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不知道你咋認識他這個人
張永東說:第二天,孫泉源和尤繼紅要去公社集合,準備參加縣裏舉辦的知識青年代表大會,倆人廝跟著坐上頭班公共汽車走了。我也跟著我們生產隊上了大渠清淤工地。那大渠需要清淤的地方就在我們住的那個村子邊上,距離我們村遠近要有八九裏。我們沒有來迴跑,也沒搭庵子,帶著鋪蓋卷兒;借麥秸,打地鋪,男女分屋,就近住到農戶家;吃喝也是暫借戶家房屋起爐灶,支大鍋,架案板,安排專人來做大鍋飯。隊下管飯細糧多:白麵饅頭整簸籮,整籠抬出來。蘿卜、白菜、蘿卜纓子,這些大路炒菜、醃菜很充足,管飽吃,吃得很可以,給人感覺一下就到了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
吃得好,並不證明日子就好過。那渠水放掉時日已不少,本想著渠底龜裂早已幹透了。哪知待我們下到渠底時,渠底居然還有泥,沒泥的地方也能踩出水。說實在話,我們知青大多穿的都是解放鞋,即便踩出水,有那膠底抵擋著,稍加注意些,鞋麵不濕不難受。那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迴鄉青年,穿的都是鬆緊口或方口自家做的布底鞋。這種鞋穿著方便很舒服,隻是下到這渠底要難受:不隔水,三五分鍾全濕透。盡管天氣沒上凍,但那濕冷凍腳的滋味如同針紮一樣讓人受不了。
生產隊的事情就是那麽推推動動,撥撥轉轉,沒人主動願幹活。見到渠底濕且軟,這個推,那個轉,都不想朝那渠底站,隻想站在半腰挖個平台當個傳遞手。隊長沒辦法,喊這個,叫那個。嘻嘻哈哈都是躲,都是轉,諒你是隊長也沒人給情麵。
我腳上穿的是雙解放鞋,再說咱也算是一個男子漢,二話沒說下渠底,挖濕泥,一鍁挨一鍁,使勁兒朝上撂。上邊人趕快挖平台,傳遞五六登,直到渠上邊。
娟兒姐見沒人下渠底,跟隊長說一聲:“我去換雙鞋。”扭臉就走了。不一會兒,她迴來了:腳穿淺腰黑膠鞋,挽起褲腿站渠底,掄鍁幹起來。一鍁又一鍁,比我撂得快。當時我就想:你主動下渠底,幹得還那麽快,是誰給你好處了?別看你穿膠鞋,那也是站在濕地裏,片刻工夫就會凍得你雙腳冰涼麻木很難受。女的下渠底,你給隊長臉上貼金呢!難道你忘了隊下扣你們家糧食那情景?”
吃飯時候我悄悄問她為啥不講條件跳渠裏。她說:“永東呀,我知道隊下三巨頭不待見我們家。我們家是負擔,這是明擺著,這也是很明顯的事情。我們家多是病號吃飯的,少有健壯幹活人。我知道,若沒有隊下這集體,我們家這一堆子老、弱、病,盡管沒有殘,隻怕也活不下去;即便隊下不照顧,我們家還是占了集體的光。若不是跟大家在一起,我們家自己也養不活自己。人要知道感恩。我不講價錢跳渠裏,就是要愛護咱們這個大集體。”
聽這話,當時我吃一大驚。真的,孫泉源跟我說過娟兒姐長得美。他來村裏第一天就認識了娟兒姐,是娟兒姐把他們溝裏的知青帶到了我們知青院子裏。說那天娟兒姐拉著長音幫他們叫門時,那聲音很好聽,他都聽得入了迷。當時他就覺得這姑娘聲音很甜美,人肯定長得也很美。可惜那天晚上月色朦朧,又有門口的大桐樹遮擋了月亮光,姑娘的真容沒看清,影影兒的隻覺模樣很周正。現在聽娟兒姐說出這些話,不隻是孫泉源覺得娟兒姐長得美,我也覺得娟兒姐不隻是聲音好聽人好看,她人美心更美,美得讓人仰慕,美得讓人心動,美得耀人眼,美得讓人不敢盯著她看。
