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條的發布代表邢承恩正式成立管理班子,之前隻是湊乎過渡用的草台班子。


    邢國舉正式上任成為民政官,其他幾人成為副手分管各自的一塊兒。


    武力這邊由王進任團練副史,主抓軍事管理,李六魁和王海輪換巡視海上,王輝負責陸上防禦。


    顧平已經探索了周圍地勢,方圓二十裏內沒有威脅,再遠就有生番部落了。


    隻是粗略探索了平原地區,山上都是原始森林,沒有開發過的模樣,人員不好探索。


    而且生番大多居住在山上,人少去探索就是送菜,隻能暫時放一放。


    王進的策略也是把人引到平原上殲滅有生力量,密林不好展開弓弩優勢,反而是生番有地利優勢,強攻非明智之舉。


    製糖工藝已經成熟,現在還需要擴大甘蔗種植。


    南方本身就是甘蔗產地,有不少良田種甘蔗,所以紅糖在泉州就可以買到。


    但凡事不預則敗,長遠考慮,還得開發自己的甘蔗產地,以後占領南洋諸島也會開墾甘蔗園和香料園。


    當然南洋也可以種植水稻、油料作物油棕、纖維作物蕉麻。


    油棕可以生產棕櫚油,華夏人缺油,這個可以緩解一下,等阿拉伯商人帶過來油橄欖樹,可以再加上橄欖油。


    當然台南這邊種完二季稻之後可以種植油菜花,這樣不浪費土地,也能輪換耕種土地。


    雖說這邊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但是三季稻質量堪憂,還不如種植一輪油菜花保證油料供應。


    蕉麻這是重要硬質纖維原料之一,纖維強力高,耐水濕,在海水中特別耐浸,且浮力好,是一種很好的繩索用纖維。


    主要用於製造航海用纜索、繩網,漁業用繩索、網具,鋼纜繩心和其他工農業用繩索等。


    至於橡膠樹和金雞納樹還在南美洲沒傳過來呢。


    在古時候這種物資缺的厲害,駱明也安排人種植了一批,邢承恩以後會大量需求。


    港口這邊利用提前燒製的水泥和石料,碼頭已經建設起來,在另一邊稍遠的地方正在建設船塢。


    宋代,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船舶越造越大,“舟船深闊各數十丈”,海上貿易頻繁,船舶的維護檢修需求日益增加,船塢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


    而宋代已經有了用人力、風力、畜力驅動的大型水車,元代的《王禎農書》中稱其為龍骨車。


    南宋劉一止的詩中就描繪了這種水車的工作狀態:“老龍下飲骨節瘦,引水上訴聲甲呀,初疑蹙踏動地軸,風輪共轉相鉤加”。


    有了這種水車,抽幹船塢裏的水並不困難。


    據《筆溪筆談·補筆談》卷二權智記載:


    “國初,兩浙獻龍舟,長二十餘丈,上為宮室層樓,設禦榻,以備遊幸。歲久腹敗,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寧中,宦官黃懷信獻計,於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置上,及決水入澳,引船當梁上,即車出澳中水,船乃懸於空中,完補訖,複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宋朝初期,南方進獻了一艘二十丈長的大龍舟,船上建有宮室層樓和皇帝專用的禦座,供皇帝遊幸時乘坐。


    使用多年後,船的底部朽壞了,想修複,卻因為損壞部位在水下,無法施工。


    宦官黃懷信出了個主意,在金明池北麵開鑿一個可以容得下大龍舟的水池,在裏麵安裝上支墩,把龍舟引入水池,泊在支墩上,然後將池中的水抽幹,龍舟就被架空擱在支墩上了,船的底部完全暴露,工匠們可以對朽爛的部位進行修補,龍舟修複後,再將池子裏灌滿水,並撤去支墩,讓船浮起來,這樣龍舟隨時可以行駛了。


    池子的上麵還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澳屋”,稱為“龍澳”,龍舟平時就停泊在裏麵,不會受風吹日曬之害。


