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晚上,當他唿吸感到困難時,他就把長長的塑料管插進自己的鼻子,像是鼻孔被抽血的器械夾住了一樣。我討厭把莫裏和任何器械聯係在一起,所以當莫裏說話時,我盡量不去看那玩藝。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裏重複道,”可沒人願意相信。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我們就會用戲諧的態度去對待死亡,我說。
是的,但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怎麽能夠去準備死呢?
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隻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換頁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元憾了?‘他轉過頭去,似乎肩膀上這會就停著一隻小鳥。
今天是我的大限嗎?
他問。
莫裏接納了各種各樣的宗教思想。他出生在猶太教家庭,上學後變成了一個不可知論者,那是因為孩提時經曆了大多的變故。他對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哲學思想也很感興趣。但他最接近的文化還是猶太教。他在宗教上是個雜家,這就使他更加為學生們所接受。他最後幾個月裏所說的話語似乎超越了一切宗教的特征。死亡能使人做到這一點。
事實是,米奇,他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我點點頭。
我還要再說一遍,“他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他笑了。我明白了他的用意。他想知道我是否真正理解了這個觀點,但他沒有直截了當地問,免得使我窘迫。這就是他當老師與眾不同的地方。
你患病前對死亡想得多嗎?我問。
不,“莫裏笑笑。”我和別人一樣,我曾經對一個朋友說過,’我將成為你所見到的最最健康的老人!‘“你那時多大?
六十幾歲。
你挺樂觀的。
為什麽不?正像我說的,沒人真的相信自己會死。
可每個人都知道有人在死去,我說。為什麽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就這麽難呢?
這是因為,莫裏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裏。我們並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我們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去麵對死亡就能改變這種狀況?
哦,是的。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
他歎了口氣。”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我注意到他的手抖得很厲害。當他把掛在胸前的眼鏡戴上時,眼鏡滑落在太陽穴處,仿佛他是在黑暗中替別人戴眼鏡。我伸手幫他移正了位置。
謝謝,莫裏低聲說。當我的手碰觸到他的頭時,他笑了。人類最細小的接觸也能給他帶來歡樂。
米奇,我能告訴你一些事情嗎?
當然行,我說。
你也許不愛聽。
為什麽?
嗯,事實上,如果你真的在聽小鳥的說話,如果你能接受隨時都會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於抱負了。
我擠出了一絲笑容。
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麽重要了。你也許會讓出空間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精神上?
你不喜歡這個詞,是嗎?’精神上‘。你認為那是多愁善感的玩藝。
這個麽,我無言以對。
換頁他裝作沒看見我的窘態,但沒裝成功,我笑出聲來。
米奇,他也笑了。”盡管我說不上來’精神產物‘到底為何物,但我知道我們在有些方麵確實是有缺陷的。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他把頭扭向透進陽光的窗戶。”你看見了?你可以去外麵,任何時候。你可以在大街上發瘋似地跑。可我不能。我不能外出。我不能跑。我一出大門就得擔心生病。但你知道嗎?我比你更能體味那扇窗戶。“體味那扇窗?
是的。我每天都從窗口看外麵的世界。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
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台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
他停住了。我們倆一齊望著窗外。我想看見他看得見的東西。我想看見時間和季節,看見我的人生慢慢地在流逝。莫裏微微低下頭,扭向肩膀。
是今天嗎,小鳥?
他問。”是今天嗎?“由於”夜線“節目的播出,莫裏不斷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隻要有精神,他就會坐起來,對替他代筆的朋友和家人口述他的迴複。
有一個星期天,迴家來探望他的兩個兒子羅布和喬恩都來到了起居室。莫裏坐在輪椅上,兩條瘦骨嶙峋的腿上蓋著毯子。他感到冷的時候,他的助手們會來給他披上尼龍外套。
第一封信是什麽?
莫裏問。
他的同事給他念了一封來自一個名叫南希的婦女的信,她的母親也死於als。
她在信中寫了失去母親的悲傷,並說她知道莫裏也一定很痛苦。
好吧,信念完後莫裏說。他閉上了眼睛。”開頭這麽寫,’親愛的南希,你母親的不幸令我很難過。我完全能理解你所經曆的一切。這種悲傷和痛苦是雙方的。傷心對我是一件好事,希望對你也同樣是件好事。‘“最後一句想不想改動一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羅布說。
莫裏想了想,然後說,”你說得對。這麽寫吧,’希望你會發現傷心是一帖治愈創傷的良藥。‘這樣寫好些嗎?“羅布點點頭。
加上’謝謝,莫裏‘,他說。
另一封信是一個名叫簡的婦女寫來的,感謝他在”夜線“節目中給予她的啟示和鼓勵,她稱他是神的代言者。
這是極高的讚譽,他的同事說。”神的代言者。“莫裏做了個鬼臉,他顯然並不同意這個評價。”感謝她的溢美之詞。告訴她我很高興我的話能對她有所啟示。
別忘了最後寫上’謝謝,莫裏‘。
還有一封信來自英國的一個男子,他失去了母親,要莫裏幫他在冥界見到母親。有一對夫婦來信說他們想開車去波士頓見他。一個以前的研究生寫了一封長信,講述了她離開大學後的生活。信中還講到了一宗謀殺--自殺案和三個死產兒,講到了一個死於als的母親,還說那個女兒害怕她也會感染上這種疾病,信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兩頁,三頁,四頁。
莫裏坐著聽完了那些既長又可怕的故事。然後他輕聲說,“啊,我們該怎麽迴複?”沒人吭聲。最後羅布說,“這樣寫行不行,’謝謝你的長信‘?”換頁大家都笑了。莫裏望著兒子,麵露喜色。
椅子旁邊的報紙上有一張波士頓棒球隊員的照片,我暗自想,在所有的疾病中,莫裏得的是一種以運動員的名字命名的病。
你還記得盧·格裏克嗎?我問。
我記得他在體育館裏向觀眾道別。
那麽你還記得他那句有名的話。
哪一句?
真的不記得了?盧·格裏克,“揚基隊的驕傲”?他迴蕩在擴音器裏的那段演講?
提醒我,莫裏說。“你來演講一遍。”從打開的窗戶傳來垃圾車的聲音。雖然天很熱,但莫裏仍穿著長袖,腿上還蓋著毯子。他的膚色非常蒼白,病魔在折磨著他。
我提了提嗓門,模仿格裏克的語調,使聲音仿佛迴蕩在體育館的牆壁上:“今、今、天、天……我感到……自己是……最最幸運的人、人……”莫裏閉上了眼睛,緩緩地點點頭。
是啊。嗯,我沒有這麽說過。
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九月的第一個星期,返校開學周。連續三十五個暑期後的今天,布蘭代斯大學第一次沒有等我的老教授去上課。波士頓的街上到處是學生,小街上出現了雙行停1的現象,到處在搬行李。而莫裏這會卻在他的書房裏。這顯得有悖情理,就像那些橄欖球隊員離開後第一個星期天不得不呆在家裏望著電視,心裏想,我還能上場。我常跟他們打交道,已經學會了該怎麽做。當賽季到來時,你最好別去招惹他們,什麽也不用說。對莫裏,我更不用去提醒他時間的彌足珍貴了。
1指兩輛車並排停靠在人行道的一邊,常屬違章停車。
我們錄音談話的工具已經由手提話筒--現在要莫裏長時間地握一件東西是很困難的--換成了在電視記者中很流行的頸掛式話筒。你可以把這種話筒別在衣領或西服的翻領上。當然,由於莫裏隻穿柔軟的全棉襯衫,而且衣服總是無棱無角地垂掛在他日趨萎謝的身體上,所以話筒會不時地滑落下來,我隻得探過身去重新把它別住。莫裏似乎很希望我這麽做,因為我可以湊近他,和他保持在能互相擁抱的距離內。他現在對身體接觸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當我湊近他時,我能聽見他唿哧唿哧的喘氣聲和不易察覺的咳嗽聲,他吞咽口水前先要輕輕地咂一下嘴。
好吧,我的朋友,他說,“今天我們談什麽?”談家庭怎麽樣?
家庭,他思考了一會兒。“嗯,你已經看見了我的家庭,都在我的周圍。”他點頭示意我看書架上的那些照片,有莫裏小時候同他祖母的合影,有莫裏年輕時同他弟弟大衛的合影,還有他和妻子夏洛特以及兩個兒子的合影。大兒子羅布在東京當記者,小兒子喬恩是波士頓的電腦專家。
我覺得,鑒於我們在這幾個星期裏所談的內容,家庭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了,他說。
換頁事實上,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
‘相愛或者死亡,我把它寫了下來。奧登說過這話?
相愛或者死亡,莫裏說,“說得真好,說得太對了。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假設我離了婚,或一個人生活,或沒有孩子。這疾病--我所經受的這種疾病--就會更加難以忍受。我不敢肯定我是否應付得了它。當然,會有人來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們和不會離去的家人是不一樣的。這跟有一個始終關心著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迴事。
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著你。這是我母親去世時我最想得到的--我稱它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著你。
隻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他看了我一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工作也辦不到,他又加了一句。
生育後代是列在我目錄上的問題之一--一個在生活中必須盡早予以考慮的問題。我對莫裏談了我們這一代人在生育孩子上的矛盾心理,我們視孩子為自己事業上的絆腳石,覺得他們在迫使我們幹那些本不願幹的“家長”活兒,我承認我也有這樣的情緒。
然而,當我望著莫裏時,我不禁在想,如果我處於他的境遇,將不久於人世,但我沒有家庭,沒有孩子,我能承受得了那種空虛感嗎?莫裏培養了兩個富有愛心的兒子。他們像父親一樣勇於表露感情。要是莫裏有這個願望的話,他們會放下工作,分分秒秒地陪在父親的身邊,伴他走完最後幾個月的旅程。但這不是莫裏的意願。
別停止你們的生活,他對他們說。“不然的話,被病魔毀掉的不是我一個,而是三個。”因此,盡管他將不久於人世,他對孩子們的世界仍表示出極大的尊敬和自豪。
當他們父子三個坐在一起時,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床邊,幾隻手握在一塊。
每當有人問我要不要生孩子時,我從不告訴他們該怎麽做,莫裏望著大兒子的照片說。“我隻說,’在生孩子這件事上是沒有經驗可循的。‘就是這麽迴事。
也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它。你和朋友無法做這事,你和情人也無法做這事。如果你想體驗怎樣對另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地去愛的話,那麽你就應該有孩子。”那麽你想不想再有孩子?我問。
我掃了一眼那張照片。羅布親吻著莫裏的前額,莫裏閉著眼睛在笑。
想不想再有孩子?
他顯得有些驚訝他說。“米奇,我是決不會錯過這份經曆的,即使……”他喉嚨哽咽了一下,他把照片放在大腿上。
即使要付出沉痛的代價,他說。
因為你將要離開他們。
因為我不久就要離他們而去了。
他合上嘴,閉上了眼睛,我看見他的第一顆淚珠順著臉頰淌了下來。
換頁現在,他低聲說,“聽你說了。”我?
