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閻蒼可不是什麽籍籍無名之人。多年以來,他始終壓製著晉國,其威名遠揚,令晉國聞風喪膽。
此次他能夠戰勝韋雲並橫掃涼州,雖說有些出人意料,但細細想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以閻蒼過往的戰功和卓越軍事才能來看,取得這樣的勝利並非不可能之事。”
盡管如今唐熙已投身於趙治麾下,但身為趙國皇室宗親,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內心深處依然殷切期望趙國能夠在唐家的掌控之下日益強盛。
可惜的是,趙治並未向他透露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意圖。
表麵上看,兩人目前暫時攜手合作,緊密團結在一起,但實際上,他們各自懷揣著截然不同的目標。
若是唐熙知曉自己妄圖顛覆趙國的心思,恐怕會毫不遲疑地背棄自己吧!
“如今秦國日益強大,而咱們卻必須要破除當前這種局麵,絕不能任由秦國持續坐大。
隻可惜啊,陛下對我的建言不予信任呐~”
秦國愈發強盛對於趙治而言自然是滿心歡喜之事,在此關鍵時刻,他又怎會甘願撤兵呢?
隻怕是巴不得趙國與秦國一直爭鬥不休才好。
唐熙心中隱隱約約感到有些異樣,但聽完趙治這番話語之後,仔細思量一番,倒也覺得其所言不無道理。
畢竟眼下秦國勢力漸長,已然呈現出超越晉國之勢態。
如此一來,這天底下的格局理應從原本的秦趙聯合抗衡晉國,轉變成為晉國與趙國攜手抵禦秦國之鋒芒。
唯有如此操作,方能使得三國之間的形勢得以維係穩定,從而給予趙國充足的時間去謀求自身的發展壯大。
“將軍手握重兵,權傾一方,完全可以繞過朝廷直接調遣江州內部的兵馬奔赴前線!
隻要人馬充足,小小的西關又算得了什麽呢?”
唐瑞對趙治的處處提防令身為皇室宗族子弟的唐熙感到極度不滿。
此時,乃是遏製秦國崛起的絕佳時機,唐熙認為趙治絕不應再一味地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應該果斷采取行動有所作為才是。
然而麵對唐熙的提議,趙治心中雖然暗自竊喜,但表麵上卻依舊裝出一副左右為難的模樣說道:“此事……隻怕不妥吧。
若真如此行事,恐怕陛下怪罪下來,我可擔待不起呀……”
其實趙治心裏跟明鏡兒似的,他清楚自己若想在私自調動江州軍隊之後安然無恙且不遭致朝廷的斥責問罪,就非得仰仗眼前這位出身皇室的參軍從中周旋不可。
所以此刻他故意做出這般姿態,無非就是想讓唐熙主動出麵替自己擺平後續可能出現的麻煩罷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軍請盡可放心,某現在就寫信給大宗正他們,全力支持大將軍您伐秦!”
唐熙一臉鄭重地說道。
他身為能與趙治結盟之人,在皇室中的影響力自然不容小覷。
新任的大宗正唐煜,盡管近些時日以來一直表現得不溫不火,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深處始終對唐瑞的所作所為心懷不滿。
唐煜可不是唐瑞扶持起來的傀儡,皇室宗族的力量還是能夠讓唐瑞心生忌憚的。
聽到唐熙這番話,趙治麵露喜色,大手一揮道:“好!既然如此,那本將即刻下達軍令,火速集結江州的軍隊!”
