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壓力測驗是特別設計一種情境,使被試自省並麵臨情境上的壓力,然後由主試觀察、記錄被試是如何應付的,從而了解他的人格特質。
這種測驗重視分析、實驗和控製程序,具有科學性,得到的結果也比較精確,而且比較令人信服。但由於研究隻重視現實因素,忽略了個體行為經驗與遺傳因素,因此也受到了批評。
5.自我概念測驗
在人格理論中,“自我概念”是“自我論”的中心。在測量自我概念時,不僅要了解個人對自己的看法,還要了解個人的“自我接受”和“自尊”的程度,比較“現實我”“社會我”以及“理想我”三者之間的關係。目前,心理學家最常用的是下麵兩種方法。
(1)形容詞列表法
形容詞列表法是一種很便利的方法。主試先準備一份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表,如友善的、有野心的、羞怯的、緊張的等等,讓被試從表中列舉的形容詞中選出符合自己真實情況的詞語,然後由主試分析、判斷被試對自己的評價情況。由於形容詞的意義容易帶有社會褒貶的性質,也就是說具有社會期望性,被試為維護個人自尊,可能不誠實作答。
(2)q分類法
q分類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遜創立的一種測驗,以後被廣泛應用於研究自我觀念、人格適應、身心健康等方麵。這種方法是給被試看很多張(如100張)描述人格詞語的卡片,要求被試按卡片上詞語所描述的人格特質與自己進行對照,並分成一到九個等級。根據所排列的描述與適合程度可以測量自我概念。此外,這個方法也可用來鑒別人格特質的個別差異。
(第二節氣質
氣質是先天的,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雖有不同種類,但本身並無好壞,優劣之分。人們對不同的氣質既不應抱有偏見,也不要去試圖加以改變。
一、氣質的內涵與特征
1.什麽是氣質
人們通常所說的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的風度和格調,心理學中的氣質概念與此不同。現代心理學教科書一般把它定義為個人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動力特征,也就是人生而具有的“脾氣”、“秉性”或“性情”.
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特征。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指心理過程的強度(例如,情緒體驗的強度、意誌力的強度)、速度與穩定性(例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特點(有的人傾向於外部事物,從外界獲得新印象;有的人傾向於內心世界,經常體驗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方麵在行為上的表現。氣質特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突出地表現在情感和行為過程中。這些特征不是表現在一時一事的,而是在許多情況下都會表現出來的一貫性特征。
2.氣質的特征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氣質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染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氣質具有三種特征。
(1)氣質具有天賦性
人的氣質主要是由先天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決定的,因而具有天賦性。對新生兒的研究表明,人一出生就表現出不同的氣質特征,例如有的嬰兒易哭、愛笑、手腳動作多,有的則相反;同樣是哭,有的頻率高、強度大等。另外,還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氣質在其出世前的幾個月就有明顯表現。此外,對同卵雙生子的氣質類型測定表明,他們的氣質類型非常接近甚至相同,這也證明氣質類型特征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2)氣質的穩定性
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與人的心理活動的內容、動機無關,也就是說氣質特點一般不受個人活動的目的、動機和內容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俗語所說的“稟性難移”,就是指氣質的穩定、不易改變的特點。例如,一個情緒穩定而內向的學生,即使是在很熟悉的環境裏和很熱鬧的場麵中,仍然會表現出不愛出風頭、穩重內斂的特點。
(3)氣質的可塑性
在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人的氣質還是可以改變的。實踐證明,遺傳對氣質的影響有隨人的年齡增長而減弱的趨勢,而環境對氣質的影響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大的趨勢。因此,氣質是具有可塑性的。
二、氣質學說
人為什麽會有不同的氣質?造成氣質差異的原因是什麽?這些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出現了關於氣質的種種學說。
1.體液說
