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曆六十五年,戰爭如一片輕浮的雲已經飄遠,水墨圓曆史上最大的戰亂在兩年前被當代國主墨親率大軍平息了。仰賴國主的恩澤,水墨圓的居民過上了太平的日子。刀槍歸入庫中作了短暫的陳設,馬兒放牧於南山悠閑地啃食青草。
而今,水墨圓的居民唯一的嗜好就是走在禦街上欣賞太平的盛景了。
禦街,是王城白水城的中軸線,建築時特意比王城地基的平均高度高了半米,取升平之義。據說,站在禦街上可以平瞰王國所有的繁華。因為王城的所在地本就是水墨圓最高的地方,而禦街又比王城地基的平均高度高了半米。丹青曆六十三年,戰亂甫平息時,曾有當政的大臣勸國主將禦街更名為太平街,用來歌頌國主的英明神武。但卻被國主墨拒絕了,墨依舊把這條街定名為了禦街。不同的是,墨頒布了一項關於禦街的禁令——禦街不準打馬,除邊關傳訊的號馬例外。墨要讓全國的居民都牢記,和平是大家的,對於敢以破壞和平的人大家都可以伐之。就這樣,禦街保留了下來。兩年的時光,水墨圓的居民也漸漸習慣於中午時分紛紛走上禦街來守望屬於他們的和平。
今天的正午,日頭懸在當空,照耀著白水城,也照耀著禦街,為它們披上了件祥和的外衣。似往常一般,正午的鍾聲敲響時,居民們紛紛從四麵八方湧來,擁到禦街上品味太平。就在居民們還沉浸在太平的美好中未脫時,忽然從禦街的東首奔出了一匹馬,踏上禦街時二蹄騰空。馬上,駝著的是一位少年,大約二十歲光景。
沒有人可以忽視國主的禁令——禦街不準打馬,除邊關傳訊的號馬例外。但粗看那位少年的服飾,也不似邊關傳訊的兵士。可他為什麽要公然抗拒國主的禁令呢?街上的居民開始用錯愕的目光打量著那匹馬和馬上的少年。
馬,是名馬,五花驄,純白的身體僅有馬尾處綴有點點血色的斑痕,標準的禦馬,近處的人還可以依稀辨認出馬的臀部上烙有禦馬監為禦馬特製的標記。
人,由於突兀的出現,根本沒有人在意他的容貌,居民們注意到的隻有他那身服飾的顏色,明黃色,僅有皇族才準予選用的顏色。
皇族,人們的心頭烙下了兩個大字,一般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們的敬畏源於對國主墨的感恩。墨,在他們的心中就是將太平散播給他們的神,而皇族的成員也就是神的親人,又豈能不敬畏呢?雖然有墨的禁令在,但是他們依然相信神的親人是不會破壞神親手散播的太平的。因此,人們下意識地閃到了街道的兩旁,為神的親人——那位少年和他的馬空出一條道兒來。馬蹄剛挨到地麵,那位少年便不停地鞭笞,盡管那匹馬已經夠快了。看上去一副很焦急的模樣,都恨不能立即肋生雙翅越國禦街了。
馬和少年,如一柄利劍般,劃開人潮向禦街的西首急馳而來。
那匹快馬,穿過禦街後便直奔六皇子子硯的府邸。子硯的府邸,就在禦街的左近。子硯,是國主墨眾多皇子中特異的一個,性格乖張,與眾不同,他不喜親近權貴,厭得被豪富攪擾,卻好與白水城中各色得末流百姓相親。不知何許原因墨也未曾責怪,且特許他可以不必將皇子府建在禁城得邊圍。因此,欲往子硯府邸,禦街城了必經之徑。
甫到子硯府門,少年便即用蹬離馬,早有明眼得家丁過來為他牽馬。甩過韁繩後,少年才得空兒抹了把額頭上的汗。這時,他才注意到自己後背和前襟的衣衫俱已被汗濕透了,襯得前襟的金龍繡紋格外醒目。金龍,四爪漸漸伸張開來,掩在雲霧中,仿佛要脫雲霧而高飛。欲飛的金龍,卻也引不得他的關注。他已無暇旁瞻,隻顧踱步往府裏進。一路上,小徑兩旁的家丁,都紛紛停下手中的活向他打躬。他似乎沒有心情迴應,隻是隨便的點幾下頭,便作了。穿過三道迴廊,他來到了子硯府的正廳。抄起幾上的茶碗,一口飲盡了碗中的茶水。或許是太急,茶葉也給他囫圇吞了去,唯有來不及咽下得半片還漏在嘴角處。他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不雅,狠狠地將僅餘的半片茶葉重重地吐了出來,順了這口氣,他才向侍奉在旁的家丁探問到:“你家主子呢?”
