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懟天懟地對空氣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君壽夢,他對外界幾乎什麽都不了解就敢稱王。這樣的人歸納起來就是無知無畏。
對於一個無知無畏的人,他會做什麽很難進行猜測。
隻不過,麵對無知無畏的那種人,往他的行為會非常大膽去猜,總歸是大差不離的。
聯軍來到“湛板”這個區域,無視了城頭楚人的圍觀,晉人開始修築會盟台。
“這個‘湛板’是哪個家族的封地?”樓令是真的不知道。
中行偃答道:“是成氏的封地。”
成氏啊?那不就是鬥氏嘛。
曾經的鬥氏無比強大,後麵被設計得分裂,鬥氏因為反叛遭受重創,成氏並未受到牽連。
目前的成氏在楚國算不上頂尖大家族,他們甚至顯得有些膽小怕事。可能是因為這一點,聯軍新的會盟地點才會選擇在“湛板”附近吧。
在決定下來之前,樓令對“湛板”的了解比較有限,很難提出什麽意見。
等了解到“湛板”的位置以及地形,一下子讓樓令認定不是個什麽好地方。
隻不過,木已成舟之下,樓令清楚且知道,自己要是提議更改會盟地點,其他人可能答應並執行,一個個內心裏則會埋怨沒事找事。
“已經派人去‘郢’拜謁楚君,隻等楚國廟堂做出迴應了。”中行偃認為逼迫到這一種份上,楚國怎麽都該當麵迴應。
樓令說道:“一路過來,沒有楚軍前來攔截,亦沒有楚人私自攔截,情況顯得很是不對勁。”
晉軍已經不是第一次進入楚國境內,之前入境遭遇到楚人很激烈的反抗,好多楚人甚至自發性地展開對晉軍的襲擾。
這一次入境,沒有楚軍攔截本身就不對勁,以往那些悍不畏死的楚人到哪去了?
“是比較不對勁。”中行偃覺得總不至於是敢打敢拚的楚人都病死了吧。
樓令內心裏有所猜測,可能是楚國先君薨逝和新君繼位,給楚國帶來了新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楚君招繼位後想要對晉國求和。
要知道楚共王在位期間,哪怕是一再遭遇慘敗,楚國每一次慘敗沒有多久,很快恢複對外的強硬。
根據楚國出現的新變化,分明就是可以曆經失敗,無法接受首腦的軟弱。
“如果楚國出兵來戰?這一代的楚國廟堂,無法對我們產生實際威脅了。”樓令說道。
中行偃一開始不是那麽明白,想了好一會才搞清楚。
做人要能伸能屈。
一個國家更不能光是頭鐵。
在國家的層次上,打不過認慫沒有什麽丟臉的地方,忍辱負重進行發展便是。等積累了足夠的實力再洗刷恥辱。
國家領導層要是聰明,不止要學會韜光養晦,自認有實力之後也該靜待時機,不是自認為有實力非要急不可耐找對手正麵硬剛。
那就是蓄勢的一個過程,哪天奠定了新的地位,後麵肯定就不能那麽幹了。
說到底,曆來隻有能伸能屈的挑戰方,沒有動輒軟弱的霸主。
霸主要是軟弱?隻要有一次,金身立馬就破掉,暗中窺視的那些國家會從蠢蠢欲動的狀態,轉變為正麵發起挑戰。
楚共王領導的楚國,明知很難正麵擊敗晉國,一次又一次進行嚐試。他們純粹就是知道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的道理,一次的軟弱可能致使真正沉淪。
當然也不能說楚君招求和就是軟弱,他隻是認知到楚國已經失去跟晉國剛正麵的實力,認為需要執行其它的策略。
樓令能夠理解楚君招的想法,隻是看出楚君招捉襟見肘的狀態。
楚君招尋求與晉國停戰,開出了晉國不可能答應的條件。
這樣一搞,晉國對楚君招尋求和平的方式無法接受,楚國內部又因為楚君招尋求和平而排斥,搞得楚君招變成裏外不是人了。
“我覺得楚國的內亂會變得更激烈。”樓令講出自己的判斷。
中行偃點頭說道:“是的,楚新君過於軟弱,有得是楚國封君容不下。”
“我倒是開始認為有必要讓楚君招坐穩君位了。”樓令說道。
中行偃露出詫異的表情。
從目前來看,楚君招是一個有想法卻不知道該怎麽實施的人。這樣的人屬於是誌大才疏的那一類。
唯一需要擔心的事情是,楚君招找到合拍的謀臣以及執行力很強的權臣,三方合作有可能終止楚國的內亂,進入到韜光養晦的階段。
樓令知道楚國有很多能力不錯的人,那些人就是各大家族的家主。
