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大人仁慈,今後如有差遣萬死不辭。”


    李六魁聽聞可以子女蒙學,當即叩頭不已,連連道謝。


    邢承恩臨時改變了計劃。


    上島來既要立威還要拉攏,平衡不好掌握,恰好聽到對方說家小都在島上,立馬轉變思路。


    知否裏邢承恩記得最清楚的台詞就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別看宋朝電視劇裏演的人人都在學堂讀書,甚至女子都可以進入學堂,那都是家底殷實之輩才能享受的。


    宋朝的蒙學對軍籍出身的人來說根本做不到,對下層人士來說知識是昂貴的。


    邢承恩願意讓他們的子女來蒙學,那是天大的福利,隻此一策就能收心。


    而且邢承恩本來就準備普及教育,現在順手變成邀買人心的手段,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套用短視頻的段子,是不是該來一句老迪拜很欣慰!


    接下來的事情一下簡單很多,李六魁把島上之人招唿起來,宣布了邢承恩的決定,眾人都是感謝,並且把最大最好的房子騰出來當學堂。


    邢承恩又順勢利用空間存儲大法忽悠,暫時收攏一批人心。


    通過和李六魁聊天,總算知道了他們這夥人的情況。


    這群人開始駐守時還算勤勉,也能來迴點卯,後來太麻煩就讓家人一起來屯田了。


    再後來,上官人走茶涼,他們就成了姥姥不疼爺爺不愛的麻煩,錢糧就難要了。


    再後來幹脆斷了頓,隻能自謀生路,李六魁幹脆就做了私鹽販子。


    看著李六魁謙虛的說自家祖上就是私鹽販子出身,邢承恩還真是沒意外。


    《葉適集》中記載:“贛,廣間,常以歲杪販鹽,空聚落往返,號鹽子”。


    這一類相對來說就比較職業化了,大都是附近農村之中沒有什麽謀生方式的農民。


    因為長期沒有正式的謀生方式,隻能夠以販賣私鹽為主,組織的相當嚴密,團隊規模也比較大,人數多的能夠多達百人。


    甚至後來這一武裝團夥利用災荒時刻,鼓動當地的農民發動起義,起義隊伍到了十萬人。


    後來這些武裝隊伍中的不少人去到了東南沿海地區發展,逐漸的就由私鹽販發展成了海盜。


    尤其是兩廣地區的海盜,不僅是組織嚴密,關係網也是相當龐大,他們大都具有比較完備的裝備,大船和小船都有,各種武器也都齊全。


    私鹽販買的流程相當的完備,不管是轉運,停藏都有專門的人去負責,甚至還會和官員相互勾結,得到官員庇護的海盜更不會受到打擊了。


    毫不誇張的說,宋朝時期沿海的不少海盜群體,都是由此前的私鹽販發展起來的。


    相較於販賣私鹽,成為海盜之後,對於整個王朝來說就產生了更大的危害性了,不僅會掠奪過路商人的貨物,更會殘忍的去殺害百姓。


    邢承恩之所以基本盤沒選人口多的海南島,而定在人少的琉求就是因為那邊的武裝力量更強。


    不說漢黎之爭,那裏可真是海盜窩,還有官軍勢力勾結一起,複雜程度太大,自己基本盤放那裏很難悄悄發展壯大。


    澎湖這地方就比較偏遠,琉求不開發的話沒人來這邊,阿拉伯人從泉州直接下廣州了,日本走的是明州路線更不來這邊。


    琉求這邊的私鹽販子大部分都是製點私鹽販賣買些糧食養家罷了,就算想當海盜,可離泉州太近,稍微成規模就被滅了。


    前些年泉州出了個汪狠人把海盜打的沒了脾氣,大部分南下廣州了。


    要知道澎湖列島十幾年前可是海盜窩,現在都駐軍了。


    琉求土著也被汪狠人一通收拾,澎湖的餘威還是在的,李六魁現在的糧食都是找琉求熟番買的。


    這下邢承恩更有信心了。


    借天軍威風壓製土著自己更容易開始計劃,唯獨需要注意的是生番,因為他們有砍人頭的風俗,甚至一些土著還要吃人肉。


    穿越者初期第一桶金怎麽來?網上眾說紛紜,不外乎鹽、糖、肥皂、香水、玻璃等等。


    別的穿越者可能會後悔為什麽當年沒好好聽課,邢承恩則是看著小藝麵板上顯示的穿越者寶典發愁選哪種合適。


    7.92g的電子書資料了解一下?


    從土法水泥到無縫鋼管,從土法味精到皮革處理,就算拿出來母豬的產後護理在這時代都是傳家的技術!


    宋人喜食羊肉,能把軍馬場改養羊,可是南宋之後隻有湖羊供應,平民開始改食豬肉,做法最有名的是東坡肉。


    有如此強大的技術支持才是邢承恩敢和時代掰掰腕子的底氣所在!