“主子,怕還在書房聽周炔周主簿講書呢!三皇子,您有要緊的事找我家主子嗎?請在此稍歇,奴才這就給您通稟去,”家丁不緊不慢地迴道。
聽完家丁的迴話,三皇子毫的心猛的向下一沉,刹那間涼了半截兒。眉宇間頑強的爬處幾縷愁,擠在了額頭處,卻愈積愈厚。等不及家丁的通稟,毫接過家丁的話茬兒吩咐道:“算了,來不及了,我還是自己去吧。”
話音剛落,他就撂下了家丁,獨自向府內的書房尋去。
書房內,子硯還在全神貫注的聽著周主簿濃情的講授。這一時,說的是水墨圓的人文地理概況。水墨圓,分八城,有七族。一族居一城,各不相混,民風亦各異。有豪放也有偏儒雅的,還有尚全完樸的。豪放的,重歌舞,喜待客,客至十裏必迎之。儒雅的,尚國學,舉城舉族皆以多識為榮,上至六旬老翁,下涉黃口小兒,不能說是滿腹經倫,卻也是能詩善對,文筆工整。尚全完樸的,民風純素,以物易物,不好方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勝似桃源。周炔特別推崇的是清城,一談及清城,周炔的話便如黃河絕堤一發而不可收拾。東也說,西也提,活生生將一堂人文地理的宣講課變成了一幕特意為清城所作的渲染。相投的是,子硯也喜歡聽聞些王國內各城各族的不同風俗。正好趁著周炔的不可收作一番意念的遠遊。隨著周炔的言辭,子硯仿佛真的置身於清城。子硯的雙眼,盛滿了清城的山,明秀,載滿了清城的水,明澈。子硯的耳畔,聽聞的是青城的風,徐徐而來,暖暖的,不用迴味便知是純純的,不含一絲世俗的纖染,出自天然,滿是天然。又仿佛蘊含著百花的香息,那香息超越了聽覺的阻礙傳入了他的鼻中,一嗅,不太濃又不太淡,恰到好處,恰足以陶醉深緬世俗的心靈。子硯的雙手,又仿佛真的觸到了清城百姓的雙手。雖有辛勤勞動烙下的老繭,卻仍是柔柔的,手心相交,清城百姓雙手手心傳遞出的真誠融熱了一顆在炎涼中偏程的心,也消融了那份天生的富貴帶來的孤寂。
“哐當”,敲門的聲音,不太重不太輕,雖隻是那麽一聲響,卻已敲醒了神遊的中的子硯,也打斷了周炔的授課。子硯和周炔都扭轉了頭將目光聚在了門上,詫異地觀望著。最先反應過來的還是子硯常說“兄弟相親,血脈相連,心意相通。”或許是真的。見闖進來的是自己的三哥毫,子硯的詫異就像被西風拂過似的一掃而光了。子硯換了副麵孔,褪卻了詫異,帶著點兒欣喜,向毫說道:“三哥,你來了,那正好,一起坐下來聽周主簿講課吧!周主簿所講的都是於你我有益的。”
“聽課,不必了,驟雨將至,綢繆未備,豈有心思安坐,你還是出來下吧,我有急事與你商議,”毫用低沉的語調緩緩地說道,一句話帶起了絲絲的愁。
“那也好,偏勞了,周主簿,既然三哥相擾,那我們今天的課就止了吧,你也早些迴去將歇吧!”子硯無耐地迴道,剛才的一場歡悅,全散了,散在毫的一句話中,那顆心怎麽也落不到安寧。
周主簿愣了愣,而後將目光移向了毫,用莫名的目光掃了毫一眼。與毫的目光相接,就如同烈火與寒冰般難相容,短暫的一觸即便分開。雖隻是那麽的一觸,卻如同一支小箭般射在了毫的心上,毫的目光立刻作出了迴避,閃過周炔望向了子硯。周炔,繼而亦慢慢地迴子硯的話:“也好,六皇子殿下,我們的課作停,屬下告退。”
迴話一畢,周炔躬身倒著退向書房外。退出書方時,周炔還不忘禮節性地向毫問了聲:“三皇子殿下安,臣下告退。”而後,周炔離開了書房。走在王府的小徑上,腳步緩緩,口裏的一聲歎息,也徐徐地唿出透著那種不甘,可他還是離去了。子硯和毫的私事,他不便旁聽,也是插不了口的。手足親家臣疏,他隻是子硯的家臣,甚至連近臣都算不上,疏不間親,留下又有什麽意義呢。懷著不甘,和著迎麵的風,周炔離開了六皇子府邸。
周炔走後,子硯行了幾步,來到毫的麵前,將毫請到了書房的上手,而後輕輕地關上房門,接著又迴到了自己剛才的位置上。書房,頓時靜了下來,沒有了宣講,也沒有了神遊,更沒有了那顆消融了天生富貴帶來的孤寂的心。隻有兩個人,同胞的兄弟,兩顆心,共浴中權力之水中的兩顆柔弱的心。
先開聲的是毫,他沒有說話,傳出的聲音是低低的隱泣。其實在周炔離開時子硯就注意到了,毫的眼神中閃爍著不安,眼角潮潮的,淚水滿積著。子硯隻是沒想到哥哥會如何輕易地墮淚,盡管他猜測到毫可能有不悅之事,但不論他怎麽算都算不出毫的淚那麽的不珍貴。子硯和毫,是皇子,是被萬民敬畏的神墨的兒子,是大英雄的子嗣,見過戰陣,見過浴血,都不曾落淚,在太平的年景裏毫卻落淚了。子硯想不通,也更加不忍心看含著淚淚花的毫。他的心底在一千次地呐喊“毫,你還是皇子嗎,你還是英雄墨的兒子嗎,你的熱血呢,你那顆跳動的心呢,為什麽是淚,為什麽,你的淚就那麽輕賤嗎”子硯別過頭去,用空曠的書房掩埋了自己。
隱泣,慢慢地淡了,隻有哽咽還殘存在空氣中。毫試著止住,試著說話,三次後他終於用哽咽的語調說出了完整的話:“子硯,也許你會輕看哥哥,可哥哥也是無路可走了,窮途而泣。我還記得丹青曆六十三年的戰亂,叛軍包圍了白水城,而父皇又領兵平叛在外,城中隻剩母後,你,我,其他的皇子和微弱的守軍以及無數的百姓。那時候,我們登臨城頭以壯軍威,麵對敵人的盔明甲亮寒戈冷戟,我沒有怕,你也沒有怕。我還記得,那年我二十,你十八。孩子的年齡,我們的臉色仍是紅撲撲的,絲毫不見蒼白,我們仍高喊著“太平將至”。那時節,我沒有哭,但見今天我落淚了。因為今天拿著長戈、長戟對著我的是離紙,是水墨圓的太子,未來的國主,我們的二哥。我不是怕,隻是手足相殘,兵刃相加,心寒呐。”
子硯被毫說的一番話帶遠了,迴到了丹青曆六十三年,他的耳畔仍迴響著嫩聲喊出的那句話“太平將至”,心頭一陣暖。瞬間卻又被那番話拉近了,“手足相殘,兵刃相加,心寒”,他不相信離紙是那樣的哥哥。子硯的心中,離紙永遠是未擁有幾分柔弱而又對弟兄十分關愛的好哥哥。可是,毫不可能欺騙他的,離紙的形象一下子碎在子硯的心中,驚的子硯無言以對,隻有用默默來表達。
“子硯,哥哥的路真的走到盡頭了嗎?哥哥逃出三皇子府時心裏還在惦念著你,我相信若是白水城中,還有人可以搭救於我的話就隻有你了。你若是不便和二哥反目,你就將我綁了送與二哥吧。死在兄弟的手中,也比死在敵人的手中好過些,至少心無所怨。”
