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現在很少過問政務,其實隻要不搞他們家業,他們倒是很樂意享受這種“半退休”的狀態。


    尚書令盧毓如今是朝堂實權派,兒子盧欽又是曆任大將軍府參軍、丞相府長史、梁國度支府令。


    範陽盧氏子嗣不旺,讓兒子與夏侯獻綁定早就有押寶之意,隻不過盧毓本人並未親自下場,平日裏依舊是大魏純臣做派。


    但現在到了這種時候,他也不裝了,攤牌了!


    盧欽一直做為幕僚鍍金了這麽多年,這相當於是在憋大招了,待梁王登基,盧欽將會一飛衝天。


    “還在潤色。”荀顗答道:“冊書由鍾侍郎主筆,辛侍郎輔之,嗯....預計今日可完成此稿。”


    “好。”盧毓道,“完稿後直接呈遞與天子過目吧。”


    “天子看得懂嗎?”


    荀顗覺得都沒那個必要,傳國玉璽在郭太後手上,全程都可以跳過天子。


    “流程還是要走吧。”盧毓道,“天子觀後,就請太後駕臨東堂議事。”


    “就依盧公之言。”


    有那麽一瞬間,荀顗又心疼起這少年天子起來。


    他適當代入了一下皇帝的視角.....


    你們逼著朕把家業拱手讓人,還得讓我親自觀看冊書中朕是多麽庸碌,梁王是多麽神武。


    誇得不夠出彩,還得改!


    不過荀顗就共情了那麽片刻就離開了隔間,打算迴中書省忙去了。


    走到外麵又聽到王廣在那裏跟同僚們吐槽。


    說是雍涼一帶不僅有蜀患,羌亂更是頻有發生,甚至最近河西還來了一夥鮮卑人,大魏在雍涼的軍費長期高居不下,再加上當地糧食產量遠不及冀州、揚州,錢糧的消耗是個無底洞。


    荀顗聽了直搖頭,關於雍涼問題當年在後漢時期的朝堂上就爭論不休,有大臣建議要放棄涼州,或許也是這個原因。


    荀顗迴到中書省後便讓鍾會、辛敞兩人抓緊點進度,今日盧毓特意問他,顯然是有催促之意在裏麵。


    去年勸梁王書寫勸進詔書時,鍾會嫌累不想寫,而今卻十分積極主動地爭當主筆。


    辛敞有時實在是搞不懂鍾會的腦迴路,但有一說一,鍾侍郎這字寫得可是真漂亮啊。


    第二日,郭太後召百官於東堂聽政。


    按照慣例還是要論一些國事,聊了聊各地祥瑞,讚了讚上蒼之德後,又把薑維犯境之事煞有其事地拿出來議一議。


    “薑維依傍麹山築二城令牙門將句安、李韶等駐守,又聚羌人質任等進逼諸郡。”


    五兵尚書許允舉著笏板,不緊不慢地說著。


    郭太後有所在意,畢竟她出自西平郭氏,每每蜀軍進犯雍涼,她都有些擔心,盡管自幼就沒入了這深宮之中,但對故土的還是有一定感情。


    “薑維引兵幾何?”


    “迴稟太後,據報不足一萬。”


    話落,群臣皆笑。


    待東堂再次安靜下來,許允繼續道:“雍州刺史陳泰上表,欲率討蜀護軍徐質一同進軍兵圍麴城,切斷運糧的道路及城外水源。”


    “待城中的蜀軍日漸困頓,薑維必然會率軍出牛頭山救援麴城。”


    “屆時陳刺史堅守不戰,牽製薑維,再請征西將軍(夏侯霸)前往牛頭山截斷薑維歸路,蜀軍必亂。”


    “善。”郭太後不明覺厲。


    她華麗的深衣下,修長的雙腿緊緊合攏,老實說維持這種端莊的儀態很費體力。


    見許允和朝臣們都對此事表現得雲淡風輕,想來確實不怎麽緊要。


    難怪梁王本人都懶得過問這事,這才讓群臣和太後在這裏過家家啊。


    議完了此事,少府卿王肅突然站了出來。


    “啟稟太後,臣有事要奏。”


    說起來,小皇帝曹啟還是挺慘的,雖說今日他並未出席,但按理說從他即位以來理應避其名諱,然而他不懂,群臣們也沒人刻意去提。


    “王卿且奏。”郭太後溫聲道。


    “臣觀故籍,以堯舜為始者,蓋以禪讓之典,垂於無窮......”王肅四平八穩地說著。


    郭太後卻是眉頭微蹙。


    如果說此前的朝議無關痛癢,奉明不來也就罷了,反正他也許久沒有上朝。


    然而這麽大的事,還不來?


    難道現在見一麵都這麽難了嗎?


    她有點後悔那日與梁王夫婦遊玩華林園時言語不謹慎了,說不定梁王後察覺到了兩人的關係,吃醋了?


    定是這樣的!


    唉,現在還是太後呢,就已經對自己愛搭不理,日後客居深宮的日子都不敢想象.....


    群臣看著太後一臉嚴肅,有忠貞之士心中暗自歎息。


    看來太後心係曹氏啊。


    雖說梁王是一家人,可畢竟從此以後明皇帝一脈就失了傳承。


    太後這些年真是受委屈了.....


    王肅的聲音繼續在東堂內迴蕩:


    “相國梁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致九合於諸侯,決百勝於千裏。”


    “內修文德,外治武功,戡定禍亂,綏靖四方。今楚地已平,大功告成,今歲之間,鳳鳴岐山,黃龍降世,布舊除新,闕有明徽。”


    這話已是相當直白了,這是上天之預示,百姓之所願,仿佛曹啟再賴在那個位子上就是與上蒼作對,與天下人作對。


    最後,王肅朗聲道:“臣請陛下遜位,梁王繼之。”


    王肅話音剛落,太常羊耽便開口跟進:“啟稟太後,臣亦請梁王進位為帝,承繼魏統,天命使然,不可違抗。”


    “臣附議。”中書侍郎鍾會拱手附和。


    “臣附議。”中書侍郎辛敞跟上。


    “臣等附議。”先是宗室曹宇、秦朗、曹爽、曹肇等人帶頭。


    之後,三公中第一個表態的是司空鄭衝。


    滎陽鄭衝本是寒素,受梁王多年眷顧,竟是在一眾豪門世家中脫穎而出,躋身三公之列。


    他不表態實在說不過去。


    “老臣附議。”


    鄭衝打了個樣,太尉司馬孚、司徒高柔也依次表態。


    隨後,九卿和一眾官員紛紛表態。


    如果說此時郭太後心中沒有波瀾那是假的,但她並非是像某些大臣心中所想那樣。


    說起來還挺沒良心的。


    連一刻都沒有為明帝哀悼.....


    然而郭太後卻不能表現出來,隻能歎氣一口,不情不願地說道:


    “江山實應歸有德之人,梁王匡扶王室,休庇生靈,已為天下人所往。”


    “卿等可遣使持節,前往相國府上,呈送冊書,勸梁王進位為帝,以順天命。”


    “臣遵旨。”


    群臣齊聲應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小春偷帶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小春偷帶魚並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