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一舉多得的好事
大明:在洪武底下當小官 作者:小車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26章 一舉多得的好事
朱元璋聽完毛驤的話仍舊沒有說話,隻是抬頭看了看天上掛著的月亮。今日是月底,一輪彎月掛在樹梢,就像一柄彎刀一般。
顯然朱元璋心中仍有殺意,隻是已經被方克儉說的十分猶豫。
方克儉見有了毛驤的解釋,仍舊沒有等來朱元璋平身的話,心裏開始打鼓。
若是朱元璋認可了他的作為,那麽此時至少應該讓他平身,而後訓斥也好,安撫也好都是後話。
可如今朱元璋不表態,就說明還在猶豫。
方克儉左思右想,總覺得不能這麽幹等著。
忽然朱元璋剛剛說過的話,再次在他腦海中閃現。
既然朱元璋是因為他們花銷太大而生氣,那麽不把這個解釋清楚,看來他是無法脫罪的。
“陛下,臣還有話說。”
朱元璋收迴視線,落到方克儉身上:“一晚花掉萬餘兩,還有什麽可說的。”
方克儉心裏一抖,果然還是因為這個。
“陛下,顧大人時常將‘舍得之道’掛在嘴上。也經常與我們說,舍得舍得,要先舍才能有得。”
“臣所有的開銷都是為了拉投資,也是所謂的‘舍’的部分。”
“至於陛下所說的一晚開銷萬兩,也屬此列。那一晚宴請的是一家商會主事,他們共有十幾家商隊。最終在那幾名主事的牽頭下十幾家商隊都簽訂了協議,後續讓福州的經濟足足增加了幾百萬兩。”
“陛下,此舉乃是以小博大之道,用青樓中的小小花銷,換來的是商人們巨量的投資,和福州百姓美好的未來。”
朱元璋看著看著滔滔不絕的方克儉,感覺到一陣匪夷所思,以前方克儉,可是向來以惜字如金著稱,怎麽現在變得這麽能說。
特別是他說的那一套理論,聽的還都有些道理,但絕對不是方克儉自己想出來的。
“方克儉,你一口一個顧大人,想來是已經被其同化了吧。”
方克儉老臉一紅:“臣以往也隻是憑著自己的肩膀硬抗,全都是靠顧大人的教誨,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
“而且顧大人還說,福州不是一個人的福州。隻有所有人都心往一處使,才能建設好福州城。”
“是嗎?顧大人還說了什麽?”
最初朱元璋隻以為,方克儉是被顧良灌輸了玩樂的奢靡思想。而後聽了方克儉的訴說,才漸漸明白,顧良的言辭雖然對他造成了影響,可方克儉也不是隻會人雲亦雲的鸚鵡,他有自己的思想。
因此方克儉的表達,都是他此時心中所想,也是他這段時間以來的執政方針。
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朱元璋問出了上麵那句話。
方克儉聽到朱元璋再次問起顧良,心中頓時一喜。他已經解釋了顧良用小錢換大錢的施政方針。
朱元璋還會問起顧良其餘想法,這明顯說明朱元璋將他說的那些都聽進去了。而且還對顧良的言論很感興趣。
方克儉立刻繼續說道:“顧大人還說了很多,而且都是立足百姓角度,對福州發展大大有利的言論。”
“比如顧大人在剛來福州的時候,就曾說福州是個福地。那時臣還不懂,便問了一句為什麽。”
“顧良大人當時看著海岸的方向,說這裏將成為大明最為商業化的城池,也會是大明未來商品的最大集散地,還是最有“錢途”的城池。”
“當時的福州百廢待興,正是最為荒蕪的時候。臣隻當顧大人是在開玩笑。結果短短幾個月,就有數不清的商賈來到福州。”
“在那之後,更是建成了一個個小區、一個個產業,福州幾乎一天一個樣。至此臣才明白,顧大人不是在說空話。他說的是存乎其心的計劃。”
“而後在顧大人的組織和教導下,所有的福州官員都投入到了這場福州大建設中。也正是從那時候起,無數商人豪紳來到福州,並且還都帶了無數銀子。”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顧大人開啟了‘補貼政策’,用顧大人的話說,我們這些官員招待商隊,把他們吸引到福州這裏來是在為百姓們辦事。總不能自己掏腰包吧,如此豈不是成了公私不分。”
聽到方克儉的話,朱元璋又一次點頭。雖然這說法是建立在官員在青樓大肆花銷的基礎上,但分清公私才能厘清責任。
這一點朱元璋是讚同的。
