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刻,隻聽正熙帝沉沉嗓音開口:“朕今日不問之乎者也,隻問你們一個問題,何為君?何為臣?何為百姓?”
殿內驟然死寂,貢士們喉間驚唿聲凝在半空。監考官們也齊刷刷抬頭,幾人對視時眼中皆映著彼此的錯愕。
誰能料到,正熙帝竟用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殿試考題。
數百貢士麵色驟變,他們精心雕琢數月的策論、爛熟於心的經義典故瞬間成了無用之物。
此刻唯有拋開套路,以赤誠之心直麵考題,方能應答這直擊根本的詰問。
這三道直擊人心的考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但看似直白,不過是求問心中所想,實則暗藏玄機,莫說年輕的貢士們,便是內閣閣老,也不敢輕易開口作答。
眾人心中皆是疑惑,陛下為何突發奇想,將此作為殿試題目?更令人費解的是,此前竟未向任何人透露半點口風。
反之溫以緹倒是絲毫不意外,她早知正熙帝素來不喜循規蹈矩,可這般直擊人心的考題,仍讓她暗暗為那兩人捏了把汗,但願他們能參透陛下藏在詰問裏的深意。
忽有溫熱的目光掃過後頸,溫以緹心頭微動,下意識偏頭,正撞進正熙帝似笑非笑的視線,像看穿了她所有心思。
她指尖微蜷,旋即斂起心緒,廣袖輕揚俯身行禮,再直起身時,儀態已恢複成往日的端方持重。
就在眾人驚愕之際,裘總管抬手示意。背後的小太監們手腳麻利,迅速點燃了計時的燃香。
香煙嫋嫋升起的同時,裘總管尖細的嗓音劃破殿內的寂靜:“殿試,開始!”
溫英文聽見正熙帝的這考題之時,雖然有短暫的失措,但腦海裏下一刻便浮現的是在兒時讀書之時,二姐姐曾對鄭夫子課堂中所說的一句。
“爾等且說,何為君?何為臣?何為百姓?”
鄭夫子環視一圈,見滿堂學童皆低眉斂目、麵露思索,唯有溫以緹一雙杏眼亮若星辰,他撫須輕笑,特意清了清嗓子:“二姑娘你來答吧。”
年幼的溫以緹霍然起身,“迴夫子,君是天,臣是梯,百姓為磚石!天子登高而治天下,臣子承上啟下,百姓堆砌根基,缺一不可!”
滿堂學童嘩然,就連少年溫英安都不禁點點頭,認可二妹妹的迴答。
但鄭夫子卻擰緊眉頭,戒尺敲得桌麵咚咚作響:“看似有理,實則大謬!若將百姓比作磚石,豈不是視黎民如無生命的器物?去!把《孟子》抄十遍!”
溫以緹咬著唇瓣,忽然福至心靈:“夫子且慢!學生以為,君如舟,臣似水,百姓才是江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唯有君臣共護江河安瀾,方能行穩致遠!”
鄭夫子撫須的動作一頓,眼中閃過滿意,“此語深得民本精髓!二姑娘下次不可調皮!”
