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烏有開始去創華社上班,是在某個秋天。
那天,烏有身患重感冒,不能像往常一樣去桂川散步,隻能整天窩在被子裏。他身子確實不夠強壯,可也從不患病,想不到一次感冒卻病得臥床不起。進大學之前,他一直專心學習,生活非常規律;進大學之後,他經常曠課,睡眠時間因此很充足,極少感冒。烏有頭疼得厲害,十分沮喪,呆呆望著窗外的浮雲。
就這樣到了傍晚,夕陽染紅了天邊的白雲,突然聽見有人敲門。
客人?房東?
“來啦。”烏有窩在被子應了一聲,看到桐璃推門進來。
她掃了一眼屋內,說道:“哦,原來你住這兒。”
“桐璃。”烏有慌忙起身,“你怎麽來這兒了?”
“真是什麽都沒有呀。”
桐璃呆立在房間裏,把烏有的話當耳旁風,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房間朝北,隻有八張榻榻米那麽大,家具極少,看起來就像剛搬家一樣。除了廚具,就隻有一床正在用著的棉被、一台壁爐以及一部十九英寸的電視機,其他的半年前都塞到了壁櫥裏麵了。不是家人沒給他寄行李,烏有隻是覺得,這個世界裏隻有他和那位青年的亡靈,實在沒有必要鋪張浪費。電視也不過是用來看看天氣預報。
“感冒了吧,今天沒看到你,有點擔心。”
從那天起,不知什麽原因,烏有每天都會在桂川河畔遇到桐璃,然後兩人在河心島閑聊一個小時,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兩個月。就這樣,烏有散步的時間從一個小時增加到兩個小時,每天麵壁煩悶的時間減少了一個小時,其他沒發生任何變化。烏有對這個習慣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好感,也沒有刻意去停止。
隻是最近,夢到那位青年的次數少了些。
“你怎麽知道我住這兒?”烏有抑製住心中的不悅,再次問道。
“我什麽都知道。”桐璃說謊時底氣很足,她肯定是哪天跟蹤了烏有才知道他的住處的。烏有腦子昏昏沉沉的,竟然信以為真。
“你好像感冒得很嚴重。”
桐璃脫了鞋,也不打聲招唿就走到烏有身邊。她雙手叉腰,長歎一口氣說道:
“沒辦法,看來我得煮點粥給你吃。”
她躊躇滿誌地打開電飯煲的蓋。
“啊,沒有米飯。”
“今天還沒煮。”
“你打算一整天都不吃飯嗎?”她表示難以置信,非常困惑,來迴擺弄著飯勺。“要是我不來,你豈不是要餓死?好吧,讓我來煮,米在哪兒?”
“下麵。”
烏有也覺得不好意思,加上生病,說話聲越發小了。桐璃在水龍頭下方亂糟糟的收納處找了一會兒,驚歎道:“不是吧,米袋都空啦。”說罷舉起米袋,裏麵隻剩一小撮碎米。
“不是吧,怎麽搞的?一個人住都是這樣嗎?”
烏有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何,隻好默不做聲。
“這樣吧,我馬上就去買。你可得好好活著,等著我迴來。”
說完她打開小冰箱,再發出一聲驚歎。“怎麽連個雞蛋都沒有!”裏麵是空的。
“順便買點菜吧。”
“不用買菜。”
一直不說話的烏有終於忍不住說了句話,想要製止她的進一步行動。可桐璃已經穿上拖鞋,出了房間。
“你沒去上課,不打算當醫生了嗎?”日落一個半小時後,桐璃用唯一的一隻鋁鍋煮著粥(裏麵放了雞蛋和雞肉,有點像雜煮),邊忙邊問烏有。她頭發紮在腦後,腰前係著自帶的圍裙。
“嗯,醫生嘛……”
在明白自己遠不如那位青年之後,他就放棄了當醫生的想法。醫生這個職業,並非“自己熱愛”的工作。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逃避。
“這樣啊,真可惜,好不容易進了大學。”
桐璃的語氣裏倒並沒有透露出多少遺憾,說到底,她隻是個外人。
“也好,多虧你不想當醫生,我們才能這樣每天見麵。若要當醫生,肯定得每天去上課吧。”
烏有突然有個疑問,那些同學現在有沒有什麽變化?去年他們總是夜不歸宿,玩得很放縱,現在是不是在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除自己以外,還有沒有其他人總是逃課?倒不是因為寂寞,隻是什麽事情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實在無聊。
“你想做兼職嗎?我知道有一份好玩的工作。”
“兼職?”
桐璃突然像個中介,烏有不大適應。
“嗯,京都有家雜誌社,叫創華社,規模不大,在招記者助理,你要不要試試?”
“臨時的啊。”
“剛開始是臨時的,要是做得好,也有可能轉成編輯。”
烏有很少上課,也沒奢望會得到學分。好的話就是留級,不好的話很可能被退學。家裏還有個弟弟,不可能專門供他一個人。思前想後,他不得不正視現實中的各種問題。
總之,首先得活下來。若是死了,簡直是對那位青年的最大侮辱。一向糊塗的烏有,這點道理還是明白的。
“那就試試吧。”
烏有考慮了一會兒,給出了肯定答複。他完全不了解何為采訪,不過人家招聘的是助手,要求應該也不是很高,自己雖然沒什麽能力,可應該能夠勝任。
“太好啦,下次我給你推薦!”
桐璃高興地笑了起來,粥溢出來了。她關掉火,把粥盛出來,在表麵放上海苔。
“好啦。”
“啊,謝謝。”
答應做兼職而已,她為什麽高興成這樣?烏有沒細問。
烏有吃了一口,發現焦味很重,鹽也放多了。不過他已經好久沒吃過熱飯了。
“真好吃。”他發自內心地讚揚道。
1
這天,烏有十點就醒了。並不是自然醒,是被吵醒的。睡得正香,突然傳來驚天動地的聲音,周圍也搖晃得厲害,他以為是地震。醒來發現自己裹著被子倒在地毯上。
他整晚都為桐璃看守著房門,大概七點入睡,才睡了三小時。雖說睡眠時間很短,可也休息得比較充分。可能是他習慣了采訪時不規律的作息,短時間內也能熟睡。
十點起床後,他不知道該做什麽。也許跟昨天一樣,協助村澤展開調查,當然,這得是在他要求之後。烏有可不想一個人擅自行動,做采訪以外的事情。他隻想平安度過接下來的幾天時間,如果可能的話,希望他們能忘了自己的存在。當然,這不大可能。
烏有第一次祈禱整天平安順利。兩年前,他懷有堅定的信念,將“安穩”這個詞從字典裏摳掉了(當然,專心向學也是一種安穩)。而在此後的生活中,即便沒有祈禱,生活也過得如同一潭死水,非常安穩。比起心理上的安定,現在必須先找出一種穩定事態的方法。至少,不要讓他們采取任何極端手段。烏有深知困難重重,當然,他也知道連自己的內心都尚未平靜,無法承擔起穩定外部事態的責任。對不擅長人際交往的烏有來說,在別人看來易如反掌的事情,他處理起來卻顯得非常艱難。
也就是說,烏有內心的不安更加嚴重與危險。到現在為止,他一直獨自待在陰暗的小房間裏深思,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也沒有任何進展。他隻能等待,陷入被動,焦慮不安。
——若是那個人處在這種狀態,肯定能妥善處理。烏有想起了高中時代唯一的“朋友”,他在班裏非常受人歡迎,是唯一不喊烏有全名的人。在當時,烏有作為一個“超愛學習的小子”,備受同學們的冷落,隻有他毫不介意,同他毫無顧慮地聊天。當時,烏有對他的親近並沒有好感,現在想來,那是高中時代唯一值得懷念的迴憶。可他在烏有複讀時遭遇了交通事故,不幸遠去,過早地結束了一生。參加他的葬禮時,遺像中的他麵帶笑容,注視著到場的每一位親朋。
醒來一段時間後,烏有仰麵躺著,望著天花板。隨後,他起身打開窗戶,看到的仍是那片樹林,視線不由得轉向白色露台。視線被屋頂擋住,幾乎看不到圓形舞台。那片被鮮血浸染過的地方就像被白雪掩蓋了一般,鋪著白沙的地麵與露台沐浴著朝陽,發出耀眼的光芒。
昨天晚上,夫人在沾血的舞台上跳舞。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恐怖,現在迴想起來,不由得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夫人並沒有發瘋,肯定是有什麽力量在驅使她那麽做。到底是什麽力量?不過,更讓人驚奇的還是冷眼旁觀的村澤。
烏有做了個誇張的動作,想將自己從雜念中拯救出來。他還有其他事情需要思考。
“烏有,早上好啊。”
桐璃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她聲音太大,對剛起床的烏有來說未免太吵,簡直能引起腦震蕩。牆上立體主義畫作中的人也對此表示不滿,臉部扭曲著。
“剛才有強烈地震呢。我給你送早飯來啦。”
桐璃端著一個餐盤,上麵放著四塊剛剛烤好的黃色吐司,香味撲鼻。她又一個人去了廚房?算了吧,太陽都升起來了,還是不擔心的好,晚上好好看著就行了。
“好吃吧,可別把四塊都吃了哦,有兩塊是我的。給——”說著,桐璃把吐司遞給烏有。吐司上麵塗著厚厚的草莓醬,大概有一公分那麽高。紅色半透明的草莓醬裏密密麻麻擠滿了黑色的小顆粒,讓人反胃。烏有的胃在抗議,不想一大早就吃這麽甜膩的食物。
“你不吃嗎?”
“吃。”
難得她特意端來的早餐,也確實餓了,烏有就咬了一口。草莓醬粘牙,滿嘴都是。
“好吃吧?”
“啊。”烏有無奈地點點頭。
“給,這是咖啡。”
“莫非咖啡裏還放了糖?”
烏有心頭湧起一股不安。桐璃是如此愛吃甜食,往咖啡裏放三四塊方糖是常有的事,那就沒法喝了。
“說什麽呢,我知道你愛喝黑咖啡。”
“啊,太謝謝你了。”
烏有放心地喝了一大口,終於將粘在牙齒上的草莓醬衝洗下來。可能咖啡豆放得過多,味道顯得很苦,不過總比甜膩好得多。烏有也並非愛吃鹹的東西,隻是不像桐璃那麽愛吃糖。
“你知道嗎?”莫名其妙來這麽一句,當然不知道。桐璃不管不顧地繼續說道:“結城和村澤在客廳裏吵架呢。”
“吵架?”
“對,吵得可兇了,真可怕。”
吵架?昨晚是村澤和夫人吵架。看來情緒的爆發是在所難免。烏有迫切希望不要有什麽問題引發這場戰爭。
“要不要去看看?”
桐璃雙眼放光,向烏有發出了邀請。烏有總覺得,這個時候她的神情就像貓咪看到了木天蓼(1),蟻群看到了糖塊。
“真拿你沒辦法。”
烏有的感冒好了大半,已經可以走動,隻好陪桐璃去。若是不陪,她肯定會一個人去,那樣更危險。烏有將運動衫係在腰間,放下盤子,走出房間,心情還算輕鬆。
2
“你們來得正好。”
帕特裏克神父叫住烏有。結城與村澤扭作一團,神父正在勸架。結城一邊猛揮拳頭,一邊破口大罵,像瘋牛一般,將村澤當成了攻擊對象。神父將他兩手緊緊攥住,可他個頭太小,一個人製止不住憤怒的結城。烏有還不清楚狀況,連忙繞到結城旁邊,用橄欖球中抱人截球的方法阻止他繼續前進。
結城一驚,一時停止了進攻。可烏有勢單力薄,根本沒能扭轉局麵。結城大吼一聲“躲開”,一把甩開烏有,站到村澤麵前,向其下巴猛出一拳,接著拳頭雨點般的砸了下去。
“啊!”
桐璃大叫一聲,村澤被打飛到後麵的牆壁上。他的後背與後腦勺撞到牆上,發出一聲悶響,隨即倒在紅色地毯上。
“村澤先生!”
神父正欲上前,可迫於結城的壓力,停住了腳步。結城的眼裏冒出火來,跟平時大相徑庭。
“小柳,你很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了嗎?”
神父沒有迴答,可也不像烏有一樣嚇得一動不動,他隻是用沉默的方式迴應著結城的挑釁。
“原來……隻有我……這二十年來……多麽愚蠢啊!”
結城罵著自己,眼裏含著淚,臉上浮現著苦笑,俯視著垂頭喪氣的村澤。為了解氣,他還不斷地踢著地上的那個人。村澤一動不動,任他踢。結城一邊踢著村澤的腹部,一邊重複著那句“隻有我”。這句話也傳到了烏有的耳朵裏。
這樣下去,村澤該不會被踢死吧,他好像已經完全失去了意識。結城瘋了嗎?烏有很擔心。
“停下!停下!”
夫人叫著飛奔過來,護住村澤。
“躲開!”
“停下吧,孟先生,我求求你,夠了,真的夠了。”
結城的肩膀在顫抖,一臉憤怒地瞪著躺在地上如死屍一般的村澤,罵了句“畜生”,轉身離開客廳。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一陣暴風驟雨過後,烏有終於清醒過來。眼前的情景完全無法讓人冷靜,也不能理解。現場的氣氛,與昨天相比已經起了很大變化。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烏有問神父。
可他隻是一味搖頭,用一副請勿再問的表情望著烏有,冷靜地吩咐道:“拿水和毛巾來。”
“可是……”
桐璃比烏有先反應過來,她去廚房找水和毛巾,烏有隻好尾隨而去。急忙趕迴來時發現村澤已經被兩個人抬到沙發上躺著,好像恢複了意識。夫人在旁邊,滿臉擔心,不停用手帕擦拭著他嘴唇上的鮮血。現在看來,他隻是下巴發青,並無大礙。神父非常冷靜,檢查過他的腹部,發現並無內傷。
“謝謝。”
“啊,讓你們見笑了。”
夫人拿起濕毛巾,敷住村澤的下巴。
“你還好吧?”
村澤呻吟起來,聲音微弱,絲毫不見平時剛毅果斷的模樣。可能是下巴和腹部的肌肉還出於麻木狀態,他隻能發出斷斷續續的聲音。
“實在抱歉,讓你看到我這副模樣。”
“說什麽呢……”
“尚美,對不起。都是我的錯,結城是對的,是我負了你。”
“好了,別說了。”
夫人用毛巾擦著他的嘴角。
“別說了……”
烏有發現神父有離開之意,就拉上桐璃,跟著他一起來到走廊。他倒不是隨機應變能力強,隻是覺得作為一個局外人,不應該繼續待在那裏。
“究竟發生什麽事了?”
出走廊後烏有再次提問,仍然沒有得到迴答。神父像是沒有聽到烏有的提問,隻是注視著結城離去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連桐璃也沒有刨根問底亂提問題,隻是安靜地站在烏有旁邊。
“罷了,早就知道這無法避免。”神父沉默了一陣,像旁觀者一樣,用冷靜的口吻說道,“你們最好不要知道,並不是知道所有事情都有好處。”
當然,這與烏有無關,這是他們內部的事情。可親眼看到如此激烈的場麵,不聽到一兩句解釋似乎難以釋懷。烏有也知道,這肯定是別人的私事,不應過問。
“……我隻想確認一點,這事跟本次謀殺事件有關嗎?”
意外的是,神父的眼睛呈現半透明狀態,好像是未受過絲毫汙染的深山湖泊一樣。接下來他會說什麽呢,應該不會撒謊才是。若是要撒謊,烏有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
“這……不能說毫無關係,不過倒也沒有太大關聯。”
神父好像知道事情的原委,話說得很有自信。但是,所謂“關係不大”,到底有多大關聯呢?烏有正打算繼續問,神父已經離開。
沒有辦法,烏有隻能和桐璃麵麵相覷。
烏有揣著心事,爬上頂樓想散散心,發現又有人比他先到。那人在最東邊,身體靠著扶手,一動不動。因為是背朝著烏有,不知道他是否在看海。過了很久,這個人還是穩如磐石,紋絲不動。
“結城先生。”過了一兩分鍾,烏有搭話道。
“是你?”結城迴過頭來,無力地笑著。失控的情緒已經整理得差不多了,比在客廳時看到的表情穩重得多。“剛才實在抱歉,不該在你麵前……”
“沒關係。”
烏有不知道該說什麽,隻好敷衍了事。他先開口,卻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麽。可現在抬腿就走,也未免太過唐突,隻好在離結城一米左右的地方,模仿他的樣子開始看海。可能是發生了剛才的事情,現在的海看起來與昨天大不相同。水麵上反射的光以及波浪都與昨天完全相異。這是由看海人的心情決定的吧。事實上,烏有並沒有心思觀察海的模樣。
“結城先生也是來看海的嗎?”
“在這裏,能得到平靜。”
這句話與昨天迥然不同,聽起來甚至有幾分軟弱。看來剛才發生的事情背後,隱藏著太多故事。
“你覺得我是個愛鬧事的人吧?”
“沒有。”
“事實上,過了四十歲,憤怒就不會那麽持久。要在過去,我肯定早就發狂了。”
結城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兩手插入頭發裏亂抓起來,頭慢慢垂下去。那時,烏有甚至以為他哭了起來。
“你愛過誰嗎?”
“嗯?”問題太過唐突,烏有不知所雲。
“女人。”
結城抬起頭,烏有發現,他眼睛發紅,目光很真誠。
“啊,有過。”
“是那個女孩嗎?”