正因為那些能力不錯的人管理著一個龐大的家族,恰恰讓楚國陷入了內亂。直接點說就是,野心家實在太多了。
晉國這邊實力最強的便是卿位家族,隻是晉國的卿位家族因為名不正言不順的關係,頂多就是架空晉君,無法謀取獲得君位。
這種狀態的晉國,要麽是國君與卿大夫鬥,不然就是卿位家族內鬥,哪怕要瓜分晉國都不敢動在位之君。
現階段,晉國的卿位家族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樓令才能進行調和。
真要是進入敵對階段?樓令能夠做的就是選邊站,隨後展開殊死較量了。
為了避免擺開陣勢的敵對,樓令有計劃地透露自己的目標,暫時不清楚其他卿大夫聽進去多少,有沒有感到心動。
“是啊,是該讓楚君招坐穩君位。”中行偃思考了一小會,明白了樓令的意思:“前提是楚君招去掉王號。”
中行偃已經知道樓令有讓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的計劃,秉承的是支持但又懷疑的態度。
所謂中行偃的懷疑,包括樓令是不是打著那樣的幌子,想完成其它目的;麻痹範氏和荀氏,直至兩個家族最後無力抵抗郤氏與樓氏;天下諸侯發現晉國公室想要取代周王室,到底願不願意臣服。
其他卿大夫,他們跟中行偃大概是相同的心態吧。
樓令並不著急。
很多人是等著時勢造英雄。
樓令要做的是創造時勢的那個人。
看目前的態勢,一切正在往樓令希望的方向發展。
“君上很喜歡舉行會盟。”樓令盡量讓自己的笑容看上去不是笑得那麽陰險:“多舉行會盟就行了。”
在今年,晉國在“商丘”已經舉行了一次會盟,轉場到了“湛板”這個地方。
一年舉行兩次會盟,其實是顯得很浪費。
每一次舉行會盟,得到召喚的諸侯就要放下手頭的事情,該有的排場總要維持住。不止是行政被迫暫停,連帶耗費的資源也不少。
要是每一年都舉行一次會盟,等於是打斷列國的發展,並且是在消耗他們的國力。
“君上說過,要效仿齊桓公。”中行偃聽過這個傳言。
齊桓公用“九合諸侯”確認了天下霸主的地位,隻是當時的會盟並不是瞎折騰,諸侯組成聯軍抗擊狄人、戎人、夷人的入侵和滲透。
管夷吾就是那位趁著時勢,成功推動齊桓公應了時勢的英雄。
當時的時勢就是,諸侯要是再不團結起來對抗異族,中原人就要被發左衽了。
如果楚國仍舊強勢,晉國一再召開會盟,能夠用保衛周王朝的名義。
現實是,晉國召開會盟已經不讓周王室參加,楚國也沒有了繼續保持強勢的實力,召開會盟就是單純在折騰一眾諸侯了。
這不是樓令和中行偃成為搭檔了嗎?兩個人日常很難避免見麵,見上麵總不能各自沉默,總要找一個話題來聊天。
從聯軍抵達“湛板”又開始修築會盟台開始算,過去七天才有楚國的使團抵達。
這一次來的使者不再是伯州犁,變成子庚。
子庚是楚國當前的令尹。
隨行的人之中還有公子罷這位楚國右尹。
令尹和右尹一塊過來,規格方麵可以說是很高。
晉國這邊麵對楚國派出高規格的使團,不得不進行慎重的對待。
出麵前去迎接的人是郤至這位外交部長,將楚國使團接入營地之後,一眾卿大夫全部出席歡迎的宴會。
樓令等互相寒暄完,問道:“不知道貴國先君下地宮了嗎?”
這樣問禮貌嗎?反正沒有什麽失禮的地方。
中原列國對薨逝諸侯的下葬講究周禮,隻有陵墓而沒有地宮一說。
楚國不一樣,他們稱王之後是奔著周王室的規則而去,君主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修建地宮了。
所謂的地宮,理解為地下建築群即可。
侍死如侍生的年代,可不止權貴活著的時候各種講究,更講究死後的一應安排。
好些國家還保持人殉,為的就是讓陪葬的人繼續服侍自己。
一應的陪葬物,他們也堅信死亡之後用得上。
楚共王的薨逝比較突然,地宮還沒有真正完成。
“並未。”子庚給出正麵答案。
“這樣啊……”樓令從那個答案可以知道很多,說道:“我們並非不願止戈,隻是貴國之君所提的條件,相當不符合實際。”
其他卿大夫用點頭的行動表示附和。
子庚知道熊招繼位之前派人到晉國求和的事情,隻是不知道提出了哪一些條件。
講實話,子庚很想問一問,努力控製沒有問出來。
他們這一次過來並不是繼續商議和平的條件。
公子罷皺眉說道:“我們這一次過來,不是為了向貴國求和。”
楚國那邊是發生了什麽新動靜嗎?
