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知青相聚在渠首
張永東、孫泉源趁坐新良大隊的拖拉機,跟金安然靠在一起,說著那讓人發恨、發怒、悲憤得都想哭的事情,不知不覺已到了渠首旁邊丘嶺上的村子裏。下了車,一打聽,很快也就找到了他們大隊民兵營駐地。把被褥扔到駐地屋裏早已鋪好的葦席、草苫子上,跟頭兒寒暄幾句,順便說了大隊拖拉機壞到半路,弟兄們都要走著過來;跟炊事員打個招唿,說中午迴來吃飯,便匆忙朝外走了。
他倆要去哪裏?他倆要去拜訪同學。他倆需要見麵的同學很多,他倆見著麵的同學也很多。那些同學都是誰,他們之間都有啥瓜葛,他們在一起都辦了啥事情,林林總總,很多很多,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因而當下也不必多說。因為現在說多了,都是陌生臉兒,讓人記不住;再則,有些同學,人家隻是打個哄,沒有承頭辦過什麽事情,記住了也沒用,申朱楊在此也就不把他們那些同學姓名一一列舉出來;為著行文方便準確,到時有誰的故事,再把誰推出來細說:這樣也就顯得自然,也不讓人感覺邋遢做作。
前文說過,孫泉源跟金安然是在縣知識青年代表大會上認識的。這就意味著:在縣知識青年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他倆不認識。那麽疑問來了:當張永東和孫泉源扒上拖拉機,孫泉源把張永東介紹給金安然認識的時候,金安然開口就說,張永東為他的小弟出過力挨過打,張永東是他們家恩人。照此說,張永東為他的小弟挨過打,跟人打過架,臭揍過那臭老頭,金安然是知道的。那麽孫泉源也是參與者,同樣也為他的小弟挨過打,同樣也為他小弟跟人打了架,同樣也是為他小弟臭揍了那糟老頭,為啥金安然不知道?
其實這就要歸結到尤繼紅和甄世紅的好心上去。在這倆姑娘心裏,打架不是好事情。但那天打架,確實是出於義憤,那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他們若不出手製止,或許那被綁的孩子就會被那臭老頭折騰死。為這他們並非隻是抱打不平,在他們心裏也是為著保護那孩子,為救那孩子性命才出手。事情過後,他們還很激動,覺得自己就是正義行動,做得都很正確。若不正確,甄世紅的父親和尤繼紅的父親就不會出頭管這事情。
尤繼紅的父親聽他單位抽到公安局幫忙,也就是給小弟上繩那夥計說:挨打那糟老頭子有好幾個兒子,家裏人多勢大,一般人都惹不起他。這倆不識時務的毛頭小夥,照死裏臭揍了這糟老頭,隻怕這糟老頭的子孫們放不過他倆。為這,尤繼紅的父親讓尤繼紅給甄世紅的父親捎話:給那孩子治病時,不要跟那孩子說誰是施救者,免得那糟老頭的兒孫認準了人,報複施救者,給施救者砸黑磚,下毒手。
提高警惕還是對的。大家都三緘其口,不再說這事情。公安局調查出事情真相之後,判斷是糟老頭無事生非,挨打亦在情理之中,傷得並不算重。倘若當時他穿便裝,沒穿那摘了領章的警服,就不是兩個年輕小夥打他的事情,隻怕眾怒難平,他早已死在群眾揮動的亂拳之中,不死他也算是僥幸。再說,年輕人出手相助符合民心,有那麽多群眾簽名作證:這是正義的事情。調查三天,張永東和孫泉源同時被釋放出來。尤繼紅和甄世紅迎接在拘留所門口,還沒等他倆見著外人,便跟他倆交待:“不要讓外人知道這是咱們幹的事情,免得咱們在明處,他們在暗處,砸咱黑磚,咱們也不知道是誰砸的。”張永東和孫泉源覺得這話有道理,不得不服氣自己跟父輩們相比隻有莽撞,還缺有防範心理。
最終,公安局還是判那糟老頭子賠了那孩子的醫藥費。畢竟膀子掉了事情大;若治不好,造成殘廢,單這一個傷害也就夠上判那糟老頭兩年徒刑了。因而那糟老頭,屁都沒敢放一個,連忙湊錢送到公安局,請求公安局早些把錢送到醫院去,並說對不起受傷的孩子,他受到懲罰是咎由自取。他態度還是可以的。公安局說不準再無事生非,迴家待著,聽候傳喚,等候處理。
