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已是三月初十,穀雨,言雨生百穀,清淨明潔也,諸事皆宜。楚帝遣孫蓮英親自給林盡染尋了長安城中有名的媒婆江氏,定於今日前往大將軍府納征。
豔陽高照,徐徐春風拂麵,輕柔不燥,是個好日子。
“林公子,禮帖、聘禮,老婦皆已清點完了,並無差池,時辰也差不多了,是否要啟程了?”江氏恭敬地向林盡染行了一禮,從容地說道。
畢竟是陛下賜的禮,昨日才送到林府中,又是孫公公親自押來的,真可謂恩澤似海。
“辛苦媒婆了!”林盡染迴了一禮,便進了納征隊伍。
林盡染一個翻身,便騎上了棗紅色的駿馬,朗聲喊道,“啟程!”雙手拉著韁繩,駿馬緩緩前行。
“啟程!”劉管家亦是興奮的高唿道,納征隊伍隨即緩緩動身。
今日乃是林盡染前往上柱國大將軍府納征之日,府門前的陣仗之大,早已傳遍了長安城,城中百姓紛紛沿路觀禮,甚是熱鬧。
樂師一路彈奏,嗩呐聲、鑼鼓聲震天動地,緊隨其後的是抬著聘禮的林府仆人。依禮製,聘禮不得用馬車押運,隻能置於紅漆木禮盤中,由仆人肩挑手抬,方顯得男方家對女方家的尊重。
林盡染攜納征隊伍,由光德坊西門而出,途徑西市,再一路東行後由崇仁坊的西門而入,方至大將軍府。
大將軍府的門丁一見林盡染這支隊伍便早早地進府通報李代遠,林盡染隊伍剛至府門口,李代遠便牽著李祖應和趙伯在門口候著了。
長安城中的百姓也難得見此盛況,一路跟著林盡染的隊伍至大將軍府門前駐足圍觀。
林盡染翻身下馬,忙上去給李老將軍見禮,“李叔,今日染之來送聘禮了。”說著又恭敬地將禮單雙手呈給李代遠。
“好!哈哈哈~”李代遠朗聲大笑,隨即將禮帖遞給了趙伯,又說道,“今日起,我們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來祖應,以後便要稱他為姑父!”李代遠稍微大手稍微拉了拉一旁的小孩兒,想必這孩子便是時安二哥的子嗣。
這段時間,雖不能與李時安相見,林盡染倒是想了個法子,與李時安寫了書信,遣人送去,倒也鑽了個空子,旁人也說不了什麽,李時安前幾日寫來的書信中便提到二嫂嫂許倬雲與侄兒李祖應已至長安,便是為了趕上林盡染與李時安的婚事。莫說是二嫂嫂母子,連博陵郡的恩師崔大家應父親之邀,在迎親前便能抵達長安城。這些於李時安來說,皆是大大的好事,連信都多寫了幾頁,不過可惜二哥未有迴京的消息。
“姑父!”小娃兒李祖應甜甜的叫了一聲,行了一禮,雖顯得稚嫩些,但畢竟是將門後裔,禮數是很到位的。
林盡染高興的應了下來,寵溺地摸了摸小祖應的腦袋。
李代遠在一旁也看的歡喜,對著趙伯說道,“那就開始吧。”
趙伯拱手稱是,便展開了手中的禮書。這禮書便是聘禮的禮物單子,以及謄寫了儀式程序,是用紅紙將其摺了十二折,上麵寫著“端肅”二字。
“趙伯,且等下。”林盡染連忙製止,又對著李代遠行了一禮說道,“李叔,可否支兩個高架?染之聘禮中有幾幅字畫,趁此可與城中百姓共賞。”
“依了染之所言。”李代遠隨即給一旁的家仆使了眼色,便繼續說道,“信忠繼續吧。”
趙伯照著禮書,朗聲唿道:“兩姓聊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林府有子,年已成立,願結李家高媛,謹托媒人江氏,敢以禮請。特以黃金千兩、金花簪兩對、金鐲成雙、金耳環兩對、德禽四翼、家鳧四掌、喜燭雙輝···”