你的家庭。我認識你的父母。幾年前在畢業典禮上我見過他們。你還有個姐妹,是嗎?
是的,我說。
比你大?
比我大。
還有個兄弟,是嗎?
我點點頭。
比你小?
比我小。
和我一樣,莫裏說,“我也有個弟弟。”和你一樣,我說。
他也來參加了你的畢業典禮,不是嗎?
我眨了眨眼睛,想象著十六年前我們聚在一起的情形:火辣辣的太陽,藍色的畢業禮服,互相摟著對著傻瓜機鏡頭,有人在喊,“一、二、三--”怎麽啦?
莫裏注意到我突然不作聲了。“心裏在想什麽?”沒什麽,我說。我把話題扯開了。
我確實有個弟弟,一個金發褐眼,小我兩歲的弟弟。他長得既不像我,也不像我那個一頭黑發的姐姐。所以我常常取笑他,說他是陌生人放在我們家門口的。
總有一天,我們說,“他們會來抱你迴去的。”他聽了就哭,但我們還是這麽取笑他。
他像許多家庭裏最小的孩子一樣,受到寵愛,受到照顧,但內心卻受著折磨。
他想成為一個演員,或一個歌手;他在餐桌前表演電視裏的人物,扮演各種角色,整天笑聲朗朗。我在學校是個好學生,他是調皮搗蛋鬼;我唯命是從,他常常違犯校規;我遠離毒品和酒精,他卻樣樣染指,高中畢業後不久他就去了歐洲,他向往那裏更加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但他仍是家裏最受寵愛的。當他一身玩世不恭,怪誕不經的打扮迴到家裏時,我總覺得自己太土,太保守。
由於有如此大的差異,我相信我們一到成年就會有不同的命運安排。我一切都很順當,隻有一件事是個心病。自從舅舅死後,我相信我也會像他一樣死去,會有一種突如其來的兇疾把我帶離這個世界。於是我發瘋似地工作,我作好了患癌症的心理準備。我能聞到它的氣息。我知道它正悄然而至。我像死囚等待劊子手那樣等待著它的到來。
我是對的。它果然來了。
但它沒有找我。
它找上了我的弟弟。
和我舅舅相同類型的癌:胰腺癌,很罕見的種類。於是,我們家裏這位金發褐眼。最小的男孩不得不接受化療和放療。他的頭發脫落了,臉瘦削得像具骷髏,原本該是我,我心裏想。但我弟弟並不是我,也不是舅舅。他是個鬥士。孩提時候的他就從不服輸,我們在地下室裏扭打時,他會隔著鞋子咬我的腳,直到我痛得哇哇直叫。
於是他反擊了。他在西班牙--他生活的地方--同疾病作鬥爭,那兒有一種還處於試驗階段的藥,這種藥當時在美國買不到--現在也沒有。他為治療飛遍了整個歐洲。經過五年的治療,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換頁這是好的消息。壞的消息是,我弟弟不讓我接近他--不光是我,他不要任何家庭成員呆在他的身邊。我們想方設法和他通電話,準備去看望他,可他卻拒我們於千裏之外。他堅持說這種與疾病的抗爭隻能由他獨自去進行。他會好幾個月不遞信息。我們給錄音電話留的言常常是沒有迴複的。我既為沒能幫他而感到內疚,又對他剝奪了我們這一權力而感到怨恨。
於是,我重又沉溺到工作中去。我工作是因為我能支配自己;我工作是因為它是理智的,是有迴報的。每次在我給弟弟西班牙的公寓打去電話,聽到請留言的錄音時--他說的是西班牙語,另一個表明我們相距遙遠的顯證--我便掛上電話,更長時間地埋頭於工作。
也許這是莫裏為何能吸引我的一個原因。他能給予我弟弟所不願給予的東西。
現在迴想起來,莫裏好像早就知道了這一切。
那是我小時候的一個冬天,在郊外一個覆蓋著積雪的山坡上。我弟弟和我坐著雪橇。他在上麵,我在下麵。他的下巴抵著我的肩膀,他的腳擱在我的腿上。
雪橇在冰塊上滑動。下山時我們加快了速度。
汽車!
有人喊了一聲。
我們看見了那輛從左邊駛來的車。我們尖叫著想轉個方向,但滑板卻不聽使喚。司機按響了喇叭並踩了刹車。我們作出了孩子才有的舉動:從雪橇上跳了下來。穿著連帽滑雪衫的我們像兩根圓木一樣從冰冷、潮濕的雪地裏滾下去,心想我們就要撞上輪胎了。我們尖叫著“啊--”不停地翻滾,隻覺得天地都在旋轉,臉嚇得通紅通紅。
接著,什麽也沒發生。我們停止了滾落,換了口氣,從臉上抹去濕漉漉的雪泥。車子已經駛遠了,司機對著我們在搖手指。我們平安了。雪橇一頭紮進了雪堆。夥伴們跑過來拍打著我們說,“直夠玄的,”“你們差點就沒命了。”我對弟弟咧嘴笑了,那份幼稚的自豪感使我們格外地親熱起來,這並不可怕,我們想,我們準備再次接受死亡的挑戰。
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我走過山月桂和日本槭樹,踏上了莫裏家的藍砂岩台階。白色的雨簷像帽蓋一樣突伸在門廊的上麵。我按響了門鈴,來開門的不是康尼,而是莫裏的妻子夏洛特,一個漂亮、頭發花白的婦女,說話很悅耳。我平時去的時候她不常在家--她按莫裏的意願仍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所以今天早上見到她我有些意外。
莫裏今天早上不太好,她說。她的眼神有些恍惚,接著她朝廚房走去。
很抱歉,我說。
不,不,他見到你會很高興的,她馬上說道。“我肯定……”她說到一半突然停住了,微微側過頭去,似乎在傾聽著什麽。接著她繼續說,我肯定……他知道你來了會好受得多。
我提起了從超市買來的食品袋--送來補給品了,我打趣他說--她似乎笑了笑,同時又流露出煩惱的神情。
食品大多了。他自從你上次來了以後就幾乎沒吃什麽東西。
我聽了很吃驚。
他沒吃東西?我問。
換頁她打開冰箱,我看見了原封不動的雞肉色拉、細麵條、蔬菜、肉餡南瓜,以及其它所有我買給他的食物。她打開冷藏櫃,那裏的食品更多。
這裏的大部分東西莫裏都不能吃,硬得無法下咽。他現在隻能吃一些軟食和流質。
可他從未說起過,我說。
夏洛特笑了,“他不想挫傷你的感情。”那不會挫傷我的感情。我隻想能幫上點什麽忙。我是說,我想給他帶點什麽來……你是給他帶來了他需要的東西,他盼望著你的來訪。他一直談論著你們的課題,他說他要集中精力。擠出時間來做這件事。我覺得這給了他一種使命感……她的眼神又一次恍惚起來。我知道莫裏晚上睡覺很成問題,他常常無法入睡,這就意味著夏洛特也時常睡不好。有時,莫裏會躺著咳上幾個小時--才能把痰咳出喉嚨。他們現在請了夜間護理,白天又不斷有來訪者:以前的學生,同事,默念師,穿梭不停地進出這幢房子。有時,莫裏會一下子接待五六個人,而且常常是當夏洛特下班迴家以後。雖然這麽多的外人占用了她和莫裏在一起的寶貴時間,但夏洛特仍顯得很有耐心。
……一種使命感,她繼續說道。“是的,這對他有好處。”但願如此,我說。
我幫她把買來的食物放進冰箱。廚房的長台上放著各種各樣的字條,留言、通知以及醫療說明書。餐桌上的藥瓶也多了起來--治哮喘的塞列斯通,治失眠的阿替芬,抗感染的奈普洛克森1--還有奶粉和通便劑。客廳那邊傳來了開門聲。
1藥品的原文分別是selesstone,ativan,naproxen。
也許他準備好了……我去看看。
夏洛特又看了一眼我帶來的食品,我突然感到一陣不安。莫裏再也享受不到這些食品了。
疾病的可怕症狀在逐漸顯示出來。等我在莫裏身邊坐下後,他比平時更厲害地咳嗽起來,他的胸部隨著一陣陣的幹咳而上下起伏,頭也朝前衝出著。一陣劇烈的折騰之後,他終於停了下來。他閉著眼睛,籲了口氣。我靜靜地坐著,覺得他正在慢慢緩過氣來。“錄音機打開了嗎?”他突然問,眼睛仍閉著。是的,是的,我趕緊按下了錄音鍵說。
我現在做的,他依;日閉著眼睛說,“是在超脫自我。”超脫自我?
是的,超脫自我。這非常重要--不僅對我這個快要死的人是這樣,對像你這樣完全健康的人也如此。要學會超脫。
他睜開眼睛,長長地吐了口氣。“你知道佛教是怎麽說的?別庸人自擾,一切皆是空。”可是,我說,你不是說要體驗生活嗎?所有好的情感,還有壞的情感?
是的。
那麽,如果超脫的話又該怎麽做呢?
啊,你在思考了,米奇。但超脫並不是說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後你才走得出來。
我迷惘了。
接受所有的感情--對女人的愛戀,對親人的悲傷,或像我所經曆的:由致命換頁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懼和痛苦。如果你逃避這些感情--不讓自己去感受。經曆--你就永遠超脫不了,因為你始終心存恐懼。你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必須承受的感情傷害。
可你一旦投入進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裏,你就能充分地體驗它,知道什麽是痛苦,什麽是悲傷。隻有到那時你才能說,’好吧,我已經經曆了這份感情,我已經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需要超脫它。‘“莫裏停下來注視著我,或許是想看我有沒有理解透徹。
我知道你在想,這跟談論死亡差不多,他說,”它的確就像我反複對你說的:
當你學會了怎麽死,你也就學會了怎麽活。“莫裏談到了最讓他害怕的時刻:劇烈的喘氣使他透不過氣來,他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口氣能接上去。這是最讓人害怕的時刻,他說,他最初的感情便是恐懼。
害怕和擔心。但當他認識了這些感情的內容和特征--背部的顫抖,閃過腦部的熱眩--後,他便能說,”好了,這就是恐懼感。離開它。離開它一會兒。“我在想,日常生活中是多麽地需要這樣的感情處理。我們常感到孤獨,有時孤獨得想哭,但我們卻不讓淚水淌下來,因為我們覺得不該哭泣。有時我們從心裏對伴侶湧起一股愛的激流,但我們卻不去表達,因為我們害怕那些話語可能會帶來的傷害。
莫裏的態度截然相反:打開水龍頭,用感情來衝洗。它不會傷害你。它隻會幫助你。如果你不拒絕恐懼的進入,如果你把它當作一件常穿的襯衫穿上,那麽你就能對自己說,”好吧,這僅僅是恐懼,我不必受它的支配。我能直麵它。“對孤獨也一樣:體會它的感受,讓淚水流淌下來,細細地品味--但最後要能說,”好吧,這是我的孤獨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獨,現在我要把它棄之一旁,因為世界上還有其它的感情讓我去體驗。“超脫,莫裏又說道。
他閉上眼睛,接著咳了起來。
又咳了一下。
咳得更重了。
突然,他的唿吸急促了。他肺部的淤積物似乎在捉弄他,忽而湧上來,忽而沉下去,吞噬著他的唿吸。他大口大口地喘氣,然後是一陣猛烈的幹咳,連手也抖動起來--他閉著眼睛雙手抖動的樣子簡直就像是中了邪--我感到自己的額頭上沁出了汗珠。我本能地把他拉起來,用手拍打他的背部,他把手中紙遞到嘴邊,吐出了一口痰。
咳嗽停止了。莫裏一頭倒在海綿枕頭上,拚命地唿吸著。
你怎麽樣?你沒事吧?