“不是。”
烏有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說實話。換在平時,他肯定不會迴答這種問題,更不會告訴他真實的答案。
“後來怎麽樣了呢?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心情?說不好,肯定是……不,已經忘了。”
“這樣啊。”結城閉上了自己的雙眼。“不過,這跟村澤那家夥還是不一樣啊。”
那句話聲音極小。
“好歹,還是有過啊。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沒有了?”
結城竟然笑了,那並非揶揄的笑,往好的方向說,那是深有同感的笑容。烏有第一次知道,除了自嘲和嘲笑他人以外,這個人還可以露出這樣的笑。
烏有跟誌乃伶子隻交往了一年,捫心自問,他真的忘記兩人在一起時的事了嗎?剛失戀的時候,確實是想盡快忘記自認為努力後得到的瞬間的欣喜與失落、緊張與不安。他以為,若是能夠忘記過去的一切,自己就能成為真正的烏有。忘記他們曾經一起去散步、去爬山、去電影院、去動物園、去遊樂園、去博覽會、去隻園祭、去保齡球館、去日本海、去商場、去旅館、晚上出去看夜景、彼此看望等所有的事情。可是他做不到,最終還是選擇放棄。烏有沒有料到自己竟然能夠坦然麵對此事。就像是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仍然擔心受到敵人的襲擊,戰戰兢兢躲在山裏的士兵。現在的問題是,他真的做到了,忘記了。烏有打算這樣解釋,並不是自己真的忘了,隻是克製住了刻意忘卻的情緒。
“怎麽了?”
“沒什麽。”他勉強笑道,“在你們年輕人看來,我們已經是老古董了,經常會獨自陷入沉思。”
“不會。”
“我曾深切地愛過一個女人。不是和音,而是尚美。”
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烏有打算在結城身上尋找突破口。
他在向一個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人吐露心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我一直以為,她才是我的女人。”
“這種心情,我能理解。”
不知從何時起,氣氛變得相當感傷,也許是從烏有知道自己已經“忘記”那些事之後吧。烏有點點頭,好像在聽別人的故事,卻又不像隻是他人的故事。他被這種不安的心情控製著,無可奈何。
“真的嗎?”結城的目光裏滿是懷疑,“沒關係的,你不用附和我。”
“並不是附和,我也有過類似經曆,有一個不管過多久都忘不了的人。”
就算時間的流逝能帶走關於誌乃伶子的記憶,可烏有無論如何也忘不了十年前拯救自己的那個青年。
到底是為什麽呢?烏有不想知道答案。這與結城的情況有區別,也有相同之處。烏有並非一個容易被環境感染而變得感傷的人,毋寧說,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別人的侵犯。他突然想到,若救他的人是個女子情況會怎樣。烏有一直以為救他的人是青年男子,現在第一次覺得也有可能是位女性。這樣一來,不就沒有必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了嗎?也不會讓別人疏遠自己。當然,這隻是一個希望。
“我真的明白。”烏有把伶子與那位青年混同起來,語氣真摯,小聲說道。
“好吧。”
結城像下了決心似的,說出了那句話,然後繼續望著東麵的大海。
“現在也還愛著她嗎?”
“對。”
“是啊,我也可以為她去死。你會恥笑我吧,覺得這麽大一把年紀還說這些話。”
“不會。”烏有用力地搖頭。
結城聽到這句話,安靜地點點頭。
“來嗎?”他把手從欄杆上放下來,聳了一下肩,邀請烏有道。
去哪裏呢?烏有沒有問,隻是默默地跟著。
“這是什麽地方?”
烏有跟著結城來到三樓正中朝北的房間。房門上沒有掛名牌,門也沒有鎖,結城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有鋪著白絹的沙發、流線形的玻璃梳妝台、橡木床、新藝術派花瓶、圓形台燈、橡木桌等物。白色蕾絲窗簾與烏有房間的很相似。
迴頭一看,牆上也掛著一幅立體主義畫像,這也許是和音的作品之一。這是四幅畫中被分割得最細碎的作品,幾乎完全看不出對象物的原型。著色最不起眼,隻是區分了明暗。這可能是為了諷刺印象派,特地沒有表現光線,隻是突出了相互之間的關係構造,采用了概念方法論。畫麵中間大約三分之一以上的地方有兩根紅色的線條。整幅畫呈灰色基調,紅色線條顯得十分打眼,這種手法使得整幅畫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像在傾訴些什麽。
“這是《取下麵具的女人》。”結城坐在沙發上解釋道。
“麵具?”
仔細看,也不是不能看出輪廓。線條切斷空間,使之具有關聯性。這就是立體主義從不同視角看到的片段給人的衝擊,它能描繪出立體感。兩個境界之間的連接線既分開了視野,又巧妙地表達了作畫者的意圖,著色非常巧妙,甚至完成了分割明暗的任務。那些破碎的片段,不僅是現實中的陰影,也可以認為是腦子裏想象出來的各種“陰影”。這是畫作最後完成的部分。整幅作品技巧嫻熟,主題鮮明。
橫向的線條是衣褶。平滑的曲線描繪的是纖細的香肩,與伸長的脖子連在一起。側臉和嘴邊像碗一樣的東西就是麵具。一隻手伸著,將它戴在臉上。兩條紅色的線從臉中間向下傾斜,一直伸展到畫布的下端。那是係麵具的繩子,抑或是眼淚?
“這裏是……”烏有再次問道。
“和音的房間。”
“不是在四樓嗎……”
烏有望著天花板,想著樓上才是和音的房間。
“四樓的也是,那裏是‘聖域’,住著宗教意義上的和音,安放著作為偶像的和音的象征與本體。這裏住著不為我們所知的和音,她迴歸到普通人時就生活在這裏。”
烏有本來擔心結城知道他發現和音的房間後會懷疑他的動機,想不到他完全沒有任何異常反應。即便知道,也沒有觸動他的禁區,應該沒有大礙。
“和音作為普通人時,生活在這裏。”結城看著牆上的畫,平靜地解釋道。和音在他們麵前帶著麵具,迴歸自我後就生活在這裏。
烏有環視一周後發現,房間裏除了這幅畫,其他的看起來都跟和音毫無關係,甚至可以說有些簡陋。事實上,烏有剛進來時以為這裏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房間。武藤的房間,二十年過去了,仍然有生活過的痕跡。可這個房間裏,什麽痕跡都沒有。和音繪畫的工具、衣服、首飾等都像被轉移到別的地方,這裏看不出任何痕跡。
“這裏為什麽沒有封鎖起來?”
“對水鏡來說,沒有那個必要。”
水鏡……結城竟然直唿其名。
“那家夥隻在乎作為偶像的和音,他甚至想要破壞這個房間。”
烏有望著窗外,發現這裏正對著露台。和音跳舞、墜海,昨晚尚美跳舞——這是與和音聯係起來的第三條線;露台……這個房間……露台正對著的房間——這三者形成一個鈍角三角形,也就是立體主義中的一個三角形基本構成片段。在幾何學或者力學中,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可鈍角三角形就太不穩定了。一旦打破平衡,就會立刻崩塌。
為什麽結城要來這兒?難道不是為了說村澤夫人的事?烏有本以為此刻是問清楚事情真相的最好時機,想不到竟然判斷失誤,他越想越生氣。
結城看穿了烏有的心思,不久,他開始說起尚美。
“……尚美是個溫柔的女人,一直就是這樣。她七歲的時候父母雙亡,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絲毫看不出她有如此慘痛的經曆。他們兄妹寄居在無情的叔父家中,肯定受了不少苦。尤其是尚美,她還那麽小。不過她自己對這段經曆閉口不提。”
“原來如此。”
烏有找不到合適的話來應對結城的傾訴。
“武藤抱有強烈的野心,他想瘋狂地報複曾經作踐過他的人。後來竟然開始利用尚美,將她作為達成自己目標的工具。”
結城將臉捂住,聲音越來越沉重,再也說不下去了。
“看看我們周圍,到處都是人。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膚淺而表麵的東西。尚美的身邊有優秀的哥哥,還有偏愛親生孩子的叔母。就在她受夠了這樣的生活之後,和音出現在我們麵前。我滿懷希望地開始了新生活,期待和音能夠拯救我的心靈。可事實上,我信仰的並非和音,而是尚美。她用似水的溫柔,感化了我,安慰著我。可她竟然成為別人的妻子,成了村澤夫人。我一直以為,尚美知道我對她的心意。這不是我自誇,啊,也許真的隻是我一相情願。”
說罷,結城陷入沉默,一動不動,他大概在迴想剛才說過的話。烏有靜靜地望著他。不久,他抬起頭。
“可是那時候,我以為自己是信著和音的。等迴過神來,才發現已經太遲。我後悔了整整二十年,好幾次想忘記尚美。遇到前妻時,以為總算能忘記她了,結果還是沒有做到。我抱著前妻的時候,腦中浮現的是尚美的麵容,一直是這樣。現在,我感到後悔與悲哀。”
烏有突然想嘲諷這個完全沉醉在感傷裏、隻知道後悔的人。命運總是這樣,不給人留有餘地和選擇的時間。後悔有什麽用?
若是以前的烏有,肯定拂袖而去,可望著結城哀傷的身影,他並沒有感到輕蔑或不快。烏有不知道是自己變了還是世界變了。
“如月君。”
結城站起身,從書桌抽屜裏取出一本書來。書很薄,裝訂精美,大概不到兩百頁。上麵三分之一為紅色,下麵三分之一為黑色。這是一本舊書,有些退色,側麵呈黃色。
“你看看這本書吧。”說著他就把書給了烏有。
“這是……”
庫爾特·亨利希的《立體主義的奧秘》,看起來像一本立體主義的入門讀物。
“看過就知道了。”結城臉上又浮現出那種扭曲的笑容,“你可別後悔,等迴過神來,一切都晚啦,一切都……”
說完這些,結城把書交給烏有,一臉諱莫如深的表情,像發瘋了似的,深一腳淺一腳地離開房間。他的背影,滿是悲痛與無奈。
3
下麵是盛開著的向日葵,對麵是日本海的波濤,一覽無餘。本以為遭遇突如其來的寒冷天氣會枯萎,想不到它們絲毫不受影響,還是迎著太陽,盛開著碩大的黃色花朵。和音的墓碑也沒有複原,仍然暴露在外麵。雪化之後,土地受到雪水的浸染,顏色有點發黑,周圍的土受到夏日陽光的照耀,已經開始變幹了。昨天鐵鍬在土地上留下的銳角三角形經過海風一晝夜的洗禮,隻剩下模糊的形狀。對於其他人來說,原來的痕跡跟被毀壞的和音像裂口一樣,深深刻在心中。
“是您告訴結城的嗎,神父?”
烏有從靠近洞穴的地方後退了兩三步,向凝視著黑土的神父問道。
“我?”
神父深感意外,望著烏有,就像釋迦牟尼盯著辱罵自己的提婆達多一般,神態十分安詳。烏有望著神父的眼神肯定跟提婆達多非常相似。
“對,知道結城先生秘密的人隻有您……”
“如月先生,你知道那個秘密嗎?”
“不知道,可是……”
“結城本來就應該知道真相,二十年前就應該知道。我當時以為,瞞著他會比較好。想不到……”
神父也退後兩三步,視線開始轉移到向日葵和大海上。
“正因如此,才發生了那件事。”
“您不忍心看下去了嗎?”
“不,我並不同情他。隻是,在這種情況下……”
看來,神父又埋下了新的禍根。若混亂繼續升級,烏有原本不多的腦細胞就更不夠用了。他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應付眼前的情況。難道神父知道他的情況,才故意告訴結城?烏有望著欣賞向日葵的神父,視線中掩飾不住懷疑的神色。
不知是不是感受到烏有目光中傳遞的信息,神父笑著迴過頭來。
“你看到結城與你的相似之處了嗎?”
烏有一愣,這句話像一支利劍,直中靶心。他想了想,坦率地迴答:“確實如此。”
“那不就明白了嗎?”
“什麽?”
“應不應該告訴他。如果你是結城,是不是告訴你比較好?”
神父像布道一般,烏有找不到話來反駁。他不知道那個所謂的“秘密”到底是什麽,可多少也能猜到一點。如果換做是自己……
“難道此事與水鏡先生遇刺有關?”
“等我們離開這裏的時候就清楚啦,就像告訴結城一樣,我也會告訴你……”
這句話怎麽聽都像是反語。神父這句“等我們離開這裏的時候”,好像包含了不可能離開的意思。可那句話裏並沒有不安、恐懼與放棄,而是充滿希望。
神父到底在想些什麽?他好像無所不知,這讓人感到十分不安。
神父將手伸指向天空,像宣講教義時那樣。
“你最好什麽都不知道,就像帕西法爾一樣。”
“帕西法爾?”
帕西法爾——瓦格納格歌劇《帕西法爾》中的主角,是一名“不知道肮髒為何物”的傻瓜騎士。他大智若愚,從惡魔手中奪迴了聖矛,抵製住孔德麗的誘惑,成功地擊敗柯林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烏有不像騎士那樣威武雄壯,不過至少內心渴望跨在馬背上,不懼死亡,持劍戰鬥到最後一刻。
“可是,我知道肮髒。”
“不,”神父糾正道,“你還不知道真正的肮髒。若是知道,肯定不會對自己如此忠誠。”
神父說的是那位青年嗎?烏有覺得自己在他麵前簡直是個透明人,想再後退兩三步。不過這次不同,他的腳並不聽使喚,就像被某種力量控製一樣,那股力量比結城發出的力量更加強大。烏有內心的糾結,連桐璃都不知道,神父怎麽會察覺?
帕特裏克神父像全能的“神”一樣望著烏有,他似乎很享受烏有的反應,甚至心生惻隱。
“別怕,這不是什麽不可思議的事情。我隻是通過你的言行,看到了你體內不屬於你的部分。”
與其說烏有體內住著那位青年,不如說烏有是那位青年的替身更為恰當。哪怕烏有知道無法變成他之後,那個人的魂魄仍然停留在烏有體內。能看到這一點並不奇怪,可至今為止,並沒有人當麵向他指出過,神父卻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烏有很是吃驚。這是因為神父擅長觀察,洞察力敏銳的緣故嗎?
“你也有想要保護的東西吧,就像帕西法爾的聖矛和聖杯那樣的東西。”
他是說桐璃嗎?在這種情況下,烏有必須保護桐璃。可是,聖矛、聖杯到底是什麽呢?看來神父也把桐璃當成和音了,他用具有基督屬性的聖矛與聖杯來指代作為“神”的和音。
“你是建議我不要問為什麽,隻管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東西嗎?”
神父點頭。
“智慧有時候會破壞甚至損毀純粹。你不會將我們從地獄裏拯救出來,因為對你來說,舞奈小姐的重要性不亞於和音之於我們。”
“可是,要是不作了解,如何才能知道誰是敵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呢?”
“相關的知識當然必不可少,現在的你已經充分了解何為危險。”
“我有點明白了。可是您是說有人想要加害桐璃,不,加害和音是嗎?包括您在內?”
神父小聲但誇張地笑起來。
“我們不過期望著和音能複活,現在的問題是采用何種方法才能實現。”
“和音還沒有複活嗎?”烏有的目光追隨著飄落到地上的白色花瓣,囁嚅道。到底是誰是掘墓人?這難道不是複活的象征嗎?
“掘墓到底是代表已經複活還是希望她複活,我不知道。”
“難道,要把桐璃埋葬在這裏麵嗎?”
“這倒不會,舞奈小姐畢竟不是和音。”
這句話不可信。神父說的不過是個人的看法,實際上,這種事情很有可能發生。
“那麽,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難道是‘啟示錄’上說,和音會複活?”
耶穌複活之前的事在“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中都有相關記載。複活之後的悲慘結局,即“最後的審判”,則記錄在約翰的“啟示錄”而並非“福音書”中。武藤(所指也許有部分差異)撰寫“啟示錄”,是純屬偶然還是有意為之?即便是巧合,後來的人也能偷梁換柱,進行曲解。還有,武藤是否真的已經死亡?
