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嚴密地組織課堂教學,做到結構嚴謹,內容充實。注意將學生的智力活動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組織學生的多種分析器參加學習活動,如要求學生作筆記、看黑板、閱讀教科書,從而把應該注意的對象作為實際行動的對象;根據教學任務的需要,提醒學生保持注意;還可以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加強學生的有意注意,等等。
研究表明,外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要求,能促進內在活動的協調性、意識性。因此,建立正常的教學常規,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培養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
(3)加強意誌力的培養和鍛煉
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有頑強的意誌力。培養學生的意誌力,要求教師不間斷地向學生提出嚴格而合理的要求。這種要求應該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太難,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太易,則會引起學生思想不重視,注意力不集中。要使學生在相信自己的能力,並經過一定的意誌努力,排除各種幹擾,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加強意誌力的鍛煉,培養有意注意。
(4)培養廣泛而穩定的學習興趣
人們注意的產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興趣為條件的。直接興趣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而間接興趣又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廣泛而穩定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不僅對學習活動的本身產生興趣,而且對學習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產生興趣,以利於注意的產生和保持,但也要避免學生“見異思遷,興趣過泛”.
3.運用注意相互轉化的規律組織教學
在教學中,過分要求學生依靠有意注意來學習,易引起疲勞和注意的渙散;但如果隻讓學生依靠無意注意來學習,則不利於他們的主動性及與困難作鬥爭的意誌力的發展,難於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使學生的有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的交替輪換。
在一堂課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注意特點和規律,對兩種注意的相互交替做到巧妙安排。一般說來,上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上課前感興趣的活動對象上,需要通過組織教學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接著通過教師生動活潑教學風格、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新內容產生興趣,引起無意注意。講到重點、難點、關鍵點時,一方麵要提醒學生加強有意注意,另一方麵教師要運用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和各種教學方法,減少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順利接受新內容,使有意注意進一步發展為有意後注意。必要時可將重點和難點適當地重複講解,並讓學生扼要地做些筆記。接著又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或者安排一些饒有興趣的活動,再運用無意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吸引到學習上。最後,在鞏固新課和布置作業時,學生的注意又容易渙散,這時就必須向學生提出一些具體要求,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分析教材的體係和了解作業的方法上去。
(第四節注意的品質與培養
一、注意的品質的主要內容
一個人注意力的好壞,可以從注意的品質上進行衡量。注意的品質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內容,即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
1.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範圍,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觀察到對象的數量。最早進行注意廣度實驗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密爾頓。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彈子讓被試即刻辨認,結果發現被試很難立刻看到6個以上的彈子。如果把石彈子以2個、3個或5個放成一堆,被試能掌握的堆數和一個個石彈子數一樣多。以後,心理學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時間內呈現彼此不相聯係的數字、圖形、字母或漢字,研究結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廣度是:黑色圓點8~9個,外文字母4~6個,幾何圖形3~4個,漢字3~4個。
以上述實驗和後來的研究中發現,注意的範圍受下列三方麵因素的影響:
一是知覺對象的特點。在知覺任務相同的情況下,知覺對象的特點不同,注意的範圍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其一般規律是,注意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規律,越能成為相互聯係的整體,注意的範圍就大;反之,則注意的範圍就小。
二是知覺者的知識經驗。知覺者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就越善於把所感知的對象組成一個整體來感知,因而注意的範圍就越大。如文化水平高的人,閱讀書籍時,對文字注意的範圍要比文化低的人大得多。
