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與遺傳素質、神經類型、性格、軀體狀況以及精神刺激有關。症狀表現不一,急性反應性精神病表現為反應性意識模糊、反應性木僵、反應性興奮;慢性反應性精神病表現為反應性抑鬱、反應性偏執狀態,整個活動均集中於創傷性體驗上。
(第三節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對於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情緒的不穩定和心理的不正常,都會導致他們行為的變化及異常。及時通過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可以有效地防止不良心理的惡化,製止不良後果的發生。
一、心理諮詢的內涵與種類
1.心理諮詢的內涵
由於研究者、諮詢專家對心理諮詢的機能、性質、內容及方法論等的認識、看法不同,關於心理諮詢的含義、定義及其規定性也就自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將心理諮詢狹義地解釋為,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援助並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變化的過程。
朱智賢教授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對心理失常的人,通過心理商談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對自己與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改變其態度和行為,並對社會生活有良好的適應。
車文博教授主編的《心理諮詢百科全書》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心理諮詢者通過和諮詢對象的商談、討論,幫助、啟發和教育他們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以便使其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心身健康。該定義強調重視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療的關係。
綜合以上各家的觀點,我們可以給心理諮詢做如下定義:心理諮詢,是指受過專門訓練和經驗豐富的諮詢人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以及技巧,對那些解決自己所麵臨的問題有一定困難的人提供幫助、指導、支持,找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擺脫困境的對策,從而緩解心理衝突,恢複心理平衡,提高環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成長的行為過程。
2.心裏諮詢的原則
心理諮詢的原則,即開展心理諮詢時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心理諮詢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是有效地幫助來訪者排憂解難、自助自強的基本保證。
(1)理解支持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諮詢員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來訪者的內心體驗,給對方以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關懷,深刻了解其精神痛苦和行為動機。諮詢員對來訪者的自我反省與改變的努力予以及時的肯定與支持,從而使他們深受鼓舞,改變對自我的認識,消除心頭的鬱結,獲得鼓勵和信心。該原則要求諮詢員熱情、誠懇地接待來訪者,對他們心理的苦悶表示理解,鼓勵他們暢所欲言,並給予精神上的支持。這樣,可以使來訪者獲得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勇氣和力量。
(2)保密性原則
保密是心理諮詢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其基本含義包括:諮詢者必須嚴格地為來訪者的談話內容保守秘密,在未得到來訪者允許的情況下,不得將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和求詢問題等泄露給任何人,拒絕任何關於來訪者情況的調查,尊重來訪者的合理要求,在需要公開案例教學舉例或寫作時,應該隱藏一切可辯認出該來訪者真實身份的特征,保護其利益和隱私權。保密原則是一項諮詢者必須嚴格遵守的重要原則,該原則是有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意義。
(3)尊重原則
這一原則指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員應從尊重、信任的立場出發,努力與諮詢對象建立朋友式的信任合作關係。首先,對諮詢對象要熱情,使其感到溫暖、親切。這樣,來訪者就會打消心理顧慮,說出內心的秘密。其次,要尊重諮詢對象的人格,對來訪者不能諷刺、挖苦。再次,要耐心傾聽來訪者的訴說,並對其表示高度關心。
(4)態度中立原則
態度中立原則指諮詢者在諮詢過程中應保持中立的立場,不將自己的私人情感攙雜到諮詢中,不過度卷入到諮詢中,並始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中立的態度有助於諮詢者客觀地分析和判斷來訪者的問題,對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要做到在諮詢中保持中立的態度,諮詢者應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諮詢者在麵對來訪者時,要采取共感、尊重和真誠的態度。其次,諮詢者要處理和調節好個人的情緒和態度,擺正自己在諮詢中的位置和角色。諮詢者應盡量避免任何缺乏根據的主觀判斷和評價,應努力幫助來訪者客觀、冷靜地分析當前的問題。此外,諮詢者應盡量避免來訪者的痛苦對自己心理所造成的負麵影響。這就要求諮詢者本身是有較好的心理調節能力、敏銳的覺察力和健全的人格。最後,諮詢者應盡量避免與來訪者有超出諮詢室以外的個人接觸。避免與來訪者的私人接觸是諮詢者在諮詢過程中應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
(5)諮詢和預防相結合的原則