“你為什麽要把這些事與‘啟示錄’聯係起來呢?”神父皺著眉,抬起頭來問。
“我也不知道,不過是一時的聯想罷了。”
“‘啟示錄’?它是指‘主’公開與我們所締結的契約,並非大結局之意。換句話說,武藤不過是把從和音那裏得到的啟示寫出來罷了。”
事實也許確實如此,可這也不過是神父的一家之言。武藤的“啟示錄”在被人傳閱的時候應該是起了啟示的作用,既然是作品,很有可能出現與和音複活以及他們的終結相關的內容。
“那本書現在何處?”烏有不屈不撓地問道。
“應該在武藤的房間裏。”
“不,沒有。”
“那就是被人拿走了。”
神父用若無其事的口吻說出了這一恐怖推斷。他們所信仰的“啟示錄”,明明讓讀者產生了有關“最終審判”的聯想。
最讓人恐慌的是“啟示錄”中的“啟示”二字。也就是說,這種東西留有解釋的餘地,有可能誤導讀者。
“我們差不多該迴去了吧。”神父建議道,“別擔心結城,他早已經不是二十年前血氣方剛的年紀了。”
若果真如此倒也無妨,可剛才那憤怒狂亂的一幕曆曆在目,怎麽看都不像是理智的成年人之舉。二十年來,他一直愛著尚美,也就是說即便時隔二十年,初衷還是未變。烏有討厭成年人在閱曆豐富之後變得麻木不仁,這也是他不信任成年人的原因之一。雖然表麵上看來有諸多不同,可從根本上來說,他也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神父轉過身,向和音館走去。
烏有迴過頭才發現,海風把剛才被棄的花朵吹到了海上。
4
烏有翻開結城給他的那本書。雖然不知道結城要他看這本書的原因,可神父給出的謎團、和音館的設計風格、和音的四幅畫作都與立體主義有關,而本次謀殺案和立體主義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樣一想,加上書也不厚,烏有就翻看起來。
庫爾特·亨利希,一九〇二生於德國,是美術評論家,一九三八年前往美國,本書是其移居美國之後在一九五七年完成的作品,距今已經有三十年,日文譯本出現在一九七〇年,由美準堂這一與美術相關的出版社出版發行。從發行年份來看,該書可能有追悼作者之意。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
按照一般慣例,本書首先要介紹立體主義的形成。一九〇七年,帕布洛·畢加索開始創作《亞威農少女》,喬治·布拉克對其創作手法很感興趣,兩人一起交流立體主義的技法與理念,共同創造了立體主義。盡管在創始初期他們是合作夥伴,可二人天資不同,在創作上存在著巨大區別。畢加索喜歡采用《亞威農少女》這樣直觀的風格;布拉克更注重畫麵的整體效果,傾向於使用分解和重組,並將其作為理念與技法最終確立下來。在立體主義成熟時期,畢加索的作品色彩豐富,分解局限於局部;布拉克的作品色彩單一,嚴謹而簡潔。不久,立體主義開始喪失其前衛性。畢加索開始根據自己的靈感創作超現實主義作品;布拉克終生致力於立體主義的研究,技法日臻完善與純熟。若將兩人進行分類,畢加索無疑屬於天才,而布拉克則屬於畫匠。
立體主義的另一位著名畫家是胡安·格裏斯,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與立體主義最為相近。反過來說,也就是他的創作未能脫離教條主義,作品比較僵化。(烏有看了看旁邊的彩色版畫插圖,也同意這一觀點。)事實上,立體主義運動中的教條主義,成為追隨者們最好的學習模板,也就是說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功不可沒。
一般來說,立體主義的作品在獨立沙龍畫展(2)中展出是在一九一一年,二十世紀初是其鼎盛時期,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其地位被超現實主義所取代,宣告了整個立體主義運動的結束。
此外,立體主義從大的方麵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初期是“分析立體主義”,後期是“綜合立體主義”。前者采用多重變化的視角將三維空間的對象展現在二維畫布上,將對象物進行分解之後再重組;後者會在畫布上隱藏實物、報紙的邊緣、壁紙或者椅子的一部分,采用剪貼方法(蒙太奇手法的一種)進行創作。
上述內容可以總結為從多角度將對象物進行分解,再用理性把它們重新組合。通過所謂的“立體主義還原”,將分解開來的對象物表現在二維空間的畫布上。
立體主義作品之所以不會變成僵化的作品,其原因在於畫家可以根據感性將肉眼能看到的部分與肉眼看不到的部分都表現出來。如何將對象物的本質,尤其是人物的精神世界描繪出來,需要較高的悟性。畢加索與布拉克等天才將形式與內涵進行充分融合,這才產生了“立體主義作品”。
同為體現事物本質的作品,立體主義與馬列維奇(3)抽象畫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在表現“本質”的同時還注意表現“形態”。
也就是說,立體主義是一種想要表達一切的方法。其對象不局限於外部形態,還有認識層麵以及物質層麵的本質。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於立體主義畫家來說,剪貼實在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了徹底表現立體主義中的現實主義精神,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表象當做現實,將其放在特定的空間中,並表現出本質。因此,立體主義畫家不得不采取一種新的方法,即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進行複製再粘貼。
烏有在最後一章《立體主義畫家隱藏的意圖及變遷》的書頁裏,發現了一枚黃色紙片。是結城放在裏麵的嗎?紙張已經變成黃色,想必是二十年前留下來的。結城可能在看這個部分的時候得到了某些啟示,想讓烏有也看看。他開始重點閱讀這一部分。
我們通過立體派繪畫,隻能認識到對象物。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觀賞立體派作品的時候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理解,認為每個片段在畫中所占比重相同。事實上,片段中是存在核心的,它經過某種支配作用被異化。
隻有一個核心或者一種物體。事物都以之為中心,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核心占絕對重要的地位,其他各片段所占比重相同。
用圓規畫圓時,我們以一隻腳為圓心,轉動另一隻腳。不管從何處開始,總能繪出一個均等的圓形,起決定作用的是規定其本質的東西——圓心,也就是所謂核心。它占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圓周決定了圓圈內點的多少,可唯獨不能決定圓心。
立體主義導入科學,一方麵能將所有相關事物看成各均等要素的組合,另一方麵也能將對象物與周圍環境分為絕對與相對兩個部分,表現為一個整體。
傳統的透視法把所有的事物平等對待,無論對象如何,全憑人的主觀意向來判斷。以人物肖像畫為例,它就是基於我們的經驗來進行創作的。朱賽佩·阿爾欽博托(4)的一係列作品,老婦人或美女,魯賓的花瓶幻覺(5),都不過是一些擾亂主觀認識的把戲。立體主義既然與透視法背道而馳,繪畫者在表現主題的時候自然要受到規則的約束。畫家必須掌握這種規則,就跟做數學證明題一樣,基本定理必不可少。
這種定理規定了對象的絕對性。反過來說,我們通過立體主義作品,看到了近代人不得不進行條件限定的虛無感。在這個隻能尋求確定答案的世界上,知道“虛無”的人們不得不下意識地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經過立體主義還原後的世界,被展現在空白的畫布上,表現了一種虛無的空間。實際上,描寫對象物的形態,不過是表達繪畫者內在情緒和心理罷了。立體主義中散亂的形狀並未真正還原,它們是投射畫家內心的需求和願望的一麵鏡子。因此,必須將對象物徹底地分解開來,抽象出畫家的想法,從畫法上來說就是要舍棄掉可有可無的部分,直取其本質。
諷刺的是,這意味著將描繪在畫布上的對象物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創造一個“虛無”世界。
但是,立體主義畫家們基於二十世紀精神之要求將對象絕對化這一目標並未實現,他們的想法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漏洞。
根據立體主義還原後重新組合而成的空間,有些部分被掩蓋或省略,最終成為一點。畫家們越是想把那一點去掉,在畫布上留下空白,反而愈加明顯。就像把一個長方形一分為二,再將那兩部分一分為二,如此循環往複,永遠無法將其消除。因為光速以及人類認識事物的能力有限,我們永遠無法達到那一目標,產生真正的虛無。
上述空間與作為核心的絕對空間對立,其實前者才是正負電子以及正負質子組成的絕對物質空間。也就是說,到此為止,絕對唯一的空間內同時有兩種存在。存在的意義被最後的虛無空間所損毀。就像電一樣,同時存在著正負兩極,人們認為獨立存在的對象物隻是其中的一極而已,也就是相對化的極限。正負兩極之間還有許多電子與質子,它們被兩極控製著,同時存在於某個特定的載體。
就這樣,分析立體主義的目標暴露出其局限性。事實上,布拉克並未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不過,他憑借著自己良好的藝術直覺,開創出一條新的、有望克服原有局限性的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綜合立體主義應運而生。在綜合立體主義中,報紙碎片、木頭紋理、椅子等對象物並未出現在作品中,它們被“剪貼”這種方法處理掉了。
前麵已經講過,畢加索等人宣稱他們幾乎可以表現出所有的真實,其實是存在一種如何從虛無的空間中得到解脫的潛意識。
將“核心”實體化是從虛無的空間中解脫出來的唯一辦法。客觀事實與繪畫中被製約的現實(非客觀事實)產生衝突,使得現實物質產生異化。也就是說,僅存在於繪畫中的虛無空間,證明了被異化的客觀事實的絕對性。
在畫布的二維空間內表示三維空間這樣一個最初目的逐漸消失,事實上是布拉克等人為了達到將對象物絕對化的目的對其進行的巧妙的藝術處理。
遺憾的是,這種處理隻能在繪畫中進行。人們在現實世界中,隻能通過相對的認識來區別其他事物。
抽離客觀事物?無中生有?通過虛無空間達到相對化?這些觀點肯定非常重要,可烏有沒有完全明白,隻是隱約知道了一個大概。合上書之後,他覺得還需要參考一下更加通俗易懂的資料。
“找到了嗎?”
“沒。”烏有搖頭。桐璃和他一致認為,昨天和村澤查看武藤房間時,不過是浮光掠影地檢查了一遍。今天他們二人把武藤房間的各個角落都仔細檢查了,但還是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當然,提議再次調查的不是烏有,而是具有偵探氣質的桐璃。
沒有人知道武藤寫的“啟示錄”到底有多重要,也許根本就與本次事件無關,毫無意義。他們兩人就像受媒體蠱惑的大眾,不過是被牽著鼻子走罷了。問題是他們除了這本書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線索。雖說神父解釋過和音與立體主義的含義,結城給他看過立體主義方麵的書,可烏有還是一頭霧水。
如果沒有桐璃,烏有不會玩這種偵探遊戲,他肯定會老老實實待在房間裏,專心防衛,力求自保。現在有桐璃在(昨天還做過那麽出格的事),他也隻好陪著她做這些事。
“這兒也沒有。”
桐璃在書架裏麵找了半天,滿頭滿臉都是灰塵,鼻頭上還蹭了些黑色煤灰似的東西。
“啊,頭發都亂啦,得去洗個澡。”
“就這樣放棄嗎?”
“當然不會。”
話是這麽說,但臉上還是顯出失望的神色。桐璃本想著,和音館的設計如此獨特,肯定有密室或者隱藏起來的書架,可到現在也沒發現。
“是不是結城把書藏起來了?”她沮喪地問。
“也許吧。不過,你隻不過是碰巧看到了結城,也有可能是別人。”
房間沒有上鎖,不隻是結城,誰都可以自由進出,拿走那本書。
“結城為什麽要來這個房間呢?”
“他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也來找那本書?”
“也就是說,他來的時候,書已經不在了?”
“有可能,不過,就是被他拿走的也說不定。總之,這裏沒有。”
“看來那本書與謀殺案有很深的關係。”
“不知道書裏到底寫了些什麽。”烏有裝做若無其事地說道。如果真的存在“啟示錄”(可能武藤在二十年前就把那本書給毀了),從裏麵到底會得到什麽線索呢?他不想引起桐璃更大的好奇心。
“對了,咱們去問結城吧。”桐璃突然高興地叫起來,快速起身,整理頭發,大有不洗澡就直接衝出去找結城之勢。
“喂!”烏有連忙阻止了她。
“怎麽了?”
桐璃很是不滿,瞪著烏有。
“你問了他也不會說呀,人家還在氣頭上呢。”
雖說他們二人打架不是因為桐璃,可烏有也不想讓她再惹麻煩,刺激到已經快崩潰的結城。
“也是。”
桐璃覺得烏有的話很有道理,在門前停下腳步。
“看來還是不行。”
“當然。”
“哦……”
桐璃垂頭喪氣地迴來,坐在椅子上,手搭著椅背,陷入沉思。
“那書裏到底寫了些什麽呢?”
“都過去二十年了,可能是和音的秘密。”
“和音的秘密?有深度?”
“那就不知道了。”烏有隨口應道。他不怎麽相信“深度”這類東西,總覺得跟自己毫無關係。怎樣才能有深度?如何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對於那幾個人來說可能至關重要,可對於烏有來說,不過是一場戲罷了。
不知為何,他心頭又湧出這種情緒。
“怎麽突然不說話了呀?”桐璃問道。
“桐璃。”烏有下定決心,抬頭說道。
“嗯?”
“你為什麽不好好上學?”
“怎麽突然問起這個?”
桐璃倒沒表示抗議,隻是不知道烏有怎麽突然提出這個話題。她參與謀殺案的調查不過是抱著遊戲的心態。
“不知道,上學太無聊了吧,你說呢?”
“……對。”
烏有考慮了片刻,給出了肯定答案。對他來說,高中不過是上課的地方,但若想進東京大學,就不得不去那裏。
“我就說嘛,你應該理解我的心情才是。”
“可我還是按規定上課,專心聽講了呀。”
“我有我的自由,那麽無聊,去了也沒用。”
桐璃真是小孩子脾氣,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露無遺,烏有簡直嫉妒起來。
“河邊好玩嗎?”
“嗯……有時候也沒意思。不過比起待在到處都是人的水泥盒子裏,還是出去看看花花草草的好。多虧出去閑逛,這才遇到了你呀。”
“啊,謝謝。”
“不用謝。”桐璃禮貌地迴應道。
“你爸爸不說你嗎?”
“爸爸?剛開始也說,後來就不管了,他很尊重我的想法。”
“你真被寵壞了。”
“是我說服了他。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過得悠閑一些,尤其是女孩子,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
“哪有這麽說自己的!”
“這有什麽呀。他很理解我,還對家訪的老師說了這些話。”
烏有作為旁觀者都覺得桐璃的爸爸太辛苦,不禁同情起他來。曾經見過他兩次,個子不高,冷靜而溫和。
“我比同學知道的事情多得多,將來肯定能用上,比物理、數學什麽的有用多了。”
烏有很羨慕。迴想起來,二十一年了,有用的本領一點兒也沒學會。
“你爸爸和老師都沒有異議嗎?”
“我聰明呀,考試的時候成績還不錯,大家都羨慕不已。”
桐璃自豪地挺起胸,座椅的前腳翹起,非常危險。
“你記憶力好。”
“是聰明。”
桐璃再次昂首挺胸,不過這次雙腳踩在地上,以防椅子翻倒。
6
烏有根本沒有四處打探消息的念頭,他選擇按兵不動。結城和尚美一臉嚴肅,兩人隔著桌子坐下,一左一右,看來是說了些什麽。
烏有正打算走進客廳,發現氣氛不對,馬上將抬起的右腳收了迴來——幸虧那兩個人沒有注意到。烏有以陰影為掩護,像油蟬般貼在柱子上,窺探著裏麵的情況。他們好像在說些什麽,氣氛比較融洽,不過這也不好說。神父曾經忠告(不是建議,是忠告)過烏有,什麽都不知道最好。可他忍不住,隻要與謀殺案有關,都想知道,哪怕采取這種方式。
“尚美,我想帶你迴去。”
結城的聲音。
“不行。”
她斷然拒絕,語氣十分冷淡。
“那家夥已經死了,你還有什麽顧慮呢?”
“難道是你……”
“當然不是……”結城連忙否認,“不過,我若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幹掉他。”
“啊,這是你一貫的風格。”
“不過,他確實不是我殺的。”
一陣沉默。沒有任何動靜。客廳裏隻有吞咽唾沫的聲音和掛鍾的滴答聲。那邊到底是什麽情形?烏有不敢探頭去看。他隻能根據偷聽到的對話內容、說話的語氣等展開想象。一旦談話停止,烏有心頭馬上充滿了罪惡感。
“不可能。”沉默良久,夫人開口說話。
“太遲了嗎,或者,村澤……”
“不,來這裏之前我就打算和他離婚。”
“那為什麽呢?”
隻聽得一陣手放到玻璃桌麵上的聲音,肯定是結城。
“我不能和你……”
“為什麽?二十年來,我一直深愛著你。”
“不。”夫人打斷了結城的話,說出了真正的原因,“你所看到的,愛戀的,都不是我,而是和音。”
“不!我愛的是尚美你啊。”
“不對,是和音。你看到的一直都是和音,現在也是。我還看到你從她的房間出來。”
“但是,那個房間……”
“任何時候,那裏都是屬於和音的,不可能變成別人的房間。”
“不對,那個房間……”
“沒什麽不對,都一樣……我累了。他這二十年,看到的也都是本該已經死去的和音。總是這樣,我已經受夠了。本來不想來這裏,不過一想到這是最後一次,就當是告別,最終還是來了。”
“混賬!”拳頭捶在桌子上的聲音。
“你沒有看懂那幅畫,那是為你……”
“不是。你之所以傷心,是因為發生了變化。如果和音還是和音,你肯定不會難過的。”
“根本不是這樣。”
尚美沒有迴應。難道是沒有必要?結城強烈的愛意找不到歸宿,連烏有都感受到了他的失落與悲傷。
不久,再次聽到結城壓抑的聲音:“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
夫人仍舊保持沉默。
“沒有可能嗎?”