在渠上清淤十幾天,娟兒姐每天都站在渠底的濕泥地上朝上掄鋼鍁,一直沒人替換她,直到清淤完工迴家轉,也沒人代替她一天。
真的,我很佩服貧下中農那股忍耐勁兒,我也佩服迴鄉青年的能幹。一天到晚不失閑,慢慢悠悠,慢慢幹,從早到晚不停手,幹過十幾天,無論多艱難,硬是讓公社驗收過了關。
迴到村裏第二天,孫泉源和尤繼紅開完會也都早一天迴來了。迴來就迴來,如同迴家轉了幾天迴來一樣淡如水,沒人知道他倆去開會。晚上去溝裏,尋找孫泉源玩。問起開了什麽會。孫泉源說是瞎扯淡:天天講政治,就不講生產。孫泉源說浩仁哥說得好:“‘脫離組織領導講政治,那是瞎扯淡。’吃喝十來天,住旅館,念文件,糟踐的糧食可不少,連泡大糞都沒攢下一小堆兒,都從下水道衝走了。這是肥水流向外人田,也是瞎扯淡。”
我說:“你也別說什麽瞎扯淡,明天咱們就要上渠首。這下可真好,咱們那些同學不用找,也都能見上麵。”
孫泉源笑了笑,說:“我怕咱們那麽多知青湊在一起又該惹啥事兒。打架、鬥毆、起哄、偷東西,大東西不會偷,小偷小摸少不了。我真怕咱們掉到咱們知青惹禍的旋渦裏拔不出腿。真是那樣咱們就得早些拔腿離開是非之地,趕快逃迴家裏去。”
我根本不在乎,對他嗬嗬笑。說:“像你說這也太怕人。你也別擔心,到時候再說吧。真不行,咱們也避事兒,趕早逃迴家去就行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天一早,正如人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隊隻有那一台皮輪帶鬥拖拉機,拉上糧食、蔬菜和帶隊幹部及火頭軍先走了。到那兒卸了貨,第二趟迴來應該上午八九點。說住一天拉五趟,把人全都送到渠首上。可惜還沒到九點,電話打迴來:拖拉機迴來的時候壞到了半道上。一天再拉四趟這事兒不再想。為保明早渠首開工典禮我們大隊的民兵到現場,大隊決定:徒步走到渠首上。大夥一聽都笑了,七八十裏就這麽打腳量,這也有點出洋相。不過還有常喊的口號是: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跟兩萬五相比,這才七八十裏又能算得了什麽?那就啥也別說,背上行李走吧。每人再發給四毛錢的出差補助費,半道上吃頓飽飯不成問題。
發了四毛錢,心裏都滿意。就這樣,三五成群廝跟著,背起被子走起來。在這群年青人中有能人,有人已經預測出走到渠首的大致時間了:一個小時走十裏;就是快一些,七八十裏也得用上七個小時,到渠首也得下午四五點。我和孫泉源一聽也都傻了眼。我跟孫泉源說。:“下午四五點,還不把人走傻了?”
孫泉源嘿嘿笑著說:“走到半道截輛車,啥事兒不都有了?你還當真走到下午四五點呢。”
我說:“咱們這麽多人廝跟著,還咋截車呢。”
孫泉源取笑我:“落個二裏地,啥不都有了?”
