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不可否認的是,閻蒼往昔確實曾在秦國積貧積弱之際立下赫赫戰功,為國家的崛起與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但對於如今已誌得意滿的白任來說,他覺得閻蒼的曆史使命已然完成。
在他眼中,閻蒼或許接下來隻適合充當一個徒具虛名卻無實際權力的“吉祥物”角色罷了。
人老成精、閱曆深厚的王邯怎能不清楚白任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他不禁暗自歎息,感慨著白家那生性多疑的特質果真是與生俱來的,仿佛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已深深烙印在了骨子裏,即便是如同當今聖上這般睿智英明之人亦難以完全幸免。
然而此時,他卻又不得不如同兜頭澆下一盆冷水,給滿心期待的白任一記當頭棒喝。
“陛下,若不以右將軍閻蒼作為此次出征的主帥,那麽無論是想要攻克晉趙兩國中的任意一方,恐怕咱們都得耗費至少長達五年之久的時間去精心籌備才行!”
聞聽此言,白任不由得大驚失色,滿臉皆是難以置信之色。
但好在他終究是被係統所認可且各項數據皆堪稱卓越優秀的一代帝王,故而在短暫的驚愕過後,他迅速恢複了鎮定自若,並以一種虛心求教的姿態言道:“這……還望丞相不吝賜教,為朕指點迷津。”
見到白任如此謙遜恭謹的態度,王邯心中亦是頗為滿意。
畢竟這些年來,盡管他已然不再親自操持國家大小事務,可對於秦國統一天下的宏偉進程始終保持著密切關注。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王邯方才不緊不慢地開口,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逐一向白任娓娓道來。
“陛下當年也曾親身經曆過晉國的兵鋒,想必對於當時秦州都督孟和麾下的晉國精銳之師仍記憶猶新吧……”
見到白任微微頷首表示認同,王邯緊接著又開口道:“孟和旗下的這支精銳部隊,堪稱是晉國手中最為銳利、無堅不摧的神兵利器啊!
隻可惜,在那場長平之戰中,常將軍與閻將軍率領我大秦勇士奮勇殺敵,一舉將這支晉軍精銳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更是讓其折損過半,從而徹底折斷了秦州精銳的脊梁骨。
然而,相較於這些令人聞風喪膽的精銳之士,晉國其餘各州郡的士卒們實際上的戰鬥力甚至連其一半都難以企及……”
聽到此處,白任已然大致洞悉了王邯話語中的深意。
也就是說,自從大秦國成功收複秦州以來,所遭遇並與之交鋒的那些晉國軍團,實則皆非晉國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即便是如今風頭正盛的東州以及方州之軍,亦複如是。
目睹白任一副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的模樣,王邯不禁心生寬慰,暗自感歎與聰慧之人交談果真省事不少。
隻需稍稍提及一些關鍵要素,此類智者便能迅速理清頭緒,進而觸摸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如今駐紮於定州的這支軍隊,可以說是晉國碩果僅存的精銳之師了。
確切地說,這支強大的軍隊實際上是由那位赫赫有名的韋雲一手調教和統領出來的。
或許早在很久以前,韋雲便已想到會有今天,特意為晉國朝廷預留了這麽一條後路,所以並未將所有的精銳兵力盡數帶上戰場。
想當初,閻蒼生平首次遭遇如此慘重的失敗,恰恰便是拜韋雲率領的這批精銳所賜。
當時,他們巧妙地設下埋伏,讓閻蒼及其麾下的軍隊深陷重圍,難以脫身,甚至一度令閻蒼險些生死。
要知道,如果麵對的僅僅隻是普通的晉國軍隊,以閻蒼手中的軍隊的戰鬥力而言,想要將其擊潰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那麽,韋雲為何不選擇把這些精銳部隊統統調離定州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自從秦國強勢崛起以來,晉國北部各州郡的大量軍隊都被緊急抽調到前線去支援作戰,這直接導致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大幅削弱。