結城再次確認。與在三樓的那個房間裏聽過的語氣相同,飽含哀怨與請求。
“對。”尚美終於開口了,“你看到的是和音,治愈你的也是和音,所以你……”
“不……我殺死和音是為了解放你啊。”
“你撒謊。”
“是真的,為了你,我可以做任何事。”
“不行的。你並不是真正想殺掉她……”
本來幽怨的聲音,來了個大轉變。
“走吧,我想離開這座島,永遠地逃離和音。在這裏,我還是他的妻子。”
他們好像要離開。烏有連忙走到稍遠的廚房裏躲起來。結城也參與了殺害和音的行動?所有人都是劊子手嗎?這到底是怎麽迴事?看來那個“秘密”果然與和音有關。到底是什麽關係呢?烏有隻掌握了少量的零散信息,無法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
“我不會放棄的。”結城站在客廳裏,對走在走廊上臉色蒼白的尚美喊道。
午餐和晚餐時結城都沒有出現。不知是跟大家一起用餐壓力太大還是不想與村澤同席(也許是後者),繼昨晚水鏡缺席後餐廳裏又少了一個人,感覺太過安靜。迴想起來,到這裏之後,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飯。這不是指飯菜的口味,而是指用餐的氣氛。第一天因為桐璃的裝扮,整個餐廳鴉雀無聲。第二天因為和音的畫像被毀,昨天因為水鏡被殺,今天因為結城和村澤打架,好不容易在如此氣派的豪宅裏享用美食(第三天真鍋夫婦離去後不能再稱為美食,隻是普通飯菜),結果卻變得如此糟糕。恐怕明天以及後天都要延續這種狀態,烏有如坐針氈。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外人早日來和音島營救他們出去。
桐璃拿著土耳其餐具,不斷往嘴裏扒送飯粒,盤子上麵露出一雙眼睛,在注意著周圍的情況。烏有也一樣,沒有人告訴桐璃他們打架的原因,就算問了也不會有人迴答,他很確定。從大家用餐的情形來看,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結城的缺席。烏有觀察著他們,覺得很有趣。
氣氛如此尷尬,多虧桐璃在旁邊,稍微能放鬆一些。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魔鬼,包藏著疑心(烏有並沒有標榜自己沒有),大家都掩飾起來不想讓別人看見。現在的陽光沒有盛夏的感覺,雪化之後,陽光從厚厚的雲層中照射出來,像極了陽春三月的天氣,溫暖著烏有的心。在桂川四處閑逛時,安慰他的不是伶子,而是純真的桐璃,不知那位寄居在自己體內的青年是否得到淨化,至少開始關注周遭的事物。若沒有遇到桐璃,現在恐怕還一個人在河邊散步吧。烏有深知,桐璃有恩於自己,所以要盡全力保護好她。兩年半以來一味逃避的生活應該有所改變,今後要直麵自己的使命,跟以前的烏有說再見。這次行動,隻能成功,不許失敗。
晚飯後,村澤來見烏有。他眼睛紅腫,下巴上貼著白色創可貼。疼痛並沒有消失,他的動作有些遲緩。
“怎麽了?”
正打算整理思緒的烏有看到村澤來訪,感到十分意外,這是他第一次到自己的房間。一直以來,他們都堅持本次謀殺案是內部事件,把烏有當做外人晾在一邊。難道經過今天的打鬥之後,他打算向自己袒露心扉?烏有有些期待,不過他聽到的是與此不相關的話題。
“如月君,”下巴受傷的村澤,聲音比平時低沉,“調查有什麽進展?”
烏有盯著受傷的村澤,不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麽,難道是詰問?
“毫無頭緒,不過,您為什麽……”
“啊,我以為你會有些想法,看來你還不願意告訴我。”
他吐詞不清,目光閃爍。村澤此次前來到底有何目的?該如何應對?隻要告訴他自己所做的事就夠了嗎?不可能,若是這樣,他們大可不必繼續彼此懷疑,弄得身心俱疲。烏有避開村澤懷疑的目光,他不習慣被人這樣對待。
“在那之後有什麽新發現嗎?與密室或者水鏡的房間相關的。”
烏有搖頭。
“到底怎麽了?”
“尚美她……”村澤小聲說道。
“夫人怎麽了?”
“沒什麽,”他果斷地說,考慮片刻之後又改口道,“她認為這一切都是和音策劃的。”
“真宮和音?”
“對。”
村澤一臉嚴肅望著烏有。他遭到結城的毆打之後,不隻是肉體,連精神方麵都受到了極大創傷,嗓音也變了。
“按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和音很久以前就已經去世。可尚美就是這麽認為,她太傻了。所以,我希望你能盡快調查出兇手是誰。”
“兇手……”除了村澤和尚美,嫌犯就隻有結城或神父。烏有正打算這麽說,說了一半還是把後半句吞下去了。為什麽村澤對自己寄予如此強烈的期待?我又不是偵探。難道就因為我是局外人?或者是因為我和桐璃在一起?
“我認為和音並沒有複活。”
“是啊。”
村澤安心地點頭。不過這也從側麵證實,他確實對和音是否已經複活心存疑慮。為什麽?他們作為和音的信徒,本該期盼她複活才對。
烏有想起昨晚村澤說過的話。
“您昨天說,你們殺死了和音,是什麽意思?”
烏有本是隨便一問,想不到村澤的臉色更加蒼白,貼著創可貼的下巴竟然抖動起來。
“我?”
“對。”
“不,我沒有說過那樣的話,和音是在露台處被風刮到海裏去的,我不可能說那樣的話。”
他猛烈地搖著頭,矢口否認。看來他不記得自己昨晚說過的話。那就意味著,他並不是在與烏有進行交談,隻是自言自語。無論如何,他這樣強烈地否認,更加證實了那句話的真實性——確實是他們殺死了自己的偶像和“神靈”——和音。結城與神父也是參與者。他們一起殺害了和音,就像《東方快車謀殺案》(6)那樣。他們都是“猶大”,和音被他們背叛……墜入海中……
在烏有進行思考的時候,村澤重複著“沒有那迴事”,走出房間,真讓人不舒服。烏有望著敞開的房門,想著村澤前來拜訪的原因。他們真的合夥殺了和音?和音還活著嗎?
二十年前,這座島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不過,倘若被他們謀害的和音,經過諸多磨難,僥幸得以活下來,現在前來報複,他們的恐慌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有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比放說,和音報仇為何要等二十年之久?
7
“密室之謎解開了嗎?”
烏有問閑來無事玩著偵探遊戲的桐璃。她晚上總穿著那件類似晚禮服的白色長裙,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很偏愛這件衣服。到現在為止,他們才檢查完武藤的房間。烏有並沒有任何權利,當然不能隨便調查村澤他們的房間和其他上著鎖的空房間。昨天是得到了村澤的特許,才能進行調查,可他又說了那麽多莫名其妙的話,還跟結城發生了衝突。
話說迴來,烏有對到目前為止發生的事情還沒有進行梳理,他不了解桐璃的心態,自己愈發焦躁。可現在眼前的事情就亂成一團,哪還有時間去考慮過去的事情。不管怎樣,今天算是平安無事,可烏有總覺得有些蹊蹺,難以釋懷。
“還沒。”桐璃搖著頭,用細長的手指梳理著剛洗過的頭發。“不過我有些初步的想法。”
“還不確定?”
“對,還不能確定。”
難得她能老實承認,像埃勒裏·奎因(7)一樣,絕不說出尚未成熟的想法。
“有可能,兇手做了一些與積雪等高的四方形冰塊。”
桐璃坐在床沿上,試著說出內心的想法。烏有坐在椅子上,她看他的視線自然也是從上往下,不過並沒有居高臨下之感。
“然後呢?”
“這樣一來,因為冰塊與積雪高度一致,看起來就是平的,同樣也是白色,顯不出任何異常。”
烏有想象了一下兇手深更半夜在雪地蹣跚前行的場景。
“現在是盛夏,不久冰雪會同時消融,證據就消失了。”
“原來如此。”烏有很是佩服。不過,這個辦法說來容易,實施起來卻幾乎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漏洞。
“冰塊與積雪的融化速度不同,前者融化的速度慢。”
“對啊,這裏想不通。”桐璃也想到過這點,她雙手交叉抱在前胸,深深地點頭說道。
“再有一點,怎麽做出與積雪等高、五十米長冰塊呢?何況,若是兇手繞了遠路,冰塊就需要更長,那得多大的冷凍庫才能做出來啊。還有,怎麽才能知道積雪的厚度呢?神父說謀殺是發生在雪停之後,就算是快速冷凍也來不及呀。”
“就是呀,很有道理。”
“夏天下雪這種事情,本來就不同尋常。能夠預知這一點,還能想出如此絕妙的方案並予以實施,可行性太低。”
“對啊,這不就遇到瓶頸了嘛。”桐璃的隨聲附和變成了歎氣。“我剛才不就說了嘛,隻是個假設,昨天隨便想到的,怎麽樣,算不算奇思妙想?喂,說說你都有些什麽好想法。”
烏有聳聳肩。
“哎呀,你自己什麽都沒想到,還總教訓我。”
“這有什麽,我本來就不擅長推理。”
桐璃瞪著烏有,這次口氣有所緩和。
“我可沒有標榜自己特別擅長推理。”
“哈哈哈哈。”烏有大笑起來。
桐璃的臉刷地變得通紅,她哼了一聲,說道:
“下次一定想出個更好的。”
“好好努力吧,我很期待呢。”
烏有語氣平淡,其中可能混雜著嫉妒。雖然桐璃的想法很不成熟,還有許多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可自己畢竟什麽都沒想到,不能不為自己太過缺乏想象力而感到羞惱。烏有想到桐璃可能比他更先查出真相,竟然有些不甘。
“兇手是誰弄清楚了嗎?”
“你怎麽老是提問呢?”
“哪有……”
烏有辯解過後想起,村澤剛剛還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
“還沒想好。”桐璃搖頭。
“肯定在他們幾個人中。”
“嗯?”烏有裝作若無其事地問道,“誰啊?尚美?”
“不是她,我覺得,是神父。”
“帕特裏克神父?”
“對。”
她聲音不大,不過聽起來很有把握,邊說邊頻頻點頭。
“為什麽?有什麽根據嗎?我可看不出來他是兇手。”
“他說水鏡的頭顱是被柴刀砍下來的。”
烏有很快領悟了桐璃的意思。
“就是說,他沒有說兇器是斧頭或者菜刀,一口斷定就是柴刀,太過可疑,對嗎?除非是他自己幹的,不然怎會如此確定。”
“對。”
“看看傷口就知道了。”
烏有清楚地記得,死者的傷口血肉模糊,肯定是斧頭或者柴刀之類的鈍器所為。
“確實是鈍器所傷,可他為什麽不說是別的什麽工具,一口咬定就是柴刀,這其中肯定有鬼。除非就是他做的。此外,還有其他線索。”
“還有?”
烏有探出身來。
“對。他還非常肯定地說,頭顱是在屍體被搬到露台後才被砍下來的。憑什麽這麽說呢?有什麽根據?水鏡很有可能就是在露台處被殺的呀。”
“確實,言之有理。”
烏有雙手抱在胸前,思考著桐璃的話。從手頭上掌握的證據來說,尚不足以證明兇手就是神父,現在的這些想法,還隻能說是推理。
“肯定是他。”桐璃剛開始說得並不十分肯定,不過現在她似乎對此確信不疑。“可神父看起來不像兇手啊,他那麽穩重,雖然有點深不可測。莫非,他是人格分裂?”
“怎麽可能。”
烏有笑著否定了桐璃的說法,他覺得這裏最有可能人格分裂的人就是自己。他十年前就被另一種人格支配著,雖然並不一定是分裂性歇斯底裏。在烏有的體內,有兩個人同時並存。說到人格,倒是隻有“現在的烏有”才有。
“可是……你知道什麽叫人格分裂嗎?”
“什麽?”
桐璃改變了話題,烏有如釋重負。雖然桐璃說得非常有道理,可總說跟謀殺案相關的事情,實在太過沉重,說點輕鬆的話題倒也不錯。
“就是一個人體內有兩個人,對吧?”
“你有過類似經曆嗎?”
“是不是覺得很難受?”
“一旦意識到是那樣,肯定會覺得難受。另一個自己,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這可不是什麽好玩的事情,就像傑基爾與海德(8),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走向毀滅。”
烏有隨便講了幾句。《化身博士》那本書裏說,傑基爾的心中隱藏著想當惡人的願望,最終變成人格分裂。“人格分裂”這個詞經常在電視劇裏聽到,多用於比喻,自己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那樣的人。若是有,肯定早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就像書裏麵所說的那樣?”
“書裏的傑基爾知道海德的存在。但若不是服藥,而是生病造成的人格分裂呢?海德做盡壞事,傑基爾卻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抓進監獄。”
“這也太慘了。”桐璃很同情。
“根據現在的法律規定,若能證明犯罪分子是精神病患者,就可以減刑,要是過去可就慘了。”
“要是發現自己是人格分裂,你會怎麽辦呢?”
“怎麽辦呢?若果真發現另一個自己是海德那樣的惡人,我可能會自殺吧。”
“嗯?”
桐璃陷入沉思。
“傑基爾發現自己理智在慢慢消失,最後就自殺了?”
“嗯,也算是自殺吧。”
“可是,如果另一個自己不像海德那麽兇殘,隻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比傑基爾更加善良的人,該怎麽辦?一旦發現自己的理智在慢慢消失,恐怕還是會選擇自殺吧。”
“如果發現另一個自己是海德那樣的惡人,肯定很難受。不過要是你說的那種情況,那就隨他去吧,事實上傑基爾也沒有自殺。”
“那是因為他確信海德已經被捕入獄啦。我是說假設,如果海德是個好人,傑基爾會不會在自己清醒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
烏有不知該如何迴答桐璃的問題。
“有很多癌症病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治好,也沒有自殺。這是同樣的道理,你想太多了。”
“也不完全相同。”桐璃覺得烏有說得太過隨便,認真辯駁起來,“如果我知道自己將被人殺掉,而兇手卻能長久地活著,既然不能免於一死,那至少要拉他給我陪葬。怎能讓兇手逍遙法外好好活著呢,要死就一起死。癌症患者中是沒有這種情況的,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活得更長一些。”
桐璃難得說這麽多話。
“也就是說,如果海德知道另一個自己是傑基爾,就不會自殺了?”
“海德本來就是由分離出來的邪惡因子所構成,知道另一個自己不過是迴歸常態而已。”
“可對於海德來說,正常的是自己,不正常的才是傑基爾。”
桐璃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沒有他人指點,任何一個“自我”都會認為自己才是常態,另一個自己是異態。烏有體內的兩個人,哪個是“自我”,哪個是“他我”呢?在他人看來,世界上隻有一個烏有,可烏有自己卻用“那位青年”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認為,惡人可能會自暴自棄。如果海德是正常人,可能會自殺。”
“是嗎?”
桐璃不滿地望著烏有。
“如果你人格分裂了,準備怎麽辦?”
“不知道。可能自我跟他我都比較普通,互相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之後,和平相處。比方說,他我給自我寫信,通過信件來建立友情。”
該迴答並非出自本心,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你這個大騙子!那根本不是你的作風。”
“誰知道呢。”
“當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越來越微弱的時候,怎麽辦呢?”
“這個嘛……”
烏有開始思考。他關注的並非桐璃提出的問題,而是最近開始注意到的一種現象。自己最近作為烏有的時間越來越短,在逐漸向那位青年靠攏,經常將自己逼入死胡同。
“也許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呢。”雖說如此,但兩年前的烏有不管如何努力也變不成那位青年。
桐璃不相信他說的話。
“真會撒謊,你肯定沒說真心話。”
“那要是換做你呢?”
“我?我倒是想自殺,但肯定不會成功的。”
烏有也是這樣。兩年前,那位青年給了他沉重的壓力,他曾經多次想過自殺,可從來沒想過“嚐試自殺”。雖然這兩句話看起來非常相似,但事實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就是說,像海德一樣,肯定是想讓對方結束自己的生命。”
“海德?”
“難道不是嗎?如果不是那樣,傑基爾能就研發出解藥啦。海德應該並不知道,所以在解藥研發出來之前做了許多讓傑基爾討厭的事情,想讓對方置自己於死地。雖然並不是自己動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從結果上來看,還不是一樣。”
桐璃說完拍了一下膝蓋,作了總結陳詞。
“那個故事的主題並非傑基爾的失敗,而是被他創造出來的分身的複仇。”
雖然話說得比較絕對,可也有她的道理。不過這樣一來,海德的企圖就失敗了。因為傑基爾與他的想法一致,想在海德活著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
烏有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問題。也許他好不容易找迴自我,想盡量避免提及有關人格分裂的話題。
那位青年也許跟海德一樣,想把烏有逼到絕路上。想到這裏,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我不想考慮太多關於分身的事情。”
“是害怕哪天迷失自我嗎?”
烏有陷入沉思。
————————————————————
(1) 一種獼猴桃科植物,所含獼猴桃堿對貓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2) 該畫展於一八八四年首次舉辦,是全球最頂尖的藝術展覽之一。
(3) 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義藝術奠基人,其作品兼具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特色。
(4) 朱賽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1527-1593),出生於意大利米蘭的藝術家。他以精細的手法描繪蔬菜、水果、花,很神奇地把它們組合成人像,在當時是很新奇古怪也很有創意的做法。
(5) 在一張圖片上,既能看到一個花瓶,也能看到兩個人的側麵像,但繼續看下去,圖形會自行調換,使觀察者在麵孔和花瓶之間隻能看到其一。
(6) 英國著名偵探小說作家阿加莎·克裏斯蒂的經典作品。
(7) 埃勒裏·奎因是美國著名偵探小說作家奎因兄弟塑造的同名偵探。
(8) 指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斯所著小說《化身博士》中的主人公傑基爾與海德。書中講述傑基爾喝了一種試驗用的藥劑,在晚上化身成邪惡的海德先生四處作惡。
烏有開始去創華社上班,是在某個秋天。
那天,烏有身患重感冒,不能像往常一樣去桂川散步,隻能整天窩在被子裏。他身子確實不夠強壯,可也從不患病,想不到一次感冒卻病得臥床不起。進大學之前,他一直專心學習,生活非常規律;進大學之後,他經常曠課,睡眠時間因此很充足,極少感冒。烏有頭疼得厲害,十分沮喪,呆呆望著窗外的浮雲。
就這樣到了傍晚,夕陽染紅了天邊的白雲,突然聽見有人敲門。
客人?房東?
