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太子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47章 太子
事情的緣由起於陸抗的一封上疏。
陸抗如今鎮守桂陽為大魏守著湘州的南大門。
但在任上,他發現當地的歸附程度非常低,魏國在此隻是名義上的統治。
當地人對吳國統治有一定慣性。
如果說投降或是被俘虜的將領的兵士之收編是拆掉了他們的“上層建築”,那麽廢除了廢除了吳國原有的“複客製”和“奉邑製”便是毀掉了他們的經濟基礎。
以至於不滿情緒很大,許多豪族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更有甚者還逃亡交、揚。
如今東南的吳國尚在,桂陽南臨交州,東接揚州,邊境多因此類事產生摩擦。
故而陸抗建議暫時應當減少賦稅,以吳治吳,太守、縣令可多任用本地官員,刺史都督則用朝廷親信駐軍以防不測,如此便於更好的過渡。
在陸抗看來,魏國沒有十足的好處,別說勸說交州陸胤歸附了,能保證新占州郡不生動亂已是不易。
所以懇請朝廷認真考慮他的建議。
而在天子西巡後,國事由中書令荀顗、尚書令傅嘏、侍中華表、靖安令賈充、樞密使王鬆、度支令盧欽六位重臣協助太子暫決。
六位重臣對陸抗的這份上疏看法不一。
反對者意思比較直接。
直言進諫,沒有問題。
可你要不要看看自己是什麽身份?
當初群臣對於陛下攻取荊州後讓陸抗鎮守南疆的就多有擔憂,若非陸抗帝婿身份,恐怕彈劾的上疏不在少數。
這不是對他能力的質疑,而是出身!
其實重臣的擔憂不無道理,東邊的吳國尚存,怎麽敢用吳人任太守、縣令這樣的實權官員呢?
他們舉縣、舉郡勾結吳國,該當如何?
而且有意思的是,吳國那邊此前給陸遜平了反,陸遜臨死前被誣陷的那二十條罪狀被一一駁辯。
諸葛恪很聰明,此舉不僅安撫了吳郡陸氏,還有種變相地為陸抗拋出橄欖枝的意思。
於是乎,群臣在駁斥了陸抗的上疏後,還在商討是否要換掉陸抗,讓他迴洛安安心心做個駙馬得了。
然而這消息不知怎麽就傳到了南陽公主的耳朵裏。
“沒意思。”夏侯芸撇撇嘴:“大兄一下子就猜到了。”
夏侯淼笑了笑:“我早聽聞陸幼節類其父,現在看來不僅是武略,就連性子都像啊。”
夏侯芸為夫君辯解道:“夫君就是性子直了點,其他方麵都挺好的。他這些年對吳征戰多有戰功,豈會有異心?”
“芸妹才出嫁幾年,就這麽死心塌地了。”太子開玩笑道。
“大兄!”夏侯芸咬了咬嘴唇,有點不好意思。
“好了,為兄不與你玩笑了。”夏侯淼說道。
“其實....妹妹此番前來也不是為了求情。如果朝廷決定要他遷任,我再說也沒用,此來,隻是和大兄發發牢騷。”
她嘴上雖否認,實際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夏侯淼知道妹妹的小心思。
在京公主和外鎮駙馬....這種關係讓他不由想起祖母和祖父當年的事。
據說關係可不太妙。
不知以後會不會向那個方向發展,妹妹這個性格應該不至於。
於私,他希望妹妹婚姻幸福,夫妻和睦。
於公,他覺得父親授予他監國之任,萬不可徇私,也不可憑直覺論事,還是要多聽聽諸公的心意。
“陸幼節的事我知道,站在荀公他們的角度這很正常。不過你放心,為兄自有分寸。”
“大兄最好啦!”南陽公主開心地扯著太子的袖子,搖啊搖。
.....
