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境內集結的起義軍進入直隸地區之後,一路上並沒有遭到什麽抵抗,前往京都的方向仿佛一片坦途。
在起義軍拿下了一些城鎮之後,從當地官員口中得知了皇帝秦鈺命令直隸禁軍北上虎牙關的消息。
當信息被起義軍稟報高層之後,以趙清河為首的主戰派感到有些意外。
“難道皇帝小兒真想當那亡國之君不成?”
不少人都在心中帶著這樣的疑惑。
可這並不能暫緩起義軍的前進,畢竟這樣的天賜良機不多,若是秦鈺迴心轉意他們又要吃上不少的苦頭。
就這樣,原本對於打進京都並不抱有太大希望的起義軍和一眾農民武裝一路高歌猛進,直抵京都。
此時的京都城外,已經密密麻麻布滿了形色各異的起義軍。
按照以往的慣例,似乎從沒有過一直農民起義軍可以像現在一樣不費吹灰之力的抵達一朝都城現在一切都變成了現實。
雖然數萬起義軍威壓京都城外,但看圍城的起義軍的兵員素質和武器裝備,想拿下京都卻並不容易。
在此之前,皇帝秦鈺就從羊城郡交易了大量的大炮和一批土製地雷。
看著城樓上居高臨下安置在牆剁之間的大炮,那黑洞洞的炮管很難不讓人心驚。
他們這些起義軍在與蕭九和直隸地區的禁軍交戰之時,或多或少都見識過大炮的威力,所以此時雖然圍城,可大軍全都駐紮在較遠的位置,並沒有輕舉妄動。
京都皇城之中,平日裏用於朝會的大殿此時正在進行激烈的談論,秦鈺也不阻止任由他們暢所欲言。
對於京都的這些大夏官員,秦鈺早已看透了他們的嘴臉,現在他們不約而同的諫言秦鈺從虎牙關調兵解京都之圍,更多的還是為了自己。
而秦鈺的眼神從他們神色各異的臉上一一略過,隻是冷著臉並沒有出聲。
自從登基以來,秦鈺一直都在如履薄冰的妥協退讓,可如今的局麵還是不容樂觀甚至四分五裂。
秦鈺從來就不是一個軟弱之人,能屈能伸的道理他也懂得,隻是這次他並不想再後退了。
待到大殿內的眾人談論的累了,人聲鼎沸的局麵逐漸安靜下來之後,秦鈺清了清嗓子開始說話。
之前對於朝臣的勸諫秦鈺一直都置若罔聞,此時出聲迴應,所有人的目光全都望向了龍椅上的那位消瘦青年。
“諸位愛卿,此次賊軍圍城,戎族叩關,烽煙四起,在天意,在我秦鈺,更在各位。
可吾自登基以來,所為皆四海安寧。
我希望諸位知道,我等與造反賊軍為皮膚之仇,隻因他們都是大夏子民。
可虎牙外的戎族,那時錐心之患,若放異族入關,國將不國,又有何麵目見列祖列宗。”
聽著秦鈺的慷慨陳詞,台下一眾文臣武將麵露羞愧之色,不自覺的底下頭顱。
秦鈺所言他們怎會不知,隻是現在起義軍圍城實在讓他們有些膽顫心驚。
究其根本,還是擔心起義軍攻破京都後,他們這些家資巨萬的朝廷大員會被當成待宰的羔羊。
其中有幾個麵露肥胖奸滑之相的大臣還想上前再勸,可被注意到的秦鈺直接用眼神逼退。
“今日之後,莫要再言從京北調兵,違令者當如此案。”
言罷,秦鈺直接抽出了腰間的配劍,直接將木製的桌案劈去一角,大殿內的眾人盡皆嘩然,隨後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如今秦鈺沒有從虎牙關調兵迴來的意思,他們這些朝廷大臣也隻能和秦鈺站在一起共同守城。
若是讓城外的起義軍攻入城中,除了王國覆滅,最先遭殃的就是他們。
況且自從京都城被起義軍圍困之後,城內全都進行宵禁,就算城內有人想給外麵起義軍送去消息也是難如登天。
就在不少人愁眉不展的紛紛離開朝會的皇宮大殿後,大夏右宰李立和他的駙馬兒子李詣被留在了宮中。
皇宮大殿裏,秦鈺有些疲倦的躺坐在龍椅上,李立和李詣在台下恭敬的侍立。
“李大人,如今京都被圍,你有何見解?”