我說。我在竭力掩飾自己的恐懼。
我……沒事,莫裏低聲說,他舉起顫抖的手,”稍等……什刻。“我們無聲地坐著,等他的唿吸漸漸趨於平緩,我的頭皮裏也沁出了汗珠。他叫我把窗戶關上,外麵吹進的微風使他感到冷,我沒有告訴他外麵的氣溫是華氏八十度。
最後,他像耳語似他說,”我知道我希望怎樣地死去。“我默默地聽著。
我想安詳地死去。寧靜地死去,不要像剛才那樣。
那個時候是需要超脫的,如果我在剛才那陣咳嗽中死去的話,我需要從恐懼中超脫出來,我需要說,’我的時刻到了。‘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麽,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換頁境,然後離去,你明白嗎?
我點點頭。
現在別離去,我趕緊加了一句。
莫裏擠出了一絲笑容。”不,現在還不會。我們還有事情要做。“你相信輪迴轉世嗎,我問。
也許。
你來世想做什麽?
如果我能選擇的話,就做一頭羚羊。
羚羊?
是的,那麽優美,那麽迅捷。
羚羊?
莫裏衝我一笑。”你覺得奇怪?“我凝視著他脫形的軀體,寬鬆的衣服,裹著襪子的腳僵直地擱在海綿橡皮墊子上,無法動彈,猶如戴著腳鐐的囚犯。我想象一頭羚羊躍過沙漠的情景。
不,我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教授,第二部分莫裏曾在華盛頓郊外的一家精神病醫院工作過好幾年,那家醫院有一個聽上去挺寧靜的名字:栗樹園。如果沒有這段人生經曆的話,莫裏就不會是我所認識的那個莫裏,也不會是眾人所認識的那個莫裏。那是莫裏從芝加哥大學讀出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後最早找到的一份工作。他擯棄了醫學、法律、商貿專業後,把搞研究看成是一個不靠剝削別人而有所貢獻的工作。
莫裏得到了醫方的允許,他可以觀察病人的行為舉止,記錄下對他們的治療方法。這個做法在今天看來是很普通的,但在五十年代初它卻極具挑戰性和富有開拓精神。莫裏看到了整天尖叫的病人,看到了整夜哭鬧的病人。有的病人故意弄髒自己的內衣內褲,有的拒絕進食,得被人按倒後進行藥物治療,靠靜脈注射讓他進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病人中有一個中年婦女,她每天走出病房,俯臥著躺在鋪著瓷磚的大廳裏,一躺就是幾個小時,醫生和護士就在她身邊走來走去。此景讓莫裏覺得非常可怕。
他作了記錄,這是他的工作。她每天都這樣重複著:早上出來,在地上躺到傍晚時分,不跟別人說話,也不為他人所注意。莫裏看了很難受,他也去坐在地上,甚至和她並排躺在一起,試圖幫她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最後,他終於使她坐了起來,甚至迴到了病房。他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她最需要的其實也是許多人都需要的東西--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莫裏在栗樹園工作了五年。雖然院方並不鼓勵他這麽做,但他還是和一些病人交上了朋友,其中有一個女病人和他開玩笑說,她能進這兒來真是太幸運了,因為我丈夫有錢,他付得起昂貴的醫療費。要是進那些價格便宜的精神病院,那才慘呢。
另一個女病人--她朝任何人吐唾沫--也對莫裏產生了好感,稱他是她的朋友。
他們每天交談,其他的醫務人員見有人能與她溝通,也都抱著讚許的態度。然而有一天她逃跑了,人們叫莫裏幫著把她找迴來。他們在附近的一家商店找到了她,她躲在很靠後的一個地方。當莫裏進來時,她向他射去憤怒的目光。
換頁原來你和他們是一夥的,她咆哮著說。
和誰一夥?
看守我的獄卒。
莫裏觀察到那兒的病人大多數在生活中都遭到別人的冷淡和厭棄,使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也得不到同情--這種同情心在醫務人員的身上很快就耗空了。許多病人都很有錢,來自富有的家庭,顯然財富並沒有力他們帶來幸福和滿足。這是莫裏永遠不會忘記的經驗教訓。
我常取笑他說,他是對六十年代念念不忘的老古董。他迴答我,與現在相比六十年代並不太糟。
他在精神病醫院幹完後便去了布蘭代斯大學,那時正要進入六十年代,在短短的幾年裏,校園成了文化革命的溫床。吸毒,性開放,種族歧視,反戰示威。
阿比·霍夫曼去了布蘭代斯,傑裏·魯賓和安吉拉·戴維斯也去了布蘭代斯。莫裏的班上有許多激進分子。
造成這個情況的一個原因是,那些教社會學的教授不單單是教書,常常也卷入到社會和政治中去。比方說,他們都持激烈的反戰態度。當教授們得知那些沒有達到某一分數線的學生將被取消緩役資格時,他們便決定不給學生們打分。當學校當局說,”如果你們不打成績,這些學生就作不及格處理時,“莫裏提出了建議:”給他們全打a“他們果真這麽做了。
六十年代為校園帶來了發展,也為莫裏所在係的教授們拓展了思路,其中包括上課時開始始穿牛仔褲和涼鞋,也包括把教室變成一個生氣勃勃的場所,他們改變了單一的講課模式,更提倡討論的學習方法。他們不再追求理論而是推崇實踐。他們把學生送到南方腹地1去研究人權,送他們去內地城市做實地考察。他們還去華盛頓參加示威遊行,莫裏經常和學生們一起乘坐公共汽車。在一次外出的旅途中,他頗覺有趣地看見一些穿戴著長裙和愛情念珠的姑娘們把鮮花放人炮筒,然後坐在草坪上,合攏著雙手,試圖去感化五角大樓。
她們打動不了五角大樓的,他後來迴想道,”但是個不錯的嚐試。“有一次,一群黑人學生占領了布蘭代斯校園裏的福特教學樓,並打出了馬爾科姆·艾克斯2大學的橫幅。福特教學樓設有化學實驗室,校方擔心那些激進分子會在地下室裏製造炸彈。莫裏心裏比他們清楚。他認識到了問題的本質,那就是人需要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價值。僵局持續了好幾個星期,而且絲毫沒有緩解的跡象。這時莫裏正好經過那幢大樓,裏麵有個示威者認出了這位他最喜歡的老師,於是大聲喊他從窗口進去。
1指美國南部最具南方特點的幾個省份,尤指南卡羅來納濫治亞、亞拉巴馬和密西西比等州。
2美國黑人領袖。
一個小時後,莫裏帶著一份示威者的要求從窗口爬了出來。他把這份要求送到了校長那裏,形勢得到了緩解。
莫裏總是充當和平的使者。
在布蘭代斯,他給學生們講授社會心理學,心理疾病和健康以及小組療程。
教授們並不注重現在所謂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而是偏重於”個人發展“的研究。
正因為如此,今天的企業管理專業和法律專業的學生也許會把莫裏的努力視作既愚蠢又幼稚的行為。他教出的學生能賺多少錢?他們能打贏多少有高額報酬的官司?
然而,有多少企業管理專業和法律專業的學生在離開大學後會再去看望他們換頁的導師?莫裏的學生卻一直和他保持著聯係,就在他最後的幾個月裏,有數以百計的學生迴到他的身邊。他們來自波士頓,紐約,加州,倫敦和瑞士;來自公司的辦公室和內地的學校。他們打電話,寫信。他們千裏迢迢地趕來,就為了一次探望,一句話,一個微笑。
我一生中從未有過像你這樣的老師,他們異口同聲他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我對莫裏的探訪的繼續,我開始學習有關死亡的學說,研究不同的文化對人生最後這段旅程的不同詮釋。比如說,在北美的北極地帶有個部落,他們相信世界上的一切生靈都存在著靈魂。它是一種縮小了的依附在軀體內的原我--因此,鹿的體內還有一頭小鹿,人的體內也有一個小人,當大的軀體死去時,小的原我依然活著。它會投胎到誕生在附近的某某生物裏,或者去天空的暫憩處--偉大女神的肚子裏,等待月亮把它送迴地球。
有時候,他們說,月亮固忙於新的靈魂的降世,於是便從天空中消失了。所以有的夜晚沒有月光。但最終,月亮是要迴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
這就是他們的信仰。
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莫裏輸掉了這場較量。現在得有人替他擦洗屁股了。
他以一種特有的勇氣去麵對這個現實。當他上完廁所後無法自己擦洗時,他把這一最新的情況告訴了康尼。
讓你幫我擦洗你會覺得難堪嗎她說不會。
我覺得他不同尋常,因為他最先求助的是康尼。
這不是一下子就能適應的,莫裏承認道,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完全向疾病屈服的表現。現在連做最隱私,最基本的事情的權力也被剝奪了--上廁所,擦鼻涕,擦洗自己的身體,除了唿吸和咽食外,他幾乎一切都得依賴於別人。
我問莫裏他是如何保持樂觀態度的。
米奇,這很滑稽,他說。”我是個獨立的人,因此我內心總在同這一切抗爭--依賴車子,讓人替我穿衣服等等。我有一種羞恥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說,如果你不能自已擦洗屁股,你就應該感到羞恥。但我又想,忘掉文化對我們的灌輸。我的大半生都沒有去理睬這種文化。我沒有必要感到羞恥。這有什麽關係呢?
你知道嗎?真是太奇怪了,是什麽?