子庚接過話題,說道:“我們是來向貴國宣戰的。”
有卿大夫控製不住,發出“啊?”的一聲。
能夠讓晉國的卿大夫這樣,足夠說明讓人有多麽意外了。
作為外交部長的郤至站起來,很直接地說道:“我們一直是在交戰狀態。”
“沒錯。”子庚並不否認:“這跟我們再次向貴方宣戰,不存在矛盾。”
反應快的卿大夫已經明白過來。
子庚和公子罷作為正副使,他們是來向晉國展露楚國的不屈,理解為叫囂要跟晉國拚了就行。
“話說完了?”郤錡臉上有笑意,不長笑的人,笑起來有些恐怖,說道:“那你們可以迴去了。”
剛正麵啊?郤錡簡直是太喜歡了。
子庚和公子罷對視了一眼,還真就一塊站起來,不發一言直接離開。
“他們這就走了?”士匄滿臉懵逼。
中行偃嚴肅地說道:“不出意外,楚國最後的一批精銳已經在北上。”
“打就是了。”郤錡還是喜歡正麵剛。
郤至問道:“那會盟的事情,是不是應該暫停?”
眾人一致看向樓令。
楚國還有精銳部隊嗎?
之前的幾戰,楚國各封君並沒有帶上全部的部曲,並且屬於楚君直管的“左右廣”損失不是太大。
所以,楚國當然還有精銳。
樓令一直在收集楚國的情報,清楚楚國當前的頹勢是人心散掉,並不是沒有可戰之兵。
“照常進行吧?”樓令說得不是那麽確定。
主要是楚國的這一波動作有點反常。
楚君招謀求和平,對吧?
一國之君想要和平,結果令尹和右尹又代表過來慎重其事的宣戰,一定是楚國發生了什麽大事。
“我們應該搞清楚一件事情,楚君招有沒有遭遇弑君,亦或被軟禁,還是失去了君位。”樓令說道。
楚國又不是小日子,整那一套國主與戰時內閣各玩各的把戲給誰看呢?
“楚國這麽強硬,他們是不過日子了?”士匄現在才有點迴過神來。
智罃說道:“對楚國,很難以常理來看待。”
晉人也很頭鐵,該慫的時候,高層卻是慫得起來。
不是這樣的話,曾經的晉國也不會忍受冷嘲熱諷,一心一意盯著赤狄和長狄狠揍,該是轉頭南下繼續跟楚國拚命。
“能預判有多少楚軍北上嗎?”士匄問道。
樓令知道是在問自己,說道:“我們合起來將近十八萬大軍,哪怕排除應邀而來的諸侯之軍,數量還有十五萬。”
“這十五萬……,我私以為能打硬仗的不超過六萬,楚國君臣也大概能判斷出來。”樓令補充說道。
智罃說道:“楚國權貴很喜歡湊人頭,他們無法拉蠻人湊數,農夫幾次損失極大。這一次應該湊不出多少人頭,恐怕會是部曲盡出。”
晉國高層需要擔心嗎?要說完全不擔心,會顯得極其沒心沒肺。
隻不過,他們還是對取勝有絕對的信心。
“我猜測,北上的楚軍應該是十萬左右。隻不過,如下軍將所言,裏麵應該是部曲占了多數。”樓令說道。
中行偃與士匄對視了一眼,再一致看向郤錡。
得出那樣的猜測,晉國要不要從國內調動精銳南下?
畢竟,中小家族的私軍,戰鬥力真心比不上卿位家族的部隊,要是這一次翻車的話,局勢瞬間逆轉不至於,可是楚國又要恢複與晉國爭霸的信心了。
郤錡看到中行偃和士匄在看自己,沒有領會到底是什麽意思,直接問道:“你們看我做什麽?”
這樣中行偃和士匄怎麽說?
一些事情說出來就要承擔責任,士匄或是中行偃可不想當背鍋俠。
結果是中行偃和士匄轉為看向樓令,釋放相同的意思。
樓令倒是看懂了兩人的意思,想了想當作看不懂。
要不要增兵這件事情,楚軍都已經北上,再從國內調兵,來也是開打之後了。
因為無法趕在開戰之前抵達,所以調不調兵變成可急可緩的選項。
完全可以開打看看,根據戰局的態勢,來做相關的決定。
“現在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搞清楚楚君招的現狀。”樓令認為這點很重要。
剛過來的晉君周聽到樓令那一句話,瞪大眼睛說道:“要打一場解救楚君的戰爭?”
能夠這樣就太好了。
總之,晉國需要搞明白楚國廟堂發生了什麽事情。
當然了,在搞明白楚國廟堂發生什麽事情之前,晉國可以按照原定計劃行事。
楚國要孤注一擲,對吧?