沙啞的聲音自秦鈺嘴中緩緩穿出,李立聞言皺著眉頭思量起來。
自從青州局勢失控之後,他這個青州出身的大夏右宰便像個吉祥物被放到了一旁,手中並沒有真正屬於一品大員的權勢。
現在秦鈺單獨留下自己和他的大兒子,李立不知道秦鈺究竟是要考量他們還是有什麽其他的想法。
似乎是看出了李立的謹慎,秦鈺繼續說道,“李大人不必緊張,你雖出身青州,可朕也不是是非不分之人,今日我留下你和駙馬,是有其他事。”
言罷,秦鈺揮了揮手示意李立上前,李立得到示意後恭敬往前挪了幾步。
“如今京都被困,大夏顛覆隻在一瞬之間,我雖大夏皇帝可也有自己的苦楚。”
“而今邊境戎族叩關,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哪怕圍攻京都的反賊另立新朝,中原也是大夏子民的天下。”
“若放戎族入關,那時才真的會國將不國,朕不敢做這千古罪人,哪怕舍棄祖宗基業也不敢。”
聽著秦鈺語氣平緩的說出一連串的喪氣話,李立知道秦鈺已經做好了與京都共存亡的決心,想要勸慰對方幾句可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最後沉默半天,李立也隻是在嘴中擠出一句皇爺後就沒有其他。
而秦鈺打量著眼前舉止謹慎的這對父子,微微頷首後才開始說明留下他們的原由。
“我不知京都到底能否守住,也不知道這次大夏究竟會不會從中原大地被抹除,徹底成為過眼雲煙。
世界上沒有傳承萬世的朝代,大夏也不例外,但我除了是皇帝,還是一個父親。
若是京都城破,我希望你能帶走太子,不要告訴他我是誰,他也不再是大夏的太子,就讓他用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活下去吧。
我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父親,如今能依仗的也就你父子兩名忠臣了。”
言罷,秦鈺起身朝著李立父子拱了拱手,李立父子自然不敢受此大禮,惶恐跪下,算是答應了秦鈺的這份囑托。
此事事關大夏皇家命脈,李立不敢大意,又出言勸慰了幾句,希望秦鈺不要太早的下決定。
畢竟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從來都沒有一位帝王會在指派托孤大臣時這樣言說。
君臣談論半響,李立見秦鈺心意已決便開始推敲起此事的細節。
要知道現在的大夏早已是遍地狼煙,如今在京都被圍的情況下如何可以脫身?離開之後又能去往何方?
聽著李立逐一詢問,秦鈺心中仿佛早有定計,繼續用那沙啞的嗓音為李立解答。
“三日之後,我會調遣二十名宮中護衛送你們一家從密道離開京都,出去之後你們一路東行沿著河道去羊城郡吧,別忘了那裏你還有個女婿。”
聽著秦鈺略顯輕鬆的口吻,李立父子知道秦鈺之前肯定做好了謀劃,想必那通往京都之外的密道早已開挖。
唯一讓李立感到意外的就是沒想到秦鈺會對蕭九如此看中,在最後之際讓自己攜帶年幼的太子出城避禍。
無論李立承認與否,他那個便宜女婿蕭九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這個有兵就是王的時代隻有跟著這樣的人才能得到安全。
李立和他的兒子李詣走出皇城宮殿時步履沉重,在迴去了路上也相顧無言,不知道心中想些什麽。
而宮殿內的秦鈺目送著李家父子遠去的背影,心中突然有些如釋重負的釋然。
秦鈺走出皇城宮殿沉重莊嚴的大門,看著逐漸被昏黃光芒籠罩的天空沉默不語。
他的影子隨著西邊遠去的太陽拉的很長,那日漸消瘦的人影身上披著一件寬大的披風正隨著晚風肆意飄搖。
秦鈺很想做一名好皇帝,可日益衰微的大夏已經走到了王朝末年,當倒計時結束一切都將重新開啟。
……
三日之後,李立一家被秦鈺下令接到了皇城之中,並在書房見到了隻有一歲的太子和哭哭啼啼的皇後。
二十名身形強壯的宮廷衛士麵無表情的聚集在書房,臉上表情全都異常堅毅,顯然都是秦鈺暗中培植的精銳死士。
送走李立一家以及太子之前,秦鈺又單獨將李立叫到屏風後麵商談了許久,至於他對李立說了什麽沒人知道,隻知道在走出屏風後秦鈺挽著李立的手輕輕拍打著他的手背。
誠惶誠恐之中,李詣的公主夫人從皇後懷中接過嬰兒,低聲啜泣的皇後也被秦鈺攬在懷裏輕聲安慰。
隨後李立一家以及那承擔此次護送進入密道,進入密道之前李立迴頭看了秦鈺一眼,皇帝秦鈺也揮了揮手迴應。
在人員全部進入密道之後,皇帝秦鈺送迴了低聲抽泣的皇後,冷著臉對知道此事的宮人、太監下達了殘酷的屠殺令。
為了不走漏風聲,除了最親信的幾名衛士之外,無一活口。
而就在李立一家攜帶年幼的太子從密道撤離京都之時,激烈的攻城戰也開始打響。
在起義軍拿下了一些城鎮之後,從當地官員口中得知了皇帝秦鈺命令直隸禁軍北上虎牙關的消息。
當信息被起義軍稟報高層之後,以趙清河為首的主戰派感到有些意外。
“難道皇帝小兒真想當那亡國之君不成?”