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
這就像重新迴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曆,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隻是在重新迴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
事實上,當母親摟抱我們,輕搖我們,撫摸我們時--我們沒人嫌這份嗬護太多,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渴望迴到完全由人照顧的年代去--這是一種無保留換頁的愛,無保留的嗬護。許多人都缺少這份愛。
我就是。“我望著莫裏,頓時明白了他為什麽喜歡我探過身去幫他扶正話筒、抬抬枕頭或擦拭眼睛。人類的接觸。七十八歲的他像成人那樣給予,又像孩子那樣接受。
那天晚些時候,我們談到了年齡和衰老。或者說談到了對衰老的恐懼--另一個列在我的目錄上,困惑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我從波士頓機場開車來這兒的路上,注意到了許多印著俊男靚女的廣告牌。一個英俊的牛仔在抽香煙,兩個漂亮的姑娘對著洗發水嫣然而笑,一個舉止撩人的女郎穿著敞開扣子的牛仔褲,一個身穿黑絲絨禮服的性感女子和一個身穿無尾禮服的男子依偎在蘇格蘭威士忌的酒杯旁。
我從未在廣告牌上見過年齡超過三十五歲的模特。我對莫裏說,雖然我竭力想停留在華年的巔峰,但我已有了桑榆暮景的感覺。我經常鍛煉,注意飲食結構,在鏡子裏查看有沒有自發。我從原來頗為自己的年齡自豪一因為我覺得自己是少年有成--到不願提起年齡,害怕自己步人不惑之年後就再也沒有事業上的成就感了。
莫裏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
那是因為人們過於強調了年輕的價值--我不接受這種價值觀,他說。”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那些來找我的孩子都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著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殺……而且,年輕人還不夠明智。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很有限。如果你對生活一無所知的話,你還願意一天天過下去嗎?當人們在影響你,對你說使用這種香水可以變得漂亮,或穿這條牛仔褲可以變得性感時,你往往就相信了。其實那都是胡扯。
你從來沒有害怕過變老?我問。
米奇,我樂於接受老。
樂於接受?
這很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曆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麵,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是啊,我說,可如果變老是那麽有價值的話,為什麽人們總說,“啊,但願我變得年輕。”你從來沒有聽人這麽說過,“但願我已經六十五歲了。”他笑了。“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麽?生活的不滿足,生活的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迴到從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體驗六十五歲的那份經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聽著,你應該懂得一個哲理。所有年輕人都應該懂得這個哲理。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
米奇?”他放低了聲音。
事實是,你總是要死的。
我點點頭。
這不取決於你對自己怎麽說。
我知道。
他神態平靜地閉上了眼睛,接著叫我幫他調節一下枕頭的位置,他的身體需換頁要不停地挪動,不然會難受。他整個人凹陷在那隻堆滿了白枕頭、黃海綿和藍毛巾的躺椅裏。一瞥之下,你會以為莫裏是在被裝箱送去海運呢。
謝謝,我移動枕頭時他對我低聲說。
沒關係,我說。
米奇,你在想什麽?
我遲疑了一下。好吧,我說。我在想你怎麽一點也不羨慕年輕、健康的人。
哦,我想我是羨慕他們的。
他閉上了眼睛。“我羨慕他們可以去健身俱樂部,可以去遊泳,可以跳舞。尤其是跳舞。但當這種感情到來時,我先感受它,然後便離開它。還記得我說過的超脫嗎?離它而去。對自己說,’這是忌妒,我要離開它。‘然後我就離開了。”他又咳嗽起來--一陣聲音刺耳的長咳--他把一張手中紙遞到嘴邊,無力地吐著痰。坐在那裏,我覺得自己比他要強壯得多--多麽荒唐可笑的念頭--我覺得能把他提起來像一袋麵粉一樣扛在肩上。我為這一優越感而感到害臊,因為在其它任何方麵我一點也不比他優越。
你怎麽一點也不羨慕……什麽?
我?
他笑了。
米奇,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
這是你三十幾歲的好時光。我也有過三十幾歲的歲月,而我現在是七十八歲。
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迴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他長籲了口氣,垂下眼睛,好像注視著他的唿吸消散在空氣裏。
實際上,我分屬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是個三歲的孩子,也是個五歲的孩子;我是個三十七歲的中年人,也是個五十歲的中年人。這些年齡階段我都經曆過,我知道它們是什麽樣的。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於我的一切權力。
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你能理解嗎?
我點點頭。
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命運屈從於無數個種類:隻有一個會危及它自己。
--w·h·奧登莫裏最喜歡的詩人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我把報紙舉到莫裏麵前,他看見了上麵的一行字:
我不想在我的墓碑上寫著我從未擁有過廣播網。
莫裏笑了,然後搖搖頭,早晨的陽光從他背後的窗戶照射進來,落在窗台上那盆木槿的淡紅葉子上。這句話是億萬富翁。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創始人,媒體大換頁亨特德·特納寫的,他為未能在公司的一筆大買賣中得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廣播網而哀歎。我今天早上把這條新聞告訴莫裏是因為我突發奇想,要是特納發覺自己處於莫裏的境地,唿吸漸漸地衰竭,軀體慢慢地變成石頭,日子一天天地從日曆上劃去--他還會為失去廣播網而大慟大悲嗎?
這是同一個問題,米奇,莫裏說。”我們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對生活產生了一種幻想破滅的失落感。我認為我們該談談這個問題。“莫裏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他現在時好時壞。今天的情況算是不錯。前一天晚上,當地的一個清唱組合來為他作了表演,他異常興奮他講述著這件事,似乎上門來為他演唱的是黑斑組合1。莫裏患病前就十分喜愛音樂,如今這份愛好更強烈了,音樂會感動得他熱淚盈眶。他有時在晚上聽歌劇,閉上眼睛陶醉在激昂的歌聲中。
1極有名的黑人歌手組合,共有四人。
米奇,你昨晚要是來聽就好了。他們唱得棒極了!
莫裏一向很容易滿足,唱歌,跳舞,歡笑對他來說都是莫大的樂趣。如今,物質生活對他越來越無所謂了。人死的時候,人們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莫裏似乎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國家提倡灌輸的教育形式,莫裏歎道。”你知道他們是怎樣灌輸的嗎,他們對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做法。擁有得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複地對別人這麽說--別人又反複地對我們這麽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
無論我生活在哪裏,我都會遇到一些對新的東西充滿了占有欲的人,想擁有新的汽車,想擁有新的財產,想擁有新的玩具。然後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麽?猜我得到了什麽?‘你知道我對此是怎麽解釋的?這些人都渴望得到愛,但又得不到,於是就接受了這些替代品。他們樂於接受物質的東西,期望能得到類似於擁抱的感情迴報,但這是行不通的。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
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
我環視莫裏的書房。它同我第一次見到時的一模一樣。書排放在書架的老地方。紙淩亂地堆滿了那張;日的書桌。其它的房間也沒有什麽改善。事實上,莫裏有很長時間,也許有好幾年沒有添置過新的東西--除了醫療器械。他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全放棄購物欲的那一天。
因此,電視機還是老牌子,夏洛特開的那輛車還是原來的型號,盤子、銀器和毛巾--都是舊的。然而,這屋子卻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它充滿了愛。教誨和交流,它充滿了友誼,柔情,但然和眼淚。它充滿了同事,學生、默念師,治療專家,護士和歌手。從真正的意義上說,它成了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盡管莫裏銀行帳戶上的數字在急劇地減少。
這個社會在想要什麽和需要什麽這個問題上是很感困惑的,莫裏說。“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卻是巧克力聖代。你得對自己誠實。你並不需要最新的跑車,你並不需要最大的房子。
實際上,它們不能使你感到滿足。你知不知道真正使你感到滿足的是什麽嗎?
換頁是什麽?
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
聽起來像個童子軍。
我不是指金錢,米奇,我是指你的時間,你的關心,你的閑談。這並不難。
這兒附近開辦了一個老年學校,幾十個老年人每天去那兒。如果你年輕而且又有專長,學校就會請你去講課。你在那裏會很受歡迎。那些老人非常感激你,你給予了別人,於是你開始贏得別人的尊敬。
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你不需要有非凡的才能。醫院和避難所裏那些孤獨的人隻想得到一點陪伴。你和一個孤獨的老頭打打牌,你就會發現新的生活價值,因為人們需要你。
還記得我說過的關於尋求有意義的生活的話嗎?我曾經把它寫了下來;但現在我已經能背了: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你瞧,”他咧嘴笑道,“裏麵沒有提到薪水。”我把莫裏說的記在了黃拍紙簿上。我這麽做是因為我不想讓他窺視我的眼睛,不想讓他揣摸出我的心思。我在想,畢業後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追求他所擯棄的東西--更大的玩物,更好的住房。由於我處在那些腰纏萬貫、名聲顯赫的體育明星當中,因此我對自己說我的需求還是很現實的,同他們相比,我的欲望簡直微不足道。
這是煙幕。莫裏一針見血他說過。
米奇,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隻會忌妒你。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麵對整個社會。
他停頓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我就要死了,是嗎?”是的。
那我為什麽還要去關心別人的問題?難道我自己沒在受罪?
我當然在受罪。但給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還活著。汽車和房子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鏡子裏照出的模樣也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隻有當我奉獻出了時間,當我使刀“些悲傷的人重又露出笑顏,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樣的健康。
隻要你做的是發自內心的,你過後就不會感到失望,不會感到妒忌,也不會計較別人的迴報。否則,你就要患得患失。
他咳嗽起來,伸手去拿椅子上的鈴。他抓了幾下也沒拿住,最後我把它遞到了他手裏。
謝謝,他低聲說。他無力地搖了搖鈴,想叫康尼進來。
這位特納老兄,莫裏說,”他就不能在他的墓碑上寫些別的?“每天晚上,當我睡著時,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晨,當我醒來時,我又複活了。
--聖雄甘地--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換頁樹葉開始變顏色了,把西紐頓的林中騎馬道染成了一幅金黃色的畫。底特律那邊,工會發動的那場戰爭陷入了僵局,雙方都指責對方對談判沒有誠意。電視上的新聞也同樣令人沮喪。在肯塔基,三個男子從公路橋上往下扔墓碑石塊,石塊擊碎了從下麵駛過的一輛汽車的玻璃窗,砸死了一個同家人一起去朝聖的十幾歲女孩。在加州,0·j·辛普森一案正接近尾聲,全國上下似乎都在關注這件事。
就連機場裏的電視機也都在播放有線電視網的節目,使你進出機場時也能了解這一案子的最新動態。
我給西班牙的弟弟打了幾次電話,留話說我真的很想同他談談,我一直在想我們倆的事,幾個星期後,我收到了他短短的留言,說他一切都好,但他實在不想談論病情,很抱歉。
對我的教授來說,折磨他的倒不是對病情的談論,而是疾病本身。就在我上次探訪他之後,護士給他插了導尿管,他的小便通過管子流進椅子旁邊的一個塑料袋。他的腿需要不停地按摩(雖然他的腿不能動彈,但依然有疼痛感,這是這種疾病又一個既殘酷又具有諷刺意味的特征),他的腳也必須懸離海綿墊子幾英寸,否則的話就像有人在用叉子戳他的腳,往往談話進行到一半時,他就要讓來訪者移動一下他的腳,或調整一下他埋在花色枕頭裏的頭的位置。你能想象頭不能動彈的情形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裏重複道,”可沒人願意相信。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我們就會用戲諧的態度去對待死亡,我說。
是的,但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意識到自己會死,並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怎麽能夠去準備死呢?
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隻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換頁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元憾了?‘他轉過頭去,似乎肩膀上這會就停著一隻小鳥。
今天是我的大限嗎?