晉國不是玩不起。
並且,晉國可是拉上了一幫小弟,新的戰役打得越激烈越好。
繼續消耗列國這種事情,有機會肯定是要做的。
“吳君到哪了?”郤錡問道。
樓令答道:“最後的消息是已經進入陳國。”
郤錡說道:“命令吳君率軍直接南下入侵楚國?”
命令???
郤錡是不是忘記吳國並非晉國的盟友了?
“可以誘導。”樓令說道。
吳國是不是晉國的小弟不重要。
重要的事情是吳國君臣發現有可乘之機,他們會比誰都積極。
偷襲啊?吳國君臣最愛幹了。
楚國有極大的可能性調動剩餘的精銳到“湛板”跟晉軍死磕,其它地方可不就變得空虛了嗎?
吳國君臣要是知道楚國的精銳盡數北上,他們必然不肯放過入侵楚國的機會。
“不讓吳國君臣先過來參加會盟嗎?”晉君周認為做事的步驟錯了。
郤錡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嫌棄,說道:“遲早要討伐吳國。”
晉君周表情有點難繃。
自從郤錡擔任中軍將,晉國變成了一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國家。
事實也是那樣,郤錡擔任中軍將之後,晉國幾乎每一個年頭都在對外作戰,到今年麵對窘境都咬牙出兵南下。
其實,楚國也是一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國家,表現得比晉國還要頭鐵。
有子庚和公子罷特地過來再次宣戰,看著就是楚國一眾封君失去了理智,不是比晉國頭鐵又是什麽。
“或許可以邀請吳君壽夢過來。”樓令不等郤錡出聲,繼續往下說道:“吳君壽夢前來參與會盟,吳軍南下入侵楚國。”
這樣啊?郤錡不需要知道樓令想怎麽辦到,隻需要樓令接下任務,立刻沒有意見了。
“君上,臣請求巫臣的協助。”樓令主動擔任這個任務。
申巫臣迴國之後,變成了晉君周近臣的角色。
這是申巫臣定位比較尷尬的原因之一,一旦不再負責跟吳國進行邦交,他就變得無所事事了。
有事做的樓令並沒有耽擱,迴到自己的軍帳等著接見申巫臣。
“巫臣大夫熟知吳國君臣,有一事需要勞煩。”樓令見到申巫臣,很直接地開門見山。
申巫臣有的隻有困惑。
晉國高層決意不再扶持吳國,導致申氏對晉國最大的作用丟失。
申巫臣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搞得自己又要去吳國那邊完成任務。
當然了,有任務對申巫臣很重要!
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當寵臣,尤其是之前負責很重要的事情,一轉眼卻變成無事可幹。
身為貴族,一旦沒有事情做,跟邊緣人有什麽區別呢?
所以啊,申巫臣很渴望擔當重任。
樓令沒有說太多,隻提到需要吳君壽夢前來參與會盟,但是隨行的吳軍卻要南下入侵楚國。
申巫臣一邊聽,一邊進行解析。
樓令講話的篇幅不長,該有的要素全提到了。
“巫臣大夫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吧?”樓令問道。
能嗎?
楚國要精銳盡出與晉軍血戰?
吳國君臣要是知道的話,不用晉國去通知,他們才不會管什麽會盟不會盟,悶頭就要朝楚國腹地衝了。
申巫臣認真地觀察起了樓令的臉色,主要是確認有沒有給吳國挖坑,一小會之後嚴肅地說道:“可以辦到。”
那好。
很好。
樓令指出大方向,將消耗腦細胞的工作轉移給申巫臣,可以辦到最好,不能無非就是失敗了而已。
之所以這樣,不是樓令要甩鍋或不負責任。
樓令就是篤定申巫臣會有自己的辦法,沒有比申巫臣去幹這件工作更合適的人選了。
“申巫臣已經出發了。”樓令返迴參與會議。
晉君周覺得自己又學到了一招,做任何事情挑選適合的人選即可。
“剛才,我們在商議舉行會盟之後應該移兵,或是攻克‘湛板’。”中行偃主動對樓令介紹。
“有結果了嗎?”樓令問道。
中行偃搖頭。
聯軍合起來的數量很龐大,老是移動非常麻煩。
“湛板”並不是一座小城,他們缺乏攻城的經驗,導致有些拿捏不定。
“可以讓聯軍負責攻城,我們對戰北上的楚軍?”郤錡問道。