趙伯每念一樣物品,便有家仆或捧或抬的獻上,再送進府中。
“字畫四副。六禮下聘,文定厥祥。赤繩係定,良緣締結。”趙伯念完便將禮書合上遞給了李代遠。
李代遠命人支起的高架已置於府門前,林盡染遣人四幅字畫緩緩展開,懸於高架之上。這第一幅是林盡染謄寫的《洛神賦》片段,畢竟未曾親手寫下來交給李時安,心中有些遺憾,好在最近一直在練字,便將其親手寫下來,置於聘禮之中,聊表誠意。第二幅便是《清平調》,而這第三幅緩緩展開,寫著: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此時圍觀的百姓早已鴉雀無聲,都不禁的被眼前展開的幾幅字畫給攝了心神一般,第四幅寫著:
無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此詩實際上是唐代孟郊的《登科後》,改了名字,但是詩句本身的內涵含義也是要根據當時詩人的處境來做譯文的,所以用在這裏我自認為沒有問題。)
這第四幅想比前幾幅意境上倒是沒有那麽出眾,不過已經很能表明林盡染此刻的心情,能娶了上柱國的女兒,這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若是隻欣賞前兩幅字,眾人都不禁誇讚林盡染的才學,以及好奇上柱國之女那詩中天仙般的容貌。第三首詩又不禁感歎林盡染與李時安之間誠摯的愛情,畢竟人人都知道林盡染曾在大將軍府住了月餘,與李時安有情也是合乎情理的。這第四首一出不免是有些凡爾賽了,意思便是我林盡染娶了李時安這樣的美人,春風得意,諸位可羨慕著吧,讓人都不禁啞然失笑。
“哈哈哈~”李代遠見高架上掛著四幅字畫,拍了拍林盡染的臂膀,不禁大笑,“染之啊,染之~不過這詩,倒是寫的很合老夫的心意呐,哈哈~”
隨後李代遠便吩咐趙伯,遣人將四幅字畫謄寫下來,將高架上的字畫替下來,懸掛一日,供長安城中的百姓觀賞。
“小,小姐。”采苓匆匆的闖進了李時安的閨房,原來是偷偷地將林盡染送進府裏的字畫調了包,將懷裏抱著的四幅字畫放在桌子上,在一旁順著氣。
“你啊!”連李時安都忍俊不禁,“我隻說想看看罷了,你個妮子膽子也忒大了,竟想著法去調包給我拿來了,若是被父親知道了,定是要罰你的。”話雖這麽說,李時安心中早已是欣喜若狂,僅是聽著前院來傳信姑爺送來四幅字畫,一句句念來自然是不盡興的,得虧前兩首李時安都是知道的,不然光是一首《洛神賦》便能讓傳話的丫鬟跑斷了腿。
“小姐不要?那采苓送迴去好了。”采苓說著就要將桌上的四幅字畫拿走。
“你這妮子,討打!”邊說著,李時安還邊紅著抓著采苓要拿字畫的手不鬆開。
“采苓,你可莫要拿你家小姐打趣了。”李時安一旁還坐著一花信年紀左右的女子,樣貌雖不如李時安出眾,但卻也是婉約柔美,姿容秀雅,一副大家閨秀模樣,“二嫂嫂也想看看,這妹婿寫了什麽詩詞,竟將我們時安的芳心擄了去。”
“二嫂嫂~”李時安臉是更加紅豔了,對著許倬雲撒嬌道。
許倬雲迴了大將軍府後自然也是聽府裏的人說起過這位妹婿的,甚至從采苓口中還知道了妹婿為時安寫了兩首詩,更是纏著李時安將《洛神賦》與《清平調》拿出來給自己欣賞一番。許倬雲畢竟也是淮陽世家的小姐,詩詞歌賦也算是精通,未曾想這妹婿的才學竟有如此境界。
