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報!急報!”


    紫禁城內,驛員一路風塵仆仆,快馬加鞭,將急報送至了朱元璋的麵前。


    朱元璋麵色沉凝,這樣的急報,一般都意味著大事發生。


    果然,當他看到急報內容的時候,臉色也有些難看起來。


    “浙江秋汛連日大雨,河岸決堤!”


    朱元璋沉聲念了出來,當然還有後續描述的慘狀,但朱元璋也不忍再念了。


    洪水!


    這對於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那是絕對的大災難。


    一場洪水過後,無數農田淹沒,百姓流離失所,民生必會凋敝。


    救災治災一直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件大事。


    “立刻上朝!”


    朱元璋沒有猶豫,當即決定要上朝議事。


    金鑾殿內,一眾大臣恭恭敬敬的站立在兩側,神情嚴肅。


    對於朱元璋這種突然上朝的情況,他們早已習慣。


    多的時候,一天上三次朝也是有可能的。


    朱元璋麵色沉重的坐在龍椅之上,看著下方的臣子們開口道:


    “眾位愛卿,朕剛剛得到急報,浙江秋汛連日大雨,河岸決堤,已有數個縣遭災,你們都說說看,現在該怎麽辦?”


    浙江遭洪災了,還是秋汛,這可是大事!


    一眾大臣的臉色,那是瞬間就變了。


    糧食乃是重中之重,這洪災一來,注定有大量的農田被淹沒,顆粒無收。


    吃不飽,就會生亂。


    大明外患仍在,這內憂再出,問題就大了。


    “陛下,臣以為現在當務之急,是組織當地開倉放糧,安撫災民。”


    戶部尚書楊思義立刻站出來說道。


    雖然在這一眾大臣之中,他並不是官位最高的,但他是真的心憂百姓。


    朱元璋沒表態,而是繼續等待著。


    “陛下,臣以為,現在應該立刻祭祀上天,為百姓祈福,讓大明百姓看到陛下心憂天下。”


    禮部尚書崔亮開口道。


    這話在現代咋一聽,肯定是非常可笑的。


    但在古代,天災之事,祭祀上天,祈求神靈保佑,那是常事,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


    禮部就是管這事的,所以崔亮這麽建議並沒有任何的問題。


    “左丞相,你怎麽想?”


    朱元璋依舊沒有對崔亮的話發表意見,而是問向了李善長。


    這大明左丞相,此時的朝堂之中,乃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


    李善長緩步出列,朝著朱元璋躬身道:“陛下,臣以為浙江水患,朝廷應撥糧救災,但當地個府衙也應該積極組織自救,同時派駐軍隊,以防生亂,。”


    李善長作為左丞相,那可是知道不少朱元璋的困難的。


    雖然浙江水患,急需救災,但大明來年依舊要出兵伐元,糧草的儲備,若是救災太多,大軍便不足了。


    但受災的百姓,又不可能不救。


    一旦波及太廣,災民太多,聚集起來,那便很容易受到有心之人的挑唆利用,導致災民變亂民。


    所以,朱元璋此刻內心所想之事,是如何用最少的錢糧,將這受災的百姓安撫下來。


    這倒不能說是朱元璋鐵石心腸,而是身在他皇帝的位置上,有些事情,隻能狠心一些。


    北元餘孽若是不處理,那受苦的也是百姓。


    朱元璋點點頭道:“此言有理,但撥糧撥多少,當地府衙又該如何自救,這些,左丞相可有思慮。”


    這民生之事,朱元璋還是信任李善長的。


    李善長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當即便開始迴答。


    他日常便是做這些的,一聽到浙江水患的消息,腦海中便已經開始思慮,開口的時候,腹稿已成。


    “.這便是臣的一些淺見了。”


    李善長緩緩道。


    朱元璋聽完,微微點頭,又朝著其他大臣道:“你們呢,還有什麽要補充的嗎?”