看到朱元璋點頭,方克儉信心大增:“顧大人還說,公私不分就會滋生貪汙的溫床,而這些就是搜刮百姓的開始,他決不允許這樣的事在福州發生。”
“基於此,顧良大人還提出了一個方針。就是大方向上跟朝廷齊步走,像這種細枝末節的小地方,地方自己自行方便就行了。”
方克儉後麵所說的這些內容,讓朱元璋有些動容。
他此時也不知道說什麽才好,因為他非常清楚,方克儉提到的這些都是對的。為官不隻要公私分明,而且還要做到有主見,有規劃。
顧良的這些主張,正是一個地方官應有的籌謀。
這事朱元璋早已清楚,就如同人們口中所說的“皇權不下鄉一樣”。他的權利延展不到大明的每一個角落,所以他才設立了糧長。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事情都能掌握在手的。朱元璋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結果,就是最後疲累致死。
而且大明一個京城之外,還有三十一州,一千多個縣。這麽多地方的情況各不相同,沒有什麽政策能適配所有地方,所以地方官必須有他們自己的主張。
況且,所謂州牧,就是帶天子牧民之意,若是顧良沒有這些說法,朱元璋才覺得他不稱職。
想到這些,朱元璋再看方克儉的時候,眼神開始變了。
公私分明,眼光長遠。
這是方克儉眼中的顧良,若其真是如此,還真是足以改變當初那個兩袖清風的方克儉。
朱元璋歎了口氣,想了想方克儉所言,心裏的那股火氣消散了不少。
如方克儉所說,他們的花銷,為福州帶來了幾百萬兩的投資銀子。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將那些富商的錢盤活,還可以讓福州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確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如此一來,顧良為他們報銷的那些開銷,就不能算得上是貪汙,最多是花銷太過。
而且顧良利用這種手段,還將大批自己引入了福州,將福州建設成了如此繁榮的模樣。可以說不但無過還頗有功勞。
官員用官方的錢去青樓,還有功勞無過?
朱元璋聽完毛驤的話仍舊沒有說話,隻是抬頭看了看天上掛著的月亮。今日是月底,一輪彎月掛在樹梢,就像一柄彎刀一般。
顯然朱元璋心中仍有殺意,隻是已經被方克儉說的十分猶豫。
方克儉見有了毛驤的解釋,仍舊沒有等來朱元璋平身的話,心裏開始打鼓。
若是朱元璋認可了他的作為,那麽此時至少應該讓他平身,而後訓斥也好,安撫也好都是後話。
可如今朱元璋不表態,就說明還在猶豫。
方克儉左思右想,總覺得不能這麽幹等著。
忽然朱元璋剛剛說過的話,再次在他腦海中閃現。
既然朱元璋是因為他們花銷太大而生氣,那麽不把這個解釋清楚,看來他是無法脫罪的。
“陛下,臣還有話說。”
朱元璋收迴視線,落到方克儉身上:“一晚花掉萬餘兩,還有什麽可說的。”
方克儉心裏一抖,果然還是因為這個。
“陛下,顧大人時常將‘舍得之道’掛在嘴上。也經常與我們說,舍得舍得,要先舍才能有得。”
“臣所有的開銷都是為了拉投資,也是所謂的‘舍’的部分。”
“至於陛下所說的一晚開銷萬兩,也屬此列。那一晚宴請的是一家商會主事,他們共有十幾家商隊。最終在那幾名主事的牽頭下十幾家商隊都簽訂了協議,後續讓福州的經濟足足增加了幾百萬兩。”
“陛下,此舉乃是以小博大之道,用青樓中的小小花銷,換來的是商人們巨量的投資,和福州百姓美好的未來。”
朱元璋看著看著滔滔不絕的方克儉,感覺到一陣匪夷所思,以前方克儉,可是向來以惜字如金著稱,怎麽現在變得這麽能說。
特別是他說的那一套理論,聽的還都有些道理,但絕對不是方克儉自己想出來的。
“方克儉,你一口一個顧大人,想來是已經被其同化了吧。”
方克儉老臉一紅:“臣以往也隻是憑著自己的肩膀硬抗,全都是靠顧大人的教誨,才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
“而且顧大人還說,福州不是一個人的福州。隻有所有人都心往一處使,才能建設好福州城。”
“是嗎?顧大人還說了什麽?”
