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正熙帝直白如利劍般的詢問,溫以緹做不到立即迴應,她低垂的眼睫,心中有些忐忑。
之前見不到正熙帝的時候,她總是刻意迴避著那些情緒,然而此刻,當她初入養心殿時,那種混雜著恐懼與嫌惡的情緒,像藤蔓般深深纏繞著她的心髒。
每次瞥見那人明黃龍袍的衣角,耳中總會響起那些在儲位爭鬥中犧牲的人破碎的嗚咽。
這種態度被溫以緹壓抑的很深,可在見慣了人心的帝王眼底,再深的偽裝也不過是薄如蟬翼的紗,但正熙帝仍如往常般。
溫以緹忽然意識到,人們總是困在自己的立場看待世事,如同隔著有色琉璃看風景,所見皆染著主觀的色彩。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惡,即便是被世人唾罵的惡人,背後或許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惡人不會覺得自己是個惡人。
當然,那些天生殘忍暴戾之徒除外。
細想之下,正熙帝在他所處的角度來看,做的都是對的事,他殫精竭慮挑選儲君,並非出於一己私欲,而是肩負著守護江山社稷、庇佑黎民百姓的重任。
比起那些昏庸無道、隨意指定草包繼承人,致使民不聊生的帝王,正熙帝的做法無疑是為天下蒼生謀福、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稱得上是一位心係天下的好皇帝。
然而,權力的天平永遠無法兩端平衡。
正熙帝為了履行帝王的職責,不得不將親情擱置一旁。
他的皇子皇女們滿懷信任,卻淪為權謀博弈中的棋子,在儲位之爭中飽受煎熬,最後丟了性命。
這份矛盾讓溫以緹陷入兩難,他既理解正熙帝的治國之道,又無法原諒他對親情的淡漠,七公主的受到的傷害說真是的,趙皇後等後宮嬪妃沒了那麽多孩子也是真的。
一時之間,她竟不知該如何迴應。
周圍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正熙帝灼灼的目光如芒在背。
溫以緹深吸一口氣後,方才抬眸迎上那道審視的視線,嗓音清冽卻帶著幾分斟酌:“迴陛下,世人皆有其命。農夫麵朝黃土背朝天,春種秋收、育糧儲粟,他們手中的鋤頭扛起的是天下糧倉,是萬千百姓的溫飽根基。
商人行商四海、互通有無,將南北物產匯聚一堂,活絡了市井煙火。匠人雕琢器物、鑽研技藝,從金銀首飾到磚瓦樓台,每一處匠心都凝聚著傳承與創造。
至於吏員官員,上承政令、下察民情,他們日夜伏案批注公文、奔波於州縣之間,正是這些,才讓朝堂旨意通達四方,讓黎民安居、社稷安穩。”
迎著正熙帝那雙洞察人心的目光,溫以緹緩了口氣繼續說道:“世人皆道朱門酒肉香,卻不知這金尊玉貴的背後,藏著多少驚濤駭浪。王孫貴族生於鍾鳴鼎食之家,自幼承歡膝下的溫情少,明槍暗箭的算計多。他們享受著天下最豐渥的供養,便注定要背負江山社稷的重擔。
陛下執掌乾坤,身負億兆子民的生死,肩挑大慶江山的興衰。龍椅之上,每一道政令都關乎天下蒼生,每一個決斷都牽動社稷安危。
您與尋常人不同,您的目光要穿透九重宮闕,望向千裏之外的邊關烽火,要越過朝堂紛爭,看見田間百姓的炊煙冷暖。”
說到此處,溫以緹上前半步,聲音愈發堅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本就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尤其是生在天家,若連自己都護不住,又談何庇佑天下?當年太祖皇帝以馬背定乾坤,太宗皇帝開疆拓土,皆是在血與火中殺出一條生路。
如今陛下為江山永固,為後繼有人,苦心孤詣挑選儲君,這份深謀遠慮,這份割舍與擔當,實非常人所能企及。帝王之路,從來都是荊棘與榮耀並存,高處不勝寒的孤寂,又有幾人能真正懂得?