“來啦。”烏有窩在被子應了一聲,看到桐璃推門進來。
她掃了一眼屋內,說道:“哦,原來你住這兒。”
“桐璃。”烏有慌忙起身,“你怎麽來這兒了?”
“真是什麽都沒有呀。”
桐璃呆立在房間裏,把烏有的話當耳旁風,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房間朝北,隻有八張榻榻米那麽大,家具極少,看起來就像剛搬家一樣。除了廚具,就隻有一床正在用著的棉被、一台壁爐以及一部十九英寸的電視機,其他的半年前都塞到了壁櫥裏麵了。不是家人沒給他寄行李,烏有隻是覺得,這個世界裏隻有他和那位青年的亡靈,實在沒有必要鋪張浪費。電視也不過是用來看看天氣預報。
“感冒了吧,今天沒看到你,有點擔心。”
從那天起,不知什麽原因,烏有每天都會在桂川河畔遇到桐璃,然後兩人在河心島閑聊一個小時,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兩個月。就這樣,烏有散步的時間從一個小時增加到兩個小時,每天麵壁煩悶的時間減少了一個小時,其他沒發生任何變化。烏有對這個習慣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好感,也沒有刻意去停止。
隻是最近,夢到那位青年的次數少了些。
“你怎麽知道我住這兒?”烏有抑製住心中的不悅,再次問道。
“我什麽都知道。”桐璃說謊時底氣很足,她肯定是哪天跟蹤了烏有才知道他的住處的。烏有腦子昏昏沉沉的,竟然信以為真。
“你好像感冒得很嚴重。”
桐璃脫了鞋,也不打聲招唿就走到烏有身邊。她雙手叉腰,長歎一口氣說道:
“沒辦法,看來我得煮點粥給你吃。”
她躊躇滿誌地打開電飯煲的蓋。
“啊,沒有米飯。”
“今天還沒煮。”
“你打算一整天都不吃飯嗎?”她表示難以置信,非常困惑,來迴擺弄著飯勺。“要是我不來,你豈不是要餓死?好吧,讓我來煮,米在哪兒?”
“下麵。”
烏有也覺得不好意思,加上生病,說話聲越發小了。桐璃在水龍頭下方亂糟糟的收納處找了一會兒,驚歎道:“不是吧,米袋都空啦。”說罷舉起米袋,裏麵隻剩一小撮碎米。
“不是吧,怎麽搞的?一個人住都是這樣嗎?”
烏有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何,隻好默不做聲。
“這樣吧,我馬上就去買。你可得好好活著,等著我迴來。”
說完她打開小冰箱,再發出一聲驚歎。“怎麽連個雞蛋都沒有!”裏麵是空的。
“順便買點菜吧。”
“不用買菜。”
一直不說話的烏有終於忍不住說了句話,想要製止她的進一步行動。可桐璃已經穿上拖鞋,出了房間。
“你沒去上課,不打算當醫生了嗎?”日落一個半小時後,桐璃用唯一的一隻鋁鍋煮著粥(裏麵放了雞蛋和雞肉,有點像雜煮),邊忙邊問烏有。她頭發紮在腦後,腰前係著自帶的圍裙。
“嗯,醫生嘛……”
在明白自己遠不如那位青年之後,他就放棄了當醫生的想法。醫生這個職業,並非“自己熱愛”的工作。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逃避。
“這樣啊,真可惜,好不容易進了大學。”
桐璃的語氣裏倒並沒有透露出多少遺憾,說到底,她隻是個外人。
“也好,多虧你不想當醫生,我們才能這樣每天見麵。若要當醫生,肯定得每天去上課吧。”
烏有突然有個疑問,那些同學現在有沒有什麽變化?去年他們總是夜不歸宿,玩得很放縱,現在是不是在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除自己以外,還有沒有其他人總是逃課?倒不是因為寂寞,隻是什麽事情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實在無聊。
“你想做兼職嗎?我知道有一份好玩的工作。”
“兼職?”
桐璃突然像個中介,烏有不大適應。
“嗯,京都有家雜誌社,叫創華社,規模不大,在招記者助理,你要不要試試?”
“臨時的啊。”
“剛開始是臨時的,要是做得好,也有可能轉成編輯。”
烏有很少上課,也沒奢望會得到學分。好的話就是留級,不好的話很可能被退學。家裏還有個弟弟,不可能專門供他一個人。思前想後,他不得不正視現實中的各種問題。
總之,首先得活下來。若是死了,簡直是對那位青年的最大侮辱。一向糊塗的烏有,這點道理還是明白的。
“那就試試吧。”
烏有考慮了一會兒,給出了肯定答複。他完全不了解何為采訪,不過人家招聘的是助手,要求應該也不是很高,自己雖然沒什麽能力,可應該能夠勝任。
“太好啦,下次我給你推薦!”
桐璃高興地笑了起來,粥溢出來了。她關掉火,把粥盛出來,在表麵放上海苔。
“好啦。”
“啊,謝謝。”
答應做兼職而已,她為什麽高興成這樣?烏有沒細問。
烏有吃了一口,發現焦味很重,鹽也放多了。不過他已經好久沒吃過熱飯了。
“真好吃。”他發自內心地讚揚道。
1
這天,烏有十點就醒了。並不是自然醒,是被吵醒的。睡得正香,突然傳來驚天動地的聲音,周圍也搖晃得厲害,他以為是地震。醒來發現自己裹著被子倒在地毯上。
他整晚都為桐璃看守著房門,大概七點入睡,才睡了三小時。雖說睡眠時間很短,可也休息得比較充分。可能是他習慣了采訪時不規律的作息,短時間內也能熟睡。
十點起床後,他不知道該做什麽。也許跟昨天一樣,協助村澤展開調查,當然,這得是在他要求之後。烏有可不想一個人擅自行動,做采訪以外的事情。他隻想平安度過接下來的幾天時間,如果可能的話,希望他們能忘了自己的存在。當然,這不大可能。
烏有第一次祈禱整天平安順利。兩年前,他懷有堅定的信念,將“安穩”這個詞從字典裏摳掉了(當然,專心向學也是一種安穩)。而在此後的生活中,即便沒有祈禱,生活也過得如同一潭死水,非常安穩。比起心理上的安定,現在必須先找出一種穩定事態的方法。至少,不要讓他們采取任何極端手段。烏有深知困難重重,當然,他也知道連自己的內心都尚未平靜,無法承擔起穩定外部事態的責任。對不擅長人際交往的烏有來說,在別人看來易如反掌的事情,他處理起來卻顯得非常艱難。
也就是說,烏有內心的不安更加嚴重與危險。到現在為止,他一直獨自待在陰暗的小房間裏深思,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也沒有任何進展。他隻能等待,陷入被動,焦慮不安。
——若是那個人處在這種狀態,肯定能妥善處理。烏有想起了高中時代唯一的“朋友”,他在班裏非常受人歡迎,是唯一不喊烏有全名的人。在當時,烏有作為一個“超愛學習的小子”,備受同學們的冷落,隻有他毫不介意,同他毫無顧慮地聊天。當時,烏有對他的親近並沒有好感,現在想來,那是高中時代唯一值得懷念的迴憶。可他在烏有複讀時遭遇了交通事故,不幸遠去,過早地結束了一生。參加他的葬禮時,遺像中的他麵帶笑容,注視著到場的每一位親朋。
醒來一段時間後,烏有仰麵躺著,望著天花板。隨後,他起身打開窗戶,看到的仍是那片樹林,視線不由得轉向白色露台。視線被屋頂擋住,幾乎看不到圓形舞台。那片被鮮血浸染過的地方就像被白雪掩蓋了一般,鋪著白沙的地麵與露台沐浴著朝陽,發出耀眼的光芒。
昨天晚上,夫人在沾血的舞台上跳舞。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恐怖,現在迴想起來,不由得全身都起了雞皮疙瘩。夫人並沒有發瘋,肯定是有什麽力量在驅使她那麽做。到底是什麽力量?不過,更讓人驚奇的還是冷眼旁觀的村澤。
烏有做了個誇張的動作,想將自己從雜念中拯救出來。他還有其他事情需要思考。
“烏有,早上好啊。”
桐璃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她聲音太大,對剛起床的烏有來說未免太吵,簡直能引起腦震蕩。牆上立體主義畫作中的人也對此表示不滿,臉部扭曲著。
“剛才有強烈地震呢。我給你送早飯來啦。”
桐璃端著一個餐盤,上麵放著四塊剛剛烤好的黃色吐司,香味撲鼻。她又一個人去了廚房?算了吧,太陽都升起來了,還是不擔心的好,晚上好好看著就行了。
“好吃吧,可別把四塊都吃了哦,有兩塊是我的。給——”說著,桐璃把吐司遞給烏有。吐司上麵塗著厚厚的草莓醬,大概有一公分那麽高。紅色半透明的草莓醬裏密密麻麻擠滿了黑色的小顆粒,讓人反胃。烏有的胃在抗議,不想一大早就吃這麽甜膩的食物。
“你不吃嗎?”
“吃。”
難得她特意端來的早餐,也確實餓了,烏有就咬了一口。草莓醬粘牙,滿嘴都是。
“好吃吧?”
“啊。”烏有無奈地點點頭。
“給,這是咖啡。”
“莫非咖啡裏還放了糖?”
烏有心頭湧起一股不安。桐璃是如此愛吃甜食,往咖啡裏放三四塊方糖是常有的事,那就沒法喝了。
“說什麽呢,我知道你愛喝黑咖啡。”
“啊,太謝謝你了。”
烏有放心地喝了一大口,終於將粘在牙齒上的草莓醬衝洗下來。可能咖啡豆放得過多,味道顯得很苦,不過總比甜膩好得多。烏有也並非愛吃鹹的東西,隻是不像桐璃那麽愛吃糖。
“你知道嗎?”莫名其妙來這麽一句,當然不知道。桐璃不管不顧地繼續說道:“結城和村澤在客廳裏吵架呢。”
“吵架?”
“對,吵得可兇了,真可怕。”
吵架?昨晚是村澤和夫人吵架。看來情緒的爆發是在所難免。烏有迫切希望不要有什麽問題引發這場戰爭。
“要不要去看看?”
桐璃雙眼放光,向烏有發出了邀請。烏有總覺得,這個時候她的神情就像貓咪看到了木天蓼(1),蟻群看到了糖塊。
“真拿你沒辦法。”
烏有的感冒好了大半,已經可以走動,隻好陪桐璃去。若是不陪,她肯定會一個人去,那樣更危險。烏有將運動衫係在腰間,放下盤子,走出房間,心情還算輕鬆。
2
“你們來得正好。”
帕特裏克神父叫住烏有。結城與村澤扭作一團,神父正在勸架。結城一邊猛揮拳頭,一邊破口大罵,像瘋牛一般,將村澤當成了攻擊對象。神父將他兩手緊緊攥住,可他個頭太小,一個人製止不住憤怒的結城。烏有還不清楚狀況,連忙繞到結城旁邊,用橄欖球中抱人截球的方法阻止他繼續前進。
結城一驚,一時停止了進攻。可烏有勢單力薄,根本沒能扭轉局麵。結城大吼一聲“躲開”,一把甩開烏有,站到村澤麵前,向其下巴猛出一拳,接著拳頭雨點般的砸了下去。
“啊!”
桐璃大叫一聲,村澤被打飛到後麵的牆壁上。他的後背與後腦勺撞到牆上,發出一聲悶響,隨即倒在紅色地毯上。
“村澤先生!”
神父正欲上前,可迫於結城的壓力,停住了腳步。結城的眼裏冒出火來,跟平時大相徑庭。
“小柳,你很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了嗎?”
神父沒有迴答,可也不像烏有一樣嚇得一動不動,他隻是用沉默的方式迴應著結城的挑釁。
“原來……隻有我……這二十年來……多麽愚蠢啊!”
結城罵著自己,眼裏含著淚,臉上浮現著苦笑,俯視著垂頭喪氣的村澤。為了解氣,他還不斷地踢著地上的那個人。村澤一動不動,任他踢。結城一邊踢著村澤的腹部,一邊重複著那句“隻有我”。這句話也傳到了烏有的耳朵裏。
這樣下去,村澤該不會被踢死吧,他好像已經完全失去了意識。結城瘋了嗎?烏有很擔心。
“停下!停下!”
夫人叫著飛奔過來,護住村澤。
“躲開!”
“停下吧,孟先生,我求求你,夠了,真的夠了。”
結城的肩膀在顫抖,一臉憤怒地瞪著躺在地上如死屍一般的村澤,罵了句“畜生”,轉身離開客廳。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一陣暴風驟雨過後,烏有終於清醒過來。眼前的情景完全無法讓人冷靜,也不能理解。現場的氣氛,與昨天相比已經起了很大變化。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烏有問神父。
可他隻是一味搖頭,用一副請勿再問的表情望著烏有,冷靜地吩咐道:“拿水和毛巾來。”
“可是……”
桐璃比烏有先反應過來,她去廚房找水和毛巾,烏有隻好尾隨而去。急忙趕迴來時發現村澤已經被兩個人抬到沙發上躺著,好像恢複了意識。夫人在旁邊,滿臉擔心,不停用手帕擦拭著他嘴唇上的鮮血。現在看來,他隻是下巴發青,並無大礙。神父非常冷靜,檢查過他的腹部,發現並無內傷。
“謝謝。”
“啊,讓你們見笑了。”
夫人拿起濕毛巾,敷住村澤的下巴。
“你還好吧?”
村澤呻吟起來,聲音微弱,絲毫不見平時剛毅果斷的模樣。可能是下巴和腹部的肌肉還出於麻木狀態,他隻能發出斷斷續續的聲音。
“實在抱歉,讓你看到我這副模樣。”
“說什麽呢……”
“尚美,對不起。都是我的錯,結城是對的,是我負了你。”
“好了,別說了。”
夫人用毛巾擦著他的嘴角。
“別說了……”
烏有發現神父有離開之意,就拉上桐璃,跟著他一起來到走廊。他倒不是隨機應變能力強,隻是覺得作為一個局外人,不應該繼續待在那裏。
“究竟發生什麽事了?”
出走廊後烏有再次提問,仍然沒有得到迴答。神父像是沒有聽到烏有的提問,隻是注視著結城離去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連桐璃也沒有刨根問底亂提問題,隻是安靜地站在烏有旁邊。
“罷了,早就知道這無法避免。”神父沉默了一陣,像旁觀者一樣,用冷靜的口吻說道,“你們最好不要知道,並不是知道所有事情都有好處。”
當然,這與烏有無關,這是他們內部的事情。可親眼看到如此激烈的場麵,不聽到一兩句解釋似乎難以釋懷。烏有也知道,這肯定是別人的私事,不應過問。
“……我隻想確認一點,這事跟本次謀殺事件有關嗎?”
意外的是,神父的眼睛呈現半透明狀態,好像是未受過絲毫汙染的深山湖泊一樣。接下來他會說什麽呢,應該不會撒謊才是。若是要撒謊,烏有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
“這……不能說毫無關係,不過倒也沒有太大關聯。”
神父好像知道事情的原委,話說得很有自信。但是,所謂“關係不大”,到底有多大關聯呢?烏有正打算繼續問,神父已經離開。
沒有辦法,烏有隻能和桐璃麵麵相覷。
烏有揣著心事,爬上頂樓想散散心,發現又有人比他先到。那人在最東邊,身體靠著扶手,一動不動。因為是背朝著烏有,不知道他是否在看海。過了很久,這個人還是穩如磐石,紋絲不動。
“結城先生。”過了一兩分鍾,烏有搭話道。
“是你?”結城迴過頭來,無力地笑著。失控的情緒已經整理得差不多了,比在客廳時看到的表情穩重得多。“剛才實在抱歉,不該在你麵前……”
“沒關係。”
烏有不知道該說什麽,隻好敷衍了事。他先開口,卻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什麽。可現在抬腿就走,也未免太過唐突,隻好在離結城一米左右的地方,模仿他的樣子開始看海。可能是發生了剛才的事情,現在的海看起來與昨天大不相同。水麵上反射的光以及波浪都與昨天完全相異。這是由看海人的心情決定的吧。事實上,烏有並沒有心思觀察海的模樣。
“結城先生也是來看海的嗎?”
“在這裏,能得到平靜。”
這句話與昨天迥然不同,聽起來甚至有幾分軟弱。看來剛才發生的事情背後,隱藏著太多故事。
“你覺得我是個愛鬧事的人吧?”
“沒有。”
“事實上,過了四十歲,憤怒就不會那麽持久。要在過去,我肯定早就發狂了。”
結城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兩手插入頭發裏亂抓起來,頭慢慢垂下去。那時,烏有甚至以為他哭了起來。
“你愛過誰嗎?”
“嗯?”問題太過唐突,烏有不知所雲。
“女人。”
結城抬起頭,烏有發現,他眼睛發紅,目光很真誠。
“啊,有過。”
“是那個女孩嗎?”