不少人都在心中帶著這樣的疑惑。
可這並不能暫緩起義軍的前進,畢竟這樣的天賜良機不多,若是秦鈺迴心轉意他們又要吃上不少的苦頭。
就這樣,原本對於打進京都並不抱有太大希望的起義軍和一眾農民武裝一路高歌猛進,直抵京都。
此時的京都城外,已經密密麻麻布滿了形色各異的起義軍。
按照以往的慣例,似乎從沒有過一直農民起義軍可以像現在一樣不費吹灰之力的抵達一朝都城現在一切都變成了現實。
雖然數萬起義軍威壓京都城外,但看圍城的起義軍的兵員素質和武器裝備,想拿下京都卻並不容易。
在此之前,皇帝秦鈺就從羊城郡交易了大量的大炮和一批土製地雷。
看著城樓上居高臨下安置在牆剁之間的大炮,那黑洞洞的炮管很難不讓人心驚。
他們這些起義軍在與蕭九和直隸地區的禁軍交戰之時,或多或少都見識過大炮的威力,所以此時雖然圍城,可大軍全都駐紮在較遠的位置,並沒有輕舉妄動。
京都皇城之中,平日裏用於朝會的大殿此時正在進行激烈的談論,秦鈺也不阻止任由他們暢所欲言。
對於京都的這些大夏官員,秦鈺早已看透了他們的嘴臉,現在他們不約而同的諫言秦鈺從虎牙關調兵解京都之圍,更多的還是為了自己。
而秦鈺的眼神從他們神色各異的臉上一一略過,隻是冷著臉並沒有出聲。
自從登基以來,秦鈺一直都在如履薄冰的妥協退讓,可如今的局麵還是不容樂觀甚至四分五裂。
秦鈺從來就不是一個軟弱之人,能屈能伸的道理他也懂得,隻是這次他並不想再後退了。
待到大殿內的眾人談論的累了,人聲鼎沸的局麵逐漸安靜下來之後,秦鈺清了清嗓子開始說話。
之前對於朝臣的勸諫秦鈺一直都置若罔聞,此時出聲迴應,所有人的目光全都望向了龍椅上的那位消瘦青年。
“諸位愛卿,此次賊軍圍城,戎族叩關,烽煙四起,在天意,在我秦鈺,更在各位。
可吾自登基以來,所為皆四海安寧。
我希望諸位知道,我等與造反賊軍為皮膚之仇,隻因他們都是大夏子民。
可虎牙外的戎族,那時錐心之患,若放異族入關,國將不國,又有何麵目見列祖列宗。”
聽著秦鈺的慷慨陳詞,台下一眾文臣武將麵露羞愧之色,不自覺的底下頭顱。
秦鈺所言他們怎會不知,隻是現在起義軍圍城實在讓他們有些膽顫心驚。
究其根本,還是擔心起義軍攻破京都後,他們這些家資巨萬的朝廷大員會被當成待宰的羔羊。
其中有幾個麵露肥胖奸滑之相的大臣還想上前再勸,可被注意到的秦鈺直接用眼神逼退。
“今日之後,莫要再言從京北調兵,違令者當如此案。”
言罷,秦鈺直接抽出了腰間的配劍,直接將木製的桌案劈去一角,大殿內的眾人盡皆嘩然,隨後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如今秦鈺沒有從虎牙關調兵迴來的意思,他們這些朝廷大臣也隻能和秦鈺站在一起共同守城。
若是讓城外的起義軍攻入城中,除了王國覆滅,最先遭殃的就是他們。
況且自從京都城被起義軍圍困之後,城內全都進行宵禁,就算城內有人想給外麵起義軍送去消息也是難如登天。
就在不少人愁眉不展的紛紛離開朝會的皇宮大殿後,大夏右宰李立和他的駙馬兒子李詣被留在了宮中。
皇宮大殿裏,秦鈺有些疲倦的躺坐在龍椅上,李立和李詣在台下恭敬的侍立。
“李大人,如今京都被圍,你有何見解?”
