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軍政分離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 作者:演義唐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說加工機械,製作工具,製造槍械零部件需要‘精度’,那麽用蒸汽機帶動兩隻鐵碾(壓榨機)、帶動鐵杵、帶動鍘刀、水車,則不需要什麽精度,隻要注意不要傷到人,莽起來完事。
初代蒸汽機肯定功效較差,但是用來鍛造衝壓應該可以達到要求。
蒸氣機的秘密不能示人,不能讓其他人接觸,皇帝來了也不行。
這是自己未來的工業起步的重要裝置,直接在軍營由軍匠負責,守衛工作直接由近衛團負責,其他人一律不得進入。
蒸汽機原理比較簡單,其結構主要由水罐、汽缸、活塞、曲柄連杆機構、飛輪、氣管,幾個主要部分組成。
水罐主體是一個有承壓能力的密封鐵罐。
鐵罐身上開幾個洞,分別是卸壓閥、出氣閥、注水閥、煙囪。
汽缸和曲柄連杆機構是其中最難部分,邢承恩憑借小時候對於機械的熱愛,也能畫出來。
關健是如何把腦子裏想要的,把圖紙上畫出來的東西,製造出來。
這是最困難的事情。
放在後世,隻要有心去做,借助某寶上的工具,一個人很容易製成,但放在宋朝很難。
好在有小藝開掛,圖紙已經出來,剩下的就是研究吃透技術,嚐試生產出來。
先期先造個試驗機,漏氣兒也沒事,隻要不爆炸就行,邢承恩擔心的是爆炸事故。
所以在蒸汽機部門製訂了嚴格的安全生產製度,以後在煤礦等礦山部門也是必須要有安全生產部門,企業生產嚴格按要求操作。
以後在工礦類企業必須加入安全生產部門,雖說可以買奴隸用,可一次事故後,維修麻煩不說,奴隸也是財產啊,能好好的為什麽不長期使用呢?用船拉過奴隸還不如多拉些原材料呢。
匠人們理解了圖紙和原理後,立即開始著手製作蒸汽機結構部件。
事實證明,即使腦子裏有蒸汽機的運作原理和大致結構圖,它依然難以被製造出來。
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可沒辦法,開始階段失敗是常事,隻要能解決問題,改變時代的蒸汽機被發明出來隻是時間問題。
對此邢承恩有信心,也等得起。
蒸汽機的研究需要時間,但是情報部門現在需要分家了。
以後情報部門分對內對外,對內屬於國安處,對外屬於軍情處,以後兩邊各不同屬
宋代的特務機構皇城司是一個集緝捕、審訊、定罪、收監於一身的綜合型執法機構,舊名武德司。
皇城司是帝王的耳目,從事秘密的特務行動,監視軍隊和百官。
他們獨立於朝堂之外,是一支神秘又令人害怕的一群人。
特務機構自然被文官所厭惡,也難得人心的。
因此文官屢屢上書皇帝撤銷這一特務機構。
但是情報部門又不能不存在,因此曆代帝王對此不過是陽奉陰違。
秦朝時期黑冰台;漢武帝時期叫“繡衣直指”,王莽時期的特務組織叫“繡衣執法”。
曹操時期的特務機構叫“校事”。唐代的特務機構叫“麗競門”。
女皇武則天創立了“察事”。
明朝自不必說,清朝時最有名的特務機構名叫“粘杆處”。
民國中統軍統的大名電視劇裏經常出現。
武德司最高長官是武德使,北宋武德司第一任武德使叫做王仁贍,此人在上位以後做得非常好,對北宋朝廷上下的官員信息都了如指掌。
王進說他們這一支祖上就是王仁贍,家傳的手藝,這一代顧平對外最出色,所以外出打探盯人之類的都是他出馬。
國安處和軍情處的區別在於:
國安處屬於政府序列,工作重心是監控內部情況;控製社會輿論和思想,主防禦。
軍情處屬於軍隊序列,主要任務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敵對勢力逮捕暗殺。
國安處的是對內;軍情處的是對外。
其職責範圍非常明確,收集到的情報和線索,如屬於對方負責的範圍,必須移交給對方接收。
軍情處主要管轄軍隊、警憲以及各地的交通部門,是執行部門。
國安處主要管轄的就是三教九流各地輿情,還有社會上的教化輿論,防範不軌。