樓令想都沒想,說道:“那樣子,我們會陷入三線作戰。”
“湛板”裏麵有守軍。
聯軍就在“方城”邊上。
還有一支正在北上的楚軍。
郤錡懶得動腦子,問道:“那你說怎麽打吧。”
樓令就知道會是這樣。
對於一個無知無畏的人,他會做什麽很難進行猜測。
隻不過,麵對無知無畏的那種人,往他的行為會非常大膽去猜,總歸是大差不離的。
聯軍來到“湛板”這個區域,無視了城頭楚人的圍觀,晉人開始修築會盟台。
“這個‘湛板’是哪個家族的封地?”樓令是真的不知道。
中行偃答道:“是成氏的封地。”
成氏啊?那不就是鬥氏嘛。
曾經的鬥氏無比強大,後麵被設計得分裂,鬥氏因為反叛遭受重創,成氏並未受到牽連。
目前的成氏在楚國算不上頂尖大家族,他們甚至顯得有些膽小怕事。可能是因為這一點,聯軍新的會盟地點才會選擇在“湛板”附近吧。
在決定下來之前,樓令對“湛板”的了解比較有限,很難提出什麽意見。
等了解到“湛板”的位置以及地形,一下子讓樓令認定不是個什麽好地方。
隻不過,木已成舟之下,樓令清楚且知道,自己要是提議更改會盟地點,其他人可能答應並執行,一個個內心裏則會埋怨沒事找事。
“已經派人去‘郢’拜謁楚君,隻等楚國廟堂做出迴應了。”中行偃認為逼迫到這一種份上,楚國怎麽都該當麵迴應。
樓令說道:“一路過來,沒有楚軍前來攔截,亦沒有楚人私自攔截,情況顯得很是不對勁。”
晉軍已經不是第一次進入楚國境內,之前入境遭遇到楚人很激烈的反抗,好多楚人甚至自發性地展開對晉軍的襲擾。
這一次入境,沒有楚軍攔截本身就不對勁,以往那些悍不畏死的楚人到哪去了?
“是比較不對勁。”中行偃覺得總不至於是敢打敢拚的楚人都病死了吧。
樓令內心裏有所猜測,可能是楚國先君薨逝和新君繼位,給楚國帶來了新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楚君招繼位後想要對晉國求和。
要知道楚共王在位期間,哪怕是一再遭遇慘敗,楚國每一次慘敗沒有多久,很快恢複對外的強硬。
根據楚國出現的新變化,分明就是可以曆經失敗,無法接受首腦的軟弱。
“如果楚國出兵來戰?這一代的楚國廟堂,無法對我們產生實際威脅了。”樓令說道。
中行偃一開始不是那麽明白,想了好一會才搞清楚。
做人要能伸能屈。
一個國家更不能光是頭鐵。
在國家的層次上,打不過認慫沒有什麽丟臉的地方,忍辱負重進行發展便是。等積累了足夠的實力再洗刷恥辱。
國家領導層要是聰明,不止要學會韜光養晦,自認有實力之後也該靜待時機,不是自認為有實力非要急不可耐找對手正麵硬剛。
那就是蓄勢的一個過程,哪天奠定了新的地位,後麵肯定就不能那麽幹了。
說到底,曆來隻有能伸能屈的挑戰方,沒有動輒軟弱的霸主。
霸主要是軟弱?隻要有一次,金身立馬就破掉,暗中窺視的那些國家會從蠢蠢欲動的狀態,轉變為正麵發起挑戰。
楚共王領導的楚國,明知很難正麵擊敗晉國,一次又一次進行嚐試。他們純粹就是知道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的道理,一次的軟弱可能致使真正沉淪。
當然也不能說楚君招求和就是軟弱,他隻是認知到楚國已經失去跟晉國剛正麵的實力,認為需要執行其它的策略。
樓令能夠理解楚君招的想法,隻是看出楚君招捉襟見肘的狀態。
楚君招尋求與晉國停戰,開出了晉國不可能答應的條件。
這樣一搞,晉國對楚君招尋求和平的方式無法接受,楚國內部又因為楚君招尋求和平而排斥,搞得楚君招變成裏外不是人了。
“我覺得楚國的內亂會變得更激烈。”樓令講出自己的判斷。
中行偃點頭說道:“是的,楚新君過於軟弱,有得是楚國封君容不下。”
“我倒是開始認為有必要讓楚君招坐穩君位了。”樓令說道。
中行偃露出詫異的表情。
從目前來看,楚君招是一個有想法卻不知道該怎麽實施的人。這樣的人屬於是誌大才疏的那一類。
唯一需要擔心的事情是,楚君招找到合拍的謀臣以及執行力很強的權臣,三方合作有可能終止楚國的內亂,進入到韜光養晦的階段。
樓令知道楚國有很多能力不錯的人,那些人就是各大家族的家主。
