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蒼自然也是瞬間領悟到了白任對他心懷不滿之意,但卻隻能選擇沉默不語,絲毫不敢貿然駁斥這種說法。
此刻,朝堂之上的眾多文武官員們皆絞盡腦汁、苦苦思索著,一心期望能夠向白任獻出一條良策妙計,畢竟眼下可正是一個嶄露頭角、展現自我能力的絕佳契機。
就在此時,隻見一位年事頗高的大臣緩緩走出隊列,躬身施禮後說道:“啟奏陛下,微臣鬥膽有一拙見,不知是否應當講出。”
皇帝聞聽此言,連忙微笑著迴應道:“哦?原來是丞相。您既有良策妙方,還請速速道來便是。
天下之人誰人不知曉丞相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智謀更是超凡脫俗、勝人一籌啊。
今日丞相既然開口發言,想必定然是有重要之事要教導於朕!”
當聽到出言之人竟是德高望重的老丞相王邯時,白任心中不由得湧起一陣激動之情。
要知道,盡管近些年來這位老丞相在朝堂之中的影響力逐漸勢微,但他的能力和智謀卻堪稱舉世無雙、無可替代。
自從白任登基以來,雖鮮少重用這位曆經四朝風雨的老臣,然而對於王邯所提出的想法與建議,卻是相當看重的。
此次,恐怕還是王邯首次在眾多剛剛歸降而來的晉國派係官員們麵前嶄露頭角!
在此之前,眾人僅僅隻是聽聞過他的聲名,至於這位年事已高的老臣究竟還能夠在朝堂之上展現出何等驚人的能耐,則無人可知。
此刻,眼看著白任對待王邯如此重視的態度,在場的許多人都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很明顯,他們已然開始重新審視局勢,並暗暗選定了自己未來可能追隨的對象。
畢竟,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站好隊往往就意味著能否獲得更多的權力和資源。
而眼前這一幕,無疑給了那些原本猶豫不決的人們一個重要的信號——或許緊跟王邯的步伐才是明智之舉。
“迴陛下,如今我秦國雖暫無充足兵力可供調遣出征,但切莫忘卻近旁之鄰邦趙國,他們近期可沒有多少動靜啊!”
聞及王邯提及趙國,殿內諸人登時一陣嘩然。
想那趙國此前悍然背棄盟約,轉與晉國結盟不說,更是暗中偷襲大秦重要關隘二帝關,致二帝關守將閻安不幸殞命。
此等樁樁件件之事,皆乃新近方才發生。
且閻安之師、鎮北將軍閻蒼適才剛立下大功,值此時節欲與趙國結盟,豈不是絲毫不給閻蒼顏麵?
顯而易見,不單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思忖到此點,就連秦帝白任亦心有所慮。
隻見他將視線投向閻蒼所處方位,繼而以一種試探性口吻言道:“趙國方才與我大秦鬧出這般不小的嫌隙,此刻恐怕未必情願發兵相助吧?”
“陛下,並非如此。”
這個時候禮部尚書裴耀站出來迴答了白任的疑問。
“趙國自從新帝登上皇位以來,國內局勢便動蕩不安,內亂頻頻發生。
在此之前,他們還采取了卑鄙無恥的手段,偷偷襲擊了我方的二帝關。
然而,這種下作的行徑最終被英勇睿智的太子殿下成功挫敗,他親自坐鎮二帝關,一舉粉碎了趙軍的陰謀詭計。
這件事情不僅讓趙國的形象大打折扣,更引發了其國內那些傾向於我國的官員們強烈的不滿。
如今,趙國怕是巴不得再和我國結盟,共同抵抗晉國。”
要說白任不了解趙國目前的狀況,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這番話更多地是講給閻蒼聽的。
要知道,盡管閻蒼已經將閻安逐出師門,但誰也無法確定他們師徒二人之間是否還存在著某種情感紐帶。
而趙國竟然殘忍地殺害了閻安,如果此時秦國轉而與趙國結成聯盟,共同抵禦晉國,那麽閻蒼心裏會怎麽想呢?
