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春,冰雪還未融化,秦國的兩支大軍,快速向兩個方向奔去。
嬴政猶如狂暴的獅子,一刻也等不了的姿態,兩支大軍虎視端端地進駐邊境,完全一副速戰速決的樣子。
魏王受不了了,不但要麵對王賁的大軍,楊端和的大軍也擺出陣勢,死死地掐住魏軍後退的路線。魏王拚命地向各處求援,聲音傳的很大,卻沒有一點聲音。
燕王和楚王也很無奈,不是他們不支援,而是嬴政戰事準備的太充分,根本不敢派出軍隊。其實燕王有點後悔了,派出戍衛軍在易水河畔,秦國相應的也派出戍衛軍對峙,哪裏能過的了河。
易水總部,荊軻、燕丹、鞠武、田光全都在。在這個時候,所有的個人恩怨全都放下,密切注視著秦軍動向。嬴政擺出來的姿態太嚇人了,如果燕國敢支援魏國,戍衛軍統帥零羽完全有理由對燕國展開攻勢。
鞠武不自信地言道:“陳兵易水河畔,難道錯了嗎?倘若秘密調兵,雍城之兵根本不會到來。如果現在再派出大軍支援魏國,就會對上楊端和的部隊,那可全是老兵,我燕軍除了戍衛軍,根本打不過。”
荊軻冷笑道:“叔叔做的沒錯,提前有了準備,以防秦國偷襲。形勢很明了,大梁城再堅固,也有攻破的一天,天下就沒有攻不破的城池,何況魏王一點戰爭準備都沒有。總之一句話,魏國注定被滅。”
“我現在最期待的是秦楚之戰,聰明反被聰明誤,嬴政太急了,統帥之人居然不選王翦,選了個才智平庸的李信。李信這個人,隻能為將,不能為帥,他根本不是項燕的對手。項燕加上羋啟和嬴冉,李信憑什麽打贏楚軍?”
田光附和道:“隻要秦軍一敗,至少三年之內,我大燕無憂,最多丟些土地罷了。秦國想要統一中原,就必須先拿下楚國,倘若攻我大燕,隻要我們收縮兵力,隔河對峙,耗也能耗死秦國。”
“秦國想要吞下楚國,沒有四十萬大軍不可能辦到,再想要攻我大燕,起碼也需要三十萬以上。雙線作戰,兵力消耗之下,秦國根本沒有那個國力再攻我大燕。現在我很期待,項燕會消耗多少秦軍呢?不需要多,隻要十五萬兵力就夠了。”
“秦國的賞罰製,死人可比活人的撫恤金還要高。”
燕丹不自信地問道:“諸位都認為秦楚之戰,秦國會敗嗎?本太子對嬴政那個家夥太熟悉了,別看整天一副與人和善的模樣,其實他滿腦子都是算計。趙遷被他算的陪了國,我看齊王也有這個趨勢,那個姚賈口才太好了,絕對能騙死他。”
幾人麵麵相覷,如果燕丹不說,許多人都忘記了齊王的存在。這位齊國的君王,荒廢軍務太久了,真不知道他拿什麽保住自己的國家。那位秦國上卿姚賈,每每出使列國,都能將死馬說成活馬,那個口才確實好的不能再好。
列國之人都沒關注齊王,而姚賈冷不聲地去了齊國一趟,居然與齊王達成了結盟協議。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再衰落,國力也比燕國強,弄的燕王不得不拉出戍衛軍。
沒錯,燕王這麽做,並不是真的想與秦國為難,而是提防齊國。秦國就夠燕國難受了,如果齊王也派兵過來,估計燕王喜會毫不猶豫地遷都。
而那位口才很好的姚賈,樂悠悠地進入了鹹陽,直接覲見了嬴政。
嬴政問道:“你隻去齊國,為什麽不去其他幾國?”
