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先生說:“王大人也是官場中人,怎能不知禮儀?俗話說,見聖旨如見皇上,須對聖旨行跪拜之禮!若王大人不願歸降,自然不肯跪拜,不肯對聖旨跪拜,周某又豈能將聖旨傳於你?”
王輔臣思索很久,然後說:“臣願意接旨!”然後跪倒在地。
周先生依照禮儀將聖旨傳於王輔臣,王輔臣見聖旨上所說果與周先生之言相同,心中大喜,然後,誠心誠意地對著聖旨又行了幾個禮。
於是,王輔臣歸降了大清。之後,其子王繼貞又官複原職,後又升為太仆寺卿。
周先生迴京之後,對康熙帝說起招降之過程,康熙帝聽後大為欣慰。
但周先生自己心中卻有一事不明,便問:“依奴才之經曆,皇上無須令大學士圖海和提督張勇攻擊王輔臣,隻讓奴才直接用聖旨去招降便可。皇上是否覺得讓圖海和張勇先攻擊他是多此一舉呢?”
康熙帝笑道:“並非多此一舉!”
周先生問:“為何?”
康熙帝笑道:“朕猜先生是見過狗的,狗隻會向打過它的人搖尾,惡狗尤其如此!”
四、耿精忠投降清廷
靖南王耿精忠在接到吳三桂的反清複明之起兵檄文後,於康熙十三年三月,在福建宣布起兵反清。
與其他響應吳三桂反清的將領不同的是,他並不接受吳三桂所封的江南王,而是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耿精忠為人耿直,又自視甚高。他要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的道理很簡單,即吳三桂是藩王,我耿精忠也是藩王!他可以自稱為兵馬大元帥,我耿精忠為何不能?我為何要接受他的封號?
耿精忠起兵之後,以福建為中心,向浙江、江西、廣東三方麵發展,是反清力量的右翼。耿精忠的勢力如同其野心一樣迅速膨脹,立即將浙江,江西和廣東的大部分地盤控製在自己手裏。與此同時,耿精忠與台灣的鄭成功之後代結成互相援助之同盟。
康熙帝見其勢力驟漲,心裏便著急起來,立即命令康親王傑書與浙江總督李之芳共圖進擊。
康親王傑書率兵南下之後,耿精忠之勢力立即得到抑製。加之耿精忠無錢發軍餉,軍士逃跑者增多。耿精忠隻能以剝削民眾來補充軍餉,百姓便對他們恨之入骨,而此時的耿精忠恰又與台灣的鄭經發生矛盾,互相攻殺,耿精忠立即陷入困境之中,其鬥誌也銷蝕幹淨,其野心也逐漸枯萎。
康熙十五年八月,康親王傑書率兵將耿精忠包圍在浙江和福建的交界處的仙霞嶺。
康親王傑書見耿精忠如甕中之鱉,便想將之招降。他將李之芳召來,共商招降之法。
傑書說:“本王觀耿精忠今日之局有如甕中之鱉,想招降他,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李之芳說:“既然耿精忠已成甕中之鱉,隻要親王一聲令下,我們即可將其消滅。何必多此一舉招什麽降呢?”
傑書搖頭說:“《孫子兵法》曰:‘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既然現在可以招降之,何必不試試?若能成功,也可為大清贏來一支力量。”
李之芳說:“事情隻怕未必能如親王之意。”
傑書問:“李大人何出此言?”
李之芳說:“據李某所知,耿精忠此人性格倔強,野心極大,如今又已反清,豈肯輕易對皇上俯首稱臣?”
傑書說:“李大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之芳問:“此話怎講?”
傑書說:“俗話說,至剛易折。一個人不能太剛強,太剛強的人往往遭受不得挫折。本王觀耿精忠此人之剛是貌似的,其實,隻要一壓一鬆,他必不攻自破!”
李之芳思索片刻,覺得有理,便說:“親王之言令本官有茅塞頓開之感。隻是不知這一壓一鬆是什麽?請親王賜教!”
傑書笑道:“一個至剛之人本不怕壓,若隻壓不鬆,他必無恙。當然,若鬆而不壓,他必無懼,有如一塊硬鐵,若僅以重力壓之,它必無恙,必須在加壓之後,驟然放鬆,讓其反彈力自折其身。”
李之芳說:“隻是不知親王如何給他一壓一鬆?”