“時安,有這首詩,你還擔心那攬月樓的元瑤姑娘作甚。”許倬雲與李時安看著眼前的《鵲橋仙》,不禁感歎道,“妹婿看來,對時安是真真喜歡的緊呐,這門親事,你二嫂是舉四肢讚成的。”
“二嫂嫂可莫要胡說。”李時安見二嫂許倬雲又忍不住來調笑自己,又補了一句,“這門親事本身就定了,二嫂嫂不同意怕也來不及了。”
“你這小妮子,還未出閣呢,這胳膊肘已經伸出去了。”許倬雲一聽這話,還不得再戲謔一番,但是又忍不住有些傷感,“隻是往後,便隻有我和祖應了。”
似是感受到許倬雲話中的落寞,李時安也有些難受,忍不住勸慰道,“好在都在長安城裏,光德坊與崇仁坊也不遠,今後時安讓染之時常迴來看看二嫂嫂和小侄兒便是了。”
“也不知你二哥能不能迴來。這可是時安你的終身大事,一輩子可就一次。”許倬雲說的正是李榮元,自三年前迴來給祖應慶生後,中間也便隻迴過一次家,許倬雲也是想念這個夫君啊,祖應都還沒叫過他一聲爹。
“哎~”李時安聽此也不知道該怎麽再勸慰二嫂,“還未出正月時,時安便與二哥寫信了,也不知二哥收到沒。至今也還沒給時安迴過信呢。”
許倬雲聽聞更是落寞,輕聲說道,“你二哥說了,突厥使團進了長安,北境那邊突厥駐兵更多了,擔心有什麽萬一,便更不能鬆懈,恐你二哥是迴不來了。”
說著許倬雲整理了一下心情,換上笑臉,樂嗬地說道,“今日是時安的好日子,我們且不說這些傷心的話。這不還有一幅嘛,快打開瞧瞧。”
倆女一看這寫著無題的詩詞,不禁失笑,李時安不禁嗔道,“真是作怪。”
“我瞧這妹婿也沒說錯。”許倬雲淺淺一笑,“若我娶了時安這等女子,怕是做夢都要笑醒。”
“二嫂嫂莫要再取笑時安了。”
再說迴前院,李代遠已將林盡染送來的聘禮置於家祠中,供奉於神佛與祖先前,燒金告知先人其幺女李時安已成下定之禮,已是差人去請李時安去家祠中祭拜,便可再行答禮之儀。
李代遠此時便悠哉地與林盡染在正廳中下著象棋,此事也已算是告一段落,畢竟林盡染無父無母,有很多禮儀就便省了,迎親之日再一並行便是。
“聽聞韋儼被押入大理寺,這其中可有你的手筆。”李代遠倒是直言不諱。
林盡染沉思了片刻,“染之是交了冊賬本給陛下,原意不過是想借韋大人貪墨之事,向陛下提出科舉之事,為天下有才之士搏個前程。”
“這件事,陛下與老夫說了。”李代遠倒也是平靜,“陛下賞了李家一道聖旨,孫蓮英沒有宣讀,老夫便知道這道旨意並不尋常,如此才進宮問了陛下,這才猜到你小子的意思。”
李代遠剛得知此事時五味雜陳,不過也有些擔憂道,“李家以後有染之護著,老夫也確實放心了。不過推行此舉阻力也不小,你可有打算了?”
科舉製,損傷的是世族大家的利益,自然是阻力重重,李代遠的擔憂也並無道理。
“李叔且寬心。染之···”
“叫嶽丈!”李代遠有些不悅地說道,“都這會兒了,便不用客套了。已下了聘禮,此事已定。”
“嶽丈!”林盡染拱手行了一禮,又笑嗬嗬地說道,“此事對陛下而言,卻是好事,既能穩定陛下的大權,削弱世家的力量,還能給楚國的平民一個躍升的機會。此次韋大人之事便是一個契機,不算好,但也足夠動搖陛下趁此削弱世族的心思。染之隻是擔心此事會影響到嶽丈一族,便讓陛下賜下這一道聖旨。既然此事有陛下做主,那便靜觀其變吧。”
“你可知博陵郡崔家?”李代遠吃了一隻馬,把棋子放到一旁,淡淡的說道。
“嶽丈是想說崔大家?”