毫接下來的這番話,狠狠地刺在了子硯的心坎上。子硯的心在滴過血後,強硬地跳動著,他的五指捏在一起,都有些發白了。突然地轉身,字硯如發狂般衝著毫喊道:“三哥,為什麽,你告訴我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二哥的人會變。”
發泄出來後,子硯的心空了,沒有了砥柱的支撐,急速的向下沉。他的身子,也像失去了重心般向後傾倒,跌坐在太師椅中。
“為什麽?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權力,虛浮的物什。人人都說皇家貴相,但他們誰又能了解到我們皇家的無奈呢,我們有榮耀的光環,可那隻是表麵的光彩,誰又能品味皇子私底下的辛酸呢。說的冠冕些,稱為皇子,說得直白些,我們就是權力冰冷之刃上的起舞者。一生下來,就要爭,爭寵,盼著有幸被立為太子。有了太子後,又要防著,怕逆上刀鋒一朝入鬼門。新主繼位,又要隱著,不敢出頭,不敢冒尖,忍著大臣,忍著兄弟,生怕一失言一失行惹罪入囹 。我們什麽時候能歇,也隻有深埋黃土後,兩耳繞清靜。上個月,父皇出巡,令離紙監國,總領一切事物。我因素來與他不和,唯恐他趁父皇出巡之際加害於我,不得不舍掉皇子的自尊往四門衛戍大將軍譚正的府上苦苦相求於他,懇請他能在父皇出巡期間安全護我周全。一番苦情,才換得譚大將軍尊首一點。卻不知怎的這消息泄入了離紙的耳中,他又受了外人的竄掇,竟誤以為我要勾結譚正謀反,先除了太子,再奪王權。因此一怒之下提點禦林軍查抄我府,要不是有人通風報信,此刻我已作了離紙的劍下之魂,真是小人栽贓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一段冗長的敘述,毫複雜的心情也參雜在其中,幾多傷懷,幾多辛酸,也都揉碎在了話語中。這段敘述,毫曾一度中斷,難掩的傷一次次暴露在青天白日夜,反複了三次後,毫結束了他的自述。
子硯聽完毫的訴說,心頭著實震驚了一下,但他仍是想到了“王子不得私會外臣”,三哥私見譚正,本是不該,觸犯了律條,論罪當罰。但此刻,二哥的劍鋒已架在了三哥的頸項之上,隻怕三哥的性命就此不保。律條也隻有晾在一條了,救三哥的命才是第一要急,恐怕二哥也聞訊得知三哥躲進了自己的府邸,再不采取行動就一切了。子硯平複了一下不忿的內心,勉強著自己溫和地說道:“三哥,你也可以放心了,我會盡力的。”
兄弟的一句熱腸話驅散了毫頭頂的陰雲,毫的心情轉好了幾分,漸漸地止住哽咽,強擠出一絲心安,略顯平靜地迴道:“那就先謝過六弟了。”
又安慰了三哥一番,子硯懷著忐忑的心情退出了書房。
心揣不安,子硯返身來到了大廳。子硯心裏念念不忘的仍是怎麽樣搭救毫,可是用什麽方法呢,不要忘了對頭可是自己的二哥——離紙。兩頭兒都是自己的兄長,都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該怎樣割舍。子硯的心裏又一下子沒有主意。煩躁,一點點將子硯困住了,他此刻才算真正體會到了什麽是無助,什麽才叫做風箱裏的老鼠。子硯,腦子也越來越亂,簡直成了一筒稠稠的漿糊,根本就散不出一絲靈光。焦急的子硯,也隻剩來迴踱步的氣力了。一圈兒,兩圈兒,三圈兒,若不是大廳的地麵上纖塵不染,恐怕自己的腳印兒都可以將自己埋葬了。不知道踱了幾圈兒,子硯又轉過身子準備踱下一圈兒,就在那轉身的瞬間,也許是那位過路的神靈肯發善心了,一道靈光透入了他的腦海中。子硯停止了腳步,對著大廳外吩咐道:“傳福安到大廳來。”
福安,是子硯的近侍。既不懶惰,又很精明。有時候隻要子硯的一句話吩咐,福安就可以將交代的事辦得妥妥當當。而且福安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話少,不該問的話從來不問,該說的話言簡意駭。因此,子硯十分器重福安,常讓它隨侍左右,就連進宮赴宴都缺不了福安的份兒。也因此福安成了王府的眾多家丁中,最了解子硯的一個,王府的家丁們曾戲稱福安是六皇子肚子裏的蛔蟲。
不一會兒工夫,福安來了。一進大廳,便給子硯打躬。子硯揮了揮手,示意福安站起身來。福安得了子硯的令後又直起身來站到子硯的一側,低聲詢問道:“主子,有什麽吩咐?”
“福安,去取我的劍來,你知道它在哪裏,”子硯淡淡地說道。
福安沒有下話,支身退出了大廳。子硯的劍在那裏,福安當然知道。如果說王府裏除了子硯外,還有第二個人知道子硯的劍放在哪裏的話,就隻有福安了。子硯的劍,存放在王府的兵事房中。
兵事房,原本隻是王府閑下來的一處屋子。子硯發現後,才命人收拾了出來,又特地置辦了幾件兵器放了進去,供自己偶一娛樂用的。因此那處屋子才改名叫了兵事房。平日裏,子硯是不舞刀弄劍的,隻是浸心於書房中鑽研各冊書籍,偶爾心血來潮時從兵器房中撿出件兵器來練練手。也因此府內並不是太多的人曉得兵事房的所在。
福安走在通向兵事房的路上,並沒有考慮子硯要自己取劍的緣由,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奴仆,隻要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就好了,主子的意圖是不可以妄加揣測的。福安,也從不揣測子硯的意圖,就算子硯讓他去死,他也不會問個為什麽的,隻會毫不猶豫地去死,因為奴仆就是奴仆。很快地,福安來到了兵事房中。福安取出了子硯的劍,又旋風似的返向大廳。
今天的太陽,大概是從西邊升起的,要不然怪事不會一件接一件的湧來。禦街的百姓,在一天裏又經曆了第二次馬蹄聲的洗禮。盡管他們忘不了國主墨的禁令——禦街不準打馬,除邊關傳訊的號馬例外,但他們還是欣然接受了第二匹馬皮的到來。因為他們在老遠外就望見了太子的儀仗。太子,未來水墨圓的國主,做出一次出格兒的事情又有什麽不可以原諒的呢?
