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有沿著岸邊溜達了一小段,就沒見哪位老哥釣到過大魚,真真的見者傷心,聞者流淚。
好一點的身旁麻繩上能串幾條巴掌大的小魚,運氣差一點的,楊慶有都不忍看,麻繩上小魚個頭快趕上魚苗了。
他閉眼用雷達一掃,好家夥,腳下這湖真浪費“北海”的名兒,一米多深的湖水中,就沒瞧見大魚的影子。
連魚群也沒瞧見,最大個頭的也就一斤多,能活到這麽大的魚兒都是機靈鬼,探嘴咬下魚食,尾巴一甩,隻剩下魚鉤在原地打轉。
“大爺,您釣了多久了?”
戴著狗皮帽的大爺收獲還不錯,腳邊麻繩上串著四條魚,個頭不小,加起來能有小兩斤。
見來者是一小青年,大爺反問:“怎麽,上大爺這打探軍情來了?”
楊慶有....
不愧是戰爭年代過來的,警惕性夠高的。
“瞧您說的,我這是不會釣魚,瞅您收獲頗高,特意過來請教。”
說話間,楊慶有給大爺遞了根煙,大爺倒也沒客氣,很自然的叼到嘴上,隻不過嘴裏冒出來的話,透著股子怪味。
“小子,別淨想美事,哪有什麽技巧,大冬天的把你擱涼水裏泡著,你也不樂意咬食,除非忍不住,明白了沒?”
大爺的比喻很是清新脫俗,屬於罵人不帶髒字的那種,還把話說的挺明白。
那是嫌棄周邊釣友的餌料太差,用半粒玉米就想要人家魚兒的命,忒貪心。
“您這話說的真精辟”,楊慶有給大爺豎了個大拇指,然後盯著大爺腳邊的小布兜。
大爺眨了眨眼,拿起布兜,翻開來給楊慶有瞅了眼,接著收了迴去。
“小子,懂什麽叫秘方不?不能告人的就是秘方。”
說完後,大爺還配了個賤嗖嗖的笑。
楊慶有也有心逗他,迴道:
“小瞧人了不是,您這秘方很好猜,把平日裏舍不得吃的好東西,加點玉米麵,多放點香油,攪合到一起就成,我都瞧見您布兜上的油漬了。”
大爺翻了個白眼,氣唿唿的說道:“敗家子,迴家弄去吧,小心家裏大人敲斷你的腿,照你這麽配,別說魚想吃,我都想吃。”
“啊?”
楊慶有愣了愣,敢情自己猜錯了,眼前這老頭沒那麽大方。
“您老說笑,敗家子家也沒香油,我還想吃呐!找您打聽個事。”
“說。”
大爺剛才手裏棍子一空,魚餌沒了,魚卻沒上鉤,正忙著給魚鉤重新上餌,悶頭迴道。
“北海裏大魚多不?”
大爺噗嗤一聲,哈哈大笑,好不容易才喘勻氣。
“小子,敢情夏天管理處組織撈魚,你沒過來瞧熱鬧,大魚倒是有,連著被撈了兩年,你猜還剩多少?”
楊慶有內心腹誹:我猜平日裏您沒少瞧熱鬧。
大爺的餌已經穿好,重新把釣鉤仍湖裏,繼續嘮叨:
“都想著吃魚,夏天那會兒,撈魚的網眼手指都穿不過,也不想想以後,你等著吧,待明年夏天再組織撈魚,有的是樂子可瞧。”
都說解放前國人活的糊塗,這話也不全對,是聰明人活的糊塗,眼前大爺就是典型的例子。
老四九城人大致如此,事兒都明白,我就不說,遠遠的瞧著,待出了事,聊一樂嗬。
後世網友分析的也挺對,甭管誰來當皇帝,皇城根旁的這些老百姓,該怎麽過就怎麽過,地頭是皇帝的,也是我們的,總歸是大家的。
“您老通透,我還尋思取取經,趕明兒休息時,過來碰碰運氣,您這麽一說,白琢磨了。”
“這麽想就對了,有那功夫不如去滑冰、看場電影,早點找個媳婦,響應一下國家政策。”
得,楊慶有也不敢聊了,大爺還有顆媒婆的心。
“成,您老忙著,我這就去找人看電影。”
楊慶有給大爺扔了根煙,轉身就走。
大爺還在興頭上呐,捧人的跑了,氣的直唿:“臭小子,說起娶媳婦,和我年輕時真像,火急火燎的。”
按理說,楊慶有算是在京城落了戶,有了家,雖然那個家是政府租給他的,租了就是一輩子的事。
也不知怎麽的,在楊慶有心裏,對兩間倒座房卻沒有家的感覺,甚至都不留戀,心中也沒有著急迴家的想法。
他自己都沒察覺出來有這種心理。
夕陽的餘暉還在釋放為數不多的熱量,路上人流也漸漸擁擠起來。
楊慶有來到這個時空已經有半個來月,仿佛適應了特色的樸素生活,當然他也經常拿空間裏的零食打打牙祭。
漫無目的的溜達中,他猛地反應過來。
老子今早已經擺脫了貧困,手握鈔票和糧票,幹嘛想著迴去裝爐子?