如前節所述,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氣質的體液說。他認為人體內有4種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根據這4種體液哪一種占優勢,把人劃分為不同的氣質類型。他還認為,如果這4種體液配合恰當,身體就健康,配合不當,身體便生病。
到公元2世紀,羅馬醫生蓋倫在體液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氣質這個概念,並把人的氣質劃分為13種類型,後經整理最後概括為四種氣質類型。血液占優勢的為多血質,粘液占優勢的為粘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的為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的為抑鬱質。
氣質的體液說,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但它提出的這4種氣質類型,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觀察到典型的代表人物,比較符合實際,所以至今仍在沿用。
2.體型說
德國精神病學家克瑞奇米爾,依據他對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觀察,提出了按體型劃分氣質類型的理論。他認為,精神病患者體型有三種類型:細長型、肥胖型和筋骨型。各種類型的氣質特性與行為傾向之間的聯係見表10-3.表10-3體型和氣質以及行為傾向的關係體型氣質行為傾向細長型分裂氣質不善交際、孤僻、神經質、多慮肥胖型躁狂氣質善交際、表情活潑、熱情、精力充沛筋骨型粘著氣質迷戀、一絲不苟、理解緩慢、情緒爆發性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麽材料能證明人的體型與氣質之間有某種必然聯係,因此,這一學說並未被大多數心理學家所承認。
3.激素說
激素說是美國生理學家柏爾曼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氣質特點與內分泌腺的活動有密切關係。此理論根據人體內分泌腺的活動情況,把人分成甲狀腺型、腦下垂體型、腎上腺分泌活動型等。例如,甲狀腺型的人表現為體格健壯,感知靈敏,意誌堅強,任性主觀,自信心過強;腦下垂體型的人表現為性情溫柔,細致忍耐,自製力強。
現代生理學研究證明,係統內分泌腺活動對氣質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但激素說過分強調了激素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神經係統特別是高級神經係統活動特性對氣質的重要影響,不乏有片麵傾向。
4.氣質血型說
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提出,氣質是由血型所決定的。他根據人的4種血型把人區分為4種氣質:a型氣質、b型氣質、ab型氣質和o型氣質。a型氣質的特點是老實穩重、溫順多疑、怕羞孤僻、依賴他人、易衝動;b型氣質的特點是感知靈敏、善於社交、好管閑事、不怕羞;ab型氣質的特點是以a為主,含有b的成分,外b內a;o型氣質的特點是意誌堅強、好勝霸道、愛指使別人、有膽有識。這種學說也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5.活動特性說
活動特性說是美國心理學家巴斯的觀點。他用反應活動的特性,即活動性、情緒性、社交性和衝動性作為劃分氣質的指標,由此區分出四種氣質類型。活動性氣質的人總是搶先迎接新任務,愛活動,不知疲倦;情緒性氣質的人覺醒程度和反應強度大;社交性氣質的人渴望與他人建立密切的聯係。衝動性氣質的人缺乏抑製力。用活動特性來區分氣質類型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動向,不過活動特性的生理基礎是什麽,卻沒有揭示出來。
6.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是原蘇聯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來的,他在研究高等動物的條件反射時,發現高級神經活動過程有3個基本特性: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神經過程的強度是指神經細胞接受強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平衡性是指興奮和抑製兩過程的強度是否相當;靈活性是指興奮和抑製相互轉換的速度。
巴甫洛夫根據這3種特性的獨特結合,將高級神經活動分為4種基本類型:第一種:強而不平衡的類型。該類型人興奮過程強於抑製過程,以易興奮、奔放不羈,不能抑製為特點,又稱為“不可遏製型”.第二種:強、平衡、靈活的類型。該類型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較強,並且二者容易轉換,以反應敏捷、活潑好動、迅速適應環境為特點,又稱為“活潑型”.第三種:強、平衡、不靈活的類型。該類型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較強,但是二者不易轉換,以安靜、沉著、反應遲緩為特征,又稱為“安靜型”.第四種:弱型。該類型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較弱,以膽小、畏縮、敏感、消極防禦為特征。又稱“抑製型”.