這一次,馬匹的數量也大得驚人,足足有百十來匹,奔過禦街時就似一陣波濤,抖動著大地。馬隊的後麵是一架步輦,上擎黃羅蓋,誰都知道那黃羅蓋下罩著的就是太子。百姓們仍是自動地閃向了禦街的兩旁,空出條道兒來的供馬隊揚鞭,隻是他們的臉上詫異越來越濃。
眨眼的時間,馬隊和黃色步輦穿過了禦街。但仍有好奇的百姓不肯離去,依舊佇立在原地,遠遠地張望著馬隊和步輦留下的煙塵,作著幾千幾萬種可能或不可能的猜測。
太子離紙,領著那隊禦林軍,穿過禦街後直奔到六皇子子硯的府門前才收住陣腳。隊形剛放穩,隊伍中便走出了一位將官施施然來到了太子的近前,重重地行了一禮,然後才迴稟道:“迴太子,三皇子躲進了六皇子府,是否要進府搜查,請殿下示意。”迴稟完後,將官閃在了一旁,靜靜地等待離紙的迴付。
步輦上的離紙,似乎並未聽到那將官的稟報,眼睛連瞟都沒瞟他一眼就投向了遠處。離紙看到了遠處的風,雖然風很輕,雖然風無形,但離紙還是看到了。離紙的眼中,風不再是柔弱的,而是化成了一隻手,強壯而有力,在他的眼前叉開了五指抓向一切有形的物體。似乎就連離紙也在那隻大手的目標範圍之內,他在抓完樹木,宮殿之後伸向了他,而且四指成鉤,一副恐怖的情景。離紙有些怕了,身子不住地向後靠,直到靠在步輦的靠背上才穩下來。誇張的是離紙的脖子,驚嚇中竟然向脖領裏縮了去。令他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個鬥敗的無賴般,絲毫沒有點兒太子的氣度。離紙的臉色,雙手,都已顯了蒼白色,尤其是他的雙手,指尖發白搭在步輦的扶手上,與金色的步輦相配,是那麽地不和諧。
將官注意到了離紙的反應,不再沉默待命,而是轉頭將嘴附在了一個侍應的耳邊私語了幾句。一刻後,侍應遞過條氈子送在將官的手裏。將官,抖開了氈子蓋在離紙的身子。
氈子的溫暖,令離紙迴複了幾分,先前的不安漸漸地消失了。離紙望向了將官,低低地說道:“鄭廉,是起風了吧,我的身上有些涼了。”
將官應了一聲。將官就是鄭廉,太子冼馬,同時亦是太子的左右手。鄭廉接著緩緩地說道:“不用擔心,我已將氈子給殿下蓋上了,相信片刻後殿下的身子就會暖和了。”
太子聽了鄭廉的迴話,點了點頭,而後又搖了搖頭,做完這矛盾的動作後才說道:“可我的身子還是很涼,你還能記起我是什麽時候落下這病根兒的嗎?”
“屬下記得,但又不太清楚了,似乎是在丹清曆五十八年吧。”鄭廉迴答道,答這句話時他的頭壓得很低,幾乎都要貼在他的胸膛上了,而且迴話的聲音也是很低,缺乏了八分跟隨著太子的意氣風發。
“是啊,是在丹清曆的五十八年,就是那年的秋天,我被父皇立為了太子。我還記得那年那時你曾經說過一句話,說那一天是你一生中最高興的日子,對吧!”離紙平靜地說著。
“是的,屬下說過,那一晚屬下還喝了一頓酒,不但醉了,而且醉得一塌糊塗,”鄭廉說這句話時,他的雙眼在不停的閃爍,眼角處都折射出了晶瑩的光,就似陽光射在水麵的模樣。
“是啊,那一晚我也醉了,我們都醉得很沉,結果醒來後就起風了,我也就落下這病根兒,”離紙說話的瞬間,眸子中帶出三分蒼涼,又似乎帶著他的心神迴到了那年。
鄭廉沒有答話,隻是將離紙身上的氈子向上拉了拉,一直拉到離紙縮著脖下麵才停手。
“為此,我還請太醫看了幾次,他們都老糊塗了,一口咬定我沒病,說隻是身子弱,叫補。”
“也有人說我這冷,不是身子骨兒涼,而是心冷。”
“不管哪裏冷,卻總是冷,什麽時節才能永遠有太陽的暖啊!”
太子一連說了三句話,三句話都是裹著些神秘,令在旁的人聽不出個前後來。
太子這三句話的含義,鄭廉卻能懂。但懂卻隻能留在心裏,藏著,掖著,不能吐白。鄭濂麵對著太子的這三句話,也唯有默默了。
離紙,發白的指尖,閃耀在空氣裏,像陣肅殺。過了會兒,離紙的四指並攏了,開始互相揉捏著,或而傳出咯咯的響聲。
“鄭廉,是不是出太陽了,我的身上多了點兒暖,”離紙柔和地說道。
順著太子的話,鄭廉的視線望向了天際。天際,躲著太陽,它避身在雲層中,它閃耀的金輝在層層烏雲的掩映下循跡了。鄭廉,沒有看到太陽,卻看到可幾片陰雲,浮著浮著,漸漸地挪向了自己這邊。
鄭廉收迴了目光,強忍著幾分痛,扮作欣喜的模樣,迴道:“是的,殿下,隻要你抬頭,都可以看到刺目的金輝了。”
離紙,大概是身子真的暖了些,也許是近幾年的雋養,早些年的病根兒弱了,他伸出依舊略帶蒼白的雙手將附在身子上的氈子向下褪了褪。
“那好,那你就去做吧!”離紙望向鄭廉說出了鄭廉期待已久的話。
鄭廉,等待了許久,終於等到了離紙的首肯。那一刻,他抬起了頭,再次用雙眼望向了天邊。他犀利的眼神穿透了掩著金日的層層陰雲,靠向了噴霧的紅日,收集著那刺目的金輝
。
鄭廉帶了一隊禦林軍踏進了六皇子府。對於他們的到來,府裏的家丁並沒有表現出常人的那種惶恐,家丁們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隻是拉長了目光,注視著鄭廉和那對禦林軍。沒有人向裏通稟,也沒有人站出來阻攔他們。他們也有詫異,卻不太強,似乎是已經習慣了。鄭廉和那隊禦林軍,似入無人之境,輕鬆地來到了皇子的大廳。
大廳上,福安侍立在側,子硯正在大廳的中央舞劍呢。寶劍,收在了子硯的手中,就如同一條白練,舞動時處處都透著股飄逸。又似乎是一支朱筆,在揮灑著胸中的感慨。劍,隨意動。意,隨劍起。隻舞得大廳上騰起了一陣微風。