“不是。”
烏有不知道自己為什麽要說實話。換在平時,他肯定不會迴答這種問題,更不會告訴他真實的答案。
“後來怎麽樣了呢?當時是怎樣的心情?”
“心情?說不好,肯定是……不,已經忘了。”
“這樣啊。”結城閉上了自己的雙眼。“不過,這跟村澤那家夥還是不一樣啊。”
那句話聲音極小。
“好歹,還是有過啊。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沒有了?”
結城竟然笑了,那並非揶揄的笑,往好的方向說,那是深有同感的笑容。烏有第一次知道,除了自嘲和嘲笑他人以外,這個人還可以露出這樣的笑。
烏有跟誌乃伶子隻交往了一年,捫心自問,他真的忘記兩人在一起時的事了嗎?剛失戀的時候,確實是想盡快忘記自認為努力後得到的瞬間的欣喜與失落、緊張與不安。他以為,若是能夠忘記過去的一切,自己就能成為真正的烏有。忘記他們曾經一起去散步、去爬山、去電影院、去動物園、去遊樂園、去博覽會、去隻園祭、去保齡球館、去日本海、去商場、去旅館、晚上出去看夜景、彼此看望等所有的事情。可是他做不到,最終還是選擇放棄。烏有沒有料到自己竟然能夠坦然麵對此事。就像是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仍然擔心受到敵人的襲擊,戰戰兢兢躲在山裏的士兵。現在的問題是,他真的做到了,忘記了。烏有打算這樣解釋,並不是自己真的忘了,隻是克製住了刻意忘卻的情緒。
“怎麽了?”
“沒什麽。”他勉強笑道,“在你們年輕人看來,我們已經是老古董了,經常會獨自陷入沉思。”
“不會。”
“我曾深切地愛過一個女人。不是和音,而是尚美。”
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烏有打算在結城身上尋找突破口。
他在向一個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人吐露心事,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我一直以為,她才是我的女人。”
“這種心情,我能理解。”
不知從何時起,氣氛變得相當感傷,也許是從烏有知道自己已經“忘記”那些事之後吧。烏有點點頭,好像在聽別人的故事,卻又不像隻是他人的故事。他被這種不安的心情控製著,無可奈何。
“真的嗎?”結城的目光裏滿是懷疑,“沒關係的,你不用附和我。”
“並不是附和,我也有過類似經曆,有一個不管過多久都忘不了的人。”
就算時間的流逝能帶走關於誌乃伶子的記憶,可烏有無論如何也忘不了十年前拯救自己的那個青年。
到底是為什麽呢?烏有不想知道答案。這與結城的情況有區別,也有相同之處。烏有並非一個容易被環境感染而變得感傷的人,毋寧說,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別人的侵犯。他突然想到,若救他的人是個女子情況會怎樣。烏有一直以為救他的人是青年男子,現在第一次覺得也有可能是位女性。這樣一來,不就沒有必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價值了嗎?也不會讓別人疏遠自己。當然,這隻是一個希望。
“我真的明白。”烏有把伶子與那位青年混同起來,語氣真摯,小聲說道。
“好吧。”
結城像下了決心似的,說出了那句話,然後繼續望著東麵的大海。
“現在也還愛著她嗎?”
“對。”
“是啊,我也可以為她去死。你會恥笑我吧,覺得這麽大一把年紀還說這些話。”
“不會。”烏有用力地搖頭。
結城聽到這句話,安靜地點點頭。
“來嗎?”他把手從欄杆上放下來,聳了一下肩,邀請烏有道。
去哪裏呢?烏有沒有問,隻是默默地跟著。
“這是什麽地方?”
烏有跟著結城來到三樓正中朝北的房間。房門上沒有掛名牌,門也沒有鎖,結城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有鋪著白絹的沙發、流線形的玻璃梳妝台、橡木床、新藝術派花瓶、圓形台燈、橡木桌等物。白色蕾絲窗簾與烏有房間的很相似。
迴頭一看,牆上也掛著一幅立體主義畫像,這也許是和音的作品之一。這是四幅畫中被分割得最細碎的作品,幾乎完全看不出對象物的原型。著色最不起眼,隻是區分了明暗。這可能是為了諷刺印象派,特地沒有表現光線,隻是突出了相互之間的關係構造,采用了概念方法論。畫麵中間大約三分之一以上的地方有兩根紅色的線條。整幅畫呈灰色基調,紅色線條顯得十分打眼,這種手法使得整幅畫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像在傾訴些什麽。
“這是《取下麵具的女人》。”結城坐在沙發上解釋道。
“麵具?”
仔細看,也不是不能看出輪廓。線條切斷空間,使之具有關聯性。這就是立體主義從不同視角看到的片段給人的衝擊,它能描繪出立體感。兩個境界之間的連接線既分開了視野,又巧妙地表達了作畫者的意圖,著色非常巧妙,甚至完成了分割明暗的任務。那些破碎的片段,不僅是現實中的陰影,也可以認為是腦子裏想象出來的各種“陰影”。這是畫作最後完成的部分。整幅作品技巧嫻熟,主題鮮明。
橫向的線條是衣褶。平滑的曲線描繪的是纖細的香肩,與伸長的脖子連在一起。側臉和嘴邊像碗一樣的東西就是麵具。一隻手伸著,將它戴在臉上。兩條紅色的線從臉中間向下傾斜,一直伸展到畫布的下端。那是係麵具的繩子,抑或是眼淚?
“這裏是……”烏有再次問道。
“和音的房間。”
“不是在四樓嗎……”
烏有望著天花板,想著樓上才是和音的房間。
“四樓的也是,那裏是‘聖域’,住著宗教意義上的和音,安放著作為偶像的和音的象征與本體。這裏住著不為我們所知的和音,她迴歸到普通人時就生活在這裏。”
烏有本來擔心結城知道他發現和音的房間後會懷疑他的動機,想不到他完全沒有任何異常反應。即便知道,也沒有觸動他的禁區,應該沒有大礙。
“和音作為普通人時,生活在這裏。”結城看著牆上的畫,平靜地解釋道。和音在他們麵前帶著麵具,迴歸自我後就生活在這裏。
烏有環視一周後發現,房間裏除了這幅畫,其他的看起來都跟和音毫無關係,甚至可以說有些簡陋。事實上,烏有剛進來時以為這裏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房間。武藤的房間,二十年過去了,仍然有生活過的痕跡。可這個房間裏,什麽痕跡都沒有。和音繪畫的工具、衣服、首飾等都像被轉移到別的地方,這裏看不出任何痕跡。
“這裏為什麽沒有封鎖起來?”
“對水鏡來說,沒有那個必要。”
水鏡……結城竟然直唿其名。
“那家夥隻在乎作為偶像的和音,他甚至想要破壞這個房間。”
烏有望著窗外,發現這裏正對著露台。和音跳舞、墜海,昨晚尚美跳舞——這是與和音聯係起來的第三條線;露台……這個房間……露台正對著的房間——這三者形成一個鈍角三角形,也就是立體主義中的一個三角形基本構成片段。在幾何學或者力學中,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可鈍角三角形就太不穩定了。一旦打破平衡,就會立刻崩塌。
為什麽結城要來這兒?難道不是為了說村澤夫人的事?烏有本以為此刻是問清楚事情真相的最好時機,想不到竟然判斷失誤,他越想越生氣。
結城看穿了烏有的心思,不久,他開始說起尚美。
“……尚美是個溫柔的女人,一直就是這樣。她七歲的時候父母雙亡,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絲毫看不出她有如此慘痛的經曆。他們兄妹寄居在無情的叔父家中,肯定受了不少苦。尤其是尚美,她還那麽小。不過她自己對這段經曆閉口不提。”
“原來如此。”
烏有找不到合適的話來應對結城的傾訴。
“武藤抱有強烈的野心,他想瘋狂地報複曾經作踐過他的人。後來竟然開始利用尚美,將她作為達成自己目標的工具。”
結城將臉捂住,聲音越來越沉重,再也說不下去了。
“看看我們周圍,到處都是人。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膚淺而表麵的東西。尚美的身邊有優秀的哥哥,還有偏愛親生孩子的叔母。就在她受夠了這樣的生活之後,和音出現在我們麵前。我滿懷希望地開始了新生活,期待和音能夠拯救我的心靈。可事實上,我信仰的並非和音,而是尚美。她用似水的溫柔,感化了我,安慰著我。可她竟然成為別人的妻子,成了村澤夫人。我一直以為,尚美知道我對她的心意。這不是我自誇,啊,也許真的隻是我一相情願。”
說罷,結城陷入沉默,一動不動,他大概在迴想剛才說過的話。烏有靜靜地望著他。不久,他抬起頭。
“可是那時候,我以為自己是信著和音的。等迴過神來,才發現已經太遲。我後悔了整整二十年,好幾次想忘記尚美。遇到前妻時,以為總算能忘記她了,結果還是沒有做到。我抱著前妻的時候,腦中浮現的是尚美的麵容,一直是這樣。現在,我感到後悔與悲哀。”
烏有突然想嘲諷這個完全沉醉在感傷裏、隻知道後悔的人。命運總是這樣,不給人留有餘地和選擇的時間。後悔有什麽用?
若是以前的烏有,肯定拂袖而去,可望著結城哀傷的身影,他並沒有感到輕蔑或不快。烏有不知道是自己變了還是世界變了。
“如月君。”
結城站起身,從書桌抽屜裏取出一本書來。書很薄,裝訂精美,大概不到兩百頁。上麵三分之一為紅色,下麵三分之一為黑色。這是一本舊書,有些退色,側麵呈黃色。
“你看看這本書吧。”說著他就把書給了烏有。
“這是……”
庫爾特·亨利希的《立體主義的奧秘》,看起來像一本立體主義的入門讀物。
“看過就知道了。”結城臉上又浮現出那種扭曲的笑容,“你可別後悔,等迴過神來,一切都晚啦,一切都……”
說完這些,結城把書交給烏有,一臉諱莫如深的表情,像發瘋了似的,深一腳淺一腳地離開房間。他的背影,滿是悲痛與無奈。
3
下麵是盛開著的向日葵,對麵是日本海的波濤,一覽無餘。本以為遭遇突如其來的寒冷天氣會枯萎,想不到它們絲毫不受影響,還是迎著太陽,盛開著碩大的黃色花朵。和音的墓碑也沒有複原,仍然暴露在外麵。雪化之後,土地受到雪水的浸染,顏色有點發黑,周圍的土受到夏日陽光的照耀,已經開始變幹了。昨天鐵鍬在土地上留下的銳角三角形經過海風一晝夜的洗禮,隻剩下模糊的形狀。對於其他人來說,原來的痕跡跟被毀壞的和音像裂口一樣,深深刻在心中。
“是您告訴結城的嗎,神父?”
烏有從靠近洞穴的地方後退了兩三步,向凝視著黑土的神父問道。
“我?”
神父深感意外,望著烏有,就像釋迦牟尼盯著辱罵自己的提婆達多一般,神態十分安詳。烏有望著神父的眼神肯定跟提婆達多非常相似。
“對,知道結城先生秘密的人隻有您……”
“如月先生,你知道那個秘密嗎?”
“不知道,可是……”
“結城本來就應該知道真相,二十年前就應該知道。我當時以為,瞞著他會比較好。想不到……”
神父也退後兩三步,視線開始轉移到向日葵和大海上。
“正因如此,才發生了那件事。”
“您不忍心看下去了嗎?”
“不,我並不同情他。隻是,在這種情況下……”
看來,神父又埋下了新的禍根。若混亂繼續升級,烏有原本不多的腦細胞就更不夠用了。他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應付眼前的情況。難道神父知道他的情況,才故意告訴結城?烏有望著欣賞向日葵的神父,視線中掩飾不住懷疑的神色。
不知是不是感受到烏有目光中傳遞的信息,神父笑著迴過頭來。
“你看到結城與你的相似之處了嗎?”
烏有一愣,這句話像一支利劍,直中靶心。他想了想,坦率地迴答:“確實如此。”
“那不就明白了嗎?”
“什麽?”
“應不應該告訴他。如果你是結城,是不是告訴你比較好?”
神父像布道一般,烏有找不到話來反駁。他不知道那個所謂的“秘密”到底是什麽,可多少也能猜到一點。如果換做是自己……
“難道此事與水鏡先生遇刺有關?”
“等我們離開這裏的時候就清楚啦,就像告訴結城一樣,我也會告訴你……”
這句話怎麽聽都像是反語。神父這句“等我們離開這裏的時候”,好像包含了不可能離開的意思。可那句話裏並沒有不安、恐懼與放棄,而是充滿希望。
神父到底在想些什麽?他好像無所不知,這讓人感到十分不安。
神父將手伸指向天空,像宣講教義時那樣。
“你最好什麽都不知道,就像帕西法爾一樣。”
“帕西法爾?”
帕西法爾——瓦格納格歌劇《帕西法爾》中的主角,是一名“不知道肮髒為何物”的傻瓜騎士。他大智若愚,從惡魔手中奪迴了聖矛,抵製住孔德麗的誘惑,成功地擊敗柯林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烏有不像騎士那樣威武雄壯,不過至少內心渴望跨在馬背上,不懼死亡,持劍戰鬥到最後一刻。
“可是,我知道肮髒。”
“不,”神父糾正道,“你還不知道真正的肮髒。若是知道,肯定不會對自己如此忠誠。”
神父說的是那位青年嗎?烏有覺得自己在他麵前簡直是個透明人,想再後退兩三步。不過這次不同,他的腳並不聽使喚,就像被某種力量控製一樣,那股力量比結城發出的力量更加強大。烏有內心的糾結,連桐璃都不知道,神父怎麽會察覺?
帕特裏克神父像全能的“神”一樣望著烏有,他似乎很享受烏有的反應,甚至心生惻隱。
“別怕,這不是什麽不可思議的事情。我隻是通過你的言行,看到了你體內不屬於你的部分。”
與其說烏有體內住著那位青年,不如說烏有是那位青年的替身更為恰當。哪怕烏有知道無法變成他之後,那個人的魂魄仍然停留在烏有體內。能看到這一點並不奇怪,可至今為止,並沒有人當麵向他指出過,神父卻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烏有很是吃驚。這是因為神父擅長觀察,洞察力敏銳的緣故嗎?
“你也有想要保護的東西吧,就像帕西法爾的聖矛和聖杯那樣的東西。”
他是說桐璃嗎?在這種情況下,烏有必須保護桐璃。可是,聖矛、聖杯到底是什麽呢?看來神父也把桐璃當成和音了,他用具有基督屬性的聖矛與聖杯來指代作為“神”的和音。
“你是建議我不要問為什麽,隻管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東西嗎?”
神父點頭。
“智慧有時候會破壞甚至損毀純粹。你不會將我們從地獄裏拯救出來,因為對你來說,舞奈小姐的重要性不亞於和音之於我們。”
“可是,要是不作了解,如何才能知道誰是敵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呢?”
“相關的知識當然必不可少,現在的你已經充分了解何為危險。”
“我有點明白了。可是您是說有人想要加害桐璃,不,加害和音是嗎?包括您在內?”
神父小聲但誇張地笑起來。
“我們不過期望著和音能複活,現在的問題是采用何種方法才能實現。”
“和音還沒有複活嗎?”烏有的目光追隨著飄落到地上的白色花瓣,囁嚅道。到底是誰是掘墓人?這難道不是複活的象征嗎?
“掘墓到底是代表已經複活還是希望她複活,我不知道。”
“難道,要把桐璃埋葬在這裏麵嗎?”
“這倒不會,舞奈小姐畢竟不是和音。”
這句話不可信。神父說的不過是個人的看法,實際上,這種事情很有可能發生。
“那麽,為什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難道是‘啟示錄’上說,和音會複活?”
耶穌複活之前的事在“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中都有相關記載。複活之後的悲慘結局,即“最後的審判”,則記錄在約翰的“啟示錄”而並非“福音書”中。武藤(所指也許有部分差異)撰寫“啟示錄”,是純屬偶然還是有意為之?即便是巧合,後來的人也能偷梁換柱,進行曲解。還有,武藤是否真的已經死亡?
