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自封吳王
五月初一。
天色尚暗,方臘便被人喊醒了,抬眼望去,廳堂內燭光閃爍,小腹微微隆起的梁紅玉正捧著冕服對鏡自盼。
對於梁紅玉而言,方臘自封為王固然是一件喜事,可更大的喜事還是與方臘團聚。
“這冕服如何?”
方臘微微一笑,“你繡的冕服自然是極好的!”
王者所穿冕服非比尋常,繡上何等的紋章,使用何等的材質,依照哪一朝的樣本,這都是方肥、汪末泥等人遍尋章籍所議定的。
梁紅玉雖然不愛紅妝愛武裝,卻也願意為心上人縫製禮服。
這幾日,一針一線極為用心。
此時,見方臘作勢起身,梁紅玉當即讓人捧來銅盆、汗巾,侍候其洗刷。
“什麽時辰了?”
“醜時二刻”
方臘剛剛睡了不到一個時辰,此時還有些提不起神。
不過,繁瑣的流程必不可免,即便是方臘也隻能依照規矩行事。
儀式是給天下人看的,更是給麾下的文武官員看的。
如果方臘草草了事,眾人隻怕也不會將他這個王者當迴事。
反之,如果方臘循例行事,眾人也會逐漸習慣這個江南之地的新王。
沒多久,一份祭天文書已然遞到了方臘手中,待會兒祭天大典的時候,方臘必須通篇背誦。
再過一會兒,車駕可就到了。
婢女、侍從忙做一團。
作為南唐國都,江寧城內有一套完整的宮殿群。
雖說李煜奉表出降,拆除了一批違製建築,不過,相較於其他地方,這裏的依舊有著一批較完善的宮殿。
眼下,方臘並沒有大肆修建宮殿的打算。
房子而已,夠住即可!
為方便觀禮,即位大典設在南郊天壇。
到了寅時,方臘登上華麗的車駕,在扈從的守衛下緩緩南行。
此時,江寧城內已是一片紅色的海洋。
家家戶戶門前都飄揚著大大小小的紅旗。
太平軍接手江寧以來,這裏的百姓實打實過上了好日子,因而,今日聞聽方臘封王,百姓們自發湧上街頭。
於是乎,方臘的車駕所過之處,百姓的“萬勝”聲不絕於耳。
天色未亮,百姓們便舉著火把翹首以待。
天壇下,文武官員分成兩列,無人竊竊私語,所有人都在屏息以待。
在官員的外圍,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甲士。
作為決定性的力量,甲士是保障大典順利進行的強製力量。
為了籌備這一場大典,數不盡的人徹夜未眠。
等待方臘抵達之時,各項準備已然就緒。
編鍾、鼓樂、銅磐……
各式的樂器分門別類,秩序井然。
夜色深沉,唯有“劈啪”炸響的火苗在夜中發聲。
在這樣莊嚴的時刻,所有人都不敢大聲喧嘩。
經過卜算,祭天大典釘在日出前三刻!
不知過了多久。
“鏗!”
鼓樂聲響起,接著禮官深沉的音調響起:“祭天大典開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這等亂世,祭祀更多是在祭奠自我,也是在祭奠心中的依賴。
……
一片長長的祭文完畢,初升的陽光映射在方臘身上,為其增添了幾分金色的光芒。
觀禮的人一層又一層,有士紳,也有商賈,有本地的黎民百姓,也有聞訊而來的外地人士。
身材瘦削許多的方肥頭戴高高的冠幔,身穿嶄新的官袍,心中感概萬千。
數月之前,方肥隻不過是丁員外家的一介管家,可現在,方肥已經成為方臘帳下文臣第一人!
這是何等的殊榮?
今時今日,參與祭天的有江寧城的數萬百姓,還有太平軍治下的近千萬人。
譚稹作為俘虜,也有幸參加了今日之慶典。
大半個時辰過去,漫長的祭天儀式結束了。
方臘自封為吳王,頓時引起一片歡唿。
緊著著便是頒布大赦、冊封官員、賞賜軍士!
吳王的諸多政策與宋廷大為不同,首當其衝的便是文武並重!
在這裏,沒有“崇文抑武”的不良風氣。
方臘甚至頒布了軍功製度。
“凡策勳十二轉,賞勳田、授官身……”
即便是最低級的武騎尉都能得到從七品的待遇,授田地三十畝!
