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整個甘州甚至西北之地,對於老天降下天罰之事深信不疑,認為朝廷和陛下不應該將七公主送去瓦剌和親,甚至民間傳聞越演越烈。
他們深信這是老天對朝廷的不滿而降下的天罰。
布政司對於這些也無計可施,隻能匆匆忙忙地下發了一條又一條公文,責令所有當地官員務必想盡一切辦法,壓製住這股輿論。
溫以緹自然也得做出一些迴應給布政司。
而甘州城外,滿目蒼夷的深山,過往的百姓們每每路過此地,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望著眼前這淒慘的景象,深深地歎一口氣,眼中滿是對朝廷的失望與怨恨。
他們不禁暗自思忖,若不是有溫大人這些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好官在,有七公主不懼風險死守城門,恐怕甘州早已不再是大慶的土地,早已在這無盡的災難中淪陷。
可陛下卻狠心地將守護著他們的七公主,遠送至瓦剌,和那畜生和親,這叫百姓們如何能接受。
於是,百姓們幾乎每日都會成群結隊地在州衙外,口中高唿著反對和親的口號。
他們之所以如此執著地來到州衙聲討抗議,也隻因他們心裏清楚,溫大人同他們一樣,打心底裏不願七公主就這樣被送去和親。
所以,他們這麽做是希望溫大人能將事情上報,為了讓朝廷能真正重視起甘州百姓的心聲。
而溫以緹也的確這麽做了,甚至略微誇大一些甘州如今因為此事而產生的種種異動,上報至布政司和京中。
然而,布政司那邊接到消息後,隻是不痛不癢地讓溫以緹盡量安撫百姓情緒,便沒了後續的動作。
溫以緹獨自坐在屋內,眉頭緊緊地皺成了一個疙瘩,怎麽也想不明白。
按常理來說,趙皇後肯定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機會,定會在背後推波助瀾。
怎麽到現在卻好似石沉大海,一點效果都沒有呢?
她手扶著額頭,努力地思索著各個環節,試圖找出到底是哪裏出了差錯。
可想來想去,卻依舊毫無頭緒,這讓她越發覺得此事透著一股說不出的怪異勁兒。
趙皇後之前暗中所做的那些,可都不是什麽小打小鬧的事兒,樁樁件件加起來,應當已然對剛冊封的太子在朝中的地位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太子之位開始有了搖搖欲墜的跡象。
而自己謀劃的這個“天罰”之事,更是應該直刺向太子根基所在。
畢竟七公主和親一直都是太子推動的,
隻要這事兒在朝堂和民間傳開,那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足以讓太子傷筋動骨。
讓太子在短時間內根本不敢再有什麽別的心思,隻能老老實實待著,以求挽迴些許聲譽。
溫以緹本以為,正熙帝心裏定然是盼著太子日後繼位時能人心穩固、順順當當的,畢竟這關乎著江山社稷的安穩傳承。
所以,麵對這樣足以動搖太子地位的事兒,正熙帝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坐視不管,肯定會想盡辦法把這些不利的傳聞和影響給壓下去,不讓它們繼續發酵才是。
可讓溫以緹怎麽也想不通的是,如今這事兒都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了,民間百姓議論紛紛,朝堂上也定隱隱有了各種猜測的聲音,可無論是正熙帝,還是平日裏對太子之事極為上心的那些人,卻都好似沒聽見、沒看見一般,根本沒有任何要管的意思。
溫以緹雙手不自覺地握緊,指甲都嵌進了掌心的肉裏,卻渾然不覺疼痛。
“難道是我想得太簡單了?”溫以緹心裏越發沒底了。
她感覺自己仿佛越來越陷入了一團迷霧之中,怎麽也摸不透。
溫以緹覺得必須得找趙錦年再好好聊聊,說不定能從他那兒探出些什麽來。
可派人過去後,安遠侯府的管家說,趙錦年自從那日同溫以緹聊完之後,已經很久沒有迴到城內了,估計是邊境防線那邊有什麽事耽擱了。
“難道說,自己這麽做還不夠,甚至還不能夠讓陛下開始動搖?亦或是在陛下的眼中,自己就像是個跳梁小醜一般,不管怎麽蹦躂,都入不了他的眼,隻是徒惹人笑話罷了?”