他問。
莫裏接納了各種各樣的宗教思想。他出生在猶太教家庭,上學後變成了一個不可知論者,那是因為孩提時經曆了大多的變故。他對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哲學思想也很感興趣。但他最接近的文化還是猶太教。他在宗教上是個雜家,這就使他更加為學生們所接受。他最後幾個月裏所說的話語似乎超越了一切宗教的特征。死亡能使人做到這一點。
事實是,米奇,他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我點點頭。
我還要再說一遍,“他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他笑了。我明白了他的用意。他想知道我是否真正理解了這個觀點,但他沒有直截了當地問,免得使我窘迫。這就是他當老師與眾不同的地方。
你患病前對死亡想得多嗎?我問。
不,“莫裏笑笑。”我和別人一樣,我曾經對一個朋友說過,’我將成為你所見到的最最健康的老人!‘“你那時多大?
六十幾歲。
你挺樂觀的。
為什麽不?正像我說的,沒人真的相信自己會死。
可每個人都知道有人在死去,我說。為什麽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就這麽難呢?
這是因為,莫裏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裏。我們並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我們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去麵對死亡就能改變這種狀況?
哦,是的。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
他歎了口氣。”學會了死,就學會了活。“我注意到他的手抖得很厲害。當他把掛在胸前的眼鏡戴上時,眼鏡滑落在太陽穴處,仿佛他是在黑暗中替別人戴眼鏡。我伸手幫他移正了位置。
謝謝,莫裏低聲說。當我的手碰觸到他的頭時,他笑了。人類最細小的接觸也能給他帶來歡樂。
米奇,我能告訴你一些事情嗎?
當然行,我說。
你也許不愛聽。
為什麽?
嗯,事實上,如果你真的在聽小鳥的說話,如果你能接受隨時都會死去的事實--你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耽於抱負了。
我擠出了一絲笑容。
你為此而付出時間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許就不再顯得那麽重要了。你也許會讓出空間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
精神上?
你不喜歡這個詞,是嗎?’精神上‘。你認為那是多愁善感的玩藝。
這個麽,我無言以對。
換頁他裝作沒看見我的窘態,但沒裝成功,我笑出聲來。
米奇,他也笑了。”盡管我說不上來’精神產物‘到底為何物,但我知道我們在有些方麵確實是有缺陷的。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係,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他把頭扭向透進陽光的窗戶。”你看見了?你可以去外麵,任何時候。你可以在大街上發瘋似地跑。可我不能。我不能外出。我不能跑。我一出大門就得擔心生病。但你知道嗎?我比你更能體味那扇窗戶。“體味那扇窗?
是的。我每天都從窗口看外麵的世界。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
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台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
他停住了。我們倆一齊望著窗外。我想看見他看得見的東西。我想看見時間和季節,看見我的人生慢慢地在流逝。莫裏微微低下頭,扭向肩膀。
是今天嗎,小鳥?
他問。”是今天嗎?“由於”夜線“節目的播出,莫裏不斷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隻要有精神,他就會坐起來,對替他代筆的朋友和家人口述他的迴複。
有一個星期天,迴家來探望他的兩個兒子羅布和喬恩都來到了起居室。莫裏坐在輪椅上,兩條瘦骨嶙峋的腿上蓋著毯子。他感到冷的時候,他的助手們會來給他披上尼龍外套。
第一封信是什麽?
莫裏問。
他的同事給他念了一封來自一個名叫南希的婦女的信,她的母親也死於als。
她在信中寫了失去母親的悲傷,並說她知道莫裏也一定很痛苦。
好吧,信念完後莫裏說。他閉上了眼睛。”開頭這麽寫,’親愛的南希,你母親的不幸令我很難過。我完全能理解你所經曆的一切。這種悲傷和痛苦是雙方的。傷心對我是一件好事,希望對你也同樣是件好事。‘“最後一句想不想改動一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羅布說。
莫裏想了想,然後說,”你說得對。這麽寫吧,’希望你會發現傷心是一帖治愈創傷的良藥。‘這樣寫好些嗎?“羅布點點頭。
加上’謝謝,莫裏‘,他說。
另一封信是一個名叫簡的婦女寫來的,感謝他在”夜線“節目中給予她的啟示和鼓勵,她稱他是神的代言者。
這是極高的讚譽,他的同事說。”神的代言者。“莫裏做了個鬼臉,他顯然並不同意這個評價。”感謝她的溢美之詞。告訴她我很高興我的話能對她有所啟示。
別忘了最後寫上’謝謝,莫裏‘。
還有一封信來自英國的一個男子,他失去了母親,要莫裏幫他在冥界見到母親。有一對夫婦來信說他們想開車去波士頓見他。一個以前的研究生寫了一封長信,講述了她離開大學後的生活。信中還講到了一宗謀殺--自殺案和三個死產兒,講到了一個死於als的母親,還說那個女兒害怕她也會感染上這種疾病,信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兩頁,三頁,四頁。
莫裏坐著聽完了那些既長又可怕的故事。然後他輕聲說,“啊,我們該怎麽迴複?”沒人吭聲。最後羅布說,“這樣寫行不行,’謝謝你的長信‘?”換頁大家都笑了。莫裏望著兒子,麵露喜色。
椅子旁邊的報紙上有一張波士頓棒球隊員的照片,我暗自想,在所有的疾病中,莫裏得的是一種以運動員的名字命名的病。
你還記得盧·格裏克嗎?我問。
我記得他在體育館裏向觀眾道別。
那麽你還記得他那句有名的話。
哪一句?
真的不記得了?盧·格裏克,“揚基隊的驕傲”?他迴蕩在擴音器裏的那段演講?
提醒我,莫裏說。“你來演講一遍。”從打開的窗戶傳來垃圾車的聲音。雖然天很熱,但莫裏仍穿著長袖,腿上還蓋著毯子。他的膚色非常蒼白,病魔在折磨著他。
我提了提嗓門,模仿格裏克的語調,使聲音仿佛迴蕩在體育館的牆壁上:“今、今、天、天……我感到……自己是……最最幸運的人、人……”莫裏閉上了眼睛,緩緩地點點頭。
是啊。嗯,我沒有這麽說過。
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九月的第一個星期,返校開學周。連續三十五個暑期後的今天,布蘭代斯大學第一次沒有等我的老教授去上課。波士頓的街上到處是學生,小街上出現了雙行停1的現象,到處在搬行李。而莫裏這會卻在他的書房裏。這顯得有悖情理,就像那些橄欖球隊員離開後第一個星期天不得不呆在家裏望著電視,心裏想,我還能上場。我常跟他們打交道,已經學會了該怎麽做。當賽季到來時,你最好別去招惹他們,什麽也不用說。對莫裏,我更不用去提醒他時間的彌足珍貴了。
1指兩輛車並排停靠在人行道的一邊,常屬違章停車。
我們錄音談話的工具已經由手提話筒--現在要莫裏長時間地握一件東西是很困難的--換成了在電視記者中很流行的頸掛式話筒。你可以把這種話筒別在衣領或西服的翻領上。當然,由於莫裏隻穿柔軟的全棉襯衫,而且衣服總是無棱無角地垂掛在他日趨萎謝的身體上,所以話筒會不時地滑落下來,我隻得探過身去重新把它別住。莫裏似乎很希望我這麽做,因為我可以湊近他,和他保持在能互相擁抱的距離內。他現在對身體接觸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當我湊近他時,我能聽見他唿哧唿哧的喘氣聲和不易察覺的咳嗽聲,他吞咽口水前先要輕輕地咂一下嘴。
好吧,我的朋友,他說,“今天我們談什麽?”談家庭怎麽樣?
家庭,他思考了一會兒。“嗯,你已經看見了我的家庭,都在我的周圍。”他點頭示意我看書架上的那些照片,有莫裏小時候同他祖母的合影,有莫裏年輕時同他弟弟大衛的合影,還有他和妻子夏洛特以及兩個兒子的合影。大兒子羅布在東京當記者,小兒子喬恩是波士頓的電腦專家。
我覺得,鑒於我們在這幾個星期裏所談的內容,家庭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了,他說。
換頁事實上,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說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
‘相愛或者死亡,我把它寫了下來。奧登說過這話?
相愛或者死亡,莫裏說,“說得真好,說得太對了。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假設我離了婚,或一個人生活,或沒有孩子。這疾病--我所經受的這種疾病--就會更加難以忍受。我不敢肯定我是否應付得了它。當然,會有人來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們和不會離去的家人是不一樣的。這跟有一個始終關心著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迴事。
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著你。這是我母親去世時我最想得到的--我稱它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著你。
隻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他看了我一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工作也辦不到,他又加了一句。
生育後代是列在我目錄上的問題之一--一個在生活中必須盡早予以考慮的問題。我對莫裏談了我們這一代人在生育孩子上的矛盾心理,我們視孩子為自己事業上的絆腳石,覺得他們在迫使我們幹那些本不願幹的“家長”活兒,我承認我也有這樣的情緒。
然而,當我望著莫裏時,我不禁在想,如果我處於他的境遇,將不久於人世,但我沒有家庭,沒有孩子,我能承受得了那種空虛感嗎?莫裏培養了兩個富有愛心的兒子。他們像父親一樣勇於表露感情。要是莫裏有這個願望的話,他們會放下工作,分分秒秒地陪在父親的身邊,伴他走完最後幾個月的旅程。但這不是莫裏的意願。
別停止你們的生活,他對他們說。“不然的話,被病魔毀掉的不是我一個,而是三個。”因此,盡管他將不久於人世,他對孩子們的世界仍表示出極大的尊敬和自豪。
當他們父子三個坐在一起時,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床邊,幾隻手握在一塊。
每當有人問我要不要生孩子時,我從不告訴他們該怎麽做,莫裏望著大兒子的照片說。“我隻說,’在生孩子這件事上是沒有經驗可循的。‘就是這麽迴事。
也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它。你和朋友無法做這事,你和情人也無法做這事。如果你想體驗怎樣對另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地去愛的話,那麽你就應該有孩子。”那麽你想不想再有孩子?我問。
我掃了一眼那張照片。羅布親吻著莫裏的前額,莫裏閉著眼睛在笑。
想不想再有孩子?
他顯得有些驚訝他說。“米奇,我是決不會錯過這份經曆的,即使……”他喉嚨哽咽了一下,他把照片放在大腿上。
即使要付出沉痛的代價,他說。
因為你將要離開他們。
因為我不久就要離他們而去了。
他合上嘴,閉上了眼睛,我看見他的第一顆淚珠順著臉頰淌了下來。
換頁現在,他低聲說,“聽你說了。”我?
你的家庭。我認識你的父母。幾年前在畢業典禮上我見過他們。你還有個姐妹,是嗎?
是的,我說。
比你大?
比我大。
還有個兄弟,是嗎?
我點點頭。
比你小?
比我小。
和我一樣,莫裏說,“我也有個弟弟。”和你一樣,我說。
他也來參加了你的畢業典禮,不是嗎?