邢承恩不希望出現兩邊為了爭功互相拉後腿的事情,如果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需要互補可以合作,這件事從開始就給訂好規矩,要不然以後不好分家了。
同樣的歌姬,在內就是監察情報,在外可能就是刺探情報,所以定位一開始就搞清楚,屬於誰就誰接手,如果是複合案件那功勞對半分,不說哪家的付出多少,總有一家多一家少的時候。
原先的情報部門成立軍情處,主要就是對外,蒸汽機部門的防衛工作組建國安處負責,以後繼續增加人手。
前期邢承恩的秘密太多,國安處的壓力大一些,造船、製糖、香水、蒸汽機,這些現在都需要國安處接手處理。
造船、煉鋼、釀酒、製糖、蒸氣機、工具製造等等,邁著步子往前走,國安處跟著走。
治安處也和軍隊分家,雖然軍隊退役人員主要會分流進治安處,但是治安處屬於政府部門管轄,也就是後世理解的公安係統。
來島上一開始就立規矩,民政和軍事直接分開,互不幹涉,未來軍人不得幹政是一項鐵律,同理政府不得涉軍也是一樣。
重文抑武的思路看看宋朝就知道走不通了,不能說趙大不對,當時的情況他認識到驕兵悍將的強悍和缺點,選擇了他當時認為最好的製度。
唐興於驕兵悍將,亡於驕兵悍將;宋興於強幹弱枝,亡於強幹弱枝。
驕兵悍將內戰內行,外戰也內行,自己的錢糧、地盤、女人,上下同欲,前線拚命,後勤盡心,身經百戰,不服就幹。
強幹弱枝外戰外行,內戰也外行,都是官家的打工仔,朝九晚五就行了,打贏了要被猜忌,打輸了要背黑鍋,不如開溜,溜不掉裝死。
五代可以看作是晚唐藩鎮的極端化,例如李存勖能打贏契丹是常規操作,北周還能打,到了北宋就不行了。
別拿北宋缺馬來解釋,這根本行不通,漢武帝時期的馬匹達到了40萬之多。
漢朝久遠了先不說,唐宋元明清,元和清人家不缺馬正常。
唐朝鼎盛時期,戰馬的數量達到了70萬之多。
唐朝最初也沒多少家底,李淵向突厥稱臣,得了2000匹戰馬,後來又得到了隋馬3000匹,這5000匹馬成了唐王朝的起家之本,數字不一定準確,但基本就是幾千匹馬這個量級。
唐朝統一中原後,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戰馬的重要性,在隴右大力養馬。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士兵120萬,但隻有戰馬匹。
這還是徐達常遇春北伐,趕走了元順帝之後的成果,在此之前,戰馬應該更少。
明永樂年間設馬市於遼東等地,收購來自鬆花江至黑龍江一帶的馬,並設立遼東苑馬寺主持養馬。
此後一直到宣宗朝,明朝戰馬數量一直保持在20萬匹左右。
發現沒?這兩朝都是初期馬少,後來打下來越養越多的。
唯獨宋例外,人家是出道即巔峰,之後越來越少。
《文獻通考》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
北宋宋太宗時期,宋軍有17萬匹馬;等滅了北漢,又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獲得了4.2萬餘匹馬。
因為這裏靠近邊疆,一方麵飼養戰馬,一方麵可以從草原購買戰馬。
北宋在北伐幽雲十六州之前有二十多萬匹戰馬。
但是為何最後沒馬呢?
除了大量羊吃馬占用牧場外,馬政太爛算一個問題,結果老王變法還被玩壞了。
缺馬隻能用“體製”原因解釋了。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發起轟動一時的變法,核心內容就是推行“保馬法”,把國營馬場的馬分給有條件的農民飼養,同時免除養馬戶的賦稅和勞役,政府還給予補貼。
“保馬法”本是謀國之舉,但不料百姓卻不堪其重。
因為一旦馬匹病疫死亡,就要賠償上萬錢,一般小康之家會由此破產,故而“人人以有馬為禍”。
引發民情洶洶,不出十年,國馬奇缺。
是哪裏出問題了?
為何漢唐明都能保證戰馬數量越來越多?唯獨宋越來越少?