大廳外,鄭廉揮手止住了禦林軍前進的步子,示意他們都留在大廳外待命,而他自己卻支身進了大廳。大廳裏,子硯見到了進來的鄭廉,但手中的劍卻未停下來,仍是隨著自己的心神在舞動著。鄭廉,也沒有急於向子硯解釋自己進來的意圖,反倒如閑人般立定了身子欣賞起子硯的劍術來。而侍立在側的福安,卻注意到了鄭廉的到來。正用種疑惑的目光打量著他。就這樣,三個人,三種神態流轉於大廳內,轉過七萬八千四百六十三圈後都沒有交叉在一起。子硯的劍,抖然間轉了方向,變作直刺指向鄭廉。劍尖的冷寒喚醒了鄭廉的心神,眼看著劍尖將至眉心,他慌忙向後退了幾步。子硯的劍,刺了一向鄭廉後仍未有停下來的趨勢,又作一掃掃向了鄭廉。這下,鄭廉更慌了,都來不急考慮就騰騰騰幾步退出了大廳。而後,子硯的身子向前近了幾步,來到大廳的口處,舞圓了手中的劍,擺出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態勢。
鄭廉在六
而今,水墨圓的居民唯一的嗜好就是走在禦街上欣賞太平的盛景了。
禦街,是王城白水城的中軸線,建築時特意比王城地基的平均高度高了半米,取升平之義。據說,站在禦街上可以平瞰王國所有的繁華。因為王城的所在地本就是水墨圓最高的地方,而禦街又比王城地基的平均高度高了半米。丹青曆六十三年,戰亂甫平息時,曾有當政的大臣勸國主將禦街更名為太平街,用來歌頌國主的英明神武。但卻被國主墨拒絕了,墨依舊把這條街定名為了禦街。不同的是,墨頒布了一項關於禦街的禁令——禦街不準打馬,除邊關傳訊的號馬例外。墨要讓全國的居民都牢記,和平是大家的,對於敢以破壞和平的人大家都可以伐之。就這樣,禦街保留了下來。兩年的時光,水墨圓的居民也漸漸習慣於中午時分紛紛走上禦街來守望屬於他們的和平。
今天的正午,日頭懸在當空,照耀著白水城,也照耀著禦街,為它們披上了件祥和的外衣。似往常一般,正午的鍾聲敲響時,居民們紛紛從四麵八方湧來,擁到禦街上品味太平。就在居民們還沉浸在太平的美好中未脫時,忽然從禦街的東首奔出了一匹馬,踏上禦街時二蹄騰空。馬上,駝著的是一位少年,大約二十歲光景。
沒有人可以忽視國主的禁令——禦街不準打馬,除邊關傳訊的號馬例外。但粗看那位少年的服飾,也不似邊關傳訊的兵士。可他為什麽要公然抗拒國主的禁令呢?街上的居民開始用錯愕的目光打量著那匹馬和馬上的少年。
馬,是名馬,五花驄,純白的身體僅有馬尾處綴有點點血色的斑痕,標準的禦馬,近處的人還可以依稀辨認出馬的臀部上烙有禦馬監為禦馬特製的標記。
人,由於突兀的出現,根本沒有人在意他的容貌,居民們注意到的隻有他那身服飾的顏色,明黃色,僅有皇族才準予選用的顏色。
皇族,人們的心頭烙下了兩個大字,一般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們的敬畏源於對國主墨的感恩。墨,在他們的心中就是將太平散播給他們的神,而皇族的成員也就是神的親人,又豈能不敬畏呢?雖然有墨的禁令在,但是他們依然相信神的親人是不會破壞神親手散播的太平的。因此,人們下意識地閃到了街道的兩旁,為神的親人——那位少年和他的馬空出一條道兒來。馬蹄剛挨到地麵,那位少年便不停地鞭笞,盡管那匹馬已經夠快了。看上去一副很焦急的模樣,都恨不能立即肋生雙翅越國禦街了。
馬和少年,如一柄利劍般,劃開人潮向禦街的西首急馳而來。
那匹快馬,穿過禦街後便直奔六皇子子硯的府邸。子硯的府邸,就在禦街的左近。子硯,是國主墨眾多皇子中特異的一個,性格乖張,與眾不同,他不喜親近權貴,厭得被豪富攪擾,卻好與白水城中各色得末流百姓相親。不知何許原因墨也未曾責怪,且特許他可以不必將皇子府建在禁城得邊圍。因此,欲往子硯府邸,禦街城了必經之徑。
甫到子硯府門,少年便即用蹬離馬,早有明眼得家丁過來為他牽馬。甩過韁繩後,少年才得空兒抹了把額頭上的汗。這時,他才注意到自己後背和前襟的衣衫俱已被汗濕透了,襯得前襟的金龍繡紋格外醒目。金龍,四爪漸漸伸張開來,掩在雲霧中,仿佛要脫雲霧而高飛。欲飛的金龍,卻也引不得他的關注。他已無暇旁瞻,隻顧踱步往府裏進。一路上,小徑兩旁的家丁,都紛紛停下手中的活向他打躬。他似乎沒有心情迴應,隻是隨便的點幾下頭,便作了。穿過三道迴廊,他來到了子硯府的正廳。抄起幾上的茶碗,一口飲盡了碗中的茶水。或許是太急,茶葉也給他囫圇吞了去,唯有來不及咽下得半片還漏在嘴角處。他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不雅,狠狠地將僅餘的半片茶葉重重地吐了出來,順了這口氣,他才向侍奉在旁的家丁探問到:“你家主子呢?”
“主子,怕還在書房聽周炔周主簿講書呢!三皇子,您有要緊的事找我家主子嗎?請在此稍歇,奴才這就給您通稟去,”家丁不緊不慢地迴道。
聽完家丁的迴話,三皇子毫的心猛的向下一沉,刹那間涼了半截兒。眉宇間頑強的爬處幾縷愁,擠在了額頭處,卻愈積愈厚。等不及家丁的通稟,毫接過家丁的話茬兒吩咐道:“算了,來不及了,我還是自己去吧。”
話音剛落,他就撂下了家丁,獨自向府內的書房尋去。
