白之心才定。
李白又找戲誌才,談荀彧撰文辟謠之事。
戲誌才心領神會,便也撰文。
他稱自己奉詔入宮,為當今陛下取名劉正,字:興漢!並獲唐太後稱讚。
如此,平息天下人質疑及謠言。
~~
擺平這些事,李白迴府。
但在他迴到書房,關上房門的刹那間。
係統的屏幕又出現在他麵前,並嚴厲斥責李白。
“叮!宿主大逆不道,竟然做出竊國事宜,為懲罰宿主,故倒扣宿主續命期三百年。從此時開始,宿主壽長減為四百四十九年。對此嚴厲懲罰,宿主可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