姚賈笑道:“君子不立圍牆之下,縱觀列國,現今隻能去齊國。”
“楚國,我大秦就要與之開戰,楚王負芻可能不殺我,但是昌平君大人肯定會殺我。我去那裏沒用,隻有等到秦楚之戰結束以後,我才會去。”
“燕國,燕王喜都派出戍衛軍了,秦燕遲早會有一戰,我去那裏還能做什麽?一點用處也沒有。不能為我大秦取得利益之事,下臣沒有心思去。”
“魏國,那就更不用去了,大王擺出來的姿態,按照我的估計,必定能一舉吞並魏國。何況魏國夾在秦、燕、楚中間,領土範圍狹小,我大秦想要統一中原,就必須要滅掉魏國。”
“這些國家都不能去,所以我才想到去齊國。齊王不愧是位昏庸的君王,貪圖享樂久了,連基本的列國局勢都分不清,再加上後勝丞相與我配合,達成聯盟協議,更能為我大秦換來更多的利益。這個聯盟,必須要結,遠交近攻乃是我大秦國策,我就以齊燕、齊楚以前的矛盾,同時賄賂後勝等人,說服了這位昏聵的齊王。”
嬴政笑道:“這個結盟很重要,我大秦雙線作戰,兵力吃緊。隻要齊國擺出姿態,燕、楚兩國根本不敢派出所有兵力,以防齊國背後偷襲。燕王喜果然膽小,嚇得連戍衛軍都調出來了,我看那位在皇族麵前怎麽說?”
姚賈樂嗬嗬地笑道:“戍衛軍對外不對內,整整三萬戍衛軍啊,皇族的老人們估計都坐不住了。燕王頂著這個壓力,膽子隻會越來越小,遲早會將戍衛軍撤迴去,改換地方軍隊駐紮。”
“零羽大人做的很漂亮,亮明了旗幟,也派出三萬雍城之兵對峙,燕王的壓力就更大了。戍衛軍不退,零羽大人就不會退,皇族老人們隻會責罵燕王,遲早會頂不住壓力。如果所料不錯,燕王必會在半年之內,將戍衛軍撤迴,換上其他部隊鎮守。”
“我大秦為了這一戰,準備了很長時間,列國根本就沒有那個準備。燕王也是迫不得已才派出戍衛軍,因為他膽子小嘛,可用了戍衛軍,他的君王之位就不穩定。再加上燕國內部的矛盾,燕丹太子的存在,估計很長時間,燕國的國力都會在內亂中消耗殆盡。”
君臣兩人在那裏樂了一陣,嬴政又問道:“你覺得本王什麽時候能拿下楚國?”
聽到這個問題,姚賈皺了皺眉,坦誠地言道:“大王還是太急了,楚國我出使過多次,楚國內部看似混亂,但一直有嬴冉太後掌權。隻要楚王不犯錯,很長時間都不會被趕下台,畢竟楚國能成君王的皇子死的太多,現今隻能用負芻。”
“如果我大秦再等待幾年,坐等楚國君王交替,朝局跌宕,再功楚方是最佳時機。現在秦楚之戰就要打響,負芻的楚王之位隻能更穩固,所有列國都是這樣,內部可以亂,但是遇到外部危機,都會團結起來。”
“再加上大王不用王翦老將軍,改用李信將軍,兵力隻有二十萬,根本拿不下壽春。李信資曆還是太淺了,下臣認為,應該派軍支援,隨時做好圍困壽春的兵力。”
嬴政笑道:“姚賈啊,我大秦需要新鮮血液,不能總是讓老將出馬。既然李信敢挑起這個擔子,私下裏應該做好了功課,我們就應該給他足夠的信心。現在再說這樣的話,難道讓本王將他調迴來嗎?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
“二十萬兵力確實不夠,隻要等他平原大勝以後,圍困壽春之時,後續的兵力就會相應補上。現在不派兵,主要是讓李信放心,本王不會另換其他大將取代他的位置。”
姚賈言道:“大王能想到這一步,下臣也就放心了。”