邢承恩不得而知。
一個國家武力威懾必須有保證,邢承恩幹脆文武兩條線,雙方不得互相幹涉。
為了防止以後雙方爭權,第三方司法紀檢係統要獨立出來,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在開始就安排上。
審判權在司法部門,以後的縣官隻管理政務,治安可以劃歸他有執法權,但是抓捕人犯交由司法部門審判,檢察部門複審和公訴,官員枉法有紀檢部們負責。
軍隊也一樣審判權歸司法部門。抓捕審問和處罰審核等權利集中在一個部門會膨脹成一個龐然大物,甚至異變。
初代蒸汽機肯定功效較差,但是用來鍛造衝壓應該可以達到要求。
蒸氣機的秘密不能示人,不能讓其他人接觸,皇帝來了也不行。
這是自己未來的工業起步的重要裝置,直接在軍營由軍匠負責,守衛工作直接由近衛團負責,其他人一律不得進入。
蒸汽機原理比較簡單,其結構主要由水罐、汽缸、活塞、曲柄連杆機構、飛輪、氣管,幾個主要部分組成。
水罐主體是一個有承壓能力的密封鐵罐。
鐵罐身上開幾個洞,分別是卸壓閥、出氣閥、注水閥、煙囪。
汽缸和曲柄連杆機構是其中最難部分,邢承恩憑借小時候對於機械的熱愛,也能畫出來。
關健是如何把腦子裏想要的,把圖紙上畫出來的東西,製造出來。
這是最困難的事情。
放在後世,隻要有心去做,借助某寶上的工具,一個人很容易製成,但放在宋朝很難。
好在有小藝開掛,圖紙已經出來,剩下的就是研究吃透技術,嚐試生產出來。
先期先造個試驗機,漏氣兒也沒事,隻要不爆炸就行,邢承恩擔心的是爆炸事故。
所以在蒸汽機部門製訂了嚴格的安全生產製度,以後在煤礦等礦山部門也是必須要有安全生產部門,企業生產嚴格按要求操作。
以後在工礦類企業必須加入安全生產部門,雖說可以買奴隸用,可一次事故後,維修麻煩不說,奴隸也是財產啊,能好好的為什麽不長期使用呢?用船拉過奴隸還不如多拉些原材料呢。
匠人們理解了圖紙和原理後,立即開始著手製作蒸汽機結構部件。
事實證明,即使腦子裏有蒸汽機的運作原理和大致結構圖,它依然難以被製造出來。
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可沒辦法,開始階段失敗是常事,隻要能解決問題,改變時代的蒸汽機被發明出來隻是時間問題。
對此邢承恩有信心,也等得起。
蒸汽機的研究需要時間,但是情報部門現在需要分家了。
以後情報部門分對內對外,對內屬於國安處,對外屬於軍情處,以後兩邊各不同屬
宋代的特務機構皇城司是一個集緝捕、審訊、定罪、收監於一身的綜合型執法機構,舊名武德司。
皇城司是帝王的耳目,從事秘密的特務行動,監視軍隊和百官。
他們獨立於朝堂之外,是一支神秘又令人害怕的一群人。
特務機構自然被文官所厭惡,也難得人心的。
因此文官屢屢上書皇帝撤銷這一特務機構。
但是情報部門又不能不存在,因此曆代帝王對此不過是陽奉陰違。
秦朝時期黑冰台;漢武帝時期叫“繡衣直指”,王莽時期的特務組織叫“繡衣執法”。
曹操時期的特務機構叫“校事”。唐代的特務機構叫“麗競門”。
女皇武則天創立了“察事”。
明朝自不必說,清朝時最有名的特務機構名叫“粘杆處”。
民國中統軍統的大名電視劇裏經常出現。
武德司最高長官是武德使,北宋武德司第一任武德使叫做王仁贍,此人在上位以後做得非常好,對北宋朝廷上下的官員信息都了如指掌。
王進說他們這一支祖上就是王仁贍,家傳的手藝,這一代顧平對外最出色,所以外出打探盯人之類的都是他出馬。
國安處和軍情處的區別在於:
國安處屬於政府序列,工作重心是監控內部情況;控製社會輿論和思想,主防禦。
軍情處屬於軍隊序列,主要任務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敵對勢力逮捕暗殺。
國安處的是對內;軍情處的是對外。
其職責範圍非常明確,收集到的情報和線索,如屬於對方負責的範圍,必須移交給對方接收。
軍情處主要管轄軍隊、警憲以及各地的交通部門,是執行部門。
國安處主要管轄的就是三教九流各地輿情,還有社會上的教化輿論,防範不軌。
邢承恩不希望出現兩邊為了爭功互相拉後腿的事情,如果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需要互補可以合作,這件事從開始就給訂好規矩,要不然以後不好分家了。
