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沒想到,我們姐妹進府十多年,到頭來還要看一個丫頭片子的臉色。”說話的三姨娘一甩手上的繡帕,轉頭掐腰,對著身後的二姨娘、四姨娘並六姨娘說:“我跟姐姐妹妹們可不一樣,我這輩子算是沒指望了,好歹二姐姐和四妹妹你們還生養過,論以後比我有盼頭的多,難道你們也忍得下這口氣,任由含芳閣那個妖精作踐?”
自從含芳閣的七姨娘被確診懷孕之後,其他幾個姨娘就約好了結伴上門慶賀,誰知道她們連含芳閣的門都沒進去,就被裏麵那位派了個嬤嬤給打發了,說什麽侯爺發話讓七姨娘好好休養,不方便見客,其實可不就是防著她們又不把她們放在眼裏嘛。三姨娘是個暴躁脾氣,一轉頭就罵開了。
二姨娘能夠養出喬玉斕這樣的女兒,可見自己本身就是個木訥、不愛管閑事的人,她恨不得沒聽見三姨娘的話,推脫了句院子裏還有事就趕緊走了。
四姨娘也不知道在想什麽,從剛才就一直不說話,隻譏諷地看了三姨娘一眼,自顧自走了。
剩下的六姨娘是個小透明,三姨娘對著她說什麽都覺得沒意思,見六姨娘怯怯地看著她,三姨娘沒好氣地說:“算了算了,你要走就走吧。”
待六姨娘也走遠了,三姨娘才冷笑一聲,她身邊的大丫鬟芍藥為她披上披風,小聲說:“姨娘心裏不痛快,也該迴了院子再發火,何必在其他幾位姨娘麵前如此呢。”
三姨娘那好看的丹鳳眼一挑:“你懂什麽,我就是要說給他們聽,且等著看吧,我就不信四狐狸忍得下這口氣。”
可惜三姨娘所期待的好戲並沒有發生,正相反,四姨娘從那以後隔三差五就去含芳閣拜訪,走的次數多了,七姨娘也不好次次都攔著她,加之四姨娘有心討好,等到七姨娘肚子裏的孩子七個月大時,四姨娘幾乎已經成了七姨娘在後院裏最貼心的人。
再說主院裏,陳熙芸正在給喬珩收拾東西,她娘家嫂子秦氏前兩天傳來話,說陳老婦人換季時染了病,總也不見好轉,反而惡化成臥床不起了,老人家在病中就特別需要人陪,這段時間心心念念想要見見外孫。秦氏於是就派人傳話來,想接喬珩去陳家小住。
陳熙芸自然不可能不答應,她記掛娘親,打算明天和喬珩一起迴娘家,隻可惜侯府這邊正要給喬玉斕想看人家,陳熙芸身為主母脫不開身,隻好把喬珩留在陳家小住,她自己則當天就得迴來。
第二日一大早,陳熙芸就帶著喬珩做馬車去了陳家。陳家也是官宦人家,其府邸所在離永定侯府並不遠,馬車走了半個時辰就到了。門口早就有奴仆等著,一見侯府的馬車到了,恭恭敬敬請了陳熙芸和喬珩進府,待穿過前院,陳熙芸早早就看見秦氏等在二門口。
“嫂子怎麽在這兒等著了,和該是我們去見你才對。”
“我心急想早點見到珩哥兒嘛。”秦氏拉著陳熙芸的手,將他們帶進後院,邊走邊說:“你們來了可就好了,老太太看見珩哥兒,指不定多開心呢,孫禦醫說了,老人家隻要心裏舒暢了,病自然好得快,隻要珩哥兒一來,保管比什麽靈丹妙藥都管用。”
陳熙芸便問:“娘親今天身子怎麽樣?”
“知道你們今天過來,娘早上多用了半碗粥,看著精神比前幾天好多了,雖然身上還發著熱,但她自己倒是想要起來走走了,我們也不敢叫她吹風,在屋子點了爐子,小心伺候著她活動了活動。”
喬珩歪著腦袋,長長的睫毛一眨:“舅母,等會兒我給外祖母念三字經聽,我娘一頭疼隻要我給她念三字經,她就好了。”
秦氏對喬珩稀罕的不得了,她自己生了兩個小子,家裏還有一個庶子,但都及不上喬珩長得粉雕玉琢,還聰明伶俐,當即把喬珩攬到自己身邊,笑著說:“外祖母見到我們珩哥兒病就好了一半了,再聽你的三字經,肯定馬上就能好起來。”
陳熙芸心裏頗為自豪,但嘴上還是要對喬珩交代:“你外祖母還生著病,你不得胡亂鬧她,可不能在外祖母要休息的時候念三字經,還有,住在舅舅家要聽舅舅和舅母的話,好好和兩個哥哥相處,不許耍脾氣不許欺負人,知道了嗎?”