傑書說:“這一壓是非常簡單的。按照如今之局麵,我們隻需將其緊圍,但不可攻。然後寄書給耿精忠,表示我們想招降他之意圖。他若不肯,令兵擊之。但隻能見好便收,讓其明白自己已處劣勢,頑固死守隻能是自取滅亡。千萬不可逼之太甚!”
李之芳說:“為何不能逼之太甚?”
傑書說:“俗話說,狗急還要跳牆呢!若逼之太甚,使其將士覺得沒有生路,必會背水一戰!到時候,我們招降不成,反受其害。”
李之芳說:“這一鬆又如何施為?”
傑書說:“自然是以招降示之,讓其明白唯有投降才是生路!”
李之芳說:“隻是如何招降他呢?”
傑書說:“自然是以高官厚祿許之!”
李之芳說:“此計隻怕不行。”
傑書問:“為何?”
李之芳說:“康親王想想,耿精忠為藩王,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極隆,權力也極大,豈能以高官厚祿誘之?”
傑書想了想說:“大人之言確有道理,同時也給本人以啟示。本王覺得要想使耿精忠投降,必須要搞清楚他起兵之目的是什麽,然後對症下藥即可!”
李之芳一聽此言,頓覺有理,便說:“親王之言有理,我們便依親王之意辦!隻是不知耿精忠之起兵的真正意圖是什麽?”
傑書說:“本王估摸著耿精忠之所以起兵不外乎這幾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可能出於為漢人爭麵子的原因!”
李之芳一時沒反應過來,驚訝地問:“為漢人爭麵子?”
傑書說:“漢人總以為漢族是大民族,而我們滿族是小民族,便覺得大民族臣服於小民族是一種恥辱。本王估計耿精忠或許是為了爭麵子而戰,若真如此,事情便好辦了!”
李之芳問:“如何辦?”
傑書說:“隻要給他說明白一個道理即行!”
李之芳說:“什麽道理?”
傑書說:“對於民族,不能以大小論強弱,而必須以優劣論強弱。漢族雖大,人也夠聰明,但卻是小聰明,人心也散,所以,漢族雖大卻弱,臣服於滿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大人,你說對不對?”
李之芳尷尬地答道:“對!”然後,傑書又轉換話題問:“本親王估計他起兵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想稱霸天下!”
王輔臣思索很久,然後說:“臣願意接旨!”然後跪倒在地。
周先生依照禮儀將聖旨傳於王輔臣,王輔臣見聖旨上所說果與周先生之言相同,心中大喜,然後,誠心誠意地對著聖旨又行了幾個禮。
於是,王輔臣歸降了大清。之後,其子王繼貞又官複原職,後又升為太仆寺卿。
周先生迴京之後,對康熙帝說起招降之過程,康熙帝聽後大為欣慰。
但周先生自己心中卻有一事不明,便問:“依奴才之經曆,皇上無須令大學士圖海和提督張勇攻擊王輔臣,隻讓奴才直接用聖旨去招降便可。皇上是否覺得讓圖海和張勇先攻擊他是多此一舉呢?”
康熙帝笑道:“並非多此一舉!”
周先生問:“為何?”
康熙帝笑道:“朕猜先生是見過狗的,狗隻會向打過它的人搖尾,惡狗尤其如此!”
四、耿精忠投降清廷
靖南王耿精忠在接到吳三桂的反清複明之起兵檄文後,於康熙十三年三月,在福建宣布起兵反清。
與其他響應吳三桂反清的將領不同的是,他並不接受吳三桂所封的江南王,而是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耿精忠為人耿直,又自視甚高。他要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的道理很簡單,即吳三桂是藩王,我耿精忠也是藩王!他可以自稱為兵馬大元帥,我耿精忠為何不能?我為何要接受他的封號?