“豬,豬。”拍一下腦門,我自己埋怨自己說:“這麽簡單的事情,我咋想複雜了。”說著假裝上廁所,腳步放慢了。
前方大部隊走了。我和孫泉源背著行李隨後慢慢走。拉得距離並不遠,看去也是百多米。孫泉源跟我說:“別跟咱們大部隊離太遠,咱們不認路。萬一沒有順路車,咱們還真得一路走過去。這得有個心理準備。”
聽著孫泉源這麽說,我心裏就想笑,反著他的思路說:“真是那樣我就不走了。我就在這兒等車了。”
孫泉源一聽也笑了:“你屙屎屙到褲兜裏,跟誰打別呢。咱至少得走出七八裏地才能容易趁到車。你咋不在咱寨門口等車呢。咱寨門口還得有車讓你趁呢。”
這真是大實話,啥都別說,隻管往前走。七八十裏路,走出十分之一,能夠趁上車也可以。想到這兒,加快腳步走。剛剛走過新良大隊的一個路口,聽得突突響,分明是來了拖拉機。扭頭看也是拉著一車人。明顯是朝渠首送人的。我和孫泉源都忙招手。那司機怕趁車,加速開著走。這時隻聽車鬥裏一個人喊:“司機哥,這是我兄弟,讓他倆上來吧。”拖拉機緩緩停下來。我和孫泉源連忙奔過去,撂被褥,偏腿上,車停沒五秒,開起來又走了。
隔著那麽多人,孫泉源跟那讓停車的年青人握手。這時的孫泉源連我都顧不著了,跟那人說過幾句親熱話之後,這才把那人介紹給我:“這哥們兒也是咱們知識青年。他就是三中的金安然,是新良大隊團支部委員。我倆就是在這次知青會上認識的。我倆很能說得來。他知道的比我多,他好讀書,我佩服他。我佩服的人不多吧,可我就是佩服他,他讀書多呀,我得拜他為師了。”
金安然把右手伸給我,用左手把腦門上的頭發捂到頭頂上,衝我說:“哥哥,你還認識我麽?你是我們的恩人,我得感謝你呢。我找你,真難找,這次我真得找到你了。我謝謝你,謝謝你。你不記得我了?”
看到他把腦門上的頭發握到頭頂上,我愣一下,接著也就笑起來,問:“你咋在這兒呢?你不是北京的,你咋在這兒呢。”
聽我倆這麽說,孫泉源覺得很奇怪,看看金安然,又看看我。覺得很疑惑,問:“你倆也認識?你倆是咋認識的?”
我說他:“你是顧裝糊塗還是咋的,他也認識你,你咋能記不起他呢。”
孫泉源可能真忘了,看看金安然,又看看我,說:“真忘了,真忘了。我真的不知道是咋迴事兒了。他是三中知青呀。我真不知道你咋認識他這個人。”
張永東說:第二天,孫泉源和尤繼紅要去公社集合,準備參加縣裏舉辦的知識青年代表大會,倆人廝跟著坐上頭班公共汽車走了。我也跟著我們生產隊上了大渠清淤工地。那大渠需要清淤的地方就在我們住的那個村子邊上,距離我們村遠近要有八九裏。我們沒有來迴跑,也沒搭庵子,帶著鋪蓋卷兒;借麥秸,打地鋪,男女分屋,就近住到農戶家;吃喝也是暫借戶家房屋起爐灶,支大鍋,架案板,安排專人來做大鍋飯。隊下管飯細糧多:白麵饅頭整簸籮,整籠抬出來。蘿卜、白菜、蘿卜纓子,這些大路炒菜、醃菜很充足,管飽吃,吃得很可以,給人感覺一下就到了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
吃得好,並不證明日子就好過。那渠水放掉時日已不少,本想著渠底龜裂早已幹透了。哪知待我們下到渠底時,渠底居然還有泥,沒泥的地方也能踩出水。說實在話,我們知青大多穿的都是解放鞋,即便踩出水,有那膠底抵擋著,稍加注意些,鞋麵不濕不難受。那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迴鄉青年,穿的都是鬆緊口或方口自家做的布底鞋。這種鞋穿著方便很舒服,隻是下到這渠底要難受:不隔水,三五分鍾全濕透。盡管天氣沒上凍,但那濕冷凍腳的滋味如同針紮一樣讓人受不了。
生產隊的事情就是那麽推推動動,撥撥轉轉,沒人主動願幹活。見到渠底濕且軟,這個推,那個轉,都不想朝那渠底站,隻想站在半腰挖個平台當個傳遞手。隊長沒辦法,喊這個,叫那個。嘻嘻哈哈都是躲,都是轉,諒你是隊長也沒人給情麵。
我腳上穿的是雙解放鞋,再說咱也算是一個男子漢,二話沒說下渠底,挖濕泥,一鍁挨一鍁,使勁兒朝上撂。上邊人趕快挖平台,傳遞五六登,直到渠上邊。
娟兒姐見沒人下渠底,跟隊長說一聲:“我去換雙鞋。”扭臉就走了。不一會兒,她迴來了:腳穿淺腰黑膠鞋,挽起褲腿站渠底,掄鍁幹起來。一鍁又一鍁,比我撂得快。當時我就想:你主動下渠底,幹得還那麽快,是誰給你好處了?別看你穿膠鞋,那也是站在濕地裏,片刻工夫就會凍得你雙腳冰涼麻木很難受。女的下渠底,你給隊長臉上貼金呢!難道你忘了隊下扣你們家糧食那情景?”