看著姚賈退去,嬴政心裏總覺得哪裏出現了問題,王翦說二十萬兵力不夠,零羽和姚賈也這麽說,難道自己真做錯了嗎?想要整合大量的兵力,準備起來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自己真的沒有多少時間,三年之內必須統一中原,希望李信不要讓自己失望吧。
再將目光看向魏國,兩線作戰,魏國肯定要提前拿下,方能出動更多的兵力支援李信。嬴政也不指望李信能攻破壽春,隻要他能圍住壽春三個月,就算達到戰略目的。
時間過去很快,一個月後,王賁捷報傳來,已經將大梁城團團圍住。各處城池都被吞並,魏國主力軍全都壓縮在大梁城,就等著河渠水勢漲高,水淹大梁城。
而李信的動作更快,已經將楚國外圍的城池全部吞並。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麵進攻楚軍,占領寢城。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占領了平輿。
兩支軍隊呈鉗形之勢,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占兩城後,已經將燕軍主力圍困在平原上。項燕部隊居然沒有進駐壽春,而是在平原上駐紮營盤,隻等李信渡過洪河,與之決戰。
這一目的,恰恰是李信想要的,隻需修整半個月,渡過洪河,展開決戰。嬴政看到這裏,自己都笑了,論平原交戰,楚人哪是秦人的對手。
洪河乃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跨度太廣,李信修整的這段時間,估計就是選擇渡河地點,以免楚人半渡而擊。李信確實不笨,天下人都知道北方人不習水戰,那我就根本不與你水戰。
這裏的戰事,尚需要一段時間,而魏國那邊,更是傳來捷報。楊端和部隊主動出擊,切斷了魏國逃向燕國的道路,就算燕王想派兵支援,也辦不到了。
這一天,捷報頻傳,整個鹹陽城喜氣洋洋,嬴政也暗自點頭。無論是王賁、還是李信,首戰告捷,一路都沒有抵擋之勢,初步目的都達到了。如果所料不錯,秦魏之戰結束,李信與項燕的決戰,也會相應的打響。
嬴政猶如狂暴的獅子,一刻也等不了的姿態,兩支大軍虎視端端地進駐邊境,完全一副速戰速決的樣子。
魏王受不了了,不但要麵對王賁的大軍,楊端和的大軍也擺出陣勢,死死地掐住魏軍後退的路線。魏王拚命地向各處求援,聲音傳的很大,卻沒有一點聲音。
燕王和楚王也很無奈,不是他們不支援,而是嬴政戰事準備的太充分,根本不敢派出軍隊。其實燕王有點後悔了,派出戍衛軍在易水河畔,秦國相應的也派出戍衛軍對峙,哪裏能過的了河。
易水總部,荊軻、燕丹、鞠武、田光全都在。在這個時候,所有的個人恩怨全都放下,密切注視著秦軍動向。嬴政擺出來的姿態太嚇人了,如果燕國敢支援魏國,戍衛軍統帥零羽完全有理由對燕國展開攻勢。
鞠武不自信地言道:“陳兵易水河畔,難道錯了嗎?倘若秘密調兵,雍城之兵根本不會到來。如果現在再派出大軍支援魏國,就會對上楊端和的部隊,那可全是老兵,我燕軍除了戍衛軍,根本打不過。”
荊軻冷笑道:“叔叔做的沒錯,提前有了準備,以防秦國偷襲。形勢很明了,大梁城再堅固,也有攻破的一天,天下就沒有攻不破的城池,何況魏王一點戰爭準備都沒有。總之一句話,魏國注定被滅。”
“我現在最期待的是秦楚之戰,聰明反被聰明誤,嬴政太急了,統帥之人居然不選王翦,選了個才智平庸的李信。李信這個人,隻能為將,不能為帥,他根本不是項燕的對手。項燕加上羋啟和嬴冉,李信憑什麽打贏楚軍?”