毫無疑問,這等豐厚的賞賜引起了陣陣歡唿。
新王新氣象、為了彰顯一視同仁,方臘念出了每一名立功的軍士名號。
軍士又如何?
隻要敢打敢拚,為吳王效力,早晚可以獲得豐厚的賞賜!
從日升到日落,方臘足足耗費了一天才完成了這場儀式。
不知是誰,陡然出聲,“吳王!吳王!”
百姓們當即呐喊出聲。
巨大的聲浪直衝雲霄,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震撼。
童貫一行並未受邀觀禮,但是,隔著老遠依舊能夠感受到這種強烈的震撼。
“方臘大勢已成,再想扼其要害,難矣!”
三日後,方臘自封為吳王的消息傳到了汴京。
對此,皇帝也好,朝中官員也罷,都沒有過激的反應。
太平軍發展至此,不稱王反倒有些奇怪。
如今這勢頭,反倒有些水到渠成的感覺!
為了扼殺太平軍,該想的法子都想了,該做的事情也做了。
可方臘依舊不可戰勝,太平軍的地盤依舊越戰越廣。
這時,稱王便稱王吧!
誰讓宋廷實在抽不出精兵來了呢?
重臣勳貴們熟視無睹,仿佛江寧並未發生什麽了不得的大事。
這等掩耳盜鈴之舉頗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圖。
不過,汴京城“歌照唱,舞照跳!”
江南多出一個王,絲毫不能影響到達官貴人們逍遙快活!
可年輕士子官員們就不同了,他們義憤填膺,公然抨擊時事!
甚至有人提出“借金人之兵,滅江南之賊”的對策!
對此,絕大多數士子嗤之以鼻,但也有極少數人認為值得一試!
這時,有人高談闊論,“怕隻怕朝廷為虎作倀,捏著鼻子認下這吳王!”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方臘,南方一亂民矣,其兵馬所到之處,分田到戶,世家大族為之一絕,似這等殘暴之人,怎能任其為王?”
“不錯,若是朝廷任其王號,這官兒不做也罷!”
“同去同去!”
……
年輕士子們恨不得上陣殺敵,手刃敵寇,卻根本沒意識到,如今的太平軍早已不是昔日的太平軍了!
即便宋廷抽調所有西軍,隻怕也難以撼動太平軍分毫!
五月初一。
天色尚暗,方臘便被人喊醒了,抬眼望去,廳堂內燭光閃爍,小腹微微隆起的梁紅玉正捧著冕服對鏡自盼。
對於梁紅玉而言,方臘自封為王固然是一件喜事,可更大的喜事還是與方臘團聚。
“這冕服如何?”
方臘微微一笑,“你繡的冕服自然是極好的!”
王者所穿冕服非比尋常,繡上何等的紋章,使用何等的材質,依照哪一朝的樣本,這都是方肥、汪末泥等人遍尋章籍所議定的。
梁紅玉雖然不愛紅妝愛武裝,卻也願意為心上人縫製禮服。
這幾日,一針一線極為用心。
此時,見方臘作勢起身,梁紅玉當即讓人捧來銅盆、汗巾,侍候其洗刷。
“什麽時辰了?”
“醜時二刻”
方臘剛剛睡了不到一個時辰,此時還有些提不起神。
不過,繁瑣的流程必不可免,即便是方臘也隻能依照規矩行事。
儀式是給天下人看的,更是給麾下的文武官員看的。
如果方臘草草了事,眾人隻怕也不會將他這個王者當迴事。
反之,如果方臘循例行事,眾人也會逐漸習慣這個江南之地的新王。
沒多久,一份祭天文書已然遞到了方臘手中,待會兒祭天大典的時候,方臘必須通篇背誦。
再過一會兒,車駕可就到了。
婢女、侍從忙做一團。
作為南唐國都,江寧城內有一套完整的宮殿群。
雖說李煜奉表出降,拆除了一批違製建築,不過,相較於其他地方,這裏的依舊有著一批較完善的宮殿。
眼下,方臘並沒有大肆修建宮殿的打算。
房子而已,夠住即可!