所以,裴耀毫不掩飾地闡明了趙國當前的態度,目的就是要告知閻蒼以及其他一眾官員。
這次是趙國主動向秦國請求結盟的,而非秦國迫不及待地去迎合趙國。
眼下,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秦國暫時沒有出兵的打算。
不過,能讓趙國和晉國相互爭鬥、陷入混亂之中,對秦國來說倒也並非一件壞事。
這樣一來,秦國可以坐山觀虎鬥,等待最佳的時機出手,從而獲取最大的利益。
然而閻蒼會作何反應呢?自然,他絕不會站出來表示反對。
要知道,當他下定決心將閻安逐出自己門下的時候,便已然打定主意不再與此人產生任何牽連糾葛。
如今聽聞閻安慘遭毒手被害身亡之事,於他而言,心中所感不過是惋惜罷了。
惋惜閻安這樣一個頗具才能之人,竟落得如此憋屈慘死的下場,實在是白白浪費了自己曾經傾注的心血和悉心栽培。
此時,秦國正急需與趙國暫時修好結盟。對於閻蒼來說,這其中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心結阻礙。
隻不過,麵對皇帝此番明顯帶有試探意味的舉動,他心裏多少還是覺得有些不快。
與此同時,皇帝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那一絲忌憚之意,更是令閻蒼暗自下定決心,暫且安分守己一陣子,免得再生事端。
“甚好!既然如此,那就將這件事交付給禮部去辦吧,務必盡快擬寫並發出國書,責令趙國即刻出兵攻打晉國!”
時至今日,趙國與秦國之間的地位早已徹底顛倒互換。
以當下趙國所擁有的實力而論,即便隻是充當秦國的附屬小弟,恐怕也是難以勝任,更別提還妄想能與秦國平起平坐、平等對話了。
當趙國收到秦國那封措辭嚴厲、充滿威脅意味的出兵文書之後,朝堂之上一片嘩然。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帝唐瑞不僅沒有因此而感到懊惱或憤怒,反倒是十分開心。
緊接著,他毫不猶豫地調撥出兩萬精銳之士,並交付於大將軍趙治手中,命令他務必盡快出兵攻打晉國。
其實在此之前,唐瑞登上皇位的曆程可謂是充滿了爭議和醜聞。
此刻,朝堂之上的眾多文武官員們皆絞盡腦汁、苦苦思索著,一心期望能夠向白任獻出一條良策妙計,畢竟眼下可正是一個嶄露頭角、展現自我能力的絕佳契機。
就在此時,隻見一位年事頗高的大臣緩緩走出隊列,躬身施禮後說道:“啟奏陛下,微臣鬥膽有一拙見,不知是否應當講出。”
皇帝聞聽此言,連忙微笑著迴應道:“哦?原來是丞相。您既有良策妙方,還請速速道來便是。
天下之人誰人不知曉丞相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智謀更是超凡脫俗、勝人一籌啊。
今日丞相既然開口發言,想必定然是有重要之事要教導於朕!”
當聽到出言之人竟是德高望重的老丞相王邯時,白任心中不由得湧起一陣激動之情。
要知道,盡管近些年來這位老丞相在朝堂之中的影響力逐漸勢微,但他的能力和智謀卻堪稱舉世無雙、無可替代。
自從白任登基以來,雖鮮少重用這位曆經四朝風雨的老臣,然而對於王邯所提出的想法與建議,卻是相當看重的。
此次,恐怕還是王邯首次在眾多剛剛歸降而來的晉國派係官員們麵前嶄露頭角!
在此之前,眾人僅僅隻是聽聞過他的聲名,至於這位年事已高的老臣究竟還能夠在朝堂之上展現出何等驚人的能耐,則無人可知。
此刻,眼看著白任對待王邯如此重視的態度,在場的許多人都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
很明顯,他們已然開始重新審視局勢,並暗暗選定了自己未來可能追隨的對象。
畢竟,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站好隊往往就意味著能否獲得更多的權力和資源。
而眼前這一幕,無疑給了那些原本猶豫不決的人們一個重要的信號——或許緊跟王邯的步伐才是明智之舉。
“迴陛下,如今我秦國雖暫無充足兵力可供調遣出征,但切莫忘卻近旁之鄰邦趙國,他們近期可沒有多少動靜啊!”