書房內,子硯還在全神貫注的聽著周主簿濃情的講授。這一時,說的是水墨圓的人文地理概況。水墨圓,分八城,有七族。一族居一城,各不相混,民風亦各異。有豪放也有偏儒雅的,還有尚全完樸的。豪放的,重歌舞,喜待客,客至十裏必迎之。儒雅的,尚國學,舉城舉族皆以多識為榮,上至六旬老翁,下涉黃口小兒,不能說是滿腹經倫,卻也是能詩善對,文筆工整。尚全完樸的,民風純素,以物易物,不好方孔,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勝似桃源。周炔特別推崇的是清城,一談及清城,周炔的話便如黃河絕堤一發而不可收拾。東也說,西也提,活生生將一堂人文地理的宣講課變成了一幕特意為清城所作的渲染。相投的是,子硯也喜歡聽聞些王國內各城各族的不同風俗。正好趁著周炔的不可收作一番意念的遠遊。隨著周炔的言辭,子硯仿佛真的置身於清城。子硯的雙眼,盛滿了清城的山,明秀,載滿了清城的水,明澈。子硯的耳畔,聽聞的是青城的風,徐徐而來,暖暖的,不用迴味便知是純純的,不含一絲世俗的纖染,出自天然,滿是天然。又仿佛蘊含著百花的香息,那香息超越了聽覺的阻礙傳入了他的鼻中,一嗅,不太濃又不太淡,恰到好處,恰足以陶醉深緬世俗的心靈。子硯的雙手,又仿佛真的觸到了清城百姓的雙手。雖有辛勤勞動烙下的老繭,卻仍是柔柔的,手心相交,清城百姓雙手手心傳遞出的真誠融熱了一顆在炎涼中偏程的心,也消融了那份天生的富貴帶來的孤寂。
“哐當”,敲門的聲音,不太重不太輕,雖隻是那麽一聲響,卻已敲醒了神遊的中的子硯,也打斷了周炔的授課。子硯和周炔都扭轉了頭將目光聚在了門上,詫異地觀望著。最先反應過來的還是子硯常說“兄弟相親,血脈相連,心意相通。”或許是真的。見闖進來的是自己的三哥毫,子硯的詫異就像被西風拂過似的一掃而光了。子硯換了副麵孔,褪卻了詫異,帶著點兒欣喜,向毫說道:“三哥,你來了,那正好,一起坐下來聽周主簿講課吧!周主簿所講的都是於你我有益的。”
“聽課,不必了,驟雨將至,綢繆未備,豈有心思安坐,你還是出來下吧,我有急事與你商議,”毫用低沉的語調緩緩地說道,一句話帶起了絲絲的愁。
“那也好,偏勞了,周主簿,既然三哥相擾,那我們今天的課就止了吧,你也早些迴去將歇吧!”子硯無耐地迴道,剛才的一場歡悅,全散了,散在毫的一句話中,那顆心怎麽也落不到安寧。
周主簿愣了愣,而後將目光移向了毫,用莫名的目光掃了毫一眼。與毫的目光相接,就如同烈火與寒冰般難相容,短暫的一觸即便分開。雖隻是那麽的一觸,卻如同一支小箭般射在了毫的心上,毫的目光立刻作出了迴避,閃過周炔望向了子硯。周炔,繼而亦慢慢地迴子硯的話:“也好,六皇子殿下,我們的課作停,屬下告退。”
迴話一畢,周炔躬身倒著退向書房外。退出書方時,周炔還不忘禮節性地向毫問了聲:“三皇子殿下安,臣下告退。”而後,周炔離開了書房。走在王府的小徑上,腳步緩緩,口裏的一聲歎息,也徐徐地唿出透著那種不甘,可他還是離去了。子硯和毫的私事,他不便旁聽,也是插不了口的。手足親家臣疏,他隻是子硯的家臣,甚至連近臣都算不上,疏不間親,留下又有什麽意義呢。懷著不甘,和著迎麵的風,周炔離開了六皇子府邸。
周炔走後,子硯行了幾步,來到毫的麵前,將毫請到了書房的上手,而後輕輕地關上房門,接著又迴到了自己剛才的位置上。書房,頓時靜了下來,沒有了宣講,也沒有了神遊,更沒有了那顆消融了天生富貴帶來的孤寂的心。隻有兩個人,同胞的兄弟,兩顆心,共浴中權力之水中的兩顆柔弱的心。
先開聲的是毫,他沒有說話,傳出的聲音是低低的隱泣。其實在周炔離開時子硯就注意到了,毫的眼神中閃爍著不安,眼角潮潮的,淚水滿積著。子硯隻是沒想到哥哥會如何輕易地墮淚,盡管他猜測到毫可能有不悅之事,但不論他怎麽算都算不出毫的淚那麽的不珍貴。子硯和毫,是皇子,是被萬民敬畏的神墨的兒子,是大英雄的子嗣,見過戰陣,見過浴血,都不曾落淚,在太平的年景裏毫卻落淚了。子硯想不通,也更加不忍心看含著淚淚花的毫。他的心底在一千次地呐喊“毫,你還是皇子嗎,你還是英雄墨的兒子嗎,你的熱血呢,你那顆跳動的心呢,為什麽是淚,為什麽,你的淚就那麽輕賤嗎”子硯別過頭去,用空曠的書房掩埋了自己。
隱泣,慢慢地淡了,隻有哽咽還殘存在空氣中。毫試著止住,試著說話,三次後他終於用哽咽的語調說出了完整的話:“子硯,也許你會輕看哥哥,可哥哥也是無路可走了,窮途而泣。我還記得丹青曆六十三年的戰亂,叛軍包圍了白水城,而父皇又領兵平叛在外,城中隻剩母後,你,我,其他的皇子和微弱的守軍以及無數的百姓。那時候,我們登臨城頭以壯軍威,麵對敵人的盔明甲亮寒戈冷戟,我沒有怕,你也沒有怕。我還記得,那年我二十,你十八。孩子的年齡,我們的臉色仍是紅撲撲的,絲毫不見蒼白,我們仍高喊著“太平將至”。那時節,我沒有哭,但見今天我落淚了。因為今天拿著長戈、長戟對著我的是離紙,是水墨圓的太子,未來的國主,我們的二哥。我不是怕,隻是手足相殘,兵刃相加,心寒呐。”
子硯被毫說的一番話帶遠了,迴到了丹青曆六十三年,他的耳畔仍迴響著嫩聲喊出的那句話“太平將至”,心頭一陣暖。瞬間卻又被那番話拉近了,“手足相殘,兵刃相加,心寒”,他不相信離紙是那樣的哥哥。子硯的心中,離紙永遠是未擁有幾分柔弱而又對弟兄十分關愛的好哥哥。可是,毫不可能欺騙他的,離紙的形象一下子碎在子硯的心中,驚的子硯無言以對,隻有用默默來表達。
“子硯,哥哥的路真的走到盡頭了嗎?哥哥逃出三皇子府時心裏還在惦念著你,我相信若是白水城中,還有人可以搭救於我的話就隻有你了。你若是不便和二哥反目,你就將我綁了送與二哥吧。死在兄弟的手中,也比死在敵人的手中好過些,至少心無所怨。”
毫接下來的這番話,狠狠地刺在了子硯的心坎上。子硯的心在滴過血後,強硬地跳動著,他的五指捏在一起,都有些發白了。突然地轉身,字硯如發狂般衝著毫喊道:“三哥,為什麽,你告訴我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二哥的人會變。”