金安然得到消息,迴到城裏,見著病房裏的小弟,眼淚嘩嘩滾下來。他心裏窩著一股怒氣,咬牙切齒冒出一句:“小弟,哥給你報仇。”
他小姨聽他這麽說,忙把他拉迴家,平心靜氣告訴他,這仇報不得:這不是那糟老頭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全民意識需要提高的問題。這是小人得誌的問題。
他聽小姨說得有道理,眼淚唰唰滾下來,哽咽著說:“小姨,我要從政,我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事情。我要用手中掌握的權力,改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他小姨說:“有這想法很好。你想報答那四個知青,我看就免了。來日方長。能報答他們的機會有的是。再說,咱們還不知道他們都是誰呢。在病房我問甄大夫,救小弟的那四個年輕人都叫啥,他們都是哪裏的。他旁邊站的一個稍胖些的姑娘跟我說,四個人都是知識青年,都下鄉到順河公社,勁頭大隊了,張永東……這個名字剛說出口,旁邊的姑娘拉她一下衣裳襟,她便不吭聲了。想必是害怕名字傳出去,擔心那糟老頭家人報複吧。那糟老頭家人多勢眾,不好惹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金安然聽得他小姨這麽說,仰天長歎:“可憐我這將門之後,虎被犬欺,居然苟且偷生,不敢吭聲,哪還有個人樣!。好了。小姨。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暫且不去報答他們。張永東我知道這個人,他下鄉的地方就在我們大隊東邊。恩人,仇人,我都記在心,我都不去找他們。沒有韌性,沒有仁心,不能忍耐,心不狠,那是辦不了大事兒的人。臥薪嚐膽是我該做的事情。我一定不辜負幫助過我們的那些人。知恩不報,一場大罪。我知道報恩,我知道複仇,隻是沒到時候。”
就是因為這,金安然隻知道勁頭大隊的張永東是他家的恩人。其他三人,一概不知。盡管甄世紅和尤繼紅當時就在小弟的病床邊站著,跟他小姨說話的是甄世紅,抖扯甄世紅衣襟不讓甄世紅說話的是尤繼紅,他小姨也不知道這倆姑娘也是他家恩人。
同坐一輛拖拉機,通過一路交談,金安然啥都清楚了。到渠首旁邊的崖頭村下車,揮手再見,也都各奔各大隊的駐地走了。
說實在話,金安然跟張永東、孫泉源不是一號人。金安然是將門之後,胸懷大誌,目光高遠,不過是一時受難混跡於民間。下鄉雖屬無奈,他也能把自己置身於百姓中間,低頭向群眾學習,抬頭為群眾辦實事兒。他看到的是世界,報效的是祖國,他受家庭教育心胸開闊得多,存心就是幹大事情的人。決不像張永東,孫泉源這幫人,生在普通之家,長在普通百姓之中,好打哄,跟多數人一樣,下鄉幾年,迴城當個國營工人也就心安了。
張永東是喜歡打拳摔跤,體育鍛煉的人。喜歡打報不平,還好尋點刺兒頭們的事情,更喜歡尋找跟自己過不去人的一些麻煩。思想簡單,行事直接,不惹事兒也不避事兒,好先動手,因為出手大方,待人像弟兄,愛憎分明,倒也惹人喜歡,口碑很好。
孫泉源則是心思重重,故作高興,見人七分笑,三分防,生怕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不好,把別人得罪了,受別人恥笑。但他有個特點,那就是:遇事兒敢豁命,甘為朋友兩肋插刀。就奔這一點,真正熟悉他的人,都說他真是屬於傻得可愛那種人。其實他很講原則,也是窮大方,隻不過他沒有張永東那麽直,他把自己身上的有些東西隱藏起來,亮到人前的都是弱項,若不是他還透著超人的精明,隻怕有人就敢把他當傻子對待。清楚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海綿堆裏藏大炮,看著軟,摸著軟,其實火力足得很。