李代遠點了點頭,緩緩道,“秉誌是老夫多年的好友,對時安也有授業之恩,此次你與時安大婚,老夫便請他至長安小住一月,屆時老夫再與他一同離京。而你將秉誌勸服了,事便成了一半!”
“這崔大家當真有這本事?”林盡染有些不可置信。
李代遠有些白絲的雙眉微微一動,片刻後方才答道,“朝堂中有一個人你勸服了他,在京的世族便不敢多言,那便是韋邈韋太師。不過你呈給陛下的賬本致使韋儼進了大理寺,這一半姑且讓陛下去替你想法子。另一半便是這博陵崔秉誌,楚國各地世家子弟半數多都曾拜過秉誌或是其同族兄弟為師。若能得他支持,其餘世家便不用你多操心了。不過秉誌脾氣古怪,老夫有時也捉摸不透。”
林盡染眉間有些憂色,但又很快沉了下去,“此事便也隻能隨機應變。”
李代遠定定地看了林盡染片刻,歎了口氣說道,“也罷。若是有難處,老夫坐陪,想來秉誌應當也不會難為你。”
“嶽丈寬心,若是嶽丈坐陪,倒是讓崔大家難做了。”林盡染抽了車,淡淡一笑,“將軍,嶽丈可輸了。”
李代遠看了看棋盤,確實已成敗局,心中想著事,倒也沒想著去使點小手段贏棋了,於是扶案而起,林盡染立馬起身扶住李代遠,卻被李代遠示意不用,於是有些落寞地說道,“後頭的事,老夫也幫不上你什麽,還得難為你為李家考慮。”
“嶽丈莫要這麽說。”林盡染趕緊勸慰道,“都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時安···”
“姑爺!”正說話間,趙伯健步走來,拱手行禮說道,“姑爺,禦史大夫之子韋晟韋公子求見。”
豔陽高照,徐徐春風拂麵,輕柔不燥,是個好日子。
“林公子,禮帖、聘禮,老婦皆已清點完了,並無差池,時辰也差不多了,是否要啟程了?”江氏恭敬地向林盡染行了一禮,從容地說道。
畢竟是陛下賜的禮,昨日才送到林府中,又是孫公公親自押來的,真可謂恩澤似海。
“辛苦媒婆了!”林盡染迴了一禮,便進了納征隊伍。
林盡染一個翻身,便騎上了棗紅色的駿馬,朗聲喊道,“啟程!”雙手拉著韁繩,駿馬緩緩前行。
“啟程!”劉管家亦是興奮的高唿道,納征隊伍隨即緩緩動身。
今日乃是林盡染前往上柱國大將軍府納征之日,府門前的陣仗之大,早已傳遍了長安城,城中百姓紛紛沿路觀禮,甚是熱鬧。
樂師一路彈奏,嗩呐聲、鑼鼓聲震天動地,緊隨其後的是抬著聘禮的林府仆人。依禮製,聘禮不得用馬車押運,隻能置於紅漆木禮盤中,由仆人肩挑手抬,方顯得男方家對女方家的尊重。
林盡染攜納征隊伍,由光德坊西門而出,途徑西市,再一路東行後由崇仁坊的西門而入,方至大將軍府。
大將軍府的門丁一見林盡染這支隊伍便早早地進府通報李代遠,林盡染隊伍剛至府門口,李代遠便牽著李祖應和趙伯在門口候著了。
長安城中的百姓也難得見此盛況,一路跟著林盡染的隊伍至大將軍府門前駐足圍觀。
林盡染翻身下馬,忙上去給李老將軍見禮,“李叔,今日染之來送聘禮了。”說著又恭敬地將禮單雙手呈給李代遠。
“好!哈哈哈~”李代遠朗聲大笑,隨即將禮帖遞給了趙伯,又說道,“今日起,我們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來祖應,以後便要稱他為姑父!”李代遠稍微大手稍微拉了拉一旁的小孩兒,想必這孩子便是時安二哥的子嗣。