三是知覺者的活動任務。知覺任務越簡單,注意的範圍就越大;知覺任務越複雜,則注意的範圍就越小。例如,隻要求注意外文字母多少,注意的範圍就大;如果還要求看出字母書寫上的錯誤,注意的範圍就小。
2.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上。這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個對象上,是很困難的。例如,當我們傾聽一種微弱的剛剛能聽見的聲音(如鍾表的滴答聲)時,我們時而能聽見這個聲音,時而又聽不見,盡管我們這時仍集中注意傾聽著。
雖然,我們不能長時間地使注意集中在一個對象上,但我們卻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於一定的工作,並能完成該項工作。因此,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對一定活動的總的指向上,而行動所接觸的對象和行動本身可以發生變化。例如,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能要看教科書,要寫字或演算,雖然他所接觸的課文、所寫的字句或數字時刻在變化著,但是他的注意仍集中於完成作業這一項總的任務上。這時,他的注意是穩定的。
注意的穩定性與注意對象的特點有關。如果注意的對象是單調的、靜止的,注意就難穩定;如果注意的對象是複雜的、變化的、活動的,注意就容易穩定。注意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與人的積極性有關。如果人對所從事的活動持積極的態度、有濃厚的興趣,並借助有關動作維持知覺或思想進程,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那麽注意就容易穩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對所從事的活動持消極態度,缺乏興趣,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覺地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而被無關刺激所吸引。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無關刺激的幹擾,或單調刺激長時間作用的結果。無關刺激對注意的幹擾,既可以是外部的無關刺激,也可以是內部的無關刺激。那些與當前活動任務無關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以及與個體情緒有關聯的幹擾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時指向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例如,一般的大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都能夠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分配自己的注意。
實踐表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而且在實際生活中處處要求人們的注意能很好地分配。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其最重要的條件是,在同時進行著的兩種活動中有一種活動必須是非常熟練或相當熟練的。因為熟練了的活動,人無須給予它更多的注意就能自覺地實現,而把大部分的注意集中到比較生疏的活動上。這樣,注意的分配才成為可能,兩種活動才能齊頭並進。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從事兩件都不熟悉的、都需要集中注意的活動。一個書寫不熟練的人,聽課、做筆記,總是顧此失彼,不可能做到一邊聽,一邊記。一旦他的書寫熟練了,在課堂上就能做到一邊聽,一邊記,應付自如了。用於某種熟練了的活動使注意分配成為可能,因此,像這類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而逐步形成的。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有計劃地培養自己的注意分配能力。
4.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上。例如,上一節課上語文課,下一節課上物理課,學生根據新的任務在聽了語文課之後主動地把注意轉到了物理課上,這就是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根據任務的需要主動地、有目的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向另一個對象;後者是在需要注意穩定的時候,不隨意地改變了注意的對象。
注意的轉移的難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幾個條件的製約:
(1)原來的活動吸引注意的強度
如果原來的活動是引人入勝,有極大的吸引力的,那麽注意就難以轉移;反之,注意就容易轉移。
(2)引起注意轉移的新事物的特點
如果引起注意轉移的新事物的意義更重要,更符合人的需要和興趣,那麽,注意的轉移就會迅速;反之,就不能順利地實現轉移。
(3)人的神經過程的靈活性
神經過程靈活性大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況下順利地把自己的注意從這一事物轉向另一事物;神經過程靈活性較差的人,就不能很好地實現注意的轉移。
二、注意的品質的培養
一切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注意,注意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注意力的培養和訓練,而注意力的培養主要是對有意注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1.培養集中注意的能力
(1)用思維操作活動來監控有意注意,保持注意的穩定性
思維活動一方麵是對外界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思維操作,從而掌握大量知識。這個思維操作活動,隻要正常地持續地主動地進行,就能使注意維持下去。另一方麵,思維又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因素,對頭腦內部的注意活動能夠有所意識有所覺察,並通過自我反饋自我評價進行調控。遇到難點,能夠喚醒有意注意,有效地提取有關的已有經驗,努力設法解決問題。
(2)培養廣泛和持久的興趣