正因為那些能力不錯的人管理著一個龐大的家族,恰恰讓楚國陷入了內亂。直接點說就是,野心家實在太多了。
晉國這邊實力最強的便是卿位家族,隻是晉國的卿位家族因為名不正言不順的關係,頂多就是架空晉君,無法謀取獲得君位。
這種狀態的晉國,要麽是國君與卿大夫鬥,不然就是卿位家族內鬥,哪怕要瓜分晉國都不敢動在位之君。
現階段,晉國的卿位家族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樓令才能進行調和。
真要是進入敵對階段?樓令能夠做的就是選邊站,隨後展開殊死較量了。
為了避免擺開陣勢的敵對,樓令有計劃地透露自己的目標,暫時不清楚其他卿大夫聽進去多少,有沒有感到心動。
“是啊,是該讓楚君招坐穩君位。”中行偃思考了一小會,明白了樓令的意思:“前提是楚君招去掉王號。”
中行偃已經知道樓令有讓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的計劃,秉承的是支持但又懷疑的態度。
所謂中行偃的懷疑,包括樓令是不是打著那樣的幌子,想完成其它目的;麻痹範氏和荀氏,直至兩個家族最後無力抵抗郤氏與樓氏;天下諸侯發現晉國公室想要取代周王室,到底願不願意臣服。
其他卿大夫,他們跟中行偃大概是相同的心態吧。
樓令並不著急。
很多人是等著時勢造英雄。
樓令要做的是創造時勢的那個人。
看目前的態勢,一切正在往樓令希望的方向發展。
“君上很喜歡舉行會盟。”樓令盡量讓自己的笑容看上去不是笑得那麽陰險:“多舉行會盟就行了。”
在今年,晉國在“商丘”已經舉行了一次會盟,轉場到了“湛板”這個地方。
一年舉行兩次會盟,其實是顯得很浪費。
每一次舉行會盟,得到召喚的諸侯就要放下手頭的事情,該有的排場總要維持住。不止是行政被迫暫停,連帶耗費的資源也不少。
要是每一年都舉行一次會盟,等於是打斷列國的發展,並且是在消耗他們的國力。
“君上說過,要效仿齊桓公。”中行偃聽過這個傳言。
齊桓公用“九合諸侯”確認了天下霸主的地位,隻是當時的會盟並不是瞎折騰,諸侯組成聯軍抗擊狄人、戎人、夷人的入侵和滲透。
管夷吾就是那位趁著時勢,成功推動齊桓公應了時勢的英雄。
當時的時勢就是,諸侯要是再不團結起來對抗異族,中原人就要被發左衽了。
如果楚國仍舊強勢,晉國一再召開會盟,能夠用保衛周王朝的名義。
現實是,晉國召開會盟已經不讓周王室參加,楚國也沒有了繼續保持強勢的實力,召開會盟就是單純在折騰一眾諸侯了。
這不是樓令和中行偃成為搭檔了嗎?兩個人日常很難避免見麵,見上麵總不能各自沉默,總要找一個話題來聊天。
從聯軍抵達“湛板”又開始修築會盟台開始算,過去七天才有楚國的使團抵達。
這一次來的使者不再是伯州犁,變成子庚。
子庚是楚國當前的令尹。
隨行的人之中還有公子罷這位楚國右尹。
令尹和右尹一塊過來,規格方麵可以說是很高。
晉國這邊麵對楚國派出高規格的使團,不得不進行慎重的對待。
出麵前去迎接的人是郤至這位外交部長,將楚國使團接入營地之後,一眾卿大夫全部出席歡迎的宴會。
樓令等互相寒暄完,問道:“不知道貴國先君下地宮了嗎?”
這樣問禮貌嗎?反正沒有什麽失禮的地方。
中原列國對薨逝諸侯的下葬講究周禮,隻有陵墓而沒有地宮一說。
楚國不一樣,他們稱王之後是奔著周王室的規則而去,君主活著的時候就開始修建地宮了。
所謂的地宮,理解為地下建築群即可。
侍死如侍生的年代,可不止權貴活著的時候各種講究,更講究死後的一應安排。
好些國家還保持人殉,為的就是讓陪葬的人繼續服侍自己。
一應的陪葬物,他們也堅信死亡之後用得上。
楚共王的薨逝比較突然,地宮還沒有真正完成。
“並未。”子庚給出正麵答案。
“這樣啊……”樓令從那個答案可以知道很多,說道:“我們並非不願止戈,隻是貴國之君所提的條件,相當不符合實際。”
其他卿大夫用點頭的行動表示附和。
子庚知道熊招繼位之前派人到晉國求和的事情,隻是不知道提出了哪一些條件。
講實話,子庚很想問一問,努力控製沒有問出來。
他們這一次過來並不是繼續商議和平的條件。
公子罷皺眉說道:“我們這一次過來,不是為了向貴國求和。”
楚國那邊是發生了什麽新動靜嗎?