指心理諮詢人員不僅應重視諮詢對象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診治工作,更應重視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預防重於治療的思想深入人心,從而更好地發揮心理諮詢工作在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方麵的作用。
3.心理諮詢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心理諮詢劃分為以下幾類:
(1)直接諮詢和間接諮詢
直接諮詢是由心理諮詢員對來訪者直接進行的諮詢,幫助消除心理疑難,排解心理困擾,矯治輕微心理疾病。
間接諮詢是由諮詢員對來訪者所反映的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的諮詢。其特點是在諮詢員與來訪者之間增加了一道中轉媒介,當事人的問題靠中轉人向諮詢員介紹,諮詢員對當事人的處理意見也要通過中轉人權衡、認同後,才能付諸實施。因此,在間接諮詢中,如何正確處理好諮詢員與中轉人的關係,使諮詢員的意見易於為中轉人所接受,是關係間接諮詢效果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2)個別心理諮詢和團體諮詢
個別心理諮詢是來訪者與諮詢師一對一地就來訪者的心理疑難或心理困擾進行的心理諮詢。其優點是安全保密、溝通深入、因人製宜,因而效果比較理想。
團體心理諮詢是把具有同類心理疑難或心理困擾問題的來訪者集中在一起或分成若幹小組進行集體心理諮詢。由於具有感染氣氛和支持效應,因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也能節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是團體心理諮詢的優勢。但是,這種諮詢方式難以涉及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更難以顧及團體成員中的特殊心理問題,因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麵談諮詢、信函諮詢、電話諮詢、現場諮詢
麵談諮詢是諮詢者和來訪者麵對麵地進行的諮詢,有助於諮詢者深入了解和診斷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信函諮詢是由心理諮詢人員,以通信方式對來訪者所提到的心理問題給予解答、疏導、教育的諮詢形式。其優點是不受居住條件限製,運用方便,涉及麵廣,對於不善口頭表達或較為拘謹的來訪者來說,其優點更為明顯。
電話諮詢是利用電話的一種諮詢形式,一般用於緊急情況的處理。
現場諮詢是諮詢者就來訪者存在的共同問題,深入到基層等活動場所,對他們存在的問題和疑惑給予幫助的一種方式。它比較經濟,且時效性強。
二、心理治療的內涵與方法
1.心裏治療的內涵
心理治療或精神治療,迄今尚無公認的定義。
美國心理學家沃伯格認為,心理治療是針對情緒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一位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以慎重細慮的態度,與病人建立起一種職業上的關係,用以消除、矯正或緩解病人所存在的症狀,調整異常行為模式,以促進病人的人格的積極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將心理治療定義為:“主要通過語言方式來達到治療目的,即用心理學方法以使情緒、人格或行為發生改變的治療方法。”
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可將心理治療做如下的定義:
心理治療,是指在良好的治療關係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病醫生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與技術,對在神經、人格和行為等方麵有較嚴重障礙或疾患的人進行治療的過程。
2.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的異同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在以下幾個方麵是一致的: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都強調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中,運用心理學方法解決心理或精神方麵的問題。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所遵循的理論和方法是一致的。在心理治療中傳統的三大理論體係--精神分析、行為療法、人本主義,20世紀中期在美國興起的合理情緒療法、再後來的家庭治療等各種理論,在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中都是通用的。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所要遵循的原則是一致的。二者都必須遵循理解、尊重、保密、促進成長等基本原則。
另外,在從業者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要求。
兩者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工作對象有別
心理諮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複或已康複的病人。心理治療的工作對象是心理障礙較重和有心理疾患的人。心理諮詢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工作,焦點在於找出已經存在於來訪者自身的內在因素,並使之得到發展,或在對現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並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
(2)遵循的模式有別
心理諮詢主要遵循發展與教育模式。心理治療則遵循醫學模式,它是醫療工作的一個方麵,主要任務是治病救人,機構一般設在醫療係統。
(3)工作任務的側重麵有別