這段時間,雖不能與李時安相見,林盡染倒是想了個法子,與李時安寫了書信,遣人送去,倒也鑽了個空子,旁人也說不了什麽,李時安前幾日寫來的書信中便提到二嫂嫂許倬雲與侄兒李祖應已至長安,便是為了趕上林盡染與李時安的婚事。莫說是二嫂嫂母子,連博陵郡的恩師崔大家應父親之邀,在迎親前便能抵達長安城。這些於李時安來說,皆是大大的好事,連信都多寫了幾頁,不過可惜二哥未有迴京的消息。
“姑父!”小娃兒李祖應甜甜的叫了一聲,行了一禮,雖顯得稚嫩些,但畢竟是將門後裔,禮數是很到位的。
林盡染高興的應了下來,寵溺地摸了摸小祖應的腦袋。
李代遠在一旁也看的歡喜,對著趙伯說道,“那就開始吧。”
趙伯拱手稱是,便展開了手中的禮書。這禮書便是聘禮的禮物單子,以及謄寫了儀式程序,是用紅紙將其摺了十二折,上麵寫著“端肅”二字。
“趙伯,且等下。”林盡染連忙製止,又對著李代遠行了一禮說道,“李叔,可否支兩個高架?染之聘禮中有幾幅字畫,趁此可與城中百姓共賞。”
“依了染之所言。”李代遠隨即給一旁的家仆使了眼色,便繼續說道,“信忠繼續吧。”
趙伯照著禮書,朗聲唿道:“兩姓聊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林府有子,年已成立,願結李家高媛,謹托媒人江氏,敢以禮請。特以黃金千兩、金花簪兩對、金鐲成雙、金耳環兩對、德禽四翼、家鳧四掌、喜燭雙輝···”
趙伯每念一樣物品,便有家仆或捧或抬的獻上,再送進府中。
“字畫四副。六禮下聘,文定厥祥。赤繩係定,良緣締結。”趙伯念完便將禮書合上遞給了李代遠。
李代遠命人支起的高架已置於府門前,林盡染遣人四幅字畫緩緩展開,懸於高架之上。這第一幅是林盡染謄寫的《洛神賦》片段,畢竟未曾親手寫下來交給李時安,心中有些遺憾,好在最近一直在練字,便將其親手寫下來,置於聘禮之中,聊表誠意。第二幅便是《清平調》,而這第三幅緩緩展開,寫著: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此時圍觀的百姓早已鴉雀無聲,都不禁的被眼前展開的幾幅字畫給攝了心神一般,第四幅寫著:
無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此詩實際上是唐代孟郊的《登科後》,改了名字,但是詩句本身的內涵含義也是要根據當時詩人的處境來做譯文的,所以用在這裏我自認為沒有問題。)
這第四幅想比前幾幅意境上倒是沒有那麽出眾,不過已經很能表明林盡染此刻的心情,能娶了上柱國的女兒,這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若是隻欣賞前兩幅字,眾人都不禁誇讚林盡染的才學,以及好奇上柱國之女那詩中天仙般的容貌。第三首詩又不禁感歎林盡染與李時安之間誠摯的愛情,畢竟人人都知道林盡染曾在大將軍府住了月餘,與李時安有情也是合乎情理的。這第四首一出不免是有些凡爾賽了,意思便是我林盡染娶了李時安這樣的美人,春風得意,諸位可羨慕著吧,讓人都不禁啞然失笑。
“哈哈哈~”李代遠見高架上掛著四幅字畫,拍了拍林盡染的臂膀,不禁大笑,“染之啊,染之~不過這詩,倒是寫的很合老夫的心意呐,哈哈~”