    朝堂之上,有些安靜。


    李善長的對策,已經是相當的詳盡了,從直接救助到安撫災民防止生亂,再到祭祀上天等等方麵,全都闡述到了。


    可以說,已經算是一個較為標準的模板了。


    想要找出問題,並不容易。


    但現在無人說法,並不是真的沒有可以補充的了,而是因為這是李善長說的。


    自從上次反腐政令推行一事,李善長在百官之中的聲威,又提高了不少。


    他的建議,又有誰敢補充呢?


    朱元璋掃了一眼眾人,目光看向了遠處一個低頭的聲影:


    “胡惟庸,你呢,你有什麽想法?”


    胡惟庸突然被點名,他的身子一震,十分的興奮。


    這可是自己表現的大好機會。


    但,剛才可是李善長做的最後發言。


    隻是簡單的思量了一下,胡惟庸就做出了決定。


    他緩緩出列,朝著朱元璋躬身拱手道:“迴稟陛下,丞相大人所言便是臣之所想,臣以為,當即刻推行,多耽誤一會,便多一些百姓遭災。”


    胡惟庸還是克製住了,這李善長不是其他人,不僅僅是左丞相,還是他的貴人。


    在這種時候,絕不能頭腦一熱就不知道自己叫什麽了。


    果然,聽到胡惟庸的話,李善長表情雖然沒什麽變化,但身子明顯放鬆了一些。


    這倒不是擔心胡惟庸說了什麽話會威脅自己的地位,而是這位自己的心腹做了一個心腹應該做的事情。


    “此言有理,救災之事,不得拖延。”


    朱元璋點頭道:“那便退朝去做吧。”


    老朱也是雷厲風行的性格,這事議完,馬上就讓下麵的開始執行了。


    畢竟,洪水可不會等人。


    這大明初期的朝堂,處理事情的效率還是很高的。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朱元璋卻沒有空閑,他得迴自己的“辦公室”繼續處理政務。


    洪災對於百姓來說,那是天大的事情。


    但在朱元璋這裏,隻能說是緊急之事,上朝迅速處理,那就完了。


    因為這場洪災導致的後續可能發生的事情,才是朱元璋最為擔憂的。


    連續的看了十幾個奏章,老朱也感覺眼睛有些累了。


    他閉上眼,沉思養神。


    腦海裏卻還在考慮,這洪災一事,朝廷撥糧之後,國庫還剩下了多少。


    軍隊的派駐,能不能起到維穩的作用。


    那些災民救助之後,又需要多久才能重新恢複生產。


    這明年的北伐,還能不能正常的進行。


    一樁樁,一件件,是應接不暇。


    大明,還是需要一個能臣來輔佐自己啊!


    朱元璋內心微微一歎,不由的想到了蘇璟。


    若是蘇璟能建言獻策的話,他又會有什麽樣的想法呢?


    “我這是怎麽了,這等救災之事,蘇璟最多也就是捐錢捐糧了。”


    朱元璋自嘲了一句,隨即繼續開始處理政務。


    這沒過多久,拱衛郎出現,傳遞的正是朱標最新的迴信。


    “標兒又來消息了。”


    朱元璋有些興奮,拿起信,立刻直奔坤寧宮而去。


    他知道,馬皇後已經思念許久朱標和朱橚了。


    雖然有拱衛郎們時常匯報,但那隻是冰冷的敘述。


    朱標的親筆信,可溫暖太多了。


    “重八,你怎麽來了?剛剛不是才上朝處理浙江水患一事麽。”


    馬皇後見到朱元璋出現,有些驚訝的問道。


    別看她基本上都在坤寧宮,但對於很多事情,都是知道的。


    這要是換在其他的朝代,皇後對於政事這般了解和熱衷,怕是會被皇帝猜忌。


    後宮不幹政,這可是規矩。


    但在朱元璋這裏,他並不會有這些想法。


    畢竟,這是自己的“糟糠之妻”,在起義之時,一路陪伴,不少事情都是馬皇後的建議才得以實施下去。


    馬皇後幹政,那不叫幹政,那是一家人互幫互助。


    朱元璋舉起朱標的迴信道:“剛處理完,這標兒來信了,我特意拿來咱們一起看。”


    “處理好了?”