我國心理學界認為,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揭示了氣質的生理機製,較為科學地解釋了氣質問題。
三、氣質類型及其心理特征
氣質類型是指表現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的神經係統基本特性的典型結合。人們的神經係統的基本特性不同,就構成了不同的氣質特點。氣質特點在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可把它歸入不同類別,就構成了不同的氣質類型。在心理學上,大部分心理學家對氣質類型都沿用了古老的“四分法”即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具有這四種氣質類型的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
1.粘液質及其心理特征
心理學家把那種不易興奮但很持久平衡的氣質,叫做粘液質。這種人安靜穩重、沉默寡言、喜歡沉思、表情平淡、情緒不易外露,但內心的情緒體驗深刻,外表似乎給人以“冷”的感覺,但內心很“熱”,也被稱為“熱水瓶”.他們自製力很強,不怕困難,忍耐性高,表現出內剛外柔。他們與人交往適度,交情深厚,朋友少但卻常有知心朋友。他們的思維靈活性略差,但考慮問題細致而周到,這往往彌補了他們思維的不足。學習時接受新知識不會很快,但卻很紮實。這種人的行為主動性比較差,經常是別人讓他們去做某事才會去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膽汁質及其心理特征
膽汁質又稱不可遏止型,屬於興奮而熱烈的類型。這種氣質類型的人感受性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均強,興奮比抑製占優勢,外向;行為表現常常是反應迅速、行動敏捷,在言語、表情、姿態上都有一種強烈的熱情,在克服困難上有堅韌不拔的勁頭。
在正確教育下,他們可能具備堅強的毅力、主動性、熱情和獨創精神;在不良環境影響下,他們可能出現缺乏自製、粗暴、急躁、易生氣、愛激動等不良品質。
3.多血質及其心理特征
多血質又稱活潑型,屬於敏捷好動的類型。這種氣質類型具有很強的耐受性、興奮性、敏捷性和可塑性,反應速度快,感受性較強。在行為上,這種氣質類型的人熱情、活潑、敏捷、精力充沛,適應能力強,善於交際,常能機智地擺脫窘境。他們肯動腦筋,主意多,常表現出機敏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辦事效率,對外界事物有廣泛的興趣,人格具有明顯的外向性。
在良好教育下,多血質的人可以培養出對學習、勞動、社會生活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在不良教育下,他們可能表現出輕率、疏忽大意、散漫以及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等不良行為和態度。
4.抑鬱質及其心理特征
抑鬱質又稱弱型,屬呆板而羞澀的類型。這種氣質類型的人感受性很強,往往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而動感情,耐受性、敏感性、可塑性、興奮性都很弱。他們的行為表現為孤僻,避免同陌生的、剛認識的人交往。在新的情況下,他們容易惶惑不安,在強烈和緊張的情形下容易疲勞,在熟悉的環境下表現很安靜,動作遲緩、軟弱。他們具有高度情緒易感性,情緒體驗方式少,但體驗深刻、強烈而持久且不顯露。
抑鬱質的人在順利的環境中,在友愛的集體裏,可以表現出溫順、委婉、細致、敏感、堅定,能克服困難,富有同情心等優良品質;在不利條件下,可能表現出傷感、沮喪、憂鬱、神經過敏、深沉悲觀、怯懦、孤僻、優柔寡斷等不良品質。他們常常會病態地體驗到各種委屈的情緒。
在現實中,單純地屬於這四種典型氣質之一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人是四種氣質互相混合、滲透的人。
四、依據氣質類型特征開展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氣質隻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隻賦予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以獨特的色彩,氣質不決定人的能力的大小、成就的高低和品德的好壞。盡管氣質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不起決定作用,但不等於說它對人的活動毫無影響。事實上,氣質既可以影響一個人活動的方式,也可以影響其活動的效率。因此,在涉及人的某些實踐領域時,不能不考慮氣質這個因素,特別是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善於區分和正確對待學生的不同氣質類型
氣質本身無所謂好壞,各種氣質類型都既有所長,又有所短。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善於區分和正確對待學生氣質類型的特征,通過教育影響引導他們發展其積極的品質,克服其消極的品質,使學生在原有氣質的基礎上建立優良的個性特征。