就是這麽兩個人,出去轉了一圈迴來。兩人到這廚房剛端上飯碗,三五成群,一撥又一撥知青都尋來了。說是明天渠首才開工,今天沒事情,趁這工夫大夥可以出去玩。玩什麽?有人說下山去河裏冬泳,有人說就在這院裏下棋,有人說這附近的村容村貌古色古香的很漂亮,可以到附近村子裏去逛一逛。當地知青知道情況,說可以到那夾河灘上去,河裏能劃船,夾河灘上的風景很漂亮;用著夾河灘上老人的捕魚工具逮著魚,還可以在灘上吃烤魚。想那滋味吧,想那景象,那該是多美呀。
究竟要去哪裏玩兒,怎麽玩兒,意見不一致,有說下棋的,有說冬泳的,有說到附近村子逛逛去,也有說到村裏小學借個球打球或踢球的。最後最吸引人的還是去大河裏劃船,逮魚,到夾河灘上吃烤魚。
他們出發了:有邊走邊唱的,有邊走邊跳的,有邊走邊昂首吹口琴的,有邊走邊勾著頭擺弄指頭吹笛子的,有老老成成幾個人橫成一排把路占嚴邊走邊說的,有打打鬧鬧忽前忽後來迴跑著笑鬧的。走到山邊路上朝下看,寬闊的河道中清水漣漣,一個棗核形狀的小島展現在大家眼前。上麵樹褐枝垂,枝杈向上。瓦屋點點,樹木雖沒綠色,四下卻是翠綠一片。他們這群知青已經下鄉這麽長時間,不用介紹,也知道那是麥苗過冬的顏色。眼神好的居然還能望見樹上枝梢掛有沒摘掉的幾個紅色柿子。有人說那柿子早已泛軟,吃著香甜。這話聽著讓人嘴饞,性子急的恨不能現在就爬到樹上去,就著樹枝不用摘下把那哄柿拿到嘴邊吸上一口,那才解饞。本地知青對這景色早已見慣,隻說這就是夾河灘,沒有發出感歎。從別處來的知青,初次見這景色,有說這小島像棗核,有說這小島像木船,也有人說這小島像條順水擱淺的大船,當地知青,嗬嗬一笑:“她該是夾河灘,還是夾河灘。這夾河灘養人,產量高的讓別處的人眼饞。”
夾河灘就在山下邊。夾河灘展現在大家眼前。跑起來!衝下去!到大河裏去抓魚!衝啊,弟兄們!衝啊!撐船!抓魚!撒網!逮魚!越過大河衝上夾河灘!美呀!美呀!夾河灘柿樹上那幾個沒摘下來的紅紅的幾個果子,我們愛你,我們想吃你!劃船!劃船!烤魚!烤魚!他們歡笑著向山下跑去。河邊,眼看著有人劃著小船向夾河灘漂去。那景色真美,美得暢人心肺。
張永東、孫泉源趁坐新良大隊的拖拉機,跟金安然靠在一起,說著那讓人發恨、發怒、悲憤得都想哭的事情,不知不覺已到了渠首旁邊丘嶺上的村子裏。下了車,一打聽,很快也就找到了他們大隊民兵營駐地。把被褥扔到駐地屋裏早已鋪好的葦席、草苫子上,跟頭兒寒暄幾句,順便說了大隊拖拉機壞到半路,弟兄們都要走著過來;跟炊事員打個招唿,說中午迴來吃飯,便匆忙朝外走了。
他倆要去哪裏?他倆要去拜訪同學。他倆需要見麵的同學很多,他倆見著麵的同學也很多。那些同學都是誰,他們之間都有啥瓜葛,他們在一起都辦了啥事情,林林總總,很多很多,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因而當下也不必多說。因為現在說多了,都是陌生臉兒,讓人記不住;再則,有些同學,人家隻是打個哄,沒有承頭辦過什麽事情,記住了也沒用,申朱楊在此也就不把他們那些同學姓名一一列舉出來;為著行文方便準確,到時有誰的故事,再把誰推出來細說:這樣也就顯得自然,也不讓人感覺邋遢做作。
前文說過,孫泉源跟金安然是在縣知識青年代表大會上認識的。這就意味著:在縣知識青年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他倆不認識。那麽疑問來了:當張永東和孫泉源扒上拖拉機,孫泉源把張永東介紹給金安然認識的時候,金安然開口就說,張永東為他的小弟出過力挨過打,張永東是他們家恩人。照此說,張永東為他的小弟挨過打,跟人打過架,臭揍過那臭老頭,金安然是知道的。那麽孫泉源也是參與者,同樣也為他的小弟挨過打,同樣也為他小弟跟人打了架,同樣也是為他小弟臭揍了那糟老頭,為啥金安然不知道?