吃飯時候我悄悄問她為啥不講條件跳渠裏。她說:“永東呀,我知道隊下三巨頭不待見我們家。我們家是負擔,這是明擺著,這也是很明顯的事情。我們家多是病號吃飯的,少有健壯幹活人。我知道,若沒有隊下這集體,我們家這一堆子老、弱、病,盡管沒有殘,隻怕也活不下去;即便隊下不照顧,我們家還是占了集體的光。若不是跟大家在一起,我們家自己也養不活自己。人要知道感恩。我不講價錢跳渠裏,就是要愛護咱們這個大集體。”
聽這話,當時我吃一大驚。真的,孫泉源跟我說過娟兒姐長得美。他來村裏第一天就認識了娟兒姐,是娟兒姐把他們溝裏的知青帶到了我們知青院子裏。說那天娟兒姐拉著長音幫他們叫門時,那聲音很好聽,他都聽得入了迷。當時他就覺得這姑娘聲音很甜美,人肯定長得也很美。可惜那天晚上月色朦朧,又有門口的大桐樹遮擋了月亮光,姑娘的真容沒看清,影影兒的隻覺模樣很周正。現在聽娟兒姐說出這些話,不隻是孫泉源覺得娟兒姐長得美,我也覺得娟兒姐不隻是聲音好聽人好看,她人美心更美,美得讓人仰慕,美得讓人心動,美得耀人眼,美得讓人不敢盯著她看。
在渠上清淤十幾天,娟兒姐每天都站在渠底的濕泥地上朝上掄鋼鍁,一直沒人替換她,直到清淤完工迴家轉,也沒人代替她一天。
真的,我很佩服貧下中農那股忍耐勁兒,我也佩服迴鄉青年的能幹。一天到晚不失閑,慢慢悠悠,慢慢幹,從早到晚不停手,幹過十幾天,無論多艱難,硬是讓公社驗收過了關。
迴到村裏第二天,孫泉源和尤繼紅開完會也都早一天迴來了。迴來就迴來,如同迴家轉了幾天迴來一樣淡如水,沒人知道他倆去開會。晚上去溝裏,尋找孫泉源玩。問起開了什麽會。孫泉源說是瞎扯淡:天天講政治,就不講生產。孫泉源說浩仁哥說得好:“‘脫離組織領導講政治,那是瞎扯淡。’吃喝十來天,住旅館,念文件,糟踐的糧食可不少,連泡大糞都沒攢下一小堆兒,都從下水道衝走了。這是肥水流向外人田,也是瞎扯淡。”
我說:“你也別說什麽瞎扯淡,明天咱們就要上渠首。這下可真好,咱們那些同學不用找,也都能見上麵。”
孫泉源笑了笑,說:“我怕咱們那麽多知青湊在一起又該惹啥事兒。打架、鬥毆、起哄、偷東西,大東西不會偷,小偷小摸少不了。我真怕咱們掉到咱們知青惹禍的旋渦裏拔不出腿。真是那樣咱們就得早些拔腿離開是非之地,趕快逃迴家裏去。”
我根本不在乎,對他嗬嗬笑。說:“像你說這也太怕人。你也別擔心,到時候再說吧。真不行,咱們也避事兒,趕早逃迴家去就行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天一早,正如人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隊隻有那一台皮輪帶鬥拖拉機,拉上糧食、蔬菜和帶隊幹部及火頭軍先走了。到那兒卸了貨,第二趟迴來應該上午八九點。說住一天拉五趟,把人全都送到渠首上。可惜還沒到九點,電話打迴來:拖拉機迴來的時候壞到了半道上。一天再拉四趟這事兒不再想。為保明早渠首開工典禮我們大隊的民兵到現場,大隊決定:徒步走到渠首上。大夥一聽都笑了,七八十裏就這麽打腳量,這也有點出洋相。不過還有常喊的口號是: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跟兩萬五相比,這才七八十裏又能算得了什麽?那就啥也別說,背上行李走吧。每人再發給四毛錢的出差補助費,半道上吃頓飽飯不成問題。
發了四毛錢,心裏都滿意。就這樣,三五成群廝跟著,背起被子走起來。在這群年青人中有能人,有人已經預測出走到渠首的大致時間了:一個小時走十裏;就是快一些,七八十裏也得用上七個小時,到渠首也得下午四五點。我和孫泉源一聽也都傻了眼。我跟孫泉源說。:“下午四五點,還不把人走傻了?”
