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承恩覺得某種層麵上國家和公司很像,自炎帝建立部落聯盟起,其實就像是所有公司發展的必經過程一樣。


    一開始,是家族企業。


    但家族企業最後絕對會走向內部的爭鬥上,不管是漢朝還是後來的晉朝,真正威脅到董事長位子的,其實就是他的那些親戚們。


    但隨著衣冠南渡,大封建這種把重要權力給血親去管理的方式,被徹底放棄,於是就在摸索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股東製。


    也就是皇帝作為最大股東和董事長,拉攏一幫大股東共同管理國家的方式。


    而這一時期,真正威脅到董事長位置的,其實就是那些大股東們啊。


    為啥隋唐時期華夏那麽猛?


    因為,這個國家,不止是皇帝的,還是那些大貴族和世家門閥的。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他們那是真的猛。


    股份製就是比家族製有優勢嘛。


    股份製變革起始時間就是隋文帝開啟的科舉,科舉製,其實就是唯能力論的職業經理人製度。


    這一變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的改變,徹底改變了自古以來的血脈政治格局。


    它是如此的不同。


    股東製確實優越,但是,董事長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會和其他股東打起來,大股東們也對董事長的位子虎視眈眈,這就很不好。


    於是,董事長想了個辦法,我從市場上尋求管理人才,逐步替換掉你們這些大股東兼職的高管,不行嗎?


    行!


    但大股東也不是泥捏的,所以,隋煬帝死了。


    真正把大股東都收拾了,要到很久之後了。


    整個隋唐時期,其實就是董事長和大股東們互相爭鬥互相撕逼的時段。


    結果還碰到個私鹽販子要玩惡意收購。


    直到宋朝建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才算是真的把股東製,給徹底終結了。


    於是,開啟了神叨叨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麵。


    說白了,就是董事長聘請了一整套的管理團隊,全都是職業經理人。


    能力那是沒的說,都是靠著能力上來的。


    但是,董事長很雞賊,他可以給你高薪,給你大權,給你各種權力,就是不給股份。


    俗話說,打工打工,不成股東,終成空。


    高管麽,拿的是高薪,拿的是獎金,又不占據股份,那董事長還不是說換誰就換誰?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職業經理人製度下才會出現的特殊情況。


    但是吧,能做到職業經理人的,腦子都不差。


    他們能想不通這個?


    所以,自宋之後,國家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高管們追求的,不過就是一直當高管,當到退休,拿著退休工資爽歪歪!


    誰要給你董事長累死累活啊?


    007全年無休,我是高管,上四休三,上五休二,上六休一,我還是高管。


    那,我還費勁給你創收幹啥?


    國家國家,它始終是皇帝的私有物麽。


    和我們一幫隻拿薪水的高管有什麽關係對不對?


    所以了……國家會越來越不行。


    畢竟,就是企業虧損了,你也不能不發管理層工資對不對!


    而就算是企業倒閉了,新的公司成立了,它不還是得雇傭一幫管理層不是?


    所以,科舉製,催生出了一個很奇怪的團體——職業經理人。


    這,就狠淦!


    這幫職業經理人,那可真的了不得。


    真要給你幹活兒,那絕對幹的漂漂亮亮妥妥貼貼的,挑不出一點毛病。


    但是,真要是消極怠工,那你還真的有苦說不出。


    被職業經理人玩崩的國家,又不是一個兩個了。


    北宋,就是這麽垮的。


    南宋,也是這麽垮的。


    甚至於,遼國,金國,蒙古國,也是因為大宋這邊的壞風氣傳了過去,形成了各種有當地特色的職業經理人製度,不用多久就把國家玩崩了。


    反正我做到頭兒,也還是個打工的,成不了股東,也當不了董事長,那為什麽不趁著我掌握權力的時候狠撈一把呢?


    大家都這麽搞,你撈一把,我撈一把,最後公司不破產才怪!


    自宋以來,就這麽個壞風氣,還特麽源遠流長,不能根治,你說氣人不氣人?


    公司從副總到門口的保安隊長,都在撈錢,這公司,不倒閉破產,還等啥呢?


    這就很不好……


    現在的士大夫階層就是這麽想的。


    南宋國破時大臣忠心?


    滅國時謝太後有份聖旨不是在罵大臣,難道是罵狗麽?