“你為什麽要把這些事與‘啟示錄’聯係起來呢?”神父皺著眉,抬起頭來問。
“我也不知道,不過是一時的聯想罷了。”
“‘啟示錄’?它是指‘主’公開與我們所締結的契約,並非大結局之意。換句話說,武藤不過是把從和音那裏得到的啟示寫出來罷了。”
事實也許確實如此,可這也不過是神父的一家之言。武藤的“啟示錄”在被人傳閱的時候應該是起了啟示的作用,既然是作品,很有可能出現與和音複活以及他們的終結相關的內容。
“那本書現在何處?”烏有不屈不撓地問道。
“應該在武藤的房間裏。”
“不,沒有。”
“那就是被人拿走了。”
神父用若無其事的口吻說出了這一恐怖推斷。他們所信仰的“啟示錄”,明明讓讀者產生了有關“最終審判”的聯想。
最讓人恐慌的是“啟示錄”中的“啟示”二字。也就是說,這種東西留有解釋的餘地,有可能誤導讀者。
“我們差不多該迴去了吧。”神父建議道,“別擔心結城,他早已經不是二十年前血氣方剛的年紀了。”
若果真如此倒也無妨,可剛才那憤怒狂亂的一幕曆曆在目,怎麽看都不像是理智的成年人之舉。二十年來,他一直愛著尚美,也就是說即便時隔二十年,初衷還是未變。烏有討厭成年人在閱曆豐富之後變得麻木不仁,這也是他不信任成年人的原因之一。雖然表麵上看來有諸多不同,可從根本上來說,他也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神父轉過身,向和音館走去。
烏有迴過頭才發現,海風把剛才被棄的花朵吹到了海上。
4
烏有翻開結城給他的那本書。雖然不知道結城要他看這本書的原因,可神父給出的謎團、和音館的設計風格、和音的四幅畫作都與立體主義有關,而本次謀殺案和立體主義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樣一想,加上書也不厚,烏有就翻看起來。
庫爾特·亨利希,一九〇二生於德國,是美術評論家,一九三八年前往美國,本書是其移居美國之後在一九五七年完成的作品,距今已經有三十年,日文譯本出現在一九七〇年,由美準堂這一與美術相關的出版社出版發行。從發行年份來看,該書可能有追悼作者之意。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寫道——
按照一般慣例,本書首先要介紹立體主義的形成。一九〇七年,帕布洛·畢加索開始創作《亞威農少女》,喬治·布拉克對其創作手法很感興趣,兩人一起交流立體主義的技法與理念,共同創造了立體主義。盡管在創始初期他們是合作夥伴,可二人天資不同,在創作上存在著巨大區別。畢加索喜歡采用《亞威農少女》這樣直觀的風格;布拉克更注重畫麵的整體效果,傾向於使用分解和重組,並將其作為理念與技法最終確立下來。在立體主義成熟時期,畢加索的作品色彩豐富,分解局限於局部;布拉克的作品色彩單一,嚴謹而簡潔。不久,立體主義開始喪失其前衛性。畢加索開始根據自己的靈感創作超現實主義作品;布拉克終生致力於立體主義的研究,技法日臻完善與純熟。若將兩人進行分類,畢加索無疑屬於天才,而布拉克則屬於畫匠。
立體主義的另一位著名畫家是胡安·格裏斯,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與立體主義最為相近。反過來說,也就是他的創作未能脫離教條主義,作品比較僵化。(烏有看了看旁邊的彩色版畫插圖,也同意這一觀點。)事實上,立體主義運動中的教條主義,成為追隨者們最好的學習模板,也就是說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功不可沒。
一般來說,立體主義的作品在獨立沙龍畫展(2)中展出是在一九一一年,二十世紀初是其鼎盛時期,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其地位被超現實主義所取代,宣告了整個立體主義運動的結束。
此外,立體主義從大的方麵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初期是“分析立體主義”,後期是“綜合立體主義”。前者采用多重變化的視角將三維空間的對象展現在二維畫布上,將對象物進行分解之後再重組;後者會在畫布上隱藏實物、報紙的邊緣、壁紙或者椅子的一部分,采用剪貼方法(蒙太奇手法的一種)進行創作。
上述內容可以總結為從多角度將對象物進行分解,再用理性把它們重新組合。通過所謂的“立體主義還原”,將分解開來的對象物表現在二維空間的畫布上。
立體主義作品之所以不會變成僵化的作品,其原因在於畫家可以根據感性將肉眼能看到的部分與肉眼看不到的部分都表現出來。如何將對象物的本質,尤其是人物的精神世界描繪出來,需要較高的悟性。畢加索與布拉克等天才將形式與內涵進行充分融合,這才產生了“立體主義作品”。
同為體現事物本質的作品,立體主義與馬列維奇(3)抽象畫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在表現“本質”的同時還注意表現“形態”。
也就是說,立體主義是一種想要表達一切的方法。其對象不局限於外部形態,還有認識層麵以及物質層麵的本質。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於立體主義畫家來說,剪貼實在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了徹底表現立體主義中的現實主義精神,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表象當做現實,將其放在特定的空間中,並表現出本質。因此,立體主義畫家不得不采取一種新的方法,即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進行複製再粘貼。
烏有在最後一章《立體主義畫家隱藏的意圖及變遷》的書頁裏,發現了一枚黃色紙片。是結城放在裏麵的嗎?紙張已經變成黃色,想必是二十年前留下來的。結城可能在看這個部分的時候得到了某些啟示,想讓烏有也看看。他開始重點閱讀這一部分。
我們通過立體派繪畫,隻能認識到對象物。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觀賞立體派作品的時候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理解,認為每個片段在畫中所占比重相同。事實上,片段中是存在核心的,它經過某種支配作用被異化。
隻有一個核心或者一種物體。事物都以之為中心,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核心占絕對重要的地位,其他各片段所占比重相同。
用圓規畫圓時,我們以一隻腳為圓心,轉動另一隻腳。不管從何處開始,總能繪出一個均等的圓形,起決定作用的是規定其本質的東西——圓心,也就是所謂核心。它占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圓周決定了圓圈內點的多少,可唯獨不能決定圓心。
立體主義導入科學,一方麵能將所有相關事物看成各均等要素的組合,另一方麵也能將對象物與周圍環境分為絕對與相對兩個部分,表現為一個整體。
傳統的透視法把所有的事物平等對待,無論對象如何,全憑人的主觀意向來判斷。以人物肖像畫為例,它就是基於我們的經驗來進行創作的。朱賽佩·阿爾欽博托(4)的一係列作品,老婦人或美女,魯賓的花瓶幻覺(5),都不過是一些擾亂主觀認識的把戲。立體主義既然與透視法背道而馳,繪畫者在表現主題的時候自然要受到規則的約束。畫家必須掌握這種規則,就跟做數學證明題一樣,基本定理必不可少。
這種定理規定了對象的絕對性。反過來說,我們通過立體主義作品,看到了近代人不得不進行條件限定的虛無感。在這個隻能尋求確定答案的世界上,知道“虛無”的人們不得不下意識地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經過立體主義還原後的世界,被展現在空白的畫布上,表現了一種虛無的空間。實際上,描寫對象物的形態,不過是表達繪畫者內在情緒和心理罷了。立體主義中散亂的形狀並未真正還原,它們是投射畫家內心的需求和願望的一麵鏡子。因此,必須將對象物徹底地分解開來,抽象出畫家的想法,從畫法上來說就是要舍棄掉可有可無的部分,直取其本質。
諷刺的是,這意味著將描繪在畫布上的對象物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出來,創造一個“虛無”世界。
但是,立體主義畫家們基於二十世紀精神之要求將對象絕對化這一目標並未實現,他們的想法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漏洞。
根據立體主義還原後重新組合而成的空間,有些部分被掩蓋或省略,最終成為一點。畫家們越是想把那一點去掉,在畫布上留下空白,反而愈加明顯。就像把一個長方形一分為二,再將那兩部分一分為二,如此循環往複,永遠無法將其消除。因為光速以及人類認識事物的能力有限,我們永遠無法達到那一目標,產生真正的虛無。
上述空間與作為核心的絕對空間對立,其實前者才是正負電子以及正負質子組成的絕對物質空間。也就是說,到此為止,絕對唯一的空間內同時有兩種存在。存在的意義被最後的虛無空間所損毀。就像電一樣,同時存在著正負兩極,人們認為獨立存在的對象物隻是其中的一極而已,也就是相對化的極限。正負兩極之間還有許多電子與質子,它們被兩極控製著,同時存在於某個特定的載體。
就這樣,分析立體主義的目標暴露出其局限性。事實上,布拉克並未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不過,他憑借著自己良好的藝術直覺,開創出一條新的、有望克服原有局限性的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綜合立體主義應運而生。在綜合立體主義中,報紙碎片、木頭紋理、椅子等對象物並未出現在作品中,它們被“剪貼”這種方法處理掉了。
前麵已經講過,畢加索等人宣稱他們幾乎可以表現出所有的真實,其實是存在一種如何從虛無的空間中得到解脫的潛意識。
將“核心”實體化是從虛無的空間中解脫出來的唯一辦法。客觀事實與繪畫中被製約的現實(非客觀事實)產生衝突,使得現實物質產生異化。也就是說,僅存在於繪畫中的虛無空間,證明了被異化的客觀事實的絕對性。
在畫布的二維空間內表示三維空間這樣一個最初目的逐漸消失,事實上是布拉克等人為了達到將對象物絕對化的目的對其進行的巧妙的藝術處理。
遺憾的是,這種處理隻能在繪畫中進行。人們在現實世界中,隻能通過相對的認識來區別其他事物。
抽離客觀事物?無中生有?通過虛無空間達到相對化?這些觀點肯定非常重要,可烏有沒有完全明白,隻是隱約知道了一個大概。合上書之後,他覺得還需要參考一下更加通俗易懂的資料。
“找到了嗎?”
“沒。”烏有搖頭。桐璃和他一致認為,昨天和村澤查看武藤房間時,不過是浮光掠影地檢查了一遍。今天他們二人把武藤房間的各個角落都仔細檢查了,但還是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當然,提議再次調查的不是烏有,而是具有偵探氣質的桐璃。
沒有人知道武藤寫的“啟示錄”到底有多重要,也許根本就與本次事件無關,毫無意義。他們兩人就像受媒體蠱惑的大眾,不過是被牽著鼻子走罷了。問題是他們除了這本書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線索。雖說神父解釋過和音與立體主義的含義,結城給他看過立體主義方麵的書,可烏有還是一頭霧水。
如果沒有桐璃,烏有不會玩這種偵探遊戲,他肯定會老老實實待在房間裏,專心防衛,力求自保。現在有桐璃在(昨天還做過那麽出格的事),他也隻好陪著她做這些事。
“這兒也沒有。”
桐璃在書架裏麵找了半天,滿頭滿臉都是灰塵,鼻頭上還蹭了些黑色煤灰似的東西。
“啊,頭發都亂啦,得去洗個澡。”
“就這樣放棄嗎?”
“當然不會。”
話是這麽說,但臉上還是顯出失望的神色。桐璃本想著,和音館的設計如此獨特,肯定有密室或者隱藏起來的書架,可到現在也沒發現。
“是不是結城把書藏起來了?”她沮喪地問。
“也許吧。不過,你隻不過是碰巧看到了結城,也有可能是別人。”
房間沒有上鎖,不隻是結城,誰都可以自由進出,拿走那本書。
“結城為什麽要來這個房間呢?”
“他是不是跟我們一樣,也來找那本書?”
“也就是說,他來的時候,書已經不在了?”
“有可能,不過,就是被他拿走的也說不定。總之,這裏沒有。”
“看來那本書與謀殺案有很深的關係。”
“不知道書裏到底寫了些什麽。”烏有裝做若無其事地說道。如果真的存在“啟示錄”(可能武藤在二十年前就把那本書給毀了),從裏麵到底會得到什麽線索呢?他不想引起桐璃更大的好奇心。
“對了,咱們去問結城吧。”桐璃突然高興地叫起來,快速起身,整理頭發,大有不洗澡就直接衝出去找結城之勢。
“喂!”烏有連忙阻止了她。
“怎麽了?”
桐璃很是不滿,瞪著烏有。
“你問了他也不會說呀,人家還在氣頭上呢。”
雖說他們二人打架不是因為桐璃,可烏有也不想讓她再惹麻煩,刺激到已經快崩潰的結城。
“也是。”
桐璃覺得烏有的話很有道理,在門前停下腳步。
“看來還是不行。”
“當然。”
“哦……”
桐璃垂頭喪氣地迴來,坐在椅子上,手搭著椅背,陷入沉思。
“那書裏到底寫了些什麽呢?”
“都過去二十年了,可能是和音的秘密。”
“和音的秘密?有深度?”
“那就不知道了。”烏有隨口應道。他不怎麽相信“深度”這類東西,總覺得跟自己毫無關係。怎樣才能有深度?如何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對於那幾個人來說可能至關重要,可對於烏有來說,不過是一場戲罷了。
不知為何,他心頭又湧出這種情緒。
“怎麽突然不說話了呀?”桐璃問道。
“桐璃。”烏有下定決心,抬頭說道。
“嗯?”
“你為什麽不好好上學?”
“怎麽突然問起這個?”
桐璃倒沒表示抗議,隻是不知道烏有怎麽突然提出這個話題。她參與謀殺案的調查不過是抱著遊戲的心態。
“不知道,上學太無聊了吧,你說呢?”
“……對。”
烏有考慮了片刻,給出了肯定答案。對他來說,高中不過是上課的地方,但若想進東京大學,就不得不去那裏。
“我就說嘛,你應該理解我的心情才是。”
“可我還是按規定上課,專心聽講了呀。”
“我有我的自由,那麽無聊,去了也沒用。”
桐璃真是小孩子脾氣,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露無遺,烏有簡直嫉妒起來。
“河邊好玩嗎?”
“嗯……有時候也沒意思。不過比起待在到處都是人的水泥盒子裏,還是出去看看花花草草的好。多虧出去閑逛,這才遇到了你呀。”
“啊,謝謝。”
“不用謝。”桐璃禮貌地迴應道。
“你爸爸不說你嗎?”
“爸爸?剛開始也說,後來就不管了,他很尊重我的想法。”
“你真被寵壞了。”
“是我說服了他。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過得悠閑一些,尤其是女孩子,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
“哪有這麽說自己的!”
“這有什麽呀。他很理解我,還對家訪的老師說了這些話。”
烏有作為旁觀者都覺得桐璃的爸爸太辛苦,不禁同情起他來。曾經見過他兩次,個子不高,冷靜而溫和。
“我比同學知道的事情多得多,將來肯定能用上,比物理、數學什麽的有用多了。”
烏有很羨慕。迴想起來,二十一年了,有用的本領一點兒也沒學會。
“你爸爸和老師都沒有異議嗎?”
“我聰明呀,考試的時候成績還不錯,大家都羨慕不已。”
桐璃自豪地挺起胸,座椅的前腳翹起,非常危險。
“你記憶力好。”
“是聰明。”
桐璃再次昂首挺胸,不過這次雙腳踩在地上,以防椅子翻倒。
6
烏有根本沒有四處打探消息的念頭,他選擇按兵不動。結城和尚美一臉嚴肅,兩人隔著桌子坐下,一左一右,看來是說了些什麽。
烏有正打算走進客廳,發現氣氛不對,馬上將抬起的右腳收了迴來——幸虧那兩個人沒有注意到。烏有以陰影為掩護,像油蟬般貼在柱子上,窺探著裏麵的情況。他們好像在說些什麽,氣氛比較融洽,不過這也不好說。神父曾經忠告(不是建議,是忠告)過烏有,什麽都不知道最好。可他忍不住,隻要與謀殺案有關,都想知道,哪怕采取這種方式。
“尚美,我想帶你迴去。”
結城的聲音。
“不行。”
她斷然拒絕,語氣十分冷淡。
“那家夥已經死了,你還有什麽顧慮呢?”
“難道是你……”
“當然不是……”結城連忙否認,“不過,我若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幹掉他。”
“啊,這是你一貫的風格。”
“不過,他確實不是我殺的。”
一陣沉默。沒有任何動靜。客廳裏隻有吞咽唾沫的聲音和掛鍾的滴答聲。那邊到底是什麽情形?烏有不敢探頭去看。他隻能根據偷聽到的對話內容、說話的語氣等展開想象。一旦談話停止,烏有心頭馬上充滿了罪惡感。
“不可能。”沉默良久,夫人開口說話。
“太遲了嗎,或者,村澤……”
“不,來這裏之前我就打算和他離婚。”
“那為什麽呢?”
隻聽得一陣手放到玻璃桌麵上的聲音,肯定是結城。
“我不能和你……”
“為什麽?二十年來,我一直深愛著你。”
“不。”夫人打斷了結城的話,說出了真正的原因,“你所看到的,愛戀的,都不是我,而是和音。”
“不!我愛的是尚美你啊。”
“不對,是和音。你看到的一直都是和音,現在也是。我還看到你從她的房間出來。”
“但是,那個房間……”
“任何時候,那裏都是屬於和音的,不可能變成別人的房間。”
“不對,那個房間……”
“沒什麽不對,都一樣……我累了。他這二十年,看到的也都是本該已經死去的和音。總是這樣,我已經受夠了。本來不想來這裏,不過一想到這是最後一次,就當是告別,最終還是來了。”
“混賬!”拳頭捶在桌子上的聲音。
“你沒有看懂那幅畫,那是為你……”
“不是。你之所以傷心,是因為發生了變化。如果和音還是和音,你肯定不會難過的。”
“根本不是這樣。”
尚美沒有迴應。難道是沒有必要?結城強烈的愛意找不到歸宿,連烏有都感受到了他的失落與悲傷。
不久,再次聽到結城壓抑的聲音:“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
夫人仍舊保持沉默。
“沒有可能嗎?”
