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鍾後保險公司的人到了,了解完了情況後立刻調來一輛起重機,把我們的車吊起來拖迴去修。到這會兒,我們這個小小事故的現場已經聚滿了消防車、警車、保險公司的吊車,有警察、工程師、消防隊隊員、保險公司救援人員等一大群人。這時瘦高的工程師走到我麵前說:“聽說你們是來自中國的記者,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可德國的經濟卻在持續滑坡,什麽原因?眼前就是最生動的例子。德國納稅人就養了這麽一幫效率低下的公務人員,真讓人生氣。希望你原諒。”我趕緊向他致謝並解釋,大家都是在幫助我們,隻是方式不同,千萬不要弄得不愉快。最後兩名警官走到我麵前,正式通知我處理意見。警察說,那個工程師是一番好意,但他的方式不符合法定程序。如果在他的幫助過程中車輛發生了更大的損失,保險公司將不負責賠償。“現在我通知你:這輛車買了保險,拖車費、維修費都在保險範圍內。這輛車在維修期間,保險公司將為你們提供一輛同樣的旅行車,讓你們免費使用七天。希望這個小插曲不要影響你們的心情,祝你們在德國一切順利。”最後那名警官還向我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請求,他說,他注意到我們是記者,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拍成了新聞,最好不要在德國播出,因為他下車時比較匆忙,忘記戴帽子了,播出後會影響德國警察的形象,納稅人會不滿意的。我向他保證不會並再次向警察和消防隊隊員表示了感謝。半小時後我們拿到了一輛嶄新的歐寶旅行車。
一個很小的事故引來了這麽多相關工作人員和市民,他們之間為了幫助我們竟然還發生了爭吵。我很感謝他們每一個人,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減小我們的損失。德國人的熱情、禮貌和嚴格按製度辦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第三十七章 熟悉的陌生人
德國離我們有萬裏之遙,不過,這個國度裏有著眾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地方,也有著眾多被我們掛在嘴邊念念不忘的大師、名人。
1、波恩&貝多芬
離開多特蒙德後,我們到了曾在中學歷史書上熟悉的城市—波恩,曾經的聯邦德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首都。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居就在這裏,這也是我嚮往的地方。
按照行程的安排,我們首先要訪問德國之聲電視台。下午兩點半我們如約而至。德國之聲國際部主任蒂曼女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大門口,我就驚訝於德國之聲總部大樓的氣派。德國同行告訴我們,這棟大樓是目前德國造價最昂貴的大樓之一,原本是為聯邦德國的首都波恩建的議會辦公樓,沒想到大樓剛建好就迎來了德國統一,首都從波恩遷到了柏林,後來德國政府就把它作為了德國之聲的總部大樓。德國同行介紹說,這棟大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全透明。外牆是透明的,辦公室是全玻璃透明的,就連電梯也是透明的。走進這座大樓,每一間辦公室裏的情景都盡收眼底,一覽無餘,唯一不透明的屋子恐怕隻有洗手間了。我的一個同事問,那辦公室裏豈不是一點兒隱私也沒有了?一個長相英俊且有一個中國名字的德國同行馮海音對我們說,這棟大樓造價昂貴,都是用納稅人的錢蓋的,所以設計的時候就是要讓每一個議員的工作都能讓納稅人看到,保證他們每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是透明的。我們也沒有想到會搬到這裏來辦公,讓我們的工作也變得這樣透明。說罷他就慡朗地笑了。看來,德國人的政治透明化都滲透到了建築領域。值得一說的是,德國之聲是政府投資的媒體,但是德國之聲從來不聽命於政府,政府也從不以老闆自居,德國之聲要求每一個記者對一切來自政府的言論和政策首先要持懷疑態度。
在我的想像中,聯邦德國的首都無論如何也應該是一座標準的國際化大都市,高樓林立、霓虹閃爍、車水馬龍,來到波恩時才發現,它原來是一座隻有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市”,用德國人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國際小村落”。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發達國家會把首都選在這樣一個鄉土氣息濃厚的城市。然而這正深刻地反映出二戰結束之後德國人的心態。他們把首都放在這樣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偏僻小城,就是要徹底改變全世界對德國在歷史上那種強悍好戰的印象。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在介紹波恩的時候這樣寫道:波恩,這座萊茵河畔花園式的城市享有了半個世紀的首都的榮耀,一夜之間又把首都還給了柏林,那份失落至今還在波恩人心裏隱隱作痛。