幾千年的曆史告訴我們,無論戰爭、災難還是人禍,社會上從來都不缺富人,朱門酒肉臭不就是這麽來的嘛!
這個時期同樣如此,盡管棒子麵都成了緊俏貨,街邊也不缺公私合營的小飯館。
楊慶有掀開棉布簾,一股熱氣撲麵而來,不大的飯館內擺著六張桌子,中間火爐燒的正旺。
剛到飯點,店裏還沒客人,廚子和服務員正坐在前台聊天,見來了客人,服務員連忙起身招唿:
“同誌幾個人?今天的菜單都在黑板上,您瞧著。”
哪個飯館都不能確定當天會買到什麽菜,所以菜單每天一更新,有什麽炒什麽。
和後世的私房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我一個。”
黑板上潦草的兩行字,七個菜,顧客沒有多少挑選的餘地。
紅燒肉(半斤),辣椒炒肉(2.5兩),辣炒豬肝,肉沫粉條,土豆絲,白菜炒肉,蘿卜丸子湯。
主食:米飯、饅頭。
楊慶有在火爐旁的位子坐下,對服務員說道:
“紅燒肉、辣椒炒肉、辣炒豬肝、半斤米飯。”
服務員眉毛挑了挑,心裏暗罵敗家子,手裏鉛筆不停,劃拉了幾下後,說道:
“紅燒肉八毛,辣椒炒肉四毛,辣炒豬肝四毛,米飯半斤糧票+八分,一共是半斤糧票一塊六毛八分錢。”
服務員報完價,楊慶有算明白了,為什麽普通人舍不得下飯館。
外麵豬肉九毛一斤,進了飯館價格翻番,不劃算。
“有什麽酒?”
“一塊五的蓮花,一塊三的通州老窖,一毛七一兩的二鍋頭,三毛五一斤的老酒。”
這年頭酒的流通性極差,人們基本隻喝本地酒,茅台還沒後世那麽出名,都不如山西汾酒的名頭大。
想喝外地酒,要麽去大飯館,要麽得去西單、王府井憑票排隊,小飯館就甭想了。
“給我溫壺老酒。”
“一共收您兩塊零三分。”
好一點的身旁麻繩上能串幾條巴掌大的小魚,運氣差一點的,楊慶有都不忍看,麻繩上小魚個頭快趕上魚苗了。
他閉眼用雷達一掃,好家夥,腳下這湖真浪費“北海”的名兒,一米多深的湖水中,就沒瞧見大魚的影子。
連魚群也沒瞧見,最大個頭的也就一斤多,能活到這麽大的魚兒都是機靈鬼,探嘴咬下魚食,尾巴一甩,隻剩下魚鉤在原地打轉。
“大爺,您釣了多久了?”
戴著狗皮帽的大爺收獲還不錯,腳邊麻繩上串著四條魚,個頭不小,加起來能有小兩斤。
見來者是一小青年,大爺反問:“怎麽,上大爺這打探軍情來了?”
楊慶有....
不愧是戰爭年代過來的,警惕性夠高的。
“瞧您說的,我這是不會釣魚,瞅您收獲頗高,特意過來請教。”
說話間,楊慶有給大爺遞了根煙,大爺倒也沒客氣,很自然的叼到嘴上,隻不過嘴裏冒出來的話,透著股子怪味。
“小子,別淨想美事,哪有什麽技巧,大冬天的把你擱涼水裏泡著,你也不樂意咬食,除非忍不住,明白了沒?”
大爺的比喻很是清新脫俗,屬於罵人不帶髒字的那種,還把話說的挺明白。
那是嫌棄周邊釣友的餌料太差,用半粒玉米就想要人家魚兒的命,忒貪心。
“您這話說的真精辟”,楊慶有給大爺豎了個大拇指,然後盯著大爺腳邊的小布兜。
大爺眨了眨眼,拿起布兜,翻開來給楊慶有瞅了眼,接著收了迴去。
“小子,懂什麽叫秘方不?不能告人的就是秘方。”
說完後,大爺還配了個賤嗖嗖的笑。
楊慶有也有心逗他,迴道:
“小瞧人了不是,您這秘方很好猜,把平日裏舍不得吃的好東西,加點玉米麵,多放點香油,攪合到一起就成,我都瞧見您布兜上的油漬了。”
大爺翻了個白眼,氣唿唿的說道:“敗家子,迴家弄去吧,小心家裏大人敲斷你的腿,照你這麽配,別說魚想吃,我都想吃。”
“啊?”