2.依據學生的不同氣質類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對膽汁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這一類學生精力充沛,常常以很大的熱情投入活動,但由於缺乏細致分析事物的習慣,辦事雖雷厲風行但欠深入思考,且往往不考慮後果,因而經常好心辦壞事。教育這一類學生,教育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方法,既要保護其熱情,又要幫助其分析因辦事急躁帶來的某些失誤。在語言上切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同時還要教育他們學會堅韌自製,培養安靜、耐心和細致等品質,克服粗心、粗暴和任性等不良品質,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自我控製能力。
(2)對多血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對多血質的學生,要著重培養其朝氣蓬勃、滿腔熱情、足智多謀等心理品質,防止朝三暮四、虎頭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個性特點的產生。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要求他們埋頭苦幹,在激起他們多方麵興趣的同時,要培養中心興趣;在給予參加多種活動機會的同時,要強調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堅持性;要嚴格要求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對多血質學生進行教育時,一定要“剛柔交替”.在他們滿不在乎時,批評要有一定的刺激強度;在他們對錯誤能冷靜對待時,則要耐心幫助,做好鞏固工作。
(3)對粘液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這一類學生內向,情緒不外露,不善於表現自己,容易掩蓋內心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對他們全麵觀察和了解,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主動與他們接觸,鼓勵他們多與他人交流思想,鼓勵他們向教師坦露內心世界,並多給他們提供社會活動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由於他們的反應和接受能力不如外向型氣質的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較慢,而且碰到問題喜歡反複揣摩而不輕易改變思路。對此,教師應采用“啟發式”的教育方式,有意訓練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4)對抑鬱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這種測驗重視分析、實驗和控製程序,具有科學性,得到的結果也比較精確,而且比較令人信服。但由於研究隻重視現實因素,忽略了個體行為經驗與遺傳因素,因此也受到了批評。
5.自我概念測驗
在人格理論中,“自我概念”是“自我論”的中心。在測量自我概念時,不僅要了解個人對自己的看法,還要了解個人的“自我接受”和“自尊”的程度,比較“現實我”“社會我”以及“理想我”三者之間的關係。目前,心理學家最常用的是下麵兩種方法。
(1)形容詞列表法
形容詞列表法是一種很便利的方法。主試先準備一份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表,如友善的、有野心的、羞怯的、緊張的等等,讓被試從表中列舉的形容詞中選出符合自己真實情況的詞語,然後由主試分析、判斷被試對自己的評價情況。由於形容詞的意義容易帶有社會褒貶的性質,也就是說具有社會期望性,被試為維護個人自尊,可能不誠實作答。
(2)q分類法
q分類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蒂芬遜創立的一種測驗,以後被廣泛應用於研究自我觀念、人格適應、身心健康等方麵。這種方法是給被試看很多張(如100張)描述人格詞語的卡片,要求被試按卡片上詞語所描述的人格特質與自己進行對照,並分成一到九個等級。根據所排列的描述與適合程度可以測量自我概念。此外,這個方法也可用來鑒別人格特質的個別差異。
(第二節氣質
氣質是先天的,表現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雖有不同種類,但本身並無好壞,優劣之分。人們對不同的氣質既不應抱有偏見,也不要去試圖加以改變。
一、氣質的內涵與特征
1.什麽是氣質
人們通常所說的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的風度和格調,心理學中的氣質概念與此不同。現代心理學教科書一般把它定義為個人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動力特征,也就是人生而具有的“脾氣”、“秉性”或“性情”.