我眨了眨眼睛,想象著十六年前我們聚在一起的情形:火辣辣的太陽,藍色的畢業禮服,互相摟著對著傻瓜機鏡頭,有人在喊,“一、二、三--”怎麽啦?
莫裏注意到我突然不作聲了。“心裏在想什麽?”沒什麽,我說。我把話題扯開了。
我確實有個弟弟,一個金發褐眼,小我兩歲的弟弟。他長得既不像我,也不像我那個一頭黑發的姐姐。所以我常常取笑他,說他是陌生人放在我們家門口的。
總有一天,我們說,“他們會來抱你迴去的。”他聽了就哭,但我們還是這麽取笑他。
他像許多家庭裏最小的孩子一樣,受到寵愛,受到照顧,但內心卻受著折磨。
他想成為一個演員,或一個歌手;他在餐桌前表演電視裏的人物,扮演各種角色,整天笑聲朗朗。我在學校是個好學生,他是調皮搗蛋鬼;我唯命是從,他常常違犯校規;我遠離毒品和酒精,他卻樣樣染指,高中畢業後不久他就去了歐洲,他向往那裏更加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但他仍是家裏最受寵愛的。當他一身玩世不恭,怪誕不經的打扮迴到家裏時,我總覺得自己太土,太保守。
由於有如此大的差異,我相信我們一到成年就會有不同的命運安排。我一切都很順當,隻有一件事是個心病。自從舅舅死後,我相信我也會像他一樣死去,會有一種突如其來的兇疾把我帶離這個世界。於是我發瘋似地工作,我作好了患癌症的心理準備。我能聞到它的氣息。我知道它正悄然而至。我像死囚等待劊子手那樣等待著它的到來。
我是對的。它果然來了。
但它沒有找我。
它找上了我的弟弟。
和我舅舅相同類型的癌:胰腺癌,很罕見的種類。於是,我們家裏這位金發褐眼。最小的男孩不得不接受化療和放療。他的頭發脫落了,臉瘦削得像具骷髏,原本該是我,我心裏想。但我弟弟並不是我,也不是舅舅。他是個鬥士。孩提時候的他就從不服輸,我們在地下室裏扭打時,他會隔著鞋子咬我的腳,直到我痛得哇哇直叫。
於是他反擊了。他在西班牙--他生活的地方--同疾病作鬥爭,那兒有一種還處於試驗階段的藥,這種藥當時在美國買不到--現在也沒有。他為治療飛遍了整個歐洲。經過五年的治療,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換頁這是好的消息。壞的消息是,我弟弟不讓我接近他--不光是我,他不要任何家庭成員呆在他的身邊。我們想方設法和他通電話,準備去看望他,可他卻拒我們於千裏之外。他堅持說這種與疾病的抗爭隻能由他獨自去進行。他會好幾個月不遞信息。我們給錄音電話留的言常常是沒有迴複的。我既為沒能幫他而感到內疚,又對他剝奪了我們這一權力而感到怨恨。
於是,我重又沉溺到工作中去。我工作是因為我能支配自己;我工作是因為它是理智的,是有迴報的。每次在我給弟弟西班牙的公寓打去電話,聽到請留言的錄音時--他說的是西班牙語,另一個表明我們相距遙遠的顯證--我便掛上電話,更長時間地埋頭於工作。
也許這是莫裏為何能吸引我的一個原因。他能給予我弟弟所不願給予的東西。
現在迴想起來,莫裏好像早就知道了這一切。
那是我小時候的一個冬天,在郊外一個覆蓋著積雪的山坡上。我弟弟和我坐著雪橇。他在上麵,我在下麵。他的下巴抵著我的肩膀,他的腳擱在我的腿上。
雪橇在冰塊上滑動。下山時我們加快了速度。
汽車!
有人喊了一聲。
我們看見了那輛從左邊駛來的車。我們尖叫著想轉個方向,但滑板卻不聽使喚。司機按響了喇叭並踩了刹車。我們作出了孩子才有的舉動:從雪橇上跳了下來。穿著連帽滑雪衫的我們像兩根圓木一樣從冰冷、潮濕的雪地裏滾下去,心想我們就要撞上輪胎了。我們尖叫著“啊--”不停地翻滾,隻覺得天地都在旋轉,臉嚇得通紅通紅。
接著,什麽也沒發生。我們停止了滾落,換了口氣,從臉上抹去濕漉漉的雪泥。車子已經駛遠了,司機對著我們在搖手指。我們平安了。雪橇一頭紮進了雪堆。夥伴們跑過來拍打著我們說,“直夠玄的,”“你們差點就沒命了。”我對弟弟咧嘴笑了,那份幼稚的自豪感使我們格外地親熱起來,這並不可怕,我們想,我們準備再次接受死亡的挑戰。
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我走過山月桂和日本槭樹,踏上了莫裏家的藍砂岩台階。白色的雨簷像帽蓋一樣突伸在門廊的上麵。我按響了門鈴,來開門的不是康尼,而是莫裏的妻子夏洛特,一個漂亮、頭發花白的婦女,說話很悅耳。我平時去的時候她不常在家--她按莫裏的意願仍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所以今天早上見到她我有些意外。
莫裏今天早上不太好,她說。她的眼神有些恍惚,接著她朝廚房走去。
很抱歉,我說。
不,不,他見到你會很高興的,她馬上說道。“我肯定……”她說到一半突然停住了,微微側過頭去,似乎在傾聽著什麽。接著她繼續說,我肯定……他知道你來了會好受得多。
我提起了從超市買來的食品袋--送來補給品了,我打趣他說--她似乎笑了笑,同時又流露出煩惱的神情。
食品大多了。他自從你上次來了以後就幾乎沒吃什麽東西。
我聽了很吃驚。
他沒吃東西?我問。
換頁她打開冰箱,我看見了原封不動的雞肉色拉、細麵條、蔬菜、肉餡南瓜,以及其它所有我買給他的食物。她打開冷藏櫃,那裏的食品更多。
這裏的大部分東西莫裏都不能吃,硬得無法下咽。他現在隻能吃一些軟食和流質。
可他從未說起過,我說。
夏洛特笑了,“他不想挫傷你的感情。”那不會挫傷我的感情。我隻想能幫上點什麽忙。我是說,我想給他帶點什麽來……你是給他帶來了他需要的東西,他盼望著你的來訪。他一直談論著你們的課題,他說他要集中精力。擠出時間來做這件事。我覺得這給了他一種使命感……她的眼神又一次恍惚起來。我知道莫裏晚上睡覺很成問題,他常常無法入睡,這就意味著夏洛特也時常睡不好。有時,莫裏會躺著咳上幾個小時--才能把痰咳出喉嚨。他們現在請了夜間護理,白天又不斷有來訪者:以前的學生,同事,默念師,穿梭不停地進出這幢房子。有時,莫裏會一下子接待五六個人,而且常常是當夏洛特下班迴家以後。雖然這麽多的外人占用了她和莫裏在一起的寶貴時間,但夏洛特仍顯得很有耐心。
……一種使命感,她繼續說道。“是的,這對他有好處。”但願如此,我說。
我幫她把買來的食物放進冰箱。廚房的長台上放著各種各樣的字條,留言、通知以及醫療說明書。餐桌上的藥瓶也多了起來--治哮喘的塞列斯通,治失眠的阿替芬,抗感染的奈普洛克森1--還有奶粉和通便劑。客廳那邊傳來了開門聲。
1藥品的原文分別是selesstone,ativan,naproxen。
也許他準備好了……我去看看。
夏洛特又看了一眼我帶來的食品,我突然感到一陣不安。莫裏再也享受不到這些食品了。
疾病的可怕症狀在逐漸顯示出來。等我在莫裏身邊坐下後,他比平時更厲害地咳嗽起來,他的胸部隨著一陣陣的幹咳而上下起伏,頭也朝前衝出著。一陣劇烈的折騰之後,他終於停了下來。他閉著眼睛,籲了口氣。我靜靜地坐著,覺得他正在慢慢緩過氣來。“錄音機打開了嗎?”他突然問,眼睛仍閉著。是的,是的,我趕緊按下了錄音鍵說。
我現在做的,他依;日閉著眼睛說,“是在超脫自我。”超脫自我?
是的,超脫自我。這非常重要--不僅對我這個快要死的人是這樣,對像你這樣完全健康的人也如此。要學會超脫。
他睜開眼睛,長長地吐了口氣。“你知道佛教是怎麽說的?別庸人自擾,一切皆是空。”可是,我說,你不是說要體驗生活嗎?所有好的情感,還有壞的情感?
是的。
那麽,如果超脫的話又該怎麽做呢?
啊,你在思考了,米奇。但超脫並不是說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後你才走得出來。
我迷惘了。
接受所有的感情--對女人的愛戀,對親人的悲傷,或像我所經曆的:由致命換頁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懼和痛苦。如果你逃避這些感情--不讓自己去感受。經曆--你就永遠超脫不了,因為你始終心存恐懼。你害怕痛苦,害怕悲傷,害怕愛必須承受的感情傷害。
可你一旦投入進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裏,你就能充分地體驗它,知道什麽是痛苦,什麽是悲傷。隻有到那時你才能說,’好吧,我已經經曆了這份感情,我已經認識了這份感情,現在我需要超脫它。‘“莫裏停下來注視著我,或許是想看我有沒有理解透徹。
我知道你在想,這跟談論死亡差不多,他說,”它的確就像我反複對你說的:
當你學會了怎麽死,你也就學會了怎麽活。“莫裏談到了最讓他害怕的時刻:劇烈的喘氣使他透不過氣來,他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口氣能接上去。這是最讓人害怕的時刻,他說,他最初的感情便是恐懼。
害怕和擔心。但當他認識了這些感情的內容和特征--背部的顫抖,閃過腦部的熱眩--後,他便能說,”好了,這就是恐懼感。離開它。離開它一會兒。“我在想,日常生活中是多麽地需要這樣的感情處理。我們常感到孤獨,有時孤獨得想哭,但我們卻不讓淚水淌下來,因為我們覺得不該哭泣。有時我們從心裏對伴侶湧起一股愛的激流,但我們卻不去表達,因為我們害怕那些話語可能會帶來的傷害。
莫裏的態度截然相反:打開水龍頭,用感情來衝洗。它不會傷害你。它隻會幫助你。如果你不拒絕恐懼的進入,如果你把它當作一件常穿的襯衫穿上,那麽你就能對自己說,”好吧,這僅僅是恐懼,我不必受它的支配。我能直麵它。“對孤獨也一樣:體會它的感受,讓淚水流淌下來,細細地品味--但最後要能說,”好吧,這是我的孤獨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獨,現在我要把它棄之一旁,因為世界上還有其它的感情讓我去體驗。“超脫,莫裏又說道。
他閉上眼睛,接著咳了起來。
又咳了一下。
咳得更重了。
突然,他的唿吸急促了。他肺部的淤積物似乎在捉弄他,忽而湧上來,忽而沉下去,吞噬著他的唿吸。他大口大口地喘氣,然後是一陣猛烈的幹咳,連手也抖動起來--他閉著眼睛雙手抖動的樣子簡直就像是中了邪--我感到自己的額頭上沁出了汗珠。我本能地把他拉起來,用手拍打他的背部,他把手中紙遞到嘴邊,吐出了一口痰。
咳嗽停止了。莫裏一頭倒在海綿枕頭上,拚命地唿吸著。
你怎麽樣?你沒事吧?