子庚接過話題,說道:“我們是來向貴國宣戰的。”
有卿大夫控製不住,發出“啊?”的一聲。
能夠讓晉國的卿大夫這樣,足夠說明讓人有多麽意外了。
作為外交部長的郤至站起來,很直接地說道:“我們一直是在交戰狀態。”
“沒錯。”子庚並不否認:“這跟我們再次向貴方宣戰,不存在矛盾。”
反應快的卿大夫已經明白過來。
子庚和公子罷作為正副使,他們是來向晉國展露楚國的不屈,理解為叫囂要跟晉國拚了就行。
“話說完了?”郤錡臉上有笑意,不長笑的人,笑起來有些恐怖,說道:“那你們可以迴去了。”
剛正麵啊?郤錡簡直是太喜歡了。
子庚和公子罷對視了一眼,還真就一塊站起來,不發一言直接離開。
“他們這就走了?”士匄滿臉懵逼。
中行偃嚴肅地說道:“不出意外,楚國最後的一批精銳已經在北上。”
“打就是了。”郤錡還是喜歡正麵剛。
郤至問道:“那會盟的事情,是不是應該暫停?”
眾人一致看向樓令。
楚國還有精銳部隊嗎?
之前的幾戰,楚國各封君並沒有帶上全部的部曲,並且屬於楚君直管的“左右廣”損失不是太大。
所以,楚國當然還有精銳。
樓令一直在收集楚國的情報,清楚楚國當前的頹勢是人心散掉,並不是沒有可戰之兵。
“照常進行吧?”樓令說得不是那麽確定。
主要是楚國的這一波動作有點反常。
楚君招謀求和平,對吧?
一國之君想要和平,結果令尹和右尹又代表過來慎重其事的宣戰,一定是楚國發生了什麽大事。
“我們應該搞清楚一件事情,楚君招有沒有遭遇弑君,亦或被軟禁,還是失去了君位。”樓令說道。
楚國又不是小日子,整那一套國主與戰時內閣各玩各的把戲給誰看呢?
“楚國這麽強硬,他們是不過日子了?”士匄現在才有點迴過神來。
智罃說道:“對楚國,很難以常理來看待。”
晉人也很頭鐵,該慫的時候,高層卻是慫得起來。
不是這樣的話,曾經的晉國也不會忍受冷嘲熱諷,一心一意盯著赤狄和長狄狠揍,該是轉頭南下繼續跟楚國拚命。
“能預判有多少楚軍北上嗎?”士匄問道。
樓令知道是在問自己,說道:“我們合起來將近十八萬大軍,哪怕排除應邀而來的諸侯之軍,數量還有十五萬。”
“這十五萬……,我私以為能打硬仗的不超過六萬,楚國君臣也大概能判斷出來。”樓令補充說道。
智罃說道:“楚國權貴很喜歡湊人頭,他們無法拉蠻人湊數,農夫幾次損失極大。這一次應該湊不出多少人頭,恐怕會是部曲盡出。”
晉國高層需要擔心嗎?要說完全不擔心,會顯得極其沒心沒肺。
隻不過,他們還是對取勝有絕對的信心。
“我猜測,北上的楚軍應該是十萬左右。隻不過,如下軍將所言,裏麵應該是部曲占了多數。”樓令說道。
中行偃與士匄對視了一眼,再一致看向郤錡。
得出那樣的猜測,晉國要不要從國內調動精銳南下?
畢竟,中小家族的私軍,戰鬥力真心比不上卿位家族的部隊,要是這一次翻車的話,局勢瞬間逆轉不至於,可是楚國又要恢複與晉國爭霸的信心了。
郤錡看到中行偃和士匄在看自己,沒有領會到底是什麽意思,直接問道:“你們看我做什麽?”
這樣中行偃和士匄怎麽說?
一些事情說出來就要承擔責任,士匄或是中行偃可不想當背鍋俠。
結果是中行偃和士匄轉為看向樓令,釋放相同的意思。
樓令倒是看懂了兩人的意思,想了想當作看不懂。
要不要增兵這件事情,楚軍都已經北上,再從國內調兵,來也是開打之後了。
因為無法趕在開戰之前抵達,所以調不調兵變成可急可緩的選項。
完全可以開打看看,根據戰局的態勢,來做相關的決定。
“現在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搞清楚楚君招的現狀。”樓令認為這點很重要。
剛過來的晉君周聽到樓令那一句話,瞪大眼睛說道:“要打一場解救楚君的戰爭?”
能夠這樣就太好了。
總之,晉國需要搞明白楚國廟堂發生了什麽事情。
當然了,在搞明白楚國廟堂發生什麽事情之前,晉國可以按照原定計劃行事。
楚國要孤注一擲,對吧?