沙啞的聲音自秦鈺嘴中緩緩穿出,李立聞言皺著眉頭思量起來。
自從青州局勢失控之後,他這個青州出身的大夏右宰便像個吉祥物被放到了一旁,手中並沒有真正屬於一品大員的權勢。
現在秦鈺單獨留下自己和他的大兒子,李立不知道秦鈺究竟是要考量他們還是有什麽其他的想法。
似乎是看出了李立的謹慎,秦鈺繼續說道,“李大人不必緊張,你雖出身青州,可朕也不是是非不分之人,今日我留下你和駙馬,是有其他事。”
言罷,秦鈺揮了揮手示意李立上前,李立得到示意後恭敬往前挪了幾步。
“如今京都被困,大夏顛覆隻在一瞬之間,我雖大夏皇帝可也有自己的苦楚。”
“而今邊境戎族叩關,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哪怕圍攻京都的反賊另立新朝,中原也是大夏子民的天下。”
“若放戎族入關,那時才真的會國將不國,朕不敢做這千古罪人,哪怕舍棄祖宗基業也不敢。”
聽著秦鈺語氣平緩的說出一連串的喪氣話,李立知道秦鈺已經做好了與京都共存亡的決心,想要勸慰對方幾句可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最後沉默半天,李立也隻是在嘴中擠出一句皇爺後就沒有其他。
而秦鈺打量著眼前舉止謹慎的這對父子,微微頷首後才開始說明留下他們的原由。
“我不知京都到底能否守住,也不知道這次大夏究竟會不會從中原大地被抹除,徹底成為過眼雲煙。
世界上沒有傳承萬世的朝代,大夏也不例外,但我除了是皇帝,還是一個父親。
若是京都城破,我希望你能帶走太子,不要告訴他我是誰,他也不再是大夏的太子,就讓他用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活下去吧。
我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父親,如今能依仗的也就你父子兩名忠臣了。”
言罷,秦鈺起身朝著李立父子拱了拱手,李立父子自然不敢受此大禮,惶恐跪下,算是答應了秦鈺的這份囑托。
此事事關大夏皇家命脈,李立不敢大意,又出言勸慰了幾句,希望秦鈺不要太早的下決定。
畢竟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從來都沒有一位帝王會在指派托孤大臣時這樣言說。
君臣談論半響,李立見秦鈺心意已決便開始推敲起此事的細節。
要知道現在的大夏早已是遍地狼煙,如今在京都被圍的情況下如何可以脫身?離開之後又能去往何方?
聽著李立逐一詢問,秦鈺心中仿佛早有定計,繼續用那沙啞的嗓音為李立解答。
“三日之後,我會調遣二十名宮中護衛送你們一家從密道離開京都,出去之後你們一路東行沿著河道去羊城郡吧,別忘了那裏你還有個女婿。”
聽著秦鈺略顯輕鬆的口吻,李立父子知道秦鈺之前肯定做好了謀劃,想必那通往京都之外的密道早已開挖。
唯一讓李立感到意外的就是沒想到秦鈺會對蕭九如此看中,在最後之際讓自己攜帶年幼的太子出城避禍。
無論李立承認與否,他那個便宜女婿蕭九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這個有兵就是王的時代隻有跟著這樣的人才能得到安全。
李立和他的兒子李詣走出皇城宮殿時步履沉重,在迴去了路上也相顧無言,不知道心中想些什麽。
而宮殿內的秦鈺目送著李家父子遠去的背影,心中突然有些如釋重負的釋然。
秦鈺走出皇城宮殿沉重莊嚴的大門,看著逐漸被昏黃光芒籠罩的天空沉默不語。
他的影子隨著西邊遠去的太陽拉的很長,那日漸消瘦的人影身上披著一件寬大的披風正隨著晚風肆意飄搖。
秦鈺很想做一名好皇帝,可日益衰微的大夏已經走到了王朝末年,當倒計時結束一切都將重新開啟。
……
三日之後,李立一家被秦鈺下令接到了皇城之中,並在書房見到了隻有一歲的太子和哭哭啼啼的皇後。
二十名身形強壯的宮廷衛士麵無表情的聚集在書房,臉上表情全都異常堅毅,顯然都是秦鈺暗中培植的精銳死士。
送走李立一家以及太子之前,秦鈺又單獨將李立叫到屏風後麵商談了許久,至於他對李立說了什麽沒人知道,隻知道在走出屏風後秦鈺挽著李立的手輕輕拍打著他的手背。
誠惶誠恐之中,李詣的公主夫人從皇後懷中接過嬰兒,低聲啜泣的皇後也被秦鈺攬在懷裏輕聲安慰。
隨後李立一家以及那承擔此次護送進入密道,進入密道之前李立迴頭看了秦鈺一眼,皇帝秦鈺也揮了揮手迴應。
在人員全部進入密道之後,皇帝秦鈺送迴了低聲抽泣的皇後,冷著臉對知道此事的宮人、太監下達了殘酷的屠殺令。
為了不走漏風聲,除了最親信的幾名衛士之外,無一活口。
而就在李立一家攜帶年幼的太子從密道撤離京都之時,激烈的攻城戰也開始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