興趣和注意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興趣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而間接興趣則能引起有意注意。人的各種注意的發生和保持,都是以一定的興趣為主要條件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越感興趣,他就越能對該事物產生和保持注意。相反,如果他不感興趣,即使要求他注意,也會因難以保持而發生注意的分散。因此,要培養積極、穩定的注意,發展人的注意力,必須培養廣泛和持久的興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加強意誌鍛煉,提高自製能力
要培養注意力,就要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使注意成為自己掌握的武器。而有意注意是和意誌的作用密切相關的。人隻有經過自己的意誌努力,才能根據需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可能不感興趣但又必須關注的事物。特別是在有幹擾存在的情況下,不僅要和外界的幹擾作鬥爭,還要和自身內部的情緒作鬥爭,這就需要有較強的自製力和一定的意誌努力。實際上,不僅注意的穩定性,而且注意的轉移、分配都離不開意誌的作用。要和外界無時不在的幹擾作鬥爭,我們還要培養“鬧中求靜”的本領,磨煉在複雜環境中集中注意力的本領。朱子讀書法中提倡“居敬持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還是有點道理的。
2.培養轉移注意的能力
控製自己注意的能力,不僅意味著把注意指向某種應該指向的事物,而且也意味著使注意避開不應該注意的事。
當客觀情況需要的時候,有的人能夠主動地轉移自己的注意,有的人不能及時轉移注意;有的人能夠很快轉移注意,有的人往往需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把注意轉移到該注意的對象上。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在主動的注意中不是對象把握了人,而是人把握了對象。我越能掌握住自己和自己注意的對象,我便越能更順利地達到目的。”有了這種注意的主動性,我們才能及時地去從事那些必要的學習與工作活動。
要培養注意的轉移能力,就要發展自己的有意注意,從而能做好喜歡做的事,而且也能做雖不喜歡但是必須做的事。
3.培養注意的分配能力
一個善於分配注意的人,能在同一時間裏以較少的精力從事較多的學習與工作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成果。我們必須會把注意分配好,讓自己在專心致誌於某一客體或某一活動的基礎上,把注意適當地分配到那些不大需要意識參與的學習與工作活動上,這樣就可以在完成學習與工作活動的同時,完成與主要學習活動相聯係的一些熟練的活動。同時進行的幾項活動的動作,如能巧妙地迅速更替進行,掌握注意分配的技巧,那麽注意的分配就可順利進行。例如,彈奏鋼琴時,眼睛要在曲譜、音鍵和手指之間迅速來迴地移動,如果經過練習掌握注意分配技巧後,便可以加快彈奏速度,應付自如了。
4.擴大注意的範圍
注意範圍的擴大,可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例如,在學習中,注意範圍大,閱讀速度就快,所謂“一目十行”就是指在同樣的時間內輸入大腦更多的信息。因而,訓練擴大注意範圍,是使人較多、較快地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例如,教師在教學工作,即要求教師有較大的注意範圍。它能使教師及時地、更多地獲得學生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反饋信息,密切師生之間的情感,有利於改進教學工作,提高質量。
關於訓練擴大注意範圍的方法,大家還可以從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條件開始,如當人往商店櫥窗看一眼時,試著記住所看到的東西。充分運用五官去接受新知識,在生活中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接受新思想,思考問題時,要對進行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廣泛的橫向聯係。
【本章思考題】
1.什麽是意識?它有哪些特征?
2.心理學上的“無意識”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識”是不是一迴事?
3.什麽是注意?它有哪些種類?注意有哪些功能?
4.試述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注意規律?
5.注意的品質包括哪些方麵?如何培養與訓練注意的品質?
研究表明,外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要求,能促進內在活動的協調性、意識性。因此,建立正常的教學常規,加強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培養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
(3)加強意誌力的培養和鍛煉
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需要有頑強的意誌力。培養學生的意誌力,要求教師不間斷地向學生提出嚴格而合理的要求。這種要求應該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太難,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太易,則會引起學生思想不重視,注意力不集中。要使學生在相信自己的能力,並經過一定的意誌努力,排除各種幹擾,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加強意誌力的鍛煉,培養有意注意。
(4)培養廣泛而穩定的學習興趣
人們注意的產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興趣為條件的。直接興趣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而間接興趣又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廣泛而穩定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不僅對學習活動的本身產生興趣,而且對學習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產生興趣,以利於注意的產生和保持,但也要避免學生“見異思遷,興趣過泛”.