與此同時,一直虎視眈眈的北方草原夷族眼見有機可乘,又開始按捺不住,蠢蠢欲動起來。
倘若韋雲真的將這些精銳悉數帶走,毫無疑問將會引發草原夷族氣勢洶洶地南下複仇,屆時整個定州必將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
而對於韋雲本人來說,定州乃是他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他自然無論如何都絕不會做出這種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毀滅性後果的抉擇。
另外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韋雲心裏很清楚,在與閻蒼展開最終生死對決之前,哪怕將麾下所有的精銳力量統統調集至前線戰場,實際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相當有限的。
畢竟,己方增派兵力的同時,閻蒼自然也能夠如法炮製地增援兵力。
更糟糕的是,晉軍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度行動,極有可能使得閻蒼愈發警覺起來,從而導致他精心策劃安排的一係列後手戰略徹底失去應有的效用。
韋雲對於自身的優勢以及短板所在可謂心知肚明,他知道在正麵對決交鋒時,自己絕非閻蒼的敵手。
因此,從一開始他所倚仗的致勝法門始終都是設下埋伏、發動突然襲擊這一招數。
然而,如此大範圍的軍隊調動動作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逃過閻蒼的眼睛,與其冒著風險將定州的精銳部隊盡數抽調至前線,倒不如把他們穩穩地留守在定州本地。
這樣一來,即便自己不幸落敗,日後起碼還有一處安全可靠的退路可供選擇,以便能夠持續不斷地與閻蒼相互糾纏較量下去。
隻可惜啊,人算終究不如天算,他萬萬未曾料到自己竟會如此突兀地直接命喪沙場之上。
伴隨著他生命的終結,他生前所有苦心孤詣做出的種種部署謀劃,到頭來也隻能無奈地拱手交給下一任接替他來主導這場秦晉兩國大戰的主帥手中了。
他原本認為那個有能力扛起這杆大旗、引領眾人對抗秦國的人將會是前將軍朱宣。
然而事實卻無情地擊碎了他的幻想,朱宣甚至尚未真正扛起這麵旗幟,便已慘遭小皇帝韋真的算計,最終戰死沙場。
但對於如今已誌得意滿的白任來說,他覺得閻蒼的曆史使命已然完成。
在他眼中,閻蒼或許接下來隻適合充當一個徒具虛名卻無實際權力的“吉祥物”角色罷了。
人老成精、閱曆深厚的王邯怎能不清楚白任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他不禁暗自歎息,感慨著白家那生性多疑的特質果真是與生俱來的,仿佛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已深深烙印在了骨子裏,即便是如同當今聖上這般睿智英明之人亦難以完全幸免。
然而此時,他卻又不得不如同兜頭澆下一盆冷水,給滿心期待的白任一記當頭棒喝。
“陛下,若不以右將軍閻蒼作為此次出征的主帥,那麽無論是想要攻克晉趙兩國中的任意一方,恐怕咱們都得耗費至少長達五年之久的時間去精心籌備才行!”
聞聽此言,白任不由得大驚失色,滿臉皆是難以置信之色。
但好在他終究是被係統所認可且各項數據皆堪稱卓越優秀的一代帝王,故而在短暫的驚愕過後,他迅速恢複了鎮定自若,並以一種虛心求教的姿態言道:“這……還望丞相不吝賜教,為朕指點迷津。”
見到白任如此謙遜恭謹的態度,王邯心中亦是頗為滿意。
畢竟這些年來,盡管他已然不再親自操持國家大小事務,可對於秦國統一天下的宏偉進程始終保持著密切關注。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王邯方才不緊不慢地開口,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逐一向白任娓娓道來。
“陛下當年也曾親身經曆過晉國的兵鋒,想必對於當時秦州都督孟和麾下的晉國精銳之師仍記憶猶新吧……”
見到白任微微頷首表示認同,王邯緊接著又開口道:“孟和旗下的這支精銳部隊,堪稱是晉國手中最為銳利、無堅不摧的神兵利器啊!