發泄出來後,子硯的心空了,沒有了砥柱的支撐,急速的向下沉。他的身子,也像失去了重心般向後傾倒,跌坐在太師椅中。
“為什麽?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權力,虛浮的物什。人人都說皇家貴相,但他們誰又能了解到我們皇家的無奈呢,我們有榮耀的光環,可那隻是表麵的光彩,誰又能品味皇子私底下的辛酸呢。說的冠冕些,稱為皇子,說得直白些,我們就是權力冰冷之刃上的起舞者。一生下來,就要爭,爭寵,盼著有幸被立為太子。有了太子後,又要防著,怕逆上刀鋒一朝入鬼門。新主繼位,又要隱著,不敢出頭,不敢冒尖,忍著大臣,忍著兄弟,生怕一失言一失行惹罪入囹 。我們什麽時候能歇,也隻有深埋黃土後,兩耳繞清靜。上個月,父皇出巡,令離紙監國,總領一切事物。我因素來與他不和,唯恐他趁父皇出巡之際加害於我,不得不舍掉皇子的自尊往四門衛戍大將軍譚正的府上苦苦相求於他,懇請他能在父皇出巡期間安全護我周全。一番苦情,才換得譚大將軍尊首一點。卻不知怎的這消息泄入了離紙的耳中,他又受了外人的竄掇,竟誤以為我要勾結譚正謀反,先除了太子,再奪王權。因此一怒之下提點禦林軍查抄我府,要不是有人通風報信,此刻我已作了離紙的劍下之魂,真是小人栽贓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一段冗長的敘述,毫複雜的心情也參雜在其中,幾多傷懷,幾多辛酸,也都揉碎在了話語中。這段敘述,毫曾一度中斷,難掩的傷一次次暴露在青天白日夜,反複了三次後,毫結束了他的自述。
子硯聽完毫的訴說,心頭著實震驚了一下,但他仍是想到了“王子不得私會外臣”,三哥私見譚正,本是不該,觸犯了律條,論罪當罰。但此刻,二哥的劍鋒已架在了三哥的頸項之上,隻怕三哥的性命就此不保。律條也隻有晾在一條了,救三哥的命才是第一要急,恐怕二哥也聞訊得知三哥躲進了自己的府邸,再不采取行動就一切了。子硯平複了一下不忿的內心,勉強著自己溫和地說道:“三哥,你也可以放心了,我會盡力的。”
兄弟的一句熱腸話驅散了毫頭頂的陰雲,毫的心情轉好了幾分,漸漸地止住哽咽,強擠出一絲心安,略顯平靜地迴道:“那就先謝過六弟了。”
又安慰了三哥一番,子硯懷著忐忑的心情退出了書房。
心揣不安,子硯返身來到了大廳。子硯心裏念念不忘的仍是怎麽樣搭救毫,可是用什麽方法呢,不要忘了對頭可是自己的二哥——離紙。兩頭兒都是自己的兄長,都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該怎樣割舍。子硯的心裏又一下子沒有主意。煩躁,一點點將子硯困住了,他此刻才算真正體會到了什麽是無助,什麽才叫做風箱裏的老鼠。子硯,腦子也越來越亂,簡直成了一筒稠稠的漿糊,根本就散不出一絲靈光。焦急的子硯,也隻剩來迴踱步的氣力了。一圈兒,兩圈兒,三圈兒,若不是大廳的地麵上纖塵不染,恐怕自己的腳印兒都可以將自己埋葬了。不知道踱了幾圈兒,子硯又轉過身子準備踱下一圈兒,就在那轉身的瞬間,也許是那位過路的神靈肯發善心了,一道靈光透入了他的腦海中。子硯停止了腳步,對著大廳外吩咐道:“傳福安到大廳來。”
福安,是子硯的近侍。既不懶惰,又很精明。有時候隻要子硯的一句話吩咐,福安就可以將交代的事辦得妥妥當當。而且福安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話少,不該問的話從來不問,該說的話言簡意駭。因此,子硯十分器重福安,常讓它隨侍左右,就連進宮赴宴都缺不了福安的份兒。也因此福安成了王府的眾多家丁中,最了解子硯的一個,王府的家丁們曾戲稱福安是六皇子肚子裏的蛔蟲。
不一會兒工夫,福安來了。一進大廳,便給子硯打躬。子硯揮了揮手,示意福安站起身來。福安得了子硯的令後又直起身來站到子硯的一側,低聲詢問道:“主子,有什麽吩咐?”
“福安,去取我的劍來,你知道它在哪裏,”子硯淡淡地說道。
福安沒有下話,支身退出了大廳。子硯的劍在那裏,福安當然知道。如果說王府裏除了子硯外,還有第二個人知道子硯的劍放在哪裏的話,就隻有福安了。子硯的劍,存放在王府的兵事房中。
兵事房,原本隻是王府閑下來的一處屋子。子硯發現後,才命人收拾了出來,又特地置辦了幾件兵器放了進去,供自己偶一娛樂用的。因此那處屋子才改名叫了兵事房。平日裏,子硯是不舞刀弄劍的,隻是浸心於書房中鑽研各冊書籍,偶爾心血來潮時從兵器房中撿出件兵器來練練手。也因此府內並不是太多的人曉得兵事房的所在。
福安走在通向兵事房的路上,並沒有考慮子硯要自己取劍的緣由,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個奴仆,隻要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就好了,主子的意圖是不可以妄加揣測的。福安,也從不揣測子硯的意圖,就算子硯讓他去死,他也不會問個為什麽的,隻會毫不猶豫地去死,因為奴仆就是奴仆。很快地,福安來到了兵事房中。福安取出了子硯的劍,又旋風似的返向大廳。
今天的太陽,大概是從西邊升起的,要不然怪事不會一件接一件的湧來。禦街的百姓,在一天裏又經曆了第二次馬蹄聲的洗禮。盡管他們忘不了國主墨的禁令——禦街不準打馬,除邊關傳訊的號馬例外,但他們還是欣然接受了第二匹馬皮的到來。因為他們在老遠外就望見了太子的儀仗。太子,未來水墨圓的國主,做出一次出格兒的事情又有什麽不可以原諒的呢?