溫以緹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與自嘲。
就在這時,她收到了溫家寄來的信,溫以緹迫不及待地打開,逐字逐句地讀著,臉色也隨之變得越發凝重起來。
信中告知,崔氏和溫老爺自從那日之後,便不停地被宣召進宮,那進宮的頻次之高,讓旁人都覺得詫異不已。
難道宮裏那對夫妻在僵持著,互不相讓?
可又或許,他們已然達成了某種協議?
畢竟溫以緹心裏清楚得很,自己終究不過是一枚棋子罷了,無論是對於正熙帝而言,還是麵對趙皇後,皆是如此。
所以,會不會他們二人早就心照不宣地商量好了,要將自己當作棄子。
又或者是趙皇後想在盡力保住溫家,表明自己的態度?
這每一種可能,都如同絲線一般,在溫以緹心頭纏繞,讓她愈發心煩意亂。
溫以緹雙手抱頭,眉頭緊緊皺起,感覺好像有什麽重要的東西被自己忘了,那關鍵所在就仿佛在眼前的迷霧中若隱若現,可無論怎麽努力,就是抓不住。
溫以緹重重地歎了口氣,心中滿是無奈與焦急,暗自想著:“要是能知道正熙帝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哪怕隻是窺探到那想法中的一二,也不至於像現在這般,完全處於被動的境地,隻能在這裏瞎猜亂琢磨了。”
而之後,溫以緹又從家中的來信裏了解到了更多的情況。
此前各地出現的天象異動,的確著實是給太子造成了極為棘手的麻煩。
一時間,朝堂上下、民間街巷,都在談論著這些異象,仿佛這是上天對太子的警示一般,質疑太子德行、能力的聲音此起彼伏。
太子的處境,在眾人看來,那可真是岌岌可危。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太子似乎並沒有他們原本預料的那般根基淺薄,朝中不知何時,已然有很多人開始暗暗地支持太子,太子一點點地化解危機,到如今,竟讓太子處理得差不多了。
溫以緹不禁瞪大了眼睛,心中滿是疑惑,嘴裏喃喃自語道:“不對勁啊,還是太不對勁了。”
她站起身來,在屋內來迴踱步,腳步急促而雜亂,好似這樣就能讓他混亂的思緒清晰一些似的。
溫以緹心裏想著,若太子如此輕易就能化解這般大的危機,那趙皇後此前花費那麽多的心思,動用那麽多的手段,豈不是全都白費了?
這裏麵到底還有什麽隱藏的門道,是自己沒有想到的呢?
溫以緹隻覺得腦袋都快炸開了,可依舊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關鍵所在,那無形的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關漸漸臨近,甘州城按慣例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慶典。
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鑼鼓喧天,人們身著新衣,麵帶微笑,似乎在努力營造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
然而,在這看似熱鬧的背後,卻隱隱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落寞。
孩子們的笑聲中夾雜著一絲苦澀,大人們的笑容也顯得有些牽強,仿佛每個人的心中都壓著一塊沉重的石頭,讓他們無法真正地開懷起來。
