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帆船上所有的商品都售空了,還換迴了滿倉的黃金和香料作物。


    黃金自然人人見過,但那些香料和作物卻是從未出現過的新鮮東西。


    這些作物被快馬送往了長安城,呈送到天子的麵前。


    當劉賀看到那幾個幹幹巴巴的玉米和紅薯之後,險些在一眾內閣朝臣麵前喜極而泣。


    這兩種作物,是南阿美利卡州特有的植物,沒想到這支船隊發現的竟是南阿美利卡。


    不管是南美是北美,隻要到過一次就好辦了。


    這不僅是給華夏民族擴充了生存的空間,更給大漢之後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隻要有利益可圖,大漢百姓自然會推著大漢往前走的。


    劉賀立刻下了詔令,將自己這十年來抄默的秘術之書,全部印了出來,低價向全民發售。


    《光學會要》《製鐵會要》《化學會要》《物理會要》《紡織會要》……


    這些可以憑空創造財富的秘法不再是秘法,成了人人都唾手可得的知識。


    上麵記錄的許多東西要很長時間才能造出來。


    但是隻要有了原理,大漢的幾千萬人中,總會有人站出來,推動世界的發展。


    在新大陸發現和新秘法推行的雙重刺激之下,大漢進入到了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


    每日都有大大小小的帆船駛離港口,向南向東駛去,加入到前往新大陸淘金的隊伍中。


    前往新大陸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於是離得更近的倭國就成了更實在的選擇。


    大量無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大量想要證明自己的庶子贅婿,大量想要獲利的巨室大族,開始渡海移民倭國。


    當然,打頭的仍然是東扶桑公司的船隊和大漢的南軍和北軍。


    此時的倭國正處於後世稱為“彌生時代”的階段,九州島上已經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的撮爾小國。


    與其說是撮爾小國,倒不如說是規模稍大的村落,和七八年前逐漸消亡的西域三十六國不相上下。


    戰國後期到秦漢之交,就有華夏百姓渡海而來,給倭國帶來了稻穀和青銅器,使其有了文明形態。


    否則,原始居住於此的倭人會更像茹毛飲血的野人。


    數千漢軍登陸,倭人建立的那些撮爾小國毫無還手之力,紛紛分崩離析。


    漢軍掃清所有的障礙之後,數萬大漢百姓乘舟而來,直接占據倭人已經開墾好的土地,並最終站穩了土地。


    至於土著倭人,願意接受大漢王道教化的則可以留下,反抗意識強的倭人會被分散強行遷到蒼梧郡一帶墾荒。


    留下的倭人必須學漢語,著漢服,學儒學:私自說倭語,著倭服,敬倭神者,一律當眾處死。


    在原來的曆史線中,大漢常年累月地扶持倭國,將先進的農耕冶金技術帶到此處。


    這固然能夠彰顯大漢的仁德,卻也埋下了禍害。


    恐怕無人能夠想到,這小小的島國,最後竟然會成為華夏的心腹大患。


    這猶如野人的倭民,更讓華夏幾千萬冤魂不能安息。


    劉賀有好生之德,當然不願意為未發生的事情屠盡倭民,但是必須讓他們換血改種,不給他們存活的機會。


    鼎新十三年秋,天子從長安下達了詔書,在日本建立漢東都護府,下轄四國、九州、本州、北海四郡。


    至此,日本倭國就和朝鮮一樣,徹底並入了大漢的版圖,失去了作為國家存在的可能性。


    這也是劉賀來到這個世界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盡可能地消滅華夏潛在的敵人。


    該打壓的打壓,該吞並的吞並,該融合的融合,該斬除的斬除。


    將那些不懂禮儀法製、不知感恩戴德的異族抹除,是一定要完成的任務。


    隨著漢東都護府的建立,大漢獲得了向西出海的一個橋頭堡,出海之人比原來更多了十餘倍。


    於是,後世被稱為中途島、硫磺島、夏威夷的這些島嶼被一一發現,建起了可中供轉的碼頭。


    大漢的出海之路越來越順暢——南北阿美利卡陸續有了星星點點的大漢百姓的屯田衛。


    當然,這些島嶼也都有了新的名字:全部用二十八星宿來命名。


    中途島改為角宿島,硫磺島改為亢宿島,夏威夷改為房宿島……其他重要的島嶼也各有其名。


    大漢軍民一旦登陸這些島嶼或者其他的島嶼,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四麵和中心的高處埋下石碑。


    石碑正麵刻有“率土之濱,莫非漢土”和“漢旗龍紋”,背麵則是發現該島的始末和宣誓主權的詔令。


    如此一來,縱使幾千年後,島上的漢民因故折損,也仍然有據可查,華夏仍然可以聲索主權。


    大漢在海上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運出去的絲綢、茶葉和棉布,換迴了黃金白銀和香料,而香料又運到歐羅巴換迴了黃金白銀。


    但是,劉賀並不看重黃金和白銀,這些黃白之物隻是吸引大漢百姓向前走的“浮財”。


    大漢的豪門或寒門,為了獲得更多的黃金和白銀,會自發地改進技術、提高生產力。


    煉製鋼鐵的高爐越來越大,糧食的產量越來越高,紡織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海上航行的帆船越來越多……


    從人力到畜力,從畜力到水力,最後一定可以從水力再到水火之力……


    這些變革從未央宮開始,然後會在整個大漢的共同努力之下,指數式地進步,進而完成技術爆炸。


    秘法之秘,不在於隱秘,而在於精密——隻有不藏私,才能讓秘法更加精密。


    鼎新十五年,大漢迎來了又一個豐年。


    全境大漢百姓達到了八千萬,比鼎新元年增加了四千餘萬,更遍布四大洲。


    全境所有穀物出產總計六十億石,達到鼎新元年四倍有餘,天下再無餓殍。


    賦稅錢糧總數超過千億五銖錢,是鼎新元年所收七八倍,倉廩充實。


    牛馬充盈、馳道縱橫、高爐噴煙、帆船林立……天下比十五年前更承平。


    最重要的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大量域外土地的獲取,再加上天子一輪輪的打壓,大漢土地兼並之風終於漸漸煙消雲散了。


    但是,當一切事情都向著劉賀心中所想的方向發展時,一片烏雲在天邊凝結,飄向了未央宮。


    求訂閱!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非漢廢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淩波門小書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淩波門小書童並收藏朕非漢廢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