溫以緹接連說了這麽多,臉色都有些因缺氧而漲紅。
正熙帝原本專注的神情陡然一怔,深邃的眼眸聽著溫以緹的這些話中泛起意外的漣漪。
他凝視著眼前這個丫頭,恍惚間竟在溫以緹身上看見了昔日自己的影子。那份對世事透徹的見解,那份藏在恭順表象下的鋒芒。
轉瞬之間,一抹極淡的惋惜掠過帝王眼底,如同深秋的殘陽轉瞬即逝。
正熙帝垂眸掩去眼中複雜的情緒,心中暗自歎息,若溫以緹是自己的血脈,生在皇室就好了。
有這般見識與胸襟,該是何等的社稷之福?
隻可惜,命運弄人,終究差了那一步血脈親緣。
若真有能擔社稷之人,即便身為女子又何妨?正熙帝不介意將自己的江山托付給一個女人。
想到這兒他再次心理歎口氣,可惜明白這個道理時,早已錯過了悉心栽培的時機。
若是能早些放下成見,將治國之道傾囊相授於小七,或許,又多了一條出路。
正熙帝正恍惚間,耳邊溫以緹又繼續沉聲道:“但陛下,臣雖理解您擇儲的苦心,卻不敢認同這般手段。萬事皆有因果,今日種下的因,他日恐結出意料之外的果。”
帝王周身氣息驟冷,鎏金龍紋袍角在寒風裏微動。威壓如泰山壓頂般逼近:“朕執掌江山數十載,豈會不知利弊?這因果,朕受得起!若不這般試煉儲君,待那昏聵之輩登位,黎民百姓、祖宗基業都將毀於一旦。”
溫以緹忽覺後頸冷汗涔涔,卻仍強撐著迎上那道灼人的視線:“若是如此,陛下可曾想過另辟蹊徑?儲君之選不必困於血脈,若皇子難當大任,大可著眼孫輩,甚至宗室之中,亦不乏賢才。”
溫以緹麵不改色繼續說道:“昔年諸葛孔明受托孤之重,輔佐後主劉禪時,既安排郭攸之、費禕等文臣教導帝王之道,又提拔王平、薑維等武將曆練軍事才能。北伐之際,他設疑兵於箕穀迷惑曹真,提拔馬謖守街亭,雖因用人失誤致街亭失守,卻也展現出不拘一格的用人膽識、守了蜀國四十年!
更不必說蔣琬督辦糧草、費禕周旋軍政,皆為孔明生前著力栽培。即便臨終前兵出五丈原,仍將薑維收歸麾下親授韜略。這些人才或出身寒門,或原非蜀漢舊臣,卻在丞相的謀劃下各展所長,支撐蜀漢國祚數十年。
陛下坐擁四海,比之偏安一隅的季漢,更該廣開求賢之路,打破門第以察隱才,如此何愁尋不到擎天之柱?孔明能以文臣掌軍權,以降將擔大任,陛下為何不能破格用人?若一味死守舊製,豈不因噎廢食?”
溫以緹望著帝王眉間凝結的霜色,語氣愈發懇切:“天下之大,總有可托之人。可陛下偏偏選擇了最殘酷的試煉,讓皇子們在權謀漩渦中廝殺,親情盡毀,手足相殘。這等手段,雖能選出強者,卻也傷了皇家根本,寒了天下人心。”
“放肆!”正熙帝突然一聲暴喝如驚雷炸響。溫以緹膝蓋重重磕在青磚地上,發出悶響,可她昂首直視帝王,蒼白的麵容上不見半分懼色。
正熙帝龍袍翻飛,眼中怒意翻湧:“你當真以為攀上皇後,朕便動不得你?這天下姓蕭!是朕的天下!”
