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沉澱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 作者:演義唐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距邢承恩上島第二個月時,王海帶了一批人迴來了,大概四百多人。
王進一直跟在身邊沒敢離開,隻能派遣王海去將其餘人和家小都接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算是徹底上了邢承恩這條船。
這是好事,王進等人打過北伐,算得上是精銳,李六魁等人就要差上一些。
可李六魁他們海戰就要比王進精通,他們雙方私下交流過,陸戰三五十人打不過王進十人。
一旦到了海船上王進等人就要抓瞎,不是李六魁等人對手。
雙方這也算是互補吧,海軍和陸軍的苗子已經開始成型。
李六魁他們開始同邢承恩後買的奴隸學習大飛的操作,三角帆和中式帆還是不一樣的。
中式船和阿拉伯帆船差別挺大的,李六魁還有的學。
李六魁能成為島上人的老大,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懂航海術。
宋代的海員已經懂得利用星體與海麵的夾角來定位船舶所處的緯度。
宋人能夠橫渡印度洋而不是沿岸行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周去在《嶺外代答》中描述:“麻離拔國,自蘭裏發船,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
裏麵描述的蘭裏--麻離拔的印度洋直達航線,橫跨2500公裏,所以說,宋人已經能做到遠洋橫渡。
蘭裏,今蘇門答臘島西北的亞齊。
麻離拔國,現今的亞拉伯島中部。
天文航海技術除了用肉眼觀測之外,宋朝人也開發了相應的儀器輔助觀測。
根據記載,南宋初年,有一個叫林之平(不是金庸小說裏的林平之)監察史,曾經提到過一種叫作“望鬥”的北鬥七星觀察儀,這個觀測儀可以測定北鬥七星的位置與高度,將星體的高度、夾角等數據進行量化,以計算船舶所處的緯度。
這個“望鬥”與明朝人馬懷德所保存的“牽星板”機理相通。
大海茫茫,天氣好的時候,人們還能從太陽星辰中判斷方向,但若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就無法判斷方向了。
在大海中失去方向,後果有多嚴重,就算是未親身經曆過的人都可以想象。
於是宋朝人就把指南針帶上了海船,以航海羅盤和天文觀測結合作為方向判斷。
同時通過了貿易,將這一技術帶到了中亞和歐洲,引出歐洲所謂的大航海時代。
遠洋邢承恩還做不到,但是這個技術還是要普及的。
李六魁開始並不願意傳授,邢承恩不得已叫過他來,提點了一下。
“李都頭,我們現在有三條大船,你覺得我日後會有多少條船?”
“團練本事,小人不敢揣測,但幾十條船當不是問題。”
“好,就如李都頭所說有幾十條船,船上當有領航當頭之人,李都頭希望此人是平湖人還是我在外邊招募呢?”
“這……團練睿智,倒是小的著相了,幸得團練提點,小人知道如何做了。”
李六魁得了提醒之後,不在矜持,開始全心全意教授航海之術。
兩月之後,學習進度開始出現差異,接受能力強的編入加強班,夥食待遇提升,其餘人等還在普通班待著。
邢承恩宣布以後每月一考,進步獎,退步罰。
如此一來,很多孩子不在摸魚,開始發奮圖強,學習氛圍開始成良性循環。
可有些孩子在學習上沒天賦,王進開始加強他們的軍事訓練,以後當護衛或者水手也是出路。
石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文化課學啥啥不行,幹飯第一名,軍事課也是一樣,唯獨在打架上沒輸過。
嘚,妥妥一護衛型人才。
邢承恩無奈,王進卻是開心不已,用心教石頭近身搏殺之術,
“你家少爺的安全可全要靠你了,你可要用心學。”
石頭聞言學的更是用心,搏殺、防護、長短武器技能點了一堆。
晴雪本就識字,現在進度自然快,數學方麵更是用心用功,學的很好,居然能很快理解負數和零。
別懷疑,很多孩童根本理解不了,邢承恩也是抓狂。
邢承恩發現小孩子更容易學習,可能是因為世界觀還沒有成型,想象力更大一些,年紀大些的孩子就開始吃力。
看短視頻一個娃娃就能把家長逼瘋,現在自己帶著差不多兩百個,我克製,還是不要想了,要不然掉頭發了!