喬珩點點頭,保證道:“我一定乖乖的,不給娘惹禍。”那小模樣看得秦氏恨不得把他扣下當自己兒子得了。
說話間已經到了陳老夫人的禧榮堂,早就有丫鬟打門簾請幾位進去,陳熙芸一進去,就看見她娘半靠在坐榻上,正眼巴巴地看著門口。
母女兩一見麵就親熱的不得了,陳熙芸挨著陳老夫人坐下,看模樣還有幾分未出閣時撒嬌的樣子。陳老夫人一拍陳熙芸的手背,怪道:“你個沒良心的丫頭,都多久不來見我了,連帶著珩哥兒也不得來,非要見我病了才肯進這門,你是要傷了誰的心。”
陳熙芸趕緊討饒,委屈道:“娘這可就錯怪我了,我倒是願意天天迴來,可誰讓侯府事多,我不得脫身嘛,再說了我現在不就帶著珩哥兒看您來了,您放心,這次我就把珩哥兒留下,讓他來鬧您,等鬧得您都嫌棄他了,再把他接迴家。”
喬珩一聽,趕緊脫了鞋爬到坐榻上,用小拳頭給陳老夫人敲肩膀:“娘說謊,外祖母才舍不得嫌棄我呢。”
陳老夫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把喬珩摟進懷裏,跟個寶貝似得疼的不得了。說話間秦氏所出的兩個兒子陳欽禮和陳欽學就已經從外麵衝進來了,這兩個雖然生在書香門第,但是卻委實是兩隻皮猴子,陳欽禮還好一點,他比喬珩大五歲,九歲的男孩子已經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而今年才六歲的陳欽學簡直就是個混世魔王,家裏麵的丫鬟小廝都快被他捉弄了一圈了。
陳欽學一衝進來,就抱著小暖爐不撒手,嘴上給屋裏幾個大人請著安,腿上飛快地朝喬珩走過來,大聲道:“珩哥兒也來了,這下好了,我們比賽打陀螺,我哥他每次都欺負我,以後咱們不帶著他玩了。”
陳欽學把手烘暖和了,一把捏住喬珩的臉,嬉笑道:“可把你盼來了,改天哥哥帶你爬樹去。”
秦氏拎住陳欽學的衣領,把他拉迴來:“你說什麽昏話,還爬樹,你自己不許胡鬧,更不許帶著珩哥兒胡鬧,不然我叫你爹教訓你。”
陳欽學掙紮著從秦氏手下竄出來,躲到陳老夫人身邊,對著他娘抱怨道:“娘你就知道告訴爹,被爹知道他要打我手心,您不心疼啊。”
“該,就應該好好管管你。”後進來的陳欽禮給家裏幾位長輩作揖請安,一個刀子眼扔給陳欽學,怒道:“你打壞我硯台我還沒跟你算賬呢,今天又敢在先生麵前出言不遜,我看你就是皮癢,等會兒我就在爹爹麵前告你一狀,看你知不知道錯。”
陳欽學不服軟,扯著陳老夫人的袖子撒嬌道:“祖母,大哥就是因為我弄壞了他一個破硯台,所以懷恨在心,故意要教訓我,還有今天真的是先生錯了,大哥你不能因為先生一生氣,罰了我們全部的人,就找爹爹告狀吧。”
喬珩好奇地冒出頭,問陳欽學道:“你先生怎麽錯了?”