田光附和道:“隻要秦軍一敗,至少三年之內,我大燕無憂,最多丟些土地罷了。秦國想要統一中原,就必須先拿下楚國,倘若攻我大燕,隻要我們收縮兵力,隔河對峙,耗也能耗死秦國。”
“秦國想要吞下楚國,沒有四十萬大軍不可能辦到,再想要攻我大燕,起碼也需要三十萬以上。雙線作戰,兵力消耗之下,秦國根本沒有那個國力再攻我大燕。現在我很期待,項燕會消耗多少秦軍呢?不需要多,隻要十五萬兵力就夠了。”
“秦國的賞罰製,死人可比活人的撫恤金還要高。”
燕丹不自信地問道:“諸位都認為秦楚之戰,秦國會敗嗎?本太子對嬴政那個家夥太熟悉了,別看整天一副與人和善的模樣,其實他滿腦子都是算計。趙遷被他算的陪了國,我看齊王也有這個趨勢,那個姚賈口才太好了,絕對能騙死他。”
幾人麵麵相覷,如果燕丹不說,許多人都忘記了齊王的存在。這位齊國的君王,荒廢軍務太久了,真不知道他拿什麽保住自己的國家。那位秦國上卿姚賈,每每出使列國,都能將死馬說成活馬,那個口才確實好的不能再好。
列國之人都沒關注齊王,而姚賈冷不聲地去了齊國一趟,居然與齊王達成了結盟協議。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齊國再衰落,國力也比燕國強,弄的燕王不得不拉出戍衛軍。
沒錯,燕王這麽做,並不是真的想與秦國為難,而是提防齊國。秦國就夠燕國難受了,如果齊王也派兵過來,估計燕王喜會毫不猶豫地遷都。
而那位口才很好的姚賈,樂悠悠地進入了鹹陽,直接覲見了嬴政。
嬴政問道:“你隻去齊國,為什麽不去其他幾國?”
姚賈笑道:“君子不立圍牆之下,縱觀列國,現今隻能去齊國。”
“楚國,我大秦就要與之開戰,楚王負芻可能不殺我,但是昌平君大人肯定會殺我。我去那裏沒用,隻有等到秦楚之戰結束以後,我才會去。”
“燕國,燕王喜都派出戍衛軍了,秦燕遲早會有一戰,我去那裏還能做什麽?一點用處也沒有。不能為我大秦取得利益之事,下臣沒有心思去。”
“魏國,那就更不用去了,大王擺出來的姿態,按照我的估計,必定能一舉吞並魏國。何況魏國夾在秦、燕、楚中間,領土範圍狹小,我大秦想要統一中原,就必須要滅掉魏國。”
“這些國家都不能去,所以我才想到去齊國。齊王不愧是位昏庸的君王,貪圖享樂久了,連基本的列國局勢都分不清,再加上後勝丞相與我配合,達成聯盟協議,更能為我大秦換來更多的利益。這個聯盟,必須要結,遠交近攻乃是我大秦國策,我就以齊燕、齊楚以前的矛盾,同時賄賂後勝等人,說服了這位昏聵的齊王。”
嬴政笑道:“這個結盟很重要,我大秦雙線作戰,兵力吃緊。隻要齊國擺出姿態,燕、楚兩國根本不敢派出所有兵力,以防齊國背後偷襲。燕王喜果然膽小,嚇得連戍衛軍都調出來了,我看那位在皇族麵前怎麽說?”
姚賈樂嗬嗬地笑道:“戍衛軍對外不對內,整整三萬戍衛軍啊,皇族的老人們估計都坐不住了。燕王頂著這個壓力,膽子隻會越來越小,遲早會將戍衛軍撤迴去,改換地方軍隊駐紮。”
“零羽大人做的很漂亮,亮明了旗幟,也派出三萬雍城之兵對峙,燕王的壓力就更大了。戍衛軍不退,零羽大人就不會退,皇族老人們隻會責罵燕王,遲早會頂不住壓力。如果所料不錯,燕王必會在半年之內,將戍衛軍撤迴,換上其他部隊鎮守。”
“我大秦為了這一戰,準備了很長時間,列國根本就沒有那個準備。燕王也是迫不得已才派出戍衛軍,因為他膽子小嘛,可用了戍衛軍,他的君王之位就不穩定。再加上燕國內部的矛盾,燕丹太子的存在,估計很長時間,燕國的國力都會在內亂中消耗殆盡。”
君臣兩人在那裏樂了一陣,嬴政又問道:“你覺得本王什麽時候能拿下楚國?”