邢承恩購入大量的米麵肉,孩子們吃的很不錯,兩個月下來都看著精神得很,和以前不一樣了。
就連買的家奴也都不再是菜色,身體健康起來。
正所謂今日少年郎,他日羽林郎,邢承恩看著這些班底成長,心裏自是開心。
李六魁等人還在訓練,邢承恩這一個月一直嚐試鑄炮,海上想要出頭,炮是關鍵,造槍要點的科技樹太多了,在海上還不如弩機有用。
原本想搞1776年的3磅野戰炮,三磅炮十分輕便,在戰爭中可以迅速搬上戰場,向敵人的軍隊或堡壘開火,法軍用了都說好。
鑄鐵好練得很,老家自古就是煤鐵之鄉,家家戶戶都會這一手,小時候沒少見土高爐煉鐵,煉焦更是平常事,就在穿越前球墨井蓋和球墨管也是暢銷全國。
可惜煉焦炭產生的氣體都浪費了,焦油,氨氣,苯酚,苦味酸這些都浪費了。
唯獨煉鋼需要加個轉爐,一爐十個小時,熱鼓風機和進風口好說,缺點是沒有水利機械,快把匠戶們累死。
沒有溫度計,溫度都不知道能不能到1600以上,邢承恩也是靠老天爺賞臉。
煉一爐鋼水就這樣了,還是簡易版的高碳鋼或者低碳鋼,邢承恩也控製不好二氧化碳的轉化情況,隻能練出來是啥就用啥。
別說吹氧,就問這時節怎麽搞純氧?還是能大量浪費的!
煉鋼可以完成,造炮可就真不會了,這東西沒經驗,邢承恩畫的圖紙可真不怎麽樣,還需要軍匠揣摩。
還是王進帶來的人有懂造炮的,喚王顯,大炮這才有了點影子。
黑火藥已經搞定,就是受潮是個問題,木炭好辦,硝在泉州能買到,製冰都在用,唯有硫磺價比黃金,買不起啊。
占領東南亞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印尼的硫磺啊!
造出好的火藥,步步都有訣竅。
首先,火藥用的木炭一般是用柳樹燒的,但歐洲人發現,用赤楊或歐洲鼠李更好。
用恰當的溫度燜燒恰當的時間,才能得到最適合做火藥的木炭。
硫磺一般用純淨硫磺,如硫磺不純,就得蒸發後重新結晶。
不純的硝石也得溶解加工,提取出純的結晶。
早期的火藥像麵粉,加工時飄揚的粉塵容易爆炸。
歐洲人混合粉末時加水、酒或硝溶液,將“麵粉”做成“糕餅”;再碾碎糕餅,然後用青銅或石頭的磨床,將其破碎成穀粒大小。
再過篩,分出各種規格的火藥顆粒,小的如黃米,大的如麥麗素,這就是“麥粒”火藥了。
這一套工藝不僅安全,而且有利於硝溶液滲入木炭多孔結構。
“麥粒”比起粉末燃燒效率高2倍,就好像枝條比鋸末更容易燃燒一樣。
硝石和硫磺的提純邢承恩能做到,但是大規模就難了,木炭隻能試驗了,多搞些木材試驗那種合適,柳樹知道,赤楊或歐洲鼠李是個啥?聽名字應該南宋沒有。
難怪後來英軍繳獲清軍的黑火藥都不用,提純就是問題,科學配比說的容易,提純做不到,最佳配比就是笑話。
可惜鑄炮還是失敗,邢承恩翻了資料才知道鋼炮需要萬噸鍛壓機,旋轉精鍛機,深孔鏜床……
放棄,再來,這次先找穿越當前時代能造的炮再說其他。
很多答案說穿越神器m1857型12磅野戰炮是最優選擇。
這炮也叫拿破侖炮,一門標準的12磅拿破侖炮的炮管長66英寸(1.676米14.3倍口徑),炮身重1227磅(556.57公斤)左右車輪直徑57英寸(1.45米),全重(炮身、炮架加上車輪)重2445磅(1109公斤)。
全炮組合(全炮加上前拖車上和附帶彈藥箱)共重3865磅(約合1750公斤)。
拿破侖炮和同時期的大多數火炮一樣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
它之所以廣受歡迎並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炮膛的尺寸、火力、機動性和較輕的重量。
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關係到炮彈的效用。
在攻擊遠距離目標時,要發射實心炮彈,以此來打擊敵方炮兵陣地、密集部隊和類似的大型目標(比方說建築物)。
一發實心炮彈就足以將大群的步兵變成血肉模糊的殘軀斷臂。
最關鍵的是他是青銅鑄造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現在銅就是錢,這是拿錢換炮啊!
最後大炮玩的還是青銅,煉的鋼變成冷兵器,看著王進他們拿著刀一個個樂嗬嗬的樣子,邢承恩也是無語。
費盡心機煉的鋼感覺無用武之地了,不過做成刀槍也能接受,就是總感覺有點可惜。
無縫鋼管啊,前置科技太多,點不起來。
弩炮?懸臂投石機?邢承恩腦子也是閃過念頭最後還是放棄了。
別跟猴子掰玉米,弄一路丟一路了。
就定青銅炮了,搞錢搞錢!