陳欽學理直氣壯:“是先生自己說的,每日寫十張大字,我寫了呀,不多不少正好十張,誰知道先生還要罵我不思進學,還罰我重寫,我一不高興,就頂了他兩句,你說,這是不是先生錯了。”
“哼!”陳欽禮冷哼:“你還好意思說,就你那鬼畫符的十張字,先生讓你重寫都罰輕了,應該叫你寫一百張才對。”
陳欽學還是不服氣,詭辯道:“那是先生沒說明白,他隻說寫十張字,又沒規定要怎麽寫,我已經交了功課,所以我沒錯。”
喬珩扶額,他想要攔著陳欽學說話的,可攔不住陳欽學性子急,一句話說得像連珠炮一樣,一轉眼就說完了,喬珩看了一眼從窗戶外閃過的人影,不出所料地看見了打著簾子從外麵進來的大舅舅陳濟安。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喬珩的大舅舅陳濟安的話,那一定是人生贏家。這位陳濟安大人,有才有出身,喬珩出生時他已經是正三品的中書侍郎,在這個位子上奮鬥了四年,眼看著這一任的中書令年紀愈加老邁,就等著中書令一告老還鄉,說不定陳濟安陳大人就有希望再進一步。如果真的能再進一步的話,聯係到陳濟安才剛剛過而立之年,那他很可能就是盛朝曆史上最年輕的中書令了。
喬珩的思維隨著陳濟安跨進來的腳步開始發散,他知道本朝采用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的官職製度,權利的核心集中在皇帝和三省長官手裏,三省中,門下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尚書省下設六部二十四司,地方各級行政事務都由尚書省匯總上報;而中書省不但是參與政務最密切的一個機構,還有職能上達天聽,尊皇帝意撰寫聖旨。
如果簡單點理解,尚書省是信息匯總上報的部門,而由尚書省上報的政務中,有關禮法的,交由皇帝與門下省商討,最後結果轉至中書省擬旨,跟禮法沒關係的政務,則由皇帝與中書省商討,結果還是轉至中書省擬旨。
這麽一看,中書省的權利是三省中最大的,甚至很多時候能夠左右皇帝的意見。前朝時,尚書省幾乎淪落為中書省的附庸,甚至到了前朝末年,尚書省幹脆被棄置。
按正常的思維,陳濟安一入官場就做了六品中書舍人,隻要他在中書省好好混,混到中書令的位子上,那朝堂之上他就是頭一份了。但是陳濟安這個人怪就怪在他不按尋常路走,而這也是喬珩最敬重陳濟安的地方。
身為中書省中的一員的陳濟安,他竟然主張的是削減中書省權利,重整尚書省及門下省之職能。
沒有一個帝王會希望中央的大部分權利都集中在一個機構手上,對於乾元帝來說,他要的不是一個位高權重,甚至能脅迫帝王低頭的中書令,而是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卻又互相牽製的三省並製。
於是當陳濟安還是個跟在皇帝身邊伺候擬旨的小小中書舍人時,他就已經入了乾元帝的眼,所以陳濟安才能夠一路高升,甚至可能很快就要成為本朝最年輕的中書令了。而他迴報給乾元帝的,自然是現在門下省重新崛起,尚書省大力擴張,中書省權利內縮但大大提高其提出政見質量的平衡局麵。
自從含芳閣的七姨娘被確診懷孕之後,其他幾個姨娘就約好了結伴上門慶賀,誰知道她們連含芳閣的門都沒進去,就被裏麵那位派了個嬤嬤給打發了,說什麽侯爺發話讓七姨娘好好休養,不方便見客,其實可不就是防著她們又不把她們放在眼裏嘛。三姨娘是個暴躁脾氣,一轉頭就罵開了。
二姨娘能夠養出喬玉斕這樣的女兒,可見自己本身就是個木訥、不愛管閑事的人,她恨不得沒聽見三姨娘的話,推脫了句院子裏還有事就趕緊走了。
四姨娘也不知道在想什麽,從剛才就一直不說話,隻譏諷地看了三姨娘一眼,自顧自走了。
剩下的六姨娘是個小透明,三姨娘對著她說什麽都覺得沒意思,見六姨娘怯怯地看著她,三姨娘沒好氣地說:“算了算了,你要走就走吧。”
待六姨娘也走遠了,三姨娘才冷笑一聲,她身邊的大丫鬟芍藥為她披上披風,小聲說:“姨娘心裏不痛快,也該迴了院子再發火,何必在其他幾位姨娘麵前如此呢。”
三姨娘那好看的丹鳳眼一挑:“你懂什麽,我就是要說給他們聽,且等著看吧,我就不信四狐狸忍得下這口氣。”
可惜三姨娘所期待的好戲並沒有發生,正相反,四姨娘從那以後隔三差五就去含芳閣拜訪,走的次數多了,七姨娘也不好次次都攔著她,加之四姨娘有心討好,等到七姨娘肚子裏的孩子七個月大時,四姨娘幾乎已經成了七姨娘在後院裏最貼心的人。
再說主院裏,陳熙芸正在給喬珩收拾東西,她娘家嫂子秦氏前兩天傳來話,說陳老婦人換季時染了病,總也不見好轉,反而惡化成臥床不起了,老人家在病中就特別需要人陪,這段時間心心念念想要見見外孫。秦氏於是就派人傳話來,想接喬珩去陳家小住。
陳熙芸自然不可能不答應,她記掛娘親,打算明天和喬珩一起迴娘家,隻可惜侯府這邊正要給喬玉斕想看人家,陳熙芸身為主母脫不開身,隻好把喬珩留在陳家小住,她自己則當天就得迴來。
第二日一大早,陳熙芸就帶著喬珩做馬車去了陳家。陳家也是官宦人家,其府邸所在離永定侯府並不遠,馬車走了半個時辰就到了。門口早就有奴仆等著,一見侯府的馬車到了,恭恭敬敬請了陳熙芸和喬珩進府,待穿過前院,陳熙芸早早就看見秦氏等在二門口。
“嫂子怎麽在這兒等著了,和該是我們去見你才對。”
“我心急想早點見到珩哥兒嘛。”秦氏拉著陳熙芸的手,將他們帶進後院,邊走邊說:“你們來了可就好了,老太太看見珩哥兒,指不定多開心呢,孫禦醫說了,老人家隻要心裏舒暢了,病自然好得快,隻要珩哥兒一來,保管比什麽靈丹妙藥都管用。”
陳熙芸便問:“娘親今天身子怎麽樣?”
