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四貞說:“其中有什麽不同麽?”


    孫延齡說:“逐韃虜便是要將滿人趕出去呀!漢室,便是指明室,複明室便是為了複明呀!這裏麵有何不同?”


    孔四貞歎氣說:“夫君受蒙蔽深矣!既然相同,為何要改?”


    孫延齡說:“有何不同?”


    孔四貞說:“漢室並非就是明室。所謂明室,是朱家之皇朝,而漢室是指漢人之天下,當然,姓朱的能當皇上,姓吳的也能當皇上了!這正是吳三桂為自己謀取天下打下的伏筆。”


    孫延齡沉默片刻,說:“夫人言之有理!隻不過此乃夫人分析所得,並非事實如此!”


    孔四貞苦笑著說:“夫君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孫延齡說:“何以見得?”


    孔四貞說:“吳三桂起兵之初是口稱擁立朱三太子麽?”


    孫延齡說:“正是。”


    孔四貞說:“他是以此蒙蔽天下之眾!”


    孫延齡問:“何以見得?”


    孔四貞說:“夫君想想,如果不以擁立朱三太子起兵,而自己卻稱王起兵天下之眾會響應麽?”


    孫延齡說:“確實不會有人響應!”


    孔四貞說:“然而,當天下之義兵取得大清之半壁江山,反清之勢極盛之時,吳三桂卻突然稱王,並建國封將,改變口號,其目的豈不是不言自明?”


    孫延齡說:“夫人之言有些道理,卻未必完全確切!”


    孔四貞問:“怎麽不確切呢?”


    孫延齡說:“逐出韃虜,推翻清廷是大義,是天下漢人共同之大業。所以,天下漢人應該以驅逐韃虜,推翻清廷為己任。而至於誰來當皇帝是小事,朱家人可當,吳家人可當,甚至我孫延齡也可當,隻要是漢人當皇帝便行!”


    孔四貞驚奇地問:“夫君想當皇上麽?”


    孫延齡笑著說:“夫人不必驚慌,孫某說笑而已!”


    孔四貞說:“夫君即使想當,也未必當得了!”


    孫延齡問:“何以見得?”


    孔四貞問:“吳三桂會讓給你當?”


    孫延齡便沉默不語。


    孔四貞說:“夫君既然不想當皇上,那夫君何必摻雜其中呢?”


    孫延齡問:“怎麽叫摻雜其中?”


    孔四貞說:“這是吳三桂與愛新覺羅家族在爭奪天下呀!”


    孫延齡說:“可吳三桂是漢人呀!”


    孔四貞說:“這天下是大家的!為何隻能讓漢人當皇帝?再說,吳三桂會比康熙帝對你更好?”


    孫延齡說:“那也未必。”


    孔四貞又問:“那吳三桂當皇帝比康熙帝能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好處?”


    孫延齡沉吟不語。


    孔四貞淒苦地笑道:“夫君不敢說了,讓愚妻說吧!吳三桂僅僅是個藩王,就欺壓百姓,橫征暴斂,巧取豪奪,弄得雲貴兩省之民眾苦不堪言。若讓他當皇上,天下百姓還會有好日子過麽?夫君為何要將康熙帝趕下去,卻讓一暴徒來當皇帝?難道僅僅是因為吳三桂是漢人,而康熙帝是滿人麽?如果夫君再執迷不誤,隻怕會成為千古罪人!”


    孫延齡心裏受到極大的震動!覺得夫人分析得透徹且句句在理,令他不得不認真地考慮起來。之後,他心中仍有一絲迷惑,即夫人何要勸自己歸降清廷?


    孔四貞見孫延齡不語,便問:“夫君難道還不明白?”


    孫延齡問:“夫人為何勸我歸降?”


    孔四貞氣憤地說:“因為我見夫君在助紂為虐啊!”


    “助紂為虐”四字如天雷之聲,令孫延齡心靈為之震撼。孫延齡大聲說:“好!本將就依夫人之言歸降清廷。”


    吳三桂得知孫延齡意欲降清之消息,心中大驚,立即命令從孫吳世琮率兵襲擊桂林,將孫延齡殺了。


    為了給丈夫報仇,孔四貞親自率兵與吳世琮的部隊血戰。


    第十六章 三桂稱帝


    一、汪士榮勸吳三桂稱帝


    一六七八年一月,冬天的酷寒尚未褪去,春的氣息已在寒冷的蒼穹裏流淌起來。


    衡陽城內一幢並不豪華的大宅院裏,吳三桂在焦灼不安地來迴踱著步。他的身軀依然是那麽偉岸,然而他的步履顯得蹣跚而露出些老態來。


    吳三桂在等著一個人。


    令他變得煩躁不安的是戰爭局勢的變化。他萬萬沒有想到局勢會變化得這麽快!自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兵反滿之時起,自己幾乎控製了半個中國,全國到處都有響應自己的反清複明的民眾。然而,自從自己稱王之後,形勢便開始急轉直下。先是王輔臣投降,再是耿精忠和尚之信投降,最後連孫延齡也要反叛。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麽?要說錯的話,無非是自己稱了王。可是,總得有人稱王啊!不是自己,別人也得稱王啊!總不能真讓朱家之人坐享其成吧!


    然而,不管他怎樣想,形勢終歸已經朝自己不利的方麵發展了。從應者雲集到四麵楚歌,吳三桂差不多已經陷入一種孤立的狀態。而自己的將士經過這些年的血戰,卻因沒有取得重大勝利也變得心灰意冷,士氣因此而一落千丈。


    如何扭轉這種被動局麵是當務之急!


    他聯想到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稱王的時機把握不準。由此,他想起了方獻廷。方獻廷是那麽勸自己不可稱王,自己竟然沒有聽他的。如今,他已經離自己而去,後悔也沒有用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非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非魚並收藏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