隨後李代遠便吩咐趙伯,遣人將四幅字畫謄寫下來,將高架上的字畫替下來,懸掛一日,供長安城中的百姓觀賞。
“小,小姐。”采苓匆匆的闖進了李時安的閨房,原來是偷偷地將林盡染送進府裏的字畫調了包,將懷裏抱著的四幅字畫放在桌子上,在一旁順著氣。
“你啊!”連李時安都忍俊不禁,“我隻說想看看罷了,你個妮子膽子也忒大了,竟想著法去調包給我拿來了,若是被父親知道了,定是要罰你的。”話雖這麽說,李時安心中早已是欣喜若狂,僅是聽著前院來傳信姑爺送來四幅字畫,一句句念來自然是不盡興的,得虧前兩首李時安都是知道的,不然光是一首《洛神賦》便能讓傳話的丫鬟跑斷了腿。
“小姐不要?那采苓送迴去好了。”采苓說著就要將桌上的四幅字畫拿走。
“你這妮子,討打!”邊說著,李時安還邊紅著抓著采苓要拿字畫的手不鬆開。
“采苓,你可莫要拿你家小姐打趣了。”李時安一旁還坐著一花信年紀左右的女子,樣貌雖不如李時安出眾,但卻也是婉約柔美,姿容秀雅,一副大家閨秀模樣,“二嫂嫂也想看看,這妹婿寫了什麽詩詞,竟將我們時安的芳心擄了去。”
“二嫂嫂~”李時安臉是更加紅豔了,對著許倬雲撒嬌道。
許倬雲迴了大將軍府後自然也是聽府裏的人說起過這位妹婿的,甚至從采苓口中還知道了妹婿為時安寫了兩首詩,更是纏著李時安將《洛神賦》與《清平調》拿出來給自己欣賞一番。許倬雲畢竟也是淮陽世家的小姐,詩詞歌賦也算是精通,未曾想這妹婿的才學竟有如此境界。
“時安,有這首詩,你還擔心那攬月樓的元瑤姑娘作甚。”許倬雲與李時安看著眼前的《鵲橋仙》,不禁感歎道,“妹婿看來,對時安是真真喜歡的緊呐,這門親事,你二嫂是舉四肢讚成的。”
“二嫂嫂可莫要胡說。”李時安見二嫂許倬雲又忍不住來調笑自己,又補了一句,“這門親事本身就定了,二嫂嫂不同意怕也來不及了。”
“你這小妮子,還未出閣呢,這胳膊肘已經伸出去了。”許倬雲一聽這話,還不得再戲謔一番,但是又忍不住有些傷感,“隻是往後,便隻有我和祖應了。”
似是感受到許倬雲話中的落寞,李時安也有些難受,忍不住勸慰道,“好在都在長安城裏,光德坊與崇仁坊也不遠,今後時安讓染之時常迴來看看二嫂嫂和小侄兒便是了。”
“也不知你二哥能不能迴來。這可是時安你的終身大事,一輩子可就一次。”許倬雲說的正是李榮元,自三年前迴來給祖應慶生後,中間也便隻迴過一次家,許倬雲也是想念這個夫君啊,祖應都還沒叫過他一聲爹。
“哎~”李時安聽此也不知道該怎麽再勸慰二嫂,“還未出正月時,時安便與二哥寫信了,也不知二哥收到沒。至今也還沒給時安迴過信呢。”
許倬雲聽聞更是落寞,輕聲說道,“你二哥說了,突厥使團進了長安,北境那邊突厥駐兵更多了,擔心有什麽萬一,便更不能鬆懈,恐你二哥是迴不來了。”
說著許倬雲整理了一下心情,換上笑臉,樂嗬地說道,“今日是時安的好日子,我們且不說這些傷心的話。這不還有一幅嘛,快打開瞧瞧。”
倆女一看這寫著無題的詩詞,不禁失笑,李時安不禁嗔道,“真是作怪。”
“我瞧這妹婿也沒說錯。”許倬雲淺淺一笑,“若我娶了時安這等女子,怕是做夢都要笑醒。”
“二嫂嫂莫要再取笑時安了。”