翌日,夏侯淼在東宮接見除禦史中丞杜恕外的六位重臣,以及六部官員。
他今年才十七歲,聽太後說,阿父在他這個年紀還在跟新城王(曹爽)、汝陰王(曹肇)等人飛鷹走狗,二十歲才在太後的求情下混上仕途,然後直到四十三歲做了皇帝。
而他現在就要開始學著做一個君主,為此他壓力很大,亦很勤勉。
最近於東宮聽政,他抱著學習的態度盡量不去打斷群臣的發言。
中書令荀顗舉著笏板道:
“啟稟太子殿下,此乃冀州刺史鄧艾的上疏。”
“初,南匈奴人自稱其先人本是漢室的外甥,因冒充姓劉氏。”
“太祖留單於唿廚泉於鄴城,分其眾為五部,居並州。左賢王劉豹是單於於扶羅的兒子,現為左部帥,而左部最強。”
“如今單於在內,羌夷失統,合散無主,單於的尊嚴日見微弱,而外地的威勢日見加重,不可不防。”
“臣聽說劉豹的部族中發生叛亂,可以借機分割為二國,以分散劉豹的勢力。”
“去卑的功勞顯赫於前朝,而他的兒子卻不能繼承父業,應該給他的兒子加封顯赫的名號,讓其居住在雁門。”
“這樣才能割裂他們的國家,削弱敵人,追記他們舊日的功勳,這是統治邊境地區的長久之計。”
這鄧艾可謂是“上疏達人”,在魏國二千石以上的地方官員皆有向廟堂上疏的權利,但大部分人“安分守己”。
外地官員裏唯有鄧艾和王昶經常上疏,提出建議。
“傅令君覺得如何?”夏侯淼徑直看向傅嘏,詢問道。
“鄧冀州早年在北疆為將,對胡漢風俗甚為了解。”傅嘏頓了頓,說道:
“他還上疏言,戎狄有野獸之心,不講道義。他們一強大起來就施行暴力。一旦衰弱,就順附朝廷。”
“建議凡羌胡與漢民同居一處的,應當漸漸將他們分離,使居編民之外,得以尊崇分辨廉恥的教義,堵塞犯法作亂者之路。”
“臣以為這是分化異族、防患於未然之良策。”
“華公,賈公以為呢?”夏侯淼又看向其他人。
“臣附議。”華表和賈充沒有意見。
夏侯淼點點頭:“好,那便準了。”
此事議定,太子決定把荊州的事妥善處理一下,父親如今正在西巡,若是一時興起興兵伐蜀,那荊州這個隱患就一定要留意。
他很快與群臣展開了這個話題。
群臣對於吳地實行九品中正產生的不滿情況並不在意。
被征服者是沒有資格討價還價的,若是一視同仁無疑會擠壓北方士族的利益。
唯一擔心的隻有叛亂問題。
至於說彈劾陸抗的事沒有再提了,那是本朝第一位駙馬,天子愛婿,就事論事提一嘴就行,上綱上線就不懂事了。
最終經過一陣討論,民部尚書王廣提議在荊州、湘州免兩年賦稅。
兵部尚書羊祜建議,湘州刺史王濬移治湘東,協助陸抗處理交、揚邊境問題。
吏部尚書司馬昭進言,除太守、都尉等掌兵的職位和地方中正官之外,多任用荊州本地官員,以緩和矛盾。
太子皆以為可。
事情的緣由起於陸抗的一封上疏。
陸抗如今鎮守桂陽為大魏守著湘州的南大門。
但在任上,他發現當地的歸附程度非常低,魏國在此隻是名義上的統治。
當地人對吳國統治有一定慣性。
如果說投降或是被俘虜的將領的兵士之收編是拆掉了他們的“上層建築”,那麽廢除了廢除了吳國原有的“複客製”和“奉邑製”便是毀掉了他們的經濟基礎。
以至於不滿情緒很大,許多豪族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更有甚者還逃亡交、揚。
如今東南的吳國尚在,桂陽南臨交州,東接揚州,邊境多因此類事產生摩擦。
故而陸抗建議暫時應當減少賦稅,以吳治吳,太守、縣令可多任用本地官員,刺史都督則用朝廷親信駐軍以防不測,如此便於更好的過渡。
在陸抗看來,魏國沒有十足的好處,別說勸說交州陸胤歸附了,能保證新占州郡不生動亂已是不易。
所以懇請朝廷認真考慮他的建議。
而在天子西巡後,國事由中書令荀顗、尚書令傅嘏、侍中華表、靖安令賈充、樞密使王鬆、度支令盧欽六位重臣協助太子暫決。
六位重臣對陸抗的這份上疏看法不一。
反對者意思比較直接。
直言進諫,沒有問題。
可你要不要看看自己是什麽身份?
當初群臣對於陛下攻取荊州後讓陸抗鎮守南疆的就多有擔憂,若非陸抗帝婿身份,恐怕彈劾的上疏不在少數。
這不是對他能力的質疑,而是出身!
其實重臣的擔憂不無道理,東邊的吳國尚存,怎麽敢用吳人任太守、縣令這樣的實權官員呢?
他們舉縣、舉郡勾結吳國,該當如何?
而且有意思的是,吳國那邊此前給陸遜平了反,陸遜臨死前被誣陷的那二十條罪狀被一一駁辯。
諸葛恪很聰明,此舉不僅安撫了吳郡陸氏,還有種變相地為陸抗拋出橄欖枝的意思。
於是乎,群臣在駁斥了陸抗的上疏後,還在商討是否要換掉陸抗,讓他迴洛安安心心做個駙馬得了。
然而這消息不知怎麽就傳到了南陽公主的耳朵裏。
“沒意思。”夏侯芸撇撇嘴:“大兄一下子就猜到了。”
夏侯淼笑了笑:“我早聽聞陸幼節類其父,現在看來不僅是武略,就連性子都像啊。”
夏侯芸為夫君辯解道:“夫君就是性子直了點,其他方麵都挺好的。他這些年對吳征戰多有戰功,豈會有異心?”