可是當我和一些德國人談到這個話題時,他們的迴答並不完全相同。一部分德國人覺得首都就應當在柏林,這就是德國歷史的原貌,還於舊都,無可厚非;而另外有很多德國人認為首都定在柏林不利於德國的國際形象,因為柏林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註定將永遠和那場戰爭聯繫在一起。冰冷的政治、痛苦的歷史給柏林這座城市積澱了太多德國人不堪迴首的記憶,德國人更希望給全世界的印象是像波恩那樣的親切、寧靜、平和。今天,大多數德國人更願意把幸福和未來寄希望於一個統一的歐洲,而不是重現一個強大的德意誌。這些所見所聞和歷史上德國總理在波蘭出乎全世界意料的一跪聯繫在一起。在今天,世界上並非每一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勇氣和理智去麵對自己的歷史,從這一點說,德意誌這個民族特別值得我們尊敬。
黃昏時分,我們終於可以去拜訪貝多芬的故居了,頗費了一番周折,我們才找到了這個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的出生地。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偉人故居竟然和周圍的建築完全融為了一體,除了牆上一個不大的貝多芬頭像和一塊特殊的門牌,再無更多標記。更讓我遺憾的是,當我們趕到時參觀時間已經結束,隻見到了一個七十多歲的看門老人。我沒有奢望嚴謹的德國人能為我們通融,我隻提出和這個白鬍子老人在門口照一張相,以示我們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敬意。就在我們轉身告辭的一瞬間,老人突然對我說:“來這裏參觀的遊客中國人最多,因為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老人的話在我腦海裏轉了很久。的確,中國和德國的人民應該多親近一些才好。
2、馬克思的故鄉
特裏爾是德國西部靠近盧森堡邊境的一座小城,坐落在萊茵河支流摩澤爾河的北岸,青山綠水環抱,風景如畫。之所以要來到這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裏曾走出了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甚至是世界歷史進程的思想啟蒙者—馬克思。
其實,特裏爾城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於公元四十年,非常難得地保存了古羅馬時代的遺蹟,最著名的就是一進特裏爾城遠遠就可望見的雄偉的黑城門。這座如今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羅馬建築甚至躲過了二戰的浩劫,至今仍屹立在摩澤爾河畔。
從黑城門我們步行前往馬克思的故居,走了一段很長的青石路。我看過一篇文章有這樣的描述:馬克思當年就是走在這青石路上,思索著人類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罪惡的根源。其實馬克思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出生在特裏爾,隻居住到了一八三五年他十七歲高中畢業。作為一個高中學生的馬克思未必就已經開始了他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深刻思考。
</br>
一個很小的事故引來了這麽多相關工作人員和市民,他們之間為了幫助我們竟然還發生了爭吵。我很感謝他們每一個人,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減小我們的損失。德國人的熱情、禮貌和嚴格按製度辦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第三十七章 熟悉的陌生人
德國離我們有萬裏之遙,不過,這個國度裏有著眾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地方,也有著眾多被我們掛在嘴邊念念不忘的大師、名人。
1、波恩&貝多芬
離開多特蒙德後,我們到了曾在中學歷史書上熟悉的城市—波恩,曾經的聯邦德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首都。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故居就在這裏,這也是我嚮往的地方。