結城再次確認。與在三樓的那個房間裏聽過的語氣相同,飽含哀怨與請求。
“對。”尚美終於開口了,“你看到的是和音,治愈你的也是和音,所以你……”
“不……我殺死和音是為了解放你啊。”
“你撒謊。”
“是真的,為了你,我可以做任何事。”
“不行的。你並不是真正想殺掉她……”
本來幽怨的聲音,來了個大轉變。
“走吧,我想離開這座島,永遠地逃離和音。在這裏,我還是他的妻子。”
他們好像要離開。烏有連忙走到稍遠的廚房裏躲起來。結城也參與了殺害和音的行動?所有人都是劊子手嗎?這到底是怎麽迴事?看來那個“秘密”果然與和音有關。到底是什麽關係呢?烏有隻掌握了少量的零散信息,無法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
“我不會放棄的。”結城站在客廳裏,對走在走廊上臉色蒼白的尚美喊道。
午餐和晚餐時結城都沒有出現。不知是跟大家一起用餐壓力太大還是不想與村澤同席(也許是後者),繼昨晚水鏡缺席後餐廳裏又少了一個人,感覺太過安靜。迴想起來,到這裏之後,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飯。這不是指飯菜的口味,而是指用餐的氣氛。第一天因為桐璃的裝扮,整個餐廳鴉雀無聲。第二天因為和音的畫像被毀,昨天因為水鏡被殺,今天因為結城和村澤打架,好不容易在如此氣派的豪宅裏享用美食(第三天真鍋夫婦離去後不能再稱為美食,隻是普通飯菜),結果卻變得如此糟糕。恐怕明天以及後天都要延續這種狀態,烏有如坐針氈。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待外人早日來和音島營救他們出去。
桐璃拿著土耳其餐具,不斷往嘴裏扒送飯粒,盤子上麵露出一雙眼睛,在注意著周圍的情況。烏有也一樣,沒有人告訴桐璃他們打架的原因,就算問了也不會有人迴答,他很確定。從大家用餐的情形來看,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結城的缺席。烏有觀察著他們,覺得很有趣。
氣氛如此尷尬,多虧桐璃在旁邊,稍微能放鬆一些。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魔鬼,包藏著疑心(烏有並沒有標榜自己沒有),大家都掩飾起來不想讓別人看見。現在的陽光沒有盛夏的感覺,雪化之後,陽光從厚厚的雲層中照射出來,像極了陽春三月的天氣,溫暖著烏有的心。在桂川四處閑逛時,安慰他的不是伶子,而是純真的桐璃,不知那位寄居在自己體內的青年是否得到淨化,至少開始關注周遭的事物。若沒有遇到桐璃,現在恐怕還一個人在河邊散步吧。烏有深知,桐璃有恩於自己,所以要盡全力保護好她。兩年半以來一味逃避的生活應該有所改變,今後要直麵自己的使命,跟以前的烏有說再見。這次行動,隻能成功,不許失敗。
晚飯後,村澤來見烏有。他眼睛紅腫,下巴上貼著白色創可貼。疼痛並沒有消失,他的動作有些遲緩。
“怎麽了?”
正打算整理思緒的烏有看到村澤來訪,感到十分意外,這是他第一次到自己的房間。一直以來,他們都堅持本次謀殺案是內部事件,把烏有當做外人晾在一邊。難道經過今天的打鬥之後,他打算向自己袒露心扉?烏有有些期待,不過他聽到的是與此不相關的話題。
“如月君,”下巴受傷的村澤,聲音比平時低沉,“調查有什麽進展?”
烏有盯著受傷的村澤,不知道他到底想說什麽,難道是詰問?
“毫無頭緒,不過,您為什麽……”
“啊,我以為你會有些想法,看來你還不願意告訴我。”
他吐詞不清,目光閃爍。村澤此次前來到底有何目的?該如何應對?隻要告訴他自己所做的事就夠了嗎?不可能,若是這樣,他們大可不必繼續彼此懷疑,弄得身心俱疲。烏有避開村澤懷疑的目光,他不習慣被人這樣對待。
“在那之後有什麽新發現嗎?與密室或者水鏡的房間相關的。”
烏有搖頭。
“到底怎麽了?”
“尚美她……”村澤小聲說道。
“夫人怎麽了?”
“沒什麽,”他果斷地說,考慮片刻之後又改口道,“她認為這一切都是和音策劃的。”
“真宮和音?”
“對。”
村澤一臉嚴肅望著烏有。他遭到結城的毆打之後,不隻是肉體,連精神方麵都受到了極大創傷,嗓音也變了。
“按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和音很久以前就已經去世。可尚美就是這麽認為,她太傻了。所以,我希望你能盡快調查出兇手是誰。”
“兇手……”除了村澤和尚美,嫌犯就隻有結城或神父。烏有正打算這麽說,說了一半還是把後半句吞下去了。為什麽村澤對自己寄予如此強烈的期待?我又不是偵探。難道就因為我是局外人?或者是因為我和桐璃在一起?
“我認為和音並沒有複活。”
“是啊。”
村澤安心地點頭。不過這也從側麵證實,他確實對和音是否已經複活心存疑慮。為什麽?他們作為和音的信徒,本該期盼她複活才對。
烏有想起昨晚村澤說過的話。
“您昨天說,你們殺死了和音,是什麽意思?”
烏有本是隨便一問,想不到村澤的臉色更加蒼白,貼著創可貼的下巴竟然抖動起來。
“我?”
“對。”
“不,我沒有說過那樣的話,和音是在露台處被風刮到海裏去的,我不可能說那樣的話。”
他猛烈地搖著頭,矢口否認。看來他不記得自己昨晚說過的話。那就意味著,他並不是在與烏有進行交談,隻是自言自語。無論如何,他這樣強烈地否認,更加證實了那句話的真實性——確實是他們殺死了自己的偶像和“神靈”——和音。結城與神父也是參與者。他們一起殺害了和音,就像《東方快車謀殺案》(6)那樣。他們都是“猶大”,和音被他們背叛……墜入海中……
在烏有進行思考的時候,村澤重複著“沒有那迴事”,走出房間,真讓人不舒服。烏有望著敞開的房門,想著村澤前來拜訪的原因。他們真的合夥殺了和音?和音還活著嗎?
二十年前,這座島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不過,倘若被他們謀害的和音,經過諸多磨難,僥幸得以活下來,現在前來報複,他們的恐慌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事情的真相並非如此,有很多地方都解釋不通。比放說,和音報仇為何要等二十年之久?
7
“密室之謎解開了嗎?”
烏有問閑來無事玩著偵探遊戲的桐璃。她晚上總穿著那件類似晚禮服的白色長裙,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很偏愛這件衣服。到現在為止,他們才檢查完武藤的房間。烏有並沒有任何權利,當然不能隨便調查村澤他們的房間和其他上著鎖的空房間。昨天是得到了村澤的特許,才能進行調查,可他又說了那麽多莫名其妙的話,還跟結城發生了衝突。
話說迴來,烏有對到目前為止發生的事情還沒有進行梳理,他不了解桐璃的心態,自己愈發焦躁。可現在眼前的事情就亂成一團,哪還有時間去考慮過去的事情。不管怎樣,今天算是平安無事,可烏有總覺得有些蹊蹺,難以釋懷。
“還沒。”桐璃搖著頭,用細長的手指梳理著剛洗過的頭發。“不過我有些初步的想法。”
“還不確定?”
“對,還不能確定。”
難得她能老實承認,像埃勒裏·奎因(7)一樣,絕不說出尚未成熟的想法。
“有可能,兇手做了一些與積雪等高的四方形冰塊。”
桐璃坐在床沿上,試著說出內心的想法。烏有坐在椅子上,她看他的視線自然也是從上往下,不過並沒有居高臨下之感。
“然後呢?”
“這樣一來,因為冰塊與積雪高度一致,看起來就是平的,同樣也是白色,顯不出任何異常。”
烏有想象了一下兇手深更半夜在雪地蹣跚前行的場景。
“現在是盛夏,不久冰雪會同時消融,證據就消失了。”
“原來如此。”烏有很是佩服。不過,這個辦法說來容易,實施起來卻幾乎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漏洞。
“冰塊與積雪的融化速度不同,前者融化的速度慢。”
“對啊,這裏想不通。”桐璃也想到過這點,她雙手交叉抱在前胸,深深地點頭說道。
“再有一點,怎麽做出與積雪等高、五十米長冰塊呢?何況,若是兇手繞了遠路,冰塊就需要更長,那得多大的冷凍庫才能做出來啊。還有,怎麽才能知道積雪的厚度呢?神父說謀殺是發生在雪停之後,就算是快速冷凍也來不及呀。”
“就是呀,很有道理。”
“夏天下雪這種事情,本來就不同尋常。能夠預知這一點,還能想出如此絕妙的方案並予以實施,可行性太低。”
“對啊,這不就遇到瓶頸了嘛。”桐璃的隨聲附和變成了歎氣。“我剛才不就說了嘛,隻是個假設,昨天隨便想到的,怎麽樣,算不算奇思妙想?喂,說說你都有些什麽好想法。”
烏有聳聳肩。
“哎呀,你自己什麽都沒想到,還總教訓我。”
“這有什麽,我本來就不擅長推理。”
桐璃瞪著烏有,這次口氣有所緩和。
“我可沒有標榜自己特別擅長推理。”
“哈哈哈哈。”烏有大笑起來。
桐璃的臉刷地變得通紅,她哼了一聲,說道:
“下次一定想出個更好的。”
“好好努力吧,我很期待呢。”
烏有語氣平淡,其中可能混雜著嫉妒。雖然桐璃的想法很不成熟,還有許多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可自己畢竟什麽都沒想到,不能不為自己太過缺乏想象力而感到羞惱。烏有想到桐璃可能比他更先查出真相,竟然有些不甘。
“兇手是誰弄清楚了嗎?”
“你怎麽老是提問呢?”
“哪有……”
烏有辯解過後想起,村澤剛剛還問過自己類似的問題。
“還沒想好。”桐璃搖頭。
“肯定在他們幾個人中。”
“嗯?”烏有裝作若無其事地問道,“誰啊?尚美?”
“不是她,我覺得,是神父。”
“帕特裏克神父?”
“對。”
她聲音不大,不過聽起來很有把握,邊說邊頻頻點頭。
“為什麽?有什麽根據嗎?我可看不出來他是兇手。”
“他說水鏡的頭顱是被柴刀砍下來的。”
烏有很快領悟了桐璃的意思。
“就是說,他沒有說兇器是斧頭或者菜刀,一口斷定就是柴刀,太過可疑,對嗎?除非是他自己幹的,不然怎會如此確定。”
“對。”
“看看傷口就知道了。”
烏有清楚地記得,死者的傷口血肉模糊,肯定是斧頭或者柴刀之類的鈍器所為。
“確實是鈍器所傷,可他為什麽不說是別的什麽工具,一口咬定就是柴刀,這其中肯定有鬼。除非就是他做的。此外,還有其他線索。”
“還有?”
烏有探出身來。
“對。他還非常肯定地說,頭顱是在屍體被搬到露台後才被砍下來的。憑什麽這麽說呢?有什麽根據?水鏡很有可能就是在露台處被殺的呀。”
“確實,言之有理。”
烏有雙手抱在胸前,思考著桐璃的話。從手頭上掌握的證據來說,尚不足以證明兇手就是神父,現在的這些想法,還隻能說是推理。
“肯定是他。”桐璃剛開始說得並不十分肯定,不過現在她似乎對此確信不疑。“可神父看起來不像兇手啊,他那麽穩重,雖然有點深不可測。莫非,他是人格分裂?”
“怎麽可能。”
烏有笑著否定了桐璃的說法,他覺得這裏最有可能人格分裂的人就是自己。他十年前就被另一種人格支配著,雖然並不一定是分裂性歇斯底裏。在烏有的體內,有兩個人同時並存。說到人格,倒是隻有“現在的烏有”才有。
“可是……你知道什麽叫人格分裂嗎?”
“什麽?”
桐璃改變了話題,烏有如釋重負。雖然桐璃說得非常有道理,可總說跟謀殺案相關的事情,實在太過沉重,說點輕鬆的話題倒也不錯。
“就是一個人體內有兩個人,對吧?”
“你有過類似經曆嗎?”
“是不是覺得很難受?”
“一旦意識到是那樣,肯定會覺得難受。另一個自己,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這可不是什麽好玩的事情,就像傑基爾與海德(8),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走向毀滅。”
烏有隨便講了幾句。《化身博士》那本書裏說,傑基爾的心中隱藏著想當惡人的願望,最終變成人格分裂。“人格分裂”這個詞經常在電視劇裏聽到,多用於比喻,自己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那樣的人。若是有,肯定早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就像書裏麵所說的那樣?”
“書裏的傑基爾知道海德的存在。但若不是服藥,而是生病造成的人格分裂呢?海德做盡壞事,傑基爾卻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抓進監獄。”
“這也太慘了。”桐璃很同情。
“根據現在的法律規定,若能證明犯罪分子是精神病患者,就可以減刑,要是過去可就慘了。”
“要是發現自己是人格分裂,你會怎麽辦呢?”
“怎麽辦呢?若果真發現另一個自己是海德那樣的惡人,我可能會自殺吧。”
“嗯?”
桐璃陷入沉思。
“傑基爾發現自己理智在慢慢消失,最後就自殺了?”
“嗯,也算是自殺吧。”
“可是,如果另一個自己不像海德那麽兇殘,隻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比傑基爾更加善良的人,該怎麽辦?一旦發現自己的理智在慢慢消失,恐怕還是會選擇自殺吧。”
“如果發現另一個自己是海德那樣的惡人,肯定很難受。不過要是你說的那種情況,那就隨他去吧,事實上傑基爾也沒有自殺。”
“那是因為他確信海德已經被捕入獄啦。我是說假設,如果海德是個好人,傑基爾會不會在自己清醒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
烏有不知該如何迴答桐璃的問題。
“有很多癌症病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治好,也沒有自殺。這是同樣的道理,你想太多了。”
“也不完全相同。”桐璃覺得烏有說得太過隨便,認真辯駁起來,“如果我知道自己將被人殺掉,而兇手卻能長久地活著,既然不能免於一死,那至少要拉他給我陪葬。怎能讓兇手逍遙法外好好活著呢,要死就一起死。癌症患者中是沒有這種情況的,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活得更長一些。”
桐璃難得說這麽多話。
“也就是說,如果海德知道另一個自己是傑基爾,就不會自殺了?”
“海德本來就是由分離出來的邪惡因子所構成,知道另一個自己不過是迴歸常態而已。”
“可對於海德來說,正常的是自己,不正常的才是傑基爾。”
桐璃說的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沒有他人指點,任何一個“自我”都會認為自己才是常態,另一個自己是異態。烏有體內的兩個人,哪個是“自我”,哪個是“他我”呢?在他人看來,世界上隻有一個烏有,可烏有自己卻用“那位青年”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認為,惡人可能會自暴自棄。如果海德是正常人,可能會自殺。”
“是嗎?”
桐璃不滿地望著烏有。
“如果你人格分裂了,準備怎麽辦?”
“不知道。可能自我跟他我都比較普通,互相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之後,和平相處。比方說,他我給自我寫信,通過信件來建立友情。”
該迴答並非出自本心,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你這個大騙子!那根本不是你的作風。”
“誰知道呢。”
“當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越來越微弱的時候,怎麽辦呢?”
“這個嘛……”
烏有開始思考。他關注的並非桐璃提出的問題,而是最近開始注意到的一種現象。自己最近作為烏有的時間越來越短,在逐漸向那位青年靠攏,經常將自己逼入死胡同。
“也許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呢。”雖說如此,但兩年前的烏有不管如何努力也變不成那位青年。
桐璃不相信他說的話。
“真會撒謊,你肯定沒說真心話。”
“那要是換做你呢?”
“我?我倒是想自殺,但肯定不會成功的。”
烏有也是這樣。兩年前,那位青年給了他沉重的壓力,他曾經多次想過自殺,可從來沒想過“嚐試自殺”。雖然這兩句話看起來非常相似,但事實上有著巨大的差異。
“就是說,像海德一樣,肯定是想讓對方結束自己的生命。”
“海德?”
“難道不是嗎?如果不是那樣,傑基爾能就研發出解藥啦。海德應該並不知道,所以在解藥研發出來之前做了許多讓傑基爾討厭的事情,想讓對方置自己於死地。雖然並不是自己動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從結果上來看,還不是一樣。”
桐璃說完拍了一下膝蓋,作了總結陳詞。
“那個故事的主題並非傑基爾的失敗,而是被他創造出來的分身的複仇。”
雖然話說得比較絕對,可也有她的道理。不過這樣一來,海德的企圖就失敗了。因為傑基爾與他的想法一致,想在海德活著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
烏有從未考慮過這樣的問題。也許他好不容易找迴自我,想盡量避免提及有關人格分裂的話題。
那位青年也許跟海德一樣,想把烏有逼到絕路上。想到這裏,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我不想考慮太多關於分身的事情。”
“是害怕哪天迷失自我嗎?”
烏有陷入沉思。
————————————————————
(1) 一種獼猴桃科植物,所含獼猴桃堿對貓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2) 該畫展於一八八四年首次舉辦,是全球最頂尖的藝術展覽之一。
(3) 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義藝術奠基人,其作品兼具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特色。
(4) 朱賽佩·阿爾欽博托(giuseppe arcimboldo,1527-1593),出生於意大利米蘭的藝術家。他以精細的手法描繪蔬菜、水果、花,很神奇地把它們組合成人像,在當時是很新奇古怪也很有創意的做法。
(5) 在一張圖片上,既能看到一個花瓶,也能看到兩個人的側麵像,但繼續看下去,圖形會自行調換,使觀察者在麵孔和花瓶之間隻能看到其一。
(6) 英國著名偵探小說作家阿加莎·克裏斯蒂的經典作品。
(7) 埃勒裏·奎因是美國著名偵探小說作家奎因兄弟塑造的同名偵探。
(8) 指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斯所著小說《化身博士》中的主人公傑基爾與海德。書中講述傑基爾喝了一種試驗用的藥劑,在晚上化身成邪惡的海德先生四處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