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作者:[日]太宰治


    【內容簡介】


    沒落的貴族,夕陽般的生活。舊道德的毀滅,是否有新道德的產生?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姐姐,平靜而憂鬱的生活,生與死的問題。


    和子和她的母親。日本最後一個貴婦人。“我們離開東京西片町的家來到這伊豆的中國式的山莊裏住下,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的12月初。父親死後,我家的生活全靠和田舅父的關照,他已是母親的唯一親人了。戰爭結束,世道變了。……”


    這個貴族之家,已經開始沒落。戰爭開始的時候,弟弟直治被征去,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一天,他突然迴來了。他除了吸毒以外,別無他法,過著頹廢的生活。而和子卻在尋找自己的新生活,為此開始奮鬥。她並不沉溺於悲哀,“生在貴族家庭,我們究竟有罪沒有?總之,隻要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我們就永遠象猶大一樣,一生都在不安、羞愧和罪孽中度過。為此,我感到實在難以生存下去。”


    ……


    ……


    沒有《斜陽》就沒有斜陽族,可以不讀村上春樹,卻不能不讀太宰治。


    【編輯推薦】


    日本無賴派大師太宰治,毀滅美學一代宗師!


    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創作,五次殉情自殺,最終情死。


    備受歡迎的太宰治極致精裝典藏本


    數十幅太宰照片以及手稿


    珍貴資料首次披露


    ◎永遠的太宰治,


    ◎他剖析自己,剖析自己永無可解的孤獨,憂鬱與絕望,


    ◎喚起我們內心深處一種深深的戰慄和鄉愁般的情愫,


    ◎讓我們管窺到人性的淵藪。


    【作者簡介】


    太宰治(1909年6月19日 -1948年6月13日)日本小說家、作家。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長篇代表作品如《晚年》《斜陽》《人間失格》等等,都是對自我生活的寫照,主題也頗多重和,大多一個落魄主人公的毀滅之路,職業也往往是作家或者畫家,連自殺的地點時間原由也與往往他親身經歷重疊,也被稱之為“私小說”。1948年6月13日深夜與崇拜他的女讀者山崎富榮跳玉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序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中國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多年來,他的一些代表作,漸次被幾家出版社譯介過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兩年前,重慶出版社打算組織一套太宰治作品係列,策劃人遊曉青女士要我擔任主編,我一時犯起了躊躇。我對太宰治太缺乏研究了,盡管我很喜歡他的《斜陽》等名作,但總覺得有些隔膜。不過我想,所謂主編,其架勢可舍“大”求“小”,其工作可棄“繁”就“簡”,不必事無巨細,一律包辦代替。這樣一想,也就勉為其難了。


    言歸正傳。


    太宰治(1909—1948),日本無賴派(或新戲作派)代表作家。本名津島修治,生於青森縣北津輕郡金木村大地主家庭。父親源右衛門是貴族院議員和眾議院議員,當地名士,被稱唿為金木老爺。太宰治是父母的第六個兒子,兄弟姐妹十一人,他最小。父親經常忙於事業,母親病弱,太宰治從小是在叔母和保姆的照料下成長的。1927年,太宰治在弘前高中讀書,聽到自己崇仰的天才作家芥川龍之介自殺的消息,精神受到極大衝擊。1930年,入東京帝國大學法文科,不久中退。投入左翼運動,後“轉向”。1930年,於銀座的“好萊塢”邂逅某畫家情婦田邊渥美,二人到鎌倉海濱情死,田邊殞命,太宰存活。小說《葉》、《小醜之花》、《猿麵冠者》和《奔跑吧,梅勒斯》等,都有“入水自殺”的情節描寫。太宰後來師事著名作家佐藤春夫、井伏鱒二,因自幼經受北國海疆粗獷荒瀚的自然風土的薰陶和沒落貴族斜陽晚照家風的影響,養成了奇詭多變、放蕩不羈、時而驕矜、時而自卑的性格。其三十九年短暫的一生,偕同女人五次自殺,四次情死未遂,最後同山崎富容於玉川上水投水身亡。說來湊巧,兩人投水一周後的六月十九日,正值太宰治三十九歲生日。這天一早,遺體被打撈上岸,遵照他生前的遺願,葬於東京三鷹黃檗宗禪林寺,坐落於明治文豪森鷗外墓正對麵。翌年這一天,舉辦周年祭紀念活動,從此定名為“櫻桃忌”。每年六月十九日,仰慕作家盛名的文學青年,雲集禪林寺或玉川上水,緬懷悲悼,風光常存。


    縱觀太宰文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前期(1909—1929):青年時代的太宰治,遊戲人生,數度自殺,思想支離破碎,精神極不安寧,可稱為“叛逆和反抗”的時代。這期間的作品以《晚年》作品集為首,還有《逆行》、《小醜之花》、《玩具》、《猴島》等,內容多屬於描寫個人生活的私小說範疇。


    中期(1930—1945):太宰同石原(津島)美智子結婚後,在親友的安撫下,不安的靈魂漸趨穩定,立誌做一名“市井的小說家”。這個時期的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多彩,文字細膩,佳作倍出。舉其要者有《富嶽百景》、《奔跑吧,梅勒斯》、《女生徒》、《故鄉》和《潘多拉的盒子》等。這一係列作品內容多觸及嚴肅的社會問題,格調明朗而不沉鬱,行文輕捷而不浮華,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後期(1946—1948),戰後三年,戰爭的創傷再度引起作家精神的不安定,這是太宰文學走向成熟和個體毀滅的悲壯時期。作為作家,三十九歲,正是創作思想漸趨穩固、成就一代文名的大好年代。不料這顆文壇明星,留下《維庸之妻》、《櫻桃》、《斜陽》和《人間失格》等作品後,猝然隕落。連載中的《good-bye》,即刻斷弦,遂成絕響。


    日本太宰文學研究家、中央大學教授渡部芳郎將太宰治譽為“心靈的王者”,他認為太宰治作為一名作家的基本人格類型,屬於“贈你一朵蒲公英的”心中懷有幸福感的人(《葉櫻與魔笛》),向過路人(讀者)獻上一支美妙音曲的街頭音樂家(《鷗》、《想起善藏》)。太宰文學所具有的善性,來自作家“原罪的自覺”,所謂“罪多者,其愛亦深”。


    太宰治曾經對弟子們談及自己的文學理想,他說:


    芭蕉(江戶前期俳諧作家——筆者),閑寂、簡素,喜愛纖細的餘情,最後達到“輕妙”之境地。新的藝術進取的方向即為輕妙。好比劍道,氣力頓時集中於手腕。那種感覺啊,苦惱下沉,心地澄明。……若論音樂,好似莫紮特。(桂英澄《箱根的太宰治》)


    太宰治輕妙而明朗的作品中,從文學形象的角度分析,同時又脫不出前期難解、後期頹廢的反俗的情調。


    小說《維庸之妻》,暗喻“放蕩男人的妻子”。其依託對象為15世紀法國抒情詩人弗朗索瓦·維庸(franedil;ois villon1431—約1463)。此人在巴黎大學求學期間,頻頻交往妓女、流氓,1455年在一次社會騷亂中殺死司祭,逃往巴黎郊外,參加盜竊集團,獲罪入獄,後獲赦。1462年,因再次犯強盜殺人罪,被宣告施以絞刑,後減為10年期流放,不久便杳無消息。2009年,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第三十三屆世界電影節上,由根岸吉太郎導演、鬆高子和淺野忠信主演的同名電影《維庸之妻》榮獲最佳導演獎。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斜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太宰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太宰治並收藏斜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