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心理氛圍是班集體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個別學生的態度與情感並不構成課堂心理氛圍,但多數學生的態度與情感就會組合成占優勢的綜合狀態而形成課堂心理氛圍。也就是說,課堂心理氛圍主要指群體的心理狀態,是在課堂活動中師生相互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知覺、注意、情感、意誌、定勢和思維等心理狀態。
2.課堂心理氛圍的類型
課堂心理氛圍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的。課堂心理氛圍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不同的課堂由於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課堂心理氛圍的類型也不相同。
美國學者史瑪克提出,課堂氛圍的類型可以通過觀察群體成員的身體動作、姿態、相距的距離和口頭交流的模式來判定。如學生怎樣定位與教師的關係,他們與教師離得近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學生看上去是輕鬆、自然還是緊張、焦慮,是快樂、充滿活力還是沉悶、厭煩和漠不關心;教師是否經常口頭表揚學生等。
我國學者黃秀蘭則根據課堂師生的注意、思維、情感和意誌等因素將課堂心理氛圍劃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在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感情和諧、融洽、積極而愉快。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彼此配合默契,教學效果良好。在消極的課堂心理氛圍中,學生的情緒是壓抑的、不愉快的,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無精打采、心不在焉,思維惰化,反應遲鈍。在對抗的課堂心理氣氛中,師生之間感情衝突、對立,教師對課堂失去了控製能力,課堂紀律混亂。
另外,還有的學者把課堂教學氛圍的表現形態劃分為冷漠沉悶型與熱烈活潑型兩種典型形式。
冷漠沉悶型指課堂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師生之間感情不融洽,學生產生了冷漠渙散、緊張壓抑、厭惡煩悶、焦慮急躁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熱烈活潑型指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之間關係正常,學生產生了熱愛專注、輕鬆自由、滿意愉悅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
一般來說,理想的教學氛圍是活躍與恬靜的有機統一,是寬鬆與嚴謹的有機統一。當然,如果學生討論時出現“走板”、“跑題”,教師就要適時調整教學氣氛的基調,使學生的思維迴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思維的緊張度和嚴密性,寬鬆而不渙散,嚴謹而不緊張。
3.課堂心理氛圍的影響因素
課堂心理氛圍是在課堂活動中通過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它主要受到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三個因素的影響。
(1)教師的因素
教師是課堂活動中的主導者,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的移情、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焦慮、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師對管理對象的偏愛成為影響課堂心理氛圍的決定因素。
1教師的領導方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領導方式對課堂氛圍有直接的影響。課堂領導方式不同,課堂氛圍則不同,教育教學的效果也就不同。權威型的領導方式由教師決定課堂中的一切,以訓斥與壓服的方法,保持課堂的消極穩定。這勢必使學生缺乏對教師的積極情感,課堂教學氣氛呆板,難見生氣。在放任型的領導方式中,教師采取一種不介入的消極姿態,課堂教學無組織、無結構。往往導致課堂教學無法形成心心向教的心理氣氛。民主型的領導方式要求師生間相互尊重,一方麵教師對學生有明確的學習要求與行為規定,另一方麵教師致力於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這種領導方式易於造成師生之間相互信任與理解的良好氣氛,使課堂中呈現出思維積極,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
2教師的移情
移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當一個人感知對方的某種情緒時,自己也能體驗相應的情緒,即設身處地以對方的想法去體察其心情。教師的移情是教師將自身的情緒或情感投射到學生身上,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引起與學生相似的情緒性反應。教師的移情可使師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在教育情境中形成暫時的統一體,有利於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3教師的教學能力
課堂心理氛圍與教師的教學能力密切相關。教師的教學能力突出地表現在課程運作能力上。課程運作強調課堂中有效的管理與有效的教學之間的緊密聯係,課程運作能力是通過教師一係列的課堂學習管理能力體現的。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進而製約課堂心理氛圍。除此,教師的眼神、麵部表情等。體態語言也會影響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離,進而製約課堂心理氛圍。
(2)學生的因素
課堂心理氛圍是師生共同營造的,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因此,學生的一些特點也是影響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因素。
學生對集體目標是否讚同,學生個人的需求和課堂教學目標是否一致,學生之間是否彼此團結等。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製約課堂心理氛圍。
此外,學生的紀律性和良好的品德、課堂中學生的集體輿論、角色期待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等都會影響課堂心理氛圍。
總之,尊師重道、互助互學、比學趕幫、友好團結、緊張活潑的學風的形成,對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學習士氣,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3)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教學內容的難易度
首先,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能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取得進步,易造成精力渙散,學習情緒鬆懈低靡。但“難”也應有度,如果所陳述的內容太難,學生會喪失學習的信心,學習情緒下降,同時,教師的教學速度也對課堂氛圍產生著影響。
2師生關係
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活動,師生關係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師生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義務感,也可以促進形成和加強良好的課堂氛圍。
3校風與班風
良好的校風和班風是集體成員為了實現組織目標、保持心理凝聚力、進行自我約束和調節的潛在群體規範,它可以使學生將其視作個人行為的準則予以認同,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且良好的校風和班風一旦形成便可以為課堂教學奠定穩定的心理背景,全方位地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並能使學生感到行為有所遵循而在情緒上產生安全感,防止焦慮情緒,促進積極的課堂氛圍的形成。
4教學時間的安排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是有差異的,大腦反應最敏捷、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是上午,運動能力最佳的時間是下午。因此,主要學科的教學一般都安排在上午,而下午則安排各種課外活動。此外,各年齡階段孩子能持續學習的時間也不一樣,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對課堂學習效率有重要影響。如果不遵循這些原理,就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進而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厭學,這些顯然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因此,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是營造良好課堂心理氛圍的有效途徑之一。