    “我國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時艱,內則畔官離次,外則委印棄城,避難偷生,尚何人為?亦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


    後留存有汪元量的一句詩:“滿朝朱紫盡降臣。”


    在南宋亡國時,真正像文天祥、陸秀夫那樣的死節之士,無疑隻是鳳毛麟角。


    史實證明,無論是北宋末、南宋初,還是南宋末,大多數士大夫並沒有響應範仲淹和歐陽修的號召,做守節者或死節者。


    自己做不到偏偏要求別人要做到,結果到明朝出了個水太涼先生,真真無恥!


    邢承恩覺得往往越是缺什麽才越是鼓吹什麽,最不守節的儒生反而是喊的最響的那批人。


    兄弟情深李世民,善待功臣朱元璋,這都是名場麵。


    所以自己要打造一個新興的階級來對抗他們,如果隻是扶持一批人很快就會被同化。


    要是一批新興的商人階級團結在自己周圍,還都讀書,自然會和地主階級鬥爭,這是很難被同化的。


    而且皇權也很難萬世不易,比如明朝的老朱為了穩固皇權那是煞費苦心。


    話說,老朱一生也是夠辛苦的,特別是當皇帝後,工作像高三學生衝刺一般拚,而且連續幾十年。


    正兒八經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


    很難想象一個皇帝,不僅要管臣民穿衣(顏色、麵料、款式)、吃飯(窮人這不能吃、商人那不能吃、五品以下某某不能吃)。


    連後代穿什麽衣服、係什麽顏色腰帶,也給定製的詳細無比。


    甚至貴為天子,他還為全國幾乎所有行政機關進行詳細分工。


    比如,行政公務、司法裁決、倉儲準備、人口統計,甚至連街道清潔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還詳細說明工作該怎麽做,做時該注意什麽,一一列舉唯恐不能窮盡。


    如人口流計時要注意那些事項,如何進行核查,隱瞞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來。


    還比如街道清潔工,詳細到出門先邁那隻腳,掃把怎麽拿,怎麽掃幹淨。


    以旁觀者角度看,老朱是一個十分勤勞、十分能幹的皇帝,他不僅給各行各業寫說明書,還參於津法製定。


    後世最為熟知的便是大明律。


    而在老朱時期,普法最廣的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大誥》的律法書籍。


    這本書包含約一萬多案例,它能夠問世,也和老朱心太細有關,他擔心老百姓看不懂、不理解大明津,於是用生動案例來表述。


    每個故事,其中人物皆有名有姓、有出生地,老百姓茶餘飯後當故事看。


    為推廣《大誥》,老朱更是費盡苦心,畢竟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識字,於是他想出一個看似匪夷所思,卻極其有效的好辦法。


    比如李四犯罪,縣官已經定罪,下一步應該是坐牢、流放或殺頭,但是不急,差役還有一件事情要做。


    那就是把李四押迴家裏,找一樣東西,找什麽呢?


    就是《大誥》,如果找到,那就要恭喜李四,如果被判流放,就不用去了,迴去坐牢就行。


    如果原本判殺頭,那就能撿一條命。


    反之,如果家裏沒有這本書,那也要恭喜李四,如果被判流放,則不用辛苦走路了,直接表演摘腦袋。


    其實按理說,家裏有這本書,說明是懂法律的,按照常規,知法犯法應罪加一等,不過在當時而言,這也算是老朱能想出的最好辦法。


    也是聰明的辦法,所以那些總認為古人很蠢、很笨、很落後的想法要不得。


    老朱製定許多‘說明書’是為什麽?


    為江山永固,為子孫後代永不挨餓。


    但是,就在他死後不久,許多事情不僅沒有按他設想的發展,反而背道而馳。


    比如老朱廢除丞相製度,限製大臣權利,然,明朝內閣卻比以往任何丞相都更專權。


    老朱製定黃冊(戶口本),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縛。


    老朱嚴令太監不得幹政府,可是明朝太監個個都是重量級的。


    老朱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有爵位和俸祿,然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


    那些老朱認為可以使用千年萬年的‘說明書’,短短百年便已經煙消雲散。


    這些又說明什麽?


    老朱妄想支配曆史,卻不知道他隻是曆史的客人,客人居然想反客為主,可能嗎?


    邢承恩認為,真正支配曆史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他們是辛勤勞作的農夫,是窗下紡織的婦人,是官道上來往的商賈,是朝堂上進言的官員,是孤燈下苦讀的孩子。


    這些人大多數注定默默無聞,都無法在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們才是曆史真正的主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演義唐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演義唐朝並收藏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