“芸妹才出嫁幾年,就這麽死心塌地了。”太子開玩笑道。
“大兄!”夏侯芸咬了咬嘴唇,有點不好意思。
“好了,為兄不與你玩笑了。”夏侯淼說道。
“其實....妹妹此番前來也不是為了求情。如果朝廷決定要他遷任,我再說也沒用,此來,隻是和大兄發發牢騷。”
她嘴上雖否認,實際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夏侯淼知道妹妹的小心思。
在京公主和外鎮駙馬....這種關係讓他不由想起祖母和祖父當年的事。
據說關係可不太妙。
不知以後會不會向那個方向發展,妹妹這個性格應該不至於。
於私,他希望妹妹婚姻幸福,夫妻和睦。
於公,他覺得父親授予他監國之任,萬不可徇私,也不可憑直覺論事,還是要多聽聽諸公的心意。
“陸幼節的事我知道,站在荀公他們的角度這很正常。不過你放心,為兄自有分寸。”
“大兄最好啦!”南陽公主開心地扯著太子的袖子,搖啊搖。
.....
翌日,夏侯淼在東宮接見除禦史中丞杜恕外的六位重臣,以及六部官員。
他今年才十七歲,聽太後說,阿父在他這個年紀還在跟新城王(曹爽)、汝陰王(曹肇)等人飛鷹走狗,二十歲才在太後的求情下混上仕途,然後直到四十三歲做了皇帝。
而他現在就要開始學著做一個君主,為此他壓力很大,亦很勤勉。
最近於東宮聽政,他抱著學習的態度盡量不去打斷群臣的發言。
中書令荀顗舉著笏板道:
“啟稟太子殿下,此乃冀州刺史鄧艾的上疏。”
“初,南匈奴人自稱其先人本是漢室的外甥,因冒充姓劉氏。”
“太祖留單於唿廚泉於鄴城,分其眾為五部,居並州。左賢王劉豹是單於於扶羅的兒子,現為左部帥,而左部最強。”
“如今單於在內,羌夷失統,合散無主,單於的尊嚴日見微弱,而外地的威勢日見加重,不可不防。”
“臣聽說劉豹的部族中發生叛亂,可以借機分割為二國,以分散劉豹的勢力。”
“去卑的功勞顯赫於前朝,而他的兒子卻不能繼承父業,應該給他的兒子加封顯赫的名號,讓其居住在雁門。”
“這樣才能割裂他們的國家,削弱敵人,追記他們舊日的功勳,這是統治邊境地區的長久之計。”
這鄧艾可謂是“上疏達人”,在魏國二千石以上的地方官員皆有向廟堂上疏的權利,但大部分人“安分守己”。
外地官員裏唯有鄧艾和王昶經常上疏,提出建議。
“傅令君覺得如何?”夏侯淼徑直看向傅嘏,詢問道。
“鄧冀州早年在北疆為將,對胡漢風俗甚為了解。”傅嘏頓了頓,說道:
“他還上疏言,戎狄有野獸之心,不講道義。他們一強大起來就施行暴力。一旦衰弱,就順附朝廷。”
“建議凡羌胡與漢民同居一處的,應當漸漸將他們分離,使居編民之外,得以尊崇分辨廉恥的教義,堵塞犯法作亂者之路。”
“臣以為這是分化異族、防患於未然之良策。”
“華公,賈公以為呢?”夏侯淼又看向其他人。
“臣附議。”華表和賈充沒有意見。
夏侯淼點點頭:“好,那便準了。”
此事議定,太子決定把荊州的事妥善處理一下,父親如今正在西巡,若是一時興起興兵伐蜀,那荊州這個隱患就一定要留意。
他很快與群臣展開了這個話題。
群臣對於吳地實行九品中正產生的不滿情況並不在意。
被征服者是沒有資格討價還價的,若是一視同仁無疑會擠壓北方士族的利益。
唯一擔心的隻有叛亂問題。
至於說彈劾陸抗的事沒有再提了,那是本朝第一位駙馬,天子愛婿,就事論事提一嘴就行,上綱上線就不懂事了。
最終經過一陣討論,民部尚書王廣提議在荊州、湘州免兩年賦稅。
兵部尚書羊祜建議,湘州刺史王濬移治湘東,協助陸抗處理交、揚邊境問題。
吏部尚書司馬昭進言,除太守、都尉等掌兵的職位和地方中正官之外,多任用荊州本地官員,以緩和矛盾。
太子皆以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