同樣的歌姬,在內就是監察情報,在外可能就是刺探情報,所以定位一開始就搞清楚,屬於誰就誰接手,如果是複合案件那功勞對半分,不說哪家的付出多少,總有一家多一家少的時候。
原先的情報部門成立軍情處,主要就是對外,蒸汽機部門的防衛工作組建國安處負責,以後繼續增加人手。
前期邢承恩的秘密太多,國安處的壓力大一些,造船、製糖、香水、蒸汽機,這些現在都需要國安處接手處理。
造船、煉鋼、釀酒、製糖、蒸氣機、工具製造等等,邁著步子往前走,國安處跟著走。
治安處也和軍隊分家,雖然軍隊退役人員主要會分流進治安處,但是治安處屬於政府部門管轄,也就是後世理解的公安係統。
來島上一開始就立規矩,民政和軍事直接分開,互不幹涉,未來軍人不得幹政是一項鐵律,同理政府不得涉軍也是一樣。
重文抑武的思路看看宋朝就知道走不通了,不能說趙大不對,當時的情況他認識到驕兵悍將的強悍和缺點,選擇了他當時認為最好的製度。
唐興於驕兵悍將,亡於驕兵悍將;宋興於強幹弱枝,亡於強幹弱枝。
驕兵悍將內戰內行,外戰也內行,自己的錢糧、地盤、女人,上下同欲,前線拚命,後勤盡心,身經百戰,不服就幹。
強幹弱枝外戰外行,內戰也外行,都是官家的打工仔,朝九晚五就行了,打贏了要被猜忌,打輸了要背黑鍋,不如開溜,溜不掉裝死。
五代可以看作是晚唐藩鎮的極端化,例如李存勖能打贏契丹是常規操作,北周還能打,到了北宋就不行了。
別拿北宋缺馬來解釋,這根本行不通,漢武帝時期的馬匹達到了40萬之多。
漢朝久遠了先不說,唐宋元明清,元和清人家不缺馬正常。
唐朝鼎盛時期,戰馬的數量達到了70萬之多。
唐朝最初也沒多少家底,李淵向突厥稱臣,得了2000匹戰馬,後來又得到了隋馬3000匹,這5000匹馬成了唐王朝的起家之本,數字不一定準確,但基本就是幾千匹馬這個量級。
唐朝統一中原後,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戰馬的重要性,在隴右大力養馬。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士兵120萬,但隻有戰馬匹。
這還是徐達常遇春北伐,趕走了元順帝之後的成果,在此之前,戰馬應該更少。
明永樂年間設馬市於遼東等地,收購來自鬆花江至黑龍江一帶的馬,並設立遼東苑馬寺主持養馬。
此後一直到宣宗朝,明朝戰馬數量一直保持在20萬匹左右。
發現沒?這兩朝都是初期馬少,後來打下來越養越多的。
唯獨宋例外,人家是出道即巔峰,之後越來越少。
《文獻通考》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
北宋宋太宗時期,宋軍有17萬匹馬;等滅了北漢,又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獲得了4.2萬餘匹馬。
因為這裏靠近邊疆,一方麵飼養戰馬,一方麵可以從草原購買戰馬。
北宋在北伐幽雲十六州之前有二十多萬匹戰馬。
但是為何最後沒馬呢?
除了大量羊吃馬占用牧場外,馬政太爛算一個問題,結果老王變法還被玩壞了。
缺馬隻能用“體製”原因解釋了。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發起轟動一時的變法,核心內容就是推行“保馬法”,把國營馬場的馬分給有條件的農民飼養,同時免除養馬戶的賦稅和勞役,政府還給予補貼。
“保馬法”本是謀國之舉,但不料百姓卻不堪其重。
因為一旦馬匹病疫死亡,就要賠償上萬錢,一般小康之家會由此破產,故而“人人以有馬為禍”。
引發民情洶洶,不出十年,國馬奇缺。
是哪裏出問題了?
為何漢唐明都能保證戰馬數量越來越多?唯獨宋越來越少?
邢承恩不得而知。
一個國家武力威懾必須有保證,邢承恩幹脆文武兩條線,雙方不得互相幹涉。
為了防止以後雙方爭權,第三方司法紀檢係統要獨立出來,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在開始就安排上。
審判權在司法部門,以後的縣官隻管理政務,治安可以劃歸他有執法權,但是抓捕人犯交由司法部門審判,檢察部門複審和公訴,官員枉法有紀檢部們負責。
軍隊也一樣審判權歸司法部門。抓捕審問和處罰審核等權利集中在一個部門會膨脹成一個龐然大物,甚至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