溫以緹垂眸,任由寒意順著膝蓋爬上脊背,始終一言不發。
突然一陣寒風灌進來,吹得帝王鬢角白發輕顫,方才還漲紅的麵孔瞬間褪去血色。
正熙帝緩緩轉身,望著窗外又不知在想什麽。
不知過了多久,溫以緹隻覺得跪得膝蓋發麻,幾乎失去知覺。
忽聽頭頂傳來一聲歎息,像是從極深的夜色裏擠出來的:“起來吧。”
“謝陛下。”溫以緹撐著冰涼的地磚緩緩起身,關節發出細微的脆響。
正熙帝不再看她,袍角一甩,朝著內室走去。溫以緹揉了揉僵硬的膝蓋,默默跟在正熙帝身後,日光月光將兩道身影拉得又長又瘦。
之前見不到正熙帝的時候,她總是刻意迴避著那些情緒,然而此刻,當她初入養心殿時,那種混雜著恐懼與嫌惡的情緒,像藤蔓般深深纏繞著她的心髒。
每次瞥見那人明黃龍袍的衣角,耳中總會響起那些在儲位爭鬥中犧牲的人破碎的嗚咽。
這種態度被溫以緹壓抑的很深,可在見慣了人心的帝王眼底,再深的偽裝也不過是薄如蟬翼的紗,但正熙帝仍如往常般。
溫以緹忽然意識到,人們總是困在自己的立場看待世事,如同隔著有色琉璃看風景,所見皆染著主觀的色彩。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惡,即便是被世人唾罵的惡人,背後或許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惡人不會覺得自己是個惡人。
當然,那些天生殘忍暴戾之徒除外。
細想之下,正熙帝在他所處的角度來看,做的都是對的事,他殫精竭慮挑選儲君,並非出於一己私欲,而是肩負著守護江山社稷、庇佑黎民百姓的重任。
比起那些昏庸無道、隨意指定草包繼承人,致使民不聊生的帝王,正熙帝的做法無疑是為天下蒼生謀福、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稱得上是一位心係天下的好皇帝。
然而,權力的天平永遠無法兩端平衡。
正熙帝為了履行帝王的職責,不得不將親情擱置一旁。
他的皇子皇女們滿懷信任,卻淪為權謀博弈中的棋子,在儲位之爭中飽受煎熬,最後丟了性命。
這份矛盾讓溫以緹陷入兩難,他既理解正熙帝的治國之道,又無法原諒他對親情的淡漠,七公主的受到的傷害說真是的,趙皇後等後宮嬪妃沒了那麽多孩子也是真的。
一時之間,她竟不知該如何迴應。
周圍的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正熙帝灼灼的目光如芒在背。
溫以緹深吸一口氣後,方才抬眸迎上那道審視的視線,嗓音清冽卻帶著幾分斟酌:“迴陛下,世人皆有其命。農夫麵朝黃土背朝天,春種秋收、育糧儲粟,他們手中的鋤頭扛起的是天下糧倉,是萬千百姓的溫飽根基。
商人行商四海、互通有無,將南北物產匯聚一堂,活絡了市井煙火。匠人雕琢器物、鑽研技藝,從金銀首飾到磚瓦樓台,每一處匠心都凝聚著傳承與創造。
至於吏員官員,上承政令、下察民情,他們日夜伏案批注公文、奔波於州縣之間,正是這些,才讓朝堂旨意通達四方,讓黎民安居、社稷安穩。”
迎著正熙帝那雙洞察人心的目光,溫以緹緩了口氣繼續說道:“世人皆道朱門酒肉香,卻不知這金尊玉貴的背後,藏著多少驚濤駭浪。王孫貴族生於鍾鳴鼎食之家,自幼承歡膝下的溫情少,明槍暗箭的算計多。他們享受著天下最豐渥的供養,便注定要背負江山社稷的重擔。
陛下執掌乾坤,身負億兆子民的生死,肩挑大慶江山的興衰。龍椅之上,每一道政令都關乎天下蒼生,每一個決斷都牽動社稷安危。
您與尋常人不同,您的目光要穿透九重宮闕,望向千裏之外的邊關烽火,要越過朝堂紛爭,看見田間百姓的炊煙冷暖。”
說到此處,溫以緹上前半步,聲音愈發堅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本就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尤其是生在天家,若連自己都護不住,又談何庇佑天下?當年太祖皇帝以馬背定乾坤,太宗皇帝開疆拓土,皆是在血與火中殺出一條生路。
如今陛下為江山永固,為後繼有人,苦心孤詣挑選儲君,這份深謀遠慮,這份割舍與擔當,實非常人所能企及。帝王之路,從來都是荊棘與榮耀並存,高處不勝寒的孤寂,又有幾人能真正懂得?