孫泉源嘿嘿笑著說:“走到半道截輛車,啥事兒不都有了?你還當真走到下午四五點呢。”
我說:“咱們這麽多人廝跟著,還咋截車呢。”
孫泉源取笑我:“落個二裏地,啥不都有了?”
“豬,豬。”拍一下腦門,我自己埋怨自己說:“這麽簡單的事情,我咋想複雜了。”說著假裝上廁所,腳步放慢了。
前方大部隊走了。我和孫泉源背著行李隨後慢慢走。拉得距離並不遠,看去也是百多米。孫泉源跟我說:“別跟咱們大部隊離太遠,咱們不認路。萬一沒有順路車,咱們還真得一路走過去。這得有個心理準備。”
聽著孫泉源這麽說,我心裏就想笑,反著他的思路說:“真是那樣我就不走了。我就在這兒等車了。”
孫泉源一聽也笑了:“你屙屎屙到褲兜裏,跟誰打別呢。咱至少得走出七八裏地才能容易趁到車。你咋不在咱寨門口等車呢。咱寨門口還得有車讓你趁呢。”
這真是大實話,啥都別說,隻管往前走。七八十裏路,走出十分之一,能夠趁上車也可以。想到這兒,加快腳步走。剛剛走過新良大隊的一個路口,聽得突突響,分明是來了拖拉機。扭頭看也是拉著一車人。明顯是朝渠首送人的。我和孫泉源都忙招手。那司機怕趁車,加速開著走。這時隻聽車鬥裏一個人喊:“司機哥,這是我兄弟,讓他倆上來吧。”拖拉機緩緩停下來。我和孫泉源連忙奔過去,撂被褥,偏腿上,車停沒五秒,開起來又走了。
隔著那麽多人,孫泉源跟那讓停車的年青人握手。這時的孫泉源連我都顧不著了,跟那人說過幾句親熱話之後,這才把那人介紹給我:“這哥們兒也是咱們知識青年。他就是三中的金安然,是新良大隊團支部委員。我倆就是在這次知青會上認識的。我倆很能說得來。他知道的比我多,他好讀書,我佩服他。我佩服的人不多吧,可我就是佩服他,他讀書多呀,我得拜他為師了。”
金安然把右手伸給我,用左手把腦門上的頭發捂到頭頂上,衝我說:“哥哥,你還認識我麽?你是我們的恩人,我得感謝你呢。我找你,真難找,這次我真得找到你了。我謝謝你,謝謝你。你不記得我了?”
看到他把腦門上的頭發握到頭頂上,我愣一下,接著也就笑起來,問:“你咋在這兒呢?你不是北京的,你咋在這兒呢。”
聽我倆這麽說,孫泉源覺得很奇怪,看看金安然,又看看我。覺得很疑惑,問:“你倆也認識?你倆是咋認識的?”
我說他:“你是顧裝糊塗還是咋的,他也認識你,你咋能記不起他呢。”
孫泉源可能真忘了,看看金安然,又看看我,說:“真忘了,真忘了。我真的不知道是咋迴事兒了。他是三中知青呀。我真不知道你咋認識他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