心理諮詢貼近生活,心理治療臨近疾病。諮詢任務側重於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心理治療的任務是對已經發生心理疾病的人進行治療補救,消除疾病,恢複正常。心理諮詢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主要問題有: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問題、職業選擇方麵的問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婚姻家庭中的問題等等。心理治療的範圍則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某些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等。
(4)從業人員有別
心理諮詢的從業人員主要是心理學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心理治療從業人員是醫務人員,有豐富的醫學知識,特別是精神疾病方麵的知識。
3.心理治療的典型方法
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如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支持療法、森田療法、暗示--催眠療法、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
(1)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提出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主要用於對神經症的治療。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心理疾病患者的異常行為以及患者所意識到的內心體驗僅僅是一種表麵現象,其真正原因是患者潛意識中的矛盾衝突、被壓抑的感情。通過諮詢、雙方的交流,把壓抑在患者潛意識中的衝突誘發出來,不論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誕不經、有傷大雅,都要如實報告。從而使患者明了症狀產生的原因和實質,了解症狀失去存在的意義,如此,症狀即能消失。
(2)行為療法
行為治療是針對特殊的問題行為(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運用提高目標行為(良好行為或正常行為)發生率或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率的種種行為技術,以最終矯正問題行為的治療方式。其理論基礎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學習理論。主要適應症為神經症、人格障礙、酒精與藥物依賴、精神發育遲緩、心身疾病以及口吃、擠眼、咬指甲等不良行為習慣等。
行為治療的特點在於:強調外在的看得見的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忽略引起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及其演變過程;強調最近而不是過去的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即重視現有症狀;強調根據行為改變的程度來評價療效。
(3)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又稱支持性心理療法,是一種以“支持”為主的特殊性心理治療方法。它通過支持和鼓勵,使麵臨困難而又無所適從,或情緒低落、消極抑鬱者看到光明,恢複自信。通過細聽傾訴,使患者內心痛苦、積怨不滿有機會宣泄,從而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通過諮詢的合理指導,使因缺乏知識或受不正確觀念影響而產生煩惱的憂鬱者調整原有的認識觀念,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4)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20世紀20年代初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教授(1874-1938年)創立的。這種方法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治療“神經質”症狀、植物性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森田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真正認識到抵製它、反抗它、迴避它都是無濟於事的。不要把症狀當做自己身心的異物,要視若平常,對其不加排斥和壓抑,帶著症狀從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活動。“順其自然”是對症狀最有效的態度,一味地對抗是徒勞的。他認為患者隻要在心理上放棄對症狀的抗拒,就會切斷精神交互作用,症狀就會減輕以至消失。
(5)暗示-催眠療法
暗示指認識作用的不加批判的接受。接受暗示後可以改變隨意肌肉活動狀態,影響不隨意肌的功能,影響各種心理活動。所以消極的暗示可以使人致病,積極的暗示則可以給人治病。暗示療法,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心理治療方法。治療者采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使被治療者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不加主觀意誌地接受治療者的某種觀點、信念、態度或指令,解除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從而消除疾病症狀,或加強某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人在催眠中極易接受暗示,故暗示多在催眠狀態進行。
催眠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意識狀態,可以通過催眠過程讓人進入這種狀態,一般采取如下步驟。催眠師讓被催眠者處於安靜舒適的狀態,幾乎沒有外界幹擾,然後要求被試者將注意力集中到某種特定的事情,如想象中的風景、表的嘀嗒聲等,催眠師用平和的言語引導或暗示被試者的感受和體驗,如“放鬆”、“非常舒適”,這樣被試者就慢慢進入精神恍惚、六神無主、完全鬆弛的狀態,患者的意識與外界失去聯係,惟與催眠者可以交流,催眠者的語言可以對患者產生奇妙的作用。此時患者可以暴露壓抑在內心的情緒、記憶和痛苦,並敏感而誠摯地接受催眠者為治病而事先編好的指示和忠告,從而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