其實這就要歸結到尤繼紅和甄世紅的好心上去。在這倆姑娘心裏,打架不是好事情。但那天打架,確實是出於義憤,那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他們若不出手製止,或許那被綁的孩子就會被那臭老頭折騰死。為這他們並非隻是抱打不平,在他們心裏也是為著保護那孩子,為救那孩子性命才出手。事情過後,他們還很激動,覺得自己就是正義行動,做得都很正確。若不正確,甄世紅的父親和尤繼紅的父親就不會出頭管這事情。
尤繼紅的父親聽他單位抽到公安局幫忙,也就是給小弟上繩那夥計說:挨打那糟老頭子有好幾個兒子,家裏人多勢大,一般人都惹不起他。這倆不識時務的毛頭小夥,照死裏臭揍了這糟老頭,隻怕這糟老頭的子孫們放不過他倆。為這,尤繼紅的父親讓尤繼紅給甄世紅的父親捎話:給那孩子治病時,不要跟那孩子說誰是施救者,免得那糟老頭的兒孫認準了人,報複施救者,給施救者砸黑磚,下毒手。
提高警惕還是對的。大家都三緘其口,不再說這事情。公安局調查出事情真相之後,判斷是糟老頭無事生非,挨打亦在情理之中,傷得並不算重。倘若當時他穿便裝,沒穿那摘了領章的警服,就不是兩個年輕小夥打他的事情,隻怕眾怒難平,他早已死在群眾揮動的亂拳之中,不死他也算是僥幸。再說,年輕人出手相助符合民心,有那麽多群眾簽名作證:這是正義的事情。調查三天,張永東和孫泉源同時被釋放出來。尤繼紅和甄世紅迎接在拘留所門口,還沒等他倆見著外人,便跟他倆交待:“不要讓外人知道這是咱們幹的事情,免得咱們在明處,他們在暗處,砸咱黑磚,咱們也不知道是誰砸的。”張永東和孫泉源覺得這話有道理,不得不服氣自己跟父輩們相比隻有莽撞,還缺有防範心理。
最終,公安局還是判那糟老頭子賠了那孩子的醫藥費。畢竟膀子掉了事情大;若治不好,造成殘廢,單這一個傷害也就夠上判那糟老頭兩年徒刑了。因而那糟老頭,屁都沒敢放一個,連忙湊錢送到公安局,請求公安局早些把錢送到醫院去,並說對不起受傷的孩子,他受到懲罰是咎由自取。他態度還是可以的。公安局說不準再無事生非,迴家待著,聽候傳喚,等候處理。
金安然得到消息,迴到城裏,見著病房裏的小弟,眼淚嘩嘩滾下來。他心裏窩著一股怒氣,咬牙切齒冒出一句:“小弟,哥給你報仇。”
他小姨聽他這麽說,忙把他拉迴家,平心靜氣告訴他,這仇報不得:這不是那糟老頭一個人的問題,這是全民意識需要提高的問題。這是小人得誌的問題。
他聽小姨說得有道理,眼淚唰唰滾下來,哽咽著說:“小姨,我要從政,我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事情。我要用手中掌握的權力,改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他小姨說:“有這想法很好。你想報答那四個知青,我看就免了。來日方長。能報答他們的機會有的是。再說,咱們還不知道他們都是誰呢。在病房我問甄大夫,救小弟的那四個年輕人都叫啥,他們都是哪裏的。他旁邊站的一個稍胖些的姑娘跟我說,四個人都是知識青年,都下鄉到順河公社,勁頭大隊了,張永東……這個名字剛說出口,旁邊的姑娘拉她一下衣裳襟,她便不吭聲了。想必是害怕名字傳出去,擔心那糟老頭家人報複吧。那糟老頭家人多勢眾,不好惹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金安然聽得他小姨這麽說,仰天長歎:“可憐我這將門之後,虎被犬欺,居然苟且偷生,不敢吭聲,哪還有個人樣!。好了。小姨。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暫且不去報答他們。張永東我知道這個人,他下鄉的地方就在我們大隊東邊。恩人,仇人,我都記在心,我都不去找他們。沒有韌性,沒有仁心,不能忍耐,心不狠,那是辦不了大事兒的人。臥薪嚐膽是我該做的事情。我一定不辜負幫助過我們的那些人。知恩不報,一場大罪。我知道報恩,我知道複仇,隻是沒到時候。”