這一次,馬匹的數量也大得驚人,足足有百十來匹,奔過禦街時就似一陣波濤,抖動著大地。馬隊的後麵是一架步輦,上擎黃羅蓋,誰都知道那黃羅蓋下罩著的就是太子。百姓們仍是自動地閃向了禦街的兩旁,空出條道兒來的供馬隊揚鞭,隻是他們的臉上詫異越來越濃。
眨眼的時間,馬隊和黃色步輦穿過了禦街。但仍有好奇的百姓不肯離去,依舊佇立在原地,遠遠地張望著馬隊和步輦留下的煙塵,作著幾千幾萬種可能或不可能的猜測。
太子離紙,領著那隊禦林軍,穿過禦街後直奔到六皇子子硯的府門前才收住陣腳。隊形剛放穩,隊伍中便走出了一位將官施施然來到了太子的近前,重重地行了一禮,然後才迴稟道:“迴太子,三皇子躲進了六皇子府,是否要進府搜查,請殿下示意。”迴稟完後,將官閃在了一旁,靜靜地等待離紙的迴付。
步輦上的離紙,似乎並未聽到那將官的稟報,眼睛連瞟都沒瞟他一眼就投向了遠處。離紙看到了遠處的風,雖然風很輕,雖然風無形,但離紙還是看到了。離紙的眼中,風不再是柔弱的,而是化成了一隻手,強壯而有力,在他的眼前叉開了五指抓向一切有形的物體。似乎就連離紙也在那隻大手的目標範圍之內,他在抓完樹木,宮殿之後伸向了他,而且四指成鉤,一副恐怖的情景。離紙有些怕了,身子不住地向後靠,直到靠在步輦的靠背上才穩下來。誇張的是離紙的脖子,驚嚇中竟然向脖領裏縮了去。令他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個鬥敗的無賴般,絲毫沒有點兒太子的氣度。離紙的臉色,雙手,都已顯了蒼白色,尤其是他的雙手,指尖發白搭在步輦的扶手上,與金色的步輦相配,是那麽地不和諧。
將官注意到了離紙的反應,不再沉默待命,而是轉頭將嘴附在了一個侍應的耳邊私語了幾句。一刻後,侍應遞過條氈子送在將官的手裏。將官,抖開了氈子蓋在離紙的身子。
氈子的溫暖,令離紙迴複了幾分,先前的不安漸漸地消失了。離紙望向了將官,低低地說道:“鄭廉,是起風了吧,我的身上有些涼了。”
將官應了一聲。將官就是鄭廉,太子冼馬,同時亦是太子的左右手。鄭廉接著緩緩地說道:“不用擔心,我已將氈子給殿下蓋上了,相信片刻後殿下的身子就會暖和了。”
太子聽了鄭廉的迴話,點了點頭,而後又搖了搖頭,做完這矛盾的動作後才說道:“可我的身子還是很涼,你還能記起我是什麽時候落下這病根兒的嗎?”
“屬下記得,但又不太清楚了,似乎是在丹清曆五十八年吧。”鄭廉迴答道,答這句話時他的頭壓得很低,幾乎都要貼在他的胸膛上了,而且迴話的聲音也是很低,缺乏了八分跟隨著太子的意氣風發。
“是啊,是在丹清曆的五十八年,就是那年的秋天,我被父皇立為了太子。我還記得那年那時你曾經說過一句話,說那一天是你一生中最高興的日子,對吧!”離紙平靜地說著。
“是的,屬下說過,那一晚屬下還喝了一頓酒,不但醉了,而且醉得一塌糊塗,”鄭廉說這句話時,他的雙眼在不停的閃爍,眼角處都折射出了晶瑩的光,就似陽光射在水麵的模樣。
“是啊,那一晚我也醉了,我們都醉得很沉,結果醒來後就起風了,我也就落下這病根兒,”離紙說話的瞬間,眸子中帶出三分蒼涼,又似乎帶著他的心神迴到了那年。
鄭廉沒有答話,隻是將離紙身上的氈子向上拉了拉,一直拉到離紙縮著脖下麵才停手。
“為此,我還請太醫看了幾次,他們都老糊塗了,一口咬定我沒病,說隻是身子弱,叫補。”
“也有人說我這冷,不是身子骨兒涼,而是心冷。”
“不管哪裏冷,卻總是冷,什麽時節才能永遠有太陽的暖啊!”
太子一連說了三句話,三句話都是裹著些神秘,令在旁的人聽不出個前後來。
太子這三句話的含義,鄭廉卻能懂。但懂卻隻能留在心裏,藏著,掖著,不能吐白。鄭濂麵對著太子的這三句話,也唯有默默了。
離紙,發白的指尖,閃耀在空氣裏,像陣肅殺。過了會兒,離紙的四指並攏了,開始互相揉捏著,或而傳出咯咯的響聲。
“鄭廉,是不是出太陽了,我的身上多了點兒暖,”離紙柔和地說道。
順著太子的話,鄭廉的視線望向了天際。天際,躲著太陽,它避身在雲層中,它閃耀的金輝在層層烏雲的掩映下循跡了。鄭廉,沒有看到太陽,卻看到可幾片陰雲,浮著浮著,漸漸地挪向了自己這邊。
鄭廉收迴了目光,強忍著幾分痛,扮作欣喜的模樣,迴道:“是的,殿下,隻要你抬頭,都可以看到刺目的金輝了。”
離紙,大概是身子真的暖了些,也許是近幾年的雋養,早些年的病根兒弱了,他伸出依舊略帶蒼白的雙手將附在身子上的氈子向下褪了褪。
“那好,那你就去做吧!”離紙望向鄭廉說出了鄭廉期待已久的話。
鄭廉,等待了許久,終於等到了離紙的首肯。那一刻,他抬起了頭,再次用雙眼望向了天邊。他犀利的眼神穿透了掩著金日的層層陰雲,靠向了噴霧的紅日,收集著那刺目的金輝
。
鄭廉帶了一隊禦林軍踏進了六皇子府。對於他們的到來,府裏的家丁並沒有表現出常人的那種惶恐,家丁們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隻是拉長了目光,注視著鄭廉和那對禦林軍。沒有人向裏通稟,也沒有人站出來阻攔他們。他們也有詫異,卻不太強,似乎是已經習慣了。鄭廉和那隊禦林軍,似入無人之境,輕鬆地來到了皇子的大廳。
大廳上,福安侍立在側,子硯正在大廳的中央舞劍呢。寶劍,收在了子硯的手中,就如同一條白練,舞動時處處都透著股飄逸。又似乎是一支朱筆,在揮灑著胸中的感慨。劍,隨意動。意,隨劍起。隻舞得大廳上騰起了一陣微風。
大廳外,鄭廉揮手止住了禦林軍前進的步子,示意他們都留在大廳外待命,而他自己卻支身進了大廳。大廳裏,子硯見到了進來的鄭廉,但手中的劍卻未停下來,仍是隨著自己的心神在舞動著。鄭廉,也沒有急於向子硯解釋自己進來的意圖,反倒如閑人般立定了身子欣賞起子硯的劍術來。而侍立在側的福安,卻注意到了鄭廉的到來。正用種疑惑的目光打量著他。就這樣,三個人,三種神態流轉於大廳內,轉過七萬八千四百六十三圈後都沒有交叉在一起。子硯的劍,抖然間轉了方向,變作直刺指向鄭廉。劍尖的冷寒喚醒了鄭廉的心神,眼看著劍尖將至眉心,他慌忙向後退了幾步。子硯的劍,刺了一向鄭廉後仍未有停下來的趨勢,又作一掃掃向了鄭廉。這下,鄭廉更慌了,都來不急考慮就騰騰騰幾步退出了大廳。而後,子硯的身子向前近了幾步,來到大廳的口處,舞圓了手中的劍,擺出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態勢。
鄭廉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