而許多外地的百姓聽聞甘州慶典的熱鬧,紛紛慕名而來。
當他們踏入甘州,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城外慘不忍睹的深山。
那破敗的景象讓他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心中湧起一陣唏噓。
他們原本滿心期待的喜悅之情瞬間被衝淡,取而代之的是對這片甘州的同情和對天罰之名的深信不疑。
一時間,整個甘州城都沉浸在一種複雜而沉重的氛圍之中,慶典的歡愉與現實的殘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到無比的壓抑和無奈。
有的百姓們圍坐在一起,談論起溫大人來到甘州之後所做的一件件事。
溫以緹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決策,都深深地印在了百姓們的心中,他們紛紛感慨,溫大人真是難得一遇的好官啊,若不是她,真不知道這日子該怎麽過下去。
到了年底,趙錦年也終於得空迴到了甘州城。
溫以緹一收到這個消息,一刻都沒耽擱,當即就帶著趙蕪匆匆往安遠侯府趕去。
早在趙錦年不在甘州的日子裏,趙蕪基本上都會在封元的院子裏待著,兩人身份雖說按常理來講,趙蕪作為庶子,是要比封元差些。
畢竟封家曾經也是武將世家,門第頗高,可如今封家已不複從前的輝煌,而趙蕪則是堂堂安遠侯目前唯一的孩子。
所以兩個孩子之間也沒了那麽多的講究,相處起來倒是十分融洽。封元打心底裏喜歡這個小弟弟,兩人平日裏一塊兒玩耍,倒也算是彼此做個伴,日子過得也算有滋有味。
這次溫以緹要帶趙蕪迴安遠侯府,封元一聽,頓時來了興致,他睜著大眼睛,滿是好奇地說道:“我還從沒去過蕪哥兒的家呢。”
趙蕪見狀也很是盡力的邀請,溫以緹看著他倆那副模樣,便點頭答應了,帶著這兩個孩子一塊兒往侯府去了。
趙錦年那可是趙皇後心尖上的人兒,雖說這甘州城內的安遠侯府,隻是個新建起來的宅子,不過是為了方便趙錦年在此地有個住處罷了。
但那修建起來可絲毫沒有含糊,處處都彰顯著不凡的氣派。
而且這侯府裏可不止有跑馬場,還有演武場呢。
那跑馬場的場地開闊,地麵平整,四周用柵欄圍著,旁邊的馬廄裏養著幾匹駿馬,毛色光亮,精神抖擻。
演武場那邊呢,擺放著各類兵器,刀槍劍戟一應俱全,看著就威風凜凜。
封元一見到這些,眼睛都亮了起來,拉著趙蕪的手就往那邊跑去,嘴裏還不停地喊著:“哇,這兒可太好玩了,咱們快去看看呀!”
趙蕪也連連點頭,滿臉的歡喜。
溫以緹見他們這般高興,也不忍心阻攔,隻是叮囑了身邊的下人,務必看好兩個孩子,別讓他們磕著碰著了,這才放心地朝著議事廳走去。
溫以緹來到議事廳,一眼就瞧見了趙錦年。
隻見趙錦年坐在那兒,神色間透著幾分疲憊,不過,精神頭倒是還好。
溫以緹心裏便大致有了個底,看來這段日子雖說辛苦,但也沒出什麽大亂子。
趙錦年見溫以緹來了,微微抬了抬眼眸,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說道:“溫大人,你來,我大致也能猜出個一二了。我也不跟你兜圈子,我隻能同你說,我現在也有點不明白陛下到底是怎麽想的。”
溫以緹聽聞此言,也是一臉凝重,他往前湊了湊,壓低聲音問道:“侯爺,大慶所造的那些火藥,當真威力同我們的差不了多少?”