    而且邢承恩發現計劃總是不如變化快,原定計劃已經變了兩次,好在大方向沒出差錯。


    空間裏裝了不少物資,完全能應付突發狀況。


    存諸空間也是奇怪,除了不能裝活物,邢承恩就沒裝滿過,具體多大真不清楚,感覺是個無底洞。


    試過裝活物,出來變成血淋淋的一團,像是去敘利亞轉了一圈,被炸彈摧殘過一般,甚是恐怖。


    其他物品放進去沒有問題,蔬果、糧食、肉放進去都沒事,邢承恩懷疑裏邊可能是真空空間。


    看到一團血肉模糊的試驗品,邢承恩沒勇氣進去一試……


    也好奇的裝過海水,海上都出漩渦了,空間還是無動於衷,無奈隻能放棄,再嚐試自己就要被漩渦吸海裏了……


    總不至於自己跑海底唱一首海底看不見四季吧。


    至於說海水裏的魚蝦,嗯,就像過年放爆竹一般,爆的那個壯觀,邢承恩不願迴想了。


    要不是必須近身才能使用收放功能,邢承恩去戰場上能當個人間無敵。


    要是真那麽幹了的話更大可能是被自己人幹掉吧,趙家人的腦迴路清奇的很!


    澎湖島現在有小四千人,十幾年間形成個小鎮,雖然生活艱苦些,可是不用交稅,大家過的算是知足。


    就是土地不適合種糧食,隻能販鹽獲利換糧食。


    宋朝的稅是重稅,換句話說就是稅重猛於虎!


    看看《兩宋財政史》,你就知道宋朝時,鹽茶酒鐵礬等都是官賣,販私鹽二十斤,處死。


    這部分收入很高,和農業上的兩稅差不多,大中祥符八年都達到兩千七百多萬貫。


    宋朝賣這些東西,從來都不是為老百姓著想,就是為了收重稅。


    因為鹽稅高,造成鹽價高,河北老百姓吃遼國走私鹽。


    就連浙江富裕地區,好多人都吃不起官鹽,宋仁宗一年在浙東路抓一萬兩千多私鹽販子,都是二十斤以上,夠判死刑的。


    酒曲收的稅太高,結果摻水盛行,就連南宋首都臨安,到處都是這種酒,咋喝都喝不醉,水太多了。


    這也是邢承恩想煉酒精,最終放棄的原因,哪裏是酒裏摻水,明明是水裏摻酒好不好。


    換誰不喝他個十碗八碗的,武鬆打虎肯定沒醉,就是運動了一下順便把酒精分解了。


    農業上,兩稅就算了,關鍵是亂七八糟的其他項目,主要有經總製錢,支移等。


    支移是啥,交到官府的糧食,要運到別的地方,要農民承擔運費,路程短還好說,結果幾百裏,幾千裏,這運費比農民交的糧食都多。


    還有農民交到官倉的糧食,可能受鳥雀吃,這本來是官府保管的事,結果農民要交保管費,好像是一石收一升,還有其他的亂七八糟的稅收項目。


    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因為宋朝全盤繼承五代的苛捐雜稅。


    有宋朝官吏,請求免除江浙的一項稅收項目,這是五代時亂增的,本來不該收,結果皇帝就是不同意。


    所以到宋朝,你要成為官僚最好,如果你不是官僚,而是百分之八九十的農民,你就知道啥叫苦。


    要不然這些人也不會在島上住著不迴大陸,稅收讓人接受不了。


    華夏的農民很能忍受,但再能忍受也有極限。


    一個赤貧農民(吃上頓沒下頓),接近生活極限線(養不活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狀態)。


    一旦逼到這種狀態,就繳納不起租稅,就隻好逃亡成為流民,流民怕受追查,就隻能抱成團。


    全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狀況,就會爆發農民起義,現存秩序就會崩潰。


    人民吃不上飯,活不下去就會鋌而走險;政府收不上稅,無法維持,雙方都沒有錯,問題出在哪裏?


    古代王朝很難超過300年,應該是與製度的落後有一定的關係。


    當權者很難通過製度去阻止社會資源向強者聚集,最終突破一個臨界點的時候,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濟於事,唯有推倒重來才能開啟一個新的輪迴。


    這便是古代王朝更迭的循環怪圈。


    島上孩童不多,這年月有的人家養不起孩子就溺死了事。


    高宗再不好,可是卻給人民發養子錢,就是為了恢複人口。


    宋高宗頒布了一條政策:“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之。”稱為“胎養政策”。


    也就是說,如果家裏麵比較貧苦,沒有能力養育孩子,也不許不生,生下來孩子之後,朝廷掏錢來撫養孩子。


    在南宋,每家每戶可以得到來自於“免役寬剩錢”的4貫錢補助,這筆錢是由當地官府所出的。


    有些官府因為覺得支出太多,就提議將金錢補助更換為糧食補助,當時在一些地方也有實行。


    理宗時期甚至還辦了慈幼局收養孤兒。


    可是統治者們寧願發錢,也不願改變造成百姓殺子的稅法,奇葩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演義唐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演義唐朝並收藏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