我說。我在竭力掩飾自己的恐懼。
我……沒事,莫裏低聲說,他舉起顫抖的手,”稍等……什刻。“我們無聲地坐著,等他的唿吸漸漸趨於平緩,我的頭皮裏也沁出了汗珠。他叫我把窗戶關上,外麵吹進的微風使他感到冷,我沒有告訴他外麵的氣溫是華氏八十度。
最後,他像耳語似他說,”我知道我希望怎樣地死去。“我默默地聽著。
我想安詳地死去。寧靜地死去,不要像剛才那樣。
那個時候是需要超脫的,如果我在剛才那陣咳嗽中死去的話,我需要從恐懼中超脫出來,我需要說,’我的時刻到了。‘我不想讓世界驚慌不安。我要知道發生了什麽,接受它,進入一種安寧的心換頁境,然後離去,你明白嗎?
我點點頭。
現在別離去,我趕緊加了一句。
莫裏擠出了一絲笑容。”不,現在還不會。我們還有事情要做。“你相信輪迴轉世嗎,我問。
也許。
你來世想做什麽?
如果我能選擇的話,就做一頭羚羊。
羚羊?
是的,那麽優美,那麽迅捷。
羚羊?
莫裏衝我一笑。”你覺得奇怪?“我凝視著他脫形的軀體,寬鬆的衣服,裹著襪子的腳僵直地擱在海綿橡皮墊子上,無法動彈,猶如戴著腳鐐的囚犯。我想象一頭羚羊躍過沙漠的情景。
不,我說。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教授,第二部分莫裏曾在華盛頓郊外的一家精神病醫院工作過好幾年,那家醫院有一個聽上去挺寧靜的名字:栗樹園。如果沒有這段人生經曆的話,莫裏就不會是我所認識的那個莫裏,也不會是眾人所認識的那個莫裏。那是莫裏從芝加哥大學讀出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後最早找到的一份工作。他擯棄了醫學、法律、商貿專業後,把搞研究看成是一個不靠剝削別人而有所貢獻的工作。
莫裏得到了醫方的允許,他可以觀察病人的行為舉止,記錄下對他們的治療方法。這個做法在今天看來是很普通的,但在五十年代初它卻極具挑戰性和富有開拓精神。莫裏看到了整天尖叫的病人,看到了整夜哭鬧的病人。有的病人故意弄髒自己的內衣內褲,有的拒絕進食,得被人按倒後進行藥物治療,靠靜脈注射讓他進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病人中有一個中年婦女,她每天走出病房,俯臥著躺在鋪著瓷磚的大廳裏,一躺就是幾個小時,醫生和護士就在她身邊走來走去。此景讓莫裏覺得非常可怕。
他作了記錄,這是他的工作。她每天都這樣重複著:早上出來,在地上躺到傍晚時分,不跟別人說話,也不為他人所注意。莫裏看了很難受,他也去坐在地上,甚至和她並排躺在一起,試圖幫她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最後,他終於使她坐了起來,甚至迴到了病房。他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她最需要的其實也是許多人都需要的東西--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莫裏在栗樹園工作了五年。雖然院方並不鼓勵他這麽做,但他還是和一些病人交上了朋友,其中有一個女病人和他開玩笑說,她能進這兒來真是太幸運了,因為我丈夫有錢,他付得起昂貴的醫療費。要是進那些價格便宜的精神病院,那才慘呢。
另一個女病人--她朝任何人吐唾沫--也對莫裏產生了好感,稱他是她的朋友。
他們每天交談,其他的醫務人員見有人能與她溝通,也都抱著讚許的態度。然而有一天她逃跑了,人們叫莫裏幫著把她找迴來。他們在附近的一家商店找到了她,她躲在很靠後的一個地方。當莫裏進來時,她向他射去憤怒的目光。
換頁原來你和他們是一夥的,她咆哮著說。
和誰一夥?
看守我的獄卒。
莫裏觀察到那兒的病人大多數在生活中都遭到別人的冷淡和厭棄,使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也得不到同情--這種同情心在醫務人員的身上很快就耗空了。許多病人都很有錢,來自富有的家庭,顯然財富並沒有力他們帶來幸福和滿足。這是莫裏永遠不會忘記的經驗教訓。
我常取笑他說,他是對六十年代念念不忘的老古董。他迴答我,與現在相比六十年代並不太糟。
他在精神病醫院幹完後便去了布蘭代斯大學,那時正要進入六十年代,在短短的幾年裏,校園成了文化革命的溫床。吸毒,性開放,種族歧視,反戰示威。
阿比·霍夫曼去了布蘭代斯,傑裏·魯賓和安吉拉·戴維斯也去了布蘭代斯。莫裏的班上有許多激進分子。
造成這個情況的一個原因是,那些教社會學的教授不單單是教書,常常也卷入到社會和政治中去。比方說,他們都持激烈的反戰態度。當教授們得知那些沒有達到某一分數線的學生將被取消緩役資格時,他們便決定不給學生們打分。當學校當局說,”如果你們不打成績,這些學生就作不及格處理時,“莫裏提出了建議:”給他們全打a“他們果真這麽做了。
六十年代為校園帶來了發展,也為莫裏所在係的教授們拓展了思路,其中包括上課時開始始穿牛仔褲和涼鞋,也包括把教室變成一個生氣勃勃的場所,他們改變了單一的講課模式,更提倡討論的學習方法。他們不再追求理論而是推崇實踐。他們把學生送到南方腹地1去研究人權,送他們去內地城市做實地考察。他們還去華盛頓參加示威遊行,莫裏經常和學生們一起乘坐公共汽車。在一次外出的旅途中,他頗覺有趣地看見一些穿戴著長裙和愛情念珠的姑娘們把鮮花放人炮筒,然後坐在草坪上,合攏著雙手,試圖去感化五角大樓。
她們打動不了五角大樓的,他後來迴想道,”但是個不錯的嚐試。“有一次,一群黑人學生占領了布蘭代斯校園裏的福特教學樓,並打出了馬爾科姆·艾克斯2大學的橫幅。福特教學樓設有化學實驗室,校方擔心那些激進分子會在地下室裏製造炸彈。莫裏心裏比他們清楚。他認識到了問題的本質,那就是人需要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價值。僵局持續了好幾個星期,而且絲毫沒有緩解的跡象。這時莫裏正好經過那幢大樓,裏麵有個示威者認出了這位他最喜歡的老師,於是大聲喊他從窗口進去。
1指美國南部最具南方特點的幾個省份,尤指南卡羅來納濫治亞、亞拉巴馬和密西西比等州。
2美國黑人領袖。
一個小時後,莫裏帶著一份示威者的要求從窗口爬了出來。他把這份要求送到了校長那裏,形勢得到了緩解。
莫裏總是充當和平的使者。
在布蘭代斯,他給學生們講授社會心理學,心理疾病和健康以及小組療程。
教授們並不注重現在所謂的”職業能力“的培養,而是偏重於”個人發展“的研究。
正因為如此,今天的企業管理專業和法律專業的學生也許會把莫裏的努力視作既愚蠢又幼稚的行為。他教出的學生能賺多少錢?他們能打贏多少有高額報酬的官司?
然而,有多少企業管理專業和法律專業的學生在離開大學後會再去看望他們換頁的導師?莫裏的學生卻一直和他保持著聯係,就在他最後的幾個月裏,有數以百計的學生迴到他的身邊。他們來自波士頓,紐約,加州,倫敦和瑞士;來自公司的辦公室和內地的學校。他們打電話,寫信。他們千裏迢迢地趕來,就為了一次探望,一句話,一個微笑。
我一生中從未有過像你這樣的老師,他們異口同聲他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我對莫裏的探訪的繼續,我開始學習有關死亡的學說,研究不同的文化對人生最後這段旅程的不同詮釋。比如說,在北美的北極地帶有個部落,他們相信世界上的一切生靈都存在著靈魂。它是一種縮小了的依附在軀體內的原我--因此,鹿的體內還有一頭小鹿,人的體內也有一個小人,當大的軀體死去時,小的原我依然活著。它會投胎到誕生在附近的某某生物裏,或者去天空的暫憩處--偉大女神的肚子裏,等待月亮把它送迴地球。
有時候,他們說,月亮固忙於新的靈魂的降世,於是便從天空中消失了。所以有的夜晚沒有月光。但最終,月亮是要迴來的,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
這就是他們的信仰。
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莫裏輸掉了這場較量。現在得有人替他擦洗屁股了。
他以一種特有的勇氣去麵對這個現實。當他上完廁所後無法自己擦洗時,他把這一最新的情況告訴了康尼。
讓你幫我擦洗你會覺得難堪嗎她說不會。
我覺得他不同尋常,因為他最先求助的是康尼。
這不是一下子就能適應的,莫裏承認道,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完全向疾病屈服的表現。現在連做最隱私,最基本的事情的權力也被剝奪了--上廁所,擦鼻涕,擦洗自己的身體,除了唿吸和咽食外,他幾乎一切都得依賴於別人。
我問莫裏他是如何保持樂觀態度的。
米奇,這很滑稽,他說。”我是個獨立的人,因此我內心總在同這一切抗爭--依賴車子,讓人替我穿衣服等等。我有一種羞恥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說,如果你不能自已擦洗屁股,你就應該感到羞恥。但我又想,忘掉文化對我們的灌輸。我的大半生都沒有去理睬這種文化。我沒有必要感到羞恥。這有什麽關係呢?
你知道嗎?真是太奇怪了,是什麽?
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
這就像重新迴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曆,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隻是在重新迴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
事實上,當母親摟抱我們,輕搖我們,撫摸我們時--我們沒人嫌這份嗬護太多,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渴望迴到完全由人照顧的年代去--這是一種無保留換頁的愛,無保留的嗬護。許多人都缺少這份愛。
我就是。“我望著莫裏,頓時明白了他為什麽喜歡我探過身去幫他扶正話筒、抬抬枕頭或擦拭眼睛。人類的接觸。七十八歲的他像成人那樣給予,又像孩子那樣接受。
那天晚些時候,我們談到了年齡和衰老。或者說談到了對衰老的恐懼--另一個列在我的目錄上,困惑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我從波士頓機場開車來這兒的路上,注意到了許多印著俊男靚女的廣告牌。一個英俊的牛仔在抽香煙,兩個漂亮的姑娘對著洗發水嫣然而笑,一個舉止撩人的女郎穿著敞開扣子的牛仔褲,一個身穿黑絲絨禮服的性感女子和一個身穿無尾禮服的男子依偎在蘇格蘭威士忌的酒杯旁。
我從未在廣告牌上見過年齡超過三十五歲的模特。我對莫裏說,雖然我竭力想停留在華年的巔峰,但我已有了桑榆暮景的感覺。我經常鍛煉,注意飲食結構,在鏡子裏查看有沒有自發。我從原來頗為自己的年齡自豪一因為我覺得自己是少年有成--到不願提起年齡,害怕自己步人不惑之年後就再也沒有事業上的成就感了。
莫裏以一種更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年齡問題。
那是因為人們過於強調了年輕的價值--我不接受這種價值觀,他說。”我知道年輕也會是一種苦惱,所以別向我炫耀年輕的魅力。那些來找我的孩子都有他們的煩惱:矛盾、迷惘、不成熟、活著感到累,有的甚至想自殺……而且,年輕人還不夠明智。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很有限。如果你對生活一無所知的話,你還願意一天天過下去嗎?當人們在影響你,對你說使用這種香水可以變得漂亮,或穿這條牛仔褲可以變得性感時,你往往就相信了。其實那都是胡扯。
你從來沒有害怕過變老?我問。
米奇,我樂於接受老。
樂於接受?