楊慶有愣了愣,敢情自己猜錯了,眼前這老頭沒那麽大方。
“您老說笑,敗家子家也沒香油,我還想吃呐!找您打聽個事。”
“說。”
大爺剛才手裏棍子一空,魚餌沒了,魚卻沒上鉤,正忙著給魚鉤重新上餌,悶頭迴道。
“北海裏大魚多不?”
大爺噗嗤一聲,哈哈大笑,好不容易才喘勻氣。
“小子,敢情夏天管理處組織撈魚,你沒過來瞧熱鬧,大魚倒是有,連著被撈了兩年,你猜還剩多少?”
楊慶有內心腹誹:我猜平日裏您沒少瞧熱鬧。
大爺的餌已經穿好,重新把釣鉤仍湖裏,繼續嘮叨:
“都想著吃魚,夏天那會兒,撈魚的網眼手指都穿不過,也不想想以後,你等著吧,待明年夏天再組織撈魚,有的是樂子可瞧。”
都說解放前國人活的糊塗,這話也不全對,是聰明人活的糊塗,眼前大爺就是典型的例子。
老四九城人大致如此,事兒都明白,我就不說,遠遠的瞧著,待出了事,聊一樂嗬。
後世網友分析的也挺對,甭管誰來當皇帝,皇城根旁的這些老百姓,該怎麽過就怎麽過,地頭是皇帝的,也是我們的,總歸是大家的。
“您老通透,我還尋思取取經,趕明兒休息時,過來碰碰運氣,您這麽一說,白琢磨了。”
“這麽想就對了,有那功夫不如去滑冰、看場電影,早點找個媳婦,響應一下國家政策。”
得,楊慶有也不敢聊了,大爺還有顆媒婆的心。
“成,您老忙著,我這就去找人看電影。”
楊慶有給大爺扔了根煙,轉身就走。
大爺還在興頭上呐,捧人的跑了,氣的直唿:“臭小子,說起娶媳婦,和我年輕時真像,火急火燎的。”
按理說,楊慶有算是在京城落了戶,有了家,雖然那個家是政府租給他的,租了就是一輩子的事。
也不知怎麽的,在楊慶有心裏,對兩間倒座房卻沒有家的感覺,甚至都不留戀,心中也沒有著急迴家的想法。
他自己都沒察覺出來有這種心理。
夕陽的餘暉還在釋放為數不多的熱量,路上人流也漸漸擁擠起來。
楊慶有來到這個時空已經有半個來月,仿佛適應了特色的樸素生活,當然他也經常拿空間裏的零食打打牙祭。
漫無目的的溜達中,他猛地反應過來。
老子今早已經擺脫了貧困,手握鈔票和糧票,幹嘛想著迴去裝爐子?
幾千年的曆史告訴我們,無論戰爭、災難還是人禍,社會上從來都不缺富人,朱門酒肉臭不就是這麽來的嘛!
這個時期同樣如此,盡管棒子麵都成了緊俏貨,街邊也不缺公私合營的小飯館。
楊慶有掀開棉布簾,一股熱氣撲麵而來,不大的飯館內擺著六張桌子,中間火爐燒的正旺。
剛到飯點,店裏還沒客人,廚子和服務員正坐在前台聊天,見來了客人,服務員連忙起身招唿:
“同誌幾個人?今天的菜單都在黑板上,您瞧著。”
哪個飯館都不能確定當天會買到什麽菜,所以菜單每天一更新,有什麽炒什麽。
和後世的私房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我一個。”
黑板上潦草的兩行字,七個菜,顧客沒有多少挑選的餘地。
紅燒肉(半斤),辣椒炒肉(2.5兩),辣炒豬肝,肉沫粉條,土豆絲,白菜炒肉,蘿卜丸子湯。
主食:米飯、饅頭。
楊慶有在火爐旁的位子坐下,對服務員說道:
“紅燒肉、辣椒炒肉、辣炒豬肝、半斤米飯。”
服務員眉毛挑了挑,心裏暗罵敗家子,手裏鉛筆不停,劃拉了幾下後,說道:
“紅燒肉八毛,辣椒炒肉四毛,辣炒豬肝四毛,米飯半斤糧票+八分,一共是半斤糧票一塊六毛八分錢。”
服務員報完價,楊慶有算明白了,為什麽普通人舍不得下飯館。
外麵豬肉九毛一斤,進了飯館價格翻番,不劃算。
“有什麽酒?”
“一塊五的蓮花,一塊三的通州老窖,一毛七一兩的二鍋頭,三毛五一斤的老酒。”
這年頭酒的流通性極差,人們基本隻喝本地酒,茅台還沒後世那麽出名,都不如山西汾酒的名頭大。
想喝外地酒,要麽去大飯館,要麽得去西單、王府井憑票排隊,小飯館就甭想了。
“給我溫壺老酒。”
“一共收您兩塊零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