鄭夫子向來是兩副麵孔、答對問題時慈眉善目如春風拂麵,答不上來便立刻橫眉冷對、戒尺敲得震天響。
年幼的溫以緹早練出了過人的機敏,此刻被點到名,她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耳尖泛紅著緩緩落座。
小溫英文就這樣望著二姐姐飛揚的眉眼,隻覺胸中激蕩著說不出的自豪。
此刻殿內燃香漸短,溫英文望著宣紙上洇開的墨跡,忽覺當年學堂裏二姐姐的答案,他心裏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筆尖懸在半空良久,溫英文提筆沉吟,心中思緒如潮翻湧。
“君上乃天命所歸,承天道、秉聖德,以仁心治天下,以睿智謀太平,如烈日當空,輝光普照萬民。似巍峨高山,庇佑黎庶安康。然縱有天縱之才、聖賢之德,若無百姓擁戴,亦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百姓是社稷根基,是國之根本,是撐起萬裏江山的千鈞之力。君上心懷蒼生,愛民如子,方能得萬民擁護。百姓安居樂業,感沐聖恩,方能凝聚起家國昌盛的磅礴力量。君民同心,君臣同德,如此,方是天下大治之道…”
周小勇聽到正熙帝的問題後,腦海裏瞬間也浮現了不同的畫麵。從前甘州百姓飽受饑苦、戰亂,到最後兵臨城下之時的困境。
到溫大人和七公主如救星般降臨在甘州城,直到最後甘州百姓人人安居樂業,那些麵黃肌瘦的百姓眼裏才重新有了光。
如今的甘州,街巷飄著蒸饃香,孩童追著糖葫蘆嬉鬧,老人們靠著土牆曬太陽,這般光景竟真的成了尋常日子。
這一幅幅畫麵,是周小勇心中立即有了答案,他狠狠抹了把臉,提筆在紙上寫得飛快。
“君者,天授之責,掌乾坤權衡,懷蒼生冷暖,如日臨空,澤被萬物。臣者,承君命而力行,察民情以分憂,若梁柱支廈,縫補漏闕。
百姓者,國之根本,稼穡賦稅以養朝堂,胼手胝足而築邦基,譬之禾苗,無水則枯,無土則敗。君為民立命,臣為民謀福,民安則國興,三者相依,如唇齒之固,缺一不可…”
寫完最後一筆,周小勇望著自己的字跡,鼻尖突然發酸,這些字字都是甘州城數十萬百姓托他說給陛下的真心話。
而其他的貢士們雖麵露錯愕,卻也在刹那間迴過神來。位置較前排的反應敏捷,率先提筆,筆觸沉穩得仿佛早有腹稿。
溫以緹目光掃過殿內,見眾人或凝神疾書,或皺眉沉思,暗暗頷首,這屆貢士倒無太多濫竽充數之輩。
龍椅上的正熙帝滿意地點了點頭,鷹隼般的目光掠過神色各異的監考官,旋即起身走下青雲石階。龍袍拖過冰涼的玉石磚,他負手穿行在伏案疾書的貢士之間,時而駐足凝視某份答卷,時而點頭,
被審視的貢士們雖脊背緊繃、掌心沁汗,卻仍維持著儀態,筆尖未曾因帝王威壓而顫抖半分。
殿內驟然死寂,貢士們喉間驚唿聲凝在半空。監考官們也齊刷刷抬頭,幾人對視時眼中皆映著彼此的錯愕。
誰能料到,正熙帝竟用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殿試考題。
數百貢士麵色驟變,他們精心雕琢數月的策論、爛熟於心的經義典故瞬間成了無用之物。
此刻唯有拋開套路,以赤誠之心直麵考題,方能應答這直擊根本的詰問。
這三道直擊人心的考題,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
但看似直白,不過是求問心中所想,實則暗藏玄機,莫說年輕的貢士們,便是內閣閣老,也不敢輕易開口作答。
眾人心中皆是疑惑,陛下為何突發奇想,將此作為殿試題目?更令人費解的是,此前竟未向任何人透露半點口風。
反之溫以緹倒是絲毫不意外,她早知正熙帝素來不喜循規蹈矩,可這般直擊人心的考題,仍讓她暗暗為那兩人捏了把汗,但願他們能參透陛下藏在詰問裏的深意。
忽有溫熱的目光掃過後頸,溫以緹心頭微動,下意識偏頭,正撞進正熙帝似笑非笑的視線,像看穿了她所有心思。
她指尖微蜷,旋即斂起心緒,廣袖輕揚俯身行禮,再直起身時,儀態已恢複成往日的端方持重。
就在眾人驚愕之際,裘總管抬手示意。背後的小太監們手腳麻利,迅速點燃了計時的燃香。
香煙嫋嫋升起的同時,裘總管尖細的嗓音劃破殿內的寂靜:“殿試,開始!”
溫英文聽見正熙帝的這考題之時,雖然有短暫的失措,但腦海裏下一刻便浮現的是在兒時讀書之時,二姐姐曾對鄭夫子課堂中所說的一句。
“爾等且說,何為君?何為臣?何為百姓?”