聽到這個問題,姚賈皺了皺眉,坦誠地言道:“大王還是太急了,楚國我出使過多次,楚國內部看似混亂,但一直有嬴冉太後掌權。隻要楚王不犯錯,很長時間都不會被趕下台,畢竟楚國能成君王的皇子死的太多,現今隻能用負芻。”
“如果我大秦再等待幾年,坐等楚國君王交替,朝局跌宕,再功楚方是最佳時機。現在秦楚之戰就要打響,負芻的楚王之位隻能更穩固,所有列國都是這樣,內部可以亂,但是遇到外部危機,都會團結起來。”
“再加上大王不用王翦老將軍,改用李信將軍,兵力隻有二十萬,根本拿不下壽春。李信資曆還是太淺了,下臣認為,應該派軍支援,隨時做好圍困壽春的兵力。”
嬴政笑道:“姚賈啊,我大秦需要新鮮血液,不能總是讓老將出馬。既然李信敢挑起這個擔子,私下裏應該做好了功課,我們就應該給他足夠的信心。現在再說這樣的話,難道讓本王將他調迴來嗎?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
“二十萬兵力確實不夠,隻要等他平原大勝以後,圍困壽春之時,後續的兵力就會相應補上。現在不派兵,主要是讓李信放心,本王不會另換其他大將取代他的位置。”
姚賈言道:“大王能想到這一步,下臣也就放心了。”
看著姚賈退去,嬴政心裏總覺得哪裏出現了問題,王翦說二十萬兵力不夠,零羽和姚賈也這麽說,難道自己真做錯了嗎?想要整合大量的兵力,準備起來就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自己真的沒有多少時間,三年之內必須統一中原,希望李信不要讓自己失望吧。
再將目光看向魏國,兩線作戰,魏國肯定要提前拿下,方能出動更多的兵力支援李信。嬴政也不指望李信能攻破壽春,隻要他能圍住壽春三個月,就算達到戰略目的。
時間過去很快,一個月後,王賁捷報傳來,已經將大梁城團團圍住。各處城池都被吞並,魏國主力軍全都壓縮在大梁城,就等著河渠水勢漲高,水淹大梁城。
而李信的動作更快,已經將楚國外圍的城池全部吞並。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麵進攻楚軍,占領寢城。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占領了平輿。
兩支軍隊呈鉗形之勢,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占兩城後,已經將燕軍主力圍困在平原上。項燕部隊居然沒有進駐壽春,而是在平原上駐紮營盤,隻等李信渡過洪河,與之決戰。
這一目的,恰恰是李信想要的,隻需修整半個月,渡過洪河,展開決戰。嬴政看到這裏,自己都笑了,論平原交戰,楚人哪是秦人的對手。
洪河乃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跨度太廣,李信修整的這段時間,估計就是選擇渡河地點,以免楚人半渡而擊。李信確實不笨,天下人都知道北方人不習水戰,那我就根本不與你水戰。
這裏的戰事,尚需要一段時間,而魏國那邊,更是傳來捷報。楊端和部隊主動出擊,切斷了魏國逃向燕國的道路,就算燕王想派兵支援,也辦不到了。
這一天,捷報頻傳,整個鹹陽城喜氣洋洋,嬴政也暗自點頭。無論是王賁、還是李信,首戰告捷,一路都沒有抵擋之勢,初步目的都達到了。如果所料不錯,秦魏之戰結束,李信與項燕的決戰,也會相應的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