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承疇說:“皇上從來都是送些空名聲給臣民,弄得受封之人為他出生入死。”
吳應熊說:“最令人可笑的是,受封之人往往還真把這當做皇恩而樂此不疲。”
洪承疇說:“其實,這也可以理解。”
吳應熊問:“何以能讓人理解?”
洪承疇說:“人非聖賢,自然脫不了俗。平常之人因平常之人的阿諛之詞已喜,何況皇上的讚美之詞呢?”
吳應熊沉思片刻,突然問:“依大學士看來,王輔臣定會對皇上感恩戴德,以死相報了麽?”
洪承疇笑道:“王輔臣是平西王提攜的,平西王對他知之甚深,駙馬爺不去問平西王,怎麽反問起我來了?”
吳應熊心中罵道:這個老滑頭!吳應熊隨後笑道:“家父在雲南,大學士在京城,吳某不棄遠求近,難道還要舍近求遠麽?”
洪承疇聽了此言,心中歡暢起來。聽吳應熊的話中,分明已將自己與其父輩等而視之,他洪承疇如何不痛快?
洪承疇說:“依老朽看來,王輔臣絕非三歲小孩,他心中自有一杆秤。倒是駙馬爺應在其他人身上多下功夫。”
吳應熊問:“其他人?”
洪承疇說:“當然,俗話說,不可在一棵樹上吊死。”
吳應熊問:“哪些人?”
洪承疇說:“孫延齡便是可用之人!”
吳應熊聽後,恍然大悟。
三、吳三桂要暗布一張大網
吳三桂接到兒子應熊的密報,得知兒子刺殺皇上之計失敗,且讓皇上將素與自己交厚的陝西提督王輔臣也籠絡過去,心中大急,急召汪士榮前來商量。
汪士榮一進吳三桂的書房,便從他的臉色而推知事情失敗,於是問:“美人計敗了?”
吳三桂點點頭。
汪士榮將美人計實施的全過程詢問清楚後,便默然了。他在心中問自己:難道是天意如此?按理說,一隻蒼蠅不會那麽巧地飛到女人的乳房上去的!如果真是天意如此,自己還會有什麽作為呢?然而,他無法忘記師傅那雙充滿渴望的眼睛。他想:即便是天意如此,自己也得與天鬥鬥。
於是,汪士榮說:“平西王不要氣餒!此計不成,另生一計!”
吳三桂說:“先生還有何計?”
汪士榮說:“王輔臣與平西王交厚,尚之信與耿精忠處,汪某已去聯絡過。到時候隻要發動,他們便可以成為平西王的左右兩翼,其勢必盛,不愁大事不成。”
吳三桂歎口氣說:“左右兩翼隻怕已失去一翼了!”
汪士榮大驚說:“平西王何出此言?”
吳三桂便將皇上召見王輔臣,並賜予王輔臣漢軍正紅旗出身的事告知汪士榮。
汪士榮聽後,思索片刻說:“平西王不需悲觀!依汪某之見,皇上此舉隻能將王輔臣籠絡一時,卻不能長久,隻要汪某前去勸說,保叫皇上此計泡湯!”
吳三桂問:“先生為何有這等把握?”
汪士榮說:“請問平西王,王輔臣出身可真是庫兵?”
吳三桂說:“那是自然。”
汪士榮說:“若如此,事情便好辦了!”
吳三桂一驚:“汪先生何出此言?”
汪士榮說:“王輔臣既然出身於庫兵,必然受盡常人的蔑視與侮辱,心裏早已對出身高貴之人充滿仇恨!雖然他心裏偶爾也會冒出想撈個貴族當當的想法,但他的血脈之中已流著庫兵的血,他便永遠忘不了自己出身庫兵。所以,皇上此舉隻能讓王輔臣一時激動,卻不能讓王輔臣死心塌地跟隨他。”
吳三桂覺得汪士榮的分析有理,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汪士榮接著說:“何況王輔臣本是漢人,又與平西王交厚。所以,汪某敢斷定,平西王即使沒有必得王輔臣之把握,至少可與皇上平分秋色。我估計王輔臣可能會等待觀察一段時間,然後再定奪。”
吳三桂問:“汪先生就是憑此而有把握麽?若是如此,本王倒要提醒先生。王輔臣此人先為盜,後從薑瓖叛亂,再降於英親王阿濟格。跟從洪承疇南征過,最後才跟我入緬破桂王。要說憑本王與之交厚而有什麽把握的話,說實在話,連本王自己也無十分把握!”
汪士榮搖搖頭說:“汪某並非因此而下結論的!汪某所論的依據還不在於此!”
吳三桂問:“那在哪裏?”
汪士榮說:“在於皇上自身!”
吳三桂更覺奇怪了,問:“怎麽會在皇上自身呢?”
汪士榮說:“請問平西王,順治帝當年將公子招為駙馬,你認為除了示寵於你,還有別的用意麽?”
吳三桂說:“當然還有!”
汪士榮又問:“是什麽?”
吳三桂說:“作人質之用!”
汪士榮榮說:“汪某也認為皇上有此用意。由此看來,皇上對平西王曆來都是半信半疑。”
吳三桂說:“那確實如此!”
汪士榮說:“而如今的康熙帝也是同樣對待王輔臣的。”
吳三桂問:“先生之意莫非是指皇上也把王輔臣之子王繼貞當人質麽?”
汪士榮說:“事實上,皇上一直派人在監視著他和公子。”
吳三桂問:“即便如此,又能說明什麽呢?”