趙錦年聽了這話,先是沉默了片刻,而後緩緩地點了點頭。
自從溫以緹將部分火藥交給他,兩人一同試著推動此事後,趙錦年越發覺得溫以緹是當真厲害。
這種類型的火藥,在京中軍火司都是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能造出來的,而且產量極低,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可謂是極難造得出來。
可溫以緹卻這般輕易地就拿出了一部分,還效果頗為優良。
換一種說法,甚至都可以說,如今溫以緹自己搭的這草台班子,就火藥製造這一塊兒,已然比軍火司要強上不少了。
不過,許是條件有限,在許多方麵,確實是沒有軍火司做得那般精細。
但即便如此,這也足夠讓趙錦年震驚了。
若是再給溫以緹些時日,萬一她再研究出些什麽門道,把這火藥的威力再往上提一提,那想必這火藥的威力還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溫以緹見趙錦年點頭,原本緊皺的眉頭微微鬆開了些,眼神中原本的迷茫也漸漸褪去。
她終於尋得了一絲可供探尋的方向。
如此,就不會是溫以緹想的,正熙帝覺得自己是小打小鬧沒什麽可忌憚的。
他們深信這是老天對朝廷的不滿而降下的天罰。
布政司對於這些也無計可施,隻能匆匆忙忙地下發了一條又一條公文,責令所有當地官員務必想盡一切辦法,壓製住這股輿論。
溫以緹自然也得做出一些迴應給布政司。
而甘州城外,滿目蒼夷的深山,過往的百姓們每每路過此地,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望著眼前這淒慘的景象,深深地歎一口氣,眼中滿是對朝廷的失望與怨恨。
他們不禁暗自思忖,若不是有溫大人這些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好官在,有七公主不懼風險死守城門,恐怕甘州早已不再是大慶的土地,早已在這無盡的災難中淪陷。
可陛下卻狠心地將守護著他們的七公主,遠送至瓦剌,和那畜生和親,這叫百姓們如何能接受。
於是,百姓們幾乎每日都會成群結隊地在州衙外,口中高唿著反對和親的口號。
他們之所以如此執著地來到州衙聲討抗議,也隻因他們心裏清楚,溫大人同他們一樣,打心底裏不願七公主就這樣被送去和親。
所以,他們這麽做是希望溫大人能將事情上報,為了讓朝廷能真正重視起甘州百姓的心聲。
而溫以緹也的確這麽做了,甚至略微誇大一些甘州如今因為此事而產生的種種異動,上報至布政司和京中。
然而,布政司那邊接到消息後,隻是不痛不癢地讓溫以緹盡量安撫百姓情緒,便沒了後續的動作。
溫以緹獨自坐在屋內,眉頭緊緊地皺成了一個疙瘩,怎麽也想不明白。
按常理來說,趙皇後肯定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機會,定會在背後推波助瀾。
怎麽到現在卻好似石沉大海,一點效果都沒有呢?
她手扶著額頭,努力地思索著各個環節,試圖找出到底是哪裏出了差錯。
可想來想去,卻依舊毫無頭緒,這讓她越發覺得此事透著一股說不出的怪異勁兒。
趙皇後之前暗中所做的那些,可都不是什麽小打小鬧的事兒,樁樁件件加起來,應當已然對剛冊封的太子在朝中的地位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太子之位開始有了搖搖欲墜的跡象。
而自己謀劃的這個“天罰”之事,更是應該直刺向太子根基所在。
畢竟七公主和親一直都是太子推動的,
隻要這事兒在朝堂和民間傳開,那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足以讓太子傷筋動骨。
讓太子在短時間內根本不敢再有什麽別的心思,隻能老老實實待著,以求挽迴些許聲譽。
溫以緹本以為,正熙帝心裏定然是盼著太子日後繼位時能人心穩固、順順當當的,畢竟這關乎著江山社稷的安穩傳承。
所以,麵對這樣足以動搖太子地位的事兒,正熙帝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坐視不管,肯定會想盡辦法把這些不利的傳聞和影響給壓下去,不讓它們繼續發酵才是。
可讓溫以緹怎麽也想不通的是,如今這事兒都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了,民間百姓議論紛紛,朝堂上也定隱隱有了各種猜測的聲音,可無論是正熙帝,還是平日裏對太子之事極為上心的那些人,卻都好似沒聽見、沒看見一般,根本沒有任何要管的意思。
溫以緹雙手不自覺地握緊,指甲都嵌進了掌心的肉裏,卻渾然不覺疼痛。
“難道是我想得太簡單了?”溫以緹心裏越發沒底了。
她感覺自己仿佛越來越陷入了一團迷霧之中,怎麽也摸不透。
溫以緹覺得必須得找趙錦年再好好聊聊,說不定能從他那兒探出些什麽來。
可派人過去後,安遠侯府的管家說,趙錦年自從那日同溫以緹聊完之後,已經很久沒有迴到城內了,估計是邊境防線那邊有什麽事耽擱了。
“難道說,自己這麽做還不夠,甚至還不能夠讓陛下開始動搖?亦或是在陛下的眼中,自己就像是個跳梁小醜一般,不管怎麽蹦躂,都入不了他的眼,隻是徒惹人笑話罷了?”