    馬皇後第一時間沒有問兒子的信,而是關心浙江水患的處理情況。


    家國,哪個在前,馬皇後始終都分的很清。


    朱元璋點點頭,但臉色也沉重了一些道:“都處理好了,有善長在,當能安穩度過。”


    馬皇後聽到這個迴答,輕輕鬆了口氣道:“那就好,浙江水患,怕又是有不少百姓流離失所,重八,你身為天子,絕對要做好表率,不能讓天下人找出可以指摘的地方。”


    雖說朱元璋已經當上了皇帝,但局勢依舊複雜。


    馬皇後的擔心,無不道理。


    “妹子,你就放心吧,我知曉的。”


    朱元璋點點頭道。


    這大事聊完,兩人才打開了朱標的信件。


    這一次朱標的迴信比較長,畢竟也有很長一點時間沒寫了。


    他先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自己和朱橚的近況,在蘇璟這裏,兩人一切安好,並不需要擔心。


    然後朱標又詳細的描述了朱橚的學習情況,蘇璟主要在教導朱橚的東西是什麽。


    因為考慮到朱元璋不一定看得懂,所以朱標也沒有談的太深,隻是簡單的敘述,並表示之後等朱橚迴去了,可以自行詢問。


    再然後就是在他自己了,首先講自己在和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裏,都幹了些什麽。


    最後,便是蘇璟對於朱標的教導,那些重要的教導。


    朱元璋和馬皇後看的很細致,即便不少事情他們都已經通過拱衛郎的匯報了解了。


    但父母麽,總歸是關心孩子的。


    直到朱標談到了蘇璟論徭役的事情。


    徭役之苦,以及徭役的本質。


    這讓朱元璋的臉色有些凝重,不同於朱標對徭役的習慣認知,朱元璋早年的時候,也服過徭役。


    徭役有多苦,他是知道的。


    但他身為皇帝,卻無法禁止徭役。


    而蘇璟對徭役本質的闡述,讓朱元璋恍然開朗。


    徭役的本質,是國家財政的一部分。


    錢糧是物力,而徭役是人力,皆是財產。


    廢徭役,就代表著國家需要拿出可以購買這部分徭役代表的財產。


    沒有就隻能繼續讓徭役存在。


    “蘇先生言淺意深,鞭辟入裏,真是令人佩服啊!”


    馬皇後看著這一段,也是頗為感慨道。


    朱元璋亦是點頭道:“蘇璟此言,真是將這延續近千年的徭役,解釋的很清楚。”


    “再看看,蘇先生有沒有教標兒怎麽解決徭役的問題。”


    馬皇後催促道。


    兩人繼續向後看,但並沒有見到攤丁入畝的內容,僅僅隻有一個丁銀。


    這是朱標為了保護蘇璟,上一次的官紳一體納糧,已經讓他和朱元璋大吵了一架。


    目前,這攤丁入畝的事情,還不能提。


    不過哪怕僅僅隻是一個丁銀製度,也讓朱元璋分外的高興了。


    “好啊,這丁銀法,的確有理。”


    朱元璋大笑道:“若是此舉能推行下去,那什麽火耗之類的東西,全都不會有了。”


    朱標對於丁銀製度的優劣闡述,還是相當清晰的。


    看的朱元璋也是十分的讚同。


    但在一旁的馬皇後卻是道:“重八,丁銀法雖好,但卻一定好用。”


    “為何?”


    朱元璋疑惑道。


    馬皇後道:“你是當過農民的,種糧的農民家裏,哪會有多餘的銀兩呢?”


    “這收銀兩,豈不是讓他們去將糧賣成銀兩,以那些糧食商人的品性,最終倒黴的還是農民。”


    “此法,我認為不妥。”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老朱,咱說好的不急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邊不亮北邊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邊不亮北邊亮並收藏大明:老朱,咱說好的不急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