就是因為這,金安然隻知道勁頭大隊的張永東是他家的恩人。其他三人,一概不知。盡管甄世紅和尤繼紅當時就在小弟的病床邊站著,跟他小姨說話的是甄世紅,抖扯甄世紅衣襟不讓甄世紅說話的是尤繼紅,他小姨也不知道這倆姑娘也是他家恩人。
同坐一輛拖拉機,通過一路交談,金安然啥都清楚了。到渠首旁邊的崖頭村下車,揮手再見,也都各奔各大隊的駐地走了。
說實在話,金安然跟張永東、孫泉源不是一號人。金安然是將門之後,胸懷大誌,目光高遠,不過是一時受難混跡於民間。下鄉雖屬無奈,他也能把自己置身於百姓中間,低頭向群眾學習,抬頭為群眾辦實事兒。他看到的是世界,報效的是祖國,他受家庭教育心胸開闊得多,存心就是幹大事情的人。決不像張永東,孫泉源這幫人,生在普通之家,長在普通百姓之中,好打哄,跟多數人一樣,下鄉幾年,迴城當個國營工人也就心安了。
張永東是喜歡打拳摔跤,體育鍛煉的人。喜歡打報不平,還好尋點刺兒頭們的事情,更喜歡尋找跟自己過不去人的一些麻煩。思想簡單,行事直接,不惹事兒也不避事兒,好先動手,因為出手大方,待人像弟兄,愛憎分明,倒也惹人喜歡,口碑很好。
孫泉源則是心思重重,故作高興,見人七分笑,三分防,生怕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不好,把別人得罪了,受別人恥笑。但他有個特點,那就是:遇事兒敢豁命,甘為朋友兩肋插刀。就奔這一點,真正熟悉他的人,都說他真是屬於傻得可愛那種人。其實他很講原則,也是窮大方,隻不過他沒有張永東那麽直,他把自己身上的有些東西隱藏起來,亮到人前的都是弱項,若不是他還透著超人的精明,隻怕有人就敢把他當傻子對待。清楚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海綿堆裏藏大炮,看著軟,摸著軟,其實火力足得很。
就是這麽兩個人,出去轉了一圈迴來。兩人到這廚房剛端上飯碗,三五成群,一撥又一撥知青都尋來了。說是明天渠首才開工,今天沒事情,趁這工夫大夥可以出去玩。玩什麽?有人說下山去河裏冬泳,有人說就在這院裏下棋,有人說這附近的村容村貌古色古香的很漂亮,可以到附近村子裏去逛一逛。當地知青知道情況,說可以到那夾河灘上去,河裏能劃船,夾河灘上的風景很漂亮;用著夾河灘上老人的捕魚工具逮著魚,還可以在灘上吃烤魚。想那滋味吧,想那景象,那該是多美呀。
究竟要去哪裏玩兒,怎麽玩兒,意見不一致,有說下棋的,有說冬泳的,有說到附近村子逛逛去,也有說到村裏小學借個球打球或踢球的。最後最吸引人的還是去大河裏劃船,逮魚,到夾河灘上吃烤魚。
他們出發了:有邊走邊唱的,有邊走邊跳的,有邊走邊昂首吹口琴的,有邊走邊勾著頭擺弄指頭吹笛子的,有老老成成幾個人橫成一排把路占嚴邊走邊說的,有打打鬧鬧忽前忽後來迴跑著笑鬧的。走到山邊路上朝下看,寬闊的河道中清水漣漣,一個棗核形狀的小島展現在大家眼前。上麵樹褐枝垂,枝杈向上。瓦屋點點,樹木雖沒綠色,四下卻是翠綠一片。他們這群知青已經下鄉這麽長時間,不用介紹,也知道那是麥苗過冬的顏色。眼神好的居然還能望見樹上枝梢掛有沒摘掉的幾個紅色柿子。有人說那柿子早已泛軟,吃著香甜。這話聽著讓人嘴饞,性子急的恨不能現在就爬到樹上去,就著樹枝不用摘下把那哄柿拿到嘴邊吸上一口,那才解饞。本地知青對這景色早已見慣,隻說這就是夾河灘,沒有發出感歎。從別處來的知青,初次見這景色,有說這小島像棗核,有說這小島像木船,也有人說這小島像條順水擱淺的大船,當地知青,嗬嗬一笑:“她該是夾河灘,還是夾河灘。這夾河灘養人,產量高的讓別處的人眼饞。”
夾河灘就在山下邊。夾河灘展現在大家眼前。跑起來!衝下去!到大河裏去抓魚!衝啊,弟兄們!衝啊!撐船!抓魚!撒網!逮魚!越過大河衝上夾河灘!美呀!美呀!夾河灘柿樹上那幾個沒摘下來的紅紅的幾個果子,我們愛你,我們想吃你!劃船!劃船!烤魚!烤魚!他們歡笑著向山下跑去。河邊,眼看著有人劃著小船向夾河灘漂去。那景色真美,美得暢人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