(6)認知療法
(第三節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對於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情緒的不穩定和心理的不正常,都會導致他們行為的變化及異常。及時通過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可以有效地防止不良心理的惡化,製止不良後果的發生。
一、心理諮詢的內涵與種類
1.心理諮詢的內涵
由於研究者、諮詢專家對心理諮詢的機能、性質、內容及方法論等的認識、看法不同,關於心理諮詢的含義、定義及其規定性也就自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將心理諮詢狹義地解釋為,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援助並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變化的過程。
朱智賢教授主編的《心理學大辭典》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對心理失常的人,通過心理商談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對自己與環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改變其態度和行為,並對社會生活有良好的適應。
車文博教授主編的《心理諮詢百科全書》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心理諮詢者通過和諮詢對象的商談、討論,幫助、啟發和教育他們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以便使其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心身健康。該定義強調重視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療的關係。
綜合以上各家的觀點,我們可以給心理諮詢做如下定義:心理諮詢,是指受過專門訓練和經驗豐富的諮詢人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以及技巧,對那些解決自己所麵臨的問題有一定困難的人提供幫助、指導、支持,找出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擺脫困境的對策,從而緩解心理衝突,恢複心理平衡,提高環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成長的行為過程。
2.心裏諮詢的原則
心理諮詢的原則,即開展心理諮詢時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心理諮詢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是有效地幫助來訪者排憂解難、自助自強的基本保證。
(1)理解支持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諮詢員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來訪者的內心體驗,給對方以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關懷,深刻了解其精神痛苦和行為動機。諮詢員對來訪者的自我反省與改變的努力予以及時的肯定與支持,從而使他們深受鼓舞,改變對自我的認識,消除心頭的鬱結,獲得鼓勵和信心。該原則要求諮詢員熱情、誠懇地接待來訪者,對他們心理的苦悶表示理解,鼓勵他們暢所欲言,並給予精神上的支持。這樣,可以使來訪者獲得自我成長與發展的勇氣和力量。
(2)保密性原則
保密是心理諮詢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其基本含義包括:諮詢者必須嚴格地為來訪者的談話內容保守秘密,在未得到來訪者允許的情況下,不得將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和求詢問題等泄露給任何人,拒絕任何關於來訪者情況的調查,尊重來訪者的合理要求,在需要公開案例教學舉例或寫作時,應該隱藏一切可辯認出該來訪者真實身份的特征,保護其利益和隱私權。保密原則是一項諮詢者必須嚴格遵守的重要原則,該原則是有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意義。
(3)尊重原則
這一原則指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員應從尊重、信任的立場出發,努力與諮詢對象建立朋友式的信任合作關係。首先,對諮詢對象要熱情,使其感到溫暖、親切。這樣,來訪者就會打消心理顧慮,說出內心的秘密。其次,要尊重諮詢對象的人格,對來訪者不能諷刺、挖苦。再次,要耐心傾聽來訪者的訴說,並對其表示高度關心。
(4)態度中立原則
態度中立原則指諮詢者在諮詢過程中應保持中立的立場,不將自己的私人情感攙雜到諮詢中,不過度卷入到諮詢中,並始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中立的態度有助於諮詢者客觀地分析和判斷來訪者的問題,對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要做到在諮詢中保持中立的態度,諮詢者應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諮詢者在麵對來訪者時,要采取共感、尊重和真誠的態度。其次,諮詢者要處理和調節好個人的情緒和態度,擺正自己在諮詢中的位置和角色。諮詢者應盡量避免任何缺乏根據的主觀判斷和評價,應努力幫助來訪者客觀、冷靜地分析當前的問題。此外,諮詢者應盡量避免來訪者的痛苦對自己心理所造成的負麵影響。這就要求諮詢者本身是有較好的心理調節能力、敏銳的覺察力和健全的人格。最後,諮詢者應盡量避免與來訪者有超出諮詢室以外的個人接觸。避免與來訪者的私人接觸是諮詢者在諮詢過程中應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
(5)諮詢和預防相結合的原則
指心理諮詢人員不僅應重視諮詢對象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診治工作,更應重視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預防重於治療的思想深入人心,從而更好地發揮心理諮詢工作在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方麵的作用。
