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宛如白駒過隙,轉瞬間已至五月二十七。


    距離秦明的小號被封,已經足足過去了九天。


    [整整九天啊!你知道這九天,我是怎麽過的嗎?]


    就在秦明站在鴻淵號的甲板上,眺望著遠處的夕陽,暗自感慨之際。


    淵鴻號的船身輕輕搖晃,緊接著甲板上傳來一聲中氣十足的唿喊聲。


    “收起船帆,準備靠岸!”


    聽到姚老頭的聲音,秦明瞬間迴神。


    可就在秦明準備借此機會,檢驗一下船員們這幾日的訓練成果之時,耳畔卻不合時宜地傳來一陣異常熟悉的嘔吐聲。


    秦明輕歎一聲,微微側目,隻見李淵正扶著船舷,麵色蒼白地嘔吐著。


    顯然,這位昔日的開國之君,即便已在艦船上曆練了七日,卻依舊未能完全適應艦船上的日常顛簸。


    秦明朝站在李淵身後手足無措的福伯,擺了擺手,隨即上前一步,輕拍著李淵的後背,無奈道:


    “老爺子,你這又是何苦呢?”


    “在莊子上釣釣小魚,喝喝小酒,他不香嗎?”


    “何必,非要跟著我出來受這份罪呢?”


    李淵吐得幾乎虛脫,卻仍舊嘴硬道:


    “我前些天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嗎?”


    “這幾日的飯食,皆不是婉兒做的,我吃不慣,與這船上的顛簸無...唔...”


    李淵的話戛然而止,又是一陣劇烈的嘔吐。


    秦明見狀,隻能無奈地搖了搖頭。


    ......


    與此同時,東宮的光天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一片肅穆而莊重的氛圍。


    太子李承乾頭戴冠冕,正襟危坐,神情凝重。


    他目光如炬,灼灼地注視著殿內一眾屬官,仿佛要洞察他們內心的每一個細微變化。


    這些屬官們則低頭傳閱著從隴右送來的最新戰報,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沉思與憂慮。


    這些戰報是李世民在午後特意命人送到東宮的,其用意在於考驗李承乾的應對之策和決策能力。


    戰報中詳細記錄了吐蕃軍隊最新的動向,吐穀渾殘餘勢力的現狀,以及大唐軍隊的兵力部署和糧草情況。


    這幾日的朝會,皆在議論吐蕃進犯一事。


    以門下省侍中--王珪為首的世家官員們,主張派遣使臣前往吐蕃進行和談,以期通過外交手段平息戰事。


    他們認為,當前大唐剛剛敉平吐穀渾之亂,將其納入版圖,邊疆尚未完全穩固,不宜再興兵戈。


    此外,他們還擔憂周邊其他小國,唯恐步吐穀渾的後塵,與吐蕃暗中勾結,對大唐構成威脅。


    而以尚書省右仆射--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官員則主張堅決反擊。


    長孫無忌等人認為,吐蕃的進犯不僅威脅到大唐的邊疆安全,更是在挑戰天朝的尊嚴與威嚴。


    若不予以堅決反擊,必將助長其囂張氣焰,進而引發更多邊境衝突,甚至可能動搖大唐在周邊國家中的地位。


    過去的幾天裏,這兩個派係的官員在朝堂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已經吵翻了天。


    今日早朝,李世民當朝宣布,於明日召集文武百官在太極殿召開大朝會,並由策務院七名內閣官員,現場表決。


    這個內閣乃是三天前突然成立的,據李承乾所知:


    就在內閣成立的前一天,他的父皇和母後曾以看望晉陽公主和城陽公主為由,造訪過藍田。


    當天下午,李世民便急匆匆地迴了皇宮,隨即便召見了數位心腹重臣,密談至深夜。


    隔天早朝,李世民宣布成立內閣,並任命了七位內閣官員。


    這七人分別是:太子李承乾、尚書省左仆射房玄齡、右仆射長孫無忌、門下省侍中王珪、門下省侍中魏徵、中書省侍郎岑文本、戶部尚書戴胄。


    李世民昨日已經言明:是戰?是和?全憑七人決斷。


    當然,此次決策引發的一係列後果,也皆由他們共同承擔。


    太子李承乾身為內閣成員之一,深知:此次大朝會不僅關乎大唐的邊疆安全,更關係到他這太子的威望。


    故而,他不敢有半點馬虎和怠慢。


    李承乾深吸一口氣,目光堅定地掃視著殿內的屬官們,緩緩道:


    “諸位卿家,根據目前最新的戰報,吐蕃打著為吐穀渾複國的旗號,已然兵臨吐穀渾都城伏俟城下,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吐蕃此次來勢洶洶,不僅意圖吞並吐穀渾舊地,更有可能進一步威脅我大唐西陲的安全。”


    “不知諸位對此有何高見?”


    李承乾的聲音在光天殿內迴蕩,沉穩而有力。


    他的話語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殿內屬官們的紛紛議論。


    這時,一位身著緋紅色官袍,須發斑白的官員,上前一步,拱手行禮,沉聲道:


    “太子殿下...”


    此人正是孔聖第三十二代孫,東宮的左庶子--孔穎達。


    孔穎達清了清嗓子,恭敬道:


    “太子殿下,所言極是。”


    “吐蕃乃蠻夷之邦,此次他們打著為吐穀渾複國的旗號,進犯我大唐邊境,其野心昭然若揭。”


    孔穎達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他見李承乾暗自點頭,眼中劃過一抹不易察覺的喜色。


    他環顧四周,突然話鋒一轉,繼續道:


    “然而,吐蕃雖為蠻夷之邦,但他們此次出兵,並非毫無章法。”


    “這一點,從最近的戰報中可以窺見一二。”


    “他們不僅在兵力部署上頗有章法,而且在後勤補給方麵也做得相當到位。”


    “這說明,吐蕃此次進犯並非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


    李承乾微微點頭,示意孔穎達繼續說下去。


    孔穎達微微欠身,接著道:


    “殿下,依臣之見,麵對如此敵人,我們不能輕舉妄動,逞一時之勇,而應審慎行事。”


    “當務之急是穩定邊疆,確保軍心民心不亂。”


    “同時派遣使臣前往吐蕃,進行外交斡旋,爭取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若外交斡旋不成,再考慮用武力解決。”


    李承乾聞言,眉頭微皺。


    這時,一名身著素白儒衫的青年站了出來,拱手行禮,沉聲道:


    “太子殿下,臣有不同看法。”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秦公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宅在家裏睡大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宅在家裏睡大覺並收藏大唐秦公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