這很簡單。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曆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麵,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
是啊,我說,可如果變老是那麽有價值的話,為什麽人們總說,“啊,但願我變得年輕。”你從來沒有聽人這麽說過,“但願我已經六十五歲了。”他笑了。“你知道這反映了什麽?生活的不滿足,生活的不充實,生活的無意義。因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你就不會想迴到從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體驗六十五歲的那份經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聽著,你應該懂得一個哲理。所有年輕人都應該懂得這個哲理。如果你一直不願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因為你終究是要變老的。
米奇?”他放低了聲音。
事實是,你總是要死的。
我點點頭。
這不取決於你對自己怎麽說。
我知道。
他神態平靜地閉上了眼睛,接著叫我幫他調節一下枕頭的位置,他的身體需換頁要不停地挪動,不然會難受。他整個人凹陷在那隻堆滿了白枕頭、黃海綿和藍毛巾的躺椅裏。一瞥之下,你會以為莫裏是在被裝箱送去海運呢。
謝謝,我移動枕頭時他對我低聲說。
沒關係,我說。
米奇,你在想什麽?
我遲疑了一下。好吧,我說。我在想你怎麽一點也不羨慕年輕、健康的人。
哦,我想我是羨慕他們的。
他閉上了眼睛。“我羨慕他們可以去健身俱樂部,可以去遊泳,可以跳舞。尤其是跳舞。但當這種感情到來時,我先感受它,然後便離開它。還記得我說過的超脫嗎?離它而去。對自己說,’這是忌妒,我要離開它。‘然後我就離開了。”他又咳嗽起來--一陣聲音刺耳的長咳--他把一張手中紙遞到嘴邊,無力地吐著痰。坐在那裏,我覺得自己比他要強壯得多--多麽荒唐可笑的念頭--我覺得能把他提起來像一袋麵粉一樣扛在肩上。我為這一優越感而感到害臊,因為在其它任何方麵我一點也不比他優越。
你怎麽一點也不羨慕……什麽?
我?
他笑了。
米奇,老年人不可能不羨慕年輕人,但問題是你得接受現狀並能自得其樂。
這是你三十幾歲的好時光。我也有過三十幾歲的歲月,而我現在是七十八歲。
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迴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他長籲了口氣,垂下眼睛,好像注視著他的唿吸消散在空氣裏。
實際上,我分屬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是個三歲的孩子,也是個五歲的孩子;我是個三十七歲的中年人,也是個五十歲的中年人。這些年齡階段我都經曆過,我知道它們是什麽樣的。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於我的一切權力。
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你能理解嗎?
我點點頭。
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命運屈從於無數個種類:隻有一個會危及它自己。
--w·h·奧登莫裏最喜歡的詩人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我把報紙舉到莫裏麵前,他看見了上麵的一行字:
我不想在我的墓碑上寫著我從未擁有過廣播網。
莫裏笑了,然後搖搖頭,早晨的陽光從他背後的窗戶照射進來,落在窗台上那盆木槿的淡紅葉子上。這句話是億萬富翁。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創始人,媒體大換頁亨特德·特納寫的,他為未能在公司的一筆大買賣中得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廣播網而哀歎。我今天早上把這條新聞告訴莫裏是因為我突發奇想,要是特納發覺自己處於莫裏的境地,唿吸漸漸地衰竭,軀體慢慢地變成石頭,日子一天天地從日曆上劃去--他還會為失去廣播網而大慟大悲嗎?
這是同一個問題,米奇,莫裏說。”我們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對生活產生了一種幻想破滅的失落感。我認為我們該談談這個問題。“莫裏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他現在時好時壞。今天的情況算是不錯。前一天晚上,當地的一個清唱組合來為他作了表演,他異常興奮他講述著這件事,似乎上門來為他演唱的是黑斑組合1。莫裏患病前就十分喜愛音樂,如今這份愛好更強烈了,音樂會感動得他熱淚盈眶。他有時在晚上聽歌劇,閉上眼睛陶醉在激昂的歌聲中。
1極有名的黑人歌手組合,共有四人。
米奇,你昨晚要是來聽就好了。他們唱得棒極了!
莫裏一向很容易滿足,唱歌,跳舞,歡笑對他來說都是莫大的樂趣。如今,物質生活對他越來越無所謂了。人死的時候,人們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莫裏似乎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我們國家提倡灌輸的教育形式,莫裏歎道。”你知道他們是怎樣灌輸的嗎,他們對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做法。擁有得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複地對別人這麽說--別人又反複地對我們這麽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
無論我生活在哪裏,我都會遇到一些對新的東西充滿了占有欲的人,想擁有新的汽車,想擁有新的財產,想擁有新的玩具。然後沾沾自喜地向你炫耀:’猜我得到了什麽?猜我得到了什麽?‘你知道我對此是怎麽解釋的?這些人都渴望得到愛,但又得不到,於是就接受了這些替代品。他們樂於接受物質的東西,期望能得到類似於擁抱的感情迴報,但這是行不通的。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替代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
錢無法替代溫情,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情,我能告訴你,當我坐在這兒等待死亡時,當你最需要這份溫情時,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予你這份感情,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或權勢。
我環視莫裏的書房。它同我第一次見到時的一模一樣。書排放在書架的老地方。紙淩亂地堆滿了那張;日的書桌。其它的房間也沒有什麽改善。事實上,莫裏有很長時間,也許有好幾年沒有添置過新的東西--除了醫療器械。他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全放棄購物欲的那一天。
因此,電視機還是老牌子,夏洛特開的那輛車還是原來的型號,盤子、銀器和毛巾--都是舊的。然而,這屋子卻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它充滿了愛。教誨和交流,它充滿了友誼,柔情,但然和眼淚。它充滿了同事,學生、默念師,治療專家,護士和歌手。從真正的意義上說,它成了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盡管莫裏銀行帳戶上的數字在急劇地減少。
這個社會在想要什麽和需要什麽這個問題上是很感困惑的,莫裏說。“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卻是巧克力聖代。你得對自己誠實。你並不需要最新的跑車,你並不需要最大的房子。
實際上,它們不能使你感到滿足。你知不知道真正使你感到滿足的是什麽嗎?
換頁是什麽?
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
聽起來像個童子軍。
我不是指金錢,米奇,我是指你的時間,你的關心,你的閑談。這並不難。
這兒附近開辦了一個老年學校,幾十個老年人每天去那兒。如果你年輕而且又有專長,學校就會請你去講課。你在那裏會很受歡迎。那些老人非常感激你,你給予了別人,於是你開始贏得別人的尊敬。
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你不需要有非凡的才能。醫院和避難所裏那些孤獨的人隻想得到一點陪伴。你和一個孤獨的老頭打打牌,你就會發現新的生活價值,因為人們需要你。
還記得我說過的關於尋求有意義的生活的話嗎?我曾經把它寫了下來;但現在我已經能背了: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區,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你瞧,”他咧嘴笑道,“裏麵沒有提到薪水。”我把莫裏說的記在了黃拍紙簿上。我這麽做是因為我不想讓他窺視我的眼睛,不想讓他揣摸出我的心思。我在想,畢業後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追求他所擯棄的東西--更大的玩物,更好的住房。由於我處在那些腰纏萬貫、名聲顯赫的體育明星當中,因此我對自己說我的需求還是很現實的,同他們相比,我的欲望簡直微不足道。
這是煙幕。莫裏一針見血他說過。
米奇,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隻會忌妒你。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無所適從。唯有一顆坦誠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麵對整個社會。
他停頓了一下,看了我一眼。“我就要死了,是嗎?”是的。
那我為什麽還要去關心別人的問題?難道我自己沒在受罪?
我當然在受罪。但給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還活著。汽車和房子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鏡子裏照出的模樣也不能給你這種感覺。隻有當我奉獻出了時間,當我使刀“些悲傷的人重又露出笑顏,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樣的健康。
隻要你做的是發自內心的,你過後就不會感到失望,不會感到妒忌,也不會計較別人的迴報。否則,你就要患得患失。
他咳嗽起來,伸手去拿椅子上的鈴。他抓了幾下也沒拿住,最後我把它遞到了他手裏。
謝謝,他低聲說。他無力地搖了搖鈴,想叫康尼進來。
這位特納老兄,莫裏說,”他就不能在他的墓碑上寫些別的?“每天晚上,當我睡著時,我便死去了,第二天早晨,當我醒來時,我又複活了。
--聖雄甘地--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換頁樹葉開始變顏色了,把西紐頓的林中騎馬道染成了一幅金黃色的畫。底特律那邊,工會發動的那場戰爭陷入了僵局,雙方都指責對方對談判沒有誠意。電視上的新聞也同樣令人沮喪。在肯塔基,三個男子從公路橋上往下扔墓碑石塊,石塊擊碎了從下麵駛過的一輛汽車的玻璃窗,砸死了一個同家人一起去朝聖的十幾歲女孩。在加州,0·j·辛普森一案正接近尾聲,全國上下似乎都在關注這件事。
就連機場裏的電視機也都在播放有線電視網的節目,使你進出機場時也能了解這一案子的最新動態。
我給西班牙的弟弟打了幾次電話,留話說我真的很想同他談談,我一直在想我們倆的事,幾個星期後,我收到了他短短的留言,說他一切都好,但他實在不想談論病情,很抱歉。
對我的教授來說,折磨他的倒不是對病情的談論,而是疾病本身。就在我上次探訪他之後,護士給他插了導尿管,他的小便通過管子流進椅子旁邊的一個塑料袋。他的腿需要不停地按摩(雖然他的腿不能動彈,但依然有疼痛感,這是這種疾病又一個既殘酷又具有諷刺意味的特征),他的腳也必須懸離海綿墊子幾英寸,否則的話就像有人在用叉子戳他的腳,往往談話進行到一半時,他就要讓來訪者移動一下他的腳,或調整一下他埋在花色枕頭裏的頭的位置。你能想象頭不能動彈的情形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