聞及王邯提及趙國,殿內諸人登時一陣嘩然。
想那趙國此前悍然背棄盟約,轉與晉國結盟不說,更是暗中偷襲大秦重要關隘二帝關,致二帝關守將閻安不幸殞命。
此等樁樁件件之事,皆乃新近方才發生。
且閻安之師、鎮北將軍閻蒼適才剛立下大功,值此時節欲與趙國結盟,豈不是絲毫不給閻蒼顏麵?
顯而易見,不單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思忖到此點,就連秦帝白任亦心有所慮。
隻見他將視線投向閻蒼所處方位,繼而以一種試探性口吻言道:“趙國方才與我大秦鬧出這般不小的嫌隙,此刻恐怕未必情願發兵相助吧?”
“陛下,並非如此。”
這個時候禮部尚書裴耀站出來迴答了白任的疑問。
“趙國自從新帝登上皇位以來,國內局勢便動蕩不安,內亂頻頻發生。
在此之前,他們還采取了卑鄙無恥的手段,偷偷襲擊了我方的二帝關。
然而,這種下作的行徑最終被英勇睿智的太子殿下成功挫敗,他親自坐鎮二帝關,一舉粉碎了趙軍的陰謀詭計。
這件事情不僅讓趙國的形象大打折扣,更引發了其國內那些傾向於我國的官員們強烈的不滿。
如今,趙國怕是巴不得再和我國結盟,共同抵抗晉國。”
要說白任不了解趙國目前的狀況,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這番話更多地是講給閻蒼聽的。
要知道,盡管閻蒼已經將閻安逐出師門,但誰也無法確定他們師徒二人之間是否還存在著某種情感紐帶。
而趙國竟然殘忍地殺害了閻安,如果此時秦國轉而與趙國結成聯盟,共同抵禦晉國,那麽閻蒼心裏會怎麽想呢?
所以,裴耀毫不掩飾地闡明了趙國當前的態度,目的就是要告知閻蒼以及其他一眾官員。
這次是趙國主動向秦國請求結盟的,而非秦國迫不及待地去迎合趙國。
眼下,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秦國暫時沒有出兵的打算。
不過,能讓趙國和晉國相互爭鬥、陷入混亂之中,對秦國來說倒也並非一件壞事。
這樣一來,秦國可以坐山觀虎鬥,等待最佳的時機出手,從而獲取最大的利益。
然而閻蒼會作何反應呢?自然,他絕不會站出來表示反對。
要知道,當他下定決心將閻安逐出自己門下的時候,便已然打定主意不再與此人產生任何牽連糾葛。
如今聽聞閻安慘遭毒手被害身亡之事,於他而言,心中所感不過是惋惜罷了。
惋惜閻安這樣一個頗具才能之人,竟落得如此憋屈慘死的下場,實在是白白浪費了自己曾經傾注的心血和悉心栽培。
此時,秦國正急需與趙國暫時修好結盟。對於閻蒼來說,這其中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心結阻礙。
隻不過,麵對皇帝此番明顯帶有試探意味的舉動,他心裏多少還是覺得有些不快。
與此同時,皇帝不經意間流露出的那一絲忌憚之意,更是令閻蒼暗自下定決心,暫且安分守己一陣子,免得再生事端。
“甚好!既然如此,那就將這件事交付給禮部去辦吧,務必盡快擬寫並發出國書,責令趙國即刻出兵攻打晉國!”
時至今日,趙國與秦國之間的地位早已徹底顛倒互換。
以當下趙國所擁有的實力而論,即便隻是充當秦國的附屬小弟,恐怕也是難以勝任,更別提還妄想能與秦國平起平坐、平等對話了。
當趙國收到秦國那封措辭嚴厲、充滿威脅意味的出兵文書之後,朝堂之上一片嘩然。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帝唐瑞不僅沒有因此而感到懊惱或憤怒,反倒是十分開心。
緊接著,他毫不猶豫地調撥出兩萬精銳之士,並交付於大將軍趙治手中,命令他務必盡快出兵攻打晉國。
其實在此之前,唐瑞登上皇位的曆程可謂是充滿了爭議和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