    匠人們就管幹船塢叫大澳,很多造船大匠都知道怎麽建設幹船塢。


    琉求岸邊土軟,本來不適合建幹船塢,可是有邢承恩開掛,張成決定建設幹船塢,這樣造船方便不說,修理起來也方便。


    邢承恩現在需要大船來運送移民,造船的優先級僅次於農業生產,其他方麵都可以後延。


    張成大匠已經知道了西式船利用蒸製塑型,在未冷卻的時候進行安裝龍骨和肋骨,宋代造船技術水平很高,許多東西隻是點撥一下就能理解。


    龍骨和肋骨安裝是蒸製塑型,安裝完成後在木材的應力影響下再次發生變形,工匠就需要再進行一些處理,一般是固定放置半年不動,木材的應力就會自然消除。


    這一步也是影響戰艦建造耗時最久的,就算再簡化流程這一步也不能省,否則別說下水了,船體結構本身就會鬆動或者散架。


    除非技術進步,鋼鐵構件取代木質構件,曆史上鐵肋木殼船出現後,工藝才開始改變。


    應力消除後,就是鋪設船殼,固件、支撐橫梁、甲板等工作,之後就可以下水測試,合格後才開始桅杆鎖具軟帆的安裝,最後一條船就完成。


    得承認造船是一項極具技術的工作,小到一根麻繩、一塊木塊,為應適大海都有嚴格工藝,更不論龍骨、船體外殼等等製造工藝。


    有水泥建設幹船塢方便了很多,張成直接建了八個,這是經過計算的。


    鋪設好龍骨和肋骨需要放置半年,需要六個幹船塢輪換鋪設,這樣造船人員不需要等待。


    留兩個幹船塢修理和機動用,後邊造船的人員多了再考慮擴大。


    玩紅警的都知道六個軍工廠比一個軍工廠出坦克快!


    桅杆張成大匠設計出了鐵箍方案,這樣不需要找整根大料做,這樣造船能快許多,就算桅杆斷了也好維修。


    王海等人也反映大飛在台灣海峽穩定性要比千料大船好,張成最終決定直接建造六艘大飛,有現成的大飛在,造船人員們可以實物觀察,真需要的話邢承恩允許他們拆解研究。


    雖說缺船,可是邢承恩也知道技術研究需要投入,這方麵不能省也不能湊乎。


    張成大匠已經有了安排,計劃先建造大飛,把人員先培訓出來,他隻帶了一個匠營,通過建造大飛,先讓船匠們熟練建造工藝。


    造船工程龐大,涉及事項繁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徒自然學的慢,有實物操作才能成為熟手。


    熟悉之後,就可以放手以老帶新完成建造任務,這樣保證大船的建造後,張成準備抽調人手實驗性質的建造一艘飛剪船。


    吃透飛剪船的技術之後,就可以批量建造飛剪船,剛開始可以小一些,以後再逐步加大噸位,完成飛剪船的列裝。


    至於風帆戰列艦,那是之後造船人員大量培訓出來之後才考慮,那些大家夥建造時間論年算的,現在根本無法滿足。


    南宋造船富人出錢,窮人出力,販賣瓷器和絲綢,換迴香料、藥材、木材、玉石、珍獸...等等,隻要迴來,便可獲利十倍以上,如此合作,大家發財。


    官府如當車之臂,根本攔不住,或者說官員也是利益鏈上的玩家,根本不想攔。


    船工很難買到,邢承恩隻能自己培訓,流民中一些人會成為學徒來船廠工作。


    真正造一艘大船十個月就夠,前提是有工人,有物料儲備,有場地、有設備。


    所有準備過程可能需要兩年,甚至更久,比如造船木材需要陰幹十年甚至二十年。


    鐵工作坊、索工作坊、漆工作坊、櫓工作坊、木工作坊、帆布作坊、工人宿舍等,這是一個係統工程。


    造船涉及到三十五種工匠,近兩百種材料,這需要很多配套設施跟上,注定是一個過程緩慢、燒錢痛苦,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現在造船廠看上去就是個亂糟糟的露天工地,還有三十多間大小作坊和倉庫。


    包括鐵工作坊、木工作坊、漆工作坊、索匠作坊、櫓工作坊、艌工作坊、帆篷作坊的規劃都要做好。


    邢承恩讓王進找人負責船廠管理,管理幾百人這種事,看似簡單,實際一般人幹不了,即要保證船廠正常運轉,還要保證幾百雇員吃喝接撒順利。


    另外還要管錢,管理采購,還要應付各種瑣事等等。


    大匠隻能負責造船,這是技術工種,管理就不行了。


    頭疼!


    邢承恩這段時間化身裝卸工,裝沙土,放石塊,有邢承恩這個空間外掛,很多工具都省了,建造進度飛快。


    工人們化身二當家。


    從跪地驚唿神仙,到又升仙了,最後出來看上帝了。


    ……


    碼頭和船塢建設好了邢承恩甩手走人,魔幻版搬運工正式下線,邢承恩轉身去了工匠組搞水利機械去了。


    有鋼鐵之後匠人們製作出來的齒輪耐久度得到提高,利用水利傳動建成離心機可以更方便分離白糖。


    水利磨坊等利用水力的工匠作坊也建造完成。


    一些簡單的水利機械匠人們就能完成,玩水力發電就早了些,邢承恩隻是把蒸汽機原理和設計圖紙搞出來讓匠人們研究,看看能不能實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演義唐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演義唐朝並收藏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