說罷,便轉身去安排相關事宜。
隻是此刻這兩人都未曾料到,他們的這一係列舉動恰恰落入了秦軍精心設計的陷阱當中。
就在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閻易已經成功遊說了數支蠻族部落起兵進攻江州。
由於事先得到了準確情報,知曉江州此時的守備力量十分薄弱,這些蠻族部隊更是有恃無恐,如入無人之境般肆意劫掠著江州的各種資源。
一時間,原本繁華富饒的江州陷入了一片混亂與恐慌之中。
就在同一時間,當得知蠻族大軍正朝著江州進發的消息時,趙治心急如焚,江州乃是趙國的重要城池,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最終決定率領軍隊火速迴援江州。
不過在撤軍的途中,趙治有意地對秦軍放鬆了警惕,讓後軍的隊伍出現了不小的混亂。
而秦軍敏銳地察覺到了趙軍所露出的破綻,毫不猶豫地下令展開追擊。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秦軍如猛虎下山般衝向趙軍。
麵對秦軍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趙軍頓時亂作一團,毫無還手之力。
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秦軍不僅成功地奪迴了之前失去的二帝關東關,更是一舉斬殺趙軍將近八千人。
這場戰役對於趙國而言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使得他們元氣大傷。
此刻的趙國可謂是陷入了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
一方麵,蠻族的入侵讓國內人心惶惶;另一方麵,又遭受了秦軍如此慘重的失敗。
在這種形勢下,趙國別無選擇,隻得重新考慮與秦國修好關係。
於是,趙國派遣使者前往秦國,表示願意求和,並承諾從此不再侵犯秦國邊境。
經此一役,整個天下都清楚地看到了趙國在此次事件中的搖擺不定和軟弱無能。
趙國先前那種左右逢源、蛇鼠兩端的行徑已然使其喪失了作為一個大國應有的威望。
可以說,趙國曆經數代人辛苦建立起來的“脊梁”在這一刻被徹底打斷了。
隨著趙國的衰落,三國爭霸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麵瞬間被打破,人們紛紛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秦晉兩國身上。
大家心裏都很清楚,在未來的日子裏,秦晉兩國必將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而其中必有一方能夠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從而結束這長達百年之久的亂世紛爭。
韋雲戰死沙場的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瞬間傳遍了整個神州晉國朝廷。
一時間,朝野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亂之中。
韋雲此人雷厲風行,他所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如疾風驟雨般迅速展開,但卻又如曇花一現般驟然終止。
此次他能夠戰勝韋雲並橫掃涼州,雖說有些出人意料,但細細想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以閻蒼過往的戰功和卓越軍事才能來看,取得這樣的勝利並非不可能之事。”
盡管如今唐熙已投身於趙治麾下,但身為趙國皇室宗親,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內心深處依然殷切期望趙國能夠在唐家的掌控之下日益強盛。
可惜的是,趙治並未向他透露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意圖。
表麵上看,兩人目前暫時攜手合作,緊密團結在一起,但實際上,他們各自懷揣著截然不同的目標。
若是唐熙知曉自己妄圖顛覆趙國的心思,恐怕會毫不遲疑地背棄自己吧!
“如今秦國日益強大,而咱們卻必須要破除當前這種局麵,絕不能任由秦國持續坐大。
隻可惜啊,陛下對我的建言不予信任呐~”
秦國愈發強盛對於趙治而言自然是滿心歡喜之事,在此關鍵時刻,他又怎會甘願撤兵呢?
隻怕是巴不得趙國與秦國一直爭鬥不休才好。
唐熙心中隱隱約約感到有些異樣,但聽完趙治這番話語之後,仔細思量一番,倒也覺得其所言不無道理。
畢竟眼下秦國勢力漸長,已然呈現出超越晉國之勢態。
如此一來,這天底下的格局理應從原本的秦趙聯合抗衡晉國,轉變成為晉國與趙國攜手抵禦秦國之鋒芒。
唯有如此操作,方能使得三國之間的形勢得以維係穩定,從而給予趙國充足的時間去謀求自身的發展壯大。
“將軍手握重兵,權傾一方,完全可以繞過朝廷直接調遣江州內部的兵馬奔赴前線!
隻要人馬充足,小小的西關又算得了什麽呢?”