4.課堂心理氛圍的調控
課堂心理氛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人格發展以及社會化進程。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對於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良好課堂心理氛圍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主動創設,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包含創設和調控兩層含義,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1)教師要以自身積極的情感感受學生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變量。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麵的互動過程。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在於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師生雙方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使教師傳授的知識、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強烈的內心體驗,教師就必須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
(2)維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良好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是個體在一定時間內心理活動相對穩定的狀況與水平。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心理狀態是直接影響其學習效率和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自覺激發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有意識地消除其不良心理狀態。如通過適時使用提問,調節課堂不良氛圍。
(3)樹立教師的教育威信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製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應把自己看成發指令、提要求、檢查執行結果的監督者,而應看作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一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應逐漸放鬆對學生的權力控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增強的成人感和獨立性的需要,促進學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4)科學合理地使用幽默調控課堂心理氛圍
教學是一項身心高度緊張的活動,其中出現疲勞是正常現象。如果教師能適當使用幽默,引起歡樂和愉悅,則能消除疲勞,防止並糾正不良行為,使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都精力充沛,全神貫注。使用幽默糾正問題行為,沒有惡意,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反而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誤會,縮小師生心理距離,化解課堂矛盾,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5)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傳遞
教師所傳授的內容是否新穎、科學,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結構是否嚴密,對內容的表述是否具體、生動、形象等都會影響知識的可信度。另外,由教學信息傳遞的渠道、媒體、風格等構成的傳播方式也會製約信息的可接受度。隻有學生認為教師所傳遞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們的課堂心理狀態才會是積極的、活躍的,課堂心理氛圍才會是和諧的。
(6)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係
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叉聯係,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層性、自主性、求異性、情趣性、差異性等特點,因此它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智力活動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點。師生關係融洽,教師熱愛、信任學生,學生尊重、敬仰教師,可以產生積極、健康、愉快、活躍的課堂心理氛圍;不和諧、僵化、緊張的師生關係則容易釀成消極、沉悶甚至一觸即發的緊張課堂心理氛圍。從生生關係來看,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容易使課堂上形成互相尊重、體諒、友好的學習風氣;如果同學之間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鬥角,課堂上就容易出現嘲諷、攻擊、緊張、壓抑等不健康氣氛。因此教師需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往,以便能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第四節教師角色心理
教師角色是由教師職業的特色決定的,其心理特征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和履行教師職能時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心理品質。獻身教育事業、為人師表的教師,一直被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其心理素質的水平及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響著育人效果。
一、教師角色心理與教師心理素質
1.教師角色心理的內涵
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它是一種客觀的社會規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為角色的承擔者,指的是個體的人,具有個性的特征。所以,關於教師的界定,有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而科學概念中,又有廣義和狹義之解。廣義的教師是指從普遍的、泛化的角度來說明教師是什麽,狹義的教師是指某門學科的講授者。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裏寧認為,廣義的教師是指有威望的、明智的、對人們有巨大影響的人。我國有的學者認為,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並在教育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
綜上所述,教師角色應指教師的社會身分、地位和作用。
所謂教師角色心理,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的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起支配作用的自覺的心理活動。它表現為教師對教師角色的義務、權利、地位、作用和行為模式的理解和態度,集中表現為教師對自我角色的意識,也稱為教師角色觀。教師的角色意識強而先進,才能自覺履行角色職責,調控角色行為,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的世紀,教師應樹立與時代相適應的角色心理。
2.教師角色心理的主要內容
(1)為人師表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的人,都會感覺到有一種角色的力量推動其去努力工作。當人們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時,就會主動地按照教師規範履行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充分意識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重大責任,把自己擺在為人師表的角色位置上,使自己具有強烈的職業自尊和工作責任感,並且非常重視個人的勞動成果,強烈地期望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2)教育家的意識