按照行程的安排,我們首先要訪問德國之聲電視台。下午兩點半我們如約而至。德國之聲國際部主任蒂曼女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大門口,我就驚訝於德國之聲總部大樓的氣派。德國同行告訴我們,這棟大樓是目前德國造價最昂貴的大樓之一,原本是為聯邦德國的首都波恩建的議會辦公樓,沒想到大樓剛建好就迎來了德國統一,首都從波恩遷到了柏林,後來德國政府就把它作為了德國之聲的總部大樓。德國同行介紹說,這棟大樓最大的特點就是全透明。外牆是透明的,辦公室是全玻璃透明的,就連電梯也是透明的。走進這座大樓,每一間辦公室裏的情景都盡收眼底,一覽無餘,唯一不透明的屋子恐怕隻有洗手間了。我的一個同事問,那辦公室裏豈不是一點兒隱私也沒有了?一個長相英俊且有一個中國名字的德國同行馮海音對我們說,這棟大樓造價昂貴,都是用納稅人的錢蓋的,所以設計的時候就是要讓每一個議員的工作都能讓納稅人看到,保證他們每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都是透明的。我們也沒有想到會搬到這裏來辦公,讓我們的工作也變得這樣透明。說罷他就慡朗地笑了。看來,德國人的政治透明化都滲透到了建築領域。值得一說的是,德國之聲是政府投資的媒體,但是德國之聲從來不聽命於政府,政府也從不以老闆自居,德國之聲要求每一個記者對一切來自政府的言論和政策首先要持懷疑態度。
在我的想像中,聯邦德國的首都無論如何也應該是一座標準的國際化大都市,高樓林立、霓虹閃爍、車水馬龍,來到波恩時才發現,它原來是一座隻有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市”,用德國人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國際小村落”。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發達國家會把首都選在這樣一個鄉土氣息濃厚的城市。然而這正深刻地反映出二戰結束之後德國人的心態。他們把首都放在這樣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偏僻小城,就是要徹底改變全世界對德國在歷史上那種強悍好戰的印象。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在介紹波恩的時候這樣寫道:波恩,這座萊茵河畔花園式的城市享有了半個世紀的首都的榮耀,一夜之間又把首都還給了柏林,那份失落至今還在波恩人心裏隱隱作痛。可是當我和一些德國人談到這個話題時,他們的迴答並不完全相同。一部分德國人覺得首都就應當在柏林,這就是德國歷史的原貌,還於舊都,無可厚非;而另外有很多德國人認為首都定在柏林不利於德國的國際形象,因為柏林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註定將永遠和那場戰爭聯繫在一起。冰冷的政治、痛苦的歷史給柏林這座城市積澱了太多德國人不堪迴首的記憶,德國人更希望給全世界的印象是像波恩那樣的親切、寧靜、平和。今天,大多數德國人更願意把幸福和未來寄希望於一個統一的歐洲,而不是重現一個強大的德意誌。這些所見所聞和歷史上德國總理在波蘭出乎全世界意料的一跪聯繫在一起。在今天,世界上並非每一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勇氣和理智去麵對自己的歷史,從這一點說,德意誌這個民族特別值得我們尊敬。
黃昏時分,我們終於可以去拜訪貝多芬的故居了,頗費了一番周折,我們才找到了這個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的出生地。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偉人故居竟然和周圍的建築完全融為了一體,除了牆上一個不大的貝多芬頭像和一塊特殊的門牌,再無更多標記。更讓我遺憾的是,當我們趕到時參觀時間已經結束,隻見到了一個七十多歲的看門老人。我沒有奢望嚴謹的德國人能為我們通融,我隻提出和這個白鬍子老人在門口照一張相,以示我們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敬意。就在我們轉身告辭的一瞬間,老人突然對我說:“來這裏參觀的遊客中國人最多,因為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老人的話在我腦海裏轉了很久。的確,中國和德國的人民應該多親近一些才好。
2、馬克思的故鄉
特裏爾是德國西部靠近盧森堡邊境的一座小城,坐落在萊茵河支流摩澤爾河的北岸,青山綠水環抱,風景如畫。之所以要來到這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裏曾走出了一個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甚至是世界歷史進程的思想啟蒙者—馬克思。
其實,特裏爾城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於公元四十年,非常難得地保存了古羅馬時代的遺蹟,最著名的就是一進特裏爾城遠遠就可望見的雄偉的黑城門。這座如今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羅馬建築甚至躲過了二戰的浩劫,至今仍屹立在摩澤爾河畔。
從黑城門我們步行前往馬克思的故居,走了一段很長的青石路。我看過一篇文章有這樣的描述:馬克思當年就是走在這青石路上,思索著人類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罪惡的根源。其實馬克思一八一八年五月五日出生在特裏爾,隻居住到了一八三五年他十七歲高中畢業。作為一個高中學生的馬克思未必就已經開始了他對資本主義製度的深刻思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