王進一直跟在身邊沒敢離開,隻能派遣王海去將其餘人和家小都接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算是徹底上了邢承恩這條船。
這是好事,王進等人打過北伐,算得上是精銳,李六魁等人就要差上一些。
可李六魁他們海戰就要比王進精通,他們雙方私下交流過,陸戰三五十人打不過王進十人。
一旦到了海船上王進等人就要抓瞎,不是李六魁等人對手。
雙方這也算是互補吧,海軍和陸軍的苗子已經開始成型。
李六魁他們開始同邢承恩後買的奴隸學習大飛的操作,三角帆和中式帆還是不一樣的。
中式船和阿拉伯帆船差別挺大的,李六魁還有的學。
李六魁能成為島上人的老大,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懂航海術。
宋代的海員已經懂得利用星體與海麵的夾角來定位船舶所處的緯度。
宋人能夠橫渡印度洋而不是沿岸行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周去在《嶺外代答》中描述:“麻離拔國,自蘭裏發船,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
裏麵描述的蘭裏--麻離拔的印度洋直達航線,橫跨2500公裏,所以說,宋人已經能做到遠洋橫渡。
蘭裏,今蘇門答臘島西北的亞齊。
麻離拔國,現今的亞拉伯島中部。
天文航海技術除了用肉眼觀測之外,宋朝人也開發了相應的儀器輔助觀測。
根據記載,南宋初年,有一個叫林之平(不是金庸小說裏的林平之)監察史,曾經提到過一種叫作“望鬥”的北鬥七星觀察儀,這個觀測儀可以測定北鬥七星的位置與高度,將星體的高度、夾角等數據進行量化,以計算船舶所處的緯度。
這個“望鬥”與明朝人馬懷德所保存的“牽星板”機理相通。
大海茫茫,天氣好的時候,人們還能從太陽星辰中判斷方向,但若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就無法判斷方向了。
在大海中失去方向,後果有多嚴重,就算是未親身經曆過的人都可以想象。
於是宋朝人就把指南針帶上了海船,以航海羅盤和天文觀測結合作為方向判斷。
同時通過了貿易,將這一技術帶到了中亞和歐洲,引出歐洲所謂的大航海時代。
遠洋邢承恩還做不到,但是這個技術還是要普及的。
李六魁開始並不願意傳授,邢承恩不得已叫過他來,提點了一下。
“李都頭,我們現在有三條大船,你覺得我日後會有多少條船?”
“團練本事,小人不敢揣測,但幾十條船當不是問題。”
“好,就如李都頭所說有幾十條船,船上當有領航當頭之人,李都頭希望此人是平湖人還是我在外邊招募呢?”
“這……團練睿智,倒是小的著相了,幸得團練提點,小人知道如何做了。”
李六魁得了提醒之後,不在矜持,開始全心全意教授航海之術。
兩月之後,學習進度開始出現差異,接受能力強的編入加強班,夥食待遇提升,其餘人等還在普通班待著。
邢承恩宣布以後每月一考,進步獎,退步罰。
如此一來,很多孩子不在摸魚,開始發奮圖強,學習氛圍開始成良性循環。
可有些孩子在學習上沒天賦,王進開始加強他們的軍事訓練,以後當護衛或者水手也是出路。
石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文化課學啥啥不行,幹飯第一名,軍事課也是一樣,唯獨在打架上沒輸過。
嘚,妥妥一護衛型人才。
邢承恩無奈,王進卻是開心不已,用心教石頭近身搏殺之術,
“你家少爺的安全可全要靠你了,你可要用心學。”
石頭聞言學的更是用心,搏殺、防護、長短武器技能點了一堆。
晴雪本就識字,現在進度自然快,數學方麵更是用心用功,學的很好,居然能很快理解負數和零。
別懷疑,很多孩童根本理解不了,邢承恩也是抓狂。
邢承恩發現小孩子更容易學習,可能是因為世界觀還沒有成型,想象力更大一些,年紀大些的孩子就開始吃力。
看短視頻一個娃娃就能把家長逼瘋,現在自己帶著差不多兩百個,我克製,還是不要想了,要不然掉頭發了!