溫以緹接連說了這麽多,臉色都有些因缺氧而漲紅。
正熙帝原本專注的神情陡然一怔,深邃的眼眸聽著溫以緹的這些話中泛起意外的漣漪。
他凝視著眼前這個丫頭,恍惚間竟在溫以緹身上看見了昔日自己的影子。那份對世事透徹的見解,那份藏在恭順表象下的鋒芒。
轉瞬之間,一抹極淡的惋惜掠過帝王眼底,如同深秋的殘陽轉瞬即逝。
正熙帝垂眸掩去眼中複雜的情緒,心中暗自歎息,若溫以緹是自己的血脈,生在皇室就好了。
有這般見識與胸襟,該是何等的社稷之福?
隻可惜,命運弄人,終究差了那一步血脈親緣。
若真有能擔社稷之人,即便身為女子又何妨?正熙帝不介意將自己的江山托付給一個女人。
想到這兒他再次心理歎口氣,可惜明白這個道理時,早已錯過了悉心栽培的時機。
若是能早些放下成見,將治國之道傾囊相授於小七,或許,又多了一條出路。
正熙帝正恍惚間,耳邊溫以緹又繼續沉聲道:“但陛下,臣雖理解您擇儲的苦心,卻不敢認同這般手段。萬事皆有因果,今日種下的因,他日恐結出意料之外的果。”
帝王周身氣息驟冷,鎏金龍紋袍角在寒風裏微動。威壓如泰山壓頂般逼近:“朕執掌江山數十載,豈會不知利弊?這因果,朕受得起!若不這般試煉儲君,待那昏聵之輩登位,黎民百姓、祖宗基業都將毀於一旦。”
溫以緹忽覺後頸冷汗涔涔,卻仍強撐著迎上那道灼人的視線:“若是如此,陛下可曾想過另辟蹊徑?儲君之選不必困於血脈,若皇子難當大任,大可著眼孫輩,甚至宗室之中,亦不乏賢才。”
溫以緹麵不改色繼續說道:“昔年諸葛孔明受托孤之重,輔佐後主劉禪時,既安排郭攸之、費禕等文臣教導帝王之道,又提拔王平、薑維等武將曆練軍事才能。北伐之際,他設疑兵於箕穀迷惑曹真,提拔馬謖守街亭,雖因用人失誤致街亭失守,卻也展現出不拘一格的用人膽識、守了蜀國四十年!
更不必說蔣琬督辦糧草、費禕周旋軍政,皆為孔明生前著力栽培。即便臨終前兵出五丈原,仍將薑維收歸麾下親授韜略。這些人才或出身寒門,或原非蜀漢舊臣,卻在丞相的謀劃下各展所長,支撐蜀漢國祚數十年。
陛下坐擁四海,比之偏安一隅的季漢,更該廣開求賢之路,打破門第以察隱才,如此何愁尋不到擎天之柱?孔明能以文臣掌軍權,以降將擔大任,陛下為何不能破格用人?若一味死守舊製,豈不因噎廢食?”
溫以緹望著帝王眉間凝結的霜色,語氣愈發懇切:“天下之大,總有可托之人。可陛下偏偏選擇了最殘酷的試煉,讓皇子們在權謀漩渦中廝殺,親情盡毀,手足相殘。這等手段,雖能選出強者,卻也傷了皇家根本,寒了天下人心。”
“放肆!”正熙帝突然一聲暴喝如驚雷炸響。溫以緹膝蓋重重磕在青磚地上,發出悶響,可她昂首直視帝王,蒼白的麵容上不見半分懼色。
正熙帝龍袍翻飛,眼中怒意翻湧:“你當真以為攀上皇後,朕便動不得你?這天下姓蕭!是朕的天下!”
溫以緹垂眸,任由寒意順著膝蓋爬上脊背,始終一言不發。
突然一陣寒風灌進來,吹得帝王鬢角白發輕顫,方才還漲紅的麵孔瞬間褪去血色。
正熙帝緩緩轉身,望著窗外又不知在想什麽。
不知過了多久,溫以緹隻覺得跪得膝蓋發麻,幾乎失去知覺。
忽聽頭頂傳來一聲歎息,像是從極深的夜色裏擠出來的:“起來吧。”
“謝陛下。”溫以緹撐著冰涼的地磚緩緩起身,關節發出細微的脆響。
正熙帝不再看她,袍角一甩,朝著內室走去。溫以緹揉了揉僵硬的膝蓋,默默跟在正熙帝身後,日光月光將兩道身影拉得又長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