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特征。所謂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是指心理過程的強度(例如,情緒體驗的強度、意誌力的強度)、速度與穩定性(例如,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特點(有的人傾向於外部事物,從外界獲得新印象;有的人傾向於內心世界,經常體驗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方麵在行為上的表現。氣質特征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麵,突出地表現在情感和行為過程中。這些特征不是表現在一時一事的,而是在許多情況下都會表現出來的一貫性特征。
2.氣質的特征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氣質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染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氣質具有三種特征。
(1)氣質具有天賦性
人的氣質主要是由先天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決定的,因而具有天賦性。對新生兒的研究表明,人一出生就表現出不同的氣質特征,例如有的嬰兒易哭、愛笑、手腳動作多,有的則相反;同樣是哭,有的頻率高、強度大等。另外,還有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氣質在其出世前的幾個月就有明顯表現。此外,對同卵雙生子的氣質類型測定表明,他們的氣質類型非常接近甚至相同,這也證明氣質類型特征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2)氣質的穩定性
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氣質與人的心理活動的內容、動機無關,也就是說氣質特點一般不受個人活動的目的、動機和內容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俗語所說的“稟性難移”,就是指氣質的穩定、不易改變的特點。例如,一個情緒穩定而內向的學生,即使是在很熟悉的環境裏和很熱鬧的場麵中,仍然會表現出不愛出風頭、穩重內斂的特點。
(3)氣質的可塑性
在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人的氣質還是可以改變的。實踐證明,遺傳對氣質的影響有隨人的年齡增長而減弱的趨勢,而環境對氣質的影響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大的趨勢。因此,氣質是具有可塑性的。
二、氣質學說
人為什麽會有不同的氣質?造成氣質差異的原因是什麽?這些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出現了關於氣質的種種學說。
1.體液說
如前節所述,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氣質的體液說。他認為人體內有4種體液,分別是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根據這4種體液哪一種占優勢,把人劃分為不同的氣質類型。他還認為,如果這4種體液配合恰當,身體就健康,配合不當,身體便生病。
到公元2世紀,羅馬醫生蓋倫在體液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氣質這個概念,並把人的氣質劃分為13種類型,後經整理最後概括為四種氣質類型。血液占優勢的為多血質,粘液占優勢的為粘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的為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的為抑鬱質。
氣質的體液說,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但它提出的這4種氣質類型,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觀察到典型的代表人物,比較符合實際,所以至今仍在沿用。
2.體型說
德國精神病學家克瑞奇米爾,依據他對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觀察,提出了按體型劃分氣質類型的理論。他認為,精神病患者體型有三種類型:細長型、肥胖型和筋骨型。各種類型的氣質特性與行為傾向之間的聯係見表10-3.表10-3體型和氣質以及行為傾向的關係體型氣質行為傾向細長型分裂氣質不善交際、孤僻、神經質、多慮肥胖型躁狂氣質善交際、表情活潑、熱情、精力充沛筋骨型粘著氣質迷戀、一絲不苟、理解緩慢、情緒爆發性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麽材料能證明人的體型與氣質之間有某種必然聯係,因此,這一學說並未被大多數心理學家所承認。
3.激素說
激素說是美國生理學家柏爾曼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氣質特點與內分泌腺的活動有密切關係。此理論根據人體內分泌腺的活動情況,把人分成甲狀腺型、腦下垂體型、腎上腺分泌活動型等。例如,甲狀腺型的人表現為體格健壯,感知靈敏,意誌堅強,任性主觀,自信心過強;腦下垂體型的人表現為性情溫柔,細致忍耐,自製力強。