最初朱元璋隻以為,方克儉是被顧良灌輸了玩樂的奢靡思想。而後聽了方克儉的訴說,才漸漸明白,顧良的言辭雖然對他造成了影響,可方克儉也不是隻會人雲亦雲的鸚鵡,他有自己的思想。
因此方克儉的表達,都是他此時心中所想,也是他這段時間以來的執政方針。
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朱元璋問出了上麵那句話。
方克儉聽到朱元璋再次問起顧良,心中頓時一喜。他已經解釋了顧良用小錢換大錢的施政方針。
朱元璋還會問起顧良其餘想法,這明顯說明朱元璋將他說的那些都聽進去了。而且還對顧良的言論很感興趣。
方克儉立刻繼續說道:“顧大人還說了很多,而且都是立足百姓角度,對福州發展大大有利的言論。”
“比如顧大人在剛來福州的時候,就曾說福州是個福地。那時臣還不懂,便問了一句為什麽。”
“顧良大人當時看著海岸的方向,說這裏將成為大明最為商業化的城池,也會是大明未來商品的最大集散地,還是最有“錢途”的城池。”
“當時的福州百廢待興,正是最為荒蕪的時候。臣隻當顧大人是在開玩笑。結果短短幾個月,就有數不清的商賈來到福州。”
“在那之後,更是建成了一個個小區、一個個產業,福州幾乎一天一個樣。至此臣才明白,顧大人不是在說空話。他說的是存乎其心的計劃。”
“而後在顧大人的組織和教導下,所有的福州官員都投入到了這場福州大建設中。也正是從那時候起,無數商人豪紳來到福州,並且還都帶了無數銀子。”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顧大人開啟了‘補貼政策’,用顧大人的話說,我們這些官員招待商隊,把他們吸引到福州這裏來是在為百姓們辦事。總不能自己掏腰包吧,如此豈不是成了公私不分。”
聽到方克儉的話,朱元璋又一次點頭。雖然這說法是建立在官員在青樓大肆花銷的基礎上,但分清公私才能厘清責任。
這一點朱元璋是讚同的。
看到朱元璋點頭,方克儉信心大增:“顧大人還說,公私不分就會滋生貪汙的溫床,而這些就是搜刮百姓的開始,他決不允許這樣的事在福州發生。”
“基於此,顧良大人還提出了一個方針。就是大方向上跟朝廷齊步走,像這種細枝末節的小地方,地方自己自行方便就行了。”
方克儉後麵所說的這些內容,讓朱元璋有些動容。
他此時也不知道說什麽才好,因為他非常清楚,方克儉提到的這些都是對的。為官不隻要公私分明,而且還要做到有主見,有規劃。
顧良的這些主張,正是一個地方官應有的籌謀。
這事朱元璋早已清楚,就如同人們口中所說的“皇權不下鄉一樣”。他的權利延展不到大明的每一個角落,所以他才設立了糧長。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事情都能掌握在手的。朱元璋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的結果,就是最後疲累致死。
而且大明一個京城之外,還有三十一州,一千多個縣。這麽多地方的情況各不相同,沒有什麽政策能適配所有地方,所以地方官必須有他們自己的主張。
況且,所謂州牧,就是帶天子牧民之意,若是顧良沒有這些說法,朱元璋才覺得他不稱職。
想到這些,朱元璋再看方克儉的時候,眼神開始變了。
公私分明,眼光長遠。
這是方克儉眼中的顧良,若其真是如此,還真是足以改變當初那個兩袖清風的方克儉。
朱元璋歎了口氣,想了想方克儉所言,心裏的那股火氣消散了不少。
如方克儉所說,他們的花銷,為福州帶來了幾百萬兩的投資銀子。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將那些富商的錢盤活,還可以讓福州的百姓過上好日子。
確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如此一來,顧良為他們報銷的那些開銷,就不能算得上是貪汙,最多是花銷太過。
而且顧良利用這種手段,還將大批自己引入了福州,將福州建設成了如此繁榮的模樣。可以說不但無過還頗有功勞。
官員用官方的錢去青樓,還有功勞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