隻可惜,在那場長平之戰中,常將軍與閻將軍率領我大秦勇士奮勇殺敵,一舉將這支晉軍精銳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更是讓其折損過半,從而徹底折斷了秦州精銳的脊梁骨。
然而,相較於這些令人聞風喪膽的精銳之士,晉國其餘各州郡的士卒們實際上的戰鬥力甚至連其一半都難以企及……”
聽到此處,白任已然大致洞悉了王邯話語中的深意。
也就是說,自從大秦國成功收複秦州以來,所遭遇並與之交鋒的那些晉國軍團,實則皆非晉國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即便是如今風頭正盛的東州以及方州之軍,亦複如是。
目睹白任一副若有所思、恍然大悟的模樣,王邯不禁心生寬慰,暗自感歎與聰慧之人交談果真省事不少。
隻需稍稍提及一些關鍵要素,此類智者便能迅速理清頭緒,進而觸摸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如今駐紮於定州的這支軍隊,可以說是晉國碩果僅存的精銳之師了。
確切地說,這支強大的軍隊實際上是由那位赫赫有名的韋雲一手調教和統領出來的。
或許早在很久以前,韋雲便已想到會有今天,特意為晉國朝廷預留了這麽一條後路,所以並未將所有的精銳兵力盡數帶上戰場。
想當初,閻蒼生平首次遭遇如此慘重的失敗,恰恰便是拜韋雲率領的這批精銳所賜。
當時,他們巧妙地設下埋伏,讓閻蒼及其麾下的軍隊深陷重圍,難以脫身,甚至一度令閻蒼險些生死。
要知道,如果麵對的僅僅隻是普通的晉國軍隊,以閻蒼手中的軍隊的戰鬥力而言,想要將其擊潰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那麽,韋雲為何不選擇把這些精銳部隊統統調離定州呢?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自從秦國強勢崛起以來,晉國北部各州郡的大量軍隊都被緊急抽調到前線去支援作戰,這直接導致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大幅削弱。
與此同時,一直虎視眈眈的北方草原夷族眼見有機可乘,又開始按捺不住,蠢蠢欲動起來。
倘若韋雲真的將這些精銳悉數帶走,毫無疑問將會引發草原夷族氣勢洶洶地南下複仇,屆時整個定州必將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
而對於韋雲本人來說,定州乃是他賴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他自然無論如何都絕不會做出這種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毀滅性後果的抉擇。
另外至關重要的一點在於,韋雲心裏很清楚,在與閻蒼展開最終生死對決之前,哪怕將麾下所有的精銳力量統統調集至前線戰場,實際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相當有限的。
畢竟,己方增派兵力的同時,閻蒼自然也能夠如法炮製地增援兵力。
更糟糕的是,晉軍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度行動,極有可能使得閻蒼愈發警覺起來,從而導致他精心策劃安排的一係列後手戰略徹底失去應有的效用。
韋雲對於自身的優勢以及短板所在可謂心知肚明,他知道在正麵對決交鋒時,自己絕非閻蒼的敵手。
因此,從一開始他所倚仗的致勝法門始終都是設下埋伏、發動突然襲擊這一招數。
然而,如此大範圍的軍隊調動動作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逃過閻蒼的眼睛,與其冒著風險將定州的精銳部隊盡數抽調至前線,倒不如把他們穩穩地留守在定州本地。
這樣一來,即便自己不幸落敗,日後起碼還有一處安全可靠的退路可供選擇,以便能夠持續不斷地與閻蒼相互糾纏較量下去。
隻可惜啊,人算終究不如天算,他萬萬未曾料到自己竟會如此突兀地直接命喪沙場之上。
伴隨著他生命的終結,他生前所有苦心孤詣做出的種種部署謀劃,到頭來也隻能無奈地拱手交給下一任接替他來主導這場秦晉兩國大戰的主帥手中了。
他原本認為那個有能力扛起這杆大旗、引領眾人對抗秦國的人將會是前將軍朱宣。
然而事實卻無情地擊碎了他的幻想,朱宣甚至尚未真正扛起這麵旗幟,便已慘遭小皇帝韋真的算計,最終戰死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