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湯姆內心桀驁不馴、行為頑皮乖張。但在公眾麵前,他有時卻試圖顯得乖巧規矩。在主日學校的課堂上,他因為某些特質的欠缺或者是用心不足,在背誦《聖經》這個項目上遠遠地落後於其他所有孩童,但他卻憑借物物交換的方式,得來了可資證明自身勤奮和聰明的小票,並在眾人矚目的情況下換來了獎品。這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麽他痛根讀書和背誦,痛恨主日學校,卻又願意挖空心思,甚至不借舍棄自己的許多“寶貝”,隻為換取那些隻有通過他所痛根的讀書和背誦才能得到的小票,隻為得到他所痛恨的主日學校頒發的獎品?湯姆真的隻是為了得到那本作為獎品的《聖經》嗎?顯然不是。此時的獎品更多的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了勤奮、聰明、耐心、虔誠、榮耀的符號,代表了社會規範的一種承認。當湯姆登台接受獎勵,和代表了社會規範的法官和其它大人物一起時,這種承認在當時當地換來了人們的豔羨、其它男孩子咬牙切齒的嫉妒、湯姆熱切要給他心儀的女孩展示的地位。他被社會規範定義為了高於其他孩童的孩童,得到了超過旁人的社會認同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他對社會規範的承認是他受到社會認可的前提條件,即使湯姆欺騙、玩弄社會規範,他也不能、也不願背離社會規範。


    馬克·吐溫在這部經典作品中,通過湯姆和其曆險經曆,展示了他對所處時代虛偽庸俗的社會規範的矛盾態度,一方麵對其深惡痛絕,不吝辛辣諷刺,想要反抗擺脫,一方麵對其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和重要性有著透徹深刻而又無可奈何的認識。作為一個作家,本人內心的矛盾和好紮,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7]


    藝術特色


    從寫作方麵看:小說情節緊湊,而且含義深刻。小說通過湯姆生活中一係列情節,批判了資產階級兒童教育的清規戒律;小說的時代雖在南北戰爭前,寫的雖是聖彼得斯堡小鎮,但該小鎮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運用了對比和誇張的手法,深刻諷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貪婪以及資產階級道德和宗教的虛偽。小說的心理描寫細致生動。


    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曆險記》裏對主日學校的描寫無不充滿了諷刺、嘲笑的意味。校長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人,“他手裏非拿著一本聖詩不可,就好象一個歌唱家開音樂會的時候,從台上走到前麵去獨唱,非把歌單拿在手裏不可一樣——雖然誰也不知道那是為什麽:因為在台上受罪的那些人從來都不會用得上那本聖詩或者那張歌單。”校長的道貌岸然在他給湯姆發獎品——一本精美的《聖經》時被嘲諷到了最大程度。校長給湯姆發獎品時,心裏很明白,要是這孩子能在他的大腦裏儲存著一丁點《聖經》裏的知識的話也就讓人心滿意足了,所以,他根本沒有資格領獎。但是,湯姆不知從哪裏弄來的《聖經》背誦合格證——九張黃條兒,九張紅條兒和十三張藍條兒——都一點不假,票麵部有效,無法推脫。這時,那些曾經拿背誦《聖經》的條子給湯姆以換取其出賣刷牆特權的孩子們猛然醒悟了過來,而給湯姆發獎的校長卻還蒙在鼓裏,眼睜睜地讓這個肚子裏沒有一點兒《聖經》知識的湯姆得到了《聖經》背誦的最高榮譽。這真是一種盡情諷刺、嘲弄的“黑色幽默”。


    對牧師的諷刺和嘲弄卻另有一番風趣。當牧師把全世界各族人民團聚在一起的,作了一番偉大而動人的描述時說:“那時候,獅子和羔羊會在一起躺下,有一個孩子領著它們。”這時候,湯姆很願意做那個孩子。湯姆做到了,但不是領著一起躺下的獅子和羔羊,而是獅子狗和它的“老虎鉗甲蟲”。獅子狗和“老虎鉗甲蟲”不能友好相處。當獅子狗和“老虎鉗甲蟲”一起躺下的時候,獅子狗因冒犯了“老虎鉗甲蟲”而被它狠狠地夾了一下。獅子狗痛得大叫起來,在教堂裏的過道上狂奔亂竄,叫個不停,“它從聖壇前麵橫過講堂,又順著另外那條過道飛跑;以光的速度在它的軌跡上前進。最後這條痛得發狂的獅子狗越出了它的跑道,跳到它主人的懷抱裏;他把它使勁往窗戶外麵扔出去,那陣痛苦的叫聲很快就小了下來,終於在遠處聽不見了。”[3]


    當湯姆和哈克來到淒涼的墓地,躲藏在三棵大樹後麵的時候,他們目睹了一場兇殺案的發生。這場兇殺案形成了一個懸念,因為真正的殺人犯印江·橋埃把殺人罪名推脫掉,放在了酒鬼莫夫·波特身上,而稀裏糊塗的莫夫·波特竟真以為自己殺了人。這個懸念還為以後一係列的懸念埋下了伏筆。真正的殺人犯印江·橋埃和被冤技的莫夫·波特這時候在讀者那裏構成了一種張力,使他們產生了矛盾、神秘、期盼和不安的心理。在沒有讀到結果之前,他們會十分焦慮地使出渾身解數來給出一個令他們自身的倫理、道德感到滿意的結果。


    隨著湯姆勇敢地指證印江·橋埃為真正兇手,這個故事似乎了結了,讀者的張力也似乎消解了;但是,印江·橋埃的逃跑又在讀者那裏形成了新的懸念和張力。雖然後麵的思念和張力經過了多次起伏後,以湯姆和哈克找到黃金而告結束,但作者最後又在讀者心裏埋下了一顆懸念的種子,那就是湯姆和哈克決定要去當強盜。這麽起起伏伏、迭迭蕩蕩的懸念大大激發了讀者的想像力、理解創造力和閱讀興趣,使他們的內在感官在心靈深處產生出一種遊戲快樂和美的感受。[3]


    後世影響


    編輯


    湯姆·索亞曆險記(漫畫版)


    湯姆·索亞曆險記(漫畫版)


    《湯姆·索亞曆險記》自出版以來,就廣受追捧,是史上最經典的曆險記之一。該書大獲成功之後,馬克·吐溫又創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1884年),被後人推崇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還原了19世紀中後期最真實的美國社會。而《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中的主人公正是《湯姆·索亞曆險記》中的哈克貝利·費恩”,因此也被認為是《湯姆·索亞曆險記》的續篇。


    本書的姊妹篇是《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湯姆·索亞曆險記》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隻選入了梗概和精彩片段)、蘇教版初中7年級上冊課本和川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32課,受到廣大學生及讀者的歡迎。[5]


    作者簡介


    編輯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麵。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9]


    詞條圖冊


    參考資料


    1.


    [美]馬克·吐溫著張建平譯.湯姆·索亞曆險記.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07-01:封底


    2.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曆險記(馬克·吐溫作品精選01 彩插版):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


    3.


    《湯姆·索亞曆險記》的永恆魅力曹山柯-《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19(2)


    4.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曆險記(中文導讀英文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5.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曆險記(注音版):21世紀出版社,2010


    6.


    湯姆·索亞曆險記.易文網.2011-8-25[引用日期2014-11-8]


    7.


    《湯姆·索亞曆險記》:無處不在的社會規範林琴瓊-《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06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賈招弟穿越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澄湖居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澄湖居士並收藏賈招弟穿越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