溫以緹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與自嘲。
就在這時,她收到了溫家寄來的信,溫以緹迫不及待地打開,逐字逐句地讀著,臉色也隨之變得越發凝重起來。
信中告知,崔氏和溫老爺自從那日之後,便不停地被宣召進宮,那進宮的頻次之高,讓旁人都覺得詫異不已。
難道宮裏那對夫妻在僵持著,互不相讓?
可又或許,他們已然達成了某種協議?
畢竟溫以緹心裏清楚得很,自己終究不過是一枚棋子罷了,無論是對於正熙帝而言,還是麵對趙皇後,皆是如此。
所以,會不會他們二人早就心照不宣地商量好了,要將自己當作棄子。
又或者是趙皇後想在盡力保住溫家,表明自己的態度?
這每一種可能,都如同絲線一般,在溫以緹心頭纏繞,讓她愈發心煩意亂。
溫以緹雙手抱頭,眉頭緊緊皺起,感覺好像有什麽重要的東西被自己忘了,那關鍵所在就仿佛在眼前的迷霧中若隱若現,可無論怎麽努力,就是抓不住。
溫以緹重重地歎了口氣,心中滿是無奈與焦急,暗自想著:“要是能知道正熙帝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哪怕隻是窺探到那想法中的一二,也不至於像現在這般,完全處於被動的境地,隻能在這裏瞎猜亂琢磨了。”
而之後,溫以緹又從家中的來信裏了解到了更多的情況。
此前各地出現的天象異動,的確著實是給太子造成了極為棘手的麻煩。
一時間,朝堂上下、民間街巷,都在談論著這些異象,仿佛這是上天對太子的警示一般,質疑太子德行、能力的聲音此起彼伏。
太子的處境,在眾人看來,那可真是岌岌可危。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太子似乎並沒有他們原本預料的那般根基淺薄,朝中不知何時,已然有很多人開始暗暗地支持太子,太子一點點地化解危機,到如今,竟讓太子處理得差不多了。
溫以緹不禁瞪大了眼睛,心中滿是疑惑,嘴裏喃喃自語道:“不對勁啊,還是太不對勁了。”
她站起身來,在屋內來迴踱步,腳步急促而雜亂,好似這樣就能讓他混亂的思緒清晰一些似的。
溫以緹心裏想著,若太子如此輕易就能化解這般大的危機,那趙皇後此前花費那麽多的心思,動用那麽多的手段,豈不是全都白費了?
這裏麵到底還有什麽隱藏的門道,是自己沒有想到的呢?
溫以緹隻覺得腦袋都快炸開了,可依舊想不明白這其中的關鍵所在,那無形的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關漸漸臨近,甘州城按慣例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慶典。
大街小巷張燈結彩,鑼鼓喧天,人們身著新衣,麵帶微笑,似乎在努力營造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
然而,在這看似熱鬧的背後,卻隱隱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落寞。
孩子們的笑聲中夾雜著一絲苦澀,大人們的笑容也顯得有些牽強,仿佛每個人的心中都壓著一塊沉重的石頭,讓他們無法真正地開懷起來。
而許多外地的百姓聽聞甘州慶典的熱鬧,紛紛慕名而來。
當他們踏入甘州,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城外慘不忍睹的深山。
那破敗的景象讓他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心中湧起一陣唏噓。
他們原本滿心期待的喜悅之情瞬間被衝淡,取而代之的是對這片甘州的同情和對天罰之名的深信不疑。
一時間,整個甘州城都沉浸在一種複雜而沉重的氛圍之中,慶典的歡愉與現實的殘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到無比的壓抑和無奈。