“知道你們今天過來,娘早上多用了半碗粥,看著精神比前幾天好多了,雖然身上還發著熱,但她自己倒是想要起來走走了,我們也不敢叫她吹風,在屋子點了爐子,小心伺候著她活動了活動。”
喬珩歪著腦袋,長長的睫毛一眨:“舅母,等會兒我給外祖母念三字經聽,我娘一頭疼隻要我給她念三字經,她就好了。”
秦氏對喬珩稀罕的不得了,她自己生了兩個小子,家裏還有一個庶子,但都及不上喬珩長得粉雕玉琢,還聰明伶俐,當即把喬珩攬到自己身邊,笑著說:“外祖母見到我們珩哥兒病就好了一半了,再聽你的三字經,肯定馬上就能好起來。”
陳熙芸心裏頗為自豪,但嘴上還是要對喬珩交代:“你外祖母還生著病,你不得胡亂鬧她,可不能在外祖母要休息的時候念三字經,還有,住在舅舅家要聽舅舅和舅母的話,好好和兩個哥哥相處,不許耍脾氣不許欺負人,知道了嗎?”
喬珩點點頭,保證道:“我一定乖乖的,不給娘惹禍。”那小模樣看得秦氏恨不得把他扣下當自己兒子得了。
說話間已經到了陳老夫人的禧榮堂,早就有丫鬟打門簾請幾位進去,陳熙芸一進去,就看見她娘半靠在坐榻上,正眼巴巴地看著門口。
母女兩一見麵就親熱的不得了,陳熙芸挨著陳老夫人坐下,看模樣還有幾分未出閣時撒嬌的樣子。陳老夫人一拍陳熙芸的手背,怪道:“你個沒良心的丫頭,都多久不來見我了,連帶著珩哥兒也不得來,非要見我病了才肯進這門,你是要傷了誰的心。”
陳熙芸趕緊討饒,委屈道:“娘這可就錯怪我了,我倒是願意天天迴來,可誰讓侯府事多,我不得脫身嘛,再說了我現在不就帶著珩哥兒看您來了,您放心,這次我就把珩哥兒留下,讓他來鬧您,等鬧得您都嫌棄他了,再把他接迴家。”
喬珩一聽,趕緊脫了鞋爬到坐榻上,用小拳頭給陳老夫人敲肩膀:“娘說謊,外祖母才舍不得嫌棄我呢。”
陳老夫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把喬珩摟進懷裏,跟個寶貝似得疼的不得了。說話間秦氏所出的兩個兒子陳欽禮和陳欽學就已經從外麵衝進來了,這兩個雖然生在書香門第,但是卻委實是兩隻皮猴子,陳欽禮還好一點,他比喬珩大五歲,九歲的男孩子已經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而今年才六歲的陳欽學簡直就是個混世魔王,家裏麵的丫鬟小廝都快被他捉弄了一圈了。
陳欽學一衝進來,就抱著小暖爐不撒手,嘴上給屋裏幾個大人請著安,腿上飛快地朝喬珩走過來,大聲道:“珩哥兒也來了,這下好了,我們比賽打陀螺,我哥他每次都欺負我,以後咱們不帶著他玩了。”
陳欽學把手烘暖和了,一把捏住喬珩的臉,嬉笑道:“可把你盼來了,改天哥哥帶你爬樹去。”
秦氏拎住陳欽學的衣領,把他拉迴來:“你說什麽昏話,還爬樹,你自己不許胡鬧,更不許帶著珩哥兒胡鬧,不然我叫你爹教訓你。”
陳欽學掙紮著從秦氏手下竄出來,躲到陳老夫人身邊,對著他娘抱怨道:“娘你就知道告訴爹,被爹知道他要打我手心,您不心疼啊。”
“該,就應該好好管管你。”後進來的陳欽禮給家裏幾位長輩作揖請安,一個刀子眼扔給陳欽學,怒道:“你打壞我硯台我還沒跟你算賬呢,今天又敢在先生麵前出言不遜,我看你就是皮癢,等會兒我就在爹爹麵前告你一狀,看你知不知道錯。”
陳欽學不服軟,扯著陳老夫人的袖子撒嬌道:“祖母,大哥就是因為我弄壞了他一個破硯台,所以懷恨在心,故意要教訓我,還有今天真的是先生錯了,大哥你不能因為先生一生氣,罰了我們全部的人,就找爹爹告狀吧。”
喬珩好奇地冒出頭,問陳欽學道:“你先生怎麽錯了?”