晉國不是玩不起。
並且,晉國可是拉上了一幫小弟,新的戰役打得越激烈越好。
繼續消耗列國這種事情,有機會肯定是要做的。
“吳君到哪了?”郤錡問道。
樓令答道:“最後的消息是已經進入陳國。”
郤錡說道:“命令吳君率軍直接南下入侵楚國?”
命令???
郤錡是不是忘記吳國並非晉國的盟友了?
“可以誘導。”樓令說道。
吳國是不是晉國的小弟不重要。
重要的事情是吳國君臣發現有可乘之機,他們會比誰都積極。
偷襲啊?吳國君臣最愛幹了。
楚國有極大的可能性調動剩餘的精銳到“湛板”跟晉軍死磕,其它地方可不就變得空虛了嗎?
吳國君臣要是知道楚國的精銳盡數北上,他們必然不肯放過入侵楚國的機會。
“不讓吳國君臣先過來參加會盟嗎?”晉君周認為做事的步驟錯了。
郤錡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嫌棄,說道:“遲早要討伐吳國。”
晉君周表情有點難繃。
自從郤錡擔任中軍將,晉國變成了一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國家。
事實也是那樣,郤錡擔任中軍將之後,晉國幾乎每一個年頭都在對外作戰,到今年麵對窘境都咬牙出兵南下。
其實,楚國也是一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國家,表現得比晉國還要頭鐵。
有子庚和公子罷特地過來再次宣戰,看著就是楚國一眾封君失去了理智,不是比晉國頭鐵又是什麽。
“或許可以邀請吳君壽夢過來。”樓令不等郤錡出聲,繼續往下說道:“吳君壽夢前來參與會盟,吳軍南下入侵楚國。”
這樣啊?郤錡不需要知道樓令想怎麽辦到,隻需要樓令接下任務,立刻沒有意見了。
“君上,臣請求巫臣的協助。”樓令主動擔任這個任務。
申巫臣迴國之後,變成了晉君周近臣的角色。
這是申巫臣定位比較尷尬的原因之一,一旦不再負責跟吳國進行邦交,他就變得無所事事了。
有事做的樓令並沒有耽擱,迴到自己的軍帳等著接見申巫臣。
“巫臣大夫熟知吳國君臣,有一事需要勞煩。”樓令見到申巫臣,很直接地開門見山。
申巫臣有的隻有困惑。
晉國高層決意不再扶持吳國,導致申氏對晉國最大的作用丟失。
申巫臣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搞得自己又要去吳國那邊完成任務。
當然了,有任務對申巫臣很重要!
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當寵臣,尤其是之前負責很重要的事情,一轉眼卻變成無事可幹。
身為貴族,一旦沒有事情做,跟邊緣人有什麽區別呢?
所以啊,申巫臣很渴望擔當重任。
樓令沒有說太多,隻提到需要吳君壽夢前來參與會盟,但是隨行的吳軍卻要南下入侵楚國。
申巫臣一邊聽,一邊進行解析。
樓令講話的篇幅不長,該有的要素全提到了。
“巫臣大夫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吧?”樓令問道。
能嗎?
楚國要精銳盡出與晉軍血戰?
吳國君臣要是知道的話,不用晉國去通知,他們才不會管什麽會盟不會盟,悶頭就要朝楚國腹地衝了。
申巫臣認真地觀察起了樓令的臉色,主要是確認有沒有給吳國挖坑,一小會之後嚴肅地說道:“可以辦到。”
那好。
很好。
樓令指出大方向,將消耗腦細胞的工作轉移給申巫臣,可以辦到最好,不能無非就是失敗了而已。
之所以這樣,不是樓令要甩鍋或不負責任。
樓令就是篤定申巫臣會有自己的辦法,沒有比申巫臣去幹這件工作更合適的人選了。
“申巫臣已經出發了。”樓令返迴參與會議。
晉君周覺得自己又學到了一招,做任何事情挑選適合的人選即可。
“剛才,我們在商議舉行會盟之後應該移兵,或是攻克‘湛板’。”中行偃主動對樓令介紹。
“有結果了嗎?”樓令問道。
中行偃搖頭。
聯軍合起來的數量很龐大,老是移動非常麻煩。
“湛板”並不是一座小城,他們缺乏攻城的經驗,導致有些拿捏不定。
“可以讓聯軍負責攻城,我們對戰北上的楚軍?”郤錡問道。
樓令想都沒想,說道:“那樣子,我們會陷入三線作戰。”
“湛板”裏麵有守軍。
聯軍就在“方城”邊上。
還有一支正在北上的楚軍。
郤錡懶得動腦子,問道:“那你說怎麽打吧。”
樓令就知道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