有的百姓們圍坐在一起,談論起溫大人來到甘州之後所做的一件件事。
溫以緹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個決策,都深深地印在了百姓們的心中,他們紛紛感慨,溫大人真是難得一遇的好官啊,若不是她,真不知道這日子該怎麽過下去。
到了年底,趙錦年也終於得空迴到了甘州城。
溫以緹一收到這個消息,一刻都沒耽擱,當即就帶著趙蕪匆匆往安遠侯府趕去。
早在趙錦年不在甘州的日子裏,趙蕪基本上都會在封元的院子裏待著,兩人身份雖說按常理來講,趙蕪作為庶子,是要比封元差些。
畢竟封家曾經也是武將世家,門第頗高,可如今封家已不複從前的輝煌,而趙蕪則是堂堂安遠侯目前唯一的孩子。
所以兩個孩子之間也沒了那麽多的講究,相處起來倒是十分融洽。封元打心底裏喜歡這個小弟弟,兩人平日裏一塊兒玩耍,倒也算是彼此做個伴,日子過得也算有滋有味。
這次溫以緹要帶趙蕪迴安遠侯府,封元一聽,頓時來了興致,他睜著大眼睛,滿是好奇地說道:“我還從沒去過蕪哥兒的家呢。”
趙蕪見狀也很是盡力的邀請,溫以緹看著他倆那副模樣,便點頭答應了,帶著這兩個孩子一塊兒往侯府去了。
趙錦年那可是趙皇後心尖上的人兒,雖說這甘州城內的安遠侯府,隻是個新建起來的宅子,不過是為了方便趙錦年在此地有個住處罷了。
但那修建起來可絲毫沒有含糊,處處都彰顯著不凡的氣派。
而且這侯府裏可不止有跑馬場,還有演武場呢。
那跑馬場的場地開闊,地麵平整,四周用柵欄圍著,旁邊的馬廄裏養著幾匹駿馬,毛色光亮,精神抖擻。
演武場那邊呢,擺放著各類兵器,刀槍劍戟一應俱全,看著就威風凜凜。
封元一見到這些,眼睛都亮了起來,拉著趙蕪的手就往那邊跑去,嘴裏還不停地喊著:“哇,這兒可太好玩了,咱們快去看看呀!”
趙蕪也連連點頭,滿臉的歡喜。
溫以緹見他們這般高興,也不忍心阻攔,隻是叮囑了身邊的下人,務必看好兩個孩子,別讓他們磕著碰著了,這才放心地朝著議事廳走去。
溫以緹來到議事廳,一眼就瞧見了趙錦年。
隻見趙錦年坐在那兒,神色間透著幾分疲憊,不過,精神頭倒是還好。
溫以緹心裏便大致有了個底,看來這段日子雖說辛苦,但也沒出什麽大亂子。
趙錦年見溫以緹來了,微微抬了抬眼眸,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說道:“溫大人,你來,我大致也能猜出個一二了。我也不跟你兜圈子,我隻能同你說,我現在也有點不明白陛下到底是怎麽想的。”
溫以緹聽聞此言,也是一臉凝重,他往前湊了湊,壓低聲音問道:“侯爺,大慶所造的那些火藥,當真威力同我們的差不了多少?”
趙錦年聽了這話,先是沉默了片刻,而後緩緩地點了點頭。
自從溫以緹將部分火藥交給他,兩人一同試著推動此事後,趙錦年越發覺得溫以緹是當真厲害。
這種類型的火藥,在京中軍火司都是費了好大的勁兒才能造出來的,而且產量極低,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可謂是極難造得出來。
可溫以緹卻這般輕易地就拿出了一部分,還效果頗為優良。
換一種說法,甚至都可以說,如今溫以緹自己搭的這草台班子,就火藥製造這一塊兒,已然比軍火司要強上不少了。
不過,許是條件有限,在許多方麵,確實是沒有軍火司做得那般精細。
但即便如此,這也足夠讓趙錦年震驚了。
若是再給溫以緹些時日,萬一她再研究出些什麽門道,把這火藥的威力再往上提一提,那想必這火藥的威力還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溫以緹見趙錦年點頭,原本緊皺的眉頭微微鬆開了些,眼神中原本的迷茫也漸漸褪去。
她終於尋得了一絲可供探尋的方向。
如此,就不會是溫以緹想的,正熙帝覺得自己是小打小鬧沒什麽可忌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