陳欽學理直氣壯:“是先生自己說的,每日寫十張大字,我寫了呀,不多不少正好十張,誰知道先生還要罵我不思進學,還罰我重寫,我一不高興,就頂了他兩句,你說,這是不是先生錯了。”
“哼!”陳欽禮冷哼:“你還好意思說,就你那鬼畫符的十張字,先生讓你重寫都罰輕了,應該叫你寫一百張才對。”
陳欽學還是不服氣,詭辯道:“那是先生沒說明白,他隻說寫十張字,又沒規定要怎麽寫,我已經交了功課,所以我沒錯。”
喬珩扶額,他想要攔著陳欽學說話的,可攔不住陳欽學性子急,一句話說得像連珠炮一樣,一轉眼就說完了,喬珩看了一眼從窗戶外閃過的人影,不出所料地看見了打著簾子從外麵進來的大舅舅陳濟安。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喬珩的大舅舅陳濟安的話,那一定是人生贏家。這位陳濟安大人,有才有出身,喬珩出生時他已經是正三品的中書侍郎,在這個位子上奮鬥了四年,眼看著這一任的中書令年紀愈加老邁,就等著中書令一告老還鄉,說不定陳濟安陳大人就有希望再進一步。如果真的能再進一步的話,聯係到陳濟安才剛剛過而立之年,那他很可能就是盛朝曆史上最年輕的中書令了。
喬珩的思維隨著陳濟安跨進來的腳步開始發散,他知道本朝采用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的官職製度,權利的核心集中在皇帝和三省長官手裏,三省中,門下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尚書省下設六部二十四司,地方各級行政事務都由尚書省匯總上報;而中書省不但是參與政務最密切的一個機構,還有職能上達天聽,尊皇帝意撰寫聖旨。
如果簡單點理解,尚書省是信息匯總上報的部門,而由尚書省上報的政務中,有關禮法的,交由皇帝與門下省商討,最後結果轉至中書省擬旨,跟禮法沒關係的政務,則由皇帝與中書省商討,結果還是轉至中書省擬旨。
這麽一看,中書省的權利是三省中最大的,甚至很多時候能夠左右皇帝的意見。前朝時,尚書省幾乎淪落為中書省的附庸,甚至到了前朝末年,尚書省幹脆被棄置。
按正常的思維,陳濟安一入官場就做了六品中書舍人,隻要他在中書省好好混,混到中書令的位子上,那朝堂之上他就是頭一份了。但是陳濟安這個人怪就怪在他不按尋常路走,而這也是喬珩最敬重陳濟安的地方。
身為中書省中的一員的陳濟安,他竟然主張的是削減中書省權利,重整尚書省及門下省之職能。
沒有一個帝王會希望中央的大部分權利都集中在一個機構手上,對於乾元帝來說,他要的不是一個位高權重,甚至能脅迫帝王低頭的中書令,而是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卻又互相牽製的三省並製。
於是當陳濟安還是個跟在皇帝身邊伺候擬旨的小小中書舍人時,他就已經入了乾元帝的眼,所以陳濟安才能夠一路高升,甚至可能很快就要成為本朝最年輕的中書令了。而他迴報給乾元帝的,自然是現在門下省重新崛起,尚書省大力擴張,中書省權利內縮但大大提高其提出政見質量的平衡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