鄭夫子環視一圈,見滿堂學童皆低眉斂目、麵露思索,唯有溫以緹一雙杏眼亮若星辰,他撫須輕笑,特意清了清嗓子:“二姑娘你來答吧。”
年幼的溫以緹霍然起身,“迴夫子,君是天,臣是梯,百姓為磚石!天子登高而治天下,臣子承上啟下,百姓堆砌根基,缺一不可!”
滿堂學童嘩然,就連少年溫英安都不禁點點頭,認可二妹妹的迴答。
但鄭夫子卻擰緊眉頭,戒尺敲得桌麵咚咚作響:“看似有理,實則大謬!若將百姓比作磚石,豈不是視黎民如無生命的器物?去!把《孟子》抄十遍!”
溫以緹咬著唇瓣,忽然福至心靈:“夫子且慢!學生以為,君如舟,臣似水,百姓才是江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唯有君臣共護江河安瀾,方能行穩致遠!”
鄭夫子撫須的動作一頓,眼中閃過滿意,“此語深得民本精髓!二姑娘下次不可調皮!”
鄭夫子向來是兩副麵孔、答對問題時慈眉善目如春風拂麵,答不上來便立刻橫眉冷對、戒尺敲得震天響。
年幼的溫以緹早練出了過人的機敏,此刻被點到名,她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耳尖泛紅著緩緩落座。
小溫英文就這樣望著二姐姐飛揚的眉眼,隻覺胸中激蕩著說不出的自豪。
此刻殿內燃香漸短,溫英文望著宣紙上洇開的墨跡,忽覺當年學堂裏二姐姐的答案,他心裏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筆尖懸在半空良久,溫英文提筆沉吟,心中思緒如潮翻湧。
“君上乃天命所歸,承天道、秉聖德,以仁心治天下,以睿智謀太平,如烈日當空,輝光普照萬民。似巍峨高山,庇佑黎庶安康。然縱有天縱之才、聖賢之德,若無百姓擁戴,亦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百姓是社稷根基,是國之根本,是撐起萬裏江山的千鈞之力。君上心懷蒼生,愛民如子,方能得萬民擁護。百姓安居樂業,感沐聖恩,方能凝聚起家國昌盛的磅礴力量。君民同心,君臣同德,如此,方是天下大治之道…”
周小勇聽到正熙帝的問題後,腦海裏瞬間也浮現了不同的畫麵。從前甘州百姓飽受饑苦、戰亂,到最後兵臨城下之時的困境。
到溫大人和七公主如救星般降臨在甘州城,直到最後甘州百姓人人安居樂業,那些麵黃肌瘦的百姓眼裏才重新有了光。
如今的甘州,街巷飄著蒸饃香,孩童追著糖葫蘆嬉鬧,老人們靠著土牆曬太陽,這般光景竟真的成了尋常日子。
這一幅幅畫麵,是周小勇心中立即有了答案,他狠狠抹了把臉,提筆在紙上寫得飛快。
“君者,天授之責,掌乾坤權衡,懷蒼生冷暖,如日臨空,澤被萬物。臣者,承君命而力行,察民情以分憂,若梁柱支廈,縫補漏闕。
百姓者,國之根本,稼穡賦稅以養朝堂,胼手胝足而築邦基,譬之禾苗,無水則枯,無土則敗。君為民立命,臣為民謀福,民安則國興,三者相依,如唇齒之固,缺一不可…”
寫完最後一筆,周小勇望著自己的字跡,鼻尖突然發酸,這些字字都是甘州城數十萬百姓托他說給陛下的真心話。
而其他的貢士們雖麵露錯愕,卻也在刹那間迴過神來。位置較前排的反應敏捷,率先提筆,筆觸沉穩得仿佛早有腹稿。
溫以緹目光掃過殿內,見眾人或凝神疾書,或皺眉沉思,暗暗頷首,這屆貢士倒無太多濫竽充數之輩。
龍椅上的正熙帝滿意地點了點頭,鷹隼般的目光掠過神色各異的監考官,旋即起身走下青雲石階。龍袍拖過冰涼的玉石磚,他負手穿行在伏案疾書的貢士之間,時而駐足凝視某份答卷,時而點頭,
被審視的貢士們雖脊背緊繃、掌心沁汗,卻仍維持著儀態,筆尖未曾因帝王威壓而顫抖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