為方便觀禮,即位大典設在南郊天壇。
到了寅時,方臘登上華麗的車駕,在扈從的守衛下緩緩南行。
此時,江寧城內已是一片紅色的海洋。
家家戶戶門前都飄揚著大大小小的紅旗。
太平軍接手江寧以來,這裏的百姓實打實過上了好日子,因而,今日聞聽方臘封王,百姓們自發湧上街頭。
於是乎,方臘的車駕所過之處,百姓的“萬勝”聲不絕於耳。
天色未亮,百姓們便舉著火把翹首以待。
天壇下,文武官員分成兩列,無人竊竊私語,所有人都在屏息以待。
在官員的外圍,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甲士。
作為決定性的力量,甲士是保障大典順利進行的強製力量。
為了籌備這一場大典,數不盡的人徹夜未眠。
等待方臘抵達之時,各項準備已然就緒。
編鍾、鼓樂、銅磐……
各式的樂器分門別類,秩序井然。
夜色深沉,唯有“劈啪”炸響的火苗在夜中發聲。
在這樣莊嚴的時刻,所有人都不敢大聲喧嘩。
經過卜算,祭天大典釘在日出前三刻!
不知過了多久。
“鏗!”
鼓樂聲響起,接著禮官深沉的音調響起:“祭天大典開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在這等亂世,祭祀更多是在祭奠自我,也是在祭奠心中的依賴。
……
一片長長的祭文完畢,初升的陽光映射在方臘身上,為其增添了幾分金色的光芒。
觀禮的人一層又一層,有士紳,也有商賈,有本地的黎民百姓,也有聞訊而來的外地人士。
身材瘦削許多的方肥頭戴高高的冠幔,身穿嶄新的官袍,心中感概萬千。
數月之前,方肥隻不過是丁員外家的一介管家,可現在,方肥已經成為方臘帳下文臣第一人!
這是何等的殊榮?
今時今日,參與祭天的有江寧城的數萬百姓,還有太平軍治下的近千萬人。
譚稹作為俘虜,也有幸參加了今日之慶典。
大半個時辰過去,漫長的祭天儀式結束了。
方臘自封為吳王,頓時引起一片歡唿。
緊著著便是頒布大赦、冊封官員、賞賜軍士!
吳王的諸多政策與宋廷大為不同,首當其衝的便是文武並重!
在這裏,沒有“崇文抑武”的不良風氣。
方臘甚至頒布了軍功製度。
“凡策勳十二轉,賞勳田、授官身……”
即便是最低級的武騎尉都能得到從七品的待遇,授田地三十畝!
毫無疑問,這等豐厚的賞賜引起了陣陣歡唿。
新王新氣象、為了彰顯一視同仁,方臘念出了每一名立功的軍士名號。
軍士又如何?
隻要敢打敢拚,為吳王效力,早晚可以獲得豐厚的賞賜!
從日升到日落,方臘足足耗費了一天才完成了這場儀式。
不知是誰,陡然出聲,“吳王!吳王!”
百姓們當即呐喊出聲。
巨大的聲浪直衝雲霄,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震撼。
童貫一行並未受邀觀禮,但是,隔著老遠依舊能夠感受到這種強烈的震撼。
“方臘大勢已成,再想扼其要害,難矣!”
三日後,方臘自封為吳王的消息傳到了汴京。
對此,皇帝也好,朝中官員也罷,都沒有過激的反應。
太平軍發展至此,不稱王反倒有些奇怪。
如今這勢頭,反倒有些水到渠成的感覺!
為了扼殺太平軍,該想的法子都想了,該做的事情也做了。
可方臘依舊不可戰勝,太平軍的地盤依舊越戰越廣。
這時,稱王便稱王吧!
誰讓宋廷實在抽不出精兵來了呢?
重臣勳貴們熟視無睹,仿佛江寧並未發生什麽了不得的大事。
這等掩耳盜鈴之舉頗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圖。
不過,汴京城“歌照唱,舞照跳!”
江南多出一個王,絲毫不能影響到達官貴人們逍遙快活!
可年輕士子官員們就不同了,他們義憤填膺,公然抨擊時事!
甚至有人提出“借金人之兵,滅江南之賊”的對策!
對此,絕大多數士子嗤之以鼻,但也有極少數人認為值得一試!
這時,有人高談闊論,“怕隻怕朝廷為虎作倀,捏著鼻子認下這吳王!”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方臘,南方一亂民矣,其兵馬所到之處,分田到戶,世家大族為之一絕,似這等殘暴之人,怎能任其為王?”
“不錯,若是朝廷任其王號,這官兒不做也罷!”
“同去同去!”
……
年輕士子們恨不得上陣殺敵,手刃敵寇,卻根本沒意識到,如今的太平軍早已不是昔日的太平軍了!
即便宋廷抽調所有西軍,隻怕也難以撼動太平軍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