邢承恩購入大量的米麵肉,孩子們吃的很不錯,兩個月下來都看著精神得很,和以前不一樣了。
就連買的家奴也都不再是菜色,身體健康起來。
正所謂今日少年郎,他日羽林郎,邢承恩看著這些班底成長,心裏自是開心。
李六魁等人還在訓練,邢承恩這一個月一直嚐試鑄炮,海上想要出頭,炮是關鍵,造槍要點的科技樹太多了,在海上還不如弩機有用。
原本想搞1776年的3磅野戰炮,三磅炮十分輕便,在戰爭中可以迅速搬上戰場,向敵人的軍隊或堡壘開火,法軍用了都說好。
鑄鐵好練得很,老家自古就是煤鐵之鄉,家家戶戶都會這一手,小時候沒少見土高爐煉鐵,煉焦更是平常事,就在穿越前球墨井蓋和球墨管也是暢銷全國。
可惜煉焦炭產生的氣體都浪費了,焦油,氨氣,苯酚,苦味酸這些都浪費了。
唯獨煉鋼需要加個轉爐,一爐十個小時,熱鼓風機和進風口好說,缺點是沒有水利機械,快把匠戶們累死。
沒有溫度計,溫度都不知道能不能到1600以上,邢承恩也是靠老天爺賞臉。
煉一爐鋼水就這樣了,還是簡易版的高碳鋼或者低碳鋼,邢承恩也控製不好二氧化碳的轉化情況,隻能練出來是啥就用啥。
別說吹氧,就問這時節怎麽搞純氧?還是能大量浪費的!
煉鋼可以完成,造炮可就真不會了,這東西沒經驗,邢承恩畫的圖紙可真不怎麽樣,還需要軍匠揣摩。
還是王進帶來的人有懂造炮的,喚王顯,大炮這才有了點影子。
黑火藥已經搞定,就是受潮是個問題,木炭好辦,硝在泉州能買到,製冰都在用,唯有硫磺價比黃金,買不起啊。
占領東南亞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印尼的硫磺啊!
造出好的火藥,步步都有訣竅。
首先,火藥用的木炭一般是用柳樹燒的,但歐洲人發現,用赤楊或歐洲鼠李更好。
用恰當的溫度燜燒恰當的時間,才能得到最適合做火藥的木炭。
硫磺一般用純淨硫磺,如硫磺不純,就得蒸發後重新結晶。
不純的硝石也得溶解加工,提取出純的結晶。
早期的火藥像麵粉,加工時飄揚的粉塵容易爆炸。
歐洲人混合粉末時加水、酒或硝溶液,將“麵粉”做成“糕餅”;再碾碎糕餅,然後用青銅或石頭的磨床,將其破碎成穀粒大小。
再過篩,分出各種規格的火藥顆粒,小的如黃米,大的如麥麗素,這就是“麥粒”火藥了。
這一套工藝不僅安全,而且有利於硝溶液滲入木炭多孔結構。
“麥粒”比起粉末燃燒效率高2倍,就好像枝條比鋸末更容易燃燒一樣。
硝石和硫磺的提純邢承恩能做到,但是大規模就難了,木炭隻能試驗了,多搞些木材試驗那種合適,柳樹知道,赤楊或歐洲鼠李是個啥?聽名字應該南宋沒有。
難怪後來英軍繳獲清軍的黑火藥都不用,提純就是問題,科學配比說的容易,提純做不到,最佳配比就是笑話。
可惜鑄炮還是失敗,邢承恩翻了資料才知道鋼炮需要萬噸鍛壓機,旋轉精鍛機,深孔鏜床……
放棄,再來,這次先找穿越當前時代能造的炮再說其他。
很多答案說穿越神器m1857型12磅野戰炮是最優選擇。
這炮也叫拿破侖炮,一門標準的12磅拿破侖炮的炮管長66英寸(1.676米14.3倍口徑),炮身重1227磅(556.57公斤)左右車輪直徑57英寸(1.45米),全重(炮身、炮架加上車輪)重2445磅(1109公斤)。
全炮組合(全炮加上前拖車上和附帶彈藥箱)共重3865磅(約合1750公斤)。
拿破侖炮和同時期的大多數火炮一樣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
它之所以廣受歡迎並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炮膛的尺寸、火力、機動性和較輕的重量。
其中炮膛的尺寸直接關係到炮彈的效用。
在攻擊遠距離目標時,要發射實心炮彈,以此來打擊敵方炮兵陣地、密集部隊和類似的大型目標(比方說建築物)。
一發實心炮彈就足以將大群的步兵變成血肉模糊的殘軀斷臂。
最關鍵的是他是青銅鑄造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現在銅就是錢,這是拿錢換炮啊!
最後大炮玩的還是青銅,煉的鋼變成冷兵器,看著王進他們拿著刀一個個樂嗬嗬的樣子,邢承恩也是無語。
費盡心機煉的鋼感覺無用武之地了,不過做成刀槍也能接受,就是總感覺有點可惜。
無縫鋼管啊,前置科技太多,點不起來。
弩炮?懸臂投石機?邢承恩腦子也是閃過念頭最後還是放棄了。
別跟猴子掰玉米,弄一路丟一路了。
就定青銅炮了,搞錢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