2.課堂心理氛圍的類型
課堂心理氛圍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的。課堂心理氛圍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會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不同的課堂由於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課堂心理氛圍的類型也不相同。
美國學者史瑪克提出,課堂氛圍的類型可以通過觀察群體成員的身體動作、姿態、相距的距離和口頭交流的模式來判定。如學生怎樣定位與教師的關係,他們與教師離得近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學生看上去是輕鬆、自然還是緊張、焦慮,是快樂、充滿活力還是沉悶、厭煩和漠不關心;教師是否經常口頭表揚學生等。
我國學者黃秀蘭則根據課堂師生的注意、思維、情感和意誌等因素將課堂心理氛圍劃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在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感情和諧、融洽、積極而愉快。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彼此配合默契,教學效果良好。在消極的課堂心理氛圍中,學生的情緒是壓抑的、不愉快的,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無精打采、心不在焉,思維惰化,反應遲鈍。在對抗的課堂心理氣氛中,師生之間感情衝突、對立,教師對課堂失去了控製能力,課堂紀律混亂。
另外,還有的學者把課堂教學氛圍的表現形態劃分為冷漠沉悶型與熱烈活潑型兩種典型形式。
冷漠沉悶型指課堂情境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師生之間感情不融洽,學生產生了冷漠渙散、緊張壓抑、厭惡煩悶、焦慮急躁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熱烈活潑型指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之間關係正常,學生產生了熱愛專注、輕鬆自由、滿意愉悅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
一般來說,理想的教學氛圍是活躍與恬靜的有機統一,是寬鬆與嚴謹的有機統一。當然,如果學生討論時出現“走板”、“跑題”,教師就要適時調整教學氣氛的基調,使學生的思維迴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思維的緊張度和嚴密性,寬鬆而不渙散,嚴謹而不緊張。
3.課堂心理氛圍的影響因素
課堂心理氛圍是在課堂活動中通過教師與學生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它主要受到教師、學生、教學環境三個因素的影響。
(1)教師的因素
教師是課堂活動中的主導者,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的移情、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焦慮、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師對管理對象的偏愛成為影響課堂心理氛圍的決定因素。
1教師的領導方式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領導方式對課堂氛圍有直接的影響。課堂領導方式不同,課堂氛圍則不同,教育教學的效果也就不同。權威型的領導方式由教師決定課堂中的一切,以訓斥與壓服的方法,保持課堂的消極穩定。這勢必使學生缺乏對教師的積極情感,課堂教學氣氛呆板,難見生氣。在放任型的領導方式中,教師采取一種不介入的消極姿態,課堂教學無組織、無結構。往往導致課堂教學無法形成心心向教的心理氣氛。民主型的領導方式要求師生間相互尊重,一方麵教師對學生有明確的學習要求與行為規定,另一方麵教師致力於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這種領導方式易於造成師生之間相互信任與理解的良好氣氛,使課堂中呈現出思維積極,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
2教師的移情
移情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當一個人感知對方的某種情緒時,自己也能體驗相應的情緒,即設身處地以對方的想法去體察其心情。教師的移情是教師將自身的情緒或情感投射到學生身上,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引起與學生相似的情緒性反應。教師的移情可使師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在教育情境中形成暫時的統一體,有利於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3教師的教學能力
課堂心理氛圍與教師的教學能力密切相關。教師的教學能力突出地表現在課程運作能力上。課程運作強調課堂中有效的管理與有效的教學之間的緊密聯係,課程運作能力是通過教師一係列的課堂學習管理能力體現的。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進而製約課堂心理氛圍。除此,教師的眼神、麵部表情等。體態語言也會影響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距離,進而製約課堂心理氛圍。
(2)學生的因素
課堂心理氛圍是師生共同營造的,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因此,學生的一些特點也是影響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因素。
學生對集體目標是否讚同,學生個人的需求和課堂教學目標是否一致,學生之間是否彼此團結等。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製約課堂心理氛圍。
此外,學生的紀律性和良好的品德、課堂中學生的集體輿論、角色期待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等都會影響課堂心理氛圍。
總之,尊師重道、互助互學、比學趕幫、友好團結、緊張活潑的學風的形成,對於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學習士氣,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3)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教學內容的難易度
首先,教學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能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取得進步,易造成精力渙散,學習情緒鬆懈低靡。但“難”也應有度,如果所陳述的內容太難,學生會喪失學習的信心,學習情緒下降,同時,教師的教學速度也對課堂氛圍產生著影響。
2師生關係
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活動,師生關係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師生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極大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義務感,也可以促進形成和加強良好的課堂氛圍。
3校風與班風
良好的校風和班風是集體成員為了實現組織目標、保持心理凝聚力、進行自我約束和調節的潛在群體規範,它可以使學生將其視作個人行為的準則予以認同,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且良好的校風和班風一旦形成便可以為課堂教學奠定穩定的心理背景,全方位地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並能使學生感到行為有所遵循而在情緒上產生安全感,防止焦慮情緒,促進積極的課堂氛圍的形成。
4教學時間的安排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是有差異的,大腦反應最敏捷、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是上午,運動能力最佳的時間是下午。因此,主要學科的教學一般都安排在上午,而下午則安排各種課外活動。此外,各年齡階段孩子能持續學習的時間也不一樣,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對課堂學習效率有重要影響。如果不遵循這些原理,就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進而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厭學,這些顯然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因此,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是營造良好課堂心理氛圍的有效途徑之一。