現代生理學研究證明,係統內分泌腺活動對氣質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但激素說過分強調了激素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神經係統特別是高級神經係統活動特性對氣質的重要影響,不乏有片麵傾向。
4.氣質血型說
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提出,氣質是由血型所決定的。他根據人的4種血型把人區分為4種氣質:a型氣質、b型氣質、ab型氣質和o型氣質。a型氣質的特點是老實穩重、溫順多疑、怕羞孤僻、依賴他人、易衝動;b型氣質的特點是感知靈敏、善於社交、好管閑事、不怕羞;ab型氣質的特點是以a為主,含有b的成分,外b內a;o型氣質的特點是意誌堅強、好勝霸道、愛指使別人、有膽有識。這種學說也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5.活動特性說
活動特性說是美國心理學家巴斯的觀點。他用反應活動的特性,即活動性、情緒性、社交性和衝動性作為劃分氣質的指標,由此區分出四種氣質類型。活動性氣質的人總是搶先迎接新任務,愛活動,不知疲倦;情緒性氣質的人覺醒程度和反應強度大;社交性氣質的人渴望與他人建立密切的聯係。衝動性氣質的人缺乏抑製力。用活動特性來區分氣質類型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動向,不過活動特性的生理基礎是什麽,卻沒有揭示出來。
6.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是原蘇聯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來的,他在研究高等動物的條件反射時,發現高級神經活動過程有3個基本特性: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神經過程的強度是指神經細胞接受強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有強弱之分;平衡性是指興奮和抑製兩過程的強度是否相當;靈活性是指興奮和抑製相互轉換的速度。
巴甫洛夫根據這3種特性的獨特結合,將高級神經活動分為4種基本類型:第一種:強而不平衡的類型。該類型人興奮過程強於抑製過程,以易興奮、奔放不羈,不能抑製為特點,又稱為“不可遏製型”.第二種:強、平衡、靈活的類型。該類型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較強,並且二者容易轉換,以反應敏捷、活潑好動、迅速適應環境為特點,又稱為“活潑型”.第三種:強、平衡、不靈活的類型。該類型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較強,但是二者不易轉換,以安靜、沉著、反應遲緩為特征,又稱為“安靜型”.第四種:弱型。該類型人興奮和抑製過程都較弱,以膽小、畏縮、敏感、消極防禦為特征。又稱“抑製型”.
我國心理學界認為,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說揭示了氣質的生理機製,較為科學地解釋了氣質問題。
三、氣質類型及其心理特征
氣質類型是指表現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的神經係統基本特性的典型結合。人們的神經係統的基本特性不同,就構成了不同的氣質特點。氣質特點在人身上的不同組合,可把它歸入不同類別,就構成了不同的氣質類型。在心理學上,大部分心理學家對氣質類型都沿用了古老的“四分法”即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具有這四種氣質類型的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
1.粘液質及其心理特征
心理學家把那種不易興奮但很持久平衡的氣質,叫做粘液質。這種人安靜穩重、沉默寡言、喜歡沉思、表情平淡、情緒不易外露,但內心的情緒體驗深刻,外表似乎給人以“冷”的感覺,但內心很“熱”,也被稱為“熱水瓶”.他們自製力很強,不怕困難,忍耐性高,表現出內剛外柔。他們與人交往適度,交情深厚,朋友少但卻常有知心朋友。他們的思維靈活性略差,但考慮問題細致而周到,這往往彌補了他們思維的不足。學習時接受新知識不會很快,但卻很紮實。這種人的行為主動性比較差,經常是別人讓他們去做某事才會去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膽汁質及其心理特征
膽汁質又稱不可遏止型,屬於興奮而熱烈的類型。這種氣質類型的人感受性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均強,興奮比抑製占優勢,外向;行為表現常常是反應迅速、行動敏捷,在言語、表情、姿態上都有一種強烈的熱情,在克服困難上有堅韌不拔的勁頭。
在正確教育下,他們可能具備堅強的毅力、主動性、熱情和獨創精神;在不良環境影響下,他們可能出現缺乏自製、粗暴、急躁、易生氣、愛激動等不良品質。
3.多血質及其心理特征
多血質又稱活潑型,屬於敏捷好動的類型。這種氣質類型具有很強的耐受性、興奮性、敏捷性和可塑性,反應速度快,感受性較強。在行為上,這種氣質類型的人熱情、活潑、敏捷、精力充沛,適應能力強,善於交際,常能機智地擺脫窘境。他們肯動腦筋,主意多,常表現出機敏的工作能力和較高的辦事效率,對外界事物有廣泛的興趣,人格具有明顯的外向性。