3.運用注意相互轉化的規律組織教學
在教學中,過分要求學生依靠有意注意來學習,易引起疲勞和注意的渙散;但如果隻讓學生依靠無意注意來學習,則不利於他們的主動性及與困難作鬥爭的意誌力的發展,難於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使學生的有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的交替輪換。
在一堂課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注意特點和規律,對兩種注意的相互交替做到巧妙安排。一般說來,上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往往還停留在上課前感興趣的活動對象上,需要通過組織教學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接著通過教師生動活潑教學風格、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新內容產生興趣,引起無意注意。講到重點、難點、關鍵點時,一方麵要提醒學生加強有意注意,另一方麵教師要運用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和各種教學方法,減少學生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順利接受新內容,使有意注意進一步發展為有意後注意。必要時可將重點和難點適當地重複講解,並讓學生扼要地做些筆記。接著又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或者安排一些饒有興趣的活動,再運用無意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吸引到學習上。最後,在鞏固新課和布置作業時,學生的注意又容易渙散,這時就必須向學生提出一些具體要求,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分析教材的體係和了解作業的方法上去。
(第四節注意的品質與培養
一、注意的品質的主要內容
一個人注意力的好壞,可以從注意的品質上進行衡量。注意的品質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內容,即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
1.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也稱注意的範圍,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觀察到對象的數量。最早進行注意廣度實驗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密爾頓。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彈子讓被試即刻辨認,結果發現被試很難立刻看到6個以上的彈子。如果把石彈子以2個、3個或5個放成一堆,被試能掌握的堆數和一個個石彈子數一樣多。以後,心理學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時間內呈現彼此不相聯係的數字、圖形、字母或漢字,研究結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廣度是:黑色圓點8~9個,外文字母4~6個,幾何圖形3~4個,漢字3~4個。
以上述實驗和後來的研究中發現,注意的範圍受下列三方麵因素的影響:
一是知覺對象的特點。在知覺任務相同的情況下,知覺對象的特點不同,注意的範圍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其一般規律是,注意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規律,越能成為相互聯係的整體,注意的範圍就大;反之,則注意的範圍就小。
二是知覺者的知識經驗。知覺者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就越善於把所感知的對象組成一個整體來感知,因而注意的範圍就越大。如文化水平高的人,閱讀書籍時,對文字注意的範圍要比文化低的人大得多。
三是知覺者的活動任務。知覺任務越簡單,注意的範圍就越大;知覺任務越複雜,則注意的範圍就越小。例如,隻要求注意外文字母多少,注意的範圍就大;如果還要求看出字母書寫上的錯誤,注意的範圍就小。
2.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上。這是注意在時間上的特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個對象上,是很困難的。例如,當我們傾聽一種微弱的剛剛能聽見的聲音(如鍾表的滴答聲)時,我們時而能聽見這個聲音,時而又聽不見,盡管我們這時仍集中注意傾聽著。
雖然,我們不能長時間地使注意集中在一個對象上,但我們卻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於一定的工作,並能完成該項工作。因此,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對一定活動的總的指向上,而行動所接觸的對象和行動本身可以發生變化。例如,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能要看教科書,要寫字或演算,雖然他所接觸的課文、所寫的字句或數字時刻在變化著,但是他的注意仍集中於完成作業這一項總的任務上。這時,他的注意是穩定的。
注意的穩定性與注意對象的特點有關。如果注意的對象是單調的、靜止的,注意就難穩定;如果注意的對象是複雜的、變化的、活動的,注意就容易穩定。注意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與人的積極性有關。如果人對所從事的活動持積極的態度、有濃厚的興趣,並借助有關動作維持知覺或思想進程,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那麽注意就容易穩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對所從事的活動持消極態度,缺乏興趣,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覺地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而被無關刺激所吸引。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無關刺激的幹擾,或單調刺激長時間作用的結果。無關刺激對注意的幹擾,既可以是外部的無關刺激,也可以是內部的無關刺激。那些與當前活動任務無關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以及與個體情緒有關聯的幹擾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時指向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例如,一般的大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都能夠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分配自己的注意。