3.心理諮詢的種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心理諮詢劃分為以下幾類:
(1)直接諮詢和間接諮詢
直接諮詢是由心理諮詢員對來訪者直接進行的諮詢,幫助消除心理疑難,排解心理困擾,矯治輕微心理疾病。
間接諮詢是由諮詢員對來訪者所反映的當事人的心理問題進行的諮詢。其特點是在諮詢員與來訪者之間增加了一道中轉媒介,當事人的問題靠中轉人向諮詢員介紹,諮詢員對當事人的處理意見也要通過中轉人權衡、認同後,才能付諸實施。因此,在間接諮詢中,如何正確處理好諮詢員與中轉人的關係,使諮詢員的意見易於為中轉人所接受,是關係間接諮詢效果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2)個別心理諮詢和團體諮詢
個別心理諮詢是來訪者與諮詢師一對一地就來訪者的心理疑難或心理困擾進行的心理諮詢。其優點是安全保密、溝通深入、因人製宜,因而效果比較理想。
團體心理諮詢是把具有同類心理疑難或心理困擾問題的來訪者集中在一起或分成若幹小組進行集體心理諮詢。由於具有感染氣氛和支持效應,因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也能節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是團體心理諮詢的優勢。但是,這種諮詢方式難以涉及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更難以顧及團體成員中的特殊心理問題,因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麵談諮詢、信函諮詢、電話諮詢、現場諮詢
麵談諮詢是諮詢者和來訪者麵對麵地進行的諮詢,有助於諮詢者深入了解和診斷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信函諮詢是由心理諮詢人員,以通信方式對來訪者所提到的心理問題給予解答、疏導、教育的諮詢形式。其優點是不受居住條件限製,運用方便,涉及麵廣,對於不善口頭表達或較為拘謹的來訪者來說,其優點更為明顯。
電話諮詢是利用電話的一種諮詢形式,一般用於緊急情況的處理。
現場諮詢是諮詢者就來訪者存在的共同問題,深入到基層等活動場所,對他們存在的問題和疑惑給予幫助的一種方式。它比較經濟,且時效性強。
二、心理治療的內涵與方法
1.心裏治療的內涵
心理治療或精神治療,迄今尚無公認的定義。
美國心理學家沃伯格認為,心理治療是針對情緒問題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一位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以慎重細慮的態度,與病人建立起一種職業上的關係,用以消除、矯正或緩解病人所存在的症狀,調整異常行為模式,以促進病人的人格的積極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心理學家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將心理治療定義為:“主要通過語言方式來達到治療目的,即用心理學方法以使情緒、人格或行為發生改變的治療方法。”
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可將心理治療做如下的定義:
心理治療,是指在良好的治療關係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病醫生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與技術,對在神經、人格和行為等方麵有較嚴重障礙或疾患的人進行治療的過程。
2.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的異同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在以下幾個方麵是一致的: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都強調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中,運用心理學方法解決心理或精神方麵的問題。
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所遵循的理論和方法是一致的。在心理治療中傳統的三大理論體係--精神分析、行為療法、人本主義,20世紀中期在美國興起的合理情緒療法、再後來的家庭治療等各種理論,在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中都是通用的。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所要遵循的原則是一致的。二者都必須遵循理解、尊重、保密、促進成長等基本原則。
另外,在從業者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要求。
兩者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工作對象有別
心理諮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正在恢複或已康複的病人。心理治療的工作對象是心理障礙較重和有心理疾患的人。心理諮詢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其教育性、支持性、指導性工作,焦點在於找出已經存在於來訪者自身的內在因素,並使之得到發展,或在對現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改進意見。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並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於重建病人的人格。
(2)遵循的模式有別
心理諮詢主要遵循發展與教育模式。心理治療則遵循醫學模式,它是醫療工作的一個方麵,主要任務是治病救人,機構一般設在醫療係統。
(3)工作任務的側重麵有別
心理諮詢貼近生活,心理治療臨近疾病。諮詢任務側重於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心理治療的任務是對已經發生心理疾病的人進行治療補救,消除疾病,恢複正常。心理諮詢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主要問題有: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問題、職業選擇方麵的問題、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婚姻家庭中的問題等等。心理治療的範圍則主要為某些神經症、某些性變態、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心身疾病等。