再說迴前院,李代遠已將林盡染送來的聘禮置於家祠中,供奉於神佛與祖先前,燒金告知先人其幺女李時安已成下定之禮,已是差人去請李時安去家祠中祭拜,便可再行答禮之儀。
李代遠此時便悠哉地與林盡染在正廳中下著象棋,此事也已算是告一段落,畢竟林盡染無父無母,有很多禮儀就便省了,迎親之日再一並行便是。
“聽聞韋儼被押入大理寺,這其中可有你的手筆。”李代遠倒是直言不諱。
林盡染沉思了片刻,“染之是交了冊賬本給陛下,原意不過是想借韋大人貪墨之事,向陛下提出科舉之事,為天下有才之士搏個前程。”
“這件事,陛下與老夫說了。”李代遠倒也是平靜,“陛下賞了李家一道聖旨,孫蓮英沒有宣讀,老夫便知道這道旨意並不尋常,如此才進宮問了陛下,這才猜到你小子的意思。”
李代遠剛得知此事時五味雜陳,不過也有些擔憂道,“李家以後有染之護著,老夫也確實放心了。不過推行此舉阻力也不小,你可有打算了?”
科舉製,損傷的是世族大家的利益,自然是阻力重重,李代遠的擔憂也並無道理。
“李叔且寬心。染之···”
“叫嶽丈!”李代遠有些不悅地說道,“都這會兒了,便不用客套了。已下了聘禮,此事已定。”
“嶽丈!”林盡染拱手行了一禮,又笑嗬嗬地說道,“此事對陛下而言,卻是好事,既能穩定陛下的大權,削弱世家的力量,還能給楚國的平民一個躍升的機會。此次韋大人之事便是一個契機,不算好,但也足夠動搖陛下趁此削弱世族的心思。染之隻是擔心此事會影響到嶽丈一族,便讓陛下賜下這一道聖旨。既然此事有陛下做主,那便靜觀其變吧。”
“你可知博陵郡崔家?”李代遠吃了一隻馬,把棋子放到一旁,淡淡的說道。
“嶽丈是想說崔大家?”
李代遠點了點頭,緩緩道,“秉誌是老夫多年的好友,對時安也有授業之恩,此次你與時安大婚,老夫便請他至長安小住一月,屆時老夫再與他一同離京。而你將秉誌勸服了,事便成了一半!”
“這崔大家當真有這本事?”林盡染有些不可置信。
李代遠有些白絲的雙眉微微一動,片刻後方才答道,“朝堂中有一個人你勸服了他,在京的世族便不敢多言,那便是韋邈韋太師。不過你呈給陛下的賬本致使韋儼進了大理寺,這一半姑且讓陛下去替你想法子。另一半便是這博陵崔秉誌,楚國各地世家子弟半數多都曾拜過秉誌或是其同族兄弟為師。若能得他支持,其餘世家便不用你多操心了。不過秉誌脾氣古怪,老夫有時也捉摸不透。”
林盡染眉間有些憂色,但又很快沉了下去,“此事便也隻能隨機應變。”
李代遠定定地看了林盡染片刻,歎了口氣說道,“也罷。若是有難處,老夫坐陪,想來秉誌應當也不會難為你。”
“嶽丈寬心,若是嶽丈坐陪,倒是讓崔大家難做了。”林盡染抽了車,淡淡一笑,“將軍,嶽丈可輸了。”
李代遠看了看棋盤,確實已成敗局,心中想著事,倒也沒想著去使點小手段贏棋了,於是扶案而起,林盡染立馬起身扶住李代遠,卻被李代遠示意不用,於是有些落寞地說道,“後頭的事,老夫也幫不上你什麽,還得難為你為李家考慮。”
“嶽丈莫要這麽說。”林盡染趕緊勸慰道,“都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時安···”
“姑爺!”正說話間,趙伯健步走來,拱手行禮說道,“姑爺,禦史大夫之子韋晟韋公子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