耿精忠起兵之後,以福建為中心,向浙江、江西、廣東三方麵發展,是反清力量的右翼。耿精忠的勢力如同其野心一樣迅速膨脹,立即將浙江,江西和廣東的大部分地盤控製在自己手裏。與此同時,耿精忠與台灣的鄭成功之後代結成互相援助之同盟。
康熙帝見其勢力驟漲,心裏便著急起來,立即命令康親王傑書與浙江總督李之芳共圖進擊。
康親王傑書率兵南下之後,耿精忠之勢力立即得到抑製。加之耿精忠無錢發軍餉,軍士逃跑者增多。耿精忠隻能以剝削民眾來補充軍餉,百姓便對他們恨之入骨,而此時的耿精忠恰又與台灣的鄭經發生矛盾,互相攻殺,耿精忠立即陷入困境之中,其鬥誌也銷蝕幹淨,其野心也逐漸枯萎。
康熙十五年八月,康親王傑書率兵將耿精忠包圍在浙江和福建的交界處的仙霞嶺。
康親王傑書見耿精忠如甕中之鱉,便想將之招降。他將李之芳召來,共商招降之法。
傑書說:“本王觀耿精忠今日之局有如甕中之鱉,想招降他,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李之芳說:“既然耿精忠已成甕中之鱉,隻要親王一聲令下,我們即可將其消滅。何必多此一舉招什麽降呢?”
傑書搖頭說:“《孫子兵法》曰:‘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既然現在可以招降之,何必不試試?若能成功,也可為大清贏來一支力量。”
李之芳說:“事情隻怕未必能如親王之意。”
傑書問:“李大人何出此言?”
李之芳說:“據李某所知,耿精忠此人性格倔強,野心極大,如今又已反清,豈肯輕易對皇上俯首稱臣?”
傑書說:“李大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之芳問:“此話怎講?”
傑書說:“俗話說,至剛易折。一個人不能太剛強,太剛強的人往往遭受不得挫折。本王觀耿精忠此人之剛是貌似的,其實,隻要一壓一鬆,他必不攻自破!”
李之芳思索片刻,覺得有理,便說:“親王之言令本官有茅塞頓開之感。隻是不知這一壓一鬆是什麽?請親王賜教!”
傑書笑道:“一個至剛之人本不怕壓,若隻壓不鬆,他必無恙。當然,若鬆而不壓,他必無懼,有如一塊硬鐵,若僅以重力壓之,它必無恙,必須在加壓之後,驟然放鬆,讓其反彈力自折其身。”
李之芳說:“隻是不知親王如何給他一壓一鬆?”
傑書說:“這一壓是非常簡單的。按照如今之局麵,我們隻需將其緊圍,但不可攻。然後寄書給耿精忠,表示我們想招降他之意圖。他若不肯,令兵擊之。但隻能見好便收,讓其明白自己已處劣勢,頑固死守隻能是自取滅亡。千萬不可逼之太甚!”
李之芳說:“為何不能逼之太甚?”
傑書說:“俗話說,狗急還要跳牆呢!若逼之太甚,使其將士覺得沒有生路,必會背水一戰!到時候,我們招降不成,反受其害。”
李之芳說:“這一鬆又如何施為?”
傑書說:“自然是以招降示之,讓其明白唯有投降才是生路!”
李之芳說:“隻是如何招降他呢?”
傑書說:“自然是以高官厚祿許之!”
李之芳說:“此計隻怕不行。”
傑書問:“為何?”
李之芳說:“康親王想想,耿精忠為藩王,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極隆,權力也極大,豈能以高官厚祿誘之?”
傑書想了想說:“大人之言確有道理,同時也給本人以啟示。本王覺得要想使耿精忠投降,必須要搞清楚他起兵之目的是什麽,然後對症下藥即可!”
李之芳一聽此言,頓覺有理,便說:“親王之言有理,我們便依親王之意辦!隻是不知耿精忠之起兵的真正意圖是什麽?”
傑書說:“本王估摸著耿精忠之所以起兵不外乎這幾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可能出於為漢人爭麵子的原因!”
李之芳一時沒反應過來,驚訝地問:“為漢人爭麵子?”
傑書說:“漢人總以為漢族是大民族,而我們滿族是小民族,便覺得大民族臣服於小民族是一種恥辱。本王估計耿精忠或許是為了爭麵子而戰,若真如此,事情便好辦了!”
李之芳問:“如何辦?”
傑書說:“隻要給他說明白一個道理即行!”
李之芳說:“什麽道理?”
傑書說:“對於民族,不能以大小論強弱,而必須以優劣論強弱。漢族雖大,人也夠聰明,但卻是小聰明,人心也散,所以,漢族雖大卻弱,臣服於滿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大人,你說對不對?”
李之芳尷尬地答道:“對!”然後,傑書又轉換話題問:“本親王估計他起兵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想稱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