(4)從業人員有別
心理諮詢的從業人員主要是心理學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心理治療從業人員是醫務人員,有豐富的醫學知識,特別是精神疾病方麵的知識。
3.心理治療的典型方法
心理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如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支持療法、森田療法、暗示--催眠療法、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
(1)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又稱心理分析法,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以他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提出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技術,主要用於對神經症的治療。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心理疾病患者的異常行為以及患者所意識到的內心體驗僅僅是一種表麵現象,其真正原因是患者潛意識中的矛盾衝突、被壓抑的感情。通過諮詢、雙方的交流,把壓抑在患者潛意識中的衝突誘發出來,不論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誕不經、有傷大雅,都要如實報告。從而使患者明了症狀產生的原因和實質,了解症狀失去存在的意義,如此,症狀即能消失。
(2)行為療法
行為治療是針對特殊的問題行為(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運用提高目標行為(良好行為或正常行為)發生率或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率的種種行為技術,以最終矯正問題行為的治療方式。其理論基礎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學習理論。主要適應症為神經症、人格障礙、酒精與藥物依賴、精神發育遲緩、心身疾病以及口吃、擠眼、咬指甲等不良行為習慣等。
行為治療的特點在於:強調外在的看得見的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忽略引起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及其演變過程;強調最近而不是過去的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即重視現有症狀;強調根據行為改變的程度來評價療效。
(3)支持療法
支持療法,又稱支持性心理療法,是一種以“支持”為主的特殊性心理治療方法。它通過支持和鼓勵,使麵臨困難而又無所適從,或情緒低落、消極抑鬱者看到光明,恢複自信。通過細聽傾訴,使患者內心痛苦、積怨不滿有機會宣泄,從而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通過諮詢的合理指導,使因缺乏知識或受不正確觀念影響而產生煩惱的憂鬱者調整原有的認識觀念,培養合理的適應方式。
(4)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20世紀20年代初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教授(1874-1938年)創立的。這種方法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治療“神經質”症狀、植物性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森田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真正認識到抵製它、反抗它、迴避它都是無濟於事的。不要把症狀當做自己身心的異物,要視若平常,對其不加排斥和壓抑,帶著症狀從事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活動。“順其自然”是對症狀最有效的態度,一味地對抗是徒勞的。他認為患者隻要在心理上放棄對症狀的抗拒,就會切斷精神交互作用,症狀就會減輕以至消失。
(5)暗示-催眠療法
暗示指認識作用的不加批判的接受。接受暗示後可以改變隨意肌肉活動狀態,影響不隨意肌的功能,影響各種心理活動。所以消極的暗示可以使人致病,積極的暗示則可以給人治病。暗示療法,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心理治療方法。治療者采用言語、動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使被治療者受到積極暗示的影響,從而不加主觀意誌地接受治療者的某種觀點、信念、態度或指令,解除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從而消除疾病症狀,或加強某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人在催眠中極易接受暗示,故暗示多在催眠狀態進行。
催眠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意識狀態,可以通過催眠過程讓人進入這種狀態,一般采取如下步驟。催眠師讓被催眠者處於安靜舒適的狀態,幾乎沒有外界幹擾,然後要求被試者將注意力集中到某種特定的事情,如想象中的風景、表的嘀嗒聲等,催眠師用平和的言語引導或暗示被試者的感受和體驗,如“放鬆”、“非常舒適”,這樣被試者就慢慢進入精神恍惚、六神無主、完全鬆弛的狀態,患者的意識與外界失去聯係,惟與催眠者可以交流,催眠者的語言可以對患者產生奇妙的作用。此時患者可以暴露壓抑在內心的情緒、記憶和痛苦,並敏感而誠摯地接受催眠者為治病而事先編好的指示和忠告,從而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
(6)認知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