吳應熊說:“最令人可笑的是,受封之人往往還真把這當做皇恩而樂此不疲。”
洪承疇說:“其實,這也可以理解。”
吳應熊問:“何以能讓人理解?”
洪承疇說:“人非聖賢,自然脫不了俗。平常之人因平常之人的阿諛之詞已喜,何況皇上的讚美之詞呢?”
吳應熊沉思片刻,突然問:“依大學士看來,王輔臣定會對皇上感恩戴德,以死相報了麽?”
洪承疇笑道:“王輔臣是平西王提攜的,平西王對他知之甚深,駙馬爺不去問平西王,怎麽反問起我來了?”
吳應熊心中罵道:這個老滑頭!吳應熊隨後笑道:“家父在雲南,大學士在京城,吳某不棄遠求近,難道還要舍近求遠麽?”
洪承疇聽了此言,心中歡暢起來。聽吳應熊的話中,分明已將自己與其父輩等而視之,他洪承疇如何不痛快?
洪承疇說:“依老朽看來,王輔臣絕非三歲小孩,他心中自有一杆秤。倒是駙馬爺應在其他人身上多下功夫。”
吳應熊問:“其他人?”
洪承疇說:“當然,俗話說,不可在一棵樹上吊死。”
吳應熊問:“哪些人?”
洪承疇說:“孫延齡便是可用之人!”
吳應熊聽後,恍然大悟。
三、吳三桂要暗布一張大網
吳三桂接到兒子應熊的密報,得知兒子刺殺皇上之計失敗,且讓皇上將素與自己交厚的陝西提督王輔臣也籠絡過去,心中大急,急召汪士榮前來商量。
汪士榮一進吳三桂的書房,便從他的臉色而推知事情失敗,於是問:“美人計敗了?”
吳三桂點點頭。
汪士榮將美人計實施的全過程詢問清楚後,便默然了。他在心中問自己:難道是天意如此?按理說,一隻蒼蠅不會那麽巧地飛到女人的乳房上去的!如果真是天意如此,自己還會有什麽作為呢?然而,他無法忘記師傅那雙充滿渴望的眼睛。他想:即便是天意如此,自己也得與天鬥鬥。
於是,汪士榮說:“平西王不要氣餒!此計不成,另生一計!”
吳三桂說:“先生還有何計?”
汪士榮說:“王輔臣與平西王交厚,尚之信與耿精忠處,汪某已去聯絡過。到時候隻要發動,他們便可以成為平西王的左右兩翼,其勢必盛,不愁大事不成。”
吳三桂歎口氣說:“左右兩翼隻怕已失去一翼了!”
汪士榮大驚說:“平西王何出此言?”
吳三桂便將皇上召見王輔臣,並賜予王輔臣漢軍正紅旗出身的事告知汪士榮。
汪士榮聽後,思索片刻說:“平西王不需悲觀!依汪某之見,皇上此舉隻能將王輔臣籠絡一時,卻不能長久,隻要汪某前去勸說,保叫皇上此計泡湯!”
吳三桂問:“先生為何有這等把握?”
汪士榮說:“請問平西王,王輔臣出身可真是庫兵?”
吳三桂說:“那是自然。”
汪士榮說:“若如此,事情便好辦了!”
吳三桂一驚:“汪先生何出此言?”
汪士榮說:“王輔臣既然出身於庫兵,必然受盡常人的蔑視與侮辱,心裏早已對出身高貴之人充滿仇恨!雖然他心裏偶爾也會冒出想撈個貴族當當的想法,但他的血脈之中已流著庫兵的血,他便永遠忘不了自己出身庫兵。所以,皇上此舉隻能讓王輔臣一時激動,卻不能讓王輔臣死心塌地跟隨他。”
吳三桂覺得汪士榮的分析有理,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汪士榮接著說:“何況王輔臣本是漢人,又與平西王交厚。所以,汪某敢斷定,平西王即使沒有必得王輔臣之把握,至少可與皇上平分秋色。我估計王輔臣可能會等待觀察一段時間,然後再定奪。”
吳三桂問:“汪先生就是憑此而有把握麽?若是如此,本王倒要提醒先生。王輔臣此人先為盜,後從薑瓖叛亂,再降於英親王阿濟格。跟從洪承疇南征過,最後才跟我入緬破桂王。要說憑本王與之交厚而有什麽把握的話,說實在話,連本王自己也無十分把握!”
汪士榮搖搖頭說:“汪某並非因此而下結論的!汪某所論的依據還不在於此!”
吳三桂問:“那在哪裏?”
汪士榮說:“在於皇上自身!”
吳三桂更覺奇怪了,問:“怎麽會在皇上自身呢?”
汪士榮說:“請問平西王,順治帝當年將公子招為駙馬,你認為除了示寵於你,還有別的用意麽?”
吳三桂說:“當然還有!”
汪士榮又問:“是什麽?”
吳三桂說:“作人質之用!”
汪士榮榮說:“汪某也認為皇上有此用意。由此看來,皇上對平西王曆來都是半信半疑。”
吳三桂說:“那確實如此!”
汪士榮說:“而如今的康熙帝也是同樣對待王輔臣的。”
吳三桂問:“先生之意莫非是指皇上也把王輔臣之子王繼貞當人質麽?”
汪士榮說:“事實上,皇上一直派人在監視著他和公子。”
吳三桂問:“即便如此,又能說明什麽呢?”