實踐表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而且在實際生活中處處要求人們的注意能很好地分配。但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其最重要的條件是,在同時進行著的兩種活動中有一種活動必須是非常熟練或相當熟練的。因為熟練了的活動,人無須給予它更多的注意就能自覺地實現,而把大部分的注意集中到比較生疏的活動上。這樣,注意的分配才成為可能,兩種活動才能齊頭並進。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從事兩件都不熟悉的、都需要集中注意的活動。一個書寫不熟練的人,聽課、做筆記,總是顧此失彼,不可能做到一邊聽,一邊記。一旦他的書寫熟練了,在課堂上就能做到一邊聽,一邊記,應付自如了。用於某種熟練了的活動使注意分配成為可能,因此,像這類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而逐步形成的。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有計劃地培養自己的注意分配能力。
4.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上。例如,上一節課上語文課,下一節課上物理課,學生根據新的任務在聽了語文課之後主動地把注意轉到了物理課上,這就是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根據任務的需要主動地、有目的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向另一個對象;後者是在需要注意穩定的時候,不隨意地改變了注意的對象。
注意的轉移的難易程度和速度受以下幾個條件的製約:
(1)原來的活動吸引注意的強度
如果原來的活動是引人入勝,有極大的吸引力的,那麽注意就難以轉移;反之,注意就容易轉移。
(2)引起注意轉移的新事物的特點
如果引起注意轉移的新事物的意義更重要,更符合人的需要和興趣,那麽,注意的轉移就會迅速;反之,就不能順利地實現轉移。
(3)人的神經過程的靈活性
神經過程靈活性大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況下順利地把自己的注意從這一事物轉向另一事物;神經過程靈活性較差的人,就不能很好地實現注意的轉移。
二、注意的品質的培養
一切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注意,注意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注意力的培養和訓練,而注意力的培養主要是對有意注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1.培養集中注意的能力
(1)用思維操作活動來監控有意注意,保持注意的穩定性
思維活動一方麵是對外界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思維操作,從而掌握大量知識。這個思維操作活動,隻要正常地持續地主動地進行,就能使注意維持下去。另一方麵,思維又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因素,對頭腦內部的注意活動能夠有所意識有所覺察,並通過自我反饋自我評價進行調控。遇到難點,能夠喚醒有意注意,有效地提取有關的已有經驗,努力設法解決問題。
(2)培養廣泛和持久的興趣
興趣和注意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興趣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而間接興趣則能引起有意注意。人的各種注意的發生和保持,都是以一定的興趣為主要條件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越感興趣,他就越能對該事物產生和保持注意。相反,如果他不感興趣,即使要求他注意,也會因難以保持而發生注意的分散。因此,要培養積極、穩定的注意,發展人的注意力,必須培養廣泛和持久的興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加強意誌鍛煉,提高自製能力
要培養注意力,就要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使注意成為自己掌握的武器。而有意注意是和意誌的作用密切相關的。人隻有經過自己的意誌努力,才能根據需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可能不感興趣但又必須關注的事物。特別是在有幹擾存在的情況下,不僅要和外界的幹擾作鬥爭,還要和自身內部的情緒作鬥爭,這就需要有較強的自製力和一定的意誌努力。實際上,不僅注意的穩定性,而且注意的轉移、分配都離不開意誌的作用。要和外界無時不在的幹擾作鬥爭,我們還要培養“鬧中求靜”的本領,磨煉在複雜環境中集中注意力的本領。朱子讀書法中提倡“居敬持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還是有點道理的。
2.培養轉移注意的能力
控製自己注意的能力,不僅意味著把注意指向某種應該指向的事物,而且也意味著使注意避開不應該注意的事。
當客觀情況需要的時候,有的人能夠主動地轉移自己的注意,有的人不能及時轉移注意;有的人能夠很快轉移注意,有的人往往需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把注意轉移到該注意的對象上。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在主動的注意中不是對象把握了人,而是人把握了對象。我越能掌握住自己和自己注意的對象,我便越能更順利地達到目的。”有了這種注意的主動性,我們才能及時地去從事那些必要的學習與工作活動。
要培養注意的轉移能力,就要發展自己的有意注意,從而能做好喜歡做的事,而且也能做雖不喜歡但是必須做的事。
3.培養注意的分配能力
一個善於分配注意的人,能在同一時間裏以較少的精力從事較多的學習與工作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成果。我們必須會把注意分配好,讓自己在專心致誌於某一客體或某一活動的基礎上,把注意適當地分配到那些不大需要意識參與的學習與工作活動上,這樣就可以在完成學習與工作活動的同時,完成與主要學習活動相聯係的一些熟練的活動。同時進行的幾項活動的動作,如能巧妙地迅速更替進行,掌握注意分配的技巧,那麽注意的分配就可順利進行。例如,彈奏鋼琴時,眼睛要在曲譜、音鍵和手指之間迅速來迴地移動,如果經過練習掌握注意分配技巧後,便可以加快彈奏速度,應付自如了。
4.擴大注意的範圍
注意範圍的擴大,可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例如,在學習中,注意範圍大,閱讀速度就快,所謂“一目十行”就是指在同樣的時間內輸入大腦更多的信息。因而,訓練擴大注意範圍,是使人較多、較快地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例如,教師在教學工作,即要求教師有較大的注意範圍。它能使教師及時地、更多地獲得學生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反饋信息,密切師生之間的情感,有利於改進教學工作,提高質量。
關於訓練擴大注意範圍的方法,大家還可以從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條件開始,如當人往商店櫥窗看一眼時,試著記住所看到的東西。充分運用五官去接受新知識,在生活中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接受新思想,思考問題時,要對進行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行廣泛的橫向聯係。
【本章思考題】
1.什麽是意識?它有哪些特征?
2.心理學上的“無意識”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識”是不是一迴事?
3.什麽是注意?它有哪些種類?注意有哪些功能?
4.試述在教學中如何運用注意規律?
5.注意的品質包括哪些方麵?如何培養與訓練注意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