唐瑞對趙治的處處提防令身為皇室宗族子弟的唐熙感到極度不滿。
此時,乃是遏製秦國崛起的絕佳時機,唐熙認為趙治絕不應再一味地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應該果斷采取行動有所作為才是。
然而麵對唐熙的提議,趙治心中雖然暗自竊喜,但表麵上卻依舊裝出一副左右為難的模樣說道:“此事……隻怕不妥吧。
若真如此行事,恐怕陛下怪罪下來,我可擔待不起呀……”
其實趙治心裏跟明鏡兒似的,他清楚自己若想在私自調動江州軍隊之後安然無恙且不遭致朝廷的斥責問罪,就非得仰仗眼前這位出身皇室的參軍從中周旋不可。
所以此刻他故意做出這般姿態,無非就是想讓唐熙主動出麵替自己擺平後續可能出現的麻煩罷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軍請盡可放心,某現在就寫信給大宗正他們,全力支持大將軍您伐秦!”
唐熙一臉鄭重地說道。
他身為能與趙治結盟之人,在皇室中的影響力自然不容小覷。
新任的大宗正唐煜,盡管近些時日以來一直表現得不溫不火,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深處始終對唐瑞的所作所為心懷不滿。
唐煜可不是唐瑞扶持起來的傀儡,皇室宗族的力量還是能夠讓唐瑞心生忌憚的。
聽到唐熙這番話,趙治麵露喜色,大手一揮道:“好!既然如此,那本將即刻下達軍令,火速集結江州的軍隊!”
說罷,便轉身去安排相關事宜。
隻是此刻這兩人都未曾料到,他們的這一係列舉動恰恰落入了秦軍精心設計的陷阱當中。
就在此時,遠在千裏之外的閻易已經成功遊說了數支蠻族部落起兵進攻江州。
由於事先得到了準確情報,知曉江州此時的守備力量十分薄弱,這些蠻族部隊更是有恃無恐,如入無人之境般肆意劫掠著江州的各種資源。
一時間,原本繁華富饒的江州陷入了一片混亂與恐慌之中。
就在同一時間,當得知蠻族大軍正朝著江州進發的消息時,趙治心急如焚,江州乃是趙國的重要城池,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最終決定率領軍隊火速迴援江州。
不過在撤軍的途中,趙治有意地對秦軍放鬆了警惕,讓後軍的隊伍出現了不小的混亂。
而秦軍敏銳地察覺到了趙軍所露出的破綻,毫不猶豫地下令展開追擊。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動地,秦軍如猛虎下山般衝向趙軍。
麵對秦軍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趙軍頓時亂作一團,毫無還手之力。
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秦軍不僅成功地奪迴了之前失去的二帝關東關,更是一舉斬殺趙軍將近八千人。
這場戰役對於趙國而言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使得他們元氣大傷。
此刻的趙國可謂是陷入了內外交困的艱難境地。
一方麵,蠻族的入侵讓國內人心惶惶;另一方麵,又遭受了秦軍如此慘重的失敗。
在這種形勢下,趙國別無選擇,隻得重新考慮與秦國修好關係。
於是,趙國派遣使者前往秦國,表示願意求和,並承諾從此不再侵犯秦國邊境。
經此一役,整個天下都清楚地看到了趙國在此次事件中的搖擺不定和軟弱無能。
趙國先前那種左右逢源、蛇鼠兩端的行徑已然使其喪失了作為一個大國應有的威望。
可以說,趙國曆經數代人辛苦建立起來的“脊梁”在這一刻被徹底打斷了。
隨著趙國的衰落,三國爭霸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麵瞬間被打破,人們紛紛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秦晉兩國身上。
大家心裏都很清楚,在未來的日子裏,秦晉兩國必將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而其中必有一方能夠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從而結束這長達百年之久的亂世紛爭。
韋雲戰死沙場的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瞬間傳遍了整個神州晉國朝廷。
一時間,朝野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亂之中。
韋雲此人雷厲風行,他所推行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如疾風驟雨般迅速展開,但卻又如曇花一現般驟然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