在良好教育下,多血質的人可以培養出對學習、勞動、社會生活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在不良教育下,他們可能表現出輕率、疏忽大意、散漫以及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等不良行為和態度。
4.抑鬱質及其心理特征
抑鬱質又稱弱型,屬呆板而羞澀的類型。這種氣質類型的人感受性很強,往往為一點微不足道的事而動感情,耐受性、敏感性、可塑性、興奮性都很弱。他們的行為表現為孤僻,避免同陌生的、剛認識的人交往。在新的情況下,他們容易惶惑不安,在強烈和緊張的情形下容易疲勞,在熟悉的環境下表現很安靜,動作遲緩、軟弱。他們具有高度情緒易感性,情緒體驗方式少,但體驗深刻、強烈而持久且不顯露。
抑鬱質的人在順利的環境中,在友愛的集體裏,可以表現出溫順、委婉、細致、敏感、堅定,能克服困難,富有同情心等優良品質;在不利條件下,可能表現出傷感、沮喪、憂鬱、神經過敏、深沉悲觀、怯懦、孤僻、優柔寡斷等不良品質。他們常常會病態地體驗到各種委屈的情緒。
在現實中,單純地屬於這四種典型氣質之一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人是四種氣質互相混合、滲透的人。
四、依據氣質類型特征開展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氣質隻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隻賦予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以獨特的色彩,氣質不決定人的能力的大小、成就的高低和品德的好壞。盡管氣質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不起決定作用,但不等於說它對人的活動毫無影響。事實上,氣質既可以影響一個人活動的方式,也可以影響其活動的效率。因此,在涉及人的某些實踐領域時,不能不考慮氣質這個因素,特別是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善於區分和正確對待學生的不同氣質類型
氣質本身無所謂好壞,各種氣質類型都既有所長,又有所短。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善於區分和正確對待學生氣質類型的特征,通過教育影響引導他們發展其積極的品質,克服其消極的品質,使學生在原有氣質的基礎上建立優良的個性特征。
2.依據學生的不同氣質類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對膽汁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這一類學生精力充沛,常常以很大的熱情投入活動,但由於缺乏細致分析事物的習慣,辦事雖雷厲風行但欠深入思考,且往往不考慮後果,因而經常好心辦壞事。教育這一類學生,教育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方法,既要保護其熱情,又要幫助其分析因辦事急躁帶來的某些失誤。在語言上切忌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同時還要教育他們學會堅韌自製,培養安靜、耐心和細致等品質,克服粗心、粗暴和任性等不良品質,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自我控製能力。
(2)對多血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對多血質的學生,要著重培養其朝氣蓬勃、滿腔熱情、足智多謀等心理品質,防止朝三暮四、虎頭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個性特點的產生。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要求他們埋頭苦幹,在激起他們多方麵興趣的同時,要培養中心興趣;在給予參加多種活動機會的同時,要強調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堅持性;要嚴格要求他們的組織紀律性。對多血質學生進行教育時,一定要“剛柔交替”.在他們滿不在乎時,批評要有一定的刺激強度;在他們對錯誤能冷靜對待時,則要耐心幫助,做好鞏固工作。
(3)對粘液質學生的教育方法
這一類學生內向,情緒不外露,不善於表現自己,容易掩蓋內心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對他們全麵觀察和了解,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主動與他們接觸,鼓勵他們多與他人交流思想,鼓勵他們向教師坦露內心世界,並多給他們提供社會活動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由於他們的反應和接受能力不如外向型氣質的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較慢,而且碰到問題喜歡反複揣摩而不輕易改變思路。對此,教師應采用“啟發式”的教育方式,有意訓練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4)對抑鬱質學生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