4.課堂心理氛圍的調控
課堂心理氛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人格發展以及社會化進程。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對於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良好課堂心理氛圍的營造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主動創設,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包含創設和調控兩層含義,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1)教師要以自身積極的情感感受學生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變量。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麵的互動過程。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在於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師生雙方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使教師傳授的知識、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強烈的內心體驗,教師就必須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
(2)維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良好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是個體在一定時間內心理活動相對穩定的狀況與水平。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心理狀態是直接影響其學習效率和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自覺激發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有意識地消除其不良心理狀態。如通過適時使用提問,調節課堂不良氛圍。
(3)樹立教師的教育威信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製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應把自己看成發指令、提要求、檢查執行結果的監督者,而應看作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一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教師應逐漸放鬆對學生的權力控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增強的成人感和獨立性的需要,促進學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4)科學合理地使用幽默調控課堂心理氛圍
教學是一項身心高度緊張的活動,其中出現疲勞是正常現象。如果教師能適當使用幽默,引起歡樂和愉悅,則能消除疲勞,防止並糾正不良行為,使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都精力充沛,全神貫注。使用幽默糾正問題行為,沒有惡意,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反而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誤會,縮小師生心理距離,化解課堂矛盾,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5)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傳遞
教師所傳授的內容是否新穎、科學,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結構是否嚴密,對內容的表述是否具體、生動、形象等都會影響知識的可信度。另外,由教學信息傳遞的渠道、媒體、風格等構成的傳播方式也會製約信息的可接受度。隻有學生認為教師所傳遞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們的課堂心理狀態才會是積極的、活躍的,課堂心理氛圍才會是和諧的。
(6)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係
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叉聯係,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層性、自主性、求異性、情趣性、差異性等特點,因此它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智力活動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點。師生關係融洽,教師熱愛、信任學生,學生尊重、敬仰教師,可以產生積極、健康、愉快、活躍的課堂心理氛圍;不和諧、僵化、緊張的師生關係則容易釀成消極、沉悶甚至一觸即發的緊張課堂心理氛圍。從生生關係來看,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容易使課堂上形成互相尊重、體諒、友好的學習風氣;如果同學之間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鬥角,課堂上就容易出現嘲諷、攻擊、緊張、壓抑等不健康氣氛。因此教師需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多向交往,以便能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第四節教師角色心理
教師角色是由教師職業的特色決定的,其心理特征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和履行教師職能時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心理品質。獻身教育事業、為人師表的教師,一直被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其心理素質的水平及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響著育人效果。
一、教師角色心理與教師心理素質
1.教師角色心理的內涵
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它是一種客觀的社會規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為角色的承擔者,指的是個體的人,具有個性的特征。所以,關於教師的界定,有科學概念和日常概念之分,而科學概念中,又有廣義和狹義之解。廣義的教師是指從普遍的、泛化的角度來說明教師是什麽,狹義的教師是指某門學科的講授者。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裏寧認為,廣義的教師是指有威望的、明智的、對人們有巨大影響的人。我國有的學者認為,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並在教育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
綜上所述,教師角色應指教師的社會身分、地位和作用。
所謂教師角色心理,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的職業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起支配作用的自覺的心理活動。它表現為教師對教師角色的義務、權利、地位、作用和行為模式的理解和態度,集中表現為教師對自我角色的意識,也稱為教師角色觀。教師的角色意識強而先進,才能自覺履行角色職責,調控角色行為,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的世紀,教師應樹立與時代相適應的角色心理。
2.教師角色心理的主要內容
(1)為人師表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的人,都會感覺到有一種角色的力量推動其去努力工作。當人們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時,就會主動地按照教師規範履行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充分意識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重大責任,把自己擺在為人師表的角色位置上,使自己具有強烈的職業自尊